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资产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9 20:17: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不资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加强财务制度周转银行不资产
济A公司通过完善财务管理,活化银行不良贷款的案例
前言:
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营业部為加强对大额贷款企业的信贷管理,建立新型的现代银企关系,於1999年初,对部分企业集团实行了信贷服务派驻制,即由信贷管理部入驻企业,充分发挥机构的职能优势,以加强信贷管理為基础,优化贷款投向和客户结构;以防范风险為中心,大力清收盘活不良贷款本息,一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在企业的各项管理中,财务管理处於中心地位,企业的生產管理、经营管理、品质管制、技术设备管理、队伍管理等等,都需要以财务管理為纽带。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并以此為基础,协助企业搞好经营管理,是我们信贷工作取得成绩的关键所在。贷款企业A公司便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一、企业基本情况
济南市A公司是以经营汽车改装业為主体业务的综合性企业,系我行重点支持企业。94年2月20日由该公司出资和德国考格尔车辆股份公司合资组建了“济南A�B汽车製造有限公司”。该公司研製生產的“微机自动计量轻质燃油运输加油车”和“新型多功能半掛车”分别於96年和97年获国家级星火计划专案,同时该公司被列入济南市重点骨干企业,并被山东省农业银行确定為银企联手重点单位。截止98年底,A公司在我行贷款10297万元,其中有8976万元投资於A�B公司;A�B公司在我行贷款10671万元,签发银行承兑汇票1295万元。
由於合资企业筹建初期,可行性研究不到位,投资核算缺乏对市场的準确性分析,盲目注入大量资金,农行绝大部分流动资金贷款被用於固定资產投入,摊子铺得过大,负债包袱过於沉重,公司生產设计能力强却达不到预期生產能力,產品也不被国内市场接受,国此公司自投產以来,一直处於生產�亏损�再生產�再亏损的恶性循环之中。
提高单位财务管理运作银行不资产
前言:
中國農業銀行山東省分行營業部為加強對大額貸款企業的信貸管理,建立新型的現代銀企關係,於1999年初,對部分企業集團實行了信貸服務派駐制,即由信貸管理部入駐企業,充分發揮機構的職能優勢,以加強信貸管理為基礎,優化貸款投向和客戶結構;以防範風險為中心,大力清收盤活不良貸款本息,一年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工作中,我們發現,在企業的各項管理中,財務管理處於中心地位,企業的生產管理、經營管理、品質管制、技術設備管理、隊伍管理等等,都需要以財務管理為紐帶。加強企業財務管理,並以此為基礎,協助企業搞好經營管理,是我們信貸工作取得成績的關鍵所在。貸款企業A公司便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一、企業基本情況
濟南市A公司是以經營汽車改裝業為主體業務的綜合性企業,系我行重點支持企業。94年2月20日由該公司出資和德國考格爾車輛股份公司合資組建了“濟南A�B汽車製造有限公司”。該公司研製生產的“微機自動計量輕質燃油運輸加油車”和“新型多功能半掛車”分別於96年和97年獲國家級星火計劃專案,同時該公司被列入濟南市重點骨幹企業,並被山東省農業銀行確定為銀企聯手重點單位。截止98年底,A公司在我行貸款10297萬元,其中有8976萬元投資於A�B公司;A�B公司在我行貸款10671萬元,簽發銀行承兌匯票1295萬元。
由於合資企業籌建初期,可行性研究不到位,投資核算缺乏對市場的準確性分析,盲目注入大量資金,農行絕大部分流動資金貸款被用於固定資產投入,攤子鋪得過大,負債包袱過於沉重,公司生產設計能力強卻達不到預期生產能力,產品也不被國內市場接受,國此公司自投產以來,一直處於生產�虧損�再生產�再虧損的惡性循環之中。
二、公司財務狀況分析
金融企业抵债资产税收流失探析
金融企业抵债资产税收流失探析
近年来,金融企业抵押贷款的业务量不断增大,在清收不良资产时,以物抵债的情况非常普遍,处理以物抵债资产的涉税问题也较为复杂。由于企业对有关政策掌握不准或重视性不高,极易造成以物抵债环节税收流失严重,应引起各级税务机关的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一、抵债资产税收流失的具体表现
(一)金融企业收回抵债资产,不做相应的账务处理,而是将抵债资产做帐外经营。金融企业收回抵债资产,应冲减投放资金的本金和应收利息,并将清算所得计入当期经营利润。但我们在检查中发现,很多企业在处理以物抵债业务的过程中,一方面不及时结算已收回利息,漏交营业税;另一方面不以公允价格结转经营成本,甚至长期以不良贷款或呆滞贷款挂账,造成经营成果失实,偷逃企业所得税。
(二)收回的抵债房屋不缴房产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对于金融企业收回的抵债房屋,包括居民住宅和生产办公用房,除房产闲置不用或纳税确有困难的,可以向房产所在地主管地税机关申请减免税。除以上两种情况外,均应以抵债价值作为房产原值,按照自有房产申报缴纳房产税。但是,多数金融企业收回抵债资产的帐务处理是列入“其他资产”科目,不在“固定资产”帐核算,导致偷逃房产税。
(三)金融企业收回的抵债房屋自用,长期在“其他资产”科目挂帐,不及时转入“固定资产”科目,不缴房产税。目前,金融企业收回的抵债房屋,多以借贷双方签订的书面抵债协议为转让依据,而产权转移的确权手续却不能及时办理或者因故不予办理,当金融企业将收回的房屋作为营业用房时,常常以产权未确定为由长期在“其他资产”挂帐,不及时增加固定资产,不申报缴纳房产税。同时,对于这部分房产的装修改造费用,大多记入“待摊费用”或“递延资产”,同样造成少缴纳房产税。此外,由于摊销期较折旧期短,也影响了金融企业当期损益,少缴了企业所得税。
