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8 22:56: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表演艺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评剧表演艺术综述
评剧是流行于北京、天津、内蒙古自治区、华北、东北各省的一个大戏曲剧种。它以河北东部滦县一带的“对口莲花落”为母体,吸收京剧、河北梆子、河北皮影、大鼓等音乐与表演艺术而形成。评剧原属民间小戏范畴,以“三小戏”(小旦、小生、小丑)见长。后发展成生、旦、净、丑行当俱全、齐头并进、枝繁叶茂、全面开花的大剧种。彩旦是评剧中的一个重要行当,也叫“丑旦”、“丑婆子”,属“丑行”而不属“旦行”,即“彩旦非旦”。彩旦多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女性人物,其化妆的特点是面涂白粉,再涂厚重的胭脂,表演上与丑行十分相近。表演艺术是评剧彩旦的核心与关键。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评剧彩旦表演艺术的实践与理性思考,就评剧彩旦的表演艺术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以下四大理论观点,构成“四轮定位”的理论框架。
一、文化素质是基础
作为“知识经济”的21世纪,世界各国各领域,都兴起一股“文化热”,这是时展的必然。文化已经与政治、经济一起,共同构成综合国力的三大要素。我们党也十分重视文化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对我国的文化工作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文化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大概念,按照我国权威工具书《辞海》对“文化”所给出的定义:“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式。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辞海》缩印本)文化对包括评剧艺术在内的所有艺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乃至决定作用,许多人都认为:“艺术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因此,评剧彩旦的表演艺术,首先必须以文化素质为基础与前提,为智力支撑与动力之源。在这方面,著名评剧彩旦表演艺术家赵丽蓉堪为典范。她刻苦好学,广收博采,铸就了深厚的文化功底,养成了高深的文化素质。例如她表演的电影《喜盈门》和许多话剧小品,尤其是小品《打工奇遇》中当场挥毫书写的书法“货真价实”,都充分彰显出其过硬的文化实力,这成为她评剧彩旦表演的“软实力”。
二“、四功五法”是手段
同其他行当一样,评剧彩旦也必须以“四功五法”为有效的表演手段。所谓“四功五法”,指的是唱、做、念、打“四功”与手、眼、身、法、步五法。它们都是规范化的程式,是虚拟化的写意法则。也就是说,评剧彩旦的表演艺术,其本质也是“以歌舞演故事”,是充分运用“四功五法”营造戏剧意境,并以此吸引观众。在这方面,赵丽蓉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例如她在上世纪60年代的评剧电影戏曲片《花为媒》中扮演的阮妈的一段唱腔《报花名》,就融唱、做、舞、念于一炉,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唱段,开创了评剧彩旦演员创造名段的先例。
三、人物塑造是生命
木偶剧表演艺术
木偶剧是由演员操纵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戏剧。表演艺术是木偶剧的生命与灵魂,如果没有演员的表演,木偶剧只是死木偶,而不是活的戏剧艺术。从理论上对木偶的表演艺术进行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研究,将会为木偶剧的表演艺术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为此,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木偶剧表演的艺术实践,对木偶剧的表演艺术进行系统化研究,以与同行共同切磋,共同提高。具体而言,木偶剧的表演艺术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理论层面予以解读。
一、木偶剧的操纵表演
木偶剧的操纵表演,是木偶剧表演艺术的基础与前提。木偶剧,顾名思义,是以木偶为主要角色的戏剧,演员不能直接登台,要通过操纵木偶,让木偶代表演员进行表演。所以说,操纵表演是使死木偶变为活角色的关键与核心。也就是,木偶的一招一式,一举手一投足,全由演员操纵得以呈现。根据木偶的形体性质不同,其操纵表演也各有不同。我国现有的木偶剧及其不同的操纵表演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杖头木偶及其操纵表演
