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枢纽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9 06:58: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滨水枢纽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城市滨水枢纽研究论文

一、对城市滨水枢纽形态模式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城市滨水枢纽模式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观的模式其对于城市的意义相当重要,同时它也是城市社会百态的缩影。人在其中的游憩,观赏,表演,商业等行为不仅体现了对环境的认同,也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历史上的城市滨水区开发与建设,主要与滨水城市发展相联系,并且是随着水运技术,水运规模的扩大而加强。但历史上的旅游活动本身就不够发达,从而导致滨水旅游活动较少,而对于滨水的景观开发与建设更是相对较少的。近些年来,滨水区域旅游与环境的发展很迅速。滨水凭借着自身的独特旅游资源,同时结合城市特有的旅游资源,形成了现代旅游的强大吸引力,这也促使滨水的建设与环境得以改善。

二、滨水枢纽形态模式研究内容的概括

其内容是基于滨水城市区域中的水域利用理论重点研究:当前滨水城市中各个水域联通下的城市各要素间的关系及特征,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以改善城市大气.交通.人文环境为目的诸水域连。将采用国内外城市水域规划案例,清理城市众水域间的分布及环境现状、属性。从而掌握联通水域整体方案的初步够架。

第二,从功能出发,以综合效益为主,实现水路景观健全的水务部门管理体制的建立。对滨水特色中自然要素的应用先充分融入到主题定位中去。从自然景观特色角度来看,来选择符合本地地形地貌特征;看是否符合当地的气候环境,真正挖掘具有自身特色的适地发展。

查看全文

城市滨水枢纽研究论文

一、对城市滨水枢纽形态模式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城市滨水枢纽模式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观的模式其对于城市的意义相当重要,同时它也是城市社会百态的缩影。人在其中的游憩,观赏,表演,商业等行为不仅体现了对环境的认同,也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历史上的城市滨水区开发与建设,主要与滨水城市发展相联系,并且是随着水运技术,水运规模的扩大而加强。但历史上的旅游活动本身就不够发达,从而导致滨水旅游活动较少,而对于滨水的景观开发与建设更是相对较少的。近些年来,滨水区域旅游与环境的发展很迅速。滨水凭借着自身的独特旅游资源,同时结合城市特有的旅游资源,形成了现代旅游的强大吸引力,这也促使滨水的建设与环境得以改善。

二、滨水枢纽形态模式研究内容的概括

其内容是基于滨水城市区域中的水域利用理论重点研究:当前滨水城市中各个水域联通下的城市各要素间的关系及特征,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以改善城市大气.交通.人文环境为目的诸水域连。将采用国内外城市水域规划案例,清理城市众水域间的分布及环境现状、属性。从而掌握联通水域整体方案的初步够架。

第二,从功能出发,以综合效益为主,实现水路景观健全的水务部门管理体制的建立。对滨水特色中自然要素的应用先充分融入到主题定位中去。从自然景观特色角度来看,来选择符合本地地形地貌特征;看是否符合当地的气候环境,真正挖掘具有自身特色的适地发展。

查看全文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论文

摘要:城市滨水区是城市规划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陆地和水域的枢纽,其具有丰富的景观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它也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的综合体。笔者着重对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城市规划水平。

关键词:城市规划;滨水区;景观设计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人们日常生活品质的提升。城市滨水区就是在这一诉求下应运而生的。其既能够满足日常防洪和水利功能需求,又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空间。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最富活力和景观特色的生态系统,其一般位于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作为水陆之间的连接枢纽。设计师要以城市水域为中心,对城市滨水景观进行设计,并辅助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1滨水景观设计现状

目前,国外滨水景观设计已经居于较为先进的水平。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更加注重城市水系的完整性和生态性。并且已经逐步将滨水景观设计延伸到自然资源保护、多功能基础设施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等层面。我国滨水景观设计主要被应用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以提升城市形象,并辅助以休闲娱乐功能。

