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9 01:55: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比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比例线段教案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线段的比和比例线段的概念以及比例的性质.以前的平面几何主要研究线段的位置关系和相等关系,从本章开始研究线段及相关图形的比例关系――相似三角形,这些内容的研究都离不开线段的比和比例性质的应用.

本节的难点是比例性质及应用,虽然小学时已经接触过比例性质的一些知识,但由于内容比较简单,而且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印象并不深刻,而本节涉及到的比例基本性质变式较多,合分比性质以及等比性质学生又是初次接触,内容不但多,而且容易混淆,作题不知应用哪条性质,不知如何应用是常有的.

教法建议

1.生活中比例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新课引入时最好从生活实例引入,可使学生感觉轻松自然,容易产生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小学时曾学过数的比及相关概念,学习时也可以复习引入,从数的比过渡到线段的比,渗透类比思想

查看全文

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

一、我国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的变化轨迹

(一)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投资率上升和消费率下降的态势趋于减弱,改革开放以来两者波动幅度明显缩小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多年间,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投资率逐步上升(由1952年的18%上升到2001年的38%),最终消费率相应地逐步下降(同期由83.2%下降到59.8%)。最终消费率和投资率的比例关系,2001年为59.8∶38,“九五”期间(1996~2000年)这一比例平均为59.5∶37.5,其中1999年为60.2∶37.1,2000年为61.1∶36.4;“八五”期间(1991~1995年)平均为58.7∶40.3,“七五”期间(1986~1990年)平均为63.4∶36.7,“六五”期间(1981~1985年)平均为66.1∶34.5(按支出法计算的GDP分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三项,最终消费由城乡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构成,其占GDP之比为最终消费率;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额和存货增加,其占GDP之比为投资率,或资本形成率;消费率和投资率相加有时会大于100%,主要因为净出口为负,使GDP总额减少,分母缩小)。尽管1999、2000年最终消费率有所回升,投资率有所下降,但最终消费率仍然低于“七五”、更低于“六五”期间的平均水平。总的看,这种变化轨迹可能反映了工业化时期投资与消费的一般演变规律,表明两者的比例关系在按照工业化进程的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

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多次出现比较严重的投资过度和消费不足,导致投资率和消费率大幅度偏离其趋势值。1978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投资率和消费率的波动幅度明显缩小,变化轨迹渐趋平稳(见下图)。

1952~2001年最终消费率和投资率的演变轨迹

资料来源:李建伟根据统计资料进行处理。图中对数值曲线分别表示消费率和投资率的趋势线。

查看全文

党员交纳党费的比例?

答:凡有工资收入的党员,按以下比例交纳党费:每月工资收入在400元(含400元)以下者,交纳月工资收入的0.5%;400元以上至600元(含600元)者,交纳1%;600元以上至800元(含800元)者,交纳1.5%;800元以上(税后)至1500元(含1500元)者,交纳2%;1500元以上(税后)者,交纳3%。离退休干部、职工交纳党费的标准离退休干部、职工中的党员,离退休以后按国家规定领取离退休费或养老保险金,仍属于有固定收入的党员,因此,这部分党员要以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或养老保险金为交纳党费计算基数,参照上述规定的比例交纳党费。

查看全文

“反比”并非“反比例”

在讲授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关系的原理时,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如果1双皮鞋的价值是100元,现在生产皮鞋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那么,这双皮鞋现在的价值是()A.不变;B.200元;C.50元;D.25元。

很显然,正确答案应为“C”。但第二天上课时,一位学生(恰巧其父为一制鞋厂厂长)站起来向我发问:“老师,我爸爸说1双皮鞋的成本还不止50元呢。如果按照昨天的例子,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两倍,那双皮鞋的价值就只有25元了,这不可能,也不实际。”这件事触发了我的思考: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作为规律,应该具有普遍意义;学生的问题也不无道理,这其中究竟存在哪些“盲点”?带着这个问题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和调查,发现规律应该是“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不是“反比例”,这一字之差,究竟有多大差距呢?

