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条件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9 08:05: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必要条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秘写作者的必要条件

写作,作为人们进行交际,沟通思想,传递信息,传播知识的手段是每一个有文化人都必须掌握的一门基本技能。写作,是每个国家工作人员“常常用得着的基本工具,”也是搞好本职工作必须具备的一种起码的素质。文秘人员作为国家工作人员群体中的一部分,是为领导处理日常工作和决策服务的,调查研究,综合情况,提供信息,撰写文稿,处理文电,这是当的文秘人员主要职责。作为现代文秘人员,如果没有具备较高的写作理论修养和专业写作能力,可以肯定地说,那是很难担得起新时代光荣使命。

文秘写作,需要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有规范,有步骤地、系统地加强写作训练,文章内容要观点正确,感情健康,内容充实,中心突出,结构严谨,文理通顺,语言流畅,标点正规,书写工整,字体合乎规范。

现在,来具体讲一讲文秘写作者所必备的条件:

第一:作为文秘写作者,要有一定的写作水平,也就是要有笔杆子。平时要多积累知识,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那么,把一篇文章写好,那是做不到的。当然,作为文秘写作者,必须懂一或两门外语,就有能力写外语文章。

第二:作为文秘人员,必须遵守党的一切政策、方针、路线,这也是文秘写作最重要的一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在的社会。有的同志说得好:“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我觉得这也说明了文秘写作的政策性和严肃性。

第三:写任何文章,除小说外,要坚持实事求是,真实地反映客观情况。求实是一切工作的准则。秘书工作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的,尤其应该实事求是。文秘写作的内容必须从实际出发,真实地反映事情的本来面貌。在使用材料时,要老老实实,实实在在,成绩就是成绩,缺点就是缺点,不能弄虚作假,张冠李戴,随意编排组合,也不允许搞什么“合理想象。”

查看全文

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创造必要的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教案

[教学目标]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学会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来把握事物的本质,透过提供的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重点]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即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二个条件。

[教学难点]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中的“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

[教学方法]事例—分析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1、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条件。

查看全文

探索正当防卫的成因与必要条件

内容提要:我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同时,在第二款、第三款中分别规定了防卫过当和无限防卫权的问题。本文从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条件入手,对正当防卫的成因进行深入探讨,以防卫过当和特殊防卫为重点对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进行界定。

关键词:正当防卫起因条件必要限度

我国《刑法》对正当防卫的概念、条件、原则和防卫过当的刑事责任作了概括性的规定,如果要正确认定正当防卫,切实保护正当防卫行为,必须对正当防卫的起因和必要限度进行深入研究,以此来保证正当防卫制度的最终实行。

一、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

由于正当防卫是采取使不法侵害人受到一定损害的方法来保卫合法权益的,因此法律规定实施正当防卫行为必须严格遵循一定的条件,以避免滥用正当防卫权利而给社会带来危害。

1、只有在不法侵害行为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才能实施正当防卫。

查看全文

创新思维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条件探讨论文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创新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我国也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构想。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要靠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又在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思维就必须弄清它是怎么产生、如何进行的,只有弄清产生发展的机制条件,才能为培养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才提供可循的途径。

创新思维的根本特征是新颖、独特,产生新的发现和新的突破。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创新思维存在着思维耗散结构的运动机制与条件,属于思维耗散结构的自组织过程。按照自组织理论,创新思维自发形成的过程是一个自组织过程,创新思维自组织形成时,人脑思维系统处于一种开放状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而远离平衡态并存在非线性作用。正是由于系统内外各种因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使得系统偏离原来的平衡态产生涨落,进而导致系统由无序到有序,形成新的结构与功能,产生新的发现与突破。

一、开放性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和先决条件

自组织理论认为:系统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而只有开放系统才能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从而保持一种动态的有序状态,让外界输入的负熵流大于内部的熵产生,使系统的总熵逐渐减少或至少保持不变,这样才能产生和维持稳定有序结构的可能。就像普列高津指出的那样:“社会和生物的结构的一个共同特性是它们产生于开放系统,而且这种组织只有与周围环境的介质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才能维持生命力。”〔1〕所以,任何系统要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走向高级,都必须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对外界环境保持开放,这是系统进化的先决条件。