杖头木偶的形体通常约为一米左右身高,安装有三根操纵棍。演员表演时用棍举起木偶并操纵其表演。我国的杖头木偶剧历史十分悠久,在宋代已经流行,当时称作“杖头傀儡”。现在北京的“托偶戏”、四川的“木脑壳戏”、黑龙江的“木偶戏”,均属杖头木偶。而广东临高的“木偶戏”,则由演员托举木偶同台表演,也属广义的杖头木偶范畴。
(二)布袋木偶及其操纵表演
钢琴表演艺术分析论文
摘要:钢琴表演艺术作为一门理论实践性的艺术学科,它的发展趋势与社会发展时代化、个性化及民族化有着必然的联系。钢琴表演艺术应密切关注时代化、个性化以及民族化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从而更好地推广钢琴作品、音乐艺术,使钢琴表演艺术学科日趋完善、成熟。
关键词:钢琴艺术表演时代化个性化民族化
钢琴表演艺术是一门理论实践性的艺术学科。钢琴表演艺术作为艺术作品的二度创作过程,是建立在遵循作曲家原意的基础上、具有表演者个性风格特点的作品再现。钢琴表演艺术学科的实践运用和音乐美学的审美观是密不可分的。在音乐的表演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方向的运动:一是表演者把内心的精神转化为音乐,即精神变物质的过程。二是观众把这种音乐再通过大脑的理解转化为精神,即物质变精神的过程。好的表演艺术形式总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演,积极地影响和感染观众,帮助观众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调节观众的欣赏角度和趣味。任何表演艺术的存在都脱离不了时代、个性以及民族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对钢琴表演艺术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个性、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钢琴表演艺术除了在原有的优秀传统表演基础上要不断发展,还要考虑出新,结合不同层次群体的心理需要,从现代社会人们希望出现新事物的角度,以及对钢琴表演艺术、钢琴文化传播途径的新需求,真正使钢琴表演艺术繁荣昌盛。
一、个性化表演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基础
钢琴表演艺术据其特性及其作品的需要,表演者采用单独、侧面对观众的表演形式。这种传统的表演形式为表演者创造了一个对音乐更好地理解和阐释的艺术氛围,在突出表演者自我意识的同时,向观众传达对音乐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的理解;也正是这种传统的优秀的表演形式,我们才能欣赏到各种不同风格的表演。风格既表现于内容,又表现于形式,它是由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的特色。对于一首作品,表演者根据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内容,选择能够反映、表达自己心理的表演形式。不同的表演形式,也是表演者风格和修养的体现。例如演奏贝多芬的《热情》,表演者除了根据作品给予指定的表现形式进行表演创作外,施纳贝尔突出了严谨、理性的古典学风;李赫特尔感情激荡,气势恢宏,风格浪漫;鲁宾斯坦呈现了温文尔雅的气质;霍罗维茨则表现了炉火纯青的技术和强烈的个性;肯普夫表现出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成熟的技巧。正是有了这些不同风格的创造,《热情》才会像钻石一样始终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价值。这对于有音乐素养的听众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在钢琴表演过程中,个性与共性不可分割地存在于一个有机整体里,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也就是说,表演者把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和感情寓于他们不同的表演形式之中。作品给演奏者提供了创作的基础,但也有许多潜在的不定点和空白,给了演奏者填补、再创造的空间。演奏者就可以借助一些手段,创造另外的一种音乐审美效果,拓展音乐表演的视界和话语空间。茵格而顿指出:“像绘画那样的‘原作’在音乐中是不存在的,音乐作品本身只能提供一个多层次的未定点。只有通过一次次的音乐表演来实现一个变体。每一个变体都包含有表演者的独特创造,并使音乐作品成为表演者和作曲者共同创造的艺术复合体。”[1]表演者在这个多层次的未定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内心体验的思维活动,进行抒发人类思想感情并赋予音乐作品生命力的二度创作,尽量完善音乐意境,表现音乐情感与内容,并使其成为联结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的纽带。
