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句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9 01:22: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比较句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比较句和比拟句探究论文

一比较句和比拟句及其纠缠现象

目前学界较公认的比较句式有:“比”字句、“有”字句、以及“像(跟、同)……一样”等构成的句式,但这些句式同时还可以表达比拟的意思。本文所谓的“比拟”就是打比方的意思,即用某些有相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明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与修辞学上的“比拟”不同。比较句与比拟句的区分对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研究以及汉语史上比较范畴演变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往的研究已略有涉及,但大多浅尝辄止,没有就此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马氏文通》首先提出汉语中的比较句,“凡色相之丽于体也,至不齐也。同一静字,以所肖者浅深不能一律,而律其不一,所谓比也。”但就其所举例句来看,马氏并未就比较与比拟做出区分。吕叔湘(1942)把比较范畴分为“类同、比拟、近似、高下、不及、胜过、尤最、不如、倚变”等九类,可见吕先生认为比较包括比拟。首先提出区分比较句和比拟句的是丁声树(1961),在讨论“和、跟、同”和“比”时涉及到比较句,并认为:“‘比’字说的是程度差别,‘和、跟、同’说的是异同或近似”。并提到有些句子只是比拟句,而不是比较句,但并未提出具体的区分标准。“比较句”是就事物间的程度、数量和性状等方面的异同或高下做出客观的描述,属于一种叙实句。而“比拟句”一般只就两种事物进行比较,更多的是重在说明,主观性更强,属于一种说明句。但由于二者往往采用相同的句法形式,甚至相同的形式标记,因而在自然语言中比较句和比拟句常常纠缠在一起很难辨别清楚,故有的学者认为二者存在重合的部分,难以辨清。“纯粹比较与纯粹比喻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这时,比较结构的确切含义往往需要一定的上下文或需辅助相应的语法手段、语气成分来加以明确。很多时候,在这个重叠区,比较句型在语义上是可以有歧义的。”(夏铭2000)陆俭明、马真(1999)指出“还”和“更”的两个重要的区别:“还”只能用于两者的比较,“更”可以用于三者的比较;“还”有比拟的意思。该文用变换分析的方法,细致地分析了“还”和“更”用于不同比较句中的语义特性,并进而指出比较句和比拟句的区别:

(1)a.哈尔滨比这里还冷。→哈尔滨比这里更冷。

b.我哥哥比我还有能耐。→我哥哥比我更有能耐。

c.小张跑得比王平还快。→小张跑得比王平更快。

(2)a.那孔比针眼儿还小。→*那孔比针眼儿更小。

查看全文

比较句和比拟句分析论文

一比较句和比拟句及其纠缠现象

目前学界较公认的比较句式有:“比”字句、“有”字句、以及“像(跟、同)……一样”等构成的句式,但这些句式同时还可以表达比拟的意思。本文所谓的“比拟”就是打比方的意思,即用某些有相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明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与修辞学上的“比拟”不同。比较句与比拟句的区分对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研究以及汉语史上比较范畴演变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往的研究已略有涉及,但大多浅尝辄止,没有就此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马氏文通》首先提出汉语中的比较句,“凡色相之丽于体也,至不齐也。同一静字,以所肖者浅深不能一律,而律其不一,所谓比也。”但就其所举例句来看,马氏并未就比较与比拟做出区分。吕叔湘(1942)把比较范畴分为“类同、比拟、近似、高下、不及、胜过、尤最、不如、倚变”等九类,可见吕先生认为比较包括比拟。首先提出区分比较句和比拟句的是丁声树(1961),在讨论“和、跟、同”和“比”时涉及到比较句,并认为:“‘比’字说的是程度差别,‘和、跟、同’说的是异同或近似”。并提到有些句子只是比拟句,而不是比较句,但并未提出具体的区分标准。“比较句”是就事物间的程度、数量和性状等方面的异同或高下做出客观的描述,属于一种叙实句。而“比拟句”一般只就两种事物进行比较,更多的是重在说明,主观性更强,属于一种说明句。但由于二者往往采用相同的句法形式,甚至相同的形式标记,因而在自然语言中比较句和比拟句常常纠缠在一起很难辨别清楚,故有的学者认为二者存在重合的部分,难以辨清。“纯粹比较与纯粹比喻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这时,比较结构的确切含义往往需要一定的上下文或需辅助相应的语法手段、语气成分来加以明确。很多时候,在这个重叠区,比较句型在语义上是可以有歧义的。”(夏铭2000)陆俭明、马真(1999)指出“还”和“更”的两个重要的区别:“还”只能用于两者的比较,“更”可以用于三者的比较;“还”有比拟的意思。该文用变换分析的方法,细致地分析了“还”和“更”用于不同比较句中的语义特性,并进而指出比较句和比拟句的区别:

