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防治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9 03:17: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病虫防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韭菜病虫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法
1.1轮作倒茬
韭菜和葱蒜类蔬菜发生的病虫害相似,容易相互侵染。因此种植韭菜的菜田前茬不宜是葱、蒜类蔬菜,否则地下害虫特别是韭蛆发生严重,同时也容易使菌源累积,加重病害发生。通过倒茬、清理病株残体、深翻等措施,改变田间生长环境,能有效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1.2合理施肥
韭菜是喜肥作物,但是若大量施用化肥会引起偏氮徒长,从而降低抗病性。因此,在施肥上应该以腐熟的有机粪肥、饼肥或生物菌肥为主,补施化肥为辅。化肥首选氮、磷、钾复合肥或蔬菜专用肥,并适量增施微量元素肥料,以提高植株抗逆性和增加商品性。值得注意的是,粪肥和饼肥必须经过充分腐熟才能杀死里面的虫卵,否则,施入后反而会增加虫害的发生并易引起肥害。
1.3根际覆土
蔬菜病虫害防治
1农业防治
1.1选用抗病、专用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病虫害最经济有效的办法。不同的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差异很大,根据不同的气候重点防治对象,有针对性地引进良种。由于抗性品种的表现因地而异,应用时需对其抗性和丰产性能综合评价,因地制宜选用品种;同时掌握新品种的栽培特性,充分发挥其抗性和丰产的综合性能。并注意品种的抗性变化,一旦抗性丧失,要及时更新品种。
1.2应用“三新”技术培育无病虫壮苗
一是苗棚内应避免混栽,防止原有病虫侵染幼苗。二是更新传统育苗方法。应用育苗盘育苗,降低苗期病害的发生,提高秧苗素质。三是做好种子消毒。应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季节采用不同的种子消毒方式。温汤浸种有消毒、增加种皮透性和加速种子吸胀的作用,早春茄果类和瓜类育苗采用此方法较好。化学消毒:用0.2%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浸种15min,捞出洗净,有钝化和杀灭病毒的效果,在反季节辣椒、茄子、番茄和迟熟辣椒上使用,能明显抑制病毒病发生;白菜类育苗常用多菌灵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2%~0.3%。四是苗床消毒。在育苗床土上用敌克松或苗菌敌等消毒以防止立枯病的发生。五是加强苗期管理,注意增光、保温和通风降湿,及时间苗定位,保证幼苗齐、匀、壮。六是发现病虫,及时拔除病苗并进行处理。
1.3针对栽培特点,配套良好的耕作制度
水稻病虫草害防治
1主要病虫发生动态
水稻白叶枯病是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水稻叶片。病菌从叶片水孔侵入,先从叶尖、叶缘或叶脉出现白色条状病斑,发病部与其健全处交界明显,绿白分明。在潮时,病部常溢出淡黄色颗粒,称之为“菌脓”。菌脓干后如同鱼籽状,病菌带入大田,侵入秧苗,水稻在三叶期较为抗病。水稻分蘖以后,孕穗、抽穗时期,最容易感病与发病。二化螟在霍邱县每年发生2代,个别年份发生3代,但第3代出现时,杂交中稻已扬花灌浆,只能取食杂草。1代螟蛾高峰期5月13~17日,卵孵盛期5月18~23日,卵孵化高峰期5月底至6月3日。第2代螟蛾产卵始盛期为7月15~18日,卵孵化盛期7月20~23日,卵孵化高峰期7月25~28日。在卵孵化高峰前1~2d施药为最佳期。1代螟蛾产卵盛孵期正值水稻分蘖盛期。6月上中旬出现大片枯鞘与枯心死苗现象,此时施药效果不理想。因为1代幼虫已钻入茎秆内部危害,往往造成1代重,2代危害更重的趋势。各种病虫害发生动态:一是秧田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有苗稻瘟、苗期白叶枯病、二化螟1代、稻蓟马等;二是分蘖期(6月上旬至7月上旬)有稻纹枯病、白叶枯病、二化螟1代等;三是拔节孕穗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有白叶枯病、纹枯病、二化螟2代、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等;四是抽穗至灌浆成熟期(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主要有白叶枯病、稻曲病、三化螟3代、褐稻飞虱等,特别是沿
淮地区褐稻飞虱大发生与流行,造成严重的损失。
2综合防治各种病虫害
在水肥管理上,寸水活棵,湿润灌溉,适时烤田,严防深灌和串灌。移栽活棵后轻烤田,1个月后重烤田,则白叶枯病发病轻,一般病指为9.5。未烤田长期深入灌溉的田块则发病重,病指为20.85。同时,推广以基肥为主,增施土杂肥,多施磷钾肥,适施氮肥以达到肥足而无过多剩余,控制水稻过分旺长,压低病指。要积极开展生物防治,把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放在首位,生物防治有避免环境污染、减少化防农药的抗性等特点。霍邱县稻田主要天敌种群有蜘蛛、扑食蝽、隐翅甲、瓢虫、草铃等,对二化螟、飞虱、稻纵卷叶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打好总体化防战
花生病虫害防治
1主要病害
1.1花生叶斑病
兴城市花生叶斑病主要以褐斑病、黑斑病为主,均可侵染叶片,也可侵害茎、叶柄和叶托。据各测报点田间调查,6月25日以后始见病斑,发病初期可用7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等保护型药剂防治。随着降雨次数增多,田间湿度增大,可交替使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5%达科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世高水分散粒剂等喷雾防治,一般隔7~10d,连续喷2~3次。在花生开花下针期、饱果成熟期结合防病可加入0.2%~0.3%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或1%~2%的尿素水溶液等叶面肥随药喷施,可防止花生后期脱肥,提高花生抗病力,防止早衰,起到了花生增产的作用。
1.2花生白绢病
2007年花生白绢病首次在兴城市发生,是兴城市花生生产上的又一新病害。花生白绢病是一种土传真菌性病害,该病主要危害茎部、果柄及荚果。土壤湿度大时可见白色绢丝状菌丝覆盖病部和四周地面,后产生油菜籽状白色小菌核,最后变黄土色至黑褐色。根茎部组织染病,呈纤维状,终致植株干枯而死。通过调查,兴城市10个乡镇83个村,均不同程度发生花生白绢病。发生严重的红崖子乡发生面积达680hm2,占全乡花生面积17%。严重地块发病株率为30%~40%,病情指数为31.4,发病株轻者减产50%以上,重者绝收。在防治上,花生收获前,清除病残体,收获后深翻土壤,可减少田间越冬菌源;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改善土壤通透条件;选用无病种子,并用种子重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适期播种,防止种子留土时间过长,增加病菌侵染时间,加重病害的发生;苗期要进行清棵蹲苗,提高抗病力。在花生结荚初期喷20%的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扑海因1000倍液、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进行防治,每株喷淋对好的药液100~200mL。
2主要虫害