戏剧表演艺术本质特点
优秀的戏剧表演是具有一种特殊灵魂的,尽管在戏剧发展过程中,导演、舞台美术等多方面的因素起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要作用,但是戏剧演出艺术的特性决定了演员的表演艺术是一个戏剧演出的核心,优秀的演员在舞台上成功的人物形象创造,永远是吸引观众的。演员凭借的是演出技巧。表演技巧的特点是:演员利用自己有生命的身体体现剧中人物行动,在有同样生命的观众面前演出来———这就是表演艺术的本质特征。根据表演艺术的本质特征,要求表演必须以情感人,表演者必须动情,方能使观众情动。表演者创造的艺术感情通过直观的舞台动作和舞台语言诉诸观众的视听。这种具体生动的当场交流,必须引起观众情感的共鸣。不论任何演出形式,不论表演者和观众直接交流还是间接交流,都应产生这种情感上的共鸣现象。
一、表演艺术的本质特征,要求演员在舞台上化身为角色并实现角色的行动过程。
表演艺术不可能绝对地静止,也不允许绝对地静止。表演艺术总是直观性与过程性相统一的。观众在关心角色命运的同时,欣赏着演员的表演艺术的技巧。演员在演出中的艺术创造与观众的艺术欣赏是同步进行的。观众的审美感受与审美判断也是同步渗透的。根据表演艺术的本质特征,表演艺术追求人物形象的整体美,其内容美和形式美必须是结合的。不同的剧种由于表演手段的差别对两者有不同程度的侧重,但优秀的演员都能达到形象的完美、整体的和谐。人物的性格美、心灵美、感情美等,都是内容和形式统一的结果。
不论戏剧家侧重于再现或侧重于表现,二者在戏剧中必须是结合的。在戏剧表演中,由于剧种不同,对再现与表现也有不同的要求,但是绝对排斥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根据表演艺术的本质特征,舞台上一切都是假定的。演员扮演的角色是假定的,角色的行动目的和人物关系也是假定的,舞台上的一切都是虚构的。但是只有演员是一个活的实体,他适应着一切规定给他的虚构、假定,从虚构的故事直到他要做的虚拟的动作。舞台上的各种外部条件,包括灯、服、道、效、化和布景,他都必须信以为真。“以假当真”是演员的最起码的要求。观众是在承认剧场中的假定性、承认表演的以假当真的前提下来观剧的。“以假当真”向来是表演者与欣赏者之间美学上的交接点。不论演出者追求“酷似的逼真”、表演的“当众孤独”和最“完善的幻觉”,还是追求明确的剧场性、间离效果、面向观众表演,观众总是以假当真地欣赏着演员的表演。观众一方面排斥着生活真实向舞台艺术的渗入,一方面又拒绝表演的“虚假”。
二、表演艺术必须承载着发展戏剧、完善戏剧的重要任务。
京剧《打渔杀家》原来的表演并不出色,到了谭鑫培和王卿瑶手中,就通过提高后的表演丰富了许多。后来,余叔岩和梅兰芳又在谭、王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加工。反过来看,话剧《雷雨》、《茶馆》,第二代演出距原班人马相距甚远。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新版也不如原版。其原因是不言而谕的。因此,懂得戏剧艺术真谛的改革家们从不违背戏剧表演的客观规律性,总是以强调表演艺术来从事形式上的种种改革。十九世纪法国自然派提出“第四堵墙”理论,主要目的是为了在舞台上揭示人物的心理和私生活的某些隐秘,借以抨击当时的社会黑暗。但是在提出这种理论时就充分利用了表演艺术易于逼真而造成艺术幻觉的这种特征。布莱希特建立起“叙述体戏剧”,创造了独特的戏剧形式。但他为了达到感情上的“异化效果”,却不得不利用表演技巧先充分发挥“感情同化”效果。“异化”的手段主要是编导者的专用工具,演员却依然做着以感情打动观众的工作。
儿童剧表演艺术技巧探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艺术需求提高,儿童剧的发展也日益繁盛。据统计,2019年儿童剧演出接近两万场,总票房超过十亿元,中国儿童剧的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次均呈直线上升态势,行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家长对于儿童剧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儿童剧是以儿童为受众的戏剧,形式可以是歌剧、舞剧、话剧、神话剧、木偶戏、皮影戏等,内容可以取材于神话、童话,也可以取材于现实生活。儿童剧表演不是小儿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人人都说孩子小,谁知人小心不小”。所以表演虽然是给小朋友看的,但是里面有大学问。
儿童剧表演艺术的代入性。
