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统一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8 19:40: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辩证统一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统计学中辩证统一思想研究论文
摘要: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系统的辩证统一思想,掌握这些辩证思维,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统计理论,正确地运用统计方法。主要从统计学中概括出了一系列辩证统一的思想,并对其进行了较为完整的阐述。
关键词:统计学;辩证统一;统计规律;思想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统计学为探索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必须正确处理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总体中诸个体某种数量标志表现偶然,而诸标志值平均则为必然。重复测量某种同一客体出现不同的数值属偶然,而同一客体本身真实数值则为必然。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的数量差异为自己开辟道路。统计研究中经过综合平均,将大量偶然性所形成的数量差异,互相抵消,显露出平均则为必然。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统计抽样调查问题上表现极为明显。客观事物极其复杂,表现千差万别,同一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差异也非常大,从个别单位,往往因偶然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探索其本质和规律性。然而,通过大量观察,排除偶然性因素影响,就可暴露出事物的真象,显现其本质。在进行抽样调查时,只有随机抽取的个体足够多,消除诸多偶然因素影响,才能通过抽样总体的数量特征正确地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2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实践和科学都证明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着的事物是普遍存在的,况且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有其共性。而对于每个事物或过程的矛盾也各有其个性。因此说,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就是一般与特殊或普遍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统计学中存在着各种矛盾,每一矛盾具有不同特点。在统计认识中,个体的差异性中蕴含着总体的同一性。统计方法就是运用科学的手段抽象掉各个个体的差异性,探求总体的同一性,并用差异性去标志同一性的内在质量。差异性是统计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没有差异性就没有统计;而同一性则是统计的目的,为了求得同一性才需要进行统计。因此,统计研究要运用大量观察法与个别观察法相结合使用的统计方法。
统计学中辩证统一研究论文
1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实践和科学都证明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着的事物是普遍存在的,况且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有其共性。而对于每个事物或过程的矛盾也各有其个性。因此说,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就是一般与特殊或普遍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统计学中存在着各种矛盾,每一矛盾具有不同特点。在统计认识中,个体的差异性中蕴含着总体的同一性。统计方法就是运用科学的手段抽象掉各个个体的差异性,探求总体的同一性,并用差异性去标志同一性的内在质量。差异性是统计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没有差异性就没有统计;而同一性则是统计的目的,为了求得同一性才需要进行统计。因此,统计研究要运用大量观察法与个别观察法相结合使用的统计方法。
统计研究中运用大量观察法,实现从个别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的认识过程。同时,根据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统计研究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运用个别观察所搜集的资料来说明总体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使认识更深刻、更具体。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规律指导统计研究必须是将统计中的平均数与分组法结合,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用反映现象的离散趋势的变异指标与反映现象集中趋势的平均数结合使用,以使研究更全面,更完善。
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统计学为探索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必须正确处理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总体中诸个体某种数量标志表现偶然,而诸标志值平均则为必然。重复测量某种同一客体出现不同的数值属偶然,而同一客体本身真实数值则为必然。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的数量差异为自己开辟道路。统计研究中经过综合平均,将大量偶然性所形成的数量差异,互相抵消,显露出平均则为必然。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统计抽样调查问题上表现极为明显。客观事物极其复杂,表现千差万别,同一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差异也非常大,从个别单位,往往因偶然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探索其本质和规律性。然而,通过大量观察,排除偶然性因素影响,就可暴露出事物的真象,显现其本质。在进行抽样调查时,只有随机抽取的个体足够多,消除诸多偶然因素影响,才能通过抽样总体的数量特征正确地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计价配比法辩证统一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收益确定的计价法不能代替配比法;扩大收益概念的外延;计价法与配比法的辩证统一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收益确定有“配比法”与“计价法”之分、收益确定只需运用“计价法”,而无需采用“配比法”、外部会计环境的挑战、通货膨胀以及因技术进步或政府政策调整等所引起的价格变动、会计学界的反思、对会计目标的修正,提出了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的观点、企业目标及管理理念的变化、现行资产负债表体现的并不是企业的价值、计价法不能取代配比法、资产计价则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正在或将要发生巨大的变革、现行会计模式对收入的确认,严格遵守了实现原则和谨慎惯例、全面收益不仅包括传统收益、收益概念经历了真实收益向会计收益等,具体请详见。
一、收益确定的计价法不能代替配比法
收益确定有“配比法”与“计价法”之分。长期以来,收益确定都采用配比法。但随着资产“未来经济利益观”被广泛接受,目前理论界一般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收益确定只需运用“计价法”,而无需采用“配比法”,可直接通过资产负债表期末与期初净资产的差额即运用资产计价法来确定收益,认为这样可以克服现行会计模式对收益确定的种种局限。
对收益确定由配比法转而重视计价法,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
1.外部会计环境的挑战。①通货膨胀以及因技术进步或政府政策调整等所引起的价格变动,使得历史成本会计下资产信息的相关性、真实性降低;②衍生金融工具的种类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复杂,历史成本会计对之无能为力;③随着信息对经济决策重要性的不断增强,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④科技的进步使得企业的无形资产(如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的地位日趋重要,而其价值在会计中又得不到公允的反映。
2.会计学界的反思。①对会计目标的修正,提出了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的观点,把会计的注意力由过去转向未来,即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对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②对资产本质属性的反思。资产的本质究竟是成本还是未来经济利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以下简称FASB)认为,资产的本质属性是未来经济利益。既然是未来经济利益,那么资产的理想计量属性就肯定不是成本,而是产出价值。在持续经营条件下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最能体现出产出价值,因而成为最理想的计量属性。②对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及配比法局限性的认识:认为资产负债表上所体现的资产是成本,而不是未来经济利益,不符合资产的本质;自创的无形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未予以反映;由于按历史成本计价,所耗用的资产按取得时的历史成本转销,费用按历史成本计量,而收入却按现行价格计算,这样配比的收入与费用不是建立在间一时间基础之上,使收益计量缺乏内在的统一;收益表只反映已实现的收益,排斥或忽视持有资产的价值增值,而这些未实现利得信息,对于报表使用者正确评估企业的价值至关重要;强调收入与费用相配比来确定收益,导致许多在性质上不是资产或负债的递延项目进入资产负债表中,不仅降低了资产负债表的有用性,而且为管理当局调节收益创造了条件。
