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损失险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9 21:35: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财产损失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分析论文
摘要:定价是核保险中的核心问题。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的原理包括:核电站危险单位的划分,核电站财产损失险理论费率的确定,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实际费率的确定。根据纯费率确定方法的不同,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分为三类定价模式:即关键风险因素定价模式、区位划分定价模式与分段定价模式。要准确科学地对核电站财产损失险进行定价,必须要有健全完善的核保险风险数据库,必须要有较强的风险检验能力,必须灵活运用核保险定价方法与综合考虑定价因素。
关键词: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模式
一、研究核保险定价的意义
核电站财产损失险是核保险中的主要险种之一,定价是核保险的核心问题,定价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核保险的健康发展。由于核保险定价存在许多特殊性,导致核保险定价与一般保险定价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研究核保险的定价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研究核保险定价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大数法则在核保险定价中无法采用
保险定价的一般原理是依据数学概率论中的“大数法则”,通过长期的保险事故统计,确定某类保险标的的出险概率,损失规模,进而确定此类保险标的的费率。根据“大数法则”定律,承保的危险单位越多,损失概率的偏差越小;反之,承保的危险单位越少,损失概率的偏差越大。因此,保险人运用“大数法则”就可以比较精确地预测危险,合理地厘定保险费率。保险人为了保持其财务稳定性,必须扩大承保保险标的的数量,从而使自己的业务规模符合大数法则的要求。
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分析论文
摘要:定价是核保险中的核心问题。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的原理包括:核电站危险单位的划分,核电站财产损失险理论费率的确定,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实际费率的确定。根据纯费率确定方法的不同,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分为三类定价模式:即关键风险因素定价模式、区位划分定价模式与分段定价模式。要准确科学地对核电站财产损失险进行定价,必须要有健全完善的核保险风险数据库,必须要有较强的风险检验能力,必须灵活运用核保险定价方法与综合考虑定价因素。
关键词: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模式
一、研究核保险定价的意义
核电站财产损失险是核保险中的主要险种之一,定价是核保险的核心问题,定价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核保险的健康发展。由于核保险定价存在许多特殊性,导致核保险定价与一般保险定价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研究核保险的定价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研究核保险定价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大数法则在核保险定价中无法采用
保险定价的一般原理是依据数学概率论中的“大数法则”,通过长期的保险事故统计,确定某类保险标的的出险概率,损失规模,进而确定此类保险标的的费率。根据“大数法则”定律,承保的危险单位越多,损失概率的偏差越小;反之,承保的危险单位越少,损失概率的偏差越大。因此,保险人运用“大数法则”就可以比较精确地预测危险,合理地厘定保险费率。保险人为了保持其财务稳定性,必须扩大承保保险标的的数量,从而使自己的业务规模符合大数法则的要求。
核电站财产损失险定价模式分析论文
一、研究核保险定价的意义
核电站财产损失险是核保险中的主要险种之一,定价是核保险的核心问题,定价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核保险的健康发展。由于核保险定价存在许多特殊性,导致核保险定价与一般保险定价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研究核保险的定价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研究核保险定价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大数法则在核保险定价中无法采用
保险定价的一般原理是依据数学概率论中的“大数法则”,通过长期的保险事故统计,确定某类保险标的的出险概率,损失规模,进而确定此类保险标的的费率。根据“大数法则”定律,承保的危险单位越多,损失概率的偏差越小;反之,承保的危险单位越少,损失概率的偏差越大。因此,保险人运用“大数法则”就可以比较精确地预测危险,合理地厘定保险费率。保险人为了保持其财务稳定性,必须扩大承保保险标的的数量,从而使自己的业务规模符合大数法则的要求。
核电站定价的方法并不能完全使用一般的保险定价原理,其主要原因在于核电站数量太少,很难满足大数法则对保险标的数量要求的最小值。核电站保险只有50多年的历史,全世界现在运行的核反应堆只有435个,即便包括已退役的核反应堆,也只有600多个,WANO组织统计的反应堆运行时间累计只有12000堆年左右。在这种状况下,大数法则失效,导致核电站的定价不同于一般的保险定价方法。
(二)核保险属于高风险业务,有可能酿成巨灾风险
