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难所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9 02:37: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避难所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园避难所疏散应急预案
运用安全避险常识保护自身安全,疏散中要沉着冷静、就近避险、疏散。按规定线路撤离疏散。达集中地后,以楼(栋)为单位集中,各社区(单位)办事处要立即组织清点人数,及时向上级和有关部门报告有关情况。
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为确保及时、高效、有序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依据《市区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急预案》市区地震应急预案》等相关预案要求,结合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应急避难场所基本情况
地处两路城区中心,公园应急避难场所位于区双龙大道31号。东与国际机场对望,南面、西面接街道,北面、西北面与街道相邻。公园为免费开放综合性文化休息公园,占地面积200余亩,用于应急避难场所面积约100余亩,设正大门、北大门和金港国际观景平台3个主出入口,南区路口、犀牛宾馆和民俗文化村3个副出入口,设计可供2万人应急避难或4万人临时避灾安置。
二)被疏散地区基本情况
地震避难所构建方案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自然灾害避灾点建设的实施意见》(政[]29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自然灾害避灾点建设的通知》(政办[]10号)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我区综合防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结合城镇布局现状,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按照“政府领导、统筹规划、平灾结合、属地管理”的方针,科学规划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全面提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等突发性灾害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率先跨越、宜居”提供应急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将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城镇必需的公共设施列入规划,与城镇建设同步推进。今后,在进行公园、绿地、广场等规划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应急避难的需要,并在规划中明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做到统筹考虑,综合利用。
(二)安全可靠。选择地势平坦,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开敞空间,尽可能远离高大建(构)筑物、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存放处;避开地震活动断裂带;选择室内公共场馆作应急避难场所或作为应急避难场所配套设施的用房,应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贸易环境影响实证分析
[摘要]就贸易对环境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状况进行综述,阐述了贸易对环境的负面和正面影响,分析了贸易对环境影响的复杂性与多重性;指出已有文献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即指出验证结果的解释能力存在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国际贸易对贸易国的环境影响是否有害以及对外贸顺差的影响。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污染;污染避难所;环境规制
二战后,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极大地推动了国际与区际贸易发展,贸易快速发展提高了贸易国的经济发展与国民福利水平,但也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美国生物学家卡逊(RachelCarson)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描绘了大量使用农药对鸟类和生态环境造成的毁灭性危害的可怕景象,提醒人类要保护生态环境[1]。1972年,丹尼斯•米都斯(TennisL.Meadows)等罗马俱乐部成员发表的《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指出,人口和经济增长将导致地球的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他们提出了“持续增长”和“合理、永恒的均衡发展”理念[2]。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了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议题。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以及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入,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有关贸易对环境影响问题的研究结论不但对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影响作用,还直接影响着各国贸易政策取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进出口总额排名由1980年的第十七位上升至2016年第二位,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对外贸易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但我国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粗放型经济贸易增长方式也加剧了国内的空气、水与土壤污染问题。目前,低附加值与“两高一资”商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比重较高,加重了国内资源与环境保护压力,不利于我国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入分析外贸活动对我国生态环境影响,提升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贸易对环境影响的理论研究
