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机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9 04:53: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病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医老年痴呆病证病机分析论文

【关键词】老年痴呆;病证;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对痴呆的论述很早就有文字记载,产生了较系统的学术体系。早在1805年北宋时期陈直就编写了现今世界上最早的老年医学专著《养老奉亲书》[1]。由于种种原因尽管无法对那些古代医籍中描述的痴呆进行现代医学的分类,在中医学上也无老年痴呆的相应定义,但是痴呆在中医归属“呆症”和“健忘”。如《左传》[2]曰:“不慧,盖世人所谓白痴”,是中医学对本症的最早论述。《黄帝内经》[3]中也有关于本病的部分描述。《内经》最早提出“心主神明”。《灵枢·海论》所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经脉篇》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肾藏精,精充髓,髓荣脑,“脑为髓之海,为元神之府”,“肾主骨,生髓通于脑”。李时珍亦说:“脑为元神之府。”《灵枢·天年篇》说:“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相当于“心神失常”“善忘”“呆病”“痴证”及“郁证”等。《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探,精神将夺矣。”《素问·逆调论》:“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汉代《华佗神医秘传》[4]最早正式称之为“痴呆”。唐代《千金翼方》[5]对痴呆进行了较具体的描述:“人五十以上阳气始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失前后,兴居怠惰”。宋·洪迈《夷坚志》记载了老年期痴呆“暮年忽病忘,世间百物皆不能辨,与宾客故旧对面不相识……阅三年乃卒。”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证谟》[6]中首次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有了较为详细的论述,“痴呆证,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疑惑,或以惊恐而渐至痴呆,言辞颠倒,举动不经,或多汗,或善愁,其证千奇百怪,无所不至。脉必或弦,或数,或大,或小,变易不常。此其逆气在心,或肝胆之经气有不清而然,但查其形体强壮,饮食不减,别无虚脱等证,则悉宜服蛮煎治之,最稳最妙。然此症有可愈者,有不可愈者,亦在乎胃气元气之强弱待时而复,非可急也。凡此诸证,若以大惊卒恐,时偶伤心胆而至失神昏乱者,此当以速扶正气为主,宜七福饮或大补元煎主之。”至此,中医对痴呆一证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清·《辨证录》[7]首立“呆病门”,写道:“起于肝气之郁;其终也,由于胃气之衰。肝郁则木克土,而痰不能化;胃衰则土不能制水,而痰不能消,于是痰积于胸中,盘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针对上述病机,提出了“开郁逐痰,健胃通气”为治疗大法,是对痴呆最早的专论。清人王清任在总结前人对脑的认识并吸收传入的西说,在《医林改错》[8]中提出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小儿无记性者,髓海未满;高年无记性者,髓海渐空”,“脑气虚,脑缩小……”首次将本病归于脑功能的障碍。清·程杏轩《医述》[9]亦云:“脑为髓海……脑髓纯者灵。杂音钝,耳目皆由以并令,放聪明焉。”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10]亦有中风后善忘之论。

痴呆最为显著也是最早出现的临床症状是记忆力减迟,即健忘,它的病因病机与痴呆大同小异,中医对此也有较为详细论述。如清·林佩琴在《类证治裁·健忘》[11]中说:“健忘者,陡然忘之,尽力思索不来也。夫人之神宅于心,心之精依于肾,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诲,实记性所凭也。正希金先生尝曰:凡人外有所见,必留其影于脑。小儿善忘者,脑未满也。老人健忘者,脑渐空也。故治健忘者,必交其心肾。使心之神明下通于肾,肾之精华上升于脑,精能生气,气能生神,神定气清,自鲜遗忘之失。”王学权在《重庆堂随笔》[12]中指出“盖脑为髓海,又名元神之府,水足髓充,则元神精湛而强记不忘矣,若火炎髓竭,元神渐昏,未老健忘,将成劳损也。”清·陈士铎《辨证录》[7]中载:“人有老年而健忘者,近事多不记忆,虽人述其前事。犹若茫然,此真健忘之极也,人以为心血之涸,谁知肾水之竭乎。”又云:“人之聪明,非生于心肾,而生于心肾之交也。夫心肾交而智慧生,心肾离而智慧失。”故我们在治疗上注重交通心肾填精益髓之品,并运用大量的黄芪、天麻,二药具有改善及恢复语言能力和改善呆滞面容表情作用,并有较强的促进脑细胞代谢的功能。明·龚延贤在《寿世保元·健忘》[13]中曰:“夫健忘者,……益主于心脾二经。心之官则思,脾之官亦主思,此由思虑过度,伤心则血耗散,神木守舍;伤脾则胃气衰惫,而疾愈深。”晋·王叔和《脉经》[14]称“健忘”,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15]谓“多忘”,唐·孙思邈《千金要方》[16]曰“好忘”。

