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9 20:20: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不足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当今农业保险不足及趋势

本文作者:刘坚李文锋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财政局

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自2007年开展以来,在“政府扶持、市场运作、投保自愿”的原则下,取得了较好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农业保险概念

农业生产具有固有的风险性,农业生产者需要面对诸如气象、病虫害、地质以及与市场相关的一系列风险,这些风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严重影响农民收入的稳定性,导致农户支付能力不足,生计无保障;其次,影响农业金融发展,农业生产的固有风险使得农民还贷能力具有不确定性,呆账坏账率较高,导致金融机构不愿意发放对农贷款,或通过抬高利息率来补偿贷款风险。

二、当前农作物保险模式和问题分析

(一)“联办共保”保险模式

查看全文

农业保险现存不足与策略

本文作者:吴大勇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合德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以保险公司市场化经营为依托,政府通过保费补贴等政策扶持,对种植业、养殖业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险。该保险对规避农业生产风险、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件政府得民心、农民得实惠、农业得发展的大好事。

江苏省射阳县从2007年开始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以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已从单纯的种植业(水稻、棉花、油菜和大小麦)扩展到养殖业和高效农业,其中一般种植业已实现了全部投保,养殖业和高效农业投保率超过了50%,因没有大灾害发生,理赔款都能及时兑付给受灾农户。政策性农业保险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由于农业保险本身属于政策性保险,其在展业、承保、查勘理赔等方面的复杂性,加之农业保险又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还存在一些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研究,以便更好地推进该项惠民工程的开展。

1存在的问题

1.1农户投保的意识差

农民风险意识淡薄、对农业保险认识不足是农业保险推广的主要问题。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长期“靠天吃饭”,大部分农民没有风险防范意识,农民普遍对农业保险理解不透、认识不足,宁愿抱存侥幸心理,祈望老天给一个好收成,甚至还有人错误地认为农业保险是变相向农民收费。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保险政策的不合理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投保热情。虽然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保费上补贴农户,但是由于保险金额低、免除理赔条件多、理赔周期长等造成农民不愿意投保,降低了农民的投保积极性[1-2]。

查看全文

国民经济活力不足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近几年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所暴露出的问题,从理论分析的角度,首先指出当前国民经济活力不足,主要不是货币供应量的问题,而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体制性梗阻;并分析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传导机构和客体缺乏活力、路径过窄、速度下降、动力和信号失真、环境不乐观等问题;其后,论述了在转轨经济时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与实体经济体制不健全之间存在着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的关系;最后,给出了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效率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国民经济活力;相互影响;建议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作用过程,也可以说是货币政策各种措施的实施和发生效应的过程。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情况分析,对我们理解国民经济运行特点以及存在问题,是很有用处的。近几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问题暴露的比较充分。今年以来,由于经济开始转暖,货币政策传导问题又可能被模糊。因此,现在有必要从理论上对这一问题作些分析,以推进相关制度的改革。

一、当前国民经济活力不足

当前,我国经济出现的问题,主要是需求不足,表现为增长速度相对下降,价格总水平出现负值。但最令人担心的是,国民经济的活力不足。活力最大来源在经济基础,在企业,在各类金融组织,在人民群众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人民群众推动、创造和发展的经济。政府引导作用是重要的,但没有生动活泼、创新开拓的民间基础,国民经济就会活力不足。国民经济增长潜力和实绩,固然是引人注目的,但国民经济是否充满活力,才是更重要的。经济增长不论高一点还是慢一点,通货不论是膨胀一点还是紧缩一点,都不能证明这个经济系统是否有活力。经济大起大落,既可能在无活力的国民经济系统中发生,也可能在有活力的经济系统中发生。经济有活力,增长快慢均正常;经济没活力,增长快慢都不容乐观。