抵押房地产保险问题论文
摘要:房地产抵押是一种重要的融资和信用方式,通过抵押房地产保险转移风险和寻求经济补偿,应当引起抵押当事人的足够重视。该保险有其本身的特点,其保险标的是抵押房地产、适用的法律是《保险法》、保险险种是商品房抵押贷款保险、住房抵押贷款综合保险、保险合同条款有别与一般保险合同。抵押房地产保险这一新兴保险险种,不论是在险种设立,还是在合同条款的确定以及合同的履行上,都有待于在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摸索和不断完善。在抵押房地产保险方面法律、法规尚未建立、健全的情况下,抵押当事人应当审慎对待抵押房地产的保险问题。
关键词:房地产抵押;抵押房地产保险;抵押房地产保险合同
随着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房地产抵押作为一种重要的融资和信用方式越来越被广泛采用。由于房地产是大宗商品,以其作为担保的债权少则几万元,多则几亿元。对抵押的房地产而言,自然灾害风险、意外事故风险、道德风险是普遍存在的,通过保险的形式转移风险和寻求经济补偿,应当引起抵押当事人的足够重视。
一、抵押房地产保险的含义及特点
所谓抵押房地产保险是指房地产抵押贷款的贷款人(即抵押权人)为了保障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安全,而要求借款人(即抵押人)将作为抵押的房地产向保险人投保的房地产保险。
抵押房地产保险有如下特点:
房地产保险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房地产抵押是一种重要的融资和信用方式,通过抵押房地产保险转移风险和寻求经济补偿,应当引起抵押当事人的足够重视。该保险有其本身的特点,其保险标的是抵押房地产、适用的法律是《保险法》、保险险种是商品房抵押贷款保险、住房抵押贷款综合保险、保险合同条款有别与一般保险合同。抵押房地产保险这一新兴保险险种,不论是在险种设立,还是在合同条款的确定以及合同的履行上,都有待于在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摸索和不断完善。在抵押房地产保险方面法律、法规尚未建立、健全的情况下,抵押当事人应当审慎对待抵押房地产的保险问题。
关键词:房地产抵押;抵押房地产保险;抵押房地产保险合同
随着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房地产抵押作为一种重要的融资和信用方式越来越被广泛采用。由于房地产是大宗商品,以其作为担保的债权少则几万元,多则几亿元。对抵押的房地产而言,自然灾害风险、意外事故风险、道德风险是普遍存在的,通过保险的形式转移风险和寻求经济补偿,应当引起抵押当事人的足够重视。
一、抵押房地产保险的含义及特点
所谓抵押房地产保险是指房地产抵押贷款的贷款人(即抵押权人)为了保障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安全,而要求借款人(即抵押人)将作为抵押的房地产向保险人投保的房地产保险。
抵押房地产保险有如下特点:
供电企业保险索赔初探
近几年来,随着保险事业的迅速发展,供电企业越来越重视运用保险来防范和转移经营风险,把不确定性损失转变为确定性成本支出,为供电企业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一、建立健全供电企业保险索赔制度势在必行
供电企业保险工作,从初步建立到快速发展,从实施政策性保险到开办商业性保险,从单一险种到多个险种,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不规范到逐渐规范的过程。供电企业是资金、资产密集型企业,尤其是两网改造、农电力资产移交之后,企业资产总量迅速增加,财产保险金额增长很快。随着供电企业风险意识增强,险种也越来越多。如农村电力资产移交后,加大了低压电网触电伤害赔偿的责任,有些县级供电企业投了供电责任险;在两网改造中,有些县级供电企业投了货物运输险。损失索赔工作也越来越重视。近几年发生的外力破坏、电气烧坏、遭受雷击、车辆损坏、触电伤害等财产损失,索赔率不断提高。
但是,保险管理工作也存在着有待规范的问题,主要是:1、保险合同没有纳入经济合同,没有实行归口管理,没有会签审核;2、保险合同签订之后没有采用适当的形式公开,财产保管人不知道,当财产遭受损失或破坏,不知道可以向保险公司索赔;3、保险和索赔意识不强,当发生自然灾害、外力破坏等事故后,重视抢修工作而忽视保险索赔工作。
随着供电企业经营风险增大,保险行业的服务手段、方式多样化,保投双方越来越注重合作双赢,尤其是供电企业风险意识不断增强,投保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控制和转移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办理索赔不因利小而不为,尽量挽回损失,提高了保险综合效益。这是供电企业保险工作的主流,应该充分肯定。对于保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地分析,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规范,使之更好发挥“互助救济、化解风险”的作用,为电力走向市场,构筑起一道“防风高墙”和“护岸长堤”。
二、建立保险制度重在形成健康有序的运行机制
会计师事务所分析论文
摘要: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灾后重建的政策,企业仍然面临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税收政策,企业要提供财产损失证据并申报审批税前扣除;根据核呆政策,企业要提供抵押物损失情况并提出核销贷款申请;根据金融政策,企业要准备前景规划材料并申请资金。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在财产损失鉴定、呆账豁免审核、重建方案规划等方面将发挥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灾后重建;会计师事务所作用;损失认定;资金筹措
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很多事情需要统筹协调,科学安排。本文就作为中介机构的会计师事务所如何在灾后重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进行探讨。
