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9 03:42: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病毒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病毒性

轮状病毒性肠炎肠外器官损伤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肠外器官损伤情况。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73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总结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等多系统损害情况。结果支气管炎占比6.85%;轮状病毒性肺炎占比10.96%。上呼吸道感染占比24.66%。代谢性酸中毒占比63.01%;低血钠比20.55%;低血钾比16.44%;高血钠比2.74%;低血钙比5.48%。发热占比61.64%;ALT升高占比20.55%。CK升高占比20.55%;CKMB升高占比20.55%;其中CKMB超过常规标准2倍比8.22%。热性惊厥占比4.11%;无热惊厥占比1.37%。泌尿系统占比5.48%,其中轻度水肿占比1.37%;镜下血尿占比2.74%;尿素氮升高占比1.37%。血液系统占比16.44%;其中轻度贫血占比6.85%;重度贫血占比2.74%;粒细胞减少占比5.48%;血小板减少占比1.37%。皮疹占比5.48%。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肠外器官损伤多表现在呼吸、心肌、神经系统,其损害程度一般较轻,预后效果良好,综合治疗后能够有效改善其肠外脏器损伤。

【关键词】轮状病毒;肠炎;肠外器官;损伤;呼吸系统;泌尿系统

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发生比例较高,一般多发生于2周岁以内的婴幼儿群体中,新生儿发生比例相对不高,超过一半的腹泻患儿均为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且具有一定的传染性[1-2]。有研究显示[3],轮状病毒性肠炎不仅会造成肠内感染,同时也会造成患儿肠外其他系统发生损伤,表现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等,上述肠外器官损伤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因此对其实施研究十分必要,对临床治疗起到参考作用。目前临床中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肠外器官损伤情况较为重视,对此,本研究就我院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其他症状进行总结和分析。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73例,其中,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男女分布比为39∶34,年龄为3~29个月,平均(16.35±5.03)个月。纳入标准:(1)患儿均符合轮状病毒感染症状;(2)患儿家长了解本研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先心病;(2)原发性肝肾疾病;(3)癫痫病史[4-9]。1.2方法。全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均采集其大便与血液标本,通过心电图、X线、脑脊液、血清生化检查,分析患儿的相关结果,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等[10-13]。

2结果

查看全文

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医学检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来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对象22837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287例为乙肝患者,病程6个月~3年,平均(1.68±0.25)年,年龄32~65岁,平均(48.84±2.38)岁,男187例,女100例。对比所有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数据,差异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有临床症状,即恶心、呕吐、腹部不适、肝功能异常等;患者无精神认知障碍;患者均已知情且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障碍患者;患者知情且不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1.2研究方法。所有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均行两对半检验。仪器为新波自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仪,型号EasyCutaMiNi,生产厂家为珀金埃尔默。清晨,患者要保持空腹状态,使用肝素管采集静脉血4mL,利用转速3000r/min离心机对血液样本进行分离处理,时间设置在10min,等待检测。检测血清样本中HbcAb、HbeAb、HbeAg、HbsAb以及HbsAg等乙肝五项指标,同时选择合适的指示剂进行诊断,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1.3观察指标。对临床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患者血常规检查中HBeAg,HBcAb和HBsAg等三项指标的情况,若三项指标均为阳性,其余指标为阴性,患者诊断为大三阳;检查患者HBeAg和HBsAg等两项指标为阴性,其余指标为阳性。1.4统计学方法。将本文的临床检验结果数据进行整理,纳入统计学软件23.0中进行数据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

