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9 22:07: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采访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议“拒绝采访”对策
内容提要:随着公民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的提高,新闻记者遭遇拒绝采访的频率有所增多,本文试图从分析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入手,针对官员、明星、法官、社会组织和普通百姓拒绝采访的不同情形,做出不同的处理,以帮助新闻记者找出应付拒绝采访的对策。
关键词:拒绝采访、平等、自愿、公共利益、司法公正
当记者的,大多都遭遇过“无可奉告”的外交辞令,有的记者只好无可奈何;有的记者就软磨硬泡;有的记者就采用偷拍偷录的手段;还有的记者就强行采访,有时惹急了被采访对象,还会遭遇暴力威胁……,足可见记者这个行业还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其实,记者之所以这样做,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顺利地完成采访任务,满足公民的知情权。那么,面对被采访对象日益增强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面对频率不断升高的拒绝采访问题,作为新闻记者应如何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本文试图做一些探讨。
首先,我们要搞清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关系。
由于我国媒介体制的特殊性,使得很多记者有着先天的优越感,“无冕之王”是对记者的美誉,这意味着:记者既可以采访“高级官员”,又可以采访“社会名流”;还可以采访“平民百姓”……,记者的能量很大,空间也很广泛。这样的一种状况,给了很多记者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记者采访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任何人都应该无条件地接受采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采访者与被采访者都是这样认为的。直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媒介进入了市场,观众、听众、读者成为了目标受众时,媒介与受众之间那种平等的法律地位和利益关系才被人们真正地意识到,这时,再来反观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关系,你会发现: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首先,媒介发生了变化。媒介开始注重受众调查,受众细分、频道专业化,有了以受众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收视率或发行量的上升为目的栏目改革和媒介经营意识。从原来的“我做什么节目,你就看什么节目”的“靶子论”,到现在的“你想看什么节目,我就做什么节目给你看”的“受众中心论”。遵循传播规律,尊重受众需求,科学地安排节目已经成为各媒介研究的首要课题。其次,被采访对象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惟命是从了,在接受采访时,有的满口外交辞令;有的避重就轻;有的躲躲闪闪;有的干脆拒绝接受采访……分析其中原因,有敷衍搪塞的官本位思想;有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的原因;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还有触及到疼处害怕曝光的心理恐惧……出现拒绝采访的现象并不是孤立的,它有着深层次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原因,这就更加大的采访的难度。
但这种变化表明:媒介与受众之间、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是一种平等、自愿、公平的民事关系,而不是行政隶属的上下级指令关系。新闻机构并无法律赋予的行政权力,所以对被采访对象不存在支配关系。①采访是一种权利,而非权力。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媒体从业人员改变工作作风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尊重被参访对象的正当要求和严正声明,新闻记者才能获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
采访发问艺术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是了解新闻事实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新闻采访中提问方式和技巧是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说采访是一门学问,那么提问则是艺术,它是采访的核心内容,如何在有限时间里从不同采访对象那里获取有效新闻事实,从而为新闻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是新闻采访中的技巧之所在。
一、从读者角度出发,最先提出最想知道、非问不可的问题