表演讲究代入感,指演员自己相信角色,将自己代入角色、融入角色才能塑造出生动鲜活的人物。儿童剧表演的特殊性在于演员多扮演儿童、动物或神话、童话中的人物,要俯下身来,用儿童的眼光去评价、欣赏剧中角色,深入到儿童中去,和孩子成为朋友。儿童剧表演艺术家方掬芬曾说:“我一生都在观察儿童,体验他们的心灵,揣摩他们的动作。”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排演儿童剧《报童》时,方掬芬扮演的小报童是只有八九岁的小男孩,而当时她已近五十。为了揣摩儿童的心理,学习儿童的行为方式,她每天都去观察鸽子,揣摩儿童眼神与鸽子的相似之处来训练眼神,最后成功塑造了报童,获得观众的认可。演员表演儿童,要体现童心童趣,设计出符合儿童特征的动作和语言。比如在《三字经》中为儿童设计了托着下巴、踮着小脚的舞蹈动作,将儿童的童真表现得淋漓尽致。
儿童剧表演艺术的夸张性。
演员在进行角色的二度创作时,要根据儿童特点设计语言、动作、表情、语气和音色等。由于观众都是儿童,因此表演设计要夸张,吸引儿童的注意力,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合理的夸大和放大是儿童剧表演区别于一般表演的本质特征。比如童话剧《小红帽》中表演大灰狼欺骗小红帽,大灰狼的语言要适当增加谄媚的语气,不能太过真诚,笑容是奸诈的,眼神是游移的,要表现出大灰狼的阴险狡诈和贪婪,动作也需要放大,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也就是说,夸张的语言和动作都是为性格塑造服务的。甚至,在外形设计上也需要根据角色进行放大。有些人偶剧设计的大头套、大手、大脚丫,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突出特征,给小观众留下印象。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他们只能保持三十到四十分钟的注意力,并且记忆点和成人不同,感性直观的认知较高,鲜艳的、夸张的、运动的设计更容易被儿童捕捉到,因此演员塑造人物时要具有夸张、鲜明的特点。
儿童剧表演艺术的趣味性。
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实践创新分析
摘要:在钢琴演奏领域,舞台表演艺术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一般会受到钢琴表演者的个体表演所影响。而在钢琴表演者的个人成长过程中,应该努力地在实践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舞台表演艺术水平。钢琴舞台表演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是对艺术实践不断创新的表现。这就意味着钢琴演奏者在演奏中需要具备创新的意识与想法,不能局限于以往的演奏形式而囿于一偶,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必须在实践中突破困境,充分挖掘自身的钢琴艺术表现潜能,并且通过有效的技巧方式进行创新。
关键词:钢琴演奏;舞台表演;表演艺术;创新精神
创新是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实践的灵魂。演奏者在舞台表演中,若是思维被禁锢了,则很难演绎出灵活的钢琴艺术。因此,钢琴演奏者要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让自己的艺术思维随时都处于一种活跃化的状态。在舞台表演中,钢琴演奏者的表演艺术实践能力也会影响其演奏效果,要求钢琴演奏者立足于实践,发挥创新精神,切实改进当下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实践问题,努力挖掘钢琴演奏者的钢琴艺术表现潜能,是钢琴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实践创新提出的背景
当今,在钢琴演奏的舞台上,钢琴舞台表演艺术越来越广泛地受到人们的欢迎。在国际艺术舞台上,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倍受世界关注。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已经发展到对于任何一场成功的音乐会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音乐文化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音乐听众的审美取向出现了不小的变化,其聆听音乐的心理与艺术境界也难免地会出现变化。因此,对于钢琴演奏而言,若是钢琴的舞台表演艺术实践缺乏创新,则很难适应当前人们在音乐欣赏方面的审美观念变化。在任何一个艺术领域,如果没能冲破传统束缚,树立起创新意识,则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和进步。