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艺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9 12:12: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玻璃艺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玻璃艺术

灯工玻璃在玻璃艺术创作的作用

[摘要]灯工玻璃的创作方式特别适合理性的形体塑造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对灯工玻璃中的“盘线”工艺做了基本阐释和分析,从灯工“盘线”的工艺描述、工艺特点、表现题材等方面做了讨论,并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实践来分析“盘线”工艺。

[关键词]灯工玻璃;“盘线”;艺术创作

人类文明的源头就有“结绳记事”的痕迹,灯工玻璃的“盘线”形式,是在用新的手法和新的材料进行的叙述和艺术创作方式。

一、灯工玻璃中的“盘线”形式

(一)什么是灯工玻璃

灯工玻璃是用火枪对已经成型的玻璃棒或者玻璃管进行局部加热后,利用其热塑性和热熔性进行拉、弯、按、焊、吹等,加工成型为玻璃的艺术。灯工玻璃具有悠久的传统,最早有依据的灯工玻璃是公元前5世纪古埃及的玻璃珠制作。在现代火枪研发出来之前,使用蜡或是煤油灯对小型的玻璃料进行加热。现代灯工已经不再使用煤油灯了,几乎所有灯工艺术家都用火枪进行创作,燃料气体是煤气与氧气的混合气体。

查看全文

玻璃艺术在室内设计的运用

虽说我国早在封建社会就已经形成制作玻璃的工艺,但是当时室内空间设计中一般不使用玻璃装饰,玻璃艺术未得到重视,我国的玻璃艺术发展较晚。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常见集透明、明亮为一体的玻璃材料。此外,玻璃材料创造了系列优秀作品,且是现代室内设计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1室内空间与玻璃的关系

1.1虚实相生。在室内应用中玻璃得以充分发挥装饰性与实用性的作用,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其易碎。在建筑物中使用玻璃可使室内外光相互作用,从而达到分割空间,潜移默化的向空间转移自身艺术性。玻璃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得到普遍应用,其具有丰富的功能。1.2闪烁斑斓。在现代空间中玻璃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室内陈设作品方面。玻璃陈设品主要可分为灯饰、摆件等各种类型。这些艺术品基于多元化的角度重新审视设计,形成画面唯美、语言简洁、想象图丰富能让人理解的独特的思维。

2玻璃的分类及其特点

当代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玻璃类型种类繁多。与此同时各种玻璃种类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了解各种玻璃材料的特性、类型是现代室内设计的重点。玻璃材料可细分为各种类型,其中最为常见的主要有:2.1净片玻璃。净片玻璃即平板玻璃,属于玻璃平板片的范畴,其通常未经过加工,具有采光、隔断等作用,通常用于门窗之中。一般可直观的将平板玻璃细分为有色玻璃(如釉面、磨砂、彩色)等玻璃类型及无形玻璃。此类玻璃具有较好的保温性、隔音效果,透光性能优。2.2热熔玻璃。热熔玻璃的底料为平板玻璃,是经二次加工而获得的玻璃材料。其表面凹凸不平,颜色多样化,图案十分美观,实际应用中往往作为玻璃陈设品、热熔玻璃砖。2.3安全玻璃。安全玻璃即钢化玻璃,是热处理适量玻璃原材料制作而成的,其较普通玻璃具有更强的抗冲击性、更强韧的优点。更为重要的是当其发生破碎时,不会形成尖角,一般不会直接损害人体,适宜各领域的普遍应用。此类玻璃不可二次切割、打孔,必须在钢化前完成表面处理,对施工工艺的要求较高。2.4反射玻璃。反射玻璃即镀膜玻璃,把非常薄的金属、化合物薄膜镀于玻璃表面,赋予玻璃材料各种表现特性。镀膜玻璃材料在室内设计中得到普遍性应用,比如灰镜、茶镜、银镜等均属于此种材料。

3室内空间设计中玻璃设计的原则

查看全文

谈论丝绸之路与玻璃艺术

玻璃自诞生之时起就是受欢迎的商品,由于玻璃器华美、昂贵,制造技术相对神秘,因而在历史上曾与黄金、白银、宝石一样,是重要的商品。至今,仍然难以断定玻璃的起源是公元前20世纪的两河流域,还是出自同时期的古埃及,这也可以说明早期玻璃贸易非常频繁,罗马帝国和伊斯兰阿拉伯帝国时期的玻璃艺术远销到旧大陆的各个角落,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都出土了西亚的玻璃,这些都是贸易交流的证明,而联系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则是古代玻璃贸易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这个名词是由李希霍芬(FerdinardvonRichthofen)在19世纪末首次提出的,它是沟通欧亚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的大动脉的代名词,在古代的中外交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了丝绸之路的通道包括:(1)北方(草原)丝绸之路;(2)西北(沙漠)丝绸之路;(3)西南(佛教)丝绸之路;(4)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沿丝绸之路出土的文物为我们展现了东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在贸易项目中西方向东方输出了古代玻璃器皿,并最终对中国的玻璃业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古代玻璃艺术的发展始终与世界玻璃业保持联系,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玻璃就是最好的证明。