要实现创新,人脑的思维系统必须处于一种开放状态,超越事物的系统,打破原有系统的限制,把思维的触角从本系统拓展到其他系统、系统的系统,能够突破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在思维聚焦中触发创新的火花。在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新形象和新假设的产生带有突然性,常被称为灵感。灵感本身也是一个过程,它是主体为了创新目标刻苦钻研、不断实践,在通过逻辑思维长期思考而不得其解的情况下,受外来信息的触发使认识跳过原有的逻辑思维,突然产生富有创造性的思路,而达到对事物内在本质的把握的一种非逻辑的思维活动。它以联想、想象为基础,经历了酝酿、引发和跳跃的不同阶段。正是在科学认识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才能把各种不同的又是极为重要的思路、概念、图式或符号,一句话,各种信息迅速地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并从整体上达到对认识对象的深刻把握。在认识过程中,它能跳出逻辑思维的框架进行思维变通,即在同一时间内展开多向性、多通路、多层次的综合思考,使认识产生意料不到的突破性飞跃。可见,开放性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要进行创新思维,人脑的思维结构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的耗散结构。这就要求大脑采取发散思维方式,不断吸取外在信息,用产生负熵克服人脑内部的无序状态,使人们能够不断吸取新知识。封闭与孤立的大脑只能使熵自发地增加,信息趋向减少,从而走向无序。〔2〕自组织系统需要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而且只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达到一定的阈值时系统的自组织才会发生。创新思维自组织形成时,大脑思维系统一定是处于开放状态下的。而且就一个能够产生创新思维的主体来说,也必定是一个视野开阔、思维开放、善于学习思考吸收新信息并使其在开放的思维系统下实现与主体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人。

二、远离平衡是创新思维的关键和必要条件

查看全文

金融市场开放必要条件分析论文

一、金融开放的必要条件

经济的增长和金融业的成长与开放是形影相随的。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时,金融市场的发育必须与之配套,否则,金融市场的落后就会阻碍一国的经济发展。一国为求得表面上暂时的金融市场稳定而放弃对金融市场开放的做法,是以牺牲本国长远经济利益为代价的。所以,在此不存在金融市场应不应该开放的问题,而是应研究一国金融开放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讲,一国的金融对外开放之前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1、要具有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具体来讲,就是指一国在较低通货膨胀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而且政府财政赤字及经常项目一直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少发展中国家为了加速经济发展而在国内推行高通货膨胀政策,虽然学术界对通货膨胀本身的看法褒贬不一,但有一点是人们一致认可的,即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胀率在10%以上)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常不利的。正常情况是把通胀率控制在3%以内,从而做到与大多数发达国家通胀率接近一致。此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国民收入恒等式表现为经常项目差额等于私人部门净储蓄与财政收支差额之和。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储蓄较少,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前景看好而投资水平较高,因此,净储蓄往往是负的。如果一国财政过分扩张而出现严重赤字的话,该国经常项目必将恶化。而经常项目恶化所造成的外汇市场外汇短缺和本国货币的相对过剩,使得本国货币对外贬值不可避免,严重时会引发金融危机。所以,一国将财政赤字和经常项目赤字严格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是防止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2、要有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

金融开放以后,政府必须娴熟地运用各种宏观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调控,以应付各种复杂的局面。这就对政府的政策运用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各种政策工具要具有可以灵活运用的客观条件。比如对财政政策而言,要求财政收支状况良好,政府可以根据需要及时调整,对货币政策而言,要求其具有较大的独立性,没有受其他情况的牵制,并有发育良好的操作场所。二是政府要具有进行宏观调控的丰富经验与高超的技巧,能对具体情况做出针对性的决策。比如,政府应能灵活地运用短期货币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当本国货币贬值时,政府应能提供足够数量的各利率较高的短期国库券,把资金从外汇市场上吸引到短期货币市场上来,以此达到稳定汇率和货币供给的目的,当本国货币升值时,政府应能够反向操作。再者,政府还应该进行高效的和有力的金融监督,因为金融开放后,各种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银行业务的活动更为复杂,对其监督的难度更大。

查看全文

小议开证银行拒付信用证的必要条件

摘要:信用证作为较安全的付款结算工具,开证银行在拒付时应当具备必要的时间及其他条件,若这些条件未能得到满足,则开征银行丧失了基于信用证的拒付权利,得面临付款之义务。

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已经得到信用证当事人的执行,基于UCP600的权利行使也成为信用证当事人的义务。信用证虽然是开证行应申请人所做的承诺,但信用证的核心在于在单证相符的情况下保证信用证得到兑付。当相应单据提交给开证银行被认定为不符单据时,则开证银行即可能做出拒付的意思表示。一旦单据被认定为不符合信用证规定,则受益人即得不到开证行的兑付,受益人即会竭力从单据角度出发争取自己的权利,以得到信用证的庇护。作为信用证义务的首要承担人,开证行一旦拒付不当,则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一、信用证拒付的时间条件

