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9 03:06: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病虫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韭菜病虫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法

1.1轮作倒茬

韭菜和葱蒜类蔬菜发生的病虫害相似,容易相互侵染。因此种植韭菜的菜田前茬不宜是葱、蒜类蔬菜,否则地下害虫特别是韭蛆发生严重,同时也容易使菌源累积,加重病害发生。通过倒茬、清理病株残体、深翻等措施,改变田间生长环境,能有效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1.2合理施肥

韭菜是喜肥作物,但是若大量施用化肥会引起偏氮徒长,从而降低抗病性。因此,在施肥上应该以腐熟的有机粪肥、饼肥或生物菌肥为主,补施化肥为辅。化肥首选氮、磷、钾复合肥或蔬菜专用肥,并适量增施微量元素肥料,以提高植株抗逆性和增加商品性。值得注意的是,粪肥和饼肥必须经过充分腐熟才能杀死里面的虫卵,否则,施入后反而会增加虫害的发生并易引起肥害。

1.3根际覆土

查看全文

农作物病虫防控措施

年我州各级植保部门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切实抓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测报与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病虫危害损失,充分发挥了植保工作的社会性、公益性职能,为农业增产、增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抓好病虫害测报,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在病虫测报工作中,州、县、乡各级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按照省植保站制定的农作物病虫测报调查规范,州、县各级植保站安排固定测报人员,深入田间,坚持定人、定点、定期进行系统观测和宏观调查,根据病虫田间调查数据、历年发生规律、作物品种、气候条件等综合分析后,做出病虫害发生危害趋势短期或中期预报,对影响全州或全县粮食生产的稻瘟病、稻白叶枯病、玉米大小斑病、小麦锈病、稻飞虱、稻螟虫、粘虫、斑潜蝇、鼠害等重大病虫害进行重点调查、监测和预报,并以《病虫简报》的形式,上报给党委办、政府办、以及上级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供各级领导决策时参考;下发至乡(镇)农技站,为农技人员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大面积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病虫害防治,为农民增收保驾护航。由于受去冬今春严重干旱和夏季雨水偏多等气候的影响,年全州农作物主要病虫害总体中偏重发生。面对严峻的病虫发生危害形势,州、县各级植保植检站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积极开展了小麦锈病、斑潜蝇、小春作物蚜虫、稻细菌性病害、稻飞虱、玉米大、小斑病、玉米地下害虫等主要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据统计,年1—10月,州县两级植保植检站共《病虫简报》18期,846份,(其中州站7期,434份)。同时,在《农业信息网》上中短期病虫发生趋势预报、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方面的信息30多条,通过及时病虫发生趋势预报和防治对策建议,有效地指导了大面积防治工作。

防治效果显著,确保粮食丰收。据不完全统计,年全州大、小春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共发生103.9492万亩次,防治101.4342万亩次。其中:以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蚜虫、蚕豆蚜虫、油菜蚜虫、蔬菜病害(黄瓜霜霉病、番茄疫病、白菜黑斑病、白粉病)、草害、鼠害等小春作物病虫草鼠害共发生35.4455万亩次,防治34.63万亩次;以水稻稻瘟病、稻细菌性条斑病、稻白叶枯病、玉米大小斑病、稻螟虫、稻飞虱、玉米螟、玉米地下害虫、草害和鼠害等重大病虫草鼠害共发生68.5037万亩次,防治66.8042万亩次。通过防治,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损失,基本实现了农作物重大病虫灾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的总体目标,年全州的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查看全文

全县早稻病虫防控报告

县地处湘赣两省边际,全县人口49万,其中农业人口42万,辖6镇3乡1个垦殖场,154个行政村、12个居委会。总面积721.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56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5.2万亩,2012年早稻种植面积13.06万亩,主要种植品种有金优463、T优463、荣优1506、淦鑫203、陆两优28等。早稻当前主要病虫发生为“三虫一病”,即二化螟、稻飞虱、纵卷叶螟、纹枯病,发生程度呈偏重发生趋势。现将今年早稻病虫发生及防控工作情况作如下简要汇报:

一、病虫防控工作贯彻落实情况

据农业植保部门监测,今年早稻病虫发生早来势猛,病虫防控工作形势非常严竣,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当前病虫防控工作,县农业局将今年病虫害监测防控工作当作农业工作重要职责和首要任务来抓,制定了防控工作措施,明确了县乡两级农业植保部门工作职责和要求,使全县农业病虫防控工作切实得到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姚副省长指示和全国、全省视频会议精神。在积极组织参加全国、全省视频会议后,全县立即召开了相关会议,6月5日县农业局组织各乡镇农技植保人员召开了早稻穗期病虫防控工作紧急会议。会上由县农业局分管副局长传达了省、市会议及文件精神,认真分析当前早稻病虫防控工作形势,要求各乡镇要及早谋划、尽快部署、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绝不能掉以轻心,确保防治技术和防控措施到位。县植保站就当前早稻穗期和中晚稻秧田病虫防治技术作了安排和部署。

二是明确防控工作任务,全面落实防控责任。县农业病虫灾害防控指挥部印发了防控预案及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方案,就当前病虫发生严竣形势针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和早稻穗期病虫防控工作分别下发了通知,全面部署了防控工作任务,制定了防控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及相关人员职责。

三是落实了病虫防控物资,加强了防控工作检查督导力度。全县共发放农业病虫防控药剂500余件,折合资金达12万元。县农业局组成三个检查督导及技术指导工作组,分别由班子成员带队,分片包干,各负其责,分赴全县各乡镇、村进行病虫防治技术指导和工作督导,切实保障了防治技术和防控措施全面落实到位。

查看全文

森林病虫害治理

1综合治理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很多,各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单靠其中某一种措施往往不能达到防治的目的,有时还会引起其它的一些不良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专家小组对综合治理下了如下定义:害虫综合治理是一种防治方案,它能控制害虫的发生,避免相互矛盾,尽量发挥有机地调和作用,保持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的防治体系。

2综合治理的原则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是一个病虫控制的系统工程,即从生态学观点出发,在整个森林生产、栽植及养护管理等过程中,都要有计划地应用改善栽植养护技术,调节生态环境,预防病虫害的发生,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不使其形成超出危害标准要求的策略及措施。要使自然防治和人为防治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加强自然防治能力。

在实行综合治理的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2.1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森林、病虫、天敌三者之间有的相互依存,有的相互制约。当它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中时,它们的发生、消长、生存又与这个环境的状态关系极为密切。这些生物与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就是在育苗、移栽和养护管理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地调节和操纵生态系统里某些组成部分,以创造一个有利于植物及病虫天敌的生存,而不利于病虫孳生和发展的环境条件,从而预防或减少病虫的发生与危害。

查看全文

水稻病虫草害防治

1主要病虫发生动态

水稻白叶枯病是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水稻叶片。病菌从叶片水孔侵入,先从叶尖、叶缘或叶脉出现白色条状病斑,发病部与其健全处交界明显,绿白分明。在潮时,病部常溢出淡黄色颗粒,称之为“菌脓”。菌脓干后如同鱼籽状,病菌带入大田,侵入秧苗,水稻在三叶期较为抗病。水稻分蘖以后,孕穗、抽穗时期,最容易感病与发病。二化螟在霍邱县每年发生2代,个别年份发生3代,但第3代出现时,杂交中稻已扬花灌浆,只能取食杂草。1代螟蛾高峰期5月13~17日,卵孵盛期5月18~23日,卵孵化高峰期5月底至6月3日。第2代螟蛾产卵始盛期为7月15~18日,卵孵化盛期7月20~23日,卵孵化高峰期7月25~28日。在卵孵化高峰前1~2d施药为最佳期。1代螟蛾产卵盛孵期正值水稻分蘖盛期。6月上中旬出现大片枯鞘与枯心死苗现象,此时施药效果不理想。因为1代幼虫已钻入茎秆内部危害,往往造成1代重,2代危害更重的趋势。各种病虫害发生动态:一是秧田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有苗稻瘟、苗期白叶枯病、二化螟1代、稻蓟马等;二是分蘖期(6月上旬至7月上旬)有稻纹枯病、白叶枯病、二化螟1代等;三是拔节孕穗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有白叶枯病、纹枯病、二化螟2代、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等;四是抽穗至灌浆成熟期(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主要有白叶枯病、稻曲病、三化螟3代、褐稻飞虱等,特别是沿