(1)a.哈尔滨比这里还冷。→哈尔滨比这里更冷。

b.我哥哥比我还有能耐。→我哥哥比我更有能耐。

c.小张跑得比王平还快。→小张跑得比王平更快。

(2)a.那孔比针眼儿还小。→*那孔比针眼儿更小。

查看全文

论语中使动句和使字句比较研究论文

【摘要】在古代汉语中,使动句是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它的动词和宾语之间关系虽然是“动宾”关系,但是较为特殊。而使字句是兼语式最主要的一种类型。此二种语法现象在语法意义上是相通的。本文主要从古代经典名著《论语》中广泛撷取论据,在比较的基础上阐述使动句和使字句的本质特点及二者间的关系。

【关键词】《论语》;使动句;使字句

一、引言

在古代汉语中,使动句是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而使字句在古籍著作中也是较为常见的语法现象,现结合孔子经典著作《论语》中有关语法现象的比较分析,对古代汉语中使动句与使字句的比较谈一点我的粗浅的认识。

二、使动句在古代汉语里是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

“使动”又叫“致动”,“使动”(和意动)的名称是1922年陈承泽先生在《国文法草创》中提出来的。这个名称很快就得到了语法学界的公认。

查看全文

词句目标教学管理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词句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理解含义比较深的词句在课文中的意义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据此,我们可以明确:词句的教学目标有两层。第一层是:理解词义句意;第二层:是品味词句。什么是品味词句呢?我认为是:在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句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词语、句子与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造词造句的用意;另一方面,让学生体味这些词句在表达上的准确、优美、形象。

那么,如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呢?要达到第一层目标,常用的方法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要达到第二层目标,我常常采用比较法去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出“味”来。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例去谈谈几种比较法。

(一)换词比较

如《可爱的草塘》一课中,“浪花翠绿翠绿的,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中的“赶”,可以引导学生换上“接”字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看出:“接”是指前一层浪花过去了,后一层浪花跟上来;“赶”是指前一层浪花还没有过去,后一层浪花就追上来,起弧的节奏快,能显示出浪花的活跃。这样——比较体味,学生队“赶”用在这里的含义和表现力就理解得比较深刻了。

又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写道“一位老奶奶双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把‘拄’换成‘拿’,好不好?”学生一比较,纷纷说:“不好,因为拄着可以看出是老奶奶快站不住了,必须借助拐杖撑地才行,从后面的‘背靠’也可以看出来。”我顺势引导学生:“老奶奶年纪大,快站不住了,还要在那里等候总理的灵车,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便会得出:这表现了老奶奶对总理的尊敬、怀念、渴望见到总理的感情。这样,学生通过换词品味,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查看全文

金沙方言探析论文

一、差比句

(一)“比”字句

1.A比B+W

这个句式在金沙方言中很常见,表示A胜过B。A和B可以是名词、形容词,也可以是短语甚至是复杂小句。如:

(1)她比我来事。(她比我强。)

(2)安安顿顿总比没得安稳好。(安安稳稳总比不得安稳好。)

查看全文

燕子教学管理论文

[内容]