第一,从“反比”和“反比例”的含义看,二者是有区别的。《现代汉语词典》指出:所谓反比一是指两个事物或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方发生变化,其另一方随之起相反的变化。如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反而逐渐衰弱,这就是反比。二是指反比例。很显然“反比例”是“反比”的一种情况,而“反比例”指两个量A和B,如果其中的一个量A扩大到若干倍,另一个量B反而缩小到原来的若干分之一,或一个量A缩小到原来的若干分之一,另一个量B反而扩大到若干倍,这两个量的变化关系叫做反比例。“反比”和“反比例”这两个概念中构成的双方变化方向是相反的,这是两个概念的共同之处;而反比例中的A和B还具有一特殊属性,即A·B=M(M为一常量),而反比的两事物或两方面(如果能量化的话)A·B不一定是M(M为一常量)。正因为教材中提出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所以我们必选C。但在实践中肯定是大于50元的(根据学生反映和我的调查)。这一区别引发我们思考:这50元是如何确定的?既然有人提出不是50元,能不能设想并证明二者是反比关系?如果反比关系成立,其中能不能找到二者成反比例的情况。

第二,“反比”和“反比例”在实践上的区别。教材把二者确定为“反比例”关系,尽管商品价值量的构成很丰富,但能很快地确定因劳动生产率变化引发的商品的价值量的变化结果;如果二者是成反比关系,那么,因劳动生产率变化引发的商品价值量变化的结果就不那么容易确定了。马克思曾说过:“我们计算一个商品的交换价值时,必须把预先用在这个商品原料中的劳动量以及消耗在实现这种劳动所必须的装备、工具、机器和房屋的劳动,加到生产的最后阶段所费的劳动量上去。”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我们通常把商品的价值量分为凝结在新商品中活劳动的价值量和消耗转移到新产品中的物化劳动(简称死劳动)的价值量。这样,上述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关系就可转化为劳动生产率与凝结在新商品中活劳动的价值量以及劳动生产率与消耗转移到新产品中的死劳动的价值量的关系了;而生产中所需的物化劳动和生产新商品的劳动是在劳动内容和时间上有区别的两个劳动。所以,在这里我们还必须把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分解为在生产过程中消耗转移到新产品中死劳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新商品的活劳动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关系包括生产在生产过程中消耗转移到新产品中死劳动的生产率与转移到新商品中死劳动的价值量的变化关系,以及生产新商品活劳动的劳动生产率与凝结在新商品中活劳动的价值量的变化关系,其变化是相当复杂的。下面,我们列举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商品价值量变化的四种情形:

1.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在生产过程中消耗转移到新产品中的死劳动的劳动生产率不变,而生产新商品的活劳动的劳动生产率上升N倍,这时由前者决定的死劳动的价值量不变,由后者决定的活劳动的价值量降低,因此,这时新商品总的价值量降低,但绝不会成反比例。马克思在《工资、价格和利润》一文中明确指出:“劳动生产率愈高,消耗在一定量的产品上的劳动就愈小,因而产品的价值也就愈校劳动生产率愈低,消耗在同量上的劳动就愈多,因而产品的价值也就愈高”。显然,马克思也未肯定二者成反比例。

2.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在生产过程中消耗转移到新产品中的死劳动的劳动生产率上升N倍,而生产新商品的活劳动的劳动生产率不变,这时的变化结果与上述一致。

查看全文

投资比例差异成因思考

投资、消费、净出口共同构成国内生产总值使用额。其中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实质上是经济建设与当前人民生活的关系,这一关系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增长。因此,在两者间保持合理的比例,是至关重要的。投资率,又称资本形成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使用额的比重。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最终消费额占国内生产总值使用额的比重。从**年以来我市投资率和消费率变化轨迹看,我市投资率由**年的43.2%上升到**的56.4%,上升了13.2个百分点,这19年期间呈逐年上升的态势。消费率由**年的60.1%下降到**的50.4%,下降了9.7个百分点,这19年期间呈逐年下降的态势。

一、影响投资率、消费率的主要因素

1、我市投资率逐年升高的成因

高投资率形成原因的解释很多,例如: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招商引资项目推进,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及企业的投资冲动。其中工业化进程加快对形成高投资率影响最大。