会计计量分析
为进一步规范企业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及相关信息的披露,财政部于1999年6月28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填补了我国会计规范的一项空白,并充分体现了会计处理的谨慎性原则,其实施必将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降低会计报表风险,更利于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服务。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原则),是指在会计处理时谨慎小心,尽可能选择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并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该原则在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活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一、在会计确认中的运用
从会计确认方面看,准则把对非货币性交易中会计事项的确认标准建立在稳妥合理的基础上,可从根本上保证输出会计信息的质量。
因为资产的价值等于资产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货币金额)的净现值总额,针对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货币金额)不确定或不固定的资产而言,其价值也是不定的。如果此类资产之间的全部或部分交易按货币性交易原则进行会计处理,那么交易资产的入账价值的金额就掩盖了事实上价值或收益的不确定,从而将实质上的不确定转化为形式上的确定,增中了会计信息质量风险。准则把凡是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不确定或不固定的资产均界定为非货币性资产,并将它们这间的交易按不同于货币性交易原则的原则进行会计处理。虽然这有时可能造成实质上低估资产或收益,但为了降低会计报表风险,准则在对非货币性资产及其交易进行确认时,保持了应有的谨慎态度。
由于货币性交易是根据资产市价(或谈判价(进行会计处理,所以,如果将涉及少量货币性质产的非货币性交易(特别是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视同货币性交易处理,很容易导致换入资产价值或交易收益的高估。因此,为避免操纵利润,准则规定当货币性资产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或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加补价)的比例低于25%时,该交易按非货币性交易原则进行会计处理。从而将对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交易的确认标准建立在稳妥的基础上。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研究论文
2001年1月财政部以财会[2001]第7号文件颁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对我国非货币性交易业务的会计处理予以规范。美国对非货币性交易进行规范的会计准则,称为《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第29号——非货币性交易会计》(以下简称《第29号意见书》)。本文对中美两国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内容进行比较,旨在增强对非货币性交易不同规范的认识和理解,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关于定义
1.非货币性交易。我国《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的非货币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美国《第29号意见书》中,非货币性交易指不涉及或涉及很少货币性资产或负债的交换和非互惠转让。其中,交换是指一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之间的互惠转让,通过转让,企业以让渡其他资产或劳务而取得资产和劳务,或者偿还一项负债。非互惠转让,是指资产或劳务的单方向转让,由一个企业转让给其所有者或其他企业,或者由企业所有者或其他企业转让给该企业。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我国非货币性交易准则没有包括非货币性负债交换和非互惠转让,非货币性交易对象主要是非货币性资产。
2.货币性资产。对于货币性资产的定义,我国《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指持有的现金及将以固定或可确定金额的货币收取的资产,包括现金、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以及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美国《第29号意见书》中指由合同或通过其他方法规定了货币金额的资产,如现金、以现金方式收回的长期或短期应收账款或应收票据。根据以上定义,可以看到我国和美国对货币性资产的定义基本相似,并无实质差别,都是指货币金额固定的或能够确定的资产。