一、比较观察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在这幅图中,燕子是主体景物,群山、湖面、稻田等是背景,这一点学生容易看出。但是,在对主体景物——燕子进行观察时,是按由近及远的顺序好,还是由远及近的顺序好?学生就难以把握了。这时,教师可先要求学生分别用上述两种顺序进行观察,并说说分别观察到了什么?接着要求学生比较一下,哪种观察方法比较好?(暂不要求作出结论)然后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听罢录音,再让学生作出结论。通过观察比较,再结合课文,学生都能体会到,观察燕子,用由近及远的顺序好,它符合人们的一般观察习惯。

二、比较字词本文中有许多精妙传神的用词,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但小学生是难以体会到的。如:“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一句中的“痕”字就是一例。怎样使学生体会到“痕”字好在哪里呢?教学时,教者可先启发学生思考:电线一般用什么量词?(根)然后让学生比较:在这里是用“根”好,还是用“痕”好呢?如学生还不能比较得出,教师再启发学生说说:我们在看一样东西的时候,近看时觉得它怎样?(大)远看时又觉得它怎样?(小)提示学生把电线在高处、远处这一因素带进去考虑。通过这样的比较之后,学生一下子就会发现,这里用“痕”作量词好,一个“痕”字把处于高远处的电线只能隐约可见的特点极准确地表达出来,与后面写“燕子”成了“小黑点”珠联璧合,产生了一种朦胧的美。而用“根”则没有这种效果。

三、比较句子对小学生来说,具体与罗唆还不容易区分,把句子写具体有什么好处也不一定说得清楚,这就需要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经常性的训练。如:“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带着它剪刀似的尾巴,斜着身子在天空里掠过,唧的一声,已经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这一句具体描写了在风和日丽的春光里,燕子快捷飞行的情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体会,教者可先出示一个根据原句浓缩成的“概括句”,即:“燕子在天空里掠过,由这边飞到那边。”让学生将“概括句”与原文“具体句”进行比较,看看“具体句”比“概括句”多了哪些词语或词组?接着引导学生逐个分析多出来的词语或词组与描写燕子飞行有什么联系?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具体句”与“概括句”相比,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通过比较分析,学生明白了,还是“具体句”即原句写得好!与“概括句”比起来,原句交代了燕子飞行的环境,表现出了燕子飞行时快捷灵巧的特点。同时学生也懂得了,把句子写具体,不是面面俱到地写,而是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四、比较朗读重读是表现文章思想感情的朗读技巧之一,但是重读不一定就得用力读,有一种重读法叫做“重音轻读”,即用“虚声”来读。这是学生在朗读时容易忽略的。如“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氨一句,打了个非常贴切而又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的赞美之情。朗读时,为表达出这种感情,其中“曲谱”要重读,这一点学生知道,但“曲谱”要用“虚声”来读,学生就不明白了。教学时,教师可分别用“虚”和“实”两种读法来读,让学生对比体会,哪种读法显得美些?然后再把“虚声”读法的要领(一轻二慢)教给学生。通过比较,学生得出结论,还是“虚声”读法显得美些。因为此时的环境是很静的,如果读得太“实”,则会破坏当时的静态美。

五、比较写法小学生在描写人物(或事物)的外貌(或外形)时,不注意抓住特点来写,而是从上写到下,面面俱到,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教者应结合阅读教学,多进行一些比较训练,让学生在比较训练中,掌握正确的写法。本文在描写燕子外形时,是抓住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三方面来写的,却没有写到燕子的眼睛、嘴和爪子,学生感到不理解。通过比较,学生终于明白了:燕子的眼睛、嘴和爪子的特点不像它的羽毛、翅膀和尾巴那样突出,所以没有写。同样的,翠鸟的翅膀和尾巴的特点也不像它的爪子、羽毛、眼睛、嘴那样突出,所以也没有写。同时学生还懂得了,描写外形、外貌,一定要抓住有特点的方面来写,没有必要处处写到。

查看全文

金沙方言研究论文

一、差比句

(一)“比”字句

1.A比B+W

这个句式在金沙方言中很常见,表示A胜过B。A和B可以是名词、形容词,也可以是短语甚至是复杂小句。如:

(1)她比我来事。(她比我强。)

(2)安安顿顿总比没得安稳好。(安安稳稳总比不得安稳好。)

查看全文

燕子教学谈研究论文

[内容]