2结果

287例行两对半检验的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大三阳46例16.02%,小三阳11例3.83%,其他类型230例80.13%,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数量逐年增长,因其有反复发作,病程长、传染性强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患病后,体内的肝脏器官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病变。患者体内肝脏受损后,主要表现为浑身乏力,身体伴有部分或者全部水肿现象,同时随着患者患病时间的延长,患者的面色发黄发黑且出现炎症等症状,损害患者身心健康。肝脏器官在消化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旦其发生异常,患者的消化功能受到影响,极易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会出现皮肤发黄现象,其主要因为患者体内的胆红素浓度高于正常值,严重者会出现黄疸[4]。患者因体质不一致的原因,患者的病情表现不一致,且疼痛感也不尽相同。由于乙肝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的性质,导致患者出现了诸多的不良情绪,且正常人害怕与患者正常沟通交流,无法正常的生活。长而久之,患者易出现自我厌弃情绪,严重者会产生自杀倾向。患者属于乙肝病毒携带者感染者,在治疗期间应采取隔离措施,同时要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患者心理负面情绪,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5]。目前,临床上常常采用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方式进行乙肝病毒性肝炎的检测。检验机制:通过对患者血液样本进行检验分析,检测HbcAb、HbeAb、HbeAg、HbsAb以及HbsAg指标阳/阴性,根据检验结果的阳/阴性率判断患者的病症,从而有效区分大三阳和小三阳。根据指标表现的不同可以将患者感染情况清晰的表现出来,为医生制定治疗计划提供依据。即HbsAg为阳性,患者处于早期急性感染阶段;HbsAb为阳性,患者接种过乙肝疫苗,具有较强的免疫性;HbeAg为阳性,患者是乙肝病毒感染者,且传染性较强;HbeAb为阳性,患者具有乙肝病毒传染性;HbcAb为阳性;患者乙肝病毒传染性较强[6]。因此医生根据患者诊断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升患者治疗有效率。医生可以根据两对半检验结果对患者肝功能状态进行判断,且制定科学合理治疗方式,落实早发现早治疗原则。本文的数据结果显示:287例行两对半检验的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大三阳46例16.02%,小三阳11例3.83%,其他类型230例80.13%,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发现,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方式能够清晰明确地判断患者病症,在临床中,采用两对半检验方式检验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对治疗有重大意义。

查看全文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单疱病毒角膜炎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10月至2007年4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60例(67只眼)患有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病程为6d~8个月。经过系统采用局部及全身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通过裂隙灯显微镜及荧光素钠染色观察角膜炎性反应的转归及愈合情况。结果本组病例治愈率为86.57%,总有效率为98.51%,随访期限内3例复发,肝经湿热型1例,肝胆实热型2例,分别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后痊愈。结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是由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角膜组织所表现的角膜炎性病变,其病情顽固,易于复发,对视力损害比较严重。是当今世界上危害严重的感染性眼病之一,发病率占角膜病的首位。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疗至今仍是眼科界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本病发病前常见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发热史,数日后眼部出现疼痛、畏光、流泪等角膜刺激症状,在角膜某一部位可见灰白色点片状或树枝状浸润灶,病灶扩大融合,上皮破损加重,形成地图状溃疡,或表现为非溃疡型的盘状角膜炎和弥漫性角膜实质炎[1]。该病以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并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与国内外报道相近似[2]。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在中医属“聚星障”、“花翳白陷”范畴[3]。临床主要分为外感风热型、肝经湿热型、肝胆实热型。笔者近几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获得较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共观察60例病例67只眼(外感风热型20只眼、肝经湿热型35只眼、肝胆实热型12只眼),其中男32例,41只眼,女28例,26只眼,年龄9~63岁,病程6d~8个月,其中初发者26例,复发34例。

查看全文

病毒性心肌炎护理分析论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4年3月-2008年12月间收治的20名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资料。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22~45岁,本组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断标准。16例发病前2~3周有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史,11例有不同程度的肢体乏力、胸闷、心前区不适、心悸及心脏杂音等非特异性症状,9例表现为阿-斯综合征、心源性昏厥和心跳骤停,5例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竭。