3.非货币性资产。对于非货币性资产的定义,我国《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作了如下描述: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以及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美国《第29号意见书》中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如存货、普通股投资、固定资产。非货币性资产有别于货币性资产最基本的特征是:其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即货币金额是不固定的或不确定的。
4.公允价值。我国《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33号——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会计》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当前交易中,双方自愿买入(承担)或卖出(清偿)一项资产(负债)所使用的金额,换言之,该项资产(负债)是在非强迫或清算(或拍卖)的情形下买入(承担)或卖出(清偿)的。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虽然两国对公允价值定义的表述不尽相同,但都指明公允价值不是企业在强制性的交易、清算或拍卖中成交的金额。
关于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基本概念
(一)预付帐款是不是非货币性资产?根据准则指南关于定义的说明,非货币性资产的“最基本特征是,其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即货币金额是不固定的或不可确定的”。对照定义,预付帐款首先必须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其次这种利益表现为货币在金额上是不固定的。那么,预付帐款能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所谓经济利益,对企业来说可以是收益,也即在耗费成本基础上的增值额。之所以能产生经济利益,原因之一在于该要素的稀有性;其二是它的有用性,即可以提供经济利益。预付帐款从根本上说属于往来款的性质,它在未来能国企业带来是的等价交换产生的其他资产,并不会直接产生收益。另外,预付帐款也不具备产生经济利益的本质原因。所以,笔者认为不应将预付帐款划为非货币性资产。
(二)待售资产与非待售资产的区别。准则将待售资产定义为“为出售而持有的非货性资产”;非待售资产“是指待售资产以外的非货币性资产”。准则指南指出,“二者区分的主要依据是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不同”。笔者认为,以企业持有非货币性资产的目的作为区分标准似是而非乎有些主观,比如,非货币性资产中的半成品,企业既可以自用,也可以销售,实际工作中怎样判断?准则应该对该类介于销售和自用的资产予以进一步说明。
二、关于损益的确认
准则依据稳健的会计原则,将非货币性交易划分为同类和非同类交易,同类交易中以低价确认资产,尽量不确认收益;非同类交易按照换出资产的公允市价与帐面价值间差额确认损益。这样处理对于限制非货币性交易的发生、防止人为地虚增资产与收益有一定的作用,但其中有些问题:其一同类交易与非同类交易间区分标准容易被人为操纵,使得利润不实失去可比性;其二,如果同类交易不确认收益,那企业应不应该为此交纳所得税?准则中对于税的问题一采取满足纳税的要求,比如增值税,无论企业非货币性交易属于哪种类型,涉及的增值税都需按照交易的公允价值计缴,增值税是对“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中货物”等行为片收的税金,对非货币性交易征收增值税显然是将其视为销售活动,既然如此,就应按昭交易的公允价值与交换资产的帐面价值差额视同为销售利润征收所得税,那么,准则实际上把交换损益看作“永久性差异”。诚然,会计与税法间允许存在这类差异,然而,笔者倾向于尽量减少该种差异,因为这显然会使实际工作变得复杂化。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所有非货币性交易都可视同销售确认损益,在住处披露中把这部分损益予以单独列示。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使实际操作工作变得简洁,同时损益的计算也有一个统一标准,增强可比性。
三、关于资产价值确认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问题论文
一、关于基本概念
(一)预付帐款是不是非货币性资产?根据准则指南关于定义的说明,非货币性资产的“最基本特征是,其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即货币金额是不固定的或不可确定的”。对照定义,预付帐款首先必须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其次这种利益表现为货币在金额上是不固定的。那么,预付帐款能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所谓经济利益,对企业来说可以是收益,也即在耗费成本基础上的增值额。之所以能产生经济利益,原因之一在于该要素的稀有性;其二是它的有用性,即可以提供经济利益。预付帐款从根本上说属于往来款的性质,它在未来能国企业带来是的等价交换产生的其他资产,并不会直接产生收益。另外,预付帐款也不具备产生经济利益的本质原因。所以,笔者认为不应将预付帐款划为非货币性资产。