2滨水景观设计理念

查看全文

城乡电网文化发展思考

加快城乡电网发展,不仅是对供电企业建设“一强三优”发展目标的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需要。但是,由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差别以及供电企业历史情况的不同,在加快电网发展方面也面临着不同的形势和任务,希望通过对加快电网发展这一共同关心的主题的交流,互通有无,彼此借鉴,更好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解决好制约电网发展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供电企业的行业职能,以电网快速发展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充分认识电网发展意义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电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哈尔滨电网是黑龙江电网的重要负荷中心,随着老工业基地改造,城市建设的加快,“十一五”期间有以下几方面因素将促进哈尔滨电网用电量有较大的增长。一是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改造项目中哈尔滨项目比例较大。二是城市规划调整幅度加大,哈尔滨市确定了“北跃、西扩、南延、东优、中兴”的发展方向。三是用电结构将有所改变,到2010年,装备工业、石化工业、能源工业、绿色特色食品、医药工业五大基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四是市政改造促进用电增长。随着哈尔滨城市建设及行政区的扩大,城市占地面积、城市人口将迅速增长,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及江北的建设使哈尔滨市城区面积扩大一倍,大批企业的建设使用电负荷快速增长。

二、客观分析电网发展现状

哈尔滨电网位于黑龙江电网的中部,是黑龙江电网的枢纽,是东北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供电面积3.7万平方公里,2005年供电量112.67亿千瓦时,最大供电负荷1973兆瓦。

500千伏方永甲乙线、哈大线、永哈甲乙线,合南线、永包线构成哈尔滨地区电网500千伏网架,形成围绕城市外围的“U”形超高压输电网。220千伏输电网仍然维持围绕城市外围的不完全双环网和向中心区供电的辐射式电网。位于城区东、西边缘的哈东变、哈西变成为环网上的两个枢纽变电所。正阳变、哈一变、江北变、平房变、城乡变、中心变、太平变是深入城区供电的终端变电所。66千伏配电网以双回路辐射状结构为主。

查看全文

哈尔滨旅游产业昂普资源的分析

摘要:昂普(RMP)分析是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对旅游资源、产品及市场进行客观分析,从而得出发展旅游产业的可行性。利用昂普分析法对哈尔滨旅游资源的内涵,从旅游资源种类、资源特征以及产品转化三个维度的资源状况进行分析,为整体把握市场状况、构建旅游产品体系提供思路。

关键词:哈尔滨旅游产业;资源分析;产品转化

一、资源分析的内涵

昂普(RMP)分析是在1999年由吴必虎提出的区域旅游产品开发理论模式,简称R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不仅要对资源R(resources)和市场M(market)条件进行充分分析,并使它们与产品P(product)有机结合,而且更加强调资源、市场和产品之间的统一、互动关系。[1]对于昂普分析而言,资源分析是基础,市场分析是方向,产品分析是核心。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分类系统中,旅游资源的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2]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旅游产品开发的前提条件便是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本文资源类型分析是指对哈尔滨的各类旅游资源按照其属性的不同进行类型划分;资源特点是指对其独特性、组合特点及资源开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科学分析。其目的在于确定哈尔滨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和开发顺序,明确建设方向,是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重要内容。

二、资源类型

1.欧陆文化旅游资源

查看全文

分析国际化物流园区创建

受金融危机影响,各国各地区积极谋求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区域经济发展进程将进一步加快。黑龙江作为沿边内陆省份,应该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沿边区域贸易优势,加快物流园区的建设,创新物流服务外包业务模式,提升黑龙江省的国际竞争力。

1.物流园区的内涵和特征

1.1内涵物流园区是对物流组织管理节点进行相对集中建设与发展的、具有经济开发性质的城市物流功能区域;同时,也是依托相关物流服务设施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改善企业服务有关的流通加工、原材料采购、便于与消费地直接联系的生产等活动、具有产业发展性质的经济功能区。

1.2特征

1.2.1多模式运输手段的集合。多模式运输方式即多式联运,以海运-铁路、公路-铁路、海运-公路等多种方式联合运输为基本手段发展国际国内的中转物流。物流园区也因此呈现一体化枢纽功能。