UCP600在其第14条b中明确表述“Anorminatedbankactingonitsnormination,aconfirmingbank,ifany,andtheissuingbankshalleachhaveamaxiumoffivebankingdaysfollowingthedayofpresentationtodetermineifapresentationiscomplying.Thisperiodisnotcurtailedorotherwiseaffectedbytheoccurrenceonorafterthedateofpresentationofanyexpirydateorlastdayforpresentation.”该条的中文意旨是指定银行或者保兑银行以及开证银行有最多5个银行工作日的审单期限,从提交单据的第二天开始起算。而且这个期限不受提交单据日适逢最后一天期限等有所缩短。本条款可以视为开征银行审核单据关于时间规定的核心条款,值得注意的是,该条款的规定和UCP500有着明显的区别,在UCP500中规定的时间为7天,且适用的词汇为“reasonable”即合理的期限。依据原先的规定,许多信用证开证行将其理解为有最多7天来审核单据,但是这种观点却遭到了银行委员会的明显反对。在相应的司法案例中也得到了确认,即开证银行首先应当在合理期限内审核单据,其次才是7天,如果提交的单据非常简单,而银行审核的时间仍为7天,则开征银行被认为未能在合理期限内审核单据并对外拒付,从而判令开证银行丧失了拒付的权利。

在UCP600中该说法得到了更改,将银行的拒付时间正式表述为5个银行工作日,从而赋予了银行在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单据的权利。该时间是开征银行应当遵循的绝对期间,不因任何情况发生中断、延长、终止。开征银行如不能在5个工作日内审核单据完毕,并对外发出拒付的指令,则开证银行即丧失了宣称单据不符的权利,换言之,开证银行必须付款。

二、信用证拒付的首要不符为准原则

查看全文

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建设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

摘要∶本文根据同志提出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变化。"和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从哲学的高度辨证地提出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有良好的"外因",即学校必须充分认识网络的意义,在网络环境下大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才能真正保证创新人才的培养的观点。并且提出了校园创新环境建设的六条措施,使得校园创新环境的创设有了较好的操作性。

人类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经济时代,又走过了几百年的工业经济时代之后,在将要进入21世纪的前夕,我们便急匆匆跨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在知识经济时代,谁都不能忽视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存在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新知识,开拓知识新的应用领域,成了人们的新追求。国民的创新能力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近年来,同志从面对2l世纪挑战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度,多次提到了创新问题。他说"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宝贵的财富。而学校是知识传播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

但是,面对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面对网络和教育日益紧密广泛的联姻,给我国的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能否在网络条件下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

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实施创新教育,实现教育创新,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使其创新潜能得以激发、展现和生长的环境。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只有在学校和社会都为学生创设了适宜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环境,充分发挥网络在信息传播和改变教育教学模式方面的作用,才能真正培养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急需的创新人才。

毛译东同志在著名的《矛盾论》中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到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从另一方面讲,即便是鸡蛋,如果没有适当的环境和温度也永远不可能变为鸡子。可见在内因一定的情况下外因起着决定的作用。我们都把学生看作"鸡蛋"(具有创新潜能的人才),而不是"石头"。要使"鸡蛋"(学生)变成"鸡子"(创新人才),适宜的"孵化温度"也就是良好的创新环境的建设就是极为重要的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就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外因"。没有这些环境就很难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培养出大批的创新人才。因此,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在创新环境的建设上下大气力,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创新教育环境。使在校的"鸡蛋"都变成"鸡子"。

查看全文

原型理论在英语教学的运用透析

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语义分析理论,原型理论已开始逐步地渗入到英语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文章回顾了原型理论的提出,简要探讨了原型理论,并从词典释义、词义的变化、英语词汇学习、一词多义以及翻译等角度分析了原型理论在英语学习与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原型理论;释义;词汇;翻译

原型理论(prototypetheory)是一种新兴的语义分析理论,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认知学科的各个领域。原型最初是用来描述自然界,解释自然事物的,后来才被引入了认知语言学和语义学用来释义,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了原型语义学(prototypesemantics)。西方对原型理论的研究要比国内早许多,国内现在也已经有很多研究原型理论及其应用的论著和文章。

随着原型理论在释义方面的作用得到广泛的肯定,语义学家和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始逐步将原型理论应用到英语学习和教学中,使其功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1原型理论的提出