有关痴呆的发病机制有:①肾精亏少:肾精不能濡养大脑,脑髓空可致神机失用。这在清·王学权所著《重庆堂随笔》[12]中有论述;《医学心悟》[17]还明确指出:“肾主智,肾虚则智不足。”《医方集解·补养之剂》[18]曰:“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②心脾两虚:气血亏损,血不养气,气不行血,血脉不畅,气滞血瘀,精气不能上荣于脑,这些在《寿世保元》[13]《类症治裁》[11]中备较详细描述。《济生方·健忘论治》云:“夫健忘者,常常善忘是也,盖脾主意与思;心亦主思。思虑过度,意识不清,神官不职,使人健忘,治之之法,当理心脾,使神意清宁,思则得之矣。”③痰浊气滞血淤:或因七情内伤、或因外伤、或久病气血亏损、或因脏腑虚损失调等。这在《素问·八症神明篇》《灵枢·平人绝谷》《医林改错·癫狂梦醒汤》[8]中均有阐述;张仲景在《伤寒论》[19]中已经认识到:“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张景岳在《景岳全书》[6]中说:“凡心有瘀血,亦令健忘”。《证治准绳》[20]云:“有病癫人,专取四七汤而愈,善痰为癫,气结痰故也”。《石室秘录》[21]指出:“痰气最盛,呆气最深。”④肝郁克脾或胃衰土亏致清阳不能荣于脑:这在《辨证录·呆病门》[7]记载:“呆病之成,必有其因,大均其始也,起于肝气之郁,其终也,由肾气之衰。”《景岳全书》[6]中说:“血者,精之属也……盖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三因极一病证方论》[22]:“脾主意一思,意者记所往事,思则兼心之所为也。今脾受病,神明被阻,则意舍不清,心神不宁使人健忘。”如李东垣曰:“凡有此脾胃病者,虽不易变生他疾,已损天年”,“阴精所奉,谓脾胃既和,谷气上升,故其人寿。”薛己也曾说:“胃为五脏之本源,人身之根蒂。”总之,中医理论对痴呆的发病机制的论述可归纳为“虚、瘀、痰”三方面,三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密不可分

综上所述,对老年痴呆病的记载始于春秋战国时代;汉代起开始正式命名为痴呆,并有更加具体的描述;唐宋是缓慢的继承与发展阶段;明代及清朝对痴呆的研究飞速发展,并有质的飞跃;尤其是清朝的诸家争鸣,百花齐放极大丰富和发展了痴呆辨证论治的理论,痴呆辨治理论则进入了成熟阶段,形成较为系统的辨证论治体系。历代中医药的痴呆理论指导并影响后世对老年痴呆病的论治,为人类健康和疑难病的治疗实践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查看全文

脂肪肝发病病机论文

【摘要】通过中医对肝、脾与脂肪肝的生理病理关系的论述,结合目前脂肪肝的辨证分型以及临床治疗,并综合现代实验研究中有关脂肪肝的证治观点,归纳总结出肝郁脾虚是脂肪肝的基本发病病机,贯穿本病病理变化的始末,强调辨证之要在于肝郁脾虚,气滞血淤,痰湿阻滞,并以次确立施治之法。

【关键词】脂肪肝;肝郁脾虚;中医病机

脂肪肝(fattyliver)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肝脏代谢功能发生障碍,导致脂类物质的动态平衡失调,过量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当肝内脂质含量超过肝脏湿质量的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见1/3以上的肝组织脂变时,即称为脂肪肝。中医学中尚无脂肪肝之病名,然就临床表现和体征而言,应当属中医“肥胖、痰饮、积聚、胁痛”等病的范畴,起因多为过食肥甘厚味,过度肥胖或嗜酒过度或感受湿热毒邪或情志失调,或久病体虚。对其发病机制,众多学者认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精不足,湿热内结,痰浊郁结,淤血阻滞,而最终形成痰湿淤阻互结,痹阻肝脏脉络而形成脂肪肝。笔者认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贯穿脂肪肝病理变化的始末,为脂肪肝的基本发病机制。现论述如下。