一、比较观察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在这幅图中,燕子是主体景物,群山、湖面、稻田等是背景,这一点学生容易看出。但是,在对主体景物——燕子进行观察时,是按由近及远的顺序好,还是由远及近的顺序好?学生就难以把握了。这时,教师可先要求学生分别用上述两种顺序进行观察,并说说分别观察到了什么?接着要求学生比较一下,哪种观察方法比较好?(暂不要求作出结论)然后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听罢录音,再让学生作出结论。通过观察比较,再结合课文,学生都能体会到,观察燕子,用由近及远的顺序好,它符合人们的一般观察习惯。

二、比较字词本文中有许多精妙传神的用词,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但小学生是难以体会到的。如:“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一句中的“痕”字就是一例。怎样使学生体会到“痕”字好在哪里呢?教学时,教者可先启发学生思考:电线一般用什么量词?(根)然后让学生比较:在这里是用“根”好,还是用“痕”好呢?如学生还不能比较得出,教师再启发学生说说:我们在看一样东西的时候,近看时觉得它怎样?(大)远看时又觉得它怎样?(小)提示学生把电线在高处、远处这一因素带进去考虑。通过这样的比较之后,学生一下子就会发现,这里用“痕”作量词好,一个“痕”字把处于高远处的电线只能隐约可见的特点极准确地表达出来,与后面写“燕子”成了“小黑点”珠联璧合,产生了一种朦胧的美。而用“根”则没有这种效果。

三、比较句子对小学生来说,具体与罗唆还不容易区分,把句子写具体有什么好处也不一定说得清楚,这就需要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经常性的训练。如:“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带着它剪刀似的尾巴,斜着身子在天空里掠过,唧的一声,已经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这一句具体描写了在风和日丽的春光里,燕子快捷飞行的情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体会,教者可先出示一个根据原句浓缩成的“概括句”,即:“燕子在天空里掠过,由这边飞到那边。”让学生将“概括句”与原文“具体句”进行比较,看看“具体句”比“概括句”多了哪些词语或词组?接着引导学生逐个分析多出来的词语或词组与描写燕子飞行有什么联系?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具体句”与“概括句”相比,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通过比较分析,学生明白了,还是“具体句”即原句写得好!与“概括句”比起来,原句交代了燕子飞行的环境,表现出了燕子飞行时快捷灵巧的特点。同时学生也懂得了,把句子写具体,不是面面俱到地写,而是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四、比较朗读重读是表现文章思想感情的朗读技巧之一,但是重读不一定就得用力读,有一种重读法叫做“重音轻读”,即用“虚声”来读。这是学生在朗读时容易忽略的。如“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氨一句,打了个非常贴切而又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的赞美之情。朗读时,为表达出这种感情,其中“曲谱”要重读,这一点学生知道,但“曲谱”要用“虚声”来读,学生就不明白了。教学时,教师可分别用“虚”和“实”两种读法来读,让学生对比体会,哪种读法显得美些?然后再把“虚声”读法的要领(一轻二慢)教给学生。通过比较,学生得出结论,还是“虚声”读法显得美些。因为此时的环境是很静的,如果读得太“实”,则会破坏当时的静态美。

五、比较写法小学生在描写人物(或事物)的外貌(或外形)时,不注意抓住特点来写,而是从上写到下,面面俱到,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教者应结合阅读教学,多进行一些比较训练,让学生在比较训练中,掌握正确的写法。本文在描写燕子外形时,是抓住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三方面来写的,却没有写到燕子的眼睛、嘴和爪子,学生感到不理解。通过比较,学生终于明白了:燕子的眼睛、嘴和爪子的特点不像它的羽毛、翅膀和尾巴那样突出,所以没有写。同样的,翠鸟的翅膀和尾巴的特点也不像它的爪子、羽毛、眼睛、嘴那样突出,所以也没有写。同时学生还懂得了,描写外形、外貌,一定要抓住有特点的方面来写,没有必要处处写到。

查看全文

现代汉语语法分析论文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进行古今句式比较,正确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查看全文

现代汉语语法探究论文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进行古今句式比较,正确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