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税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9 07:26: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避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浅谈避税计划
论文关键词:避税合法违法税收负担
论文摘要:避税筹划作为税务筹划的一种主要手段,避税的弹性和空间比较大,合理地规避税赋,能够减轻税收负担,实现税收利益,且又不违反税法。本文从避税筹划的概念、特征、常见技术手段以及案例分析来浅析避税筹划。
税务筹划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但“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税务筹划仍然是皇冠上的明珠。”税务筹划是纳税人依据所涉及的税境和现行税法,遵循税收国际惯例,在遵守税法、尊重税法的前提下,根据税法中的“允许”、“不允许”以及“非不允许”的项目和内容等,对企业的涉税事项进行旨在减轻税负、有利于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谋划、对策与安排。税务筹划具有必然性、复杂性和广泛性,税务筹划呈越来越专业化的特点。税务筹划应该在合法或不违法的前提下进行,既不能越雷池一步,也不能刻舟求剑;还不能为筹划而筹划,要服从、服务于企业的财务目标。在企业税务筹划实务中,避税筹划作为税务筹划的一种主要手段,避税的弹性和空间比较大,合理地规避税赋,能够减轻税收负担,实现税收利益,且又不违反税法,企业肯定乐意为之。
避税筹划一般是与税法的立法意识相悖的,它是利用税法的不足进行反制约、反控制的行为,但并不影响或削弱税法的法律地位。避税筹划实质上就是纳税人在履行应尽法律义务的前提下,运用税法赋予的权利保护既得利益的手段。避税筹划并没有、也不会、也不能“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避税筹划不是对法定义务的抵制和对抗,而是纳税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即纳税人有权依据法律“非不允许”进行选择和决策。对此,在一些著名的判例和判决中,早就做出了比较明确的回答。例如,美国著名的汉德法官曾指出:人们通过安排自己的活动来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是无可厚非的。无论他是富翁还是穷人,都可以这样做,并且这完全是正当的。任何人都无须超过法律的规定来承担税负。税收不是靠自愿捐献,而是靠强制课征,不能以道德的名义来要求税收。人们可以为了规避或减轻税负,对自己的活动事先做出安排,以实现依法降低或免除税负的目标。退一步说,即使不承认避税是合法的、是受法律保护的经济行为,但它肯定应是不违法、不能受到法律制裁的经济行为。
避税筹划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特有现象,随着法制的不断健全、不断完善,将逐渐演变成一种高智商的经济技巧和经营艺术。如何运筹好避税筹划,成功地进行税务筹划,必须认真学习并熟练掌握税务筹划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根据我们的理解,避税筹划应是纳税人在熟知相关税境的税收法规的基础上,在不直接触犯税法的前提下,利用税法等有关法律的差异、疏漏、模糊之处,通过对经营活动、融资活动、投资活动等涉税事项的精心安排,达到规避或减轻税负的行为。在了解了避税涵义的前提下,我们也要严格区分避税筹划与偷税、欠税、抗税、骗税的法律界限,即正确界定合法、不违法与违法的界限。(图1)
从这图1中我们可以严格区分避税筹划与偷税、欠税、抗税、骗税的法律界限,即正确界定合法、不违法与违法的界限。所以说,避税筹划是纳税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即纳税人有权依据法律“非不允许”进行选择和决策。我们常常看见有些逃避纳税义务的纳税人受到了政府的严厉制裁,损失惨重,而有着合理的避税筹划的人则坦然、轻松地面对政府的各项税务稽查,顺利过关,不受任何损失或惩罚。究其原因,不外乎这些聪明的纳税人常常能够卓有成效地利用税法本身的漏洞和缺陷,顺利而又轻松地实现了规避或减轻纳税负担而又未触犯法律。针对企业避税筹划所安排的经济行为必须合乎税法条文和立法意图或者不违反税法,而依法纳税更是企业纳税意识增强的应有之意。综观对避税筹划的各种观点,相对比较一致地认为避税具有以下特征:(1)避税是合法的或者是不违法的,这是与非法偷税的根本区别;(2)避税的目的是通过避免缴税、少缴税和推迟缴税,使税收负担最小化;(3)避税的手段是利用税法的不完善之处或漏洞,有的是歪曲、滥用法律的有关规定,而且这些手段一般都经过精心计划和安排;(4)避税技术的应用一般应在应纳税事实发生之前。这就使越来越多的纳税人对避税筹划十分重视,不断提升避税筹划技术。避税筹划技术是纳税人在现行税法的框架下,为降低税负而采用的某些手段和技巧。主要是从缩小税基、降低税率两方面筹划,常见的技术有:
浅析阳光避税
【论文关键词】避税合法个人所得税
【论文摘要】“阳光避税”,一个可能让人感觉很不可思议的名词。“避税”还能“阳光化”吗?还敢“阳光化”吗?又该怎么样“阳光化”呢?本文详细阐述“阳光避税”的意义所在、应该怎么样达到这一目的、“阳光避税”未来的走向如何?通过这些问题的阐述,期望能够将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在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一方面予以阐释,也为一直默默无闻地为我国的税收建设做出贡献的广大工薪阶层提供一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建议,进而在某些方面为我国的税收发展提供某种借鉴和参考。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境内的其他个人的所得以及境外个人来源于本国的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根据2009年6月17日财政部公布的《我国个人所得税基本情况》报告,个人所得税已成我国第四大税种,近年来,工薪所得项目个人所得税收入占个人所得税总收入的比重约50%左右。对于我国的工薪阶层而言,个人所得税是一个较大的纳税开支项目,它包括对劳务报酬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利息、股息、红利等所得所缴纳的税收。