一、玻璃艺术贸易的萌芽时期

镶嵌玻璃珠俗称“蜻蜓眼”,是指在单色玻璃珠母体上嵌进另外一种或几种不同与母体颜色的玻璃,从而构成美丽的图案。镶嵌玻璃珠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即使在今天,仿制古代的镶嵌玻璃珠也很不容易,因此,在玻璃制造的初期阶段是很难达到的。与镶嵌玻璃珠的起源地西亚相比,中国镶嵌玻璃珠的出现非常突然。在西亚,单色玻璃珠出现约1000年后,才有了彩色玻璃珠,而镶嵌玻璃珠的出现则还需要几百年,可以说,单色玻璃珠经过漫长岁月后才发展成镶嵌玻璃珠。而在中国,镶嵌玻璃珠和单色玻璃珠同时出现在春秋末期。镶嵌玻璃珠的复杂工艺决定了它价格不菲,不仅拥有者将它视为稀世珍宝,而且拥有这些玻璃艺术品的人通常都是身份显赫的贵族。这样说来,镶嵌玻璃珠只有可能是进口玻璃艺术,那么,它所依附的贸易通道在哪里呢?我国新疆地区位于东西方两大文明的交汇点,也是古代游牧民族最活跃的地区,北方(草原)丝绸之路上的游牧民族生活迁徙无常、行踪不定,对史前人们的往来起了很大作用。这一地区发现的镶嵌玻璃珠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早期玻璃贸易的证据,其中一件带有梅花图案的镶嵌玻璃珠可以追溯到伊朗高原的史前时代。安吉尔(A•Engle)在《中国的玻璃制造》一文中提出,中国最初的玻璃制造可能和西亚的胡里安(Hurrian)民族有关,胡里安(Hurrian)民族的一支在亚述结束了乌拉尔图王朝后,有可能到达中国,并带来了镶嵌玻璃珠的制造技术。与北方丝绸之路相比,南方的贸易通道与玻璃艺术的传播更为密切,包括西南(佛教)丝绸之路和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即通过云南、两广等地或海路,经东南亚、南亚再通往西方。南道考古发现的古代玻璃艺术展现了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线索,尽管这种交流是辗转式的,数量也很少,但它的存在与楚国玻璃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希腊等地的玻璃制造开始成倍增长,参与贸易的玻璃艺术品也有相应的增加,丝绸之路南道沿线均有当时的玻璃制品出土,今长沙地区不仅是楚国玻璃生产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今天考古挖掘出土玻璃艺术品最多的地区。楚国在中国玻璃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为了制造出类似玉的材料,创造了我国独有的铅钡玻璃;楚国人还将青铜的铸造工艺运用到玻璃产业,发明了模压工艺,生产出带有中国特色的玻璃璧、玻璃剑首等;模压工艺还为平板玻璃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在西汉早期的广州南越王墓中发现多块长方形的平板玻璃。春秋末战国初期到战国中晚期虽然时代相连,但镶嵌玻璃珠在图案纹饰和材料上有很大差别。初期,中原地区的镶嵌玻璃珠可以在西亚找到相似物,尤其材料是一致的,属于钠钙玻璃,战国中晚期的镶嵌玻璃珠则属于铅钡玻璃。在纹饰上,战国中晚期的镶嵌玻璃珠丰富多彩,不仅有单纯的同心圆,还出现了同心圆和几何纹的组合,弦纹、菱形纹和三角纹作为底纹,同心圆均匀地分布在底纹上,或是用点连成线,形成网纹,将图案分割成小的单元。伴随着镶嵌玻璃珠的演变,一些典型的中国风格的玻璃艺术品也开始出现,如玻璃壁、玻璃剑饰和玻璃印章。镶嵌玻璃珠在古代中国的出现和演变,不仅证明了丝绸之路上玻璃艺术的贸易交流,而且还刺激了新兴的玻璃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经过国产玻璃多年的发展以及对西方玻璃的引入,玻璃艺术具备了在中国发展的基础。

二、玻璃吹制技术的传入

吹制技术的诞生源于玻璃吹管,何时采用玻璃吹管有不同的版本。一种说法是公元前40年,最早在叙利亚诞生,以后在罗马帝国流传;另一种说法是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发明了吹管。除了玻璃制造本身的发明,玻璃制造史上最有意义的发明就是吹制技术,这项先进技术使玻璃业发生了重大转折,吹制技术的采用简化了生产过程、降低了成本,使得玻璃制品进入一般市场,玻璃艺术也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而不再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奢侈品。罗马帝国征服了地中海沿岸,开始了一段和平时期,为玻璃吹制技术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时机。西北(沙漠)丝绸之路是人们所熟知的汉通西域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其主要通行区域在新疆境内。可分为南、北和新道三条路线,其中的南路是从敦煌经鄯善(今新疆若羌东北)、于阗(今新疆和田)、莎车等地,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今阿姆河流域中部,主要在阿富汗境内)、安息(波斯,今伊朗),再往西,达条支(今波斯湾)、大秦(今地中海东部,即罗马帝国)等国。沿沙漠丝绸之路的南路,古代玻璃的出土地点是连续的而且分部较密,同时,西方的玻璃制造技术也随之传入。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一方面,中国社会处于动荡时期,战争不断,分裂割据。另一方面,思想活跃,文化碰撞,民族融合,为隋代统一、唐代辉煌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上流社会荒淫奢侈,彼此较量物质生活的高低。伴随着上流社会对奢侈生活的追求,西方的玻璃艺术成为他们彼此“斗富”的宝物,进口的罗马和萨珊玻璃开始增多。虽然吹制玻璃容器在公元2世纪即进口到我国,但技术的传播还有赖于工匠的迁移,因此比商品流通要慢得多。在战国两汉时期流行的铅钡玻璃由于没有固定的发展条件而逐渐衰落,受到西方玻璃制品和技术的影响,最晚在北魏时期,中国已经采用玻璃吹制技术。据《魏书•大月氏传》记载大月氏国人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瑠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世祖时西域商人不仅将玻璃吹制技术引入我国,而且在北魏京师平城(今大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型玻璃吹制工厂。这是中国玻璃艺术史上的重要转折,北魏以后的玻璃生产,广泛采用了吹制技术,并开始了玻璃制造的中兴。

三、玻璃制造的中兴

查看全文

玻璃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摘要:玻璃具有悠久的生产历史,是较为久远的合成材料。本文首先,系统分析玻璃的分类,重点研究饰面玻璃与结构玻璃的种类与应用特点。其次,归纳并总结了,玻璃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作为结构材料的使用情况。最后,从艺术表现和使用功能两个方面,阐述了玻璃艺术的应用价值。从使用功能上看,玻璃的空间限定,纵向空间分区,横向空间分割,形成视觉焦点,空间延展性等,突出了独特的优势。玻璃以其材质本身优势,再加以艺术的表达,使得玻璃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所具有巨大的魅力,进而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关键词:玻璃艺术;环境设计;表现形式

