采访特点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9 22:11: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采访特点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采访特点

调查性报道采访特点分析论文

一、调查性报道的采访相对独立

调查记者的采访活动是一种相对独立的采访活动。相对独立是指调查记者的采访是一种独立自主的采访活动,而不是仅仅依托于某个部门的调查结果。

美国新闻学者威廉.C.盖恩斯认为:“调查性报道必须是记者原创的作品,而不是公共机构的调查报告;他们所提供的是没有记者进取精神就不能披露的信息;他们对于公众具有重要的意义”。①罗伯特.格瑞斯(RobertW.Greence)强调:“在调查性报道中,调查和搜集必须是记者原创行为,而不是另一个人或者另一个组织的调查行为。选题和采访必须由新闻媒体独立进行”。②

与此相对应,我国的新闻学者和新闻工作者也越来越认同记者在调查性报道中的独立调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制片人张洁认为,调查性报道必须符合三个要件,其中第一条就是记者独立展开调查。南京大学新闻学者杜骏飞、胡翼青在论述调查性报道和批评性报道的区别时指出:“较为重大的批评性报道,大都是在内部已经得出结论的情况下才展开的,有些甚至中可以说是一种情况通报……然而,调查性报道不是这样,它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最初没有任何结论,甚至没有任何线索,全要靠记者的深入挖掘来完成这一过程。”③

在新闻实践中,每一则调查性报道都渗透着调查记者的辛苦劳动。他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新闻线索,然后确定选题,策划调查方案,在调查时,他们要采访各种消息源,尽最大努力找到第一手资料,寻觅知情人、目击者。在这漫长的过程中,调查记者还要避开权力集团为他们设置的重重障碍,有时候甚至是死亡的威胁。美国著名调查记者西摩.M.赫什是一个令美国官方感到恐怖的人,因为它的调查性报道总能够掀起轩然大波。1968年,美国一个连队在越南广义省美莱村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一个村子的居民全被杀害,不少妇女遭到性侵犯。西摩.M.赫什偶然了解到一个美军中尉因为杀害越南平民将被送上军事法庭的消息后,就冲破重重障碍到监狱找到了这个军官,从他的嘴里,西摩.M.赫什了解了整个事件的真相,并且写出了《在美莱,我们疯了》这篇美国官方极不愿意看到的调查性报道。报道刊出后,数十家媒体转载,在美国导致了大规模的反战游行。西摩.M.赫什并没有就此罢手,他又深入采访参与美莱大屠杀的美军士兵,写出了《美莱四号:对一场大屠杀和其后果的报道》,这些报道最后获得了1970年普利策新闻奖的国际报道奖。对美莱大屠杀的报道是西摩.M.赫什的成名作,此后,他又采写了很多有影响的调查性报道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对美国监狱虐待伊拉克战俘的揭露。在采写这则调查性报道作品时西摩.M.赫什遇到了来自军方的重重阻力,但是他仍然通过独立的调查采访摸清了新闻事实,并且勇敢地公布出来。

需要说明的是调查记者的采访虽然是一种主体意识很强的采访活动,但是并不是绝对独立的,在很多情况下,调查记者的采访活动需要其他人和机构的帮助,尤其我国的调查记者,更需要国家党、政机关、司法部门的配合。

查看全文

新闻采访的语言符号特点研究分析论文

【摘要】: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进行信息交流与分享的动态过程。在新闻采访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记者巧妙、有效地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采访的质量。文章试从分析新闻采访语言的有效性和非语言符号的重要性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闻采访;语言符号;有效性;非语言符号;重要性

长久以来,记者采访水平的高低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采访中技巧的运用成为记者个人的法宝,带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新闻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进行信息交流与分享的动态过程,从传播学角度讲,记者与采访对象交流与分享的是信息符号,声音、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态、表情等都属于符号。文章拟就这些信息符号在采访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采访中的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传播学认为,人类使用的信息传播符号分为两类,一类是语言符号;另一类是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是人类进行信息传播与感情交流的主要工具,包括了声音语言(有声符号),文字语言(写作符号)两部分。语言符号传播的特征是概念清晰,陈述按照时间顺序,推理合乎逻辑规范,富有抽象概括性。非语言符号是指在声音语言与文字语言以外的为人们的感觉器官接收的各类表象符号,例如人的神态、姿势、服饰、色彩、人际距离、环境景别、音响、画面等。非语言符号的意义在于符号自身。表象是具体的,但含义往往模糊容易产生多义性。因此,非语言符号的传播往往无秩序,且多通道,不如语言符号便于控制。

