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性收入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9 21:42: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财产性收入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财产性收入

十七大词典:财产性收入

新华网北京10月16日电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关注。那么,什么是财产性收入,这背后蕴藏着什么含义?对这个涉及到“居民收入”统计的术语,新华社记者就此连线了国家统计局有关部门的专家。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住户处处长陈小龙表示,中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潜力很大。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投资渠道的拓宽,百姓财富的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在这几年增速非常快。预计2007年的速度会更快。“财产性收入快速提升,将是一个大趋势。”

据介绍,“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陈小龙说,现在统计中常用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四部分构成,按照占比大小分别是:工资性收入(工资等)、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等)、经营性收入(商业买卖收入等)和财产性收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大约占到70%左右。财产性收入占比位置较小,占比大约在2%左右。

测算来看,2006年,中国内地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240多元人民币。“虽然基数小,但是发展潜力很大。”陈小龙说:“拿这两年来说,相比上一年度,2005年增幅为19.7%,2006年增幅为26.5%。”(记者张旭东、刘铮)

查看全文

农民财产性收入分析论文

1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现实意义

一般来讲,居民收入来源可分为工资性收入(比如工资),经营性收入(比如商业买卖行为收入)、转移性收入(比如养老金)和财产性收入。通常,工资性收入可以维持日常生计,转移性收入可以降低未来养老风险,经营性收入可以较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准,而财产性收入则是不断开发个人财富的源泉。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物权法》通过的同时,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第一次将收入和财产联系起来。历来,我国政策提法均是针对提高我国居民动态财产——年收入,而忽略了居民的静态财产。但是,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的绝大部分是居民的静态财产。提高财产性收入的前提是提高居民的财产,这是比提高收入水平更高的目标。因为,只有收入的节余,才可能形成财产,从而形成财产性收入。

(2)为进一步完善和改革社会主义分配方式打下基础。过去,我国一直将劳动视为创造社会财富的唯一方式,从而忽视甚至打击了资金、技术、管理等非劳动因素对社会财富的影响,财产性收入和“不劳而获”和“剥削”划上了等号,这显然是不科学的极端的做法。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表明居民家庭通过已经拥有的财产而不是通过直接的劳动就可以获得收入。比如存款利息、房屋租金、股票和基金投资收益和房产收入等。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还体现了平等保护物权、鼓励多种要素参与分配,从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让更多的人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2我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特点

(1)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绝对数过于低下,这显示提高我国农民财产性收入的任务艰巨而复杂。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最大的一年2006年也只有100.5元,这距离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差距很大。

查看全文

居民财产性收入比较论文

摘要:由于城乡居民整体素质差异大、持有的财富量相差悬殊以及制度安排上的“城市偏向”等原因,导致了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差距明显。本文认为,只有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转变投资观念;增加农民的财产存量;扫除制度障碍,拓宽投资渠道;并加强宏观调控,发挥财政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职能,才能缩小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最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关键词: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比较分析措施

自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以来,居民财产性收入已被全社会广泛关注。尽管有学者认为我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占年收入比重较小,而且财产性收入结构不合理,来源渠道单一,但在不同的群体和区域,财产性收入的差距是巨大的。如薛玉琴认为,农民的人均财产性收入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在不同收入群体和区域上存在显著差异。本文试对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进行比较分析。

一、我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现状比较

1.农民的人均财产性收入与城镇居民的人均财产性收入相比,在绝对数上有很大差距。如表所示,居民财产性收入最低的1997年,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23.61元,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则为124.39元;最高的2006年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00.50元,而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则达244.01元。观察表,只要粗略一算就可知道,城镇居民的人均财产性收入绝对数一直是农民的人均财产性收入的两倍以上,差距最大的1997年甚至达到5倍多。

2.从增长速度看,自从2003年以来,我国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速度慢于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速度。如2003年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率为29.74%,而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率为32.18%;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率为13.63%,而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率则高达26.49%。由上可见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有加速增长的趋势,而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放缓。