1中医论肝、脾与脂肪肝的生理病理关系

肝主疏泄,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可调畅气机、促进脾胃运化、调畅情志。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正常协调。若肝疏泄失常,就可能出现气机阻滞或气的升降出入异常的病理表现,并由此进一步影响血和津液的运行、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脾胃的升清以及情志活动等。

调畅气机是肝主疏泄的重要功能,也是肝主疏泄其他功能的基础。如果肝失疏泄,则气的升发不足,气机的疏通和发散不力,因而气行郁滞,气机不畅,出现胸胁、少腹等的胀痛不适,即谓“肝气郁结”。气可行水摄津,水液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随气机升降输布,凡水津所过,气无不止。肝主疏泄,能疏泄三焦水道,调节人体津液代谢。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三焦水道不利,则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或聚而为痰,或停蓄于局部等。《血证论》云:“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即治水。”尤在泾说;“肝……主疏泄,水液随之上下”。因此,肝失疏泄,气行不畅则为气郁、气滞;气机不利,则肺失肃降,脾失健运,肾失开阖,三焦壅塞,水湿内停,聚而为痰;血由气行,气不行则血滞为淤,气血津液代谢障碍,痰、淤、滞由此而成。脾胃处中焦,主运化水谷精微,食物的受纳和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和输布、食物糟粕的下行和排除等,主要依赖于脾主升清和胃主降浊的协调作用。而肝主疏泄有助于脾升胃降的协调。肝气和顺,气枢常运,则脾升胃降调和,故《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土得木而达”。《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亦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若肝失疏泄,木不疏土,升降乖戾,水谷精微不归正化,脂浊痰湿内生形成脂肪肝。

查看全文

深究胃不和则卧不安病机

“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和”者。阴阳自和也,阴阳交感既济,谐和为用,通过阴阳恒动、相互消长的自我调节机制而使机体趋于阴平阳秘的最佳稳定状态。反之,破坏了阴阳的动态平衡,引起阴阳失调,脏腑功能运行失常,此即为“不和”;卧不安,又称“不得卧”、“目不瞑”,是早期古人对失眠症状比较贴切的概括性描述。此条文本为阐述足阳明胃气逆致喘而不能安卧之机,后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补充和发挥,其内容逐渐丰富完善,提出凡因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出现“胃不和”.以致寐寝不安者均属之。近年来,笔者就其病机作了一定的研究,现作探讨如下:

1生化乏源,心神失养

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神不安,则可出现不得卧的病证。其机理在古文献中早有论述,将不寐的成因归为邪扰和营不足两个方面。邪气之扰,乃因五志过用、火热内郁,或嗜食辛辣、胃肠积热,使胃肠腑气壅实,腑气壅实于下,则清气不能上奉心神,心神失用,导致失眠。营气不足,乃因脾胃生化乏源所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若化源充足,则既可充养心神,也可长养心阴,使神有所依。同时,脾胃经与心经相通。“足太阴脉注心中,从心中循手少阴脉行也”。当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其所化生气血才能充盈血脉,使心有所主。正如李东垣所云:“心主荣,夫饮食人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若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阴血不足,心神失其所养,而夜寐不安。可见,无论是邪气所扰,还是营气不足,均使心神扰乱或心神失养,失其藏神功能,而导致“卧不安”。

2升降失职,心神不安

《医学求是》云:“中气为升降之源,脾胃为升降之枢轴”,“中气旺则脾升胃降,四象得以斡旋。”正因为有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作用,通上彻下,斡旋阴阳,才维持了人体的生命活动。胃主通降,“其气亦下行”,其“道”乃通降之道。痰火中阻,中州不畅则胃腑失于和降,气机不能正常升降出入,反致痰火之邪随逆乱之胃气上扰神明,以致心神不安而“不得卧”。素体脾土虚弱.或他脏之病,经久不愈,损及于脾胃,或用药不当,损伤脾胃,均可使脾胃失司,阳明胃脉气机紊乱,不能顺其本来的通道运行,而出现“卧不安”的病症。若饮食积滞,肠胃受伤则运化不力,继而酿生痰湿,壅遏于中,胃气不和,不得正常通降而挟痰湿之邪上冲,扰乱神明,亦生不寐。

