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治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8 19:47: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辨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儿发热的辨治论文

【关键词】发热

[关键词]发热;中医疗法;辨证论治;医案

Treatmentofinfantfeverbasedonsyndromedifferentiation

KEYWORDSfever;therapy,TCM;zhengdifferentiationtreatment;casesrecord

发热是小儿疾病常见的症状。临床上常常有这样的患儿,在外感高热消退后,往往会持续一段时间的低热,检查相关的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均正常,患儿没有明显的不适,精神状况良好,西药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另有一些患者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往往持续高热1~2个月不退,西医诊断原因不明而难以治疗。因此这些患儿往往投治于中医。上海市中医医院儿科王霞芳主任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是第三届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她对发热分别从伤寒六经或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施治,对低热、久热不退者往往有较好的疗效。

1太阳中风,营卫不和

查看全文

小儿发热辨治分析论文

[关键词]发热;中医疗法;辨证论治;医案

Treatmentofinfantfeverbasedonsyndromedifferentiation

KEYWORDSfever;therapy,TCM;zhengdifferentiationtreatment;casesrecord

发热是小儿疾病常见的症状。临床上常常有这样的患儿,在外感高热消退后,往往会持续一段时间的低热,检查相关的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均正常,患儿没有明显的不适,精神状况良好,西药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另有一些患者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往往持续高热1~2个月不退,西医诊断原因不明而难以治疗。因此这些患儿往往投治于中医。上海市中医医院儿科王霞芳主任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是第三届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她对发热分别从伤寒六经或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施治,对低热、久热不退者往往有较好的疗效。

1太阳中风,营卫不和

若低热起伏,头晕乏力,盗汗较多,舌红苔薄,脉细小数,属营卫不和,营弱卫强,宜桂枝汤加味治疗。

查看全文

薛生白辨治湿热病研究论文

【摘要】清代名医薛雪,字生白,自号一瓢。他所著《湿热病篇》是一部辨治湿热病的重要著作,其对湿热病的论述极为详尽,尤对湿热病的病因病机、感邪途径与传变趋势、辨证要点及治疗方法等方面作了精辟的阐述。笔者通过对《湿热病篇》的研究,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对薛生白辨治湿热病的学术特点进行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薛生白;湿热;《湿热病篇》

清代薛生白所著《湿热病篇》是一部辨治湿热温病的重要专著,该书对湿热病的论述极为详尽,其问世使后人辨治湿热性质的疾病有章可循。本文试从薛氏对湿热病的病因病机、感邪途径与传变趋势、辨证要点及治疗方法等方面作初步探析。

1病因病机

薛氏认为湿热病的形成不外乎内外两方面:内因在于脾虚湿停,外因在于湿热邪气,即所谓:“太阴内伤,湿热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为湿热”。说明了在湿热的发病机理方面,其强调湿热为病多是内外合邪,即素有内湿者易感受外湿,外湿入侵人体后又必与内湿相合,并进一步影响脾运而助内湿。这与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论:“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湿入里,里湿为合”的湿热发病观点是一致的。他还指出,湿热的病位以脾胃为中心,“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由阳明太阴受病”及“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这就说明在湿热病的病机转化方面,与中气的虚实密切相关,即“中气实者病在阳明,中气虚者病在太阴”、“若湿热之证,不挟内伤,中气实者其病必微”。反之,中气虚者其病必甚。

2感邪途径与传变趋势

查看全文

恶性淋巴瘤辨治探究论文

【关键词】淋巴瘤中药治疗化痰通络高萍

高萍是河南省中医学院一附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教授,从事肿瘤临床数十年,运用中药治疗肿瘤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对淋巴瘤的辨治颇有独到之处,疗效显著。本文拟就高教授临治辨证经验介绍如下。

1脾肾两亏,痰阻脉络阐病机

本病属于中医“恶核”“失荣”“阴疽”“痰核”“石疽”“积聚”等范畴[1]。《外科正宗》曰:“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达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痰核”;《景岳全书·积聚》云:“凡脾胃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盖脾虚则中焦不足,肾虚则下焦不化,正气不行则邪滞得以居之”;《灵枢·九针》曰:“四时八风之客于经脉之中,而成瘤病者”。因此,高主任据此认为本病的发生乃脏腑内虚,正气不足;或因外感邪气,或因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脾虚不运,水津不化,聚湿生痰,痰湿凝聚,互结经络或脏腑而成,正如清·陈修园说:“……痰之动,湿也,主于脾。痰之本,水也,原于肾。”“内虚”之本在于脾肾不足,因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认为脾肾两亏亦是本病反复发作和缠绵不愈的根本原因。