一、灾后重建中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财产损失价值的认定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关于认真落实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62号)明确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因地震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2005年第13号)规定:“企业的各项财产损失,应在损失发生当年申报扣除,不得提前或延后。非因计算错误或其他客观原因,企业未及时申报的财产损失,逾期不得扣除”;“企业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原因发生的财产损失,须经税务机关审批才能在申报企业所得税时扣除”;“企业申报扣除各项资产损失时,均应提供能够证明资产损失确属已实际发生的合法证据,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具有法定资质的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和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
我国汽车责任险发展研究论文
身损害赔偿制度创新对我国汽车责任保险影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3]20号)(以下简称高法司法解释),于2004年5月1口起正式施行。高法司法解释本养“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生命健康权,拓展厂现行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中赔偿项目的范围,并对赔偿标准进行了大幅的提高,在我国人身损害赔偿制度方面作了多项的制度创新。它的实施势必将加大道路交通事故中驾车人对受害人的人身损害赔偿责任,将对我国汽车责任保险产生广泛的影响。
高法司法解释中人身损害赔偿的制度创新
高法司法解释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卜,本着“以人为本”、珍惜人的生命、人格价值的基本理念制定的一份重要的法律文件。
在人身损害赔偿方面,高法司法解释强化了对人的生命权、健康权的保护,完善了对受害人及其近亲属的司法救济措施,进行了多项制度创新。高法司法解释中确立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创新主要包括:
引入营养费。康复费。整容费和后续治疗费等体现珍惜人的生命健康权的赔偿制度。高法司法解释放弃了在我国沿用已久的将交通事故受害人视为应当受到救济以勉强生存的残疾人的传统观念,确立了健康人、社会人的新观念。高法司法解释第24条确立了受害人有获得营养费赔偿的权力,第19条确立了受害人有权要求加害人赔偿用于恢复受害人器官功能训练所必要的康复费、适当的整容费和后续治疗费的原则。
保险法施救费用概念和要件论文
内容摘要:责任保险的“施救费用”与财产保险的施救费用在性质及范围上截然不同,责任保险中不应存在单独的施救费用问题。保险公司在设计条款时对此应慎重考虑,而不应简单照抄照搬财产损失险的做法,以免增加实务操作中的困难。
关键词:责任保险施救费用
美国大法官卡多佐曾有一句名言:“危险呼唤救助。痛苦的呼喊是对救助的召唤。”(Dangerinvitesrescue.Thecryofdistressisthesummonstorelief.)①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情况下损害发生之后,施救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本文探讨的不是施救的必要性,而是施救导致的费用应如何处理。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保险法》第42条规定:“保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有责任尽力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或者减少损失。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为防止或者减少保险标的损失所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费用,由保险人承担;保险人所承担的数额在保险标的损失赔偿金额以外另行计算,最高不超过保险金额的数额。”这种“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为防止或者减少保险标的损失所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费用”习惯上称为“施救费用”。保险人在保险标的损失金额以外另行承担这种费用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被保险人施救的积极性,以防止不恰当地造成损失的扩大。
目前,对于责任保险中是否存在“施救费用”以及应如何处理这一费用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认为,责任保险的保险责任一般只包括以下两项内容:1、被保险人依法对造成他人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应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2、因赔偿纠纷引起的由被保险人支付的诉讼、律师费用及其他事先经保险人同意支付的费用。②“施救费用”属于被保险人依法对他人应承担的赔偿责任的一部分,不应单独作为一项赔偿责任。但也有人认为,在责任保险中,保险人对依法应由被保险人承担的赔偿责任和被保险人为防止或减少损失所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费用分项进行赔偿,赔偿金额分别不超过保险单中约定的每次事故的赔偿限额。