1.2.2多状态作业方式的集约。物流园区的物流组织和服务功能不同于单一任务的配送中心或具有一定专业性的物流中心,其功能特性体现在多种作业方式的综合、集约等特点,包括仓储、配送、货物集散、集拼箱、包装、加工以及商品的交易和展示等诸多方面。同时也体现在技术、设备、规模管理等方面的集约。

查看全文

水库工程质量控制管理论文

质量检测是水利工程监理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有效控制、公正评价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理单位必须具备检测技术力量,配备所需的具有相应水平和资格的质量检测人员,必要时,还应建立可靠的对外委托检测关系。在哈尔滨市磨盘山水库工程建设中,监理单位运用先进的设备,科学的检测技术手段有效的控制了工程质量。

1、工程概况

1.1哈尔滨市磨盘山水库供水工程建设地点在黑龙江省拉林河干流上游,五常市沙河子乡沈家营村上游1.8km处,距河口343km,坝址距哈尔滨市180km;是一座以向哈尔滨市居民生活供水为主,兼向沿线城镇供水,并结合下游防洪、灌溉、环境用水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

1.2磨盘山水库为大(Ⅱ)型二等工程,主要建筑物为二级,水库防洪标准设计为100年,校核为5000年。水库设计总库容5.23亿立方米。

1.3磨盘山水库枢纽部分主要包括:拦河坝、溢洪道、导流灌溉洞、供水隧洞及取水塔、水库管理区等。

2、磨盘山水库工程监理检测范围

查看全文

农业发展不利因素思索

哈尔滨市位于亚欧大陆的中高纬度,即北纬44。04~46。40.东经125。41~130。13,西部和西南部是松嫩平原,北部和东北部是小兴安岭山地,东部和东南部是长白山系的张广才岭。哈尔滨市种植制度为一年一熟,在夏半年能种植喜温作物,如水稻、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冬半年由于气温在0℃以下,不能种植任何作物,全年作物生长期约155d。现对哈尔滨市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作一探讨,以期为其农业生产提供指导。

1降水分布不均。春旱发生频率高

按我国的气候带划分,哈尔滨市的气候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极锋辐合带季风环流系统影响,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冬季风较夏季风来得早且风力强。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严寒干燥,寒潮频繁,冬季漫长;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温热多雨。集中降水期为每年7—8月,集中降雪期为每年l1月至翌年1月。年平均温度3.6oC。1月最冷。平均气温一24.8—.13.2℃,7月最热,平均气温18.1~22.8℃。3—5月为春季,易发生春旱和大风,气温回升快且变化较大,温度升高或降低幅度可达10℃左右。6—8月为夏季,炎热湿润多雨,7月平均气温19~20℃,最高气温38℃。平均降水量占全年的60%~70%,由于降水集中,间有暴雨,易发生洪涝灾害。9—11月为秋季,降雨明显减少.昼夜温差变幅较大,9月平均气温为10℃,1O月北部地区已低至0℃,南部地区2~4℃。12月至翌年2月为冬季,漫长而寒冷干燥,雪覆大地。1月平均气温一30—15℃,最低气温可达一52-3℃。受当地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哈尔滨市农业在春季易遭受旱灾。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哈尔滨市发生春旱的频率越来越高,旱情越来越严重。2007年降水量较历年同期少48%,是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的一年,旱情持续了将近1年。降水量不足导致水库和水塘蓄水严重不足,出现“库见底、河断流、塘干涸”的现象。全市水田受灾面积达到34.5%。虽然哈尔滨市通过大力修建农业基础设施使旱情得到缓解,农业损失得以降低,但越来越严重的旱灾仍然是制约哈尔滨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土壤退化严重。耕地贮备库存不足