查看全文

法学的财产性收入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法学;财产性收入;法律保护

论文摘要:财产性收入是十七大报告的新提法。从法学视角看,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于投资、借贷、租赁和行使用益物权产生的收益关系。分析法学上的财产性收入的四种收益关系,有利于通过宪法原则性规定和商法、民法和物权法的具体规定予以法律上的保护,也有利于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原则性规定得以贯彻实施。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原则性规定,其内涵丰富,富有新意,引起了全国各界的关注。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目的是,扩大公民的经济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减少贫富差距,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本文从法学视角解读财产性收入的含义,并按照相应的法律制度对财产性收入予以保护,这有利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原则得以贯彻实施。

一、法学视角的财产性收入

经济学上的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这样的表述,揭示了财产性收入的主要特征,即:财产性收入是基于动产和不动产的利用而产生的收入。但是,没能揭示财产性收入分别源于何种收益关系,也就无法明确适用相应的法律制度予以保护。

法学上的财产性收入,是指财产所有者通过投资、借贷、租赁和行使用益物权的行为所产生的经济上收入。具体地说,它是指财产所有者将自己的动产、不动产或无形资产作为资本进行投资,或者以货币作为本金进行借贷,或者将实物、不动产借给他人使用、经营而产生经济上的收益。具体划分,法学上的财产性收入包括了四种收益关系:一是投资收益关系;二是借贷收益关系;三是租赁收益关系;四是行使用益物权收益关系。从法学视角分析财产性收入,就是要厘清财产性收入的收益关系,进而适用相应的法律制度对财产性收入予以法律上的保护。

查看全文

解读十七大关键词:财产性收入

新华网北京10月16日电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关注。那么,什么是财产性收入,这背后蕴藏着什么含义?对这个涉及到“居民收入”统计的术语,新华社记者就此连线了国家统计局有关部门的专家。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住户处处长陈小龙表示,中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潜力很大。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投资渠道的拓宽,百姓财富的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在这几年增速非常快。预计2007年的速度会更快。“财产性收入快速提升,将是一个大趋势。”

据介绍,“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陈小龙说,现在统计中常用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四部分构成,按照占比大小分别是:工资性收入(工资等)、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等)、经营性收入(商业买卖收入等)和财产性收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大约占到70%左右。财产性收入占比位置较小,占比大约在2%左右。

测算来看,2006年,中国内地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240多元人民币。“虽然基数小,但是发展潜力很大。”陈小龙说:“拿这两年来说,相比上一年度,2005年增幅为19.7%,2006年增幅为26.5%。”(记者张旭东、刘铮)

查看全文

财产性收入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其中财产性收入是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多元化,我国居民的资产结构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总收入中比重不断提高,其已经开始影响到居民日常的消费支出。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不仅有助于提升其总体收入水平,还能让居民产生良好的预期,从而促进居民现期消费。Sand(2012)将挪威农户的财产性收入分为非农业收入和政府转移性收入,进而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究财产性收入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关联性,其研究结果表明,非农业收入、政府转移性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我国学者方福前等(2011)利用我国30个省份的2001-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探究财产性收入水平对农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财产性收入水平能够促进农民消费水平提升;朱堔等(2012)使用我国1992-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探究财产性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财产性收入差距过大会抑制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升。

居民财产性收入现状分析

(一)财产性收入基数较小但增长速度快。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水平较低,但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增长,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水平呈现出迅速增长态势,具体如图1所示。如图1所示,2013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财产净收入仅为1423元,2014年为1588元,2018年为2379元同比2013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财产收入增长了67.18%,年均增长11.20%,这说明虽然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基数较低,但呈现迅速增长态势。(二)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对财产性收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自1998 年我国实行住房制度改革之后,我国房地产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由于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我国房屋租赁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即城镇居民出租房屋的收入数目可观。与此同时,我国金融市场也呈现出一片繁荣之景,而金融市场的繁荣将直接带动相关财产性收入(如利息收入、股息与红利收入等)的稳步上升。(三)财产性收入来源趋于多样化。近年来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源趋于多样化,其主要呈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出租房屋成为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最大来源;第二,居民进行股权投资越来越普遍;第三,银行存款收入始终在居民财产性收入中占据较大比重。(四)财产性收入内部存在较大的差异。居民财产性收入内部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异较大;第二,出租房屋收入在各阶层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中占比最大,而股息收入、其他财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占比较小;第三,财产性收入结构在不同收入阶层中发生的变化,体现了其内部差距。