在国民经济大系统中,金融活动有些象是这个有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支持着国民经济大系统的正常运行。前几年,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比较乱,需要整顿。整顿使相当多的金融组织关闭或重组,这是完全必要的。但这个过程,对货币政策传导也产生着影响。可以说,国民经济多年来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问题程度上虽有减轻,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企业和基础金融组织的活力不足,以至国民经济活力不足,是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清理整顿与制度创新,堵与疏,外部约束与内部约束,激励与约束等多种关系,都有待进一步理顺。

查看全文

村镇信贷供给不足成因及出路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和现实的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农村金融的供给及其功能发挥决定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信贷供给不足,已经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据农村金融需求的新特点解决农村信贷供给不足,从而使农村金融走出困境,是今后一段时间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

1现阶段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

1.1农民消费信贷需求愿望强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民的生活条件已大为改善,思维观念也在转变,对于小型农机具的消费欲望强烈。另一方面原因在于农民需要这些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生产。但是部分农民表示由于现在下乡农机具价格走势偏高,依靠自身储蓄仍无法购买。故此,国家应当出台与之相关的消费信贷措施,设计新的信贷产品给予农民优惠来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从而拉动农村经济的增长。

1.2农村规模化生产使贷款需求扩大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村规模化、集中化经营土地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农村种植大户的不断增加促使农村生产经营信贷需求的压力上升。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既要做好小额信贷又要发挥农业资金杠杆作用,支持农村新模式的发展;既要满足农村的信贷资金需求,又要合理引导农村经济又稳又快的发展。

1.3农民工回乡创业使贷款需求增加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大量的农民工失业,如何引导农民工重新上岗和创业,维持社会稳定是现在当地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民工返乡创业资信评级,对回乡农民工创办的符合农业产业化贴息条件的企业,优先给予贴息,并适当降低贴息审批条件,采取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为回乡创业企业“量身定做”的特色金融服务,来满足农民工创业资金多样化的要求。

1.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信贷需求加强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建设的力度滞后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基础设施规模小、水平低、配套设施陈旧。为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政府和农民纷纷参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但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风险大、收益率低、回报期长的特性,除农户集资外,还需要农村金融部门大力的信贷支持。

查看全文

育肥牛养殖不足及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加大了对养殖业的扶持力度,其中育肥牛的养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为牛肉具有肉质松软细嫩、肉筋及肥肉较少、容易消化的口感,再加上牛肉的脂肪含量比较低,深得人们的喜爱。另外育肥牛还能为人们创造高的经济效益,改善生活条件,因此社会需求量越来越大。但从目前育肥牛养殖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技术还不成熟。本文针对育肥牛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便更好的提高育肥牛养殖技术,满足社会对肥牛的需求量。

关键词:育肥牛;养殖技术;问题;措施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由于牛肉口感嫩滑、脂肪低,深受人们喜爱,牛肉市场得到很好的发展。但由于牛肉市场供不应求,导致牛肉价格偏高。因此这就给育肥牛的养殖提供了市场前景,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方法。育肥牛的养殖需要一定的技术,如果养殖技术不成熟,就会在养殖过程中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以下就对育肥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探讨。