淮地区褐稻飞虱大发生与流行,造成严重的损失。

2综合防治各种病虫害

在水肥管理上,寸水活棵,湿润灌溉,适时烤田,严防深灌和串灌。移栽活棵后轻烤田,1个月后重烤田,则白叶枯病发病轻,一般病指为9.5。未烤田长期深入灌溉的田块则发病重,病指为20.85。同时,推广以基肥为主,增施土杂肥,多施磷钾肥,适施氮肥以达到肥足而无过多剩余,控制水稻过分旺长,压低病指。要积极开展生物防治,把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放在首位,生物防治有避免环境污染、减少化防农药的抗性等特点。霍邱县稻田主要天敌种群有蜘蛛、扑食蝽、隐翅甲、瓢虫、草铃等,对二化螟、飞虱、稻纵卷叶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打好总体化防战

查看全文

蔬菜病虫害防治

1农业防治

1.1选用抗病、专用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病虫害最经济有效的办法。不同的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差异很大,根据不同的气候重点防治对象,有针对性地引进良种。由于抗性品种的表现因地而异,应用时需对其抗性和丰产性能综合评价,因地制宜选用品种;同时掌握新品种的栽培特性,充分发挥其抗性和丰产的综合性能。并注意品种的抗性变化,一旦抗性丧失,要及时更新品种。

1.2应用“三新”技术培育无病虫壮苗

一是苗棚内应避免混栽,防止原有病虫侵染幼苗。二是更新传统育苗方法。应用育苗盘育苗,降低苗期病害的发生,提高秧苗素质。三是做好种子消毒。应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季节采用不同的种子消毒方式。温汤浸种有消毒、增加种皮透性和加速种子吸胀的作用,早春茄果类和瓜类育苗采用此方法较好。化学消毒:用0.2%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浸种15min,捞出洗净,有钝化和杀灭病毒的效果,在反季节辣椒、茄子、番茄和迟熟辣椒上使用,能明显抑制病毒病发生;白菜类育苗常用多菌灵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2%~0.3%。四是苗床消毒。在育苗床土上用敌克松或苗菌敌等消毒以防止立枯病的发生。五是加强苗期管理,注意增光、保温和通风降湿,及时间苗定位,保证幼苗齐、匀、壮。六是发现病虫,及时拔除病苗并进行处理。

1.3针对栽培特点,配套良好的耕作制度

查看全文

花生病虫害防治

1主要病害

1.1花生叶斑病

兴城市花生叶斑病主要以褐斑病、黑斑病为主,均可侵染叶片,也可侵害茎、叶柄和叶托。据各测报点田间调查,6月25日以后始见病斑,发病初期可用7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等保护型药剂防治。随着降雨次数增多,田间湿度增大,可交替使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75%达科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世高水分散粒剂等喷雾防治,一般隔7~10d,连续喷2~3次。在花生开花下针期、饱果成熟期结合防病可加入0.2%~0.3%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或1%~2%的尿素水溶液等叶面肥随药喷施,可防止花生后期脱肥,提高花生抗病力,防止早衰,起到了花生增产的作用。

1.2花生白绢病

2007年花生白绢病首次在兴城市发生,是兴城市花生生产上的又一新病害。花生白绢病是一种土传真菌性病害,该病主要危害茎部、果柄及荚果。土壤湿度大时可见白色绢丝状菌丝覆盖病部和四周地面,后产生油菜籽状白色小菌核,最后变黄土色至黑褐色。根茎部组织染病,呈纤维状,终致植株干枯而死。通过调查,兴城市10个乡镇83个村,均不同程度发生花生白绢病。发生严重的红崖子乡发生面积达680hm2,占全乡花生面积17%。严重地块发病株率为30%~40%,病情指数为31.4,发病株轻者减产50%以上,重者绝收。在防治上,花生收获前,清除病残体,收获后深翻土壤,可减少田间越冬菌源;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改善土壤通透条件;选用无病种子,并用种子重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适期播种,防止种子留土时间过长,增加病菌侵染时间,加重病害的发生;苗期要进行清棵蹲苗,提高抗病力。在花生结荚初期喷20%的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扑海因1000倍液、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进行防治,每株喷淋对好的药液100~200mL。

