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外业务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8 22:06: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表外业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逃避金融管制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概念与风险;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与风险控制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表外业务的涵义、业银行工作者及理论界,对表外业务的定义有两种不同的理解、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表外业务风险、从风险角度,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可分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及发展、银行业发展过程中,表外业务由来已久、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对中间业务进行了定义,确定了中间业务的种类、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控制、完善表外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表外业务风险的基础性管理、运用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新技术、坚持表外业务经营的自律制度等,具体请详见。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概念与风险

(一)表外业务的涵义

目前,商业银行工作者及理论界,对表外业务的定义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从广义的定义来说,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但能产生收益和费用的服务性业务,主要包括结算、银行卡、、担保、承诺、咨询和基金托管业务等。这一定义,与人民银行2002年6月关于落实《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定义,基本相同。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所以,广义的表外业务等同于中间业务。

从狭义的定义来说,表外业务是指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存在风险可能影响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业务,主要包括:贷款承诺、金融担保、互换业务、证券业务等。可见,这一定义中,表外业务仅是中间业务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存较高风险的中间业务。

查看全文

金融企业表外业务研究分析论文

【摘要】表外业务是一种影响未来而非现在的或有资产和负债,能够潜在地产生未来正或负的现金流量,是金融企业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其不确定性往往伴随着比表内业务更大的风险,并且更加难以管理和控制,是金融企业风险控制的重点。本文通过分析表外业务的作用、内容、风险成因等,提出表外业务风险防范建议。

【关键词】金融企业;表外业务;风险防范

表外业务是指金融企业所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该活动虽然不产生利息收入,但依靠金融企业的信誉,依靠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工具和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来收取手续费和佣金,以改变当期损益和营运成本。广义的表外业务既包括结算、咨询、等无风险的服务活动,又包括各种有风险的金融活动。狭义的表外业务则专指有风险的金融活动,这类表外业务一直是金融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也是各商业银行在表外科目中着重反映和记录的金融活动。表外业务是一种影响未来而非现在的或有资产和负债,直接作用于金融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和偿付能力,能够潜在地产生未来正或负的现金流量,是金融企业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同时,由于表外业务的不确定性,往往伴随着比表内业务更大的风险,并且更加难以管理和控制,是金融企业风险控制的要点之一,金融企业主要是通过表外科目对这部分业务进行核算。虽然表外科目反映的资产、负债项目都是或有的,但其产生的收入却是实在的。

一、表外业务的内容及作用

国外金融企业表外业务品种多样,手段灵活,已经成为重要的收入来源。这些业务可以具体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不需要运用金融企业资产或负债而产生的收益或费用的业务,如委托放款;另一类是包含金融企业承诺或包含对金融企业拥有或有要求权的业务。金融企业承诺是金融企业在未来一定时间做或不做某事的保证,对金融企业拥有或有要求权是在偶发事件发生时可以要求金融企业采取相应行动的权利,是有条件的金融企业承诺,由此金融企业均将承担风险并获得收益。在国内,由于政策和环境的制约,表外业务的品种还很单一,产生的效益有限。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开出信用证(信用证是金融企业应进出口商的请求开给出口商的付款保证,开证行在信用证条款得到完全遵守的情况下,承担对出口商付款的责任,是国际贸易中的主要结算方式);提供担保(由担保金融企业以符合法律手续的书面形式向债权人或有关银行承诺,当担保申请人未按合同履行义务时,由担保金融企业代为偿还);承兑汇票(金融企业对出票人的票据进行承兑,保证在该票据到期时无条件支付票据款项);远期结售汇(金融企业与客户签订协议,约定在未来的某日以特定的牌价买入或卖出外汇,这种结售汇方式的汇率风险由金融企业承担)。