二、采访中语言符号的有效性

查看全文

网络新闻采访特点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在界定网络采访和网络记者内涵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对网络新闻采访的个性进行了归纳和探讨,并指出网络采访亦有其自身的缺憾。

【关键词】网络记者;网络新闻采访;特点与不足

网络新闻采访是网络新闻传播实务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是从事网络新闻传播实务的起步环节。它主要以因特网作为新闻素材采集的环境,用搜索、采访、下载和编辑加工等方式采集素材及相关资源。网络新闻采访直接从传统新闻采访和计算机辅助新闻学发展而来。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何利用网络所提供的虚拟空间寻找采访线索,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数据库收集和核查数据,如何利用电子邮件、BBS、新闻组、邮件列表、网络电话和聊天工具、可视化交互式设备等进行远距离的全球性、实时性的全数式新闻采集和新闻调研等活动,亦包括利用数字化的硬件设备和技术在现实空间中所进行的新闻素材采集和调研活动。

网络新闻采访主要是由网络记者完成的。网络记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记者包括全体网民。李希光教授认为,互联网降低了进入记者行业的深门高槛,人们不用在政治上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不用在经济上有什么特别的投资,也不需要专业文凭和记者证;只要接入了互联网,就与成千上万的受众连接起来了,就可当上记者。①因网络新闻的传播通道相当多,有WWW网站、新闻组、邮件列表、BBS和网络寻呼或其复合使用等,这就决定了其者(即首发者)、转发者可以是任何机构也可以是任何个人,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大批上网的个人用户成为业余甚至专职新闻记者。从这一点上看,李希光教授的界定是有一定依据的。狭义的网络新闻记者是指网络传播媒体(网站)中所有从事新闻实务的专业人员。这一定义与传统的广义记者定义相当。不同的是,网络记者应是一种身兼数职(采写摄录、编辑、播音、主持人、等)的多媒体数字记者(DigitalJournalist)。

广义的网络记者大都未经过特定的专业训练,其采访活动往往是盲目地偶尔为之。在网上采写和信息时,他们的目的一般不明确。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一般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上网,采访和写作多为机动性的,大多是随心所欲的创造。

本文所提及的网络记者是就其狭义而言的。这类记者一般具备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有深厚的新闻学、传播学专业知识和各科知识的底蕴、高超的新闻采写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网络传播技术及操作能力等。这类记者所采集和传播的新闻,一般能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运用与新闻内容相符的体裁和简练的语言在网络中传播。对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和连续性的新闻所进行的采访,一般的个体网络新闻记者根本无法完成,必须依靠那些物力财力雄厚的新闻网站尤其是一批富有采写经验和采写实力的记者编辑队伍。一些分析性和综合性的报道更离不开职业记者。

查看全文

公务员新闻专业考试大纲

一.中国新闻事业史

1.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唐代的进奏院与进奏院状;宋代的邸报与小报;元明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清代初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2.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外报在华的出现及其扩展状况;国人办报的主张与构想;国人办报的开端。

3.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

查看全文

人物专访在新媒体传播的应用

摘要:人物专访作为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体裁,在高校新闻传播中发挥着引导舆论、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教化育人的重要功能。本文以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微信公众号为例,分析人物专访在高校新媒体传播中的功能、应用流程、传播效果。

关键词:人物专访;高校新媒体;传播效果

一、人物专访在高校新媒体传播中的功能

人物专访是新闻报道的一种重要体裁,因具备文化熏陶、榜样引领、富有针对性、影响力广等特点驰骋在新闻报道的宽广领域。[1]与其他新闻体裁相比,人物专访对采访对象的选择具有权威性强、知名度高、新闻性强、有新思维等特性。结合文字、图片、GIF动图、音频、短视频的综合应用,新媒体传播形态下人物专访在高校新媒体传播中发挥着一定的功能,引导舆论、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教化育人等效果明显。(一)舆论引导功能。高校党委宣传部门是对内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除了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学科特色、专业建设、校园动态等及时信息、上情下达,高校新媒体传播工作也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推动实际工作。人物专访作为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体裁给受众带来了思维引领、方法启发,使师生洞悉校园时事,是了解与贴近师生、为师生排忧解难的重要途径。(二)培育校园文化功能。作为校园文化的横切面,人物专访在教育管理、活动开展、效果反馈等过程中,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发声实现校园文化的培育。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挖掘与采访报道,鼓励个体本身不同的发展方式和自我实现方式,并逐步引导发展全新的校园文化组织形式。全新的文化组织形式需要具备交互式、人性化的特点。通过各方的有效协调,形成良好的新媒体环境,要加强师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逐步形成集体认同。(三)教化育人功能。对高校来讲,通过新媒体推广优秀案例、事迹,是一种全新的科学教育措施,能有效地实现对师生价值观的养成。人物专访通过关联热点话题、解码重要事件等方式产生传播力和影响力,促进师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通过新媒体“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运用“植入式”“渗透式”的教育形式,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能量。