(二)待售资产与非待售资产的区别。准则将待售资产定义为“为出售而持有的非货性资产”;非待售资产“是指待售资产以外的非货币性资产”。准则指南指出,“二者区分的主要依据是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不同”。笔者认为,以企业持有非货币性资产的目的作为区分标准似是而非乎有些主观,比如,非货币性资产中的半成品,企业既可以自用,也可以销售,实际工作中怎样判断?准则应该对该类介于销售和自用的资产予以进一步说明。
二、关于损益的确认
准则依据稳健的会计原则,将非货币性交易划分为同类和非同类交易,同类交易中以低价确认资产,尽量不确认收益;非同类交易按照换出资产的公允市价与帐面价值间差额确认损益。这样处理对于限制非货币性交易的发生、防止人为地虚增资产与收益有一定的作用,但其中有些问题:其一同类交易与非同类交易间区分标准容易被人为操纵,使得利润不实失去可比性;其二,如果同类交易不确认收益,那企业应不应该为此交纳所得税?准则中对于税的问题一采取满足纳税的要求,比如增值税,无论企业非货币性交易属于哪种类型,涉及的增值税都需按照交易的公允价值计缴,增值税是对“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中货物”等行为片收的税金,对非货币性交易征收增值税显然是将其视为销售活动,既然如此,就应按昭交易的公允价值与交换资产的帐面价值差额视同为销售利润征收所得税,那么,准则实际上把交换损益看作“永久性差异”。诚然,会计与税法间允许存在这类差异,然而,笔者倾向于尽量减少该种差异,因为这显然会使实际工作变得复杂化。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所有非货币性交易都可视同销售确认损益,在住处披露中把这部分损益予以单独列示。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使实际操作工作变得简洁,同时损益的计算也有一个统一标准,增强可比性。
三、关于资产价值确认
小议资产评估增值的税务及其办理
随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无论是整体改制,还是合并、分立改制,按国家现行规定都应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而对企业在改组改制中资产评估增值的税务与会计处理,虽然国家都有相关的明文规定,但由于有些规定的不合理及前后不一致,以致实务处理中,会计审计人员有着无所适从的感觉。笔者拟结合国家对企业改组改制中资产评估增值的有关税务、会计处理规定及企业改组改制实务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资产评估增值的税务处理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对企业改组改制中资产评估增值的相关税务处理文件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评估增值有关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7]77号)、《关于企业资产评估增值有关所得税处理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税字[1998]50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改组改制中若干所得税业务问题的暂行规定》(国税发[1998]97号)、《关于固定资产评估增值计提折旧有关企业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1999]574号)。其中国税函[1999]574号批复中指出,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的规定,纳税人的各项资产转让、销售所得应并入应纳税所得,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以实物资产交换股权,从税收角度应该分解为资产转让和投资两项交易。根据这些文件的规定要求,企业改组中涉及的资产转让不确认实现所得,不缴纳企业所得税;接受资产的企业也不得按评估确认后的价值确定其计税成本;企业已按评估确认价值调整有关资产成本并计提折旧或摊销费用的,在申报纳税时必须进行纳税调整。2003年4月24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中有关企业改组的规定提出,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第四条第(二)款规定转让企业暂不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的整体资产转让改组,接受企业取得的转让企业的资产的成本,可以按评估确认价值确定,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笔者认为,上述文件精神不符合《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同时有违税法的刚性和显失税负公平原则。
首先,根据《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企业应当就其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体现了谁所得、谁纳税的原则。企业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对其整体或部分资产进行评估,并按其评估价值折合股本,而在按企业评估价值折合股本时,则表明企业资产(产权)转让交易过程的实现,也代表企业纳税业务的实现,因此应对企业资产评估增值部分依法交纳企业所得税,而纳税主体应为原改组企业股东。如果不确认实现所得,不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则不符合《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同时亦给企业逃避纳税义务留下空间。