同样,对于音乐文化——钢琴舞台表演艺术来说,其传承和发展也要融入新的元素,才能向前推进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当前音乐艺术创新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这也就意味着钢琴这一音乐形式的舞台表演艺术实践的创新必须向前迈出步伐,突破物质利益对钢琴演奏者的影响,让钢琴演奏者的感受力与想象力可以得到释放,甚至得到一定的增强。尤其是钢琴演奏者舞台表演艺术方面的欣赏标准也有了变化,这些问题都体现了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实践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二、钢琴舞台表演艺术实践存在的问题分析
舞蹈表演艺术特色和规律
一、舞蹈艺术的本质特点——美
俄国一位伟人——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这样说过,他说“美是生活”,那么作为用审美的视角和方式展现生活的舞蹈艺术则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美学艺术、表演艺术,是一种通过舞蹈者的肢体语言来表达美的艺术形式。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国外,许多的美学理论学家都一致认为舞蹈比所有动人、美丽语言更美好、更优美。18世纪的法国舞蹈理论家诺维尔指出,当人类的感情达到一定的极致,而语言有时候是不能够表达的,那么人们就会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那么在此时,人们的情节舞蹈就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人们的一个舞步、一个动作、一个身段都能够表达出不同的心境,例如激动、欣喜、愤怒、伤心等等。也就是说,越是难以表达的情感就越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而作为肢体语言的舞蹈艺术就是最好的表达形式。舞蹈本身就是一种美,她有美的形象、美的旋律、美的节奏、美的线条、美的舞步、美的画面......舞蹈时时刻刻给人一种视觉的享受和心灵的陶冶。美就是舞蹈的本质特征,离开了美的舞蹈就不能称之为舞蹈,也就失去了舞蹈的价值和内涵。因此,正确认识舞蹈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探讨舞蹈表演艺术的美学内涵并以舞蹈的美学特征为基础进一步探讨舞蹈美学的规律对丰富、发展我国舞蹈表演艺术和促进我国人民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和规律
1、舞蹈表演艺术的形象性由于舞蹈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眼睛上的审美,所以无论是在舞蹈节目的编排、舞蹈情节的叙述、舞蹈角色的塑造还是舞蹈的表演过程中都需要用很直接、形象的方式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但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是,舞蹈的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编排不能过于复杂,否则就会导致舞蹈的编排者为了对舞蹈的情节和人物关系进行解释而使得舞蹈的表达缺少了连续性和流利性,这也就会使舞蹈艺术的魅力有所减少,大打折扣。此外,运用舞蹈艺术来表现虚拟的时间对于舞蹈的编排者而言也是件难事。要想表达发生在过去或者是将来的场景,就需要舞蹈的编排者创造出特定的情节或者是用特定的处理手法对舞蹈的情节进行灵活的处理、进行说明。比如,我们熟知的舞蹈剧《文成公主》,这部舞蹈剧是展现文成公主在入藏前所遭遇的不幸和困难的事件,由于舞蹈剧情是为了展现文成公主对未见的松赞干布的仰慕和决定为国牺牲、进行联姻的精神,所以,舞蹈的编排者就采用了“叠化”的手法对这段处于虚拟时间中的情节进行处理,安排了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在幻觉中、虚拟世界中的共舞。虽然,这段双人舞蹈实际上是没有发生的,但是却因为舞蹈的编排者对这段情节交代得当,所以,观众在观看舞蹈、解读舞蹈情节时并没有对此产生误解,可见懂得舞蹈的美学特征是多么的重要。