二、人物专访在高校新媒体传播中的应用

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简称“文传”)微信公众号目前开辟了3档固定专栏《芸芸倾听》《学子风采》《就业明星》,同时每年根据国家和形势特点的变化不定期推出其他专栏策划。《芸芸倾听》是学院资深专家、优秀教授、优秀教师的人物报道,旨在对话文传优秀人物、记录文传发展历史、打造文传文化名片。《学子风采》《就业明星》通过采访学院优秀在校学子、校友,为学生提供专业学习和生活经验参考,通过榜样引领帮助学生增强专业自信、明确未来目标。在高校新媒体传播中,人物专访的应用可以分为采访前、采访中、采访后3个部分。(一)采访前:选题策划、资料搜集、人物分析、提纲撰写。选题的价值性和话题性要求选择人物时需注意挖掘时代特点、拨动受众心弦、契合对应主题。结合对国家新闻宣传工作的阶段性要求、学校特点、当下热点等的综合考虑,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定期推出人物专访。例如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院特别策划了《我和我的祖国》系列报道,特邀请了文传专家教授从自身成长经历、求学经历、职业生涯、精准扶贫等方面解读70年来和改革开放40多年来祖国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2020年,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凶猛异常,并迅速蔓延全国及世界各地。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学院策划了《疫情观察》正能量传播栏目,引导学生在战“疫”中观察与思考,关注现实,与祖国共同成长。采访前的资料收集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要取得与专家学者对话的资格,必须肯下功夫,尽可能多地阅读与其专业方向相关的普及读物和资料,向专家的助手或弟子请教等都不失为良好的方式。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有助于记者对专家的个性特征、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业余爱好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更易获得良好的采访效果。[1]分析人物、撰写采访提纲是对记者思维与观察力的一次重要训练。对科学家,要了解其研究方向、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对作家或艺术家,要了解其主要作品、基本风格、最近作品等;对劳模,要了解其主要事迹……对家庭环境、教育背景、职业生涯、性格特点、价值观念等进行分析,有利于提高提问设计的精准度。从个人成长、求学经历、职业生涯、教学理念和未来规划等方面多角度切入,指导老师再补充观点,与学生反复沟通讨论,最终形成采访提纲定稿。(二)采访中:现场采访、聆听同期、稿件写作修改。现场采访时,指导老师会亲自带领学生与被采访对象见面,进行深入细致的交流。学生现场提问,老师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补充采访。采访中,学生有比较深刻的感受、敏锐的观察力,在作品中才能写出独到的见解、故事和情感。在注意每个人的不同个性的同时,看到人的个性与共性[2]。结束现场采访,接下来进入聆听同期、完成稿件写作。聆听同期是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再次训练。问题梳理、回答梳理、逻辑厘清、重新整合成稿,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十分考验学生的耐心和毅力。郭梅尼认为,“七分采访,三分写作”。用营销学的说法,意思是讲求新闻卖点、写出人物的个性、通俗易懂、科学性与新闻性结合[2]。在老师二改、三改的实践指导中,学生完成技术打磨、技能升级。内容展现的饱和度、文章的形式美感都是指导老师在改写与教学指导中的重点。(三)采访后:图文排版、文章。文字是社交媒体内容的核心,排版是社交媒体内容呈现不可或缺的部分。文字校对中,三审三校是保证文章严谨性与权威性的必要流程。除了对内容质量有要求,受众也会看重阅读体验,因此图文排版十分重要。美编需要熟悉基础排版、适当优化排版,同时避免过度排版。好的排版可以实现“1+1>2”的效果,对新闻稿的排版也是如此。《芸芸倾听》《学子风采》《就业明星》3档固定专栏分别有各自的头图、尾图、专栏卷首语,文章结构相对固定又自成体系,逐步形成了专栏标识。图文排版是对美编审美能力的检验,相关的色彩搭配知识、排版风格舒适度、字体颜色不超过3种等排版技巧既是对图文排版细致入微的讲究,也直接影响着文章后的阅读量。在新媒体传播实践中,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排版风格——简约、质朴、清新。这样的风格定位有利于突出学校品牌形象。人物采访排通过大气、简约、知性的风格排版,使受众对学校建构起积极印象,由“路”转“粉”。专栏下的评论是编辑作者与读者互动的绝佳空间,文章后,从评论中可以了解受众反馈。