财产性收入结构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的研究主题是财产性收入结构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此本文将居民消费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由于当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指标对居民消费水平进行度量,同时学者们使用的指标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本文借鉴最常规的做法,使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度居民消费总额(元)表示居民消费水平。本文以我国2007-2017年30个地区(西藏、台湾、香港、澳门数据缺失,本文未将其纳入研究样本,以下简称30个地区)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其中缺失地区数据使用插值法进行了补充。此外,为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本文对居民消费水平进行了取对数处理,结果使用xf表示。财产性收入,也称资产性收入,指通过资本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即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以及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限于公开的居民财产性收入数据,本文将财产性收入分类为人均股息收入、人均股息与红利收入、人均出租房屋收入、人均其他财产收入和人均转移性收入。同样为避免异方差性,本文依然对人均股息收入、人均股息与红利收入等变量进行取对数处理,结果分别使用gx、hl、w f、qt、zy表示。此外考虑到居民主要的收入还包括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因此本文将二者作为控制变量,分别使用gz和jy表示。参考已有研究文献,本文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控制变量,分别使用pgdp和cpi表示,本文对控制变量也进行了取对数处理。(二)面板单位根检验及协整检验。本文使用的样本是30个省市2007-2017年的面板数据,在构建线性回归模型时要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以避免“伪回归”现象的出现。本文使用LLC检验、IPS检验、ADF检验、PP检验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如表1所示,xf、gx、hl、fw、qt、zy、gz、jy、pgdp、cpi的LLC检验、IPS检验、ADF检验、PP检验均表明该变量为非平稳变量,因此本文对这些变量进行一阶差分,随后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LLC检验和PP检验至少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即该变量为平稳的序列。由于xf、gx、hl、fw、qt、zy、gz、jy、pgdp、cpi的原始数据均非平稳序列,而且这些变量符合一阶单整过程,根据伍德里奇高级计量经济学,只要这些变量满足协整关系,则回归中无需担心“伪回归”问题,因此本文对xf、gx等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如表2所示,本文使用Kao检验、Pedroni 检验对xf、gx等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Kao检验、Pedroni 检验均表明变量xf、gx之间为显著的协整关系,因此本文可以直接构建回归模型,不必担心“伪回归”问题。(三)模型构建。本文采取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控制变量的方法构建了面板数据模型,如方程(1)所示:(1)如方程(1)所示,其中xf为居民消费水平;gx为人均股息收入;hl为人均股息与红利收入;fw为人均出租房屋收入;qt为人均其他财产收入;zy为人均转移性收入;gz为工资性收入;jy为经营性收入;pgdp为人均gdp;cpi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为常数项;ε为随机误差项。(四)实证结果及分析。F检验值为185.502529,P值为0,说明F检验强烈拒绝混合效应的原假设,即适用固定效应。随后进行豪斯曼检验,结果为107.004023,P值为0,说明豪斯曼检验强烈拒绝使用随机效应的原假设,综上本文回归结果以固定效应为主,结果如表3所示。如表3所示,gx的回归系数为0.287737,p值为0.0009,说明人均股息收入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人均股息收入每提升1个百分点就能带动居民消费水平提升0.287737个百分点;hl的回归系数为0.434255,p值为0.0008,说明人均红利收入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人均红利收入每提升1个百分点就能带动居民消费水平提升0.434255个百分点;fw的回归系数为0.168453,p值为0.0942,说明房屋出租收入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人均房屋出租收入每提升1个百分点就能带动居民消费水平提升0.168453个百分点;qt的回归系数为0.184657,p值为0.000,说明人均其他财产性收入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人均其他财产性收入每提升1个百分点就能带动居民消费水平提升0.184657个百分点;zy的回归系数为0.838072,p值为0.0000,说明人均转移性收入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人均转移性收入每提升1个百分点就能带动居民消费水平提升0.838072个百分点。对比人均股息收入、人均股息与红利收入、人均出租房屋收入、人均其他财产收入、人均转移性收入的回归系数可知,人均转移性收入的回归系数最高,说明人均转移性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最大。在控制变量中,工资性收入(gz)、经营性收入(jy)和人均gdp(pgdp)对居民消费水平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对居民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五)稳健性检验。本文使用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的对数表示居民消费水平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表4的结果表明各变量的回归系数方向和显著性并无明显变化,说明本文回归结果稳健。结论与建议基于上述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当前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基数较小,但增长速度快,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对财产性收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国财产性收入来源趋于多样化,财产性收入内部存在较大的差异;第二,人均股息收入、人均股息与红利收入、人均出租房屋收入、人均其他财产收入、人均转移性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中人均转移性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最大;第三,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人均gdp对居民消费水平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居民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调整城镇居民收入、确保居民收入增长。