2、舞蹈表演艺术的动作性舞蹈作为一门美学艺术,对舞蹈的美学动作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正如我们所共知的,一部舞蹈的好坏、一部舞蹈能否吸引住观众,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舞蹈动作的设计和舞蹈动作的表现力。舞蹈的动作可以说是直接为舞蹈的情节服务,它直接推动了舞蹈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例如,我们所熟知的《狼牙竞秀》、《西刹秋涛《》鸡水环清》等几部舞蹈剧,这几部舞蹈剧展现的是保定十景的动人传奇故事,在舞蹈的编排过程中,编导运用形象的思维、化动为静的手笔、强烈的动作表演深深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3、舞蹈表演艺术的虚拟性舞蹈的表演艺术有一定的虚拟性,也就是说,它所展现的一些动作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发生的,有一定的夸张和想象的空间在其中。例如,舞蹈《水》中,刀美兰一边急速的旋转,一边潇洒的挽着头发;再如,《金山战鼓》中,梁红玉在宋金交战最激烈、最猛烈的时候突然跳到战鼓上的舞蹈动作等等,这些在实际的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的,而在舞蹈的舞台上不仅仅不会显得突兀和荒诞,反而是一种艺术的美感,一种顺其自然地表达。走进剧场观看舞蹈的观众对于这种来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的动作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赞赏高度,他们愿意欣赏舞台上的这种舞蹈艺术的虚拟性和假设性,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美的感受和艺术的情趣,是一种超脱了自然,超脱了社会现实的想象,甚至是把他们对人物情节的虚拟想象呈现在舞台上的一种成功。但是我们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里所指的虚拟性和假设性并不是完全的脱离生活实际的妄想和漫无边际的狂想、乱想。这种舞蹈表演艺术的虚拟性和假设性是建立在社会生活实践、社会生活本质的基础之上的,是对生活现象和情节的高度凝练和对生活艺术的再创作,讲究的是融入生活,深入生活,又高于生活,绝对不是提倡艺术的虚假和失真。
表演艺术市场论文
一、营销中感情的作用已经由许多研究者进行探讨,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Oliver发现3项感情回应是满意度的重要先行要素。Nyer发现预测消费后回应的最佳方法是测量满意度及其他的感情要素。Shermanetal.确证了消费者的感情状态可能是购买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管理人及营销者可以通过运用感情来获取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组织在竞争市场中业绩表现的关键,艺术组织与其他企业一样需要获得竞争优势来创造并维持卓越的表现。对于本质上更倾向于享乐型的服务来说,感情的达成及状态被认为会对消费、评价以及再购买意图产生一定的作用。满足主观因素并激发感情反应被看作是决定这类体验中顾客价值的最关键元素。
二、随着关系营销的出现及兴起,顾客维系和再购买成为关注的焦点。
Hellieretal.证实了最新的发现,认为再购买意图是推动组织收益性和未来可持续发展性增长的极具价值的要素。服务质量、感知价值和满意度等构想已经被不同的研究者识别为再购买意图的先行要素。根据先行研究可知:服务质量对感知价值有正面影响;感知价值对顾客满意度有正面影响;顾客满意度对再购买意图有正面影响。然而却很少有研究验证表演艺术领域中再购买意图的重要性及其与先行要素间的关系。
三、营销中的感情因素研究包含3个阶段:类别方法,维度方法和认知评价方法。
类别方法不解释感情的起因,只根据相似性将各种感情分成几组。维度方法利用效价和觉醒两个维度来区分感情。认知评价方法则提供了一个更有深度的办法来说明感情之间细微的差异,并旨在预测特定环境下什么感情会被引出、被激发的感情如何影响行为。认知评价方法被认为更适合理解市场环境中消费者感情回应。该方法被用于研究消费感情及其对购买后行为的影响。在导致感情的潜在评价项目中,最基础的一项便是目标一致性。Frijda以及其他学者认为感情是一种对个人———环境关系的动机性回应,而动机涉及个人目标。
潮剧表演艺术及大象之美
【摘要】大象无形这一传统哲学思想在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戏曲艺术中尤为重要,潮剧作为我国十大剧种之一,也尽显大象无形之美。本文从中国传统哲学角度分析潮剧表演艺术中的大象之美。
【关键词】潮剧;大象无形;传统艺术;审美
潮剧是南戏的一个分支,更是我国十大剧种之一。潮剧由南戏演变而来,在演化过程中,和我国众多剧种一样经历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古典美学的洗礼,展现着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看待潮剧表演艺术,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其中的大象无形思想。
一、潮剧