(一)贸易加剧了环境污染。在20世纪70年代前,学者们在研究贸易利益时,主要考察其对一国经济增长、国民福利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很少考虑贸易的环境效应问题。随着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以及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学术界开始重视贸易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问题。以Walter和Ugelow(1979)、Daly与Esty(1997)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污染避难所”与“向底线赛跑”假说,他们认为贸易加剧了环境污染。1.“污染避难所”假说。Walter和Ugelow(1979)认为,发达国家普遍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实施较为严格的环境规制,这导致发达国家污染产业的生产成本上升。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意识与环境标准普遍较低,其厂商能够获得明显的成本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发达国家利用国际直接投资方式,将本国污染密集型行业迁移到环境规制较宽松的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利用国际贸易方式,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污染密集型产品,从而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使发展中国家变成“污染避难所”[3-4]。2.“向环境标准底线赛跑”假说。Dua与Daniel(1997)认为,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和保障就业,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会降低本国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而降低成本的途径之一是降低本国环境标准,以有利于扩大出口。其结果导致各国的环境规制标准不断降低,都会“向后看齐”,进而会加剧各国的生态环境污染,使得各国的环境规制标准“向底线赛跑”[5]。(二)贸易有利于环境保护论。与前面的观点不同,第二种观点认为,国际贸易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Eliste和Fredriksson(1998)认为,自由贸易并不会加重环境污染问题,通过限制贸易来解决环境问题只会扭曲商品与要素价格,影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而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贸易分工不但能够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全球资源,而且还能够从以下几方面改善生态环境。一是国际贸易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减少了废物产生与环境污染问题;二是国际贸易能促进贸易国的经济发展,进而增加贸易国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进而改善其生态环境;三是先进环保技术通过国际贸易的方式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环保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率,从而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质量[6]。(三)贸易对环境影响的关系复杂论。持第三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无论是贸易对环境有害论还是贸易对环境有益论阐述均不够全面。他们在分析国际贸易对环境影响问题时,采用了折衷观点。Robinson(1988)认为贸易对一国的污染物排放影响具有正反两方面作用。一方面,出口产品的生产与运输等过程中会产生某些污染物,对出口国环境有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进口产品替代了进口国的部分产品生产,减少了进口国的污染物排放,有利于改善其环境[7]。为进一步揭示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机理,Grossman和Krueger(1991)将出口与进口贸易对环境影响分解为贸易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他们认为,在一国出口贸易结构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其出口规模扩大会加剧环境污染,出口规模效应为负;反之,其出口规模缩小会导致本国的污染物排放量减少,出口规模效应为正。在既定的出口规模和技术水平下,如果一国污染密集型行业的出口增速高于清洁行业出口增速,会导致本国的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其出口贸易结构效应为负;如果一国污染密集型行业的出口增速低于清洁行业出口增速,会造成本国的污染物排放量减少,其出口贸易结构效应为正。而进口贸易规模缩小会加剧进口国的环境污染问题,进口贸易结构效应也与出口的情况相反。在贸易规模和结构既定条件下,污染物减排技术进步会使贸易活动中污染排放强度降低,从而减少了环境污染问题,产生了技术进步正向效应。可见,外贸活动对一国环境(污染物排放)的影响不但受该国出口与进口规模的影响,还受其出口贸易结构与进口贸易结构以及贸易国的技术进步因素影响[8]。
二、贸易对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
避难所建立完善实施方案
为切实加快我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市政府应急办年应急管理工作要点和考核要求,并结合《市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府办〔〕209号)、《市区突发事件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防救结合,加强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害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提供安全保障。
二、工作原则
(一)统一规划。区级、街镇级、社区级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城市必需的公共设施,列入全区应急避难规划。
(二)因地制宜。根据所选避难场所的现有场地条件和建构筑物状况,添加部分应急避难所需的设施设备,达到应急避难的需要。
产业结构效应碳排放论文
1引言
按照“污染避难所假说”,发达国家倾向于将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转移至他国,中国虽然不是发达国家,但国际上已有不少声音在质疑中国对外投资对当地环境的破坏问题,因此中国不断加大对外投资是否真正转移了本国部分高能耗企业,减少了本国CO2的排放量是一个值得深思且有待验证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OFDI的不断增长,对本国经济规模、技术水平以及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带来了影响[7~12],而上述变化必然对我国CO2排放量带来相应影响。本文将运用2003~20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中国OFDI对本国CO2排放量的影响,为了更加明确影响的机制和渠道,本文还将运用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中国OFDI为本国带来的规模效应、技术效应以及产业结构效应,进而通过上述效应得出OFDI对我国CO2排放量的总效应,并相应提出政策建议。
2相关文献回顾
学界有关对外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方面的研究最早要追溯到“污染避难所假说”的提出[13]。“污染避难所假说”又称“污染天堂假说”(pollutionheavenhypothesis),是指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治理标准和管理水平都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倾向于将自己的高污染产业或者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施加负面影响。关于“污染避难所”假说的验证,学界众说纷纭。Jaffe等率先挑战了上述假说[14],其关于美国制造业外资进入的研究表明,外资并没有给东道国带来更多的污染;Eskeland和Harrison在拉丁美洲的研究也同样证明,外资企业较之于本土企业更懂得运用清洁能源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15];这些研究为其后的“污染光环假说”(pollutionhalohypothesis)的提出打下了基础[16]。后者认为,外资的进入实际上带来了更高效的技术和更先进的管理,将有助于东道国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17~18]。