3七情内伤,心神不宁

查看全文

偷拍不是治疗“机关病”的良方

江苏赣榆县电视台最近播出了一个特殊的专题节目,曝光了53名机关干部在上班期间的违纪行为,在当地引起了震动,节目中的主角们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行政处理。媒体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录像资料是由赣榆县特聘的秘密督察员,利用针孔摄像机在一年多的暗访中偷拍到的。当地官员介绍说,暗访录像播出后,“立即在全县掀起了机关作风整改热潮”,久治不愈的“机关病”得到了较好的遏制。

在传播效率极高的信息时代里,偷拍的威力的确不可小觑,无论是政府官员、娱乐明星还是作奸犯科的不法分子,没有人不害怕偷拍的,就算是没有多少秘密可言的普通百姓,也没有人愿意自己的生活被偷拍成影像资料。央视的“焦点访谈”节目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杀伤力,与它经常采取暗访和偷拍的方式是有一定关联的,偷拍的影像具备最大限度的真实性,被拍摄的对象往往因为缺乏防范而暴露出种种问题,也正是通过那些偷拍的影象,公众得以了解各个地区、各种行业的“内幕”。赣榆县的做法就很有点“焦点访谈”的意味,难怪暗访录像播出之后,当地政府的职员们都变得战战兢兢了。

不过,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正处于一个人格权和隐私权苏醒的时代,发达的影像技术与公众强调隐私权之间的对立已经相当尖锐,随着手机拍照、针孔摄像等技术手段的大面积“流行”,公众的隐私空间已经日趋狭小,对“注视”的反感情绪也比较强烈,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当北京、上海等地要增设用于治安防范的监控探头时,部分市民立即表现出某种抵触。赣榆县的偷拍虽然出于正当目的,但同样涉嫌侵犯公务员的个人隐私,至少是对隐私权不够尊重的表现,毕竟普通公务员不是公众人物,他们不应该在被监视、被偷窥的状况下工作和生活。

此外,赣榆县的偷拍还涉嫌滥用公权。在法治社会里,公共权力的使用是必须得到法律授权或许可的,赣榆县的政府部门用公款购买针孔摄像机,并对政府雇员进行偷拍,在现有的法律中找不到任何依据。如果说公务员在办公场所的行为还不算严格的隐私的话,至少偷拍行为构成了事实上的监视,而监视是必须依据法律进行的。赣榆县的这一做法反映出一个现象,那就是政府部门对行政行为的程序正当问题普遍不够重视,媒体报道说,河南某县已经派人到赣榆考察“取经”,也恰恰是一个侧证。

偷拍只能治标但不能治本,要想根治“机关病”、提高行政效能,必须从行政结构、行政资源配置等制度层面下功夫。

查看全文

痰瘀互结病机研究论文

【关键词】痰饮;瘀血;难治病;综述文献

瘀血、痰饮均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二者成因不同,但形成之后,往往相互影响,既可因瘀致痰,亦可因痰致瘀。如血瘀日久,气机不行,可致津液输布代谢障碍,水液停蓄,形成痰饮;反之,若水液代谢严重受阻,痰湿内生,水饮停滞,则气机不畅,亦可影响血液运行而致血瘀。且痰随气血无处不到,具有易行性;痰性黏滞,易阻塞成块,具有易聚性,一旦痰浊形成,注于血脉,即会阻塞脉道,影响血流,使脉络瘀阻[1]。方永奇等[2]通过对痰证293例的实验研究表明痰证的血液循环基础是血液流变性的改变,突出表现为血液浓稠性、黏滞性、聚集性和凝固性增高,以及脑血流量减少,从而证实了痰能致瘀。痰滞血瘀,血瘀则痰滞,形成恶性循环,胶结不解,最后形成各种病变[3]。

1痰瘀与脂肪肝

现代医学认为,脂肪肝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代谢功能障碍,致使肝内脂质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变化。中医学无脂肪肝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将其归为胁痛、积证的范畴,多由痰湿、瘀血停积于肝所致。在临床中以祛湿活血为主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4]。中医学认为,或因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木不疏土,致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归正化而脂浊痰湿内生;或因年长体衰,肾精气不足,蒸腾气化无权,津液脂浊停聚亦可为痰为湿。由于痰湿内蕴,或肝失疏泄,均可使气血运行不畅,血滞为瘀,进而痰湿、瘀血内结,停积于肝,遂形成胁痛、积证。如《灵枢·百病始生篇》说:“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古今医鉴》也说:“胁痛者……或痰瘀流注于血,与血相搏。”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脂肪肝患者多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喜食高脂、高糖类食物或嗜酒,皆缺乏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因嗜食肥甘厚味、过度饮酒或劳逸失常,可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脂浊不归正化,生湿化痰,痰湿内蕴,即发为本病[5]。《景岳全书》中说:“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营卫充,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气血即成痰涎。”因此,可以认为脂肪肝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痰湿停聚,瘀血内生,停积于肝而成。