森林病虫害防治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有效地防治森林病虫害,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发展,根据国务院《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省具体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坚持以营林措施为基础,抓好预测预报和森林植物检疫,因地制宜地使用生物、化学和物理等防治方法,逐步改善森林生态环境,提高森林抗御病虫害的能力。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积极支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做好组织、协调、监督和检查工作。
第四条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林业病虫害防治策略研究
林业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林业资源生产周期长,再加上近些年各种破环生态环境行为导致林业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影响,而威胁到林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基于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需要,本文从病虫害防治视角分析,以此为我国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1林业病虫害发展的原因
林业病虫害对树木的成长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轻则会影响林业的健康成长,重则会导致整个林业生态系统失衡。结合工作实践,导致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人类对林业资源的破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林业资源出现过度消费,例如为了经济效益而大量地种植人工林,人工林具有单一物种,这样一旦出现病虫害就会快速地传播,威胁到林业资源生态平衡。二是不合理农药的使用。在现代林业种植的过程中,人们为了快速追求经济效益,而选择使用化学肥料,容易造成水土污染等,引发病虫害。例如农药的过度使用容易造成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增加了危害性。三是林业病虫害繁衍能力强,外来物种多。近些年由于过度使用农药等,导致病虫害的繁衍能力越来越强。而且外来物种的入侵也增加了病虫害防治的难度。例如美国白蛾具有较强的繁衍能力,而且属于外来物种,对林业危害巨大。
2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加强对于病虫害的监控是预防病虫害工作的前提,然而在具体的工作中基于种种因素的限制,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2.1林业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有待提高。在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新常态发展下,加强监测工作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林业病虫害发生具有时间短、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因此受限于监测人员数量、技术以及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对于病虫害监测处于事后治理的阶段,而没有很好地做好预防工作。2.2病虫害防治手段落后,防治效果低。目前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采取的就是利用大型设备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的方式,虽然此种方式能够预防病虫害,但是其对于环境的危害也是巨大的,例如药物大面积喷洒会污染水源、增加病虫害的抗药性等等。另外在病虫害的防治策略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例如没有掌握喷洒的时间,导致药物效果不理想。2.3林业病虫害防治人员的意识有待提升。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属于系统工作,工作难度大、工作环境艰苦,因此部门人员对于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缺乏事前监测防治的意识,例如部分人员认为只有发生病虫害时才进行喷洒,而忽视前期防治的重要性。
3强化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策略
林业病虫害防治对策初探
1引言
云龙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地处滇西澜沧江纵谷区,属大陆性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1℃,年均降雨量为781.4mm,平均年日照2088.3h。适宜的气候条件与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该县林业资源十分丰富。目前,该县林业用地面积为493.86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5%。其中,有林地面积为424.13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4.9%。多年来伴随着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稳步推进,林业建设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历史、自然及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林业病虫害问题也日益突出,防治难度增加,严重制约了该县林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本文简要探讨了林业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与防治对策,以期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林业资源属于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基本森防方针的重要举措。减小病虫害危害,能确保林业的健康发展,让林农增收致富,并能推动相关林产品产业的发展。林业资源在改善周边生态环境、保持水土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抓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也是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方式。
3林业病虫害的发生现状与原因分析
3.1人造林结构单一
森林病虫害防治论文