新闻采访,是新闻业务活动中一项繁重的任务,我们的传统经验是,采访决定写作,没有深入的采访,就没有精彩的写作,也不可能产生好的新闻报道。任何新闻报道都具有中心和主线,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应抓住时机,紧紧围绕报道思想,提出最想知道、非问不可的问题。作为记者,在新闻采访报道中,无论是采写时政、经济,还是社会新闻,都要善于从平民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和选择报道的内容和主题,记者只有把自己当做一名普通读者,多从基层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入手,才能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需求。另外,提问时既要问到点子上、问得准,也不要鸡毛蒜皮什么都问,但又不是大而化之、马马虎虎,随便提几个问题了事,要问些读者关心和关注的问题。美国一位知名新闻学教授曾说过:“大多数场合下,由于人们忙于处理自己的事务而不愿意多谈,只有被记者精心准备的一连串问题以及记者在访问中根据谈话的发展提出的一连串问题所触动,才进行交谈的。”可以说,一个记者知识越丰富,视野越开阔,采访就越深入,判断就越准确。
二、明确采访目的后提前准备部分问题
在明确采访报道目的,做了情况、政策、知识等方面的准备工作之后,最后要落实在问题上,把要问的问题准备好,这当然不排斥在访问中根据新的情况随时随地提出新的问题,准备充分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好的提问应该切中要害,不必绕弯子,不说不着边际的废话,这就要求记者必须要了解被采访人物或事件本身,如果对新闻事件不了解,提问往往容易陷入空洞、空泛、不着边际的僵局。采访时提问问题的重点应放在掌握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和拟出提问要点上,这两者是密切联系的,只有对采访对象有了一些初步了解后,才能够考虑出一些有价值、有针对性的问题。在准备提问要点时,一定要注意针对性,做好专门性的准备,就是随时注意广泛积累资料。记者要采访各行各业的人,为了不说外行话、不写外行文章,知识面要相对宽些,对各个领域都要有所了解,做到胸有成竹。
三、根据采访对象的不同,迅速调整提问的心态
采访工作见习报告
提笔间,我真的是百感交集,感触万千。说实话,在电视台学习、工作的这些日子里,学到了不少在学校从未接触过的东西,不仅增长了自己的生活阅历,也学到了许多生活、社会经历:怎样做人、怎样工作、怎样与人相处等等;但最让自己钦佩和受用的是那种吃苦耐劳、不畏艰难、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一天踏进电视台《触点》栏目办公室的门时,我对这个节目还一无所知,从何学起都不知道。也由于一些手续上的问题,原本打算学编辑的我因进不去编辑房而在办公室足足坐了一天。然后接下来的一星期,每天按时来电视台却学不到任何东西,这对怀着信心来求知的我打击很大。有时像上课点名似的在办公室打了个转就回家,人际关系也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后来,通过心情的调整,觉得自己不能把实习当做好玩,这毕竟关系到以后的前途问题,于是主动找栏目的记者说话,希望能带自己出去采访。既然不能做后期,就先做好前期吧。然后,有了第一次外出采访的经历。之后的一星期就跟着记者出去采访了。每天积极地行动是十分重要的,不要仅仅是记者出去采访你就跟出去一下、看一下,而是在去采访之前,尽量了解采访事件的信息,构思接下来的采访与拍摄,采访回来后,要写稿,跟着记者去编片,这里的每一项行动都要求你自己积极争取,因为对于记者而言,每天的工作都很忙很紧,你要大胆争取参与这里面的每一个过程,只有这样你才能全面地锻炼到采、编、写能力。
后期制作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到了栏目的编辑室,因为里面只有一套设备供编辑使用,所以我只能认真观察他的操作流程,遇到不懂的问题就问。果然专业的老师就是不同,对镜头的运用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在剪辑技巧上,画面剪得流畅,专题片艺术性强,蒙太奇用得巧。在操机水平上,速度快,非常熟练。以前在学校花两天时间编一个十分钟的片子,我就自鸣得意。在这呆了一个星期后,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么渺小和无知。我还领悟到编辑人员不仅仅要技术过硬,而且个人修养上也要过关。一是要细心和耐心,把时间精确到帧;二是心态要好,避急躁,能够应对稿件的突然调整。
在整个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贫乏和在实际运用中的困难。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我对一些采访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自己学的本来就不是很多,现在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付出自己更大的努力去学习、去历练,为自己的人生创造更丰富的色彩。
新闻主持采访艺术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不管是在报社、电视台还是其他媒体,采访技巧是其中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而对于电视节目主持人来说,他的综合素质与修养必须达到相当程度的水平。不论是从口才上、普通话发音标准上、形象气质要求上、采访时的应变能力上,都必须达到标准要求。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电视节目主持人要具有有强烈的新闻敏感性,善于捕捉热点,善于引导观众,善于从得到的信息中领悟出更深层次的东西。那么,如何提升采访的艺术呢,这就要求在采访之前,主持人要充分认识到这则新闻的价值性,准备好采访提纲。为使采访达到更高的效率,应从以下方面做好采访工作。