据哈尔滨市农技推广中心调查,该市耕地退化和质量下降速度加快。坡耕地、漫岗地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黑土大量流失,“破皮黄”面积逐年增加;以小型农机具为主的耕作模式,使耕层变浅,犁底层增厚变硬,许多耕地变成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过度单一施用化肥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养分失调,土壤普遍出现氮肥少、磷肥多、钾肥不足的现象;基本农田等级下降,中低产田面积按国家划分标准已占总耕地面积的2/3,而且改造中低产田的基本农田整理进程比较滞后。此外,目前哈尔滨市耕地贮备库存量滞后于建设用地的快速增长。建设用地增速已从每年400hm2增加到1000hm,由于近年来哈尔滨市土地整理项目多为国家级和省级项目,整理出的耕地指标分别进入国家级和省级耕地贮备库,该市补充耕地贮备库土地存量不容乐观。如果不抓紧整理出更多土地补充耕地贮备库存量,当出现存量土地滞后于经济建设发展用地时,将影响农业经济建设的发展。

3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查看全文

城市设计试点工作实践与思考

摘要:为避免“千城一面”、延续城市文脉、塑造城市特色,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鼓励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工作的要求。荆州市是201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全国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两年多来,荆州全面开展城市设计试点工作,以城市规划为引领,以体制、机制改革及政策创新为动力,以具体项目实施为抓手,努力塑造城市风貌特色,营造城市山水格局。论文结合荆州城市设计试点的工作实践,就滨江、滨水及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地区如何更好地开展城市设计工作进行积极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城市设计试点;历史文化名城;滨江城市;滨水地区

1开展城市设计试点的基础条件

荆州位于鄂中南地区,长江中游和江汉平原腹地,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长江港口城市。是文明璀璨的荆楚都城、古今传颂的三国名城,也是云梦泽地的江左水城,是一座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滨江之城,荆州滨江城市风貌见图1。1.1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荆州,古时又称“江陵”,“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诞生了大溪文化等原始文明,是长江流域文明发祥地之一。自楚国建都纪南城,荆州建城历史长达3000余年[1],如图2所示。沙市古称“江津”,因港埠兴街市。沙市自古就是长江边上的重要港口码头,通四省衔水路,它的兴衰与港口的发展息息相关。春秋战国时期由渡口发展为郢都外港,一直以来是历史上名副其实的港口枢纽和战略要地。港因河而便利,市因港而兴盛,也由此形成了丰富的码头文化。荆州历史上便形成了“城”与“市”相依,“荆”“沙”双城的城市空间格局,并延续至今。如何延续城市历史格局,并实现两城有机缝合、融合发展,成为城市设计工作关注的主要议题。1.2襟江带湖、平原水乡的城市生态格局荆州地处平原湖区,整体地势呈西高东低,丘陵和低山主要分布于西北和西南部。荆州自古是云梦“泽”地,云梦泽是江汉平原上古代湖泊群的总称。荆州古城位于云梦泽地的中心,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的荆江贯穿其中,8个县市区全部临江[2]。结合荆州自身鲜明的城市自然生态格局和历史风貌特色,重点围绕“环古城、滨长江、沿河湖”开展城市设计,荆州是滨江、滨水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地区开展城市设计工作的典型城市。