开展表外业务对金融企业的作用在于可以在变相提供金融企业信用、收取稳定收入的同时,保持资产负债表良好的外观,维持稳健经营的形象。在一定条件下,表外业务可以全部或部分转化为表内业务。表外业务虽然没有利息收入,但可以获得可观的手续费收入。近年来,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拓展,传统的投资方式已经无法防范汇率、利率、信用等风险,而表外业务则可以通过票据发行便利工具等将金融企业或客户拥有的外汇资金、证券等金融资产的汇率、利率转移给票据认购者,达到套期保值的目的。融资证券化的普及,使金融企业通过负债管理增加存款来源、弥补资金缺口的做法日趋失效。随着表外业务的发展,金融企业逐渐通过资产证券化、利用贷款证券出售和贷款合同出售、发行各种信用证、安排票据发行便利等方式,通过使其资金占用转变为资金来源,或者以自身的信用满足客户的贷款需求等变通方式弥补其资金缺口,扩大信用规模,增加业务收入。由于表外业务项目并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因而从事此类业务的金融企业不必担心管制成本,也不必为其风险提取准备金及满足有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因此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另外,通过提供表外信用方式,还可以降低资金成本。表外业务的发展,为金融企业带来了大量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而表内资产却没有增加,因此资产报酬率有了极大的提高。通过发展表外业务,可以大力拓展金融企业的业务范围,以更灵活、更多样的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由于表外业务提供的是非资金的金融服务,大多数情况下,金融企业只是充当中介人,为客户提供保证或规避风险的手段,因此其核算不够严密,业务透明度差,而且由于目前主要采用单式记账法进行核算,造成表外业务的计量不够准确,尤其是其风险和收益的配比无法按照传统的表内计量方法确定。

查看全文

对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思考

表外业务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广义的理解,表外业务包括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具体包括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另一种是更准确的狭义的理解,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及营运资金,从而提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这类业务主要有贷款承诺(包括承兑票据、贷款透支、贷款限额、回购协议),金融担保(包括跟单信用证、备用信用证、正式担保、银行担保与赔偿),金融衍生工具(互换及套期保值业务),证券业务(如证券的分销、包销、代客买卖证券)等等。这些业务构成了商业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在风险成为现实时,就转为表内业务。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贷款市场已大部分瓜分完毕,很难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这种情况下,表外业务作为一种新的业务,涉及客户、同业等方方面面,而且提供手续费,咨询费等收入来源,从而使表外业务的开发与拓展将成为各家银行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的新武器。

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银行资产负债表外业务主要是传统的担保和承兑业务,开展比较多的表外业务有:(一)信用保函。信用保函是一种不可撤消的银行担保行为,银行要承担经济责任和经济风险,包括进口订货保函、投标保函。(二)银行保函。银行保函是银行承担债务人对债权人的偿债、违约或履约失败的义务的书面承诺,按性质可分为从属性保函和独立性保函。(三)承兑业务。(四)备用信用证业务。

从表外业务占总收入比重来看:中国农业银行为3%,中国工商银行为5%,中国建设银行为8%,中国银行最高且仅为17%.全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到8%.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最低已达到银行业务收入的25%以上,大银行甚至超过50%.如瑞士银行表外业务盈利占其总利润的60%-70%;英国巴克莱银行表外业务的盈利可抵补其业务总支出的70%以上;在90年代中期亚太地区银行的利润中,表外业务收入达到2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45%以上。

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速度较慢,业务种类单一,主要以一些传统的中介业务为主,许多业务领域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一片空白,表外业务的种类、规模与我国银行现有的经营水平极不相称。且存在许多问题:

查看全文

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

表外业务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广义的理解,表外业务包括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具体包括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另一种是更准确的狭义的理解,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及营运资金,从而提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这类业务主要有贷款承诺(包括承兑票据、贷款透支、贷款限额、回购协议),金融担保(包括跟单信用证、备用信用证、正式担保、银行担保与赔偿),金融衍生工具(互换及套期保值业务),证券业务(如证券的分销、包销、代客买卖证券)等等。这些业务构成了商业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在风险成为现实时,就转为表内业务。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贷款市场已大部分瓜分完毕,很难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这种情况下,表外业务作为一种新的业务,涉及客户、同业等方方面面,而且提供手续费,咨询费等收入来源,从而使表外业务的开发与拓展将成为各家银行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的新武器。

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银行资产负债表外业务主要是传统的担保和承兑业务,开展比较多的表外业务有:(一)信用保函。信用保函是一种不可撤消的银行担保行为,银行要承担经济责任和经济风险,包括进口订货保函、投标保函。(二)银行保函。银行保函是银行承担债务人对债权人的偿债、违约或履约失败的义务的书面承诺,按性质可分为从属性保函和独立性保函。(三)承兑业务。(四)备用信用证业务。

从表外业务占总收入比重来看:中国农业银行为3%,中国工商银行为5%,中国建设银行为8%,中国银行最高且仅为17%.全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到8%.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最低已达到银行业务收入的25%以上,大银行甚至超过50%.如瑞士银行表外业务盈利占其总利润的60%-70%;英国巴克莱银行表外业务的盈利可抵补其业务总支出的70%以上;在90年代中期亚太地区银行的利润中,表外业务收入达到2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45%以上。