1.2治疗患者均休息1~3周,进食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且易消化的食物。给予心电、血压、呼吸等综合监护,营养及改善心肌细胞代谢(维生素C、辅酶Q10、黄芪等)治疗。在治疗初期应用青霉素400万~800万单位/天,静滴1周。(2)抗病毒治疗,α-干扰素200万U,肌肉注射,1次/天。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黄芪注射液30ml,静脉滴注,1次/天;保护心肌,改善心肌代谢,大剂量维生素C5g/次,1次/天,辅酶Q10,10mg口服,3次/天;中间穿插免疫调节治疗,并逐渐减量停药。心力衰竭者,按常规心力衰竭治疗,但洋地黄用量偏小,贝那普利5~10mg,口服,1次/天,倍他乐克25mg~50mg,口服2次/天。心力衰竭者给予利尿、扩血管为主的纠正心力衰竭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者给予肾上腺素能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

1.3护理严格按照本院对入院患者制定的医护条例执行。

1.4结果经过我院科学积极的治疗和护理,15例患者临床治愈;3例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随访发现心脏进行性增大或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减弱;2例死亡。对我院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后发现,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护理上,许多问题应引起心内科医护人员的关注,其治疗和护理应当具有规范性,科学性,下面就这个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2护理干预

查看全文

病毒性心肌炎研究论文

【关键词】心肌炎,病毒性;治疗

心肌炎是指心肌中有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炎性病变,常为各种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近年来由于对心肌炎的病原学的进一步了解和诊断方法的改进,心肌炎的诊断增加,已被作为常见的心脏病之一,而病毒性心肌炎在其中发病率最高,是当前我国最常见的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所引起的心肌急或慢性炎症。一般是在病毒感染(如感冒、咽痛、腹泻等)后的1~3周内发生。导致心肌炎的病毒有多种,主要经呼吸道或肠道感染,少数肝炎患者可发生心肌炎。病毒可直接损伤心肌,也可通过免疫机制导致心肌炎症。

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有些所谓抗病毒药物,还处于临床试用摸索阶段。人体被病毒感染后,心肌受到损害,其炎症呈局灶性或弥漫性,也可累及心包膜,窦房结以及传导系统,病变程度各不相同,可发生病窦、心力衰竭、心肌心包炎以及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律失常,甚至几种病变同时存在,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因此,病毒性心肌炎不是单用一种药物、一个方剂所能治愈的,目前多采取综合治疗及对症处理的方法进行治疗。

1一般治疗

1.1休息休息相当重要。活动和疲劳可使病情加重。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到热退后3~4周,心影恢复正常,始能下床轻微活动。恢复期应继续限制活动,待病情稳定,再逐步增加活动量。病情较重,心脏增大者,卧床6个月左右,如心脏未明显缩小,应适当延长卧床时间。有心功能不全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担,使心衰获得控制,心脏情况好转后,始能轻度活动。一般重症患儿需卧床休息6个月以上;轻症患儿如仅有早搏等心律失常,则可适当缩短卧床休息时间。

1.2饮食多进食含维生素C类水果(如橘子、番茄等)及富含氨基酸的食物(如瘦肉、鸡蛋、鱼、大豆等)。

查看全文

病毒性肝炎治疗论文

1999年1月至2000年2月我院采用凯西莱对各型病毒性肝炎进行治疗,同时采用甘草酸二胺作双盲观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选择我院1999年1月至2000年2月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共127例。诊断按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进行。其中甲型肝炎11例、戊型肝炎9例、乙型肝炎78例、丙型肝炎24例、庚型肝炎3例(均为合并乙型肝炎感染,未引入乙型肝炎计算)。双盲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共65例,男50例、女15例,年龄(31±10)岁;对照组共60例,男47例、女13例,年龄(31±8)岁。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凯西莱0.2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为4周。对照组用甘草酸二胺0.15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方法与疗程同治疗组。两组中根据病情辅以护肝、利胆、利尿,纠正电解质紊乱,支持治疗等综合治疗。