一、选好话题内容
任何新闻都是真实事件构成的,因此不能闭门造车,而要常关注其他媒体的信息,挖掘生活话题内容。仔细留意发生在自己周边的事物,然后酝酿这些事情有没有新闻价值,在群众中产生过什么影响,能否以小见大,或者由这个事物的源头想到其他一些与之相关联的事物。如果能找到好的话题,并应用自己的智慧将你心中的想法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挥,使得这个采访超出预期效果,让舆论价值进一步得到升华,这就要求主持人有较高的修养、有较深的思想认识。
二、采访之前要了解与采访对象有关的背景材料
在预约采访对象之前,若不能了解对方背景,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性格、个人经历以及家庭、朋友等有关事项,那么在采访时,必定手忙脚乱,心慌失措,这样将无法与采访对象很好地进行沟通。只有掌握了采访对象的经历、生活故事,双方才有共同语言,采访才能达到你想要的效果,或者能比你预期的效果更好。
三、采访提纲的设计
高校生采访实践汇报
为了响应学校的暑期实践活动的号召,更好地锻炼自己,我于年7月18日到8月3日在我们当地的《今日泰兴》报社采访部实习。这期间得到了很多锻炼的机会,学到的不少知识,也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
《今日泰兴》是中共泰兴市委机关报,是当地最有影响的报纸。作为党报,发挥了党和政府的喉舌,传播党的声音的作用。作为平面媒体,增强了党委、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联系,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为更多的人认识泰兴、了解泰兴打开了一扇窗口。
《今日泰兴》包括要闻版、综合新闻版、民生版、教育版、新农村版、文学版、法制版等。我在新闻部实习,主要为要闻版、综合新闻版服务。要闻版、综合新闻版的内容广泛,主要报导当地发生的一些重大新闻和综合新闻。
我在采访部实习,有幸跟随主任马宏飞实习,我学习到很多知识、感触也很多。虽然现在还没有学习专业知识,但马主任教会了我新闻写作的一些简单的知识和方法,让我学到了一些新闻写作的技能,能够写出些简单的新闻。
刚去没几天,月日,我遇上我市市委召开届次全体(扩大)会议;7月24日,市政府召开新闻会,通报“7月22日的事故情况”。因此我有机会参加采访,从中学到了很多。
月日,我提前近一个小时,早早地到达会议现场找到记者席坐下,等马主任和与会人员的到来的同时,我先学习了市委书记的工作报告,并将不懂的地方标出来。八点半会议准时召开,我跟着马主任认真听着市委书记的讲话。下午我就尝试着写起新闻稿件来,一下子写了1000字,自我感觉良好,送给马主任批改,谁知道马主任的评价是“一盘散沙”。他说,全文都是回忆程序和负责人的讲话,把新闻淹没在繁杂的程序和冗长的套话中,读者对这样的报道很反感。作为会议新闻,记者在采访前,首先要明白自己要参加的会议室什么,要事先解读材料,做好一些知识上的准备。其次是关注和搜寻会议中的各种信息。在会议中只有懂得挖掘,才能从中获取可贵的新闻线索。写好会议新闻,还要找寻写好会议新闻的最佳切入点。会议新闻最易落入俗套,写好会议新闻也是对记者平时学习、掌握情况、写作能力的一次考验。会议新闻一定要有主题,不能写成一盘散沙似的稿件。
采访艺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摘要: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主要技术手段,进行新闻访问是记者获得新闻的主要途径,要想获得要闻就要掌握好采访这门艺术,要有灵活的头脑在采访中运到问题的时候需要懂得随机应变,要熟练的掌握采访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在采访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新闻。
关键词:新闻采访;采访技巧;采访艺术
1什么是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是指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进行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新闻工作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询问、倾听等手段对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收集活动,可以是社会见闻、自然现象、人文景观、人物专访等等,采访是采访者对客体认识的过程,采访者利用多种采访手段、运用自己的新闻观点、知识积累对客体做出分析的过程。
2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确定采访目的,没有采访目的的文章,让读者读起来就像是流水账找不到一丝主线,让读者提不起兴趣感觉很空;下一步就是寻找采访人根据采访目的,寻找合适的采访人,切忌,不要安插无关的采访,否则,会扰乱整体布局,其次,了解被采访人的过往,根据主题对被采访人进行有重点的采访,事先对被采访者的了解可以使采访的过程更加顺利,让被采访者感觉到被人尊重,更有利于采访的进行。最后要对采访的问题进行设计,问题的好坏直接左右文章的质量。
谈报社记者的采访艺术