2抓重点,凸显荆州空间格局和风貌特色

结合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制定荆州市总体城市设计框架。并有序推进历史特色片区和重要滨水区域的城市设计工作,构建能彰显地方特色的城市格局和高品质空间。通过这一轮城市设计试点工作,城市品质提升初见成效。2.1“老城市,新活力”———延续城市文脉,激发老城活力。荆州将城市设计与历史名城保护工作相结合,探索城市更新和文化传承相融合的方式,通过活化历史城区,提升创造力和文化品牌价值。遵循多样性保护需求,积极创造古今相依、新旧和谐共存的城市环境,在有效保护历史遗迹的同时,发挥城市历史文化魅力。围绕荆州古城的保护与永续利用,组织开展荆州环古城综合城市设计编制工作。通过多专业背景的设计团队,在多维视角下着力历史文化脉络、特色研究,强调历史文化的碎片整合和关联保护。通过历史要素整合进行街区保护,新旧交织的古城风貌、内外关联的历史地段、关厢有别的经营方式;通过文旅服务介入促进城内发展,历史片区的引领带动、更新片区的补充驱动、延续特色的功能定位;构建城内城外联动发展的整体格局,解决“只见城墙不见城”的现实困境[3],如图3所示。围绕迎喜街、青莲巷和纯正街等传统风貌街区,结合周边老旧地块棚改,以有机更新的“城市双修”理念,开展旧改片区的城市设计。以历史文脉为线索、以传统生活为基础、以文化休闲为延展,形成集多元居住、商业服务、文化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宜居社区与特色商区。充分挖掘与再现片区主题文化,通过保护与修缮历史建筑街巷,优化特定空间场所,作为片区文化彰显的空间载体,使得历史片区文化能够得到有效传承,提升空间品质内涵。避免一味的“厚古薄今”,尊重现状城市风貌与功能,整体上形成历史与现代融合的双重城市功能。激发老城活力,发挥引领旧区改造和老城更新的示范作用。2.2“活力滨江、魅力水岸”———尊重自然禀赋,塑造高品质和活力空间。2018年4月,在视察长江荆州段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时,提出长江沿岸城市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共抓大保护,是长江沿线城市高质量发展必须回答的政治和时代命题。通过3年多的实践,荆州长江大保护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荆州将城市设计工作与长江岸线综合整治相结合,邀请国内顶尖设计团队开展了荆州段长江岸线整治及城市设计工作。积极践行绿色理念、培育绿色动能、厚植绿色优势,坚定不移地描绘“万里长江、美在荆江”新画卷。通过荆江风情带建设,对“荆州洋码头”区域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滨江环境品质,彰显滨江城市特色,如图4所示。图4荆州滨江“洋码头”地区改造意向为全面提升城市滨水区环境品质和活力,沿城市内河水系重要节点开展一系列城市设计的工作。通过开展“两河四岸”城市设计,实现老城区的有机缝合。通过园林路城市中轴城市设计,构建通江达湖的城市景观廊道。通过开展环白水滩湿地公园、荆沙河北岸等节点的城市设计,以点带面,实现城市与水生态的和谐共生。2.3构建和完善城市设计制度与管理体系,提升设计意图的落地性。在落实国家及湖北省相关文件规范的基础上,为提高荆州市城市建设水平,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完善荆州城市设计编制和管理体系,特组织编制了《荆州市城市设计管理办法》《荆州市城市设计技术标准》《荆州市城市设计编制与管理技术要素库》等一系列地方政策和规范文件,进一步规范和有效推进荆州市城市设计工作。通过“控规与城市设计一体”的组织编制形式,有效避免了控规在落实城市设计意图时面临的诸多问题,有效提升了城市设计意图的可实施性。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建立三维辅助决策系统和城市设计管理平台,为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支撑,提高规划工作效率,为迈向精细化管理提供坚实基础。

查看全文

区规划建设局上半年工作总结

近日,区规划局认真总结上半年以来的城乡规划工作,并对下半年工作进行了安排。

一、上半年全区城乡规划工作总结

上半年,区规划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和合川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城乡规划工作目标任务,按照“提速发展,跨越赶超,奋力建设*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总体要求,全区城乡规划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开展宏观研究,夯实理论基础

依托新组建的规划研究服务中心,建立开展规划宏观战略研究的工作平台。根据*一小时经济圈战略布局及合川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定位,围绕热点、难点问题,抓住规划管理的薄弱环节,深入开展城乡发展战略、城市发展动态、城乡规划政策、规划管理运行机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等不同层面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启动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依据的城市战略研究工作,开展“建立规划发现机制”、“规划统筹与统筹规划”、“主城(合川)区建筑外装饰及色彩规划行政许可办法”、“在统筹城乡中如何发挥好规划的参谋作用和宏观调控作用”、“草街航电枢纽成库后的影响及对策”等课题研究。其中:“主城(合川)区建筑外装饰及色彩规划行政许可办法”、“草街航电枢纽成库后的影响及对策”、“建立规划发现机制”已基本完成,其余课题研究工作也正在深入开展。

(二)抓好规划编制,充实法定依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