本文实证分析表明居民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以及经营性收入对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为此我国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各阶层收入的合理调控,同时要调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格局,通过促进居民收入水平提升,进而提升居民消费水平;第二,建立健全财产性收入增长保障体系。本文实证分析表明,财产性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国政府应致力于提升地方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对此首先要建立完善全面的养老保险体系,其次要稳妥的进行住房改革;第三,营造促进财产性投资的良好环境。当前我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主要有股息收入、股息与红利收入、出租房屋收入、其他财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此我国政府应进一步扩展财产性投资渠道,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从而为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查看全文

红网:先有财产,然后才有财产性收入

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说法,这成为媒体热议的亮点,也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报告的这个新说法,意味着老百姓的收入不光来自工资,国家还将创造条件增加百姓的多元化收入。有金融业代表将这句话“翻译”为:“让老百姓的财富保值增值,让老百姓拥有更多的财富。”

按照国家统计局专家的解释,“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确实,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火热和理财市场的繁荣,公民财产性收入的快速提升,无疑是一个大趋势。执政党对公民财产性收入的明确支持态度,不仅让公众吃了一颗定心丸,也必将促进资本市场的进一步理性发展。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一全新提法的重要价值,与会的专业代表已经做了详细阐释,笔者无意在此班门弄斧,而只是想重复一个基本的常识:先有财产,然后才有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必须以稳定的公民财产以及明确的私人财产权作为前提。显然,财产性收入至少需要两块基石:财产基石和法律基石。

毋庸置疑,《宪法》关于私人财产权的多次修改、《物权法》的通过以及资本市场有关法律的不断完善,为十七大报告中的这一全新提法提供了法律基石。但在另一方面,这一块法律基石仍有待不断完善。比如资本市场的恶意操纵行为对中小股民财富的掠夺,比如“政策市”的纠正,等等。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对社会弱势群体财产权的保护。比如农民的土地,比如果贩的三轮车,比如小摊贩的摊位和工具,比如农民工的工资。尽管与富人的财产相比,这些在社会财富总量中所占比例几乎不值一提,但这却是很大一部分公民的谋生之本,是他们维持基本生存和生命尊严不可或缺的财产。它们不应该被强征、被没收或者被拖欠,权力必须改变在其中所扮演的不光彩角色,法律的空缺必须尽快补漏。

简单的道理是,一旦穷人连维持基本生存的活命财产都丧失了,那么无论政府怎样“创造条件”,他们也不可能“拥有财产性收入”。因此,更大力度地保护穷人财产以及他们在任何地方靠劳动吃饭的机会,是最应该被“创造”的“条件”之一。