柴静也因此作出了著名的深度报道《失却的光明》,可见换位思考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力量。2.换位思考有利于增强报道的客观公正性《迈阿密先驱报》前总编辑大卫•劳伦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认为每一个新闻记者都应该设身处地地站在被采访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把自己视为报道中的当事人,这是增加报道客观公正性的极好、极有效的方法”。劳伦斯的这句话在当今社会人们角色多重、利益多元的时代更显得尤为重要,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对被采访者多一份理解和尊重,多站在新闻报道当事人的立场去看待问题,或许会使读者、当事人和记者都少一些过激的言行,多几分宽容与平和。3.换位思考有助于增加报道的贴近性换位思考有助于寻找新闻的形象视角,有助于增加报道的贴近性,在这里我们以农村报道为例,当前很多农村报道都过于模式化,或是以居高临下的说教面孔出现,令读者望而生厌,而记者对观察新闻事件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则可以有效改善这种状况,增加报道的贴近性、鲜活性和生动性,广西日报从2001年1月推出的专栏《城乡新事》中有关农村的报道则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点,在这些农村报道之中,记者紧抓受众的关注点和兴趣点,重点展现了农村发生的新变化,取得新成就最显著、最突出的那一部分,从中找出最佳形象视角,结果报道出来深受广大读者和群众的欢迎,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效,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新闻记者站在群众的视角去报道和剖析问题。
一个出色的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必定懂得换位思考,必定具备很好的新闻素质,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记者要具备高尚的个人道德素质和新闻职业素养,记者作为社会的一员,首先要遵循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其次要遵守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这是开展实施换位思考采访的前提和保障,试想一下,如果一个记者没有最基本的个人道德底线,没有新闻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怎么能真正站在新闻当事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正如《华夏时报》记者在欺骗遇难者同学而挖掘“独家新闻”的时候可能不会思考,假如自己是遇难者的同学,当不幸的消息传来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新闻记者通过这种不择手段的行为来博取“收视率”或“发行量”的现象,不仅会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还使得受众对报刊的信任度大大降低。其次报刊记者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要有足够的正义感和勇气,众所周知,规章制度的约束力只占很少一部分,记者要真正站在新闻当事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更多的还是要依靠记者本身的正义感、善良及勇气等,这是一种很本心的东西,也是一个真正优秀的记者必备的素质,去灾难现场进行采访报道,美女记者没有冷眼旁观,而是冲上去给落水女孩做人工呼吸,在这一过程中,记者或许没有时间进行换位思考,驱动她作出这一举动的是个人的道德感和善良,这是新闻道德规范所达不到的约束效果。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在报刊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记者要真正做到换位思考采访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记者秉持新闻人的道德感和责任心,对新闻当事人多一份理解和尊重,就一定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采访效果。
本文作者:刘大泳工作单位: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假期采访实训汇报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21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锻炼才干的最佳途径,更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
我们很幸运有这样的社会实践机会。因为通过社会实践,我们便可以将学校里学的知识联系于社会,社会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基地,正是这个基地为我们搭建了人生的阶梯,让我们不断朝着我们人生的顶峰勇敢攀登。社会实践是我们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人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有效途径。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领悟理论的真谛,把理论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以便巩固理论知识,从而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而且,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我们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出真知”,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最终要走人社会融人社会。在年月10日这一天,我作为这个团队中的一员,很荣幸地参加了这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烈日当头,但并没有影响我们积极参与社会调研活动的热情。