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速度较慢,业务种类单一,主要以一些传统的中介业务为主,许多业务领域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一片空白,表外业务的种类、规模与我国银行现有的经营水平极不相称。且存在许多问题:

查看全文

当代金融表外业务与解析

表外业务是指金融企业所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该活动虽然不产生利息收入,但依靠金融企业的信誉,依靠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工具和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来收取手续费和佣金,以改变当期损益和营运成本。广义的表外业务既包括结算、咨询、等无风险的服务活动,又包括各种有风险的金融活动。狭义的表外业务则专指有风险的金融活动,这类表外业务一直是金融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也是各商业银行在表外科目中着重反映和记录的金融活动。表外业务是一种影响未来而非现在的或有资产和负债,直接作用于金融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和偿付能力,能够潜在地产生未来正或负的现金流量,是金融企业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同时,由于表外业务的不确定性,往往伴随着比表内业务更大的风险,并且更加难以管理和控制,是金融企业风险控制的要点之一,金融企业主要是通过表外科目对这部分业务进行核算。虽然表外科目反映的资产、负债项目都是或有的,但其产生的收入却是实在的。

一、表外业务的内容及作用

国外金融企业表外业务品种多样,手段灵活,已经成为重要的收入来源。这些业务可以具体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不需要运用金融企业资产或负债而产生的收益或费用的业务,如委托放款;另一类是包含金融企业承诺或包含对金融企业拥有或有要求权的业务。金融企业承诺是金融企业在未来一定时间做或不做某事的保证,对金融企业拥有或有要求权是在偶发事件发生时可以要求金融企业采取相应行动的权利,是有条件的金融企业承诺,由此金融企业均将承担风险并获得收益。在国内,由于政策和环境的制约,表外业务的品种还很单一,产生的效益有限。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开出信用证(信用证是金融企业应进出口商的请求开给出口商的付款保证,开证行在信用证条款得到完全遵守的情况下,承担对出口商付款的责任,是国际贸易中的主要结算方式);提供担保(由担保金融企业以符合法律手续的书面形式向债权人或有关银行承诺,当担保申请人未按合同履行义务时,由担保金融企业代为偿还);承兑汇票(金融企业对出票人的票据进行承兑,保证在该票据到期时无条件支付票据款项);远期结售汇(金融企业与客户签订协议,约定在未来的某日以特定的牌价买入或卖出外汇,这种结售汇方式的汇率风险由金融企业承担)。

开展表外业务对金融企业的作用在于可以在变相提供金融企业信用、收取稳定收入的同时,保持资产负债表良好的外观,维持稳健经营的形象。在一定条件下,表外业务可以全部或部分转化为表内业务。表外业务虽然没有利息收入,但可以获得可观的手续费收入。近年来,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拓展,传统的投资方式已经无法防范汇率、利率、信用等风险,而表外业务则可以通过票据发行便利工具等将金融企业或客户拥有的外汇资金、证券等金融资产的汇率、利率转移给票据认购者,达到套期保值的目的。融资证券化的普及,使金融企业通过负债管理增加存款来源、弥补资金缺口的做法日趋失效。随着表外业务的发展,金融企业逐渐通过资产证券化、利用贷款证券出售和贷款合同出售、发行各种信用证、安排票据发行便利等方式,通过使其资金占用转变为资金来源,或者以自身的信用满足客户的贷款需求等变通方式弥补其资金缺口,扩大信用规模,增加业务收入。由于表外业务项目并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因而从事此类业务的金融企业不必担心管制成本,也不必为其风险提取准备金及满足有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因此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另外,通过提供表外信用方式,还可以降低资金成本。表外业务的发展,为金融企业带来了大量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而表内资产却没有增加,因此资产报酬率有了极大的提高。通过发展表外业务,可以大力拓展金融企业的业务范围,以更灵活、更多样的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由于表外业务提供的是非资金的金融服务,大多数情况下,金融企业只是充当中介人,为客户提供保证或规避风险的手段,因此其核算不够严密,业务透明度差,而且由于目前主要采用单式记账法进行核算,造成表外业务的计量不够准确,尤其是其风险和收益的配比无法按照传统的表内计量方法确定。