查看全文

电视新闻报道对现场采访细节的把握

【摘要】电视新闻报道中现场采访是极为重要的部分。在现场采访中注重细节的把握,不仅有利于保证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还能够让新闻报道更具感染力。电视新闻报道的现场采访细节包括采访者与采访对象的动作、语言、场景等诸多细节,新闻工作者要从自身观察能力、前期准备工作、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与发散思维等方面入手进行优化,充分利用现场优势条件,提高新闻采访水平。

【关键词】电视新闻报道;现场采访;细节把握;提升

在电视新闻报道现场采访中,对细节的把握是不可忽略的内容,细节的优化一方面可以保证现场采访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另一方面也能让新闻报道本身更加具有感染力,带领受众走进新闻现场。新闻工作者要把握现场采访的细节,从细节本身入手,了解现场采访中常见的动作细节、语言细节及场景细节等。同时也应该提高个人专业能力,从采访前准备、观察能力提升、与采访对象沟通、创新能力与发散思维等方面,积极提升自身的新闻素养,更好地进行现场采访的细节把握,提高采访质量。

一、电视新闻报道中现场采访常见细节

1.动作细节

电视新闻报道现场采访中常见的细节之一是动作细节。现场采访中,记者往往与采访对象有着密切的沟通,在沟通过程中会经常运用肢体语言。在现场采访中,不同职业、年龄的人在动作和着装方面往往有不同的表现,新闻工作者往往可以通过适当的动作与采访人物进行沟通。采访对象本身的动作细节也是现场采访中颇为重要的内容,其眼神、表情、手势等细节,都会传达出丰富的采访信息,在采访过程中需要对动作细节进行重点关注。