我们团队社会实践调研的主题是“社会舆论监督的法律问题”。这个主题自然就让我们想到:社会舆论监督的功能是什么,它起到了什么作用,它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等等。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加以思索,同时也感到几分迷惑,就是怀着这种复杂的心理,我们先后去了日报社、晚报社进行采访调研。在采访过程中似乎我们与报社的工作者们的角色进行了调换,但是,就是这份“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量促使我们去探寻间题的答案。
我们首先去的是日报社。经过耐心的等待之后,报社的一位领导把我们领进了一位编辑的办公室。初次来到报社,初次与日报社的编辑面对面地交谈,心中不免有些紧张和忐忑。片刻之后,我们团队的代表便以小记者的身份,对这位女编辑进行了短暂的采访。经过采访,我们了解到日报是属于行机关报,并且对于我们提出的案例,这位编辑都给我们进行了细致的解答。我们团队的代表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在许霆案件中,起初许霆以盗窃罪被判处无期徒刑,但是经过社会媒体等舆论监督之后,受到媒体的这种舆论压力后,便改判为有期徒刑五年,这是说明社会舆论监督代替了法律吗?这位编辑便对此发表了自己的深刻认识与见解。她个人认为,社会臾论监督起到了一种导向的作用,它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的是社会各界人士的共鸣,不否认会有一种感性的认识以及一种理性的情感存在其中。她强调社会舆论监督是介于法情、人情之间的,它所起到的只是一种导向作用,并不能代替法律,它对法律起到了一种促进和完善的作用。带着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们带着感激的微笑辞别了这位平易近人的女编辑。
记者新闻采访艺术探究
1记者新闻采访的发问技巧
提问是记者运用最为广泛的采访方法之一,高效的提问能够极大地提升采访效果,同时使采访者与被采访方之间的气氛更为融洽,使采访更为自然;反过来说,如果记者忽略采访的重点,所提的问题不着边际,就会使采访工作压力倍增,让被采访者的情绪受到影响,甚至会使被采访者厌倦采访,出现沉默不语的状况。因此可以说,新闻采访中的发问技巧是对记者思想、业务水平和政治立场、社会活动等综合素质的检验,新闻采访记者要高度重视新闻采访的发问艺术。(1)抓紧新闻主旨,提高采访成功率。在进行新闻采访时,新闻记者的提问一定要遵照新闻的主题进行,与采访主体和被采访者无关的话题一定要尽量减少;若是被采访者的回答偏离了采访主旨,新闻记者要运用一定的谈话艺术将话题拉回,避免采访尴尬局面的产生。(2)对启发引导合理运用,使预期目的得以达成。新闻记者在采访时要少追问、多启发,咄咄逼人、急于求成的发问往往会让被采访者产生反感情绪,影响采访的效果。新闻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用问题启发的方式对被采访者进行提问,避免追问,以使新闻采访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完成新闻素材的捕捉和新闻材料的收集工作。(3)一定要有和蔼的态度。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一定要明确自身的身份和工作态度。在工作中一定要用谦逊、和蔼的态度面对被采访者,虚心求教,认真聆听被采访者的答复,如此被采访者才会配合采访工作,使采访工作能够顺利进行。(4)要积极地对被采访者进行正确引导。在完成提问后,新闻记者要积极地引导被采访者对问题进行解答,当提出的问题使被采访者有所顾虑、涉及被采访者隐私或者被采访者对其记忆模糊时,采访者一定要耐住性子,对被采访者进行引导并耐心等待其回答,通过这种方式与态度来打消被采访者的顾虑或唤醒其模糊的记忆。(5)灵活运用新颖的采访模式。新闻记者要对各种各样的采访模式加以掌握,在具体开展采访工作之前,一定要对被采访者的脾气秉性、情绪、习惯及爱好等加以揣摩,并据此采用合适的采访模式对被采访者进行提问,僵硬的提问或者生硬的逼问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新闻记者切不可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盲目提问或者追问。(6)适当选用验证及求实方法。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经常会遇到某些情节不精确或较难把握的新闻素材,在这种情况下,新闻采访发问的目的就是验证及核实新闻素材。此时,记者要自然巧妙地运用手法,借此在不被被采访者察觉的情况下完成工作。在这种时候,记者不要一下子将问题全部摆出,避免使被采访者失去头绪。一般来说,经验较为丰富的新闻记者会在出现这种情况时合理计划,根据提问环境、过程、气氛对新闻素材进行推进式验证。
2记者新闻采访时的倾听与观察