二、表外业务分析

表外业务与表内业务根本不同,在于它不需要通过占用资金和付出高额成本就可以为金融企业带来稳定的收益。但由于大部分表外业务是以金融企业信用为支付的保证,其潜在风险远远大于传统的表内业务。同时,由于表外业务核算的局限性,其风险的准确计量比较困难,而且对于表外业务来说,只要严格控制住风险,就有可观的收益。因此,表外业务管理和分析的重点应当放在对其风险的评估和量化上。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表外业务在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重要性不断增加,表外业务收入占银行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比较缓慢,整体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外资银行。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加大表外业务的发展,实现经营多元化,拓展新的利润渠道,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

关键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金融

20世纪80年代以来,表外业务在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重要性不断增加,表外业务收入占银行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比较缓慢,整体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外资银行。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金融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的存贷业务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加大表外业务的发展,实现经营多元化,拓展新的利润渠道,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

1影响我国银行表外业务的主要因素

1.1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习惯了政府的指令性安排,市场竞争意识差,盈利观念淡薄。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开放,商业银行的经营观念有所改变但是仍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传统的存贷等表内业务上,对表外业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表外业务的创新发展缺乏动力,没有形成对表外业务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核算论文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界定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不在表内核算,却有可能转换为商业银行的资产或负债,隐蔽性强,杠杆作用大,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进行有效地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将有助于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并向会计报表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核算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针对业务类型的不同主要采用单讫记账方式或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相关事项进行披露、说明,多个准则如《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均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进行了部分规范,而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及会计报告自成体系,未能体现会计核算的全面性、客观性、审慎性原则。

(一)表外业务的会计确认做法各异

从表外业务的会计确认来看,各商业银行未能达成统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主要囊括了收付、保险、发行股票债券、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信用证、票据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担保、衍生产品业务、应收未收利息、贷款承诺、备用信用额度、回购协议、票据发行便利等,基于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要求、管理理念及会计核算制度差别,在表外业务的确认上不尽相同:部分商业银行将衍生金融工具、委托贷款等纳入表内核算,部分商业银行仅做表外披露;部分商业银行将表外业务等同于中间业务,部分商业银行仅将不计人资产负债表内、但有可能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并引起损益变动的业务列为表外业务管理。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论文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定义

表外业务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广义的理解,即表外业务包括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具体包括金融服务类,或有资产类和或有负债类表外业务。另一种是狭义的理解,即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简言之,广义的表外业务包括狭义的表外业务和金融中介服务业务[1]。本文所使用的表外业务概念是指广义表外业务。

二、我国发展表外业务的重要性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纷纷开放了金融市场并广泛参与国际金融业的竞争。2001年我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2006年12月11日国务院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取消所有对外资银行的所有权、经营权的设立形式,包括所有制的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给予外资银行国民待遇。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经营的扩大,表外业务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和外国商业银行比拼的新战场。