查看全文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护理管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电脑软件随机抽签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管理,比较两组生命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躯体功能评分(73.26±7.13)分、社会功能评分(84.32±7.46)分、心理功能评分(82.29±7.48)分、物质生活评分(59.46±7.9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60.36±5.87)分、(65.49±6.13)分、(64.97±6.77)分、(43.29±6.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应用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护理管理中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优质护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护理管理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传染性疾病,该疾病传染性较强,若早期未对其采取针对有效的治疗手段,则会导致病情恶化而变成肝纤维化,并逐渐发展为肝硬化,最终演变为肝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与健康[1]。临床上尚未发现该病的有效治疗方案,常以抗病毒治疗为主。相关研究表明,后期予以针对性的护理管理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重要途径[2]。优质护理管理不仅能从表层化评估疾病与监测体征,同时还能满足患者需求,效果显著。本研究探讨优质护理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电脑软件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0~67岁,平均(51.36±2.17)岁;病程1~18年,平均(11.21±1.23)年。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0~66岁,平均(52.47±2.62)岁;病程1~17年,平均(10.37±1.5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即评估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护理方案。观察组采取优质护理管理。(1)分层管理干预:结合护理人员的工作年限与技术能力实施分层管理,包括主管护士、主管组长及护理人员等,每一层护理人员的工作都应规范化,主管组长定期检查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确保护理服务的落实。(2)健康知识宣教与饮食干预:护理人员需为患者讲解病房环境、消毒方法以及化验检查的重要性,为其详细讲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疾病知识、治疗方法、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加深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同时,还需给予营养不良患者饮食干预,嘱患者多食优质蛋白质、高维生素的食物,注意少食多餐。对于呕吐严重的患者,可给予补充能量与维生素。(3)用药干预:控制病毒的发展需针对患者的病情合理使用药物治疗,在用药治疗前需采用迈瑞iPM8心电监护仪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常用的药物有奥曲肽、生长抑素等,使用佳士比2000注射泵缓慢注射,在注射时需严格控制速度,必要时可采用TERUFUSIONTE-135输液泵控制速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与护理是漫长的过程,因此患者较易出现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甚至出现治疗依从性较差的患者[3]。因此,护理人员需为患者详细介绍药物的作用与注意事项,并及时缓解其不良情绪。1.3临床评价。比较两组生命质量评分。采取生命质量综合评估问卷表(GQOL-74)进行评价,包括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及物质生活,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生命质量越好。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分析论文

【Abstract】Objective52patientswithseriousacutevirusmyocarditiswereanalyzed,includingclinicalmanifestation,echocardiography,serumenzymelevelandserumvirustest.Methods52patientswithacutevirusmyocarditis(AVM)during1996~2001wereincluded,malein30,femalein22,agedfrom1to12yearsold.Theclinicalcourseandcharacteristicsinallpatientswereanalyzed.ResultsTheclinicalconditionwasveryseriousineachpatientswithAVM,somewerecomplicatedwithotherorgansinjury,ventricularenlargemnetoccurredanddilatedcardiomyopathyfollowedlaterinafewpatientswithAVM.Serumenzymeincreasedforalongtimewithoutenzymepeak,whichpresentedasacharacterofAVM.AlthoughvirustestcouldofferareliableevidencefordiagnosisofAVM,positiveratewasverylow.Clinicaldiagnosisdependsmainlyonpatient’sclinicalmanifestationandobjectiveevidenceofmyocardialinjury.ConclusionItcouldbeanimportantproblemthatweshouldpayatfentiontotheclinicaldateandimprovethecapabilityofdiagnosisonobjectiveevidence,becausethemanifestationofseriousacutevirusmyocarditisisvariable.

