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险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9 21:39: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财产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财产险理赔对策论文
一、引言
财产险理赔是指保险财产发生保险事故造成损失后,被保险人提出赔偿,保险人依据保险合同的规定对其履行经济补偿义务的过程。理赔处理的基本原则是重合同、守信用,以事实为依据,以条款为准绳。因为,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是保障保险当事人利益和约束其行为的法律依据。然而,目前,在财产险的理赔处理过程中,由于保险合同即保险单上保险项目和相关内容的表达不规范和不完整而产生歧义,造成保险双方理赔分歧以致对簿公堂的现象却时有发生。另外,由于险种、条款运用不当而产生风险并导致理赔分歧的情况也仍然存在。为此,本文拟就财产险理赔中经常发生分歧的几种情况及应采取的处理对策谈些看法。
二、理赔中经常发生分歧的原因分析
(一)因保单保险项目的表述不规范,导致理赔时对保险标的范围的确认产生分歧
保险项目即保险标的。财产险的保险标的一般为有实物形态的各种资产。例如:建筑物、机器设备、原材料、库存商品等等。国内财产险保单(财产基本险和综合险)的保险项目一般按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表述,即表述为:固定资产、存货、在建工程。表外资产一般表述为:代保管财产、已摊付账外财产。而涉外财产险保单(财产险、财产一切险)则一般直接按实物类别名称表述,如房屋建筑、装置及家具、机器设备、仓储物、其他物品等,但在实际承保操作中也可按具体财产名称表述,如:发电机。这里必须说明的是,所有表述都必须规范、清晰,不能含糊不清,令人费解,否则理赔时容易产生歧义。
例如:某饮料企业,在保险期限内发生火灾,火灾中受损的是罐装饮料的塑料瓶,而保单在承保项目栏内填写的却是“原料(饮料)”。于是,该保险事故在理赔时就发生了问题,因为,保险标的是仅指液体原料,还是包括罐装饮料的塑料瓶?保单上并没有写清楚。因此理赔时,保险双方就产生了分歧。又如,某企业的一起利损险案,也因理算时免赔额计算方式的不同而产生分歧。保单约定每次事故的免赔额为5天,但没有明确时间段。出险后,保险公司按惯例认为免赔额计算的时间应为出险后的头5天,以此计算得出的免赔额为13万多元,而被保险人却认为保单上并没有表述清楚是头5天还是后5天,故坚持要求按赔偿期日均毛利润计算损失,计算得出的免赔额为7万多元,双方僵持不下。
公司财产险发展环境分析
摘要:随着全球信息科技的全面普及与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广泛普及和应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各行各业均实现了科技融合与交叉,建设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然而,任何事情都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社会化进程步伐的加快,随之而来的安全事故也越来越多,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以及财产安全。在此背景下,人们的安全意识迅速提高,从而促进了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发展。文章主要就中国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PEST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中国中小型财产险公司发展策略建议,希望可以为相关企业和工作人员提供理论借鉴和帮助,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型财产险公司;PEST分析法;发展;建议
1中国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PEST分析
1.1经济环境
1.1.1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各项建设行业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始终处于持续稳定增长的状态之中,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日益提高,在此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我国的财产险也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宏观角度而言,我国经济的持续上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生产总值与日俱增,大大推动了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步伐。另外,随着我国投资项目的增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而建筑项目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了安全风险,人们保障自身的权益和经济安全,纷纷进行保险投资,这就在一定意义上为财产险公司带来了大量的业务,有效促进了中小型财产险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财产险公司车险成本管理与控制