2主要虫害

查看全文

林业病虫害防治策略研究

林业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林业资源生产周期长,再加上近些年各种破环生态环境行为导致林业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影响,而威胁到林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基于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需要,本文从病虫害防治视角分析,以此为我国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1林业病虫害发展的原因

林业病虫害对树木的成长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轻则会影响林业的健康成长,重则会导致整个林业生态系统失衡。结合工作实践,导致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人类对林业资源的破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林业资源出现过度消费,例如为了经济效益而大量地种植人工林,人工林具有单一物种,这样一旦出现病虫害就会快速地传播,威胁到林业资源生态平衡。二是不合理农药的使用。在现代林业种植的过程中,人们为了快速追求经济效益,而选择使用化学肥料,容易造成水土污染等,引发病虫害。例如农药的过度使用容易造成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增加了危害性。三是林业病虫害繁衍能力强,外来物种多。近些年由于过度使用农药等,导致病虫害的繁衍能力越来越强。而且外来物种的入侵也增加了病虫害防治的难度。例如美国白蛾具有较强的繁衍能力,而且属于外来物种,对林业危害巨大。

2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加强对于病虫害的监控是预防病虫害工作的前提,然而在具体的工作中基于种种因素的限制,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2.1林业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有待提高。在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新常态发展下,加强监测工作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林业病虫害发生具有时间短、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因此受限于监测人员数量、技术以及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对于病虫害监测处于事后治理的阶段,而没有很好地做好预防工作。2.2病虫害防治手段落后,防治效果低。目前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采取的就是利用大型设备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的方式,虽然此种方式能够预防病虫害,但是其对于环境的危害也是巨大的,例如药物大面积喷洒会污染水源、增加病虫害的抗药性等等。另外在病虫害的防治策略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例如没有掌握喷洒的时间,导致药物效果不理想。2.3林业病虫害防治人员的意识有待提升。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属于系统工作,工作难度大、工作环境艰苦,因此部门人员对于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缺乏事前监测防治的意识,例如部分人员认为只有发生病虫害时才进行喷洒,而忽视前期防治的重要性。

3强化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策略

查看全文

森林病虫害防治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有效地防治森林病虫害,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发展,根据国务院《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省具体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坚持以营林措施为基础,抓好预测预报和森林植物检疫,因地制宜地使用生物、化学和物理等防治方法,逐步改善森林生态环境,提高森林抗御病虫害的能力。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积极支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做好组织、协调、监督和检查工作。

第四条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查看全文

森林病虫害防治论文

1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一是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总体呈上升趋势;二是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损失严重;三是危险性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四是多种次要害虫在一些地方上升为主要害虫,致使造成重大危害的病虫种类不断增多;五是经济林病虫危害日趋严重,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的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进程。

2造成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2.1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中国现有森林面积约13370万hm2,其中天然林约8725万hm2,占65%,人工林约4645万hm2,占35%。近几十年中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工林面积迅速扩大。自1950年代起至1980年代,中国的人工林面积增加近50%。与此同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也增加了将近40%,两者基本上呈同步增长的趋势。由于所建立的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这样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因此,有害生物一旦传入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造成大面积的暴发流行,从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2.2天然林长期超负荷砍伐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经济产业,造成了天然林长期超负荷采伐,致使天然林的数量和质量下降,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2.3国内、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危险性病虫杂草长距离的人为传播加剧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针褐斑病等重大病虫害的流行最初均是由于有害生物从国外随林产品进口而传入的。在国内,许多重大病虫害疫区的迅速扩大也是由于人为活动的结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