倾听乃是记者采访时常用到的手段之一。一个记者如果善于倾听,那么他往往能够在较短的时间之内争取到被采访者的信任,让其对自己敞开心扉,如此便可以在其叙述中找到新闻的更多发光点。当被采访者对所叙述的问题产生为难、犹豫的态度时,新闻记者可以对其进行安慰或者鼓励;若是被采访者表现出愤怒或者悲痛等难以控制的情感,新闻记者则要用温和的态度与语气来对其进行安慰与引导;而当被采访者急于表达自身的意思但又表述不清时,新闻记者就要帮助其对思路进行梳理,以便使采访能够更加顺畅。所谓的观察,则是记者在采访时勤加利用自己的眼睛。具体来说,在进行新闻采访时,记者不仅要对采访现场进行仔细的观察,利用某些细节获取信息,使新闻内容更加丰富;同时还要对被采访者的情绪和状态进行细致的观察,以对采访的内容进行及时的调节。总之,记者要学会对细节进行捕捉,在采访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观察的本质不是单纯地观看事物,而是要求记者在对事物表面进行观察的同时,看出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观察要求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不仅仅要看,而且要深入思考。换一种说法,就是观察与思考是相辅相成、互成一体的。思考的进行要以观察为基础,观察的开展要以思考为指导,缺乏思考的观察,就只能在事物的表面停留,不能对事物深入的研究、归纳、分析与整理,完整的新闻形象也就无法构建。观察有人物、背景、细节等三个重点,在对人物进行观察时,要对人物的衣着、形态、神情、动作等进行仔细的观察;在对背景进行观察时,要同时注意到人文背景和自然背景。新闻中的背景材料若能得到恰当的运用,无疑能达到画龙点睛之效果;在对细节观察时,要对观察到的、有价值的细节进行巧妙的利用,使写出的新闻具有更强的可读性。
3反复比较的技巧
新闻记者在开展采访工作时运用最多的一种采访手段就是比较。一般来说,为了采访到被大众广泛关注且关系到政治的最新新闻题材,新闻记者会将比较运用到采访的过程中,并利用比较法来确定新闻事件的重点部分,以不断深化新闻采访工作。一般情况下,反复比较的重点分为以下两点。(1)对受众的普遍性进行比较。在对这一点进行比较时,一定要将大众群体关注点存在的普遍性作为比较的标准及尺度,从而为关注度较高新闻素材的发掘做好准备工作。(2)对政治的重要性进行比较。采访时通常都会发现较多的新闻素材,这种时候新闻记者就要对这些新闻素材开展联想与比较:以政治标准为依据来对新闻素材中分量较重的问题和素材进行选取,或者选取能够引起社会较大震动与反响的素材;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将当前采访所收集新闻素材与以前收集的相近或相反的新闻素材相比,从而在当前的新闻素材中找出政治性较强的材料。
新闻采访观察艺术应用
一、观察艺术的涵义及特点
1.观察艺术的涵义所谓观察,是指仔细察看某种客观事物或现象,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直觉行动,是人对现实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它主要是通过人的眼睛来观测和察看。新闻采访中的观察,则是指新闻记者在对新闻采访中,通过感官对现场环境的一种把握并进行思考后,从而在主观上认识到客观实际中发生的事实而采取正确的采访方法。观察之所以是一门艺术,是因为个别人能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从而为社会揭露真相。在新闻采访中,主要通过对人和周围环境进行观察,从人的眼神、表情、动作、姿势等以及环境的气氛景象等以发现不同之处。
2.观察艺术的特点观察从定义上来分析,可分为三个基本特点,即直接性、捕捉性和同步性。所谓直接性,是指记者所看的现象是最初的,并没有经过新闻加工提炼,是最真实的一手资料,保留了新闻事实的原汁原味和完整,期间发生的所有细节都能成为新闻记者以后报道的依据。捕捉性是善于观察具有洞察力的发现,观察要想获得比较完整有效的信息,需要寻找捕捉准确信息的角度,以便能得到更多有效的资料,所以观察也需要新闻记者善于捕捉的目光,迅速、犀利而独到。同步性是指新闻采访的即时性,新闻采访的新鲜性要求是对正在发生事件的事件快速准确的,观察正是目睹当前正在发生的事,因而能同步新闻信息,快速。如本年7月23日发生的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的报道,就是在事故刚发生不久就在网络报纸等各大媒体进行同步报道。
二、观察艺术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
正所谓“七分采三分写”,可见新闻采访在整个新闻事件中的重要地位。在这其中,观察艺术的正确运用,对新闻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对新闻内涵的深刻挖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帮你找到最生动最具说服力的活材料。如美国著名记者斯诺通过自己亲自走访观察所得的巨作《红星照耀中国》赢得了中国和世界人民的信任。观察艺术在新闻采访中具有以下几点重要作用。
1.发现新闻线索,以小见大,独辟蹊径新闻线索是新闻采访者的生命,只有抓住了新闻线索才能有更深入的探索。观察是获取新闻信息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于刚入行的新闻记者,缺乏必要的思维体系,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只能拿表面的现象说事,如果观察细致入微,便能发现新的角度、新的切入点,便能从千篇一律中脱颖而出,从而获得读者的认同;同时在生活中善于观察,还能从平凡的生活小事中发现大的新闻线索,如《湖北日报》中一篇《东湖告急》的文章就是他在钓鱼时善于观察并思考而得出来的新闻报道,从而挖掘出东湖污染的批评报道,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正是这位新闻记者善于观察,并以小见大,才让他有了如此独特、鲜活的新闻报道。新闻记者这种独特的新闻嗅觉案例不胜枚举,如赵敏恒对“开罗会议”的报道正是凭借他对开罗街头车辆的变化的观察而得出的,邹韬奋写出的《由伯明翰到塞尔玛》是他从列车上黑人与白人座位的差异而得出的,正是这种神奇的观察艺术才让他们向世人揭露了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