2滋补脾肾,化痰通络论治疗

高主任据认为恶性淋巴瘤是全身疾病的局部反映,既有正虚的一面,又有邪实的一面,痰癖互结与恶性淋巴瘤生成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脾肾两亏,痰阻脉络,因此中药治疗当以协调脏腑,扶正固本、消痰散结、活血通络为法,治疗必须痰淤同治。临床中常用消痰散结药有:黄药子、半夏、天南星、穿山甲、浙贝母、夏枯草、牡蛎、夏枯草,山慈姑、天葵子、海藻、昆布等;活血通络药有:桃仁、莪术、三棱、穿山甲、僵蚕、地龙、全蝎、皂角刺等;培补脾肾固本药有人参、黄芪、茯苓、仙灵脾、淮山药、菟丝子、杜仲、黄精等。认为初期多为阳证,宜配清热解毒之品,如七叶一枝花、猫爪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病久多为阴证,宜配健脾益气之品,如党参、太子参、白术、灵芝、刺五加等。同时注重情志治疗。《外科正宗·失荣·第一百三十四》云:“失荣者,先得后失,始富终贫,亦有虽居富贵,其心或因六欲不遂,损伤中气,郁火相凝,隧痰失道停结而成。”清·马培《马培之医案》云:“操劳思虑,郁损心脾,木失畅荣,气化为火,阳明浊痰,藉以上升,致颈左坚肿,成为失荣”,《圣济总录》亦认为“忧怒郁闷,听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遂成隐核”,“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伤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故治疗同时在方药中应酌加用安神定志和填精益髓之品。

查看全文

辨象治疗太阴人慢性肾功能衰竭论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两组80例平均年龄(49.83±6.28)岁;病程最短者2个月,最长者7年,平均病程(3±1.68)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2-06安徽太平《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肾脏病专业组制定的诊断和分期标准[2]。80ml/mi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10ml/min;133μmol/L<血肌酐(Scr)<707μmol/L。有慢性肾脏病史,或累及肾脏的系统性疾病病史者。

1.3中医辨证分型及疗效标准参考1993年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CRF临床分型。本虚证:脾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阴阳两虚型。标实证:湿热型、湿浊型、血淤型、湿热挟淤型、其他型。疗效标准也参考该文献。

1.4辨象标准辨象标准参照《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朝医学[4]卷中辨象标准,均属“肺小肝大”者。

查看全文

谈论黄疸中医治疗原则

本病证存在于多种外感疾病和内伤疾病中,与西医学的黄疸含义相同。西医学中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损伤、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先天性胆红质代谢功能缺陷、溶血性黄疸、钩端螺旋体病等,具有黄疸体征者,可按本篇辩证论治。其它如败血症、胰腺炎及妊娠引起的黄疸,亦可参照本证辨治。肝癌、胆囊癌、胰头癌、乏特氏壶腹周围癌等引起的黄疸,亦可参考本篇辩证论治。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男女老幼均可罹患,大多突然起病,散发或暴发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2、目黄、身黄、小便黄赤为主要依据。其中眼目白晴发黄为最主要体征,应注意有因疫毒感染而致的外感黄疸,也有因七情劳伤、酒食失节而发的内伤黄疸。

3、肝脏可肿大或缩小,可在触痛、叩痛。脾脏可肿大,可出现腹水及下肢浮肿。有时腹部疼痛或有压痛,或向右肩背放射。

查看全文

中医幼儿保育及多元化辨证护理观论文

摘要:根据中医护理特色,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在辨病、辨证、辨症护理的3个护理层面基础上,提出了从宏观与微观、病期、病势、体质、时间节律等不同方位,探究中医儿科的多元化辨证护理理论。认为从全方位拓展中医儿科护理层面,有助于中医儿科护理工作的全面开展和推广,提高儿童保育及儿科临床护理质量。

关键词:中医儿科;多元化;辨证护理

辨证护理是中医护理的精髓,在临床运用上,已有学者通过实践,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护理学特点,摸索出了“病、证、症”3个层次护理的中医护理模式?。这种护理新认识,对中医护理的实施,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但由于小儿在生理、病理上有其独特之点,中医辨证护理更应具有儿科特色。笔者认为,从儿科特点出发,中医儿科的辨证护理更应从多层面考虑。因此,本文在已有学者提出的“病、证、症”三个层面的护理基础上,试从多元性角度,探讨中医儿科辨证护理的特点和临床运用思路。意在完善中医儿科辨证护理的理论体系,指导中医儿科护理和儿童保育工作,提高儿科护理质量。