1玻璃艺术的概念与应用历史

1.1玻璃艺术

从玻璃悠久的发展历史看,目前玻璃是一种重要的不可或缺并且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材料。玻璃艺术是以玻璃材料为载体平台的一种古老而又具有现代化气息的艺术门类,在艺术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世界范围内都有玻璃艺术发展的历史痕迹。目前应用于各类设计中的玻璃艺术大体可以分为饰面玻璃、节能玻璃、结构玻璃和其他玻璃制品这四大类。饰面玻璃:指的是以玻璃为设计元素,在空间中进行设计。可以是以玻璃为视觉中心点的艺术形式,在环境空间中的表现。也可以是通过玻璃本身具有的颜色,质感,形状等因素,所表达出的美感,进而应用于环境空间之中。例如:哥特式建筑中的彩绘玻璃窗。通过不同颜色的摘要:玻璃具有悠久的生产历史,是较为久远的合成材料。本文首先,系统分析玻璃的分类,重点研究饰面玻璃与结构玻璃的种类与应用特点。其次,归纳并总结了,玻璃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作为结构材料的使用情况。最后,从艺术表现和使用功能两个方面,阐述了玻璃艺术的应用价值。从使用功能上看,玻璃的空间限定,纵向空间分区,横向空间分割,形成视觉焦点,空间延展性等,突出了独特的优势。玻璃以其材质本身优势,再加以艺术的表达,使得玻璃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所具有巨大的魅力,进而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玻璃进行组合后,形成五彩缤纷的玻璃窗。节能玻璃:指的是以玻璃为节能材料,通过玻璃自身组织结构的改变或外在的加入某种物质,进而达到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损耗。例如:位于沈阳建筑大学的中德被动式节能楼。此节能楼采用真空玻璃,使玻璃的传热系数达到或接近各种形式建筑墙体的传热系数。结构玻璃:指的是以玻璃材料,作为建筑中某一部分的外围结构材料出现。(图1)通过玻璃进而架构整个空间。玻璃材料以其通透性和可塑性,在建筑中作为结构材料的出现,替代了钢筋混凝土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建筑模式。例如:沈阳中街步行街中的,苹果大悦城店。其建筑整体外立面采用,整体玻璃结构,玻璃与玻璃之间无任何任何悬挂或支撑物结构进行交接。从整体外观上看,就像一个巨大的玻璃盒子。玻璃作为结构材料的使用,将建筑风格变得更加简约,将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风格推向了极致。玻璃制品:指的是各种造型独特,颜色多变的玻璃材质的艺术品。早在春秋末年,越王勾剑的剑格处,就镶嵌玻璃材料。而如今玻璃材料更是应用广泛。例如喝茶所使用的隔热杯。其使用玻璃进行艺术的造型,在满足原来功能的前提下,进行艺术的造型,进而满足人们对艺术美的追求。

1.2玻璃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历史

查看全文

工业设计艺术中玻璃的意义

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玻璃艺术作为一种特殊艺术形式,也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业设计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玻璃是以艺术的载体,在加入艺术元素后就会会创造出的一种新的实用艺术形式。在现代生活中,玻璃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一、玻璃原料概述

(一)玻璃的产生早在3700年以前,古埃及人就在火山附近找到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的酸性岩固体,这就是玻璃最初的雏形。为了装饰和盛水的需要,他们制作出了简单而粗糙的玻璃装饰品和器皿。到公元12世纪处,社会上就出现了玻璃商品,并开始成为很多产品的工业原料。进入19纪以后,玻璃生产实现了工业化和规模化的生产,进而使玻璃拥有了各种各样的用途和性能。玻璃艺术在玻璃的逐步发展过程中得到提升和宣扬,使它日益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须品。

(二)玻璃的分类玻璃的主要成分就是二氧化硅,由于分类方法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玻璃氛围多种多样的形式。按玻璃的用途来分,可以分为平板玻璃和器皿玻璃,前者多用于建筑的隔风透光,后者多用于生活中的装饰品;按玻璃的成分来分,可以分为有氧和无氧玻璃;按照玻璃的性能来分,可以分为钢化玻璃、多孔玻璃、导电玻璃、微晶玻璃、乳蚀玻璃和中空玻璃等。随着现代化学工业和制造工业的发展,玻璃的分类会呈现更加多元化的趋势。

(三)玻璃的特质玻璃材质的首要特征是它的透明性,这是玻璃在工业设计和人们生活中的直观表现。玻璃还有另外一种重要的特性,那就是它强烈的反射性。由于玻璃有坚硬而且光滑的表面,所以它在投射、折射、反射方面表现完美,使它所制造出来的产品能够散发出光彩夺目的美,给显现的光与影增添了一种其他任何材料都无法效仿的独特美。

二、玻璃在工业设计中的一般运用

查看全文

玻璃艺术在公共空间设计的应用

自上个世纪60年代玻璃工作室运动至今,历经约七十年的现代玻璃艺术不断完善发展推陈出新。玻璃作为一种传统工艺材料有着不同于其他材料所罕有的特性,如:漫射、反射、透明、透光、耐久等,同时玻璃艺术的加工制作种类多样,在帮助艺术家及手工艺人表达立意、思想、情感时,能更加丰富自然充满可塑性。

良好的公共空间设计不仅能够传达多重的社会文化功能,还能协调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为我们提供正面的引导作用,有利传达积极的公共空间的精神风貌。各种材质的艺术品在公共空间领域百花齐放,而玻璃相较于其他材质在公共空间中的设计比重还是微乎其微的。玻璃艺术家ColinReid说:“现代玻璃艺术是一种前卫的、时尚的艺术课题,因为它融入了先进的技术、典型的材料、精良的设备、前卫的造型设计,以及所应具备的超前意识。”玻璃可塑性极强,复杂且矛盾,色彩变幻莫测,尤其是在光线的影响下更是给人一种奇妙的难以捉摸的审美情趣,会极大地丰富观者的视觉体验和精神感受。公共空间是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公众参与传达着大众文化,所以公共空间的设计要体现出对人的意义,要极大程度地去表现文化功能以及社会功能,不能功利不能消费主义,要传达出对于人、对社会、对自然的永恒性的意义。相较其他艺术媒材而言,玻璃材料所达到的独有的、交融的、奇妙的艺术效果是其他艺术材料在表现上所欠缺的,玻璃在SHANGMEISHIDIAN这点上独占鳌头。但由于玻璃易碎、反射光线等的一些不利于室外表现的特性,在过去,玻璃材料在公共空间中并不常出现在大众视野。而如今,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从传统手工艺的技术革新到多种材料的综合利用,材料和工艺的革新、进步刺激了公共艺术对于新材料的推广使用,多方面的发展促成了多种新型玻璃被用于雕塑建筑、城市的公共空间领域。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许多为之耳目一新的公共空间玻璃艺术作品。