查看全文

作文教学设计实践论文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九十六研究性作文教学的设计实践(1)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实施前提是整合。开展作文教学,首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然而,对于还没能进行课程改革试验的学校和老师来讲,研究性学习课程,并没有开设,大多数老师的教学,基本上还是在延续教材的设计安排,甚至不干越雷池一步。怎样促使老师讲研究性学习与作文切实结合在一起开展呢?我想到了搭桥、铺路。恰好,这一期间,《百家作文指导》杂志约了几个“作文引路”的稿子,我想,能不能写出一些“研究性作文教学”设计,来试着看一下反响?同时,也为实验教师设计活动、开展研究性作文教学搭一下桥,铺一铺路?于是,我开始认真研究了约稿的几个单元教材,针对教材作文教学的要求,按照自己“指导学生经历整个作文过程”的教学思想,来设计研究性作文教学活动。整个教学活动的思路是这样的:主题实践探究活动欲望的激发或者表达欲望的激发——实践探究活动,积累素材——口语交际展示研究成果——书面表达交际(发表)。在主题实践探究活动的内容确定上,我针对学生的实际,对教材的“习作教学要求”、“口与教及教学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要求”进行同伴考虑,进行“利用、选择、改编”,结合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按照“用游戏的方式来模仿成人生活”理念来设计出能够和作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题实践探究活动”。以第六册第一单元的作文教学为例。这一单元的习作要求如下:早晨,是一天的开始。你留意过早晨美丽的景色、晨雾中人们忙碌的身影吗?......走进校园,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你又想过什么呢?请你以“早晨”为范围,选择你印象深的人、景或事物写下来。题目自拟。要注意把内容写具体,写完后读一读,修改一下。要求分析:对三年级学生来讲,这个题目难了一点。难就难在:怎么样使学生真正对“早晨的景色、人物等内容有所了解”,并且真正产生想表达的愿望。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是“将本组教材中安排的口语交际与本次习作教学结合在一起,组织学生感兴趣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在活动中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活动之一:采访早晨好新闻为了使学生对观察早晨的景物、人物感兴趣,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人人作小记者,采访早晨好新闻”活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发生在早晨的一件新鲜事(也可以是一个让人感到新奇的人物、一处有特点的景物)。老师介绍以后,给学生介绍这则“新闻”是怎么样得来的。然后,为学生布置任务:班上要开展一次活动——“人人作小记者,采访早晨好新闻”。任务布置下去以后,给学生讲“新闻”的特点——“别人不知道,只有我自己知道,说出来别人都感到新鲜。”接下来请学生讨论:可以采访什么?都可以到哪里去采访?怎么采访?有哪些方法?采访的结果以什么方式出现?等。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自己的采访目标(人、景、物、事均可),同时也给学生解释清楚:“采访,可以问、听、看,还可以搞放弹劾相关的资料收集”。在学生“采访”的过程中,教师留意观察学生的采访结果,通过个别座谈,发现学生在观察了解生活中存在的“角度、方法、记录”等方面的问题,给予有针对性地指导。要求学生把“采访”过程中“新的发现”记录下来(也可以拍照片、录像、录音)。活动之二:早晨好新闻会。在班上每个学生都“采访”到了自己“独特的新闻”之后,布置学生认真进行准备(进行资料的整理、写成文稿)。学生准备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资料整理等书写方面的活动给与指导。指导主要面向有困难的学生。如果学生存在典型的共性问题,教师也可以集中指导。班上举办“早晨好新闻会”,学生自己主持。每个人一口头的方式是大家新闻,其他同学可以针对部分同学的“新闻”提出问题,请同学解答。活动之三:办一份“晨报”。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采访结果写成小文章。教师对学生为“办报”而进行的写文章活动进行指导。指导以个别化的方式为主。如果学生采访的结果停留在“照片、录像、录音”上,教师可引导并指导其转换成文字形式。“发表”在自己小组办的“晨报”上。办报时,除了刊登自己的文稿,还要为“报纸”配上报头、花边、插图等。全班办完以后,将各小组的“晨报”张贴在教室合适的位置,组织学生参观。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安排了一次“游戏性质”的主题探究实践活动——“采访”,这本身是对早晨“感到新鲜的景人物事”的探究过程。在这样的感兴趣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完成了作文需要的“素材、情感体验”等,同时,活动本身又是一个能够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情境。从理论上,这样的设计是符合“研究性作文教学思路”的——作文,跟主题探究实践、口语交际、课外阅读、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整合,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1]

查看全文

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如何实现角色转变

摘要:在融媒体时代的今天,新闻资讯与人们的生活更加密切相关了。基层广播电视新闻记者新闻现场第一见证人,肩负着新闻线索挖掘、现场采访和整理报道等重要任务。因此新闻记者及时转变角色对于提高新闻真实性和社会效应具有很大的作用。为此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分析提出了基层新闻记者实现角色转变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媒体;新闻;记者;角色

融媒体时代基层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需要在第一时间内到达现场与新闻当事人面对面地沟通。并且在新闻采访中需要提前进入现场角色,尤其在融媒体时代,更需要迅速转变角色关注采访目标,围绕既定目标展开体现个性思维和价值观念的有效交流。在现场采访中,广播电视记者要根据采访目标需求,主动进入角色状态,深入现场精准获取想要的信息内容,为新闻现场材料的搜集整理提供关键材料。

一、融媒体时代下在新闻现场采访中存在的问题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现场往往会出现很多不确定性,采访对象的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又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都会对现场采访效果产生很多不确定因素。新闻现场采访对象通常都是不熟悉的当事人,对当事人的知识结构和生活习惯性格特点都缺乏深入了解,只能凭借主管性的心理判断来推测受采访者的内心想法,从而由于语言沟通不畅产生一些难以预料的尴尬现象,因此很难获得真实有价值的新闻材料。因此基层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要充分依托融媒体时代背景特点,善于转变自身角色,积极融入新闻现场的调控和引导之中。从而促进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社会影响的提高。

二、提高面对突发事件时的融入能力

查看全文

电台编辑职业素养论文

摘要:广播电台是传统媒体的重要构成,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面临的发展压力有所增大。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广播电台的发展就应该全面认识到当前的发展趋势,在发展过程中更加全面地提升编辑的工作素养,提升编辑工作的整体水平,作为电台的编辑工作人员,通过提升职业素养也是对电台未来发展的责任支撑。文章主要从电台编辑工作的角度,对电台编辑工作应有的职业素养进行剖析,为未来电台编辑工作的发展提供发展建议。