(1)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投资比例较高。各国工业化进程表明,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必然拉动产业结构升级,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会依次出现上升、下降和稳定的趋势。当居民消费由基本生存必需品转向工业品为主时,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就会上升,由于工业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其投资强度要远大于第一和第三产业,由此必然引起投资率上升和消费率下降。当居民消费在工业品基础上进一步升级为对服务类产品需求时,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就会逐步提高,并引起消费率上升和投资率下降。**-**年,我市工业占GDP的比重基本保持在40-47%,其投资率也基本维持在41-57%。随着“十一五”以来工业投入的不断加大,**年我市工业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7%,投资率也上升到近60%。同时,由于城市化发展需要大量的投资,因而城市化又是拉动投资率上升的重要动力。**年,我市的城市化率为35.6%,**年上升到44%,七年上升9.4个百分点,已步入城市化加快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我市投资率提高了14.1个百分点。

(2)高储蓄率导致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高储蓄率是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因为只有高储蓄率才能保证经济起飞所必需的大量投资,用来大规模建设工厂、兴办第三产业、基础设施,改善交通和通讯。我国是儒家文化影响较深的国家,传统上存在重储蓄、轻消费的倾向。**年末,我市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达1082.76亿元,比**年年均增长16.3%,明显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4%的速度,也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增长7.0%、农民人均生活消费年均增长7.4%的速度。

查看全文

圆的比例线段教案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切割线定理和割线定理.这些定理和推论不但是本节的重点、本章的重点,而且还是中考试题的热点;这些定理和推论是重要的工具性知识,主要应用与圆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难点:正确地写出定理中的等积式.因为图形中的线段较多,学生容易混淆.

查看全文

党员交纳党费的比例

凡有工资收入的党员,按以下比例交纳党费:每月工资收入在400元(含400元)以下者,交纳月工资收入的0.5%;400元以上至600元(含600元)者,交纳1%;600元以上至800元(含800元)者,交纳1.5%;800元以上(税后)至1500元(含1500元)者,交纳2%;1500元以上(税后)者,交纳3%。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查看全文

行政比例原则研究论文

[摘要]行政比例原则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目的是为了规范、制约行政自由裁量权而定的,目前大部分国家的行政法中都规定了该原则。我国司法实践中已出现适用行政比例原则作为判决依据,但立法上却未将其明确为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本文通过对行政比例原则的产生发展、概念的阐述以及与相关行政法基本原则的辨析,提出我国确立行政比例原则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行政法比例原则合理性原则

引言

行政比例原则是为了规范、制约行政自由裁量权而创立的一项行政法基本原则,其基本含义是国家应该以给公民及社会带来最小损失或者最大受益的方式来追求、实现其行政目标。近些年来,随着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日益扩张,行政比例原则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我国的学术界对行政比例原则的关注也在不断加温。由于行政比例原则能够有效地规制行政自由裁量权,一些学者甚至将其与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等同起来,称其为行政法领域的“帝王条款”。1目前,已经有一些大陆法系的国家和地区在其行政法中规定了行政比例原则,而我国的立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相关的规定,但从现实的需要来看,无论是为了促进依法行政还是法治国理想的实现,我国都有必要早日确立行政比例原则。

我国的行政立法领域虽然还没有确立行政比例原则,但在行政司法领域,行政比例原则却早已经取得了突破。2000年,在“汇丰公司诉哈尔滨市规划局”1一案中,最高人民法院在其判决中大胆地适用了行政比例原则,这虽然不是行政比例原则在我国司法领域的第一次亮相,但却意味着学者们鼓吹了多年、倡行于一些大陆法系国家的行政比例原则终于得到了我国最高司法机构的认可。这不但会在案例指导的意义上影响下级法院对行政比例原则的适用,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未来行政立法尤其是行政程序法立法对行政比例原则的态度。

一、行政比例原则的产生和发展

查看全文

比例分配应用题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及解答方法。

3.掌握解题关键:根据比算出总份数及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意义。

查看全文

解比例数学教案

解比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