现代玻璃艺术置于公共空间首先能体现文化价值,满足大众审美的特点就是它打破了传统的空间环境,利用光影创造出一种生动有趣的画面,同时也增加了公共空间的层次感。这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还提供了独特的空间意境,极大提升了大众与公共空间的互动趣味。为大众所熟知的就有中国台湾的高雄捷运城铁。高雄捷运城铁的美丽岛站彩色玻璃的运用,给观者带来了一场叹为观止的视觉盛宴。彩色玻璃放置于全球最大的圆形地下车站,众多色彩斑斓的玻璃被拼接镶嵌在一起做成了直径高达三十米总面积有六百六十平方米的大型玻璃天幕,每个经过的旅客都不禁会驻足抬头仰视。这件名为“光之穹顶”的公共艺术是意大利玻璃艺术家NarcissusQuagliata的作品,历时四年半在美国烧制,共用了一千两百五十二片窗组装而成,这样大型的玻璃公共艺术作品至今全世界罕有。“光之穹顶”结合玻璃、彩绘、灯光,中间两根柱子,红色代表阳,蓝色代表阴,红蓝结合构成世界,其上穹顶图案色彩艳丽,情景生动自然,有着挟风火雷霆之气势,大胆前卫的玻璃艺术给经过的每一位游客留下了深刻独特的印象。在制作期间艺术家走访了高雄本地的风土人情,在作品中运用天、地、人、自然,于每一片玻璃上细致入微地演绎了人生于世的情感画面并诉说其中的相交织与连接。玻璃通透的特性能够衬托环境,隐喻的表现引发人们去思考感悟,给予观者思考想象的空间。艺术家说:“透过这件作品,我想传达人性的价值,人与人、环境及万物之间的关系,天人合一的境界,以及人心在仇恨斗争中失去的部分。”“光之穹顶”这件玻璃艺术作品实现了公共空间设计所要传达的价值观,纯艺术与纯设计相融合应用于公共空间,深入公众的社会生活与社会互动、交流、传达真善美,以大众化、通俗化的方式去讲述城市故事与文化,让公众体验愉悦的精神文化,感受人文价值的无限魅力。放眼国外,艺术家们也早已巧妙地利用玻璃在交通枢纽中展示,美国迈阿密国际机场、华盛顿杜勒斯机场、芝加哥奥黑尔机场、西雅图塔科马国际机场、西蒙玻利瓦尔国际机场、冰岛国际机场等都有玻璃艺术的身影,屡见不鲜。

克里斯•莱夫斯瑞(C.Leften)在《玻璃》一书中说道:“能够带给我们创新、丰富我们的文化或是充实我们自身的,并不是新材料的发现,而是艺术家、设计者、手工匠和建筑师解读新材料、找到新的加工方法来转化它们的过程。”前文提到了现代玻璃艺术在公共空间设计应用中所发挥的人文价值,而当现代玻璃结合建筑材料所建造的大型公共空间作品也完美地呈现了实用价值。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世界著名华裔建筑大师贝律铭先生负责了卢浮宫的返修和改建,他利用玻璃这个通体透明的材料实现了自己建筑的结构特色,他所建造的玻璃金字塔塔身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构成,重达两百吨,总面积达两千平方米。通透的玻璃金字塔位于广场中心有着明确的指向性。他利用金字塔尽可能小的体积适应突显了罗浮宫而不是改变隐没,以此去衬托卢浮宫的庄重与威严,其还与凯旋门和协和广场的方尖碑连成一体,更为巴黎的中轴线增色。贝律铭将现代科技与历史建筑巧妙结合,他所建造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如今已经成为巴黎这个城市个性化的象征物。玻璃金字塔自建成起,游客们纷纷在玻璃金字塔前排起长队而不愿从另外两个入口进入卢浮宫。他说,无法找到任何一种新建筑,能够和被岁月磨损得黯淡无光的旧宫殿浑然一体,而通体透明的玻璃金字塔,既能为馆内提供宝贵的光线,也能够反射周围的老建筑,让它们互相呼应。现代玻璃艺术在这里完美体现了它在公共空间的实用性功能。

当然,现代玻璃艺术在公共空间的设计应用不只是单单体现一种功能,它们往往是相互交织融合、互相促进。我们不难发现现代玻璃艺术置于公共空间设计中更能够让公众注重本土的文化价值,去联系沟通大众和谐社会发展体现人文氛围,同时也能够最大程度挖掘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资源。以往的玻璃艺术作品多注重的是在艺术表现手法、作品本身特色上加以革新,如何更好地在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等地进行展示。现在随着城市经济文化的建设,公众对于人文环境的重视越发凸显,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发现了玻璃的无限可能性并将其介入公共空间,现代玻璃艺术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他们更强有力地去挖掘玻璃在公共艺术中的表现形式,将其功能无限放大为大众增添新意,这也在无形中将玻璃艺术的深度与广度进行延伸拓展,让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公众去关注玻璃这一传统的手工艺材料,更好地去追求、去思考、去创新现代玻璃艺术在公共空间的发展。