其次,如果2003年1月1日前改组企业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对资产评估增值不确认实现所得,不缴纳企业所得税,改制后的企业也不得按评估确认后的价值确定调整有关资产成本。按理说应该很公平合理,然而从以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这又是不公平的。假设原企业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改组企业以其评估价值(评估后净资产价值)投入股份有限公司并折合为股份有限公司股本,则股份公司应以资产评估价值记账,而增值部分记入资产成本并计提折旧或摊销费用,按上述规定要求必须进行纳税调整。而此时纳税调整的主体为改组后的股份公司减少了股份公司的权益,相应地减少了股份公司改组后新加入股东应得的权益,损害了该等股东的利益,因此对其他股东是不公平的。而这在实务中往往是不引人注意的。
民营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策略
一、民营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问题
固定资产管理“大脑想得多,手脚动不了”,理念提得多,但是落实下不去,缺乏强力的统一协调管理执行机制。(一)重购置、轻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忽视现有资产的管理使用,轻视现有资产的合理搭配和使用效益,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二)谁来管、管什么、如何管的概念模糊对于相关的管理部门来说,由于事物的不同性与特殊性,很多地方都是由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的,对于有些部门来说,甚至一个部门会分管多个不同领域的部门。在相关的职责方面,由于事物之间相对来说的联系比较复杂,所以总会出现管理方面的疏忽。对于管理体系来说,还存在性以及创新性的新制度,要不断使各项管理制度相融合,建立新型的创新体系。但是,在如今的管理制度内,还是存在各部门之间不交流、不沟通的行为。(三)只用不管,用过不管,交叉乱管在固定的管理模式内,存在一定的松散性,直接导致相关资产存在忽视管理的现象存在,在出现问题时,各个部门之间互相推卸责任。在管理的过程之中,缺乏相应的记录本等能够实时记录行为的物品。很多部门在出现问题时,都是较为消极的态度,使用后就不再对其进行管理,最后给公司的资产增添不必要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司造成影响。(四)长久不清查固定资产经常几年也不盘存一次,已报废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核销,造成账实不符。(五)只清查不管理,反复清查无管理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对固定资产使用、报废、闲置、维修等情况及时跟踪反映。一有问题就清查、盘点,盘过以后不记录、不录账、不录库,次次旧账翻烂,烂摊子还在原地。(六)资产处置随意,不严格、不严谨固定资产的重复投资,资源浪费,资产盘亏而管理部门不知。资产非正常折损、资产流失,部门无明细账或明细账不健全,账物不符、账账不符、物卡不符、数据失实。(七)管理过程只注重静态管理,忽视动态管理很多医院虽已经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但只停留于简单的静态管理,数据分散,科室之间使用的管理软件不对接端口,数据难以互通共享,远不能满足高层级数据全局查询、分析、共享、决策以支持次动态管理的要求。缺乏有效的动态管理,闲置资产资源不能及时共享并有效利用。(八)责任落实不到位,权责不明确,风控管理缺位这些问题是普遍的、多发的,甚至是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又不知如何是好的。
二、优化固定资产管理的策略
现行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理论指导民营医院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关键在于优化民营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策略,事前、事中、事后全阶段管理。(一)“大脑清晰、手脚协调”民营医院的领导班子,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必须要达成统一的决策认识,由院长负责资产管理小组资产内部控制,总会计师负责财务部门内部控制,单一专项管理并负总责,以此来组成一个清晰的大脑;资产管理小组管理资产、财务部门处理资产账务,并会同医院各个部门组成协调的手脚。(二)明权责,通环节,协调手脚资产管理小组设定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指导思想、目标、职责、权限、工作流程、制度化程序,并对医院固定资产购置总体规划提出事前分析建议;监督设备部门设备购置审批、验收、检测、维护、修理工作;对闲置资产调剂、资产处置审核并进行控制。各个部门依资产需求及使用配置,建立部门资产卡片,固定资产管理小组清查各部门资产与卡片情况,物卡相符。部门调配,物走卡走,转移移动交接有记录。设备部门设备购置经固定资产管理小组核验入固定资产登记,原始单据经财务部门核验入财务固定资产账,资产处置,账随物走,物销账销,账物相符。