2痰瘀与肝纤维化

中医学并无肝纤维化一词,1997年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将慢性肝炎与肝硬化分别与中医之肝着和肝积对应,而肝纤维化又与前两者不可分割,故肝纤维化仍属肝积之症[6]。齐洪军等[7]认为痰瘀互阻于肝络是形成肝硬化的总病机和共同的病理过程。慢性肝病及其导致的肝纤维化的始动病因为湿热毒邪外袭。肝病日久,毒邪深入,乘犯脾胃,损伤肝肾,毒邪未尽,而正气已虚,致使病情缠绵难愈,病久入络,肝络阻滞。另一方面,正虚邪恋,毒滞经络,入久化热,灼津生痰;正气亏虚,水湿难运,聚湿生痰;毒邪留恋,蕴于脾胃,脾胃失和,痰湿更盛,失于正化,终成脂浊,痰湿与瘀血互结,阻滞肝络,最终导致肝纤维化的形成与发展。因此,肝纤维化的病机关键在于痰瘀互结,阻滞肝络。

查看全文

尖锐湿疣的发病机制分析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取自2002年1月~2004年8月前收治的首次发病的HPV初诊病例,共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18~56岁,平均33岁。单纯外生殖器HPV18例(男12例,女6例),混合型HPV(外生殖器、肛门、阴道及尿道等部位混合生长)14例(男5例,女9例)。所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

1.2方法治疗组采取“HPV治疗三步曲”的治疗方案:第一步,首先用电离子刀或微波彻底清除肉眼可见的疣体;第二步,嘱咐患者在今后的3个月内密切关注局部皮肤或每周复查1次,只要发现新的疣体出现(一旦肉眼可见)立即清除,绝不要拖延至疣体长大;第三步,手术创面每日碘伏消毒,待创面一愈合,立即开始涂抹爱宝疗、除疣灵、消疣膏等杀毒药(对皮肤刺激损伤小的药品),对局部皮肤黏膜进行全面涂抹,每日2次,治疗1个月。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方法治疗,首先用电离子刀或微波清除肉眼可见的疣体,之后给予阿昔洛韦0.75.ivd.qd.连续1周,干扰素100u.im.隔日1次,连续4周,创面每日碘伏消毒,愈合后局部不做任何处理,为了使本组病例不流失,使随访资料完整,特告知患者复发一律给予免费手术,药费给予15%的优惠,但不告知具体复查时间,由其根据病情自定复诊时机,一切均与当前诊治该病的常规做法一致。

1.3疗效判定标准所有治愈者均以其做最后一次疣体清除术后随访3个月无复发为标准;失败者均以最后一次手术后3个月随访期内复发并放弃了在本门诊的治疗为标准。

2结果

查看全文

小议心悸证病机及其方法

【关键词】心悸;颜德馨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跳或心慌,伴有心前区不适感。中医将心悸分为惊悸和怔忡。惊悸常因耳闻怪声、目见异物或遇险临危、惊慌不定而起,是由外而起;怔忡则终日觉心中悸惕,神不守舍,心慌内怯,为内因所致。治疗上,颜德馨教授擅用活血化瘀法,并常配以舒肝、益气、温阳、化痰、安神等,取得良好疗效。笔者现总结如下。

1病机解析

颜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瘀血是导致心悸的基本病机,并倡导“气血失衡”致心悸的理论。心功能正常,则血液通畅无阻,血脉充盈,环周不休;若外感六淫,寒热之邪伤劫血液,或情志不和,波及血行,或生活失节,血阻脉中,均会致瘀血内潜,心血不畅,血流不通,脉道不利,血脉受阻,扰动心神,神不清明,则发惊悸、怔忡。一般而言,惊悸为轻,怔忡为重,从惊悸发展到怔忡,其病机就是由瘀致虚,由实转虚的演变过程。早期,心血不通,瘀阻气道,心气不行,全身气机受阻,气滞血凝而致悸;中期,瘀阻血道,气滞津停,津液不化,停痰伏饮,积于胸中,干扰阳位,心悸发展为痰瘀交阻型;后期,心中气血痰饮瘀滞心脉日久,血无以生气,必致心气虚弱。然心为阳脏,为“阳中之太阳”,心气虚则心阳无以温煦,心阳不振,血脉不得鼓动,心悸进一步呈现为虚中夹瘀,虚实并见。