作者:袁惠敏

查看全文

玻璃艺术形式语言及发展瓶颈

玻璃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一直处于非主流地位:在以往的手工时代,它没能真正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缺乏广泛发展的社会基础;在今天,玻璃制品虽然已为人们所熟悉,但多是将其理解为建筑材料的一部分和工艺制品,与主流艺术无关。关于玻璃,中国古代曾使用过多个不同的称谓,常见的有“玻璃”、“琉璃”、“料器”,这些不同的称谓有不同的含义,并与不同的时间段相联系,可以说一物数名、一名数指。[1]这种同物异名、异物同名的情况容易引起概念的混乱。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认为琉璃是贵重的艺术品,跟玻璃没有关系,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琉璃就是玻璃。中国的玻璃艺术可以上溯到西周时期,明代以后也称建筑中的铅釉砖瓦为琉璃。玻璃乃外来词汇,于唐代开始使用。中国玻璃的成分有别于西方的钠钙玻璃,绝非西方传入,而且在形式语言上也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特征。玻璃璧和玻璃剑饰是中国早期玻璃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种造型,在形式语言和制造工艺上有相同之处,二者都凸显了中国早期玻璃艺术的创作语言和文化内涵,在制造过程中也都采用了模压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从技术角度来说,玻璃艺术在造型和功能方面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内对于玻璃的研究多集中于现代建筑装饰、工艺制品等方面,本文拟以玻璃璧和玻璃剑饰为例来探讨中国早期玻璃艺术的形式语言及制作工艺。

一、中国早期的玻璃璧与玻璃剑饰

1.玻璃璧

璧是一种圆形平板器物,用玉制成。《说文•玉部》中载:“璧,瑞玉,圆器也。”璧的形状通常呈扁圆形(见图1),中心有一圆孔,但也有出廓璧,即在圆形轮廓外雕有龙形或其他形状的钮。璧的用途很广,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祭器和礼器,《周礼•大宗伯》有“以苍璧礼天”之说,表明璧是一种礼仪上的器物;二是国事中的礼仪馈赠用品;三是佩系,用作不同身份的标志;四是砝码用的衡;五是辟邪和防尸腐,常作为古代帝王的随葬品,例如已发掘的汉代大墓中都有众多的璧出土,常放在死者胸部和背部,有的放在棺椁之间,甚至还嵌在棺的表面作装饰用。湖南出土的战国墓中的玻璃璧就是作为装饰品随葬的。[2]玻璃璧制品始用于战国早期,盛行于战国中期,衰落于汉代。用玻璃制造的璧在古代称为“璧琉璃”,如汉武梁祠画像石上的璧榜题“璧琉璃”,《汉书》中也有“璧琉璃”的记载。玻璃壁和玉璧的作用是相同的,但因为玻璃制造工艺复杂,玻璃璧的数量较少,往往比普通的玉璧贵重。[3]目前出土的玻璃璧大部分在湖南,即战国时的楚地,据此可以推定楚国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玻璃璧产地。楚国因为缺少玉,所以常用玻璃代替以缓解玉料之不足。[4]而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长沙出连、钖”。这里的“连”就是铅,古代长沙盛产铅,湘潭、衡阳、新化等地又产重晶石,且今已查明湖南的二氧化硅储量极为丰富,这些都为制造高铅钡玻璃提供了优越条件。

2.玻璃剑饰

我国从商代开始有制剑的记载,春秋战国时的吴、越等地,因为河流较多,战争以水战为主,故将剑作为主要武器。剑在古人的生活中主要用于杀敌和防身,但在和平年代佩剑则主要是为了显示身份,所以特别重视剑的装饰。在古人看来,黄金、白银、珠宝并非最珍贵的物品,只有玉才是最有价值的,用玉装饰的剑叫玉具剑,最为贵重。因为玉比较稀有,所以常用玻璃来代替,用仿玉玻璃装饰的剑叫玻璃具剑。著名的越王勾践剑于1965年在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墓出土,在剑格两面的凹槽中分别镶嵌着绿松石和玻璃。据分析,越王剑出现在楚国墓葬中,应该是作为楚国人的战利品随葬的。这把勾践“自作用剑”的青铜剑,理论上讲应主要是用于防身和战斗,而黏结了装饰物的青铜剑一般是不会用于实战的———一方面玻璃遇到较大的震动容易破碎,另一方面由于使用的黏结剂牢固性差,震动后玻璃也容易脱落。所以,剑格上的玻璃应该是楚国人后来添加上去的。[越王勾践剑的玻璃装饰手法并非玻璃剑饰的主流,它仅仅是把玻璃当做附加的装饰元素,而不是用玻璃来制作剑的主要构件。一般来说,根据玻璃装饰的位置和目的之不同,玻璃具剑的装饰部位应包括玻璃剑首、玻璃剑格(见图2)、玻璃剑珥和玻璃剑珌。剑首安装在剑手柄的顶端,手柄的顶端呈圆形。考古发现的玻璃剑首均为圆饼形。剑格是手柄与锋刃之间的隔离装置,又称护手,主要是为了防止剑锋伤到手。剑格有一字形和蝙蝠形两种形制,玻璃剑格全部采用蝙蝠形。玻璃剑格的出土和传世并不多见,关善明先生认为其原因可能是剑身因长期侵蚀风化而膨胀,剑格受压爆破而不存。剑珥从侧面看很像耳朵,安装在剑鞘靠近鞘口的地方,剑珥也称剑鼻,古人佩剑需要用带子系在腰上,剑珥就是剑鞘上的扣带,《楚辞•东皇太一》有“扶长剑兮玉珥”的记载。佩剑者抚摸腰间长剑时,是摸到腰间穿系长剑的玉珥,有了剑珥,剑的重心在下面,系在腰上时下重上轻,剑才不会从鞘中脱出。剑珌是剑鞘末端的装饰。玻璃剑饰产生于战国中期,流行400多年后,至东汉时期就消失了。玻璃剑饰的设计完全仿玉剑饰,因而形制和纹饰也与玉剑饰基本相同。

查看全文

运动基本矛盾对玻璃艺术教学的启示

发轫于1962年的国际玻璃工作室运动,使玻璃艺术创作摆脱工厂体系束缚,推进玻璃艺术教育进入高等学校培养体系,使之成为许多大学丰富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内容。当今中国高校的玻璃艺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际玻璃工作室运动的影响,我们在教育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国际玻璃工作室运动的基本矛盾发展中找到答案。这些基本矛盾贯穿工作室运动全过程,艺术家们解决这些矛盾的态度与方法,丰富了玻璃艺术文化,对于创新高校玻璃艺术教学也有诸多启示。