财务部门设立固定资产部门帐,核验资产卡片,账卡相符。固定资产购置,事前有需求和决策文件依据,购置后有合法有效原始凭据建账,转移交接有记录并入数据库,数据卡片记录经过财务部门记录核验,数据真实。做到物卡相符、账物相符、账卡相符,数据真实。有资产有卡片有入账。(三)医院内部控制从全局强化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作用,通过内部控制优化固定资产管理医院领导班子从全局突出医院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成立内部控制委员会,院长为内部控制管理委员会主任,总会计师为常务副主任,下设财务部门为内部控制控办公室,各个科室部门为内部控制工作小组,小组组长由各分管科室部门主任担任。把内部控制和廉政风险防控有效结合起来,形成院长挂帅,党委监督,总会计师牵头,各职能部门具体实施,全员共同参与的内部控制体系。将固定资产管理纳入医院内部控制,各科室、职能部门就固定资产占用流转受固定资产管理小组专项管理,并受医院内控制度约束。总会计师带领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价值核算,设置数量、金额总账,进行总量控制,筹集采购资金、监督控制资金使用情况,实行固定资产的财务内部控制。(四)将固定资产管理纳入信息管理平台,优化固定资产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在现如今信息发展较为迅速的情况下,对于管理行为,一定要将网络信息手段与其加以结合。要将传统的信息方式不断转化为现代化的数字管理,在进行相关工作时,采用数字化的管理方式能够使得整个处理过程更加方便与准确,以便实现信息管理的同步进行。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要不断使得各类信息实现互享功能,在统一基本的数据库内,将其与整个财务管理部门相连接。并且在这种技术之下,要进行相应的固定条码的建立工作,使得资产变为系统化且便于管理。要形成各科室的资产有着自身的独特性,有自身独特的编码作为标识,当出现资产相关问题时,能够方便准确的找出出现相关问题的部门。(五)优化监督管理公开性和透明度,及时防范风险建立运行“医院廉洁风险防控内部专网”并将固定资产网络化管理,及时动态公开公示固定资产管理小组职务权力运行状态,让医院员工以知情监督、提议质询、投诉反映等方式参与到对固定资产管理行权监督,提高风险监管的公开性、透明度和及时性。
三、小结
民营医院要通过建立完善“以财务管理为基础,预算管理为核心,内控建设为保障,信息化平台为支撑”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以此强化固定资产管理,使固定资产管理进入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有序状态,真实客观地反映和报告资产在占有、使用、变动方面的情况,为决策管理提供准确、科学可靠的依据,以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论文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具有非生产经营性的特点,其固定资产使用后形成的消耗不可能从其固定资产使用的结果中获得,而只可能来源于财政的事业经费预算支出。因而在使用、管理中存在一些账实不符、资产串用、资产利用效率不高和制度不健全等弊端。抓紧建立适应经济发展变化的资产配置、使用、调配、处置等诸环节加强管理的新制度,通过预算管理、政府采购以及政府收支分类统计手段,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势在必行。
关键词:经济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重投入轻管理、重钱轻物的思想。虽然,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了清产核资工作,使资产从制度上、管理上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但资产流失问题相当严重。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家底不清,账实不符,造成国有资产潜在流失。一是不少单位对固定资产不按规定核算,有总账,无明细账、无卡片账,存在账账不符。二是增加资产不能及时、正确地账务处理,如新购的固定资产只作经费支出,减少现金或银行存款,不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使其资产直接在账外,失去控制。三是减少的资产,该核销的账不核销,淘汰报废设备,拆除的房屋,出售的资产不办相关核销手续,长期挂在账上,名存实亡,造成有账无物,相关人员谁也说不清楚有多少资产,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严重不符。
2.擅自处置,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部分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意识不强,在国有资产售出时不按规定程序处置,未委托评估机构评估,未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核备案批准,仅经单位领导同意后,擅自出售国有资产,擅自定价,随意性较大。一些单位交通工具,房屋不做国有资产价值评估,也不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就擅自变卖,有的将国有资产变现收入转入“小金库”,变为单位小团体利益,致使资产失去监控,存在严重的资产流失隐患,易产生违纪及腐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