随着国内家庭自用车占有率的增长及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车辆保险成为一种刚性的消费需求。2016年以来,B车险市场费用居高不下,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保险公司以高费率抢占市场份额,各保险公司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对行业自律有共同呼声,B保监局2016年拟通过加强对市场监管力度,在此情况下,B保险行业协会牵头召开多次行业会议,召集各财产保险公司商定车险监管办法,各主体于3月6日就保险行业车险自律(以下简称自律)意见达成一致并开始实行,但自律实行不到一周,因部分公司对自律内容不满而导致自律目前处于停滞状态。B保监局后期将按保监会相关要求,从车险综合成本率、车险综合费用率和保费增速等指标入手,加强监管力度。以上三个指标的同时运用,并融入各保险公司与市场平均指标的偏差指数,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管控力度,但对于保险公司车险业务的发展也不同程度的起到了限制作用。按B市保险市场的情况车险占全险种保费的77%以上,对于产险公司如此规模的销售占比,如果单纯的追求保费增长率而增加对市场投入,陷入盲目扩大局面,基于高投入的市场份额及承保利润的增长,必然是一种短视行为。只用从战略角度加强成本管控,对于优势产品有效的给予资源配置,提高市场及客户的感受满意度,是提高利润的实现能力同时市场份额不丢失的良好途径。
一、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及核心问题
影响车险成本的核心是赔付成本及费用管控。(一)赔付成本是车险重要的成本支出项,随着商改的进行,在车险保费不断缩水,而家庭车辆的普及、驾驶人员的职业、年龄、性别的变化,以及对于4S店维修零整比的价格扭曲,都是导致车险赔付成本不断攀高的因素。(二)销售费用作为车险整体成本的两大重要管控点之一,如果仍旧维持陈旧的普投资源配置理念和陈旧的销售管理理念,不能将市场细分,对资源进行差异化的配置,企业将失去市场核心竞争力,并且销售费用会逐步攀升。(三)管理费用管控,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均为总分结构,管理机构比较庞大,拥有众多的管理部室,管理成本高,服务效率低,人均服务保费水平有待提高。
二、产险公司车险成本管控措施的有效落实
(一)构建成本预算管理的体系形成执行流程考核体系根据公司的整体战略目标在年末制定下一年度的成本预算方案,在制定预算方案的过程中,应遵循“上下协调,分条线制定,统一汇总”的方针,根据可能达成的预算业务量编制弹性预算。在成本执行中要加强事中的监控,保证成本执行的过程中不会出现重大偏差,对于预算的变动,要严格执行特殊预算审批程序的设立,强化各个环节审批的监督职能,对于特殊预算一定要在不突破年初总体预算的前提下,计算后审批,确保公司的车险利润实现。实行预算偏差分析,对于预算偏差的分析要区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进行分析。只有这种动态的偏差分析才能够给管理层提供更多的预算差异信息。形成预算考核体系,业绩评价应与薪酬挂钩,形成薪酬契约。业绩评价是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激励机制的实现必须依靠业绩评价和薪酬契约两个方面,在完善业绩评价的同时,也应高重视业务条线人员薪酬契约的合理性,这样才能够达到最终的激励效果。(二)加强理赔管理,与维修商达成修理价格的标准化运作,对于人伤案件要做到提前介入,加强与医院的合作力度,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支出,加大案件跟踪督导力度,严防跑冒滴漏通过以上措施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时,还需做好理赔服务,提高客户感受。(三)加强业财联动,持续优化业务结构,改善业务品质,提升渠道盈利能力1.针对销售费用政策,应进一步加强费赔折联动,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并结合SWOT优劣势分析,明确分公司在市场中的目标定位,细分市场,找准目标客户,制定战略性的费用政策。对于品质优的业务,结合市场费用状况,在确保盈利的状况下,给予相应的费用政策;对于品质稍差的业务,应结合是保费规模及边际利润进行适当的市场投入,而非盲目跟从市场费用投入,对于业务品质差的业务,应制定零费用政策,并在考核中将保费进行折扣处理,降低保费规模占比。2.按渠道属性调整人员机构,腾挪资源空间,用于市场竞争适当调整渠道人员结构,对于渠道的发展一定要符合渠道发展的定义趋势,针对批发渠道,如、车商、交叉等,一定要做到人工成本低,将节约的人工成本投入到市场费用。3.加强无手续费渠道发展,增加业务规模占比,摊薄手续费率,降低所得税成本降低手续费率比例,手续费支出主要由渠道产生(含车商渠道),按所得税法规定,手续费率超出15%的部分将参与企业所得税的计算(企业所得税率为25%),分公司应加强无手续费渠道及险种的发展,如电销渠道和农险项目,提高其保费规模在分公司整体保费规模中的占比,用于摊薄手续费率。4.加强客户服务意识,关注客户增值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及客户品牌忠诚度,提高车险续保率。(四)提高管理条线集约化程度,有效降低管理成本,缩短管理链条,提升管理效率,提高人均服务保费金额。(五)强化成本管理制度的构建意识对于财产险公司车险成本管理一定要有一个制度化的构建,首先管理者一定要从公司整体战略的角度对车险成本管理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对车险成本的管理有全局的规划,进一步提升到成本管理的战略层面,战略层面的成本管理,并非是见得口号化或者书面化的单一描述,而应该是要系统、整体的解决车险成本管理的众多问题。对于成本管理制度的构建,应该明确产品成本的出发点,强化业务人员的责任意识,用规范的产品管理机制为依托,加强产品成本管理管控,实现利润最大化。提升业务条线成本管理意识,形成成本管理考核的理念。从业务条线领导带头,加强对产品成本管理的意识,加大业务人员的成本培训管理,加强业务条线人员成本意识,公司形成统一的成本管控意识,形成成本管控办法,并且制定相应的激励和考核措施,一定要制度化,让相关人员形成成本管理的意识,由被动变为主动。
三、结束语
财产险和人身险公司财务风险探讨
摘要:保险行业拥有高风险行业的称号,其主要依靠对风险承担和管控来创造价值以及获取利润。因此基于行业的特殊性,保险公司需要更高的抗风险能力。由于国内保险行业起步较晚,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先天法律体系不完备,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基础较薄弱。因此,对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探讨与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基于我国保险行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探讨财产保险公司以及人身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特征和不同之处。先通过因子分析法分别得出保险公司业绩排名,然后根据杠杆比较得出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要高于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的结论。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管理;风险预警