一、形式与功能

在5000多年的玻璃历史长河中,玻璃制品首先是作为功能性产品存在的,致力于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即使是艺术成就颇高的古代罗马玻璃、近代威尼斯玻璃等,玻璃制品也是与人们的生活需要紧密相连的。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功能第一,形式第二,形式服从于功能”的理念对现代设计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强化了玻璃制品设计时功能性的一面。因而,在1960年代之前,即使有所谓“玻璃艺术”,其实也更应该称作“艺术玻璃”:玻璃首先是作为产品,然后才是艺术品。而1962年玻璃工作室运动的出现,则逐渐把人们对玻璃材料的关注点从功能上转移,更多注重玻璃作品的形式性。以美国艺术家哈维•利特尔顿为代表的玻璃工作室运动发起人,把玻璃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材料、表达艺术观念的载体,强调自由的、无拘束的形式,作品的实用功能则摆在次要的地位,有些作品甚至可以不用考虑其功能。后来的许多玻璃艺术大师,比如戴尔•切胡利、史蒂文•温勃格等,都把观念和情绪的表达、形式的表现作为主要追求,创作了许多形式感很强的作品。玻璃艺术创作从功能到形式的转变,在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举办的两次间隔20年的展览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在1959年的“玻璃59”当代玻璃制品展中,大多数送展作品还具有器皿等功能性用途。而在1979年举办的“当代玻璃的全球眺望”展览中,许多作品则明显追求打破传统规矩的非对称结构(功能性作品多是对称的),非功能性作品已占主流。到了1990年代,则出现了一批极具概念化的玻璃造型作品,玻璃艺术创作的形式化进入到一个非常抽象的阶段。当前中国高校玻璃艺术教学同样也存在着形式与功能价值排序问题。一方面,在整个社会几乎把功利性作为集体无意识的时候,学生学习玻璃艺术、创作玻璃艺术作品,往往会下意识地问:我创作它有什么用?这种实用的功能主义之问,一下子问出玻璃艺术创作的两种价值取向:创作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还是为了艺术观念的形式化表达?这一问,也标识了学生玻璃艺术观念所处的时代:许多学生虽然身体已进入当代玻璃艺术的殿堂,而头脑却仍然停留在传统玻璃艺术观念中。因此,教师在玻璃艺术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厘清当代玻璃艺术从功能性向形式化的转型,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忽略作品的功能性,不要因为作品的用途而决定其形式,而要通过自由表达的形态、色彩等形式,向观众传达现代玻璃艺术观念,与观众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教师要有意识地解构与重构学生的艺术观念,通过阅读、观摩西方玻璃艺术家和其他重要的视觉艺术家的作品与创作过程,在更大文化背景中使学生理解当代美术思潮的发展脉络,以此强化学生创作的形式性。

二、技术与艺术

国际玻璃工作室运动的第一推动力,乃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哈维•利特尔顿的玻璃艺术创作全新理念与多米尼克•拉宾奥提供475号玻璃球以及小型化窑炉,加上来自欧洲的玻璃吹制技术,成功探索出用低温烧熔玻璃进行吹制的途径,有力地推动了玻璃工作室运动的发展。原料生产技术的进步,对丰富玻璃艺术家的创作理论与实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从1962年到1971年的十年间,玻璃艺术家们使用的材料主要是单一色彩的475号玻璃珠,这种材料的熔点虽然已经相对较低了,但还是容易变硬,艺术家们必须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进行迅速的操作,由此也影响了创作的效果。为了进行多色彩的创作,艺术家们只能往这种原料中添加少量的金属氧化物。后来,玻璃原料生产商Jiggs提供比475号玻璃料熔点更低、且具有兼容性的彩色玻璃料,让艺术家们兴奋不已,极大地推进了玻璃工作室运动。Jiggs因此被玻璃艺术协会授予“终身成就奖”。技术对于玻璃工作运动的推进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在哈维•利特尔顿等人看来,比技术更重要的是艺术,包括艺术理念、艺术风格等。哈维•利特尔顿在指导学生时,鼓励他们大胆用玻璃进行创作,而不是陷入到技术中。他认为:“尽管物理和化学知识应用到玻璃上能扩展艺术家创作中的可能性,但并不能产生艺术。只有无穷无尽的创作激情让艺术家逐渐发现玻璃的本质,并从中传达出艺术家丰富的内心世界。”1他甚至在工作室运动进行十年(1972年)后,明确提出:“Techniqueischeap.”(技术是廉价的)立刻引发了持续的争论。2001年,利特尔顿专门对此作了一个补充说明:技术本身来说并没有什么,但如果到了充满创新思维的人手中则完全不一样了。玻璃艺术家们通过创作所表达的构成主义、表现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思想,意大利的“技艺派”、美国“现代风格派”、捷克和斯洛伐克的“抽象表现派”和法国的“抒情浪漫派”等派别2(这种派别的区分只是大致的,同一国家的艺术家也可能具有不同的风格),把艺术理念、艺术风格的价值抬到很高的程度。在这方面,国际玻璃工作室运动与包豪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包豪斯在1922年主办的设计展中,就明确提出“艺术与技术:一种新的统一”。虽然在国际玻璃工作室运动之初,玻璃窑的技术改进和玻璃料的选择曾经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来自欧洲的玻璃艺术技法对于推进玻璃工作室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许多艺术家更加看重的是作品的艺术价值,这一点在玻璃工作室运动进入形式化发展阶段后,表现得更加明显。在当前中国高校玻璃艺术教学中,有一种倾向是学包豪斯,不分条件地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作为一种长远理想,这是可行的。一个学生如果想长期从事玻璃艺术创作,肯定要坚持艺术品位与工艺技能的统一。但是从现实性上看,坚持艺术高于技术则是比较可行的选择。学生在校几年,真正用于玻璃工艺练习的时间是比较少的,要想使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玻璃工厂熟练工人那样的技能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确立高校玻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与职业学校玻璃工艺专业明显区分开来,第一位的培养目标是艺术家,而不是技师。在玻璃艺术课程设置中,要有意识地跳出按照玻璃工艺来设置课程的传统思路,着眼玻璃艺术类人才能力素质构成,进行模块化课程设置,大体上包括玻璃艺术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玻璃艺术的形式表达、玻璃艺术的创意实现等。质言之,就是要突出玻璃艺术教学的“艺术性”。至于学生技能水平不够的问题,则可以借助社会力量来解决。比如,国内一些高校的玻璃艺术专业,探索出“学校+工厂”的教学模式,学生出创意,画设计图,然后与工厂的技师一起完成作品创作。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三、玻璃与跨界