1育肥牛养殖存在的问题

由于牛肉深受广大人们的喜爱,育肥牛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在形成规模化养殖行业的同时,也要注重科学的养殖方法,不然就会在养殖过程中出现频频不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缺乏科学的养殖方案。在育肥牛过程中,由于没有形成科学的养殖方案,没有明确养殖目标,养殖操作方法不当,没有优化改良品种,没有牛畜疫病防控措施,导致最后育肥牛出栏率低,经济效益不稳定。甚至遭受一定的经济损失。1.2不科学的管理模式导致育肥牛营养缺失。从目前育肥牛养殖的场地来看,很多采用的都是粗放式的管理模式,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科学的、制度化的管理模式,没有制定科学的养殖管理方案,导致在育肥牛养殖过程中营养供给分配不均匀,肥牛生产率低下,经济效益不高[1]。1.3没有制定全面科学的牛畜疫病防控方案。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养殖户对育肥牛采用的是散养养殖,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在育肥牛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牛畜疫病,由于养殖户缺乏对牛畜疫病知识的了解,没有引起对牛畜疫病的重视,当肥牛发生疫病时,没有及时的采取隔离和处理,也没有定期的对养殖场所进行消毒,或者请专业的兽医来进行治疗,而是自己盲目的对发病牛进行治疗,这样不仅容易造成病牛死亡,更容易出现大范围的病疫传染,加重病情,造成经济损失[2]。1.4缺乏专业的养殖人员,养殖水平参差不齐。由于从事育肥牛养殖人员以农民居多,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的养殖培训,而是凭经验来进行育肥牛的养殖,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对牛疫病知识不了解,往往在发生疫病后出现手忙脚乱、乱投医的现象,再加上对育肥牛的养殖环境不重视、缺乏科学的管理等等原因,都会造成最后投入大,收效低的问题。1.5育肥牛品种比较单一。从目前育肥牛品种来看,以黄牛品种居多,品种比较单一,而又缺乏相关的育肥牛杂交品种的知识,导致育肥牛品种的整体质量不高,达不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因此培育出优良的育肥牛品势在必行。

2育肥牛养殖的应对措施

查看全文

兵团农业险现况不足及政策

本文作者:吴振鹏邵志强闻亮王春梅作者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总人口257.3万人,下辖14个生产建设师,其中农业生产建设师13个,177个农牧团场,分布在新疆14个地、州、市境内。农作物播种面积1119.2千公顷(1678.8万亩),年末牲畜存栏624.06万头(只)。农业产值占兵团GDP的比重为36.2%。由于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存在着干旱、干热风频繁,土壤盐渍化严重,风沙大、早晚霜冻害等不利因素,伴随着地震、风灾、旱灾、雹灾、洪灾、碱害、霜冻、农业病虫害等种种灾害,对农业生产、职工生活和团场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加快制定农业保险引导措施,健全完善农业风险防范体系,推动农业保险科学化管理是促进兵团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稳定农牧团场职工收入、稳定祖国边疆的必然要求。

一、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

兵团农业保险工作于1986年开始启动。24年来,农业保险在保障农牧团场生产,防范和化解农业经营风险,帮助广大农牧职工群众灾后恢复生产、安定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为兵团的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至2010年累计承保兵团农牧团场作物面积22417.76万亩,保费收入48.97亿元;承保畜禽数量1351.93万头(只),保费收入3.36亿元。累计支付理赔资金32.5亿元,理赔率达62.11%。

(一)农业保险管理工作机制体制不断完善。

1.兵团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工作。农业保险在兵团起步较早,兵团将农业保险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农业科技、银行、保险)之一,作为现代农业保护保障机制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2002年,兵团党委就结合农牧团场经营模式变化,适时以新兵办发[2002]19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兵团农业保险工作的通知》,明确兵团开展农业保险兵师团三级各自的职责,规范缴费管理及理赔程序。2007年,中央财政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推行,兵团领导高度重视,召开座谈会研究兵团农业保险模式、新旧制度的衔接及农业保险发展方向,要求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切实用好中央财政补贴政策,管好保费补贴资金,切实把这项惠及广大农牧职工,推进兵团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做好。各团场成立由主要领导参加的农业保险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和落实农业保险的发展规划,协调与农业保险相关各方面的关系,保障工作落实