文献综述
我国对保险行业财务风险的实质性研究起步较晚,在保险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保险公司监管机制及偿付能力研究。杨柳(2009)通过借鉴保险行业较发达国家的偿付能力监管技术,提出了我国应建立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评级制度,利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对保险业产生的影响进行对比,指出我国还要完善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建设。朱安彤(2013)提出了新型偿付能力管理体系——“三支柱”管理体系,并指出这种管理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二,关于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研究。解强(2010)着重论述了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多目标决策特性,而这种特性需要协调不同种类利益关系从而达到实现多种管理目标的目的。具体是利用价函数法、分层求解法和目标规划法将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多目标规划方法相结合,系统进行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第三,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我国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的研究存在以下特点:首先,通过研究国内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预警能力,对比国外发达国家,发现自身不足,借鉴成功经验,建立相应预警模型,从而达到控制和降低保险公司财务风险。其次,从具体数据计算相关指标,通过指标对保险公司财务风险进行研究,结合相关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针对保险公司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以及风险防范问题,本文通过分类研究保险公司,比较不同类别保险公司财务风险,并提出相关建议。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现状
现如今的保险市场存在巨大的需求空间,我国持续高效的经济增长使得保险行业也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也暴露出一些公司经营效益低迷的情况下仍能够维持经营,并且随着保险行业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此类风险还将会继续增大。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也在其投资方面有重要的影响。2017年,据“中国保险投资官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大多数保险机构对2017年保险行业投资持有中性偏乐观态度。人保、平安、太保等国内大型保险公司和部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都参与了调查,并且参与此次的几家保险公司保险资金的合计保险资金超过6万亿,占2016年全行业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44.7%。2017年保险行业的发展趋势将会继续加强保险资产多元化配置,主要通过海外投资的方式来实现。2016年之前,由于监管对保险投资端的政策松绑,保险公司主要通过销售储蓄型的理财保险来扩大保费规模,再通过资本市场获取投资收益。
新保险法对财产险理赔工作的新要求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2009年2月28日修订通过,并将于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进一步明确了保险活动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加强了对被保险人利益的保护,与此同时也给保险公司财产险理赔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保险公司为适应法律的变化,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也应及时作出调整。
笔者重点就此次修订的变化择要予以说明。
一、完善了有利解释原则
原保险法规定“对于保险合同的条款,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有争议时,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应当作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新保险法则在第30条规定“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订立的保险合同,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合同条款有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合同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应当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新法修订考虑了首先适用“通常解释”,是对原有原则过分侧重被保险人权益保护的纠偏,可以认为是对保险人有利的修订,当然“通常解释”本身就是一个很不明确的事情,究竟如何在实务中适用仍然是一个问题。