查看全文

小析室内设计中的装饰玻璃

一、装饰玻璃在居家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1.立面使用室内空间是由顶界面、侧界面和底界面围合而成的一个有限的空间,设计师在居住环境中使用装饰玻璃时,往往会在这三个界面上费尽心思去营造虚实相生的意境。在居家室内空间中合理的使用和选择装饰玻璃要考虑很多种因素,比如说室内空间的功能、环境、使用者的舒适性等。由于装饰玻璃本身是光感性、易碎材料,所以在使用时要注意安全性、空间私密性以及避免光污染。在顶界面使用装饰玻璃时,一般是与灯光相结合达到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可以选用彩绘玻璃、彩色玻璃等色彩、图案多样化的装饰玻璃来营造个性化、装饰艺术性极强的氛围;也可以选择蒙砂玻璃、压花玻璃等透光不透明的装饰玻璃,通过射灯的灯光照射营造一种温馨、浪漫的氛围。在客厅的天棚里面布置灯管,下面装有彩绘玻璃,在玻璃与灯光的作用下会给室内造成一种蓝天草地的感觉,给室内带来了室外的气息,对室内环境构成了特殊的美化,充满了自然情趣。而在底界面的使用中就与顶界面有些不同,因为人的心理因素,所以都会想要“脚踏实地”的感觉,而装饰玻璃其自身有透明性会给人产生一种悬空的感觉,所以在底界面的使用时会谨慎选择装饰种类及面积大小。可以选择在房间的中央挖空一块地方,上面装置蒙砂玻璃等透光不透明的装饰玻璃,通过光和玻璃的作用来营造一种波光粼粼的意境。由于装饰玻璃材质的特殊性,用于室内侧界面可以对空间进行改造,用于隔断隔而不断,有种空间连续性,有些还会产生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借景等意境。此外还有一种方法是在侧界面上安装装饰玻璃的装饰手法,一般选用银镜、茶镜、压花玻璃等,看似以玻璃代替了墙面,实则因为玻璃的反射而打破了室内的沉闷感同时扩大了空间的层次和视野,形成了视觉上的延续性,有一种虚实相生的意境。

2.独立使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很多户型是一进门就能看到餐厅或者是餐厅与客厅连接在一起,所以在两者之间的隔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装饰。装饰玻璃的屏风、隔断是家居室内设计空间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方便、快捷的方式被很多人所喜爱、接受。其似隔未隔、隔而不断的灵活改造空间,形成了融会贯通的艺术效果,起到了在室内空间中画龙点睛的效果。随着玻璃的发展,透明家具也慢慢的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在室内空间中选择透明的家具、透明的陈设品,再加上装饰玻璃的吊灯、艺术品,使家居空间变的透亮化、明亮化。装饰玻璃在透明家具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以装饰玻璃作为材料制作的透明家具即有着实用性又有着极强的装饰性。使居室极具浪漫气息,与居室气氛浑然一体,更显得色彩绚丽,满室生辉。

二、装饰玻璃在居家室内设计中的魅力

装饰玻璃是功能和艺术兼具的材料,在功能方面,装饰玻璃与艺术玻璃不同,它是按照被装饰物体的功能来做适当的美化装饰,同时这些装饰拿出被装饰物体后也能独立的成为一件艺术品,所以装饰玻璃是在功能的基础上增加美感。在形式上,由于装饰玻璃自身材质的特性所以在室内设计中应用会得到别的材料无法达到的美感。

1.功能性装饰玻璃变化多样的装饰形态,其材料的易造型性可以做成不同的形态,用于不同的室内空间;装饰玻璃的一大特征是实用与艺术的结合,装饰与实用并重。装饰玻璃在室内空间中可以作为承荷结构,具有隔音、隔断和隔热的功能,这是一般的装饰性材料所不能达到的功能效果。做承荷结构时,由于考虑到玻璃的易碎性所以只能小面积的使用,并且要以一定的工艺技术来加高玻璃的承受度。装饰玻璃通过加工之后会有一定的吸音功能,达到隔音的效果。在国外的音乐厅等一些需要隔音效果好的公共空间中也会选用装饰性和功能性并重的装饰玻璃来作为隔音墙,达到即美观又实用的效果。同样的在居家室内设计中有需要做隔音效果的空间,装饰玻璃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装饰玻璃与其他不透明的材料相比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因此通常可以分隔空间,使设计与空间结构完美结合,可以一目了然的区分不同功能的部分,又可以在区分功能明确的同时让空间产生连续性。一些特殊的装饰玻璃可以通过白天吸收的太阳光能来保持室内的温度,就像玻璃花房一样可以产生一种恒温的作用,当然相对的也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玻璃处理阻挡紫外线进入室内产生隔热的作用。装饰玻璃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建材,同时由于其自身的装饰性也具有着一定的艺术性。

查看全文

艺术设计人才跨界培养分析

摘要:当代设计艺术的发展越来越超出惯例与常规,边界越来越模糊,设计艺术门类之间、审美与消费之间、高雅与通俗之间、功能与形式之间的界限不再径渭分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发展成为“新常态”。在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陶艺玻璃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自觉顺应这样的时代潮流,积极运用跨界思维,大力推进“三种跨界”,能够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设计艺术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跨界;陶艺玻璃;创新能力