在我国,对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实行超额累进税率,这就给个人利用税收政策进行合理、合法的途径进行避税提供了可能。在符合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合理、合法的避税,这是在经济社会中对个人权利的一种维护,可以激发人们更加努力的奋发向上。因为其合法性、合理性,它完全不同于偷税漏税,所以在积极纳税的同时,寻求合理的避税途径对于众多的工薪阶层来说是现实合法的,本文将就如何进行合理、合法避税进行分析探讨。
一、从纳税主体角度进行合理合法的避税
根据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一条的规定:“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这是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关于纳税主体的相关规定。也就是说,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主体中,一类是居民纳税义务人,即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人,对于其在中国境内外的所得均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另外一类是非居民纳税义务人,即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仅就其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那么如何使自己避免成为各国的居民,从而使自己自由游走在各国之间,达到少缴或者不缴税的目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加深,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到国外务工,这样利用这种非居民身份来避税也就越来越有可能存在于诸多人身上,成为一种新的避税选择。
避税调研报告
何为避税,世界各国对此争议颇大。目前的共识是:避税不同于偷、漏税,避税主要是指纳税人设法利用某国税收法规或各国之间税收协定的不完善之处,通过经营和财务活动的安排,以达到规避或减轻税收负担的目的。税收主权国为了维护其税收权益,对避税行为所采取的防范措施以及围绕防范措施所展开的一系列控管活动,使纳税人的避税意图落空,就是反避税。
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关联度的日益紧密,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及劳务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日益频繁,跨国纳税人避税的方式除了传统的“高进低出”外,更多通过转让定价及资本弱化等手段,更有甚者利用电子商务其独特的数字化、虚拟化、国际化等特点,在现行税制未能涉及的领域大举避税,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常设机构”概念受到挑战,税收管辖权的认定出现冲突,避税问题也随之更加复杂化。
作为基层税务机关,如何在国际税收管理中反避税,我们认为:首先分清避税的税务原因及非税务原因。税务原因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逃避所得税。一是跨国关联企业利用不同国家或地区税率差异,将高税率国的利润转移到低税率国。二是利用转让定价把利润转移到避税地(低税国)进行避税。(2)逃避预提税。按照国际惯例,世界各国对外国公司或个人在本国境内取得的消级投资收入均征收预提税。在没有税收协定的情况下,预提税税率也是比较高的。因此,子公司便利用低价提供产品的办法将投资收入转移到母公司,代替股息、利息、租金或特许权使用费的支付,从而逃避预提税。非税务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扶植国外新建公司,增强竞争优势;(2)调节子公司的利润水平;(3)转移资金,多得补贴与退税;(4)避免外汇风险;(5)加速成本回收和利润汇回。在充分掌握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将企业传统的避税之路堵截,同时应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适时研究新形势下避税的成因及反避税策略。
一、现行反避税措施不足是跨国公司避税的一大原因
我国现有的反避税措施主要集中于防止转让定价的法规上。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细则》、《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规程》(国税发[2004]143号)、《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预约定价实施规则》(试行)(国税发[2004]118号)及《国际税收情报交换工作规程》(国税发[2006]70号)等。上述条款为我国反避税工作确立了法律依据,但由于是原则性规定,过于笼统、抽象,在具体的反避税实践中还显得远远不够。
(一)反避税立法存有空白
税收避税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对外招商力度的不断增大,外资企业不断增多,发展规模也越来越大,为国家提供了良好的财力资源。但同时,各级税务部门在日常征管中也发现一些新的现象:如账面亏损额越来越大,外商投资热情却越来越高;企业的销售额不断增长账面利润却保持微利;企业进入获利年度后,销售额突然下降,利润大幅下滑。某些外资企业,尤其是国际跨国公司,居然专门成立班子,研究税法的优惠政策,寻找避税的边缘条件,以期达到避税的目的。