商业银行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要使利润最大,归根到底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增加收入,二是降低成本。西方商业银行早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涌现出各种各样的业务创新,以谋求更大的利润。表外业务成为80年代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目前成为其获利的主要途径,开展表外业务不但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丰厚收益,还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的加深,受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也不断推出新的表外业务品种,表外业务创新研究成为我国银行界的热点课题。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起步较晚,在创新方面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也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所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表外发展制约因素和策略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法律法规约束随着世界经济与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银行业呈现出不可阻挡的混业经营趋势。尽管如此,基于风险等因素考虑,当前我国金融业依然实施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我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同时,第3条中规定了允许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和部分保险业务,这也为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开了一个口子。分业经营模式不仅造成金融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不利于商业银行开展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表外业务,限制了表外业务发展空间。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我国金融业出现混业经营的趋势。如2008年1月,银监会与保监会签署《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允许银行与保险公司相互持股。可以预见,我国金融业逐步走向综合经营已是势在必行,未来我国表外业务发展的法律法规障碍也将逐渐得以消除。市场环境约束一是社会信用环境的约束。狭义的表外业务本身就是商业信用的一种替代,其发展壮大依赖于良好的社会信息环境,而我国当前还面临着社会信用意识较淡薄;社会信用体系不甚健全;信用的法律保障难以到位等问题。一些地方存在随意违约、无理拒付、拖延和逃废债的现象,导致开展表外业务的风险急剧增加。二是市场竞争性的约束。我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发展更多地依赖于政策环境。利率的上下限管理为商业银行获取巨大的利差收入提供了方便。因此,商业银行创新表外业务的意识依然不是很强烈。三是市场发育程度的约束。一些表外业务的开展依赖于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完善,如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不活跃,衍生交易类表外业务就难以发展壮大。监管滞后约束一是金融监管依然重表内、轻表外,表外业务风险并没有引起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足够重视。宏观审慎管理理念提出以后,金融监管要求更加重视顺周期和系统性风险问题,即将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资本金要求,但是依然没有足够重视表外业务风险。二是监管当局对部分表外业务的管理仍不规范。在概念上较多地采用中间业务概念,而不是国际上通行的表外业务;在管理上对表外业务的范围和管理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使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缺乏规范和引导,界限难以把握。同时,部分表外业务监管还存在空白。三是现行财务报表对表外业务的披露内容和范围均无法准确体现,表外业务多数只出现在财务报表的脚注中,使监管部门无法准确衡量和判断表外业务的风险分布和风险程度。四是表外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加大金融监管的难度。创新意识和体制制约表外业务开发和发展都需要金融创新,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借鉴国外的居多,自身创新开发的很少;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种类高度趋同,缺乏异质性和特色性表外业务品种,这集中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能力不强。同时,由于表外业务创新投入大,收益风险不确定性强,而一项创新性表外业务也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因此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创新的动力不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最大动力来自利润驱动,只有在传统业务利润日渐收紧的条件下,开拓新业务的动力才会越强。此外,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也制约了表外业务的创新。当前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管理下的授权分级管理办法,基层商业银行必须按照上级授权范围进行经营,在表外业务创新上缺乏主导型,而由上级行统一开发的表外业务产品有时难以适应各地市场需要。人才和技术约束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和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还需要先进的技术设备。表外业务发展需要一批懂业务、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这对银行业从业人员提高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银行体系中还比较缺乏善于创新,精于设计和通晓国际业务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这也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同时,表外业务发展还依赖于先进的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服务手段的先进程度影响着表外业务的发展程度,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服务手段科技化程度依然偏低,比较缺乏高效快捷的结算支付系统、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及通讯网络。

推动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稳步推进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发展趋势,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模式必然向综合经营模式转变。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既顺应了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顺应了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就国内而言,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不仅能够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金融服务水平,而且将为表外业务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就国际而言,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不仅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而且是我国商业银行“走出去”的必然选择。如果能够顺利推进金融业综合化经营,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将逐步从以收付、结算类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向以涉及资产业务的资金密集型和以金融衍生品种为主的知识密集型转变,实现表外业务的结构化转型。为此,一是需要修订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如《商业银行法》、《证券法》和《保险法》等,为金融业综合经营破除法律上的障碍。二是需要加大政策对表外业务的支持力度,营造一个适度宽松的环境,为商业银行开展综合性经营业务提供政策空间。短期内,基于风险考虑,可以从发达国家已经比较成熟的表外业务开始做起,再做比较复杂的金融衍生业务等。优化业务发展的市场环境为推动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需要完善相应的市场环境。一是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对此需要加大社会信用体系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信用宣传和教育力度以及加大对故意违约、逃债等行为的处罚力度。二是逐步放松金融管制。为了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金融业竞争环境,要破除金融垄断和行政管制,逐步放开对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各种限制,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建立完善消费者保护机制等。同时,需要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为表外业务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信息传递机制提供良好的市场基础。三是规范发展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衍生金融市场等,这些市场的建立完善是表外业务发展的市场基础。强化表外业务的合规经营和风险防范要构建健全的表外业务公司管理架构和风险控制机制,制定完善各项业务制度并落实执行。要根据日常管理、检查排查、风险评估等工作中发现的表外业务管理和操作中的问题,及时修订完善相关表外业务的管理办法和流程操作手册。要进一步强化系统建设,实现表外业务的审批流程、风险计量和监测、业务统计等电子化功能,通过系统强化表外业务的风险控制,并且加强对表外业务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排查工作,合理控制风险敞口,密切关注受内外部环境影响较大的行业及企业的风险情况,防止表外业务风险向表内转化。加强对表外业务的监管一是需要从观念上重视对表外业务的监管,把表外业务监管放在与传统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同等重要地位上。二是修订完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对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进行清晰地界定和分类,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管理和实施细则。三是为适应表外业务发展的需要,应完善会计核算科目,全面核算各种表外业务收入,系统、清楚的反映或有资产及或有负债的相关信息,促使商业银行更加规范地发展表外业务。在金融统计上,应在分类管理基础上,建立表外业务分类统计制度,便于相关监管部门监控金融系统风险。四是建立完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监管的部门协调机制,提高表外业务的协同监管水平。加快表外业务创新发展为推进表外业务的创新发展,一是商业银行需要转变经营理念,从观念上重视发展表外业务。表外业务不仅能够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收入,还有助于商业银行降低经营成本和增强竞争力。商业银行应该将发展表外业务作为业务拓展的重点方向。二是商业银行要加大表外业务的营销力度。由于表外业务,尤其是创新性表外业务对于消费者来讲,很可能是陌生的,如何让消费者接受是业务成功的关键,因此需要加强表外业务的营销力度。三是完善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在表外业务创新上,应该进一步下放产品创新权限。商业银行总部应该鼓励省分行或支行积极根据本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环境,开发出适应本地区的表外业务。此外,为了激励商业银行创新发展表外业务,还需要进一步放松金融管制,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性。加大人才和技术投入力度在人才投入上,一是重视对表外业务人才的引进、吸收和培养。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人员配置既可以通过外部招聘,引进和吸收来满足,也可以通过内部培养来实现。在外部招聘上,尤其要重视从外资银行引进一批具有表外业务开发经验的人员,通过学习外资银行先进管理和开发经验来提升表外业务发展能力。在内部培养上,尤其要优化内部招聘的选人途径,选择有创新意识、专业背景扎实、外语能力强的员工去国内外学习培训后,配置到相应的岗位。同时,还要鼓励员工不断学习进步,参加资产评估师、注册会计师、注册律师、证券咨询人员和基金托管人员等各种执业考试,提升员工的综合和专业知识水平。二是建立合理的绩效考评和激励制度。表外业务创新性产品的开发具有基础性,在未投入市场并盈利之前,难以看到其价值,因此对于表外业务创新开发人员,尤其要重视其绩效考评和激励,不仅要衡量其给银行带来的直接效益,也要衡量其给银行带来的间接效应,可以考虑为研发人员设立攻关基金,奖励在表外业务创新过程中作做出的贡献。在技术投入上,对于大型商业银行,可以考虑自行开发或者与科技机构、大学等合作开发等形式;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来讲,最好采取技术外包等形式。