一、推进专业跨界

从材料科学的角度来看,陶瓷与玻璃同属于硅酸盐专业。而从设计艺术角度看,陶艺专业与玻璃专业却很少在同一个专业中,个中缘由,一方面是因为陶瓷艺术与玻璃艺术在东西方文化语境中得到了不同的重视与发展,形成了根深蒂固、分离发展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陶瓷艺术与玻璃艺术在艺术语言、表达方式、制作工艺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2009年,南艺设计学院成立陶艺玻璃专业,对学生进行“双子星”式的专业培养与熏陶,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极具胆识与眼界的。在十余年的实践中,陶艺玻璃专业在推进专业跨界上作了以下尝试:(一)一体化设计陶瓷与玻璃专业课程体系。南艺陶艺玻璃工作室自2006年以来,经历了三种课程体系,每种体系都坚持陶艺与玻璃的紧密融合。(1)在南艺以完全学分制取代专业教学时期(2002-2008年),设计学院陶瓷和玻璃工作室为独立的两个工作室,无常规性设置专业,实行工作室教学体系,课程穿插进行,面向全院各专业开放,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设计意识。2009年,南艺对完全学分制改革进行反思与革新,重新开设各专业教学课程。同年,成立现代手工艺系及陶艺玻璃专业,新的陶艺工作室和玻璃工作室投入使用。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陶艺和玻璃专业都把重点从散点式技术性培养转到培养专业艺术及设计人才上来,开设了“造型基础”“装饰基础”“陶瓷工艺”“玻璃工艺”“陶艺创作”“玻璃艺术创作”等课程。2016年,南艺设计学院再次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突出了创意时代对艺术设计课程的新要求,陶艺玻璃专业开设了“雕塑”“装置艺术”“数字设计与3D打印”“文创设计”等新课程。数次课程改革,陶艺与玻璃艺术的主干课程都体现了相同的指导思想,并且相互贯通。比如在“雕塑”“装置艺术”等课程中,陶艺和玻璃艺术的专业区分已经不那么明显。(二)集成式开展陶艺与玻璃专业毕业设计。对于手工艺学生而言,毕业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毕业设计时,教师都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不要拘泥于专业色彩,大胆使用其他专业的创作手段与材质。玻璃专业兰祥启在设计作品《花器》时,多次穿梭于玻璃工作室、玻璃吹制工厂、陶瓷工作室,该作品是玻璃吹制作品与骨质瓷相结合的试验性作品,主体部分为吹制玻璃,骨质瓷口部分拉坯而成,与玻璃瓶口部分相衔接,别有一番旨趣。该作品获得首届“我的手艺”全国大学生设计大赛银奖。许多南艺陶艺玻璃专业毕业的学生,对于艺术有着广阔的感知能力,陶艺、玻璃、建筑、服装、家居等,只要是有美感的设计,都能迅速捕捉到,与在校期间的跨界熏陶有很大关系。

二、推进校企跨界

校企跨界的本质,是艺术化与产品化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相互支撑乃至相互妥协。从历史渊源上看,陶艺与玻璃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有着浓厚的产品化色彩,特别是在日用品中广泛使用。但随着陶艺与玻璃进入象牙塔,其自身的理论化、纯艺术化的倾向,使其对产品化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抵触。因此,推进陶艺与玻璃艺术的校企跨界,既是回归本原的需要,也是促进二者协作共赢发展的需要。南艺陶艺玻璃专业在推进校企跨界方面主要进行了以下探索:(一)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平台。南艺设计学院与高淳陶瓷公司达成产学研合作计划,在日用陶瓷的设计方面有一个良好的产业化合作平台。陆斌老师及蒋炎老师在高淳陶瓷建有个人工作室,直接把教学科研与企业产品开发紧密联系在一起。南艺玻璃艺术专业在浙江南浔琉璃庄园建有教学实践基地,很多学生创作活动直接在该企业完成。笔者长期担任该企业艺术指导,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此外,陶艺玻璃专业在我国陶瓷与玻璃的主要产业区,如江西景德镇、江苏益林、山东博山、河北河间等地,与一些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专业老师到企业指导、企业技工到学校授课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与产品研发合作模式。(二)适当引导学生参与陶艺玻璃艺术创作社会实践。陶艺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接受理论性、实验性陶艺熏陶,而在老师带领下,他们在景德镇乐天创意集市及大大小小的陶艺工作室中,与蜚声中外的陶艺大师深入交流,感受“陶都”里不一样的文化品味与产品导向。玻璃艺术专业学生则在老师带领下,到南京吴新安玻璃工作室、上海玻璃博物馆、江苏益林和宝应、河北沧州、天津宝坻等地,实地考察玻璃艺术创作的过程。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接触到与学院派陶艺玻璃创作大不相同的创作风格与创作导向,而且使他们感受到工匠精神以及工匠成长的艰辛,有利于学生提前谋划未来的职业生涯。(三)引入企业资源补充和完善陶艺玻璃艺术教学。陶艺和玻璃艺术设计教育是高能耗、高投入的领域,任何一所高校都难以全面建成和使用陶艺及玻璃艺术各个技艺所需的设备、材料。此外,有些专业技能需要十几年的操练才能达到技艺高超的程度,而学生在短期内难以达到这样的高度。因此,借用企业资源补充和完善高校教学,就成为一种必然。南艺陶艺玻璃专业的学生到企业上课、借助工人力量完成某些创作已成为一种常态。当然,这一过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都是有所帮助的。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陶艺玻璃专业的学生来说,若想毕业后在社会上、在本专业领域谋得一个合适的职位,比过去要难得多。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被迫转行,所以他们在校期间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因而对于及早进入市场有着难以遏制的冲动。但在校期间介入市场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陶艺玻璃行业发展趋势、市场需求以及产品化相关事项,加快学生毕业后融入社会的进程;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艺术涵养、价值导向还未成熟,对市场的判断力欠佳,容易导致随波逐流地接受市场安排,丧失创新精神和专业发展方向。因此,在“校企跨界”中,要以“校”为本,着力提高学生全面的艺术知识储备水平,站在艺术的角度保持对市场的判断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