查看全文

中国劳动合同的不足与完善

我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的不足

(一)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的立法意图不明确《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一是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工作满十年的;二是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本条是关于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法定条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本条在表述上存在不严谨之处,从而引导人们在理解本条时产生歧义,以至于无法明确立法者的真实意图所在。根据上述表述,特别是第一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一句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只有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协商一致时,才可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如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不能就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达成一致协议,劳动者就无法实现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意愿。实践中,很多用人单位,甚至法院也是这样理解的。笔者认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条件应为:第一,双方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第二,劳动者在单位连续工作十年以上;第三,劳动者提出要求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至于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否必须双方同意的问题,订立无固定劳动期限合同选择权在于劳动者。劳动者不提出或用人单位提出,劳动者予以否定的,用人单位不得强迫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只要符合条件的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没有拒绝权。因此,本法律条款的精神在于防止用人单位恣意滥用用工权,保护已经连续工作十年以上的职工的合法权益。如果将此法条理解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必须经过用人单位的同意,必然曲解此条,与劳动法的立法宗旨相悖。(二)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三项的法律规定过于粗糙,缺乏明确性和可操作性关于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条件,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围绕该款第三项有待澄清在与劳动者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用人单位有无终止劳动合同的选择权。之所以产生此问题,症结在于本项中“续订劳动合同”六个字。如果立法者的意图是否定用人单位的上述选择权,则“续订劳动合同”六个字以及续订前的逗号完全是画蛇添足。因为一旦加上该六个字以及“续订“前的逗号,就不能排除这样一种理解,即本项通过两个逗号间隔了三个并列的条件“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双方同意续订劳动合同。换而言之,如果用人单位不同意续订劳动合同,则本项的三个法定条件未完全具备,用人单位也就没有义务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笔者认为上述理解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就法理而言合同是双方的合意,合同期满后,任何一方都有续订与否的选择权,这种选择权是天经地义、毋庸置疑、也是不宜通过立法予以剥夺的。(三)我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福利色彩浓厚,降低了合同签订率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一系列补充规定加重了它的福利色彩,使用人单位产生较强的抵触,降低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在实践中的签订率。比如《北京市劳动合同规定》第十五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要求订立无固定期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订立无固定期劳动合同:(1)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或者‘五一’奖章获得者;(2)复员、转业退伍军人初次分配工作的;(3)建设征地农转工人员初次分配工作的;(4)尚未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劳动者连续工龄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十年以内的;(5)国家和本市规定的其他情形。”从上面的规定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情形除了适用工作年限较长或年龄较大外,也多为一些特殊身份的人所享有,好似无固定期合同是一项特殊权利。因此,看出立法者的理念并不是站在一个全局就业和稳定全局的角度来考虑,只是一项优惠措施,没有抓住无固定期劳动合同的本质,没有深刻认识到无固定期劳动合同适用范围扩大的方向。这样过多的体现出福利性反而还会让用人单位产生抵触。(四)我国立法规定的“连续工作满十年以上”的期限问题这里规定的十年引发了两个问题:其一,十年的期限过长。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工作的时间越长,其“黄金年龄”越少,甚至完全丧失,对其以后到其他单位就业越困难。我国《劳动法》规定要“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十年以上”基本上使劳动者完全度过了“黄金年龄”。如果其它订立条件不成熟,劳动者就无法与原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样劳动者就面临重新就业,而由于其年龄优势的丧失,精力的不济,尤其在我国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其就业机会就微乎其微,那么十年就成了很多劳动者的一道坎。另外,用人单位为了摆脱十年的期限限制,与劳动者签订合同时就可能不再签订十年以上的劳动合同,即使用人单位确实需要某一劳动者但考虑到以后的成本也可能只与劳动者签订最接近十年的劳动合同,这样就彻底摆脱了这一规定对它的限制,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其二,十年的连续性问题,《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的规定: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十年以上或者连续两次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除非劳动者异议,否则用人单位都应当与之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里的十年必须是连续不间断的。立法必须对“连续”和“十年”的计算作出明确规定,避免法律被曲解,从而有效减少争议的发生。