二、明确了保险合同的成立时间
新修订的保险法对保险合同成立时间与效力问题作了明确规定。新保险法规定,“投保人提出保险要求,经保险人同意承保,保险合同成立。”“依法成立的保险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投保人和保险人可以对合同的效力约定附条件或者附期限。”这样实际就廓清了保险合同是实践合同还是诺成合同这样一个理论界一直争论的问题。现实生活中,人们购买保险时一般要经过保险公司的核保程序,投保人在填写好保单并交纳保费之后,往往有一段时间等待保险公司是否同意承保。在这段等待期,投保人发生保险事故引发的纠纷很多。同时对保险公司的一些诸如电话销售、个财期缴业务也有影响,需要进行调整。当然保险人可以就保险合同附条件(如缴纳保费后)、附期限(某个特定的日期)。
寿险业意外险和健康险市场管理论文
入世后我国保险业发展迅速,保费收入从2001年的2109.35亿元快速增加到2003年的3880.4亿元,保险公司的数量从2001年的35家增加到2003年的54家。市场主体的大量增加引致保险市场集中度快速下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从总体竞争格局看,市场竞争主体日趋增多,市场集中度不断下降。从产品竞争格局看,寿险市场高度集中,意外险、健康险、车险市场竞争激烈。从中外资公司竞争格局看,中资公司依然占据绝对优势,但外资公司发展迅速,中资公司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竞争挑战。从地域竞争格局看,东部发达地区竞争激烈,中西部地区竞争相对平缓。从保险公司竞争力比较看,市场规模越大、经营历史越长的公司,经营效率较高,竞争力较强。
一、总体竞争格局:市场竞争主体日趋增多,市场集中度不断下降
随着入世后我国保险市场的开放和准入限制的逐步放宽,保险公司数量快速增加,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所占市场份额逐步下降,保险业寡头垄断的格局逐步被打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从保险公司数量变化看,入世后我国寿险公司数量增长较快,已从2001年的16家增加到2003年的30家;同时,保监会放宽了审批分支机构的条件,寿险公司分支机构数量也迅速增加,如新华人寿和泰康人寿获准开设超过100个中心支公司,新设了多家分公司和200余家营销服务部。财产险公司的数量从2000年的17家增加到2003年的24家,其中,外资财产险公司从2000年的7家迅速增加到2003年的14家。
市场主体的大量增加引致国内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集中度快速下降:从我国寿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变化看,2001—2003年,中国人寿和平安人寿等两大寿险巨头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分别从57.05%和28.10%下降到53.82%和19.56%;太平洋人寿、新华人寿和泰康人寿等其他规模较小的寿险公司继续保持迅猛发展态势,这三家公司合计市场份额从13.08%提高到22.64%.从财产险市场份额变化看,中国人保在财产险市场中始终处于绝对垄断地位,但其市场份额逐年下降,已从2000年的77.33%递减到2003年的66.88%,下降了10.53个百分点;位居第二的太平洋财产险和第三位的平安财产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在2000——2002年期间有所上升,分别从2000年的11.22%和7.8%递增到2002年的13.1%和10.4%,但在2003年也出现了小幅下降。与此同时,包括外资公司和其他内资小公司在内的其他财产险公司市场份额快速提高,已从2000年的3.65%大幅度提高到2003年的11.75%。
二、产品竞争格局:寿险业意外险和健康险市场竞争激烈,财产险业车辆险存在恶性竞争现象
保险经纪人佣金标准分析论文
1、保险经纪公司是保险公司的客户源:来自经纪公司的业务节约了保险公司的大量业务成本(展业费用),也间接地节约了保险公司的公关、广告宣传费用等,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险公司面对的市场空间也进一步扩大了。因此,从保险费中划分固定比例作为经纪人佣金是完全合理的,而且,保险公司的业务成本占保费收入的比例也是确定保险经纪佣金的重要参照。
2、保险经纪人的业务来源相对规范:经过保险经纪人为保险标的提供风险管理方案以及对投保人、被保险人等的培训、讲座,保险标的的安全系数会得到显著提高,相同条件下发生保险事故的几率和索赔额亦会趋于合理化,从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保险公司的利润率。
3、保险经纪人的良好切入点:经纪人在保险市场中的介入无疑会将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相对立的“买、卖”关系作微妙的疏导,会消除某些客户与保险公司之间的不信任,不理解。尤其保险经纪人在索赔处理时的专业性将有助于减轻保险公司直接面对客户的各种压力并节约了大量时间,将从根本上推动保险公司加速发展,扩大保险市场,从而有助于进一步保险公司的业务开拓。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保险经纪人向保险公司收取经纪佣金是有内在根据的,是合情合理的。
保险公司业务费用额度分析
保险公司的业务费用额度是确定保险经纪人费用标准的重要环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固定资产折旧、人员成本、办公费用、广告公关、防灾防损培训以及其他一些与业务相关的费用,包
河北保险产品构造研讨
一、河北省保险产品结构分析
1、财产险产品结构
保险产品结构主要是指各个保险产品的保费收入所占比重,在财产保险中,有企业财产险、货物运输险、机动车辆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信用保险和农业保险等七项。目前河北省的财产险中机动车辆险一直占据绝对优势,责任险、信用险和农业险比例极低。2008年的河北省财产险主要产品结构如表1。
2、人身险产品结构
人身险中首先分为人身意外险、健康险和寿险三个主要部分,通过比较2006年和2009年的保费收入结构,人身险中寿险保费收入占比越来越大,由2006年的90%上升到93%,人身意外险和健康险的占比却相对萎缩,人生意外险由2006年3%下降为2%,健康险则由2006年的7%下降到了5%,同比下降2%。