诚然,“污染避难所假说”也在一些研究中得到验证,如杨英将研究范围集中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结论同样证明,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增加了中国的三废排放量,造成了部分省份福利的减少[19];同样的结论在沙文兵关于外商直接投资与SO2排放量的研究中也得到了验证,他认为外资流入的增多显著增加了我国SO2的排放量[8]。“污染避难所假说”毫无定论的验证,也使得其成为了整个国际经济领域中最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之一[20]。然而,随着CO2排放量的不断增多,国内外学者依旧运用此假说讨论外商直接投资与CO2的关系。Talukdar和Meisner运用1987~1995年44个发展中国家的面板数据研究了私人部门CO2排放量的原因,其研究认为,外资的进入降低了CO2的排放,然而在高收入国家二者没有因果关系[21];Khalil等选用1972~200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巴基斯坦外商直接投资与CO2排放量的关系,通过协整检验证明了外商投资与CO2排放量之间存在着的正相关关系[22];国内学者熊立等运用1985~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CO2排放量的关系,认为外资的进入增加了中国的碳排放,这是由于80%以上的外资进入了第二产业,即高能耗产业,其效应超过了外资进入带来的技术效应[23];刘华军和闫庆悦运用1995~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贸易、外资与碳排放的关系,其研究结论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CO2排放具有负的效应,但不显著[24];王道臻和任荣明运用1980~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经济规模与CO2排放量的关系,认为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经济规模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经济规模是二氧化碳排放的格兰杰原因,即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可以通过经济规模导致我国CO2排放量的上升[25];刘倩和王遥[5]将金砖国家1985~2007年人均收入平均水平划分为两个样本组,并分别对两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回归结果表明,无论人均收入水平高低,外资流入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CO2排放的压力;肖明月和方言龙重点分析了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外资与碳排放的关系,他们认为外资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上述地区的人均碳排放量,但对此三地区的碳排放影响效果有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强度是影响东部地区碳排量的最重要因素[26]。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关于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以及与CO2排放量关系的研究结论不一、各有见地,但以上文献均只关注到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环境及CO2排放量的影响,鲜有关注到外商直接投资对母国环境效应的影响,而有关“走出去”对本国CO2排放量的影响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周力和庞辰晨[6]研究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环境效应,认为中国的OFDI有利于母国产业升级和技术回流,进而有利于母国的环境提升;Liu等研究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CO2排放量的影响,结论指出,日本加大对外投资是日本减少碳排放的格兰杰原因,从母国背景证明了“污染避难所假说”的存在[1]。至今,关于中国OFDI对本国CO2排放影响的研究依旧缺乏。然而,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增长,各类企业的海外设立是否有利于减少国内的碳排放已因此成为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议题。本文选用2003~2011年中国30个省份(除西藏外)的面板数据,拟研究中国OFDI对本国CO2排放量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
3计量模型设定及数据来源简介
3.1计量模型设定
泡吧学生情感教育论文
每当夜幕降临,酒吧里,缠绵的音乐,醉眼的灯光便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具有挡不住的诱惑。夜夜笙歌、宵宵狂欢、烟雾迷朦、宿醉结伴。这本是成年人有闲一族的活动空间,如今却出现了一些中学生不甘寂寞的身影——
明星梦始终遥远
在罗湖某情侣逍遥吧,某校高二(3)班的依帆同学可谓是个人物,从老板到酒吧常客没有不认识她的。因为依帆能歌善舞,所以,她从这里的消费者变成了打工者。每天晚上要么表演双人舞或独舞,要么唱上几首流行歌曲,常常博得满堂喝彩。依帆出彩的表演带旺了酒吧的生意,老板给了依帆一份不薄的月薪。依帆几乎每天下午放学后就到酒吧,图的是这里有吃有喝有歌声有人气,还有一份兼职薪水。
当谈到学校老师时,依帆有些激动:“我想当明星,不想读书,因为成绩不好,老师歧视我,同学小看我,读书真没劲!”
说到家人的态度,依帆眼圈就红了:“我没有家,有家也不想回,因为那个家不属于我!”
依帆讲起了她的不幸身世:“当我6岁的时候,爷爷奶奶带着我上山村小学念书,奇怪,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有爸爸妈妈来送,我怎么就没有爸爸妈妈呢?我吵闹着要找爸爸妈妈,两位老人只有流着眼泪叹气。直到我小学毕业的时候,来了一位叔叔和一位阿姨,说是要接我去深圳读中学。带着一连串的问号我来到了深圳。原来,深圳是我出生的地方,那叔叔阿姨就是生我而不养我的父母。这些都是我来深圳后才渐渐明白的。”
驻村干部住所取暖安全生产应急预案
为深刻汲取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教训,预防各类突发的安全隐患事故,提高事故应急处理能力,迅速控制事故发展,降低事故损失,妥善处理善后事宜,维护社会稳定,按照县委组织部《关于开展村部取暖及驻村干部住所取暖等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镇情实际,现制定本方案。
一、重点范围
1.12个村的村部、特别是值班室;
2.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居住场所(金凤村);
3.涉及其他村部管理方面的安全生产事宜。
二、处理原则
艺术设计论文:试析齐白石的衰年变法
关键字:齐白石解构重建
分类号:j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35x(2000)01-
dissectionandreconstruction
——ananalysisonqibaishi''''sreforminhisoldage
abstracts:bycomparingthethemeofhisworksandcharacteristicstyleofhispaintingsaroundhisoldage,thispaperdiscussessocialandpsychiccausesofhisreform.anditisprovedinthisarticlethatqibaishi''''sreforminhisoldageisthedissectionandreconstructionoftraditionalchinesepaintingandofself-imagesandinnerfeelings,anditimpliesthedissectionandreconstructionofoldsystems.thisartisticreformistheomenofsocialreform,anditcoincidesnaturallywithanddistinguishesessentiallyfrommodernwesternart.