我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的完善建议

(一)明确规定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订立条件不是任何法律规则都能导致法治,法治是良法之治。美国学者富勒指出“清晰性要求是合法性的一项基本要素”。他认为,如果立法机关制定一项“含糊和语无伦次的法律”,会使合法成为任何人都无法企及的目标。立法应当明确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三项的规定,取消“续订”二字,明确规定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合同的,只要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用人单位就应当签订。如此规定,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争议和困惑,符合其他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的一般做法,使法律的规定能够得以落实。从而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二)扩大我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适用范围从各国的立法及实践经验看,对固定期限合同进行必要的限制,扩大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使之成为常态。将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限制在一些特定性、临时性、季节性的工作上,以此来稳定劳动关系。我国劳动合同法对固定期限合同的规定显然还比较简单、笼统,建议以下予以完善:立法应明确规定固定期限的最长期限。考虑到我国还不可能像其他国家和地区那样在适用范围上严格限制固定期限合同,在限制固定期限合同次数的基础上,还应当限制其签订的最长期限,以避免用人单位只签一次较长期限合同即终止合同。(三)明确连续和十年的计算针对目前有些用人单位利用中断时间和签订次数以规避连续的做法,应当在立法上明确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工作超过一年,如果在一年内间断用工的视为连续用工,以此堵塞用人单位规避法律的漏洞。十年如何计算也是实践中较现实的问题,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草案对此的规定比较恰当,即十年应从劳动关系建立之日起算,劳动者服从用人单位安排在公司发生合并、分立等情况下的工作时间应当累计计算。另外,十年的期限过长,在无固定期限合同实施一段时间后,在条件较成熟的情况下,应当适当将这一期限予以缩短。

本文作者:刘远熙工作单位:商丘师范学院法学院

查看全文

也谈我国消费不足的成因

经济增长的动力,最终来自需求,没有需求拉动,社会生产成果无法实现,再生产也无法正常进行。一国的总需求是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构成的,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状况最终将影响投资需求和总需求。 消费不足也叫做消费需求疲软,是一种市场现象,是需求与供给在一系列社会因素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这一结果如果只是偶然或局部出现,对社会经济并不会带来大的损害,甚至起调节作用,但如果是持续、全面地出现,对社会经济会带来重大损害,其损害程度和后遗作用甚至超过通货膨胀导致的结果。近几年来,消费不足已成为我国的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不仅消费品价格水平持续下降,而且出现了消费品总量消费的减少。1999年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把解决消费不足作为2000年的头号问题提了出来,并着手解决。

要解决我国消费不足的问题,必须要首先弄清楚消费不足的成因。关于当前我国消费不足的成因,理论界众说纷坛,有的认为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有的认为是出口贸易环境的恶化,有的认为是长期计划经济形成的产业、产品结构的不合理,还有的认为是人们收入水平增幅的减缓,等等。其实,上述种种的原因是影响我国消费不足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也不起主要作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发生,虽然也涉及到我国的金融活动,但由于我国人民币实行限制兑换制度,未真正有机的纳入世界货币体系,与其它国家相比较,影响微乎其微,不直接影响消费需求。出口贸易环境的恶化,使我国的出口额有所下降,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内需型国家,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不到10%,并且减少幅度并不大,减少的出口额进入国内市场,对10多亿人口的大市场而言,并不构成大的影响。长时期计划经济形成的产业、产品结构的不合理,是长时期存在着的现象,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而日趋合理,为什么在严重不合理的情况下没有导致消费不足呢?人们收入水平增幅的递减,并不是绝对水平的下降,人们的收入水平是增长的,只不过是增长的情况下,还会出现消费的零增长,负增长呢?那么,影响我国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作者认为,影响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保障制度的变迁,尤其是保障制度的过速变迁(为了怕影响到改革的成果,人们往往对其视而不见或予以淡化)。我们必须看到,保障制度的变迁,即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积极促进作用,也会带来消极阻碍作用,当前,怕的不是过速的保障制度变迁带来的副作用(出现了,可以采取对策消除或减缓),而是没有认识到过速的保障制度变迁带来的副作用(未认知,无法有的话矢),继续进行过速的保障制度变迁,必须导致包括需求和供应在内的社会各种经济关系严重失衡。