关键词:电台;编辑;职业素养

广播电台编辑工作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作为一名专业的电台编辑工作人员,其职业素养涉及多个方面,新闻的采访和后期编辑工作都需要编辑人员进行全面把控,而职业素养,对于编辑工作人员来说,也是贯穿于整体广播电视编辑工作之内的。当前,广播电台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特别是在车载广播电台方面,受众对于广播电台的新闻信息播报还有很大需求,这也是广播电台发展的重要方向,如何更好地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提升广播电台编辑的工作能力,这对于广播电台的编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1电台编辑要提升自己的采访能力素养

作为电台编辑,采访工作是编辑需要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编辑工作不仅仅是做好后期的新闻处理,同时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对新闻的采写工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了解,在采访工作能力方面也需要更加突出,更加有把控能力。当前,很多编辑人员对于采访新闻信息的能力关注度降低,新闻编辑采访的过程中,没有完全把握好电台的特点,新闻采写的角度和新闻采访理念把握存在不足。但是,作为一位专业的新闻编辑,采访工作的能力素养是其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采访能力方面,电台编辑应该更加深入地对电台的工作情况有所了解,特别是在新闻采访方面,作为编辑工作人员应该比记者更加有高度,有深度。新闻编辑要明确采访的目的,这一点上编辑人员应该把握好电台这个媒体平台的特点,采访过程中更加体现电台采访编辑工作的需求。同时,电台编辑在采访工作能力方面,时效性的把控也是非常重要的。新闻时效性主要是针对消息性的新闻,作为电台,往往能够通过现场连线的方式对新闻现场进行第一时间的同步解读,这也是新闻采访工作中,电台采访工作的优势。因此,作为新闻编辑工作人员,要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进行新闻时效性的把握,新闻解读和现场连线能够更加符合电台的新闻传播规律。此外,作为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工作方面,还要注重提升自身对突发新闻计划性和突发性新闻采访的把握能力。对于应对一些突发新闻的采访,编辑人员要有大局意识并且能够有专业的新闻判断能力,这样,突发新闻的采访和处理才能够更专业,减少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此外,对于一些计划性的采访,编辑人员还需要有更加专业的新闻专题策划能力,这对于专业的新闻编辑工作人员来说,也是必备的采访素养。

2电台编辑人员要具备专业的新闻调查研究能力

查看全文

电视问政短片采编特点与方法

[摘要]问政短片是电视问政类节目的核心内容,如何在有限的节目播出时间内,将问题的精髓全部展示出来,是目前电视问政问题短片采编工作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采编时需要围绕一个主题,结合采编的特点,并选择相应的方法,才能提升电视问政问题短片播放质量,更好地突出主题。

[关键词]电视问政;采编特点;采编方法

电视问政问题短片是电视问政类节目的主要内容,按照采编方法的不同,分为新闻采访和新闻编辑两部分。其中前者指的是常见的采访和访问,对民众感兴趣、比较新鲜的实时性新闻进行专题采访和报道。而后者则指的是对采访得到的新闻进行编辑、整理,从而达到全面、综合的新闻内容。无论是哪种方式,采编都贯穿整个电视问政类节目的全过程,需要结合采编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才能提升节目质量,促使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稳健发展。基于此,开展电视问政问题短片的采编特点与方法的分析研究尤为必要。

电视问政问题短片的采编特点

1.突出一个主题

一期电视问政节目一般是60到90分钟,每场问政节目都会设置一个主题,沧州广播电视台的《问政面对面》节目大多是以市直某个部门为问政单位,有时也对敏感的民生关注热点进行问询。电视问政节目具有很强的舆论监督性,根据市委市政府围绕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抓落实的重要举措,进行主题的选择和裁定。此外,市民的各种爆料线索也是采编工作的宝贵素材。从选题、策划、拍摄到最后的编辑制作播出,一定要紧扣节目主题,针对某个事件抓好纵深,透过现象体现问题本质,对报道问题进行充分把握,找准问题要点。同时,电视问政问题短片还具有很强的保密性质,需要在节目直播或者正式录制的现场进行播放,而不能提前公布,从而在现场起到营造主题氛围,托起整期节目的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