本文作者:王琦瑛工作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

查看全文

鉴于信息揭露视线下银行外汇融资业务

近年来,金融创新和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表外外汇融资业务的快速发展。目前,《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明确表外外汇业务的会计确认、计量及信息披露问题,不能充分揭示表外外汇融资业务的整体状况,因而无法对表外外汇融资业务实施有效监管,不利于其健康发展。

一、商业银行表外外汇融资业务迅速发展的原因

商业银行表外外汇融资,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影响其当期损益和现金流量的外汇融资业务。我国银行表外外汇融资业务主要是担保类业务,即通过银行担保将表内外汇资产负债转化为表外代收、代付业务,主要业务品种包括:对外担保、远期信用证、内保外贷和海外代付。统计显示,近三年来,山东省商业银行表外外汇融资业务年均增速在30%以上。其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谋求收益最大化。表外外汇融资业务以其成本低、收益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等特点为现代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除了获得利差和汇差收入、信用证开证、承兑手续费及其他结算手续费外,还通过提供担保等非资金服务,获得融资管理费等收入。二是规避有关监管要求。表外外汇融资所筹集到的资金无须编列在资产负债表中,从而使得银行在融入资金的同时,又符合会计法规所要求的资产负债率,使银行不受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和信贷规模的考核限制。据了解,进入2010年第四季度以来,受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企业结汇意愿持续高企、留存外汇明显下降、银行外汇存款下降。另外,随着进口融资需求持续增长,银行外汇头寸普遍吃紧。为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只有更多利用海外代付等境外融资方式。三是人民币持续升值预期下的套利需求。在人民币持续升值和加息背景下,贸易融资套利操作导致境外融资快速增长。

二、商业银行表外外汇融资业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充分的信息披露,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者及时作出判断。但是,现行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除对结算类的中间业务有规定外,对大部分表外外汇业务未做规范,各商业银行表外外汇账务记载不直观,导致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在统计报表管理上,也没有专门编制表外外汇融资业务报表,更没有详细的表外业务信息披露制度。

(一)商业银行表外外汇融资业务在会计确认、计量上存在制度软约束现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