查看全文

财产性收入增加与社会保障改革论文

摘要: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和不动产所获得的收入,属于分配领域的初次分配范畴。对于再分配领域的社会保障来讲,财产性收入可以转化成社会保障收入,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基石,在许多情况下还可以替代社会保障的某些功能。而社会保障可以极大地弥补财产性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因此,我们可以从增进财产性收入出发,推动多样养老模式创新,坚决做实个人账户,加大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保护失地农民合法的权益,推动社会保障改革。

关键词:财产性收入;社会保障;再分配;个人账户;企业年金

一、财产性收入的内涵、特征

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按照我国国家的统计习惯,现在统计中常用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四部分构成,按照占比大小分别是:工资性收入(工资等)、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等)、经营性收入(商业买卖收入等)和财产性收入。

相比其他种类的收入类型,财产性收入具有很鲜明的特点。

(一)财产性收入是基于财产的收入所得,属于分配领域的初次分配范畴。虽然拥有着财产理论上就可以获得收入,但只有通过出让使用权让财产进入生产和交换领域才能够获得回报,也就是说,财产性收入实际上是让财产转化为资本之后,在初次分配领域对社会平均利润的一种分割。

查看全文

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一新提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讨论较多的还是提高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问题,对广大农民的财产性收入问题还很少涉及。而事实上,相对于城镇居民来说,农民普遍处于低收入水平,因而无论从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而言,还是在落实十七大报告的实际工作中,我们都应该更多地考虑广大农村居民,并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的财产性收入。

一、什么是“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指标解释,是指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性资产的所有者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性资产供其支配,作为回报而从中获得的收入。它一般是指经营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显然,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就必须以稳定的公民财产以及明确的私人财产权作为前提,也就是一要有条件置产,二要有法律的保护。

毫无疑问,《宪法》关于私人财产权的规定、《物权法》的规定以及资本市场有关法律的不断完善,为十七大报告的这一全新提法提供了法律基石。但在另一方面,这一块法律基石仍有待不断完善。像对社会弱势群体财产权的保护,尤其需要法律的支持。比如,农民的土地、小摊贩的摊位和工具、农民工的工资等就是如此。尽管与富人的财产相比,这些在社会财富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却是很大一部分公民的谋生之本,是他们维持基本生存和生命尊严不可或缺的财产。因此,我们必须首先要“创造条件”,加大力度保护好低收入社会阶层的基本财产,在此基础上“创造条件”,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财产性收入”。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社会上贫富分化的现实。财产性收入是一种衍生财富,没有财产,就不可能有财产性收入。因此,在对待财产性收入时,对于社会上不同的收入阶层,应该有不同的制度安排。

二、制约当前农村居民获取财产性收入的因素

目前在城市,房租收入、证券投资收入等财产性收入已成为不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而对于普通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地处偏远地区的广大农村居民来说,财产性收入的来源几乎只有银行储蓄一种方式,甚至一部分农民根本就没有财产性收入。2006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7.4%,增收的部分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量的贡献率为60.2%,财产性收入的贡献则微乎其微。在目前我国银行利率实际为负的情况下,广大农民群体要获取财产性收入更是变得十分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查看全文

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体会

党的十七大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后,引起社会的强烈响应。在一片叫好声中,我们也发现了对问题本身以及对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认识上还有一些模糊认识亟需澄清。

如何理解“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我国统计部门将“居民收入”分成四类:工薪收入,经营净收,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但不能望文生义地把出售财产所得当作“财产性收入”。

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是应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总要求下的具体措施要求。其含义主要有四:现在已经有部分群众拥有了“财产性收入”;目前的一部分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但从人群比例上看,并非是令人满意的状态;应当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但目前缺乏足够条件;应当设法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要求的重点显然不是让群众“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而是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同样一个“更多”,位置不一样,其含义有相当差异。现在有的人津津乐道于如何“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而不是完整理解十七大的有关精神,在“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上加以思考并寻求对策。

如何认识当前我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