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森防战线广大职工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森防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目标管理责任制得到完善落实,防治技术手段和防治成效不断提高,整体抗灾减灾能力大大增强。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森防工作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一、当前我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1970年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为179万亩,1981年上升到675万亩,1991年高达1165万亩。面对这一严重态势,1992年我省开始实行森防目标管理,发生面积逐年减少,到1997年降低到453万亩。但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又有所上升,预测2001年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将达到530万亩。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加大。
(二)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我省是国际性检疫害虫松材线虫病和国内检疫对象日本松干蚧的适生区。这两种害虫随时都有可能侵入我省,特别是松材线虫病,一旦侵入,很可能使我省大面积的油松林在短期内毁灭。
(四)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林业种植病虫害防治研究
1选择优良品种
林业种植的病虫害防治作为一项长远工作,要体现出与新时展需求以及当地实际情况的密切联系,必须制定出具有一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以确保不同类型问题在产生后都可以得到妥善解决,严禁出现忽视、任由事态恶化的现象。同时,在具体进行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优良树种的选择,主要是因为苗木本身对病虫害就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也只有将根基建好,才能够为其他建设工作的有效落实提供有力支持。在具体造林中,工作人员应注重科学、合理手段的灵活引用,对病虫害发生、发展情况作出实时监测。同时,还要基于对当气候特点、苗木特征的综合分析,合理预测病虫害发展趋势,尽量将一系列病虫害扼杀在萌芽状态[1]。在实际种植过程中,若发现病虫害,应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给予及时控制,避免错过最理想的防治时间。另外,在结束苗木种植之后,可以在表层喷洒保护剂,以此来为苗木健康生长提供有力保障,其相关工作人员应给予充分重视,在实际工作中严格落实。
2创新防治方法
在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背景下,林业种植的病虫害防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但由于影响因素相对较多,很多工作在具体落实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且极易产生一系列安全隐患。所以,在今后的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尝试更新颖的防治方法。例如:在具体防治中,可以寻找自然界中病虫害的天敌来体现出防治工作的针对性,这样既可以大量减少杀虫药剂的引用,也能够将化学试剂给空气、水资源带来的损害降到最低,尽可能减少药剂带来的诸多不良影响。另外,在病虫害防治中,也要对隔离带的合理设置作出充分考虑,注重人工、自然屏障的有机整合,将病虫害入侵的可能性控制在最小[2]。同时,还要注重国外优秀案例经验的积极借鉴,以此来为后期各项防治工作的有效落实提供参考。完善档案设置,提前做好各项防治准备,各种动态发展状况也要做到全面把握,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最终的防治效益提供有力保障。
3完善防治工作
在林业种植中,之所以要有效落实各项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为了尽可能将病虫害消除在萌芽状态,促使其真正向合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病虫害的分析工作应基于全面调研这一前提来落实。如,可以在进行病虫害管理过程中,从不同角度来调查病虫害产生的各类影响,然后基于差异性,落实好相应试验,通过安全、合理方式的灵活引用来尽可能减少病虫害的产生,将其可能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也能够促进工作整体效益的大幅度提升。此外,对于环境、季节的变化也要给予充分考虑,且还要基于防治这一前提来落实好各项动态调整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给未来的理想收益提供有力保障。
森林病虫害防治论文
1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一是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总体呈上升趋势;二是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损失严重;三是危险性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四是多种次要害虫在一些地方上升为主要害虫,致使造成重大危害的病虫种类不断增多;五是经济林病虫危害日趋严重,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的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进程。
2造成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2.1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中国现有森林面积约13370万hm2,其中天然林约8725万hm2,占65%,人工林约4645万hm2,占35%。近几十年中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工林面积迅速扩大。自1950年代起至1980年代,中国的人工林面积增加近50%。与此同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也增加了将近40%,两者基本上呈同步增长的趋势。由于所建立的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这样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因此,有害生物一旦传入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造成大面积的暴发流行,从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2.2天然林长期超负荷砍伐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经济产业,造成了天然林长期超负荷采伐,致使天然林的数量和质量下降,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2.3国内、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危险性病虫杂草长距离的人为传播加剧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针褐斑病等重大病虫害的流行最初均是由于有害生物从国外随林产品进口而传入的。在国内,许多重大病虫害疫区的迅速扩大也是由于人为活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