纳税人通过节税追求利润最大化其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超出合法的界限,侵害国家利益,就应受到严格防范和严厉打击。笔者结合长期的基层征管实践,针对跨国企业避税常用招法,积极探索了一些反避税的对策。
一、跨国企业避税常用的“四大招法”
(一)转让定价。转让定价一般发生在跨国大企业集团内的关联企业之间,为了确保集团利益的最大化,在集团内部控制产品价格、贷款利息、无形资产转让价格、劳务费用等,降低总体税负从而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
以惠山区某公司为例,外方投资方为日本企业,外方投资占68%。该企业在产品的内销和外销定价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经测算个别产品的价格差异达3130元/吨以上,内销和外销的平均毛利率要相差15.48%左右。日方通过压低产品出口价格,将利润转到海外,这不仅造成了国家的税收流失,还损害了中方合资方的合法利益。
(二)内外关联。内外关联一般发生在规模较小的外资企业,主要表现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外资企业和中方内资企业共用厂房、机器设备、人员,产品及财务核算不能清晰划分。
浅谈避税与节税问题
论文关键词:避税节税合法性
论文摘要:税收是国家财政的基本来源,扩大税源、增加税收是国家财税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然而,在利益的驱动下,很多企业都绞尽脑汁地要减轻税负,于是就产生了避税和节税行为。本文从基本概念和特征入手,对避税和节税进行比较分析。
一、“避税”的概念和特征
1基本概念
避税,即税收规避的简称,指纳税人利用税法上的漏洞或税法允许的办法,通过对经营事项进行事先筹划,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达到减免税负的目的。
各国对避税概念的理解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避税,是指纳税义务人为减轻税负所采取的一切行为。进一步可将其分为正当避税和不正当避税1,其中正当避税也称合法避税,是指纳税人依据税法规定,作出符合税法宗旨并能减轻纳税义务的行为;不正当避税则指行为人利用税法漏洞,通过人为的安排,减轻税负的行为。
国际避税趋势论文
【摘要】基于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避税活动加剧可能性的分析,预测跨国纳税人未来在我国避税的主要手法与趋势,在此基础上探讨避税、逃税、节税的界定及反避税应遵循的原则,提出建立具有多部门约束力的反避税单行法规,并就法规内容进行探讨。
【关键词】国际避税趋势反避税法规完善
【正文】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已成必然,按照公认的多边贸易规则,我国将为各国(地区)的贸易伙伴提供更为宽松、透明的投资环境和更加广泛、稳定的市场准入机会。伴随着跨国投资经营者的大量涌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所酿就的形形色色的国际避税手法也将在中国获得更为广阔的表演舞台,因此预测跨国纳税人的避税趋势,制定、完善反避税法规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是中国政府及税务部门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跨国纳税人避税的趋势
随着商品、资本和劳动力在国际间流动的加快,跨国纳税人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利用各国税法差异和漏洞进行国际避税手法不断翻新,且愈来愈复杂愈隐蔽,并将随着国际贸易伙伴的大量涌入而在中国滋生蔓延。其主要为:
国际避税分析论文
摘要:国际避税是国际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避税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手段也越来越隐蔽。鉴于目前国际避税的严峻形势,应当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采取反避税措施,防范和打击国际避税。
关键词:国际避税;反避税;国际税收协定;国际合作
一、国际避税的概念
国际避税,采用国内通用的观点,是指跨国纳税人利用各国税收法律以及国家间税收协定规定的差别、漏洞和缺陷,通过变更其住所地或经营地点、经营方式以及人和财产跨越税境的流动、非流动等合法手段,最大限度的减轻或规避纳税义务的行为。
二、国际避税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根据避税主体的不同,我们把国际避税分为自然人避税和公司企业避税两种:
国际避税研究论文
摘要:国际避税是国际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避税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手段也越来越隐蔽。鉴于目前国际避税的严峻形势,应当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采取反避税措施,防范和打击国际避税。
关键词:国际避税;反避税;国际税收协定;国际合作
一、国际避税的概念
国际避税,采用国内通用的观点,是指跨国纳税人利用各国税收法律以及国家间税收协定规定的差别、漏洞和缺陷,通过变更其住所地或经营地点、经营方式以及人和财产跨越税境的流动、非流动等合法手段,最大限度的减轻或规避纳税义务的行为。
二、国际避税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根据避税主体的不同,我们把国际避税分为自然人避税和公司企业避税两种:
国际避税的问题