2审机论治

2.1初期

查看全文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

1气道炎症形成机制

1.1肥大细胞(MC):

MC被认为在哮喘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可是最近证明MC在接触变应原后的迟发哮喘反应(LAR)和气道高反应性(AHR)的发生中作用甚微。

1.2嗜酸性粒细胞(EOS):

哮喘患者气道的EOS浸润是其特征之一。现已证实嗜酸粒细胞表面(主要是低密度嗜酸粒细胞)有大量的低亲合力IgE受体(FcεRЦ),可通过IgE介导激活而释放气道上皮毒性物质、炎性介质、细胞因子和活性氧参与气道变应性炎症的调节。

1.3T-淋巴细胞

查看全文

区政办健全传染病防控机制通知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重点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为适应我区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需要,决定建立由区卫生局牵头的重点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成员单位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区委宣传部、区发改局、区经信局、区教体局、区公安分局、区财政局、区交通运输局、区商务局、区卫生局、区旅游局、区畜牧兽医局、工商分局、食品药品监管分局、交警大队、车务段站等有关部门和单位。

二、各部门职责分工

1、发改部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将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纳入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传染病防控机构的建设投资列入基本建设计划。

查看全文

申论热点范文:偷拍不是治疗“机关病”的良方

江苏赣榆县电视台最近播出了一个特殊的专题节目,曝光了53名机关干部在上班期间的违纪行为,在当地引起了震动,节目中的主角们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行政处理。媒体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录像资料是由赣榆县特聘的秘密督察员,利用针孔摄像机在一年多的暗访中偷拍到的。当地官员介绍说,暗访录像播出后,“立即在全县掀起了机关作风整改热潮”,久治不愈的“机关病”得到了较好的遏制。

在传播效率极高的信息时代里,偷拍的威力的确不可小觑,无论是政府官员、娱乐明星还是作奸犯科的不法分子,没有人不害怕偷拍的,就算是没有多少秘密可言的普通百姓,也没有人愿意自己的生活被偷拍成影像资料。央视的“焦点访谈”节目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杀伤力,与它经常采取暗访和偷拍的方式是有一定关联的,偷拍的影像具备最大限度的真实性,被拍摄的对象往往因为缺乏防范而暴露出种种问题,也正是通过那些偷拍的影象,公众得以了解各个地区、各种行业的“内幕”。赣榆县的做法就很有点“焦点访谈”的意味,难怪暗访录像播出之后,当地政府的职员们都变得战战兢兢了。

不过,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正处于一个人格权和隐私权苏醒的时代,发达的影像技术与公众强调隐私权之间的对立已经相当尖锐,随着手机拍照、针孔摄像等技术手段的大面积“流行”,公众的隐私空间已经日趋狭小,对“注视”的反感情绪也比较强烈,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当北京、上海等地要增设用于治安防范的监控探头时,部分市民立即表现出某种抵触。赣榆县的偷拍虽然出于正当目的,但同样涉嫌侵犯公务员的个人隐私,至少是对隐私权不够尊重的表现,毕竟普通公务员不是公众人物,他们不应该在被监视、被偷窥的状况下工作和生活。

此外,赣榆县的偷拍还涉嫌滥用公权。在法治社会里,公共权力的使用是必须得到法律授权或许可的,赣榆县的政府部门用公款购买针孔摄像机,并对政府雇员进行偷拍,在现有的法律中找不到任何依据。如果说公务员在办公场所的行为还不算严格的隐私的话,至少偷拍行为构成了事实上的监视,而监视是必须依据法律进行的。赣榆县的这一做法反映出一个现象,那就是政府部门对行政行为的程序正当问题普遍不够重视,媒体报道说,河南某县已经派人到赣榆考察“取经”,也恰恰是一个侧证。

偷拍只能治标但不能治本,要想根治“机关病”、提高行政效能,必须从行政结构、行政资源配置等制度层面下功夫。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