一、辨病辨证与辨症护理结合标本兼顾

辨病、辨证与辨症护理结合是中医护理实施的基本要求。辨病施护侧重于疾病病理变化的全过程考虑护理,重视病的内在实质的调理;辨证施护主要针对疾病阶段病情状态进行护理,针对病因,调整疾病阶段性的病变本质。辨病、辨证施护主要立足于病本质的调理,而辨症护理则是针对急症,为解除病标,缓解病情而设。三者结合,以辨病旋护指导辨证施护,以辨证施护充实辨病施护,以辨症护理辅佐辨病、辨证护理,三位一体,标本兼顾,相得益彰。儿科护理更须考虑小儿生理病理和病证的特殊性,做到病、证、症相宜,如:小儿“脾常不足”,易为六淫、乳食所伤而致泄泻,泄泻更易损伤脾胃,影响营养吸收。根据小儿病变特点,从病论护,应以保护脾胃、固本为原则,严格控制饮食,减少食量,选用清淡、易消化、富营养的流汁或半流饮食,减轻脾胃负担,保证营养供给,忌食肥甘厚味,及时补液,调摄寒暖,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从证论护,应以审证求因为目的,针对不同病因辨证施护。伤食泻者,护理以消食化积为主,延长进食间隔时间,给服神曲、山楂等消导之品,摩腹以消胀化积;湿热泻者,宜卧床休息,密切观察大便性状及全身病情变化,给服清热利湿中药,注意增液补津,忌辛辣炙博之品;脾虚泻更应加强饮食护理,少量多餐,经常服用健脾化湿之品,忌荤腥油腻、不易消化之食,或行艾灸、推拿法温脾胃助运化。当泻下急迫频数或伴呕吐不止者,则应先护其标,给予止泻、止吐,防止阴竭阳脱,恰当的对症护理有利于缓解病情,减轻病儿痛苦,提高疗效。只有准确把握辨病、辨证与辨症的护理关系,才能达到标本同护,全面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

二、宏观与微观辨证施护结合客观准确

查看全文

雷少逸时病研究论文

【摘要】对清代著名温病学家雷少逸《时病论》的医学思想进行了研究及整理,认为《时病论》中的辨证论治时病,明辨新感伏气,注重养阴护津,独创芳香化湿之法,以法代方具有特色。其医学思想对当今临床辨证治疗时病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温病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关键词】《时病论》;辨治特色;雷少逸

Abstract:ThisPaperresearchedtheideasofa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bookwhichnameisDiscussRelationbetweenSeasonalandDiseases,itsauthorisLeiShaoyiwhowasafamousChineseMedicaldoctorinQingDynasty.LeiclarifiedtherelationbetweenSeasonalandDiseasescreatively,heconsideredthattheseasonalclimatedoeseffectinthehumanhealth,soheclaimedusingmethodsofpreservingthehealthinsteadofonlydependingonprescriptions.Now,hismedicalideasandmethodsstillhaveagoodeffectoncuringdiseasesinducedbyseason.HisresearchesandideasalsohaveagreatvalueonlucubratetheFebrileDiseases.

Keywords:RelationbetweenSeasonalandDiseases;Attitudeofcurativecharacteristics;LEIShaoyi

雷少逸(1837~1888),名丰,字松存,别号侣菊,祖籍福建蒲城,后迁居浙江衢县,为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时病论》成书于1882年,该书专论四时所发生的常见疾病,诚为雷少逸治疗时病的经验总结。全书以《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疒亥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为纲,遵仲景之说,兼采喻嘉言、程芝田之长。治病强调“按四时五运六气分治”。

1以运气为纲,明察时令以辨证

查看全文

透析中医7年制温病临床教学

中医温病学是一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因条件所限,其临床教学一直为全国中医院校所忽视。为此,我们大胆地在7年制中医专业温病学教学中进行改革,把如何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从理论走向临床,加强温病临床教学作为奋斗目标。经过前辈们不懈努力和争取,在我校第一附属医院四内科率先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温病临床基地,保证了临床教学的开展;并在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努力下,不断完善学科建设和临床基地建设,使我校中医7年制温病临床教学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1做好总体规划,完善规章制度

1.1组织机构方面

科主任挂帅监督,临床教师齐抓共管,临床秘书实际操作。详细记录温病临床教学文献,随时反馈信息,调整方法,提高质量。

1.2规章制度方面

按照临床见习、实习管理规范和规定,有监督有检查,工作落到实处。

查看全文

小儿哮喘冬病夏治探究论文

【摘要】小儿素体肺脾肾不足,易受外感、接触异物等因素影响而诱发哮喘。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有可调性。在哮喘冬病夏治过程中,依据患儿体质特点,进行辨质论治,可有针对性的改善患儿体质,减少或消除哮喘的发作。

【关键词】哮喘;儿童;辨质论治;冬病夏治

哮喘是儿科常见病,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哮喘缓解期的治疗临床意义重大,也容易被家长所忽视。中医冬病夏治在防治哮喘方面效果确切,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依据中医体质学说“辨质论治”思想,本文对患儿哮喘的冬病夏治做以下综述。

1冬病夏治研究概况

1.1中医理论研究冬病夏治始于《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是对中医阴阳、五行、气候、体质[1]等理论的具体应用。

中医的阴阳学说认为随着二十四节气的交替,阴阳变化循环往复;“冬至”与“夏至”,是其变化的转折点。冬至阳始生,夏至阴始生。哮喘多在冬季发病。冬至时节患者体内及自然界的阴气均上升到顶点,阳气消退趋于尽头,易于发病。因寒邪太过,患者到夏至阳气仍未能上升至顶点,而借助自然界上升到顶点的阳气克制患者上升到顶点的阴气,即可恢复脏器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目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