一.“国际避税”及其法律特征
国际避税是指跨国纳税人利用各国税法规定的差别,采取各种合法手段,跨越国境或税境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减轻其国际税收负担的行为。具体分析可从一下几个方面理解国际避税的含义。
第一,国际避税的主体是跨国义务纳税人。即就是指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跨国纳税人为了减轻或解除税收负担,事先往往经过周密的安排和决策,对税法的缺陷及固有漏洞有着深入了解,利用税法的不完善、不健全达到尽可能少纳税的目的。
第二,国际避税以不违反各国税法为前提。跨国纳税人虽然减轻或解除了税收负担,有效地避开了纳税义务,但这种行为又是在遵守税法,依法纳税前提下进行。
第三,国际避税的行为是跨越国境和税境的。这种行为主要是由于各国税法规定的差别,跨国纳税人利用这种差别规避税收的行为。
第四,国际避税的目的是为了税收负担的最小化。从跨国纳税人角度看,避税主要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跨国纳税人的利润额与纳税额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这样纳税人就必然设法使纳税数额最少而使其利润额最大。
反避税调研报告
近年来,徐州市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新办内资企业户数迅猛增长,截止2006年底,纳入国税部门征管的所得税户数达到1.3万余户。随着辖管户数的日益增多,内资企业利用关联企业规避税收、偷逃税款的问题逐渐也显现出来,日益成为所得税管理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徐州市国税局以反避税调查为突破口,对全市内资关联企业基本情况及其业务往来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分析了当前内资企业反避税调查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初步建议。
一、全市内资关联企业的基本现状
1、关联企业构成形式多样化。全市关联企业类型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关联双方一方为收废企业,另一方为用废企业。这类企业的主要特点是:属于典型“前店后厂”,收废企业直接或间接出资成立废旧回收企业,以达到废旧回收企业免税,而收废企业又可以享受进项税款抵扣。如某县亿丰废旧金属回收公司主营废旧金属回收、销售,亿源钢铁公司是用废企业,亿丰公司回收的废钢铁等原料全部销售给亿源钢铁公司,而且亿丰公司的法人由亿源公司委派,其财务、经营决策被亿丰公司控制,此类关联企业共有10对、20家。二是关联双方一方为正常纳税企业,另一方为能够享受先征后返、即征即返减免税政策的关联企业。这类企业的主要特点是:几块牌子、一套“人马”,同一处办公,同一个贸易对象,生产同样的产品。通常情况下,正常纳税企业往往能够长久地留存,而这类企业的“关联企业”一旦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期结束,便会被马上注销或干脆成了查找不到的“走逃”户,或换个地方继续注册,重新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如某意升机电厂为民政福利企业,生产人员50人,残疾人员26人,享受增值税先征后返和所得税免征的优惠政策,其与某淮海中意机电公司为同一法人,而且生产同一产品,淮海中意机电公司将部分产品委托给意升机电厂加工,材料由淮海中意机电公司购入后,转卖给意升机电厂,加工完工后再销售给淮海中意机电公司,并以部分货款抵房租、水电费。此类关联企业共有12对、24家。三是关联双方均为正常纳税企业,而且双方在资金、购销、经营等方面存在直接或间接的拥有或控制关系或同为第三方所拥有或者控制。如某苏源面粉公司与食品公司,均是某电业局投资组建,而且面粉公司生产面粉主要销售给食品公司和供电公司,此类企业共有14对、28家。
2、关联交易类型呈现多元化趋势。在被调查的关联企业中,关联交易仍以传统的购销业务往来为主,此外还包括相互间无形资产的转让、提供劳务费、资金融通、租赁业务、管理费列支等多种关联交易行为。如对某矿业开发公司进行反避税调查时,发现该公司与其关联交易企业某煤电工贸集团公司之间,存在高进低出、计提大额管理费、抬高劳务价格、融通资金多列利息、利用关联方支付营业费用调控利润等六种关联交易行为,共调减亏损600多万元,调整应纳税所得额200万元,补税66万元。而且在被调查的关联企业中,企业与其关联企业业务往来户数、关联交易金额呈现上升趋势,关联交易金额达到了4亿多元。
3、关联企业避税手法日趋复杂化。具体包括:一是有形财产转让定价。关联企业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包括机器设备和生产线)的转让实行“低进高出或高进低出”,把收入尽量转移到税负低的企业,而把费用尽量转移到税负高的企业。二是无形资产的转让定价。关联企业之间无形资产的转让不按该类交易的市场价格收取特许权使用费或故意将土地使用权在关联企业间转让。三是劳务费用的转让定价。关联企业之间通常采用一方将大量劳工费转移到另一方公司的账上,致使这家公司出现虚亏实盈。四是财产租赁的转让定价。如某商贸集团公司与其关联方某书城签订低于市场的场地租赁合同,将集团利润向关联方书城进行转移。五是金融方面的转让定价。关联企业之间提供贷款的利率高于或是低于市场利率,以达到偷逃所得税的目的。六是利用税收政策偷税。将正常纳税企业的利润转移到享受税收优惠的关联企业。如某起重机有限公司为某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生产配套起重机设备,而该公司2005年正享受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优惠,该公司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将起重机销售给关联企业,达到少缴所得税的目的,该企业最后调减利润158万元。
二、徐州市国税局的主要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