“原型理论产生于当代语言学和哲学界对于经典的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的批判,尤其是维特根斯坦对于语义范畴‘家族相似性’的深刻揭示。”[1]“原型理论是针对传统释义方式的缺陷而提出来的,原型语义学的建立是与传统的充分必要条件从根本上决裂的。”[2]说到原型理论的提出,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和“充分必要条件”(sufficientandnecessaryconditions)。

查看全文

略谈依托合同对工程安全管理的意义

一、合同签订前的安全管理

1、招标准备

1.招标文件中安全条款章节的准备安全条款是此管理模型的核心内容,是向所有参与投标单位的安全交底,同时也是将来写入合同的主要内容,是履行合同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的主要内容。招标文件中要明确安全目标、项目的风险交底、安全措施费的设定及使用管理办法、对承包商安全资质的要求、安全绩效的要求、评标安全打分办法、签订安全责任书的要求、安全奖惩的要求等重要的安全管理内容。

2.项目的工程安全风险分析招标文件给出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风险,特别是指出最大的风险和容易被忽视的风险,同时对风险管控提出明确的措施要求,对可能产生的安全投入要明示,提醒承包商充分认识风险,合理制订安全预算和安全措施费报价。

3.安全措施费的测算模型安全措施费测算模型是将在实施过程中可作为安全投入的项目进行公示,提醒承包商对这些项目需要单独进行测算和报价,以便在合同签订后保证安全措施费专款专用,保证模型中的安全投入项有足够的资金投入,防止因安全措施费被挤占而导致安全投入不足。

4.投标人的安全资质评价承包商的安全资质、以往的安全绩效应作为对其投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以往的安全业绩最能体现承包商的安全管理水平、安全能力和领导对安全。重视程度。在安全管理中经常讲“一票否决”,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票否决很难实行,特别是凭安全管理人员的力量对已中标的承包商一票否决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安全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一般认为在安全资质评价阶段对承包商一票否决是最容易的。然而,将不合格的承包商直接排除在投标人之外以防止其浑水摸鱼的结果,却导致中标后即使承包商存在诸多问题也不能中止合同的情况出现。当然,但凡通过资质评价的承包商,在安全管理上业主都应该能接受,除非出现重大问题。

查看全文

人民币国际化研究论文

一、国际储备货币生成条件的细辨

一种货币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学术界通常认为需要四个条件:第一,完全可兑换并被广泛接受;第二,它的金融市场——国内资产和外汇——应具有广度和流动性;第三,其价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第四,在金融和贸易上有较大的交易量。也有人认为,货币发行国必须是一个经济大国。这与第四个条件较接近,因为一个经济大国通常就会有较大的金融和贸易交易量。

下面我们就来考查“牙买加体系”诞生以来,所有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是否达到了上述四个条件。

第一,“完全可兑换并被广泛接受”。根据1980年的《国际货币基金年报》,日元在1976年时,已经占世界外汇储备的2%,但是,日本宣布取消外汇管制的时间是1979年,而实际执行是在1980年。可见,日元在远未满足“完全可兑换”的条件下就变成了储备货币。2004年《国际货币基金年报》的世界储备货币构成表列出美元、欧元、日元、瑞士法郎这些占世界储备货币之比例最高的四种货币,其中,瑞士法郎虽排在第四位,但其所占比例仅有0.7%,除了以上四种货币之外的所有储备货币占总储备额的6.3%。因为其他储备货币所占比例不足0.7%,由此可推算出,这些货币至少有10种以上。这就是说,目前世界上已经成为某一经济体储备的货币在14种以上(在欧元发行之前应在26种以上),其中绝大多数占世界储备货币总量的比例不足0.6%。尽管许多储备货币只有极少数经济体将其用作储备,但我们也不能说它不是一种国际储备货币。可见,“广泛接受”性在国际储备货币当中并不广泛。

第二,“金融市场应具有广度和流动性”。这句话通常理解为“开放和有深度的金融市场”(openanddeepfinancialmarkets)。1976~1980年,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日元的比重由2%提高到4.5%。但众所周知在这一时期日本不仅没有开放金融市场,而且还实行着严格的外汇管制。日本对金融市场的封闭遭到西方国家的一致抗议,因而有广场协议的产生。可见,日元在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前后也没有实现这一条件。

第三,“其价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图1说明了1963~1975年间日本的通胀情况。图形表明,日元在成为储备货币的初期存在着较严重的通胀。日元不仅对内通胀严重,对外的价值也不稳定。从20世纪70年代(史密森协议前)初算起至90年代中期,日元从1美元兑换360日元,25年间升值至80日元,然后又跌至130日元,波动幅度之巨可以想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