潮剧又称潮州戏,主要流行于广东省东部的潮汕地区、福建南部等地,作为潮州文化的重要内容,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数百年的历史中,与其他各类戏曲一样,潮剧具有角色行当的分属、身段唱腔的程式等,但也逐渐融入了潮州话演唱、潮州民间音乐和小调等地方特色,在行当表演艺术中尤以丑行极具特点,此外还发展出纸影、木偶等特有的表演形式。除表演艺术和形式外,潮剧的剧目内容也十分丰富,除宋元南戏及元明杂剧外,还取材于地方民间传说或当地事实,同时还与时俱进地新增了剧目,《陈三五娘》便来自当地事实。在发展过程中,潮剧形成了表演细腻生动同时包含严谨程式和写意性的特点。在演员表演动作乃至道具布景中,我们既能看见注重技巧、严守程式规范的表演,也能感受其中蕴含的意象,观众能够从潮剧表演的方方面面感受“大象无形”这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带来的魅力。
二、大象之美
浅析音乐表演艺术思维及培养
前言:音乐是一门艺术,其主要是通过声音将美好进行传递,通过声音去表达情感,去诉说故事,从而去温暖人们的心灵,引起听众的共鸣。好的音乐表演艺术,其过程需要创造性思维,以及想象思维。而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实际生活。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音乐创造性思维的源泉,想象力丰富的人,生活阅历也同样丰富。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从生活入手,同时提高其文化知识,从而才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
一、音乐表演艺术具有创造性
(一)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
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思维培养,除了教师的引导之外,还需要从生活入手。生活需要艺术,而艺术又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灵感的来源,是音乐表演艺术创作的根本。音乐表演艺术,无法脱离生活而存在,二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性。通过生活去培养创造性思维,才能创作出更好的音乐作品[1]。对于音乐创造,创作者需要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才能拥有强大的想象力,创作出更好完美的乐音作品。缺乏生活经验的音乐创作者,其想象思维较弱,创造性思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难创作出优秀的乐音作品。来源于生活的音乐创作,本身具有真实性,作品代表一定的意义,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获得听众的喜爱。唯有获得丰富的人生阅历,才能创作出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二)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
音乐表演艺术,唯有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才能展现出优秀的音乐作品。若是音乐表演艺术,缺乏创造性思维,会使得音乐表演缺乏创造性、灵动性、以及感染力,无法引起听众的共鸣,更无法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2]。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思维培养,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基础,才能提高音乐作品的内涵。优秀的音乐艺术创作,其创作者需要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从而去深化音乐的层次,提高音乐的意境,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若是音乐创作者的文化知识不足,会导致艺术修养不够,降低其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以及想象能力,很难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3]。唯有不断的提高文化知识,提升自我修养,才能创作出饱含深意的音乐作品。学生在进行音乐学习的同时,需要注重文化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为音乐表演艺术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