河北省的寿险保费收入是以分红险和万能险两个险种为主。例如2008年的寿险保费收入共计374.27亿元,其中,分红险225.9亿元,占全部寿险的60%,万能险65.23亿元,占比17.4%,普通寿险保费收入仅仅53.14亿元。
保险市场现状探究论文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及演变
中国1980年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保险业飞速发展:1980年以来,中国保险业务以年均34%的速度增长,2001年全年保费总收入达2112.28亿元,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2%,保险密度(人均年保费收入)为168.98元(1985年这两个指标分别为0.42%和3.16元);有中外保险公司53家,中国保险业总资产为4591.07亿元,较1992年增长了8倍;保险中介机构170家。此外还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112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14个城市设立了200余个代表处。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1980~1985年的恢复阶段。中国在1980年和1982年先后恢复国内财产险业务和人身险业务。这一阶段保险市场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垄断,产寿统一经营,险种单一,且保费收入中财产险份额大大高于人身险;(2)1986~1991年的平稳发展阶段。以198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以下简称“新疆兵保”)成立为标志,区别于前一阶段的突出特征是出现了包括新疆兵保、太平洋、平安等在内的4家保险公司,中国保险市场由中国人保独家垄断的格局在形式上被打破;(3)1992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以1992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首家外资保险公司——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成立为标志。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明显区别于前两个阶段的特点,集中表现在: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初步形成;保险业实现产寿分业经营,保费收入结构发生变化,人身险份额超过财产险;保险险种迅速增加,保险服务改善;保险监管的组织体系和法规体系逐步建立,中国保险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竞争新格局。
二、中国保险市场规模和构成
(一)保险市场总体规模快速增长
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中国保险市场规模增长很快。截至2001年底,年保费收入达到2112.28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88.24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424.04亿元。1980~2001年,年平均增幅达30%以上,其中人身险业务的增长速度快于财产险业务的增长:1992~2001年间,财产险业务年平均增长率为15%(与199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财产险保费收入比),人身险业务年平均增长率为29%(与199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人身险保费收入比较)。以1997年为分界点,保险业务发生结构性变化。1997年以前财产险业务的比重一直大于人身险的比重,1996年的财产险保费占全年保费收入的61.50%,人身险保费收入占38.50%。1997年人身保险业务首次超过财产险业务收入,占全年保费收入的55.53%,财产险为44.47%。2001年人身险保费收入占全年保费收入的67.42%,财产险为32.58%。人身保险业务比重今后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从市场开发程度看,2001年保险密度达到168.98元人民币,保险深度为2.2%,若按1999年世界保险业保险密度387.3美元和保险深度7.52%的平均水平计算,中国9万亿GDP的经济总量年保费收入应在6800亿元左右,而目前的年保费收入水平仅不足这一水平的1/3,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图11985~2001年保费收入变化趋势
保险管理论文
1、基本原理
1.1精算现值与精算等价原理
保险实务中,纯保费与理赔额的发生通常不会在同一个时间点上,应该将两者放在同一个时间点上进行比较。一般将纯保费与理赔额折现到保单(policy)生效这个点上。这样,对纯保费和理赔额的比较就不能单纯的看其数额的大小,还要看资金的时间价值,保险标的物的死亡时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我们引入精算现值。精算现值与通常的资金现值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考虑了标的物死亡概率。收入(纯保费)与支出(理赔额)在保单生效时的精算现值相等就是所谓的“精算等价原理”,纯保费就是运用精算等价原理来计算的。
1.2布朗运动与随机利率模型
传统的精算理论都是假定利率是固定的。这往往与事实不符,因为利率是具有随机性的。在保险实践中,由于利率的随机变动产生的风险,对保险公司而言是相当大的。
根据概率论中的大数定律,由于标的物“死亡”的随机性产生的风险可以通过出售大量的保单来分散,但由于利率的随机性产生的风险则不能通过这种方式来分散,且利率风险只存在于保险公司一方。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保险公司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