90年代以来,为了解除企业负担,加速改革进程,我国进入了以保障制度为核心的全面制度改革过程。与此同时,企业实行减员增效改革,导致大量的企业职工失业下岗。职工的大量失业下岗,保障制度的改革,使消费者对今后的生活顾虑重重:谁来为他们提供养老保证?伤病费用谁来负担?如何才能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子女上学的费用如何解决?等等。在这种观念支配下,消费者不但不会提前消费,恐怕连正常的消费都不可能,而只能是滞后消费,把现有的钱省下来,用作今后的花销。

查看全文

电力营销计量改造不足及策略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电力技术也得到了稳步的发展。电力营销是电力部门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要时刻观察市场的变化,及时知道客户的现阶段需求,这样才能够达到客户的要求,电力营销中最基础的就是供求关系。而且随着人们对电力需求量的日益增多,电力系统也在逐步做改进,不断扩大它的容量和规模,在研究电力系统时发现,提高电力营销水平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计量改造模式,在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电力营销的技术水平,计量改造的装置、服务水平都在快速提升。虽然电力营销的前景一片光明,但是其中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被发现解决。

【关键词】电力营销;计量改造;不足点;解决策略

1引言

计量在电力营销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计量不仅关乎电力部门的效益问题,还影响顾客对电力计量的满意程度,因此对于电力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说,目前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对计量装置进行改进。近年来,随着电力企业进行不断的改革,电力营销工作也迎来了一片新天地,促使电力企业发展现代化建设,计量改造也是由电力营销模式的改变而改变。在进行电力营销的计量改革中,要尽可能的节省能源;降低电能的消耗量;在平衡客户的用电范畴和时间是要采用精密的计量装置和技术。如今人工智能模式是最新出的模式,可以简化计量装置的分置和分析过程。

2电力营销中的计量表的现状

在实际生活中,工作人员把计量表安装到电表箱里,这样能够保证安全、有效、完整地进行计量。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传统的方式已经逐渐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把计量表嵌入到电表箱中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通常情况下,安装电表箱的位置都比较远,这样一来,如果电表箱出现故障,工作人员不能够立刻维修;而且电表箱没有接地,这样的电表箱会出现漏电现象,这些不安全因素都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随着人口的增多,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电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如果依然使用传统的电表箱,不仅影响用户的生活水平,还威胁着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查看全文

农村消费不足的约束因素探析

【摘要】农村市场消费需求不足,一直是困扰经济良性循环的大问题,本文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医疗保障体系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农村居民中老者的晚年生活缺乏保障、传统养老面临道德风险考验、农村市场商品供给结构与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不适应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制约因素

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

在我国,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是两个不同的群体,这两个不同的群体对应着中国社会特有的“二元经济”体制。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等四个方面,城镇居民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工资性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工资性收入在城镇居民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赶不上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乡差别主要体现在收入上的差别,无论是从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增幅来看,还是与城镇居民家庭作横向比较,农村居民收入整体上偏低。消费的前提是必须有一定的可支配收入,收入低下,可支配收入自然就低,从而导致消费不足。

二、医疗保障体系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由于农村条件的艰苦,具有较高医疗水平和受过良好医疗教育的医务人员不愿意到农村去工作,使得农村地区缺乏良好的医疗资源。农村地区大都以村委会为中心,村级卫生室大都分布在村委会所在地,村级卫生条件差,医疗水平、服务水平都跟不上社会的需求,价格与药品的质量以及所提供的服务不匹配,甚至部分地区还存在游医和庸医,经常出现医疗事故。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得不到合理及时的培训、技术水平低下,制约了农村居民对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在农村,针对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宣传不是很到位,农村居民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也缺乏了解的积极性,小病不看一旦导致大病往往使得病人家庭遭受重大经济损失。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在公共医疗产品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看病者处于卖方市场,这是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原因。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不能够应付大病,农村居民在大病面前无可奈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