③保险公司的责任保险条款,有的将“施救费用”单列为保险公司的一项赔偿责任,即“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为缩小或减少对第三者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赔偿责任而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费用,保险人负责赔偿”,如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近年开发的公众责任保险、餐饮场所责任保险、供电责任保险、校园方责任保险、物业管理责任保险等。有的则未将施救费用单列,如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保险条款中,施救费用就不是一个单独的赔偿限额,第三者责任保险的施救费用与第三者损失金额相加不得超过第三者责任保险的保险赔偿限额。保险公司传统的责任保险产品,如公众责任保险、产品责任保险、雇主责任保险等,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有关条款也未将施救费用单列。笔者认为,理论及实务上之所以会对这一问题产生上述分歧,根本原因在于对施救费用概念及《保险法》第42条适用范围理解的差异。
保险公司赔偿责任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动车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伴随机动车的增多,道路交通事故也不可避免。交强险推行以前,很多事故受害人因侵权人没有赔偿能力而不能获得足额赔偿。于是,我国推行了机动车第三者强制险制度,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交法》)的规定,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是指由保险公司对被保险的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的强制性责任保险,主要目的是保障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依法得到赔偿。但是司法实践中,保险公司在交强险限额内的赔偿责任问题一直是困扰司法的一个难题,本文笔者通过对交强险限额内保险公司的赔偿责任的几个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对今后的司法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损害赔偿交强险限额赔偿
一、交强险中总项限额赔偿与分项限额赔偿的问题
《道交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第七十六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这两条规定都提到保险公司的赔偿责任是限额责任,限额是多少,有什么分项限制没有提及,但是最后规定了一个兜底规定,就是“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保险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三十条都规定了保险公司依法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第二十三条规定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限制保险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责任限额。责任限额分为死亡伤残赔偿限额、医疗费用赔偿限额以及被保险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无责任赔偿限额。同时授权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保险责任限额由保监会会同国务院公安部门、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规定。强制险的保费数额与赔付限额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具有较强的政策性、行政性、统一性,保费数额与赔偿限额都是由国家及其授权的行政部门规定,由此交强险的总限限额与分项限额也都由国务院授权的行政部门规定,应当遵照执行,除非该规定与国家法律相抵触,但总项限额与分项限额的规定,未发现与法律相抵触。
保监会确定,被保险机动车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有责任的赔偿限额为:死亡伤残赔偿限额110000元人民币,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0000元人民币,财产损失赔偿限额2000元人民币。无责任的限额分别为11000元、1000元、100元。这一规定,无疑限制了受害人的受偿数额。特别是医疗费很高,但却不构成伤残的受害人和财产损失很大但却没有人身伤亡的当事人,因医疗费和财产损失的限额过低,无法获得足够的赔偿。对医疗费数额较高却不构成伤残的或有较大车损但没有人身伤亡的当事人的救济成了一个难题。
笔者认为,《道交法》规定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内赔偿受害人,没有分项限额的规定,分项限额的规定只是在保险条例中有。《道交法》是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属上位法,而《保险条例》是国务院制度的条例,属下位法,根据法律的适用原则,上位法优于下位法,即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内赔偿受害人,不再按分项限额处理。这样做,既是《保险条例》“为了保障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依法得到赔偿”的立法本意,也符合《保险条例》第二十一条“保险公司依法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的规定,而如此规定,最重要的是能最大限度地让医疗费较高、财产损失较大的当事人受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