本文试图探讨著名国画家齐白石(1864-1957)“衰年变法”时期其绘画题材、风格转变所隐含的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
对光荣院发展的思考
光荣院是集中供养孤老优抚对象的社会福利机构,是对孤老优抚对象实行特殊社会保障的优抚事业单位,它是优抚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光荣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光荣院的管理和建设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光荣院的建设和管理相对于飞快发展的我国经济,则显得步子不大,急需解决其发展中的问题:
一是光荣院的建设,投入资金严重不足,设施落后,老人生活标准偏低,二是光荣院的建设没有形成规模,收养人数偏少,社会效应不大。三是光荣院的管理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缺乏于时俱进的精神.
今后光荣院的改革与发展笔者认为应沿着以下方向发展:
首先实现规模办院,光荣院自开办至今,只是修修补补,偶尔添置一些日常用品,其规模只仅停留在80年代要求的地步,面对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实际,以及强烈要求向社会开放的呼声,进一步探索,规模办院迫在眉睫,这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由之路.
其次,从经验型管理向制度化管理发展,光荣院的管理沿袭过去管理模式,凭经验,靠感觉,没有引入现代管理模式,实现管理上质的突破,应引入现代化管理技术和手段,使其管理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高层建筑防火城市设计探讨
摘要:高层建筑火灾本身伴随着严重的危险,其预防是技术性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强超高层建筑中消防设备的配置和管理,采用高度的消防技术,消除火灾危险,以达到自我排除,并防患于未然之源。文章介绍了高楼大厦火灾的特点、防火设计的应用和对策。
关键词:高层建筑;火灾特点;防火设计;防火对策
1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
(1)发生率高。高层建筑通常具有大规模而复杂的功能。以办公楼为例,不仅有很多办公室和会议室,还有各种服务室和辅助室。这些房间有很多可燃性和火源,火灾率非常高。据统计,高层建筑的办公室、设备室、厨房最容易着火。火灾的主要原因是吸烟、设备事故、烹饪、锅炉火灾等。高层酒店的一般火灾原因和火灾地点统计见表1所示。(2)火势迅速蔓延。高层建筑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是高层建筑快速火灾扩大的原因之一。发生火灾就会产生烟囱效应,火灾迅速蔓延。烟的垂直扩散速度为3~4m/s,100m超高层建筑的烟的垂直扩散速度约为25~35m/s。高层建筑火灾迅速普及的第二个原因是风的影响。建筑物越高风越快,火越快。据实测,风速为10m高5m/s,高度为30m为8.7m/s,高度为90m为15m/s。由于风的作用,小火灾危险很快就会变成真正的灾害。(3)疏散很困难。因为高层建筑与地面有着长的垂直距离,只有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才有能解决的消防机构,不能满足高层城市和超高层建筑的火灾要求,通常电梯在发生火灾时不能使用,这会影响到严重的避难。
2高层建筑中建筑设计原则
(1)综合性和整体性设计原则在现代超高层建筑的设计中,整体设计原理是将建筑物从小部件中整理、规划,从而形成部件与整体的相互结合、依赖、制约的关系。对建筑设计要素、功能、结构构成、开发史、相互关系、综合调查进行综合性的思想基础分析,将各级别的分析结果反映在综合性和综合性的考察过程中严格比较,保证对建筑设计进行分析、修改、整合、改良的整个建筑设计和部分高度统一。(2)动态联系设计原则在建筑设计中,作为建筑设计的外部条件,构建环境系统,在一定环境中维持发展,与建筑设计的外部系统相互作用。通过这个系统,可以提高建筑设计资源和系统功能的压力。动态原则主要是指内部和外部的关系、系统的变化、系统开发的方向和活动模式的探索,不断探索构建系统、相关操作规则的开发和应用。(3)有序性以及结构性设计原则在高层建筑工程设计中,需要准确地区分每个链路的使用函数和每个链路的关系特性,并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另外,作为建筑设计的组合,建筑物不仅广泛存在结构,而且是建筑性能的核心载体。系统的形成过程直接关系到建筑设计整合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