Keywordsseriousmyocarditisdiagostictechniques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危及患儿生命的严重感染性疾病,现将1996年2月~2001年12月收治的52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3家医院自1996年2月~2001年12月住院治疗的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52例,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1~12岁。

1.2确诊依据(1)发病前近期有明显的病毒感染史。52例中有明确感染史者48例(92.4%),其中36例(75.0%)为呼吸道感染,12例(25.0%)为肠道感染,其余4例仅表现为发热而无呼吸道或肠道症状;(2)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症状;(3)有心肌损伤的表现,如严重心律失常、心脏扩大、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脑综合征及呼吸窘迫等;(4)血清心肌酶增高或(和)血清肌钙蛋白增高;(5)有组织学和病原学的证据。以上均符合1999年9月昆明会议制定的急性心肌炎诊断标准[1]。

查看全文

剖析病毒性乙型肝炎的血液和性传播机制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的常见传染病,发病率高,我国受感染人数达7亿以上,不仅直接影响人群的健康,甚至还危及人的生命安全。其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极大[1,2,3],严重地影响了生产、工作和学习。

乙型肝炎主要是通过输血及血制品、不洁注射及围产期母婴垂直传播感染的。据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10%,约1.2亿人,其中1/4的人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肝病,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我国现有慢肝患者1200万,每年死于肝病者约30万,其中半数为肝癌。

1医源性传播

医源性传播是乙型肝炎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它主要是通过输血及血液制品,或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及其他物品,或意外地接触污染的血液和体液等途径,在医疗活动中使乙肝病毒经皮肤或粘膜进入人体而感染[4,5]。有报道血液透析工作人员的HBV携带者和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人群[4]。庄辉认为,乙肝流行病学特征发生改变,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不同乙肝病毒流行区之间的人口流动增加;社会经济状况改善,医疗服务项目增加,增加了医源性传播;

1.1经血液或血制品传播

输入被HBV污染的全血、血清、血浆、血小板、凝血因子,注射或输入人免疫球蛋白等血液制品都会引起乙肝传播。上海市的12所医院中,在透析室经两次透析的病人100%感染了乙肝[4]。

查看全文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肌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保护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心肌细胞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病毒性心肌炎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A,IVIG治疗组B。A组36例采用心肌炎常规治疗,B组36例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IVIG,0.4g/(kg·d),连用7天。治疗21天后复查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心肌酶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和左、右心室Tei指数、ICT、IRT、ET指标的变化。结果:B组CTnⅠ、CK—MB、α—HBDH和左心室Tei指数、ICT、IRT、ET明显低于A组,有明显差异性(P<0.05);右心室Tei指数、ICT、IRT、ET两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A、B两组治疗疗效比较p>0.05。结论:IVIG对降低VMC患儿的CTnⅠ、CK—MB、α-HBDH和左心室Tei指数、ICT、IRT、ET有显著疗效,对心肌细胞起保护作用。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丙种球蛋白心肌保护小儿

病毒性心肌炎(viralmvocaMitis,VMC)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如未经有效治疗可引起心功能衰竭,甚至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预后不良。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病毒是VMC的最重要病因,以柯萨奇病毒B(CVB)为最常见,除病毒感染外,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对VMC发病起极其重要的作用[1]。本病尚无特效治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作为免疫调节剂已经用于治疗病毒度心肌炎,且获得满意疗效的报道[2],为探讨IVIG对VMC患儿心肌的保护作用,我们对36例VMC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IVIG进行治疗,治疗21天后复查CTnⅠ、CK—MB、α-HBDH和左、右心室Tei指数、ICT、IRT、ET,观察指标的变化。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72例VMC患儿为2005年6月~2007年5月我院住院部患者,均符合1999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专业组修订的诊断标准[3]。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A,IVIG治疗组B。A组36,男21例,女15例;平均(7.27土1.66)岁;病程(8.35土2.73);B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平均(7.34±1.59)岁;病程(8.41土2.77)。两组患儿治疗前的CTnⅠ、CK—MB和α-HBDH见表1,左心室Tei指数、ICT、IRT、ET见表2,右心室Tei指数、ICT、IRT、ET见表3,A、B两组治疗前均未用任何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两组性别、年龄、病程、观察指标上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A组:给予休息、更昔洛韦、1,6二磷酸果糖、大剂量维生素C、辅酶QlO,维生素E、复合维生素B和参麦注射液等综合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IVIG,0.4g/(kg·d),连用7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