坚持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
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这一重要论述,鲜明地表达了我们党在纲领问题上的根本立场,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深刻认识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关系
党的纲领,是党的政治主张的集中反映,是昭示社会的政治宣言,是一个政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标志,规定着党的奋斗目标,指明党的前进方向。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纲领,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导的事业至关重要。
党的纲领,既包括确定每个阶段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包括确定长远目标的最高纲领,两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最壮丽的事业,是人类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共产党人的最高纲领就是为建立这样美好的理想社会而奋斗。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分析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取代的科学结论。真正的共产党人无论在多么艰难的条件下,在多么复杂的情况下,都要透过纷繁的表面现象,抓住历史发展的本质,坚定人类社会必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人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每一个具体纲领的制定及实现,都是为共产主义大厦增砖添瓦,都是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开拓道路。
共产主义理想,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力量源泉、精神支柱,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含糊。如果动摇了这个理想信念,也就动摇了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需要经历许多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共产主义因素不断成长发展,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漫长历史过程。非常漫长的征途,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走;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我们一点一滴地奋斗。我们不可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制定一个固定的时间表,也不可能为它的发展设计一个固定的途径和模式。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肤浅、简单。八十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启示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学上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
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关系,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我们既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过程,就认为共产主义“渺茫”;也不能超越现阶段,对共产主义作不切实际的幻想。志存高远,立足现实,既胸怀实现人类美好社会的崇高理想,又具备脚踏实地的求实精神,永远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品格和精神境界。
统计学中辩证统一思想论文
摘要: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系统的辩证统一思想,掌握这些辩证思维,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统计理论,正确地运用统计方法。主要从统计学中概括出了一系列辩证统一的思想,并对其进行了较为完整的阐述。
关键词:统计学;辩证统一;统计规律;思想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统计学为探索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必须正确处理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总体中诸个体某种数量标志表现偶然,而诸标志值平均则为必然。重复测量某种同一客体出现不同的数值属偶然,而同一客体本身真实数值则为必然。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的数量差异为自己开辟道路。统计研究中经过综合平均,将大量偶然性所形成的数量差异,互相抵消,显露出平均则为必然。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统计抽样调查问题上表现极为明显。客观事物极其复杂,表现千差万别,同一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差异也非常大,从个别单位,往往因偶然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探索其本质和规律性。然而,通过大量观察,排除偶然性因素影响,就可暴露出事物的真象,显现其本质。在进行抽样调查时,只有随机抽取的个体足够多,消除诸多偶然因素影响,才能通过抽样总体的数量特征正确地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2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实践和科学都证明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着的事物是普遍存在的,况且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有其共性。而对于每个事物或过程的矛盾也各有其个性。因此说,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就是一般与特殊或普遍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统计学中存在着各种矛盾,每一矛盾具有不同特点。在统计认识中,个体的差异性中蕴含着总体的同一性。统计方法就是运用科学的手段抽象掉各个个体的差异性,探求总体的同一性,并用差异性去标志同一性的内在质量。差异性是统计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没有差异性就没有统计;而同一性则是统计的目的,为了求得同一性才需要进行统计。因此,统计研究要运用大量观察法与个别观察法相结合使用的统计方法。
浅析德育过程中知、情、行的辩证统一
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笔者认为,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只考虑认识过程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班会或团队活动向同学们正面宣传提倡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但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环境,努力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应力”与道德情感则是另一回事。在校内、教室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这儿,有的通过别开生面的班队活动,有的挖掘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有的则根据学生个性与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达到各种教育预期目的。但也应看到,由于对学生“主体需求是内化的原动力”这一点认识不足,在如何把社会首先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方面研究得不够,我们的某些方面教育就显得脆弱与生硬。学生在那种正面教育场合,有时很难放开自己,他们经常只是首先意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学生在活动中发言,所说的也常是此刻我应该说此什么,而非内心真实所感,不能期望这种形成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其实,真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它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因此,进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是“知”与“行”的中介和“催化剂”。
(一)以情育情,以情动人
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新组建的98级公关班,有两位女同学因小事发生口角,继而恶言相向,在班上掀起轩然大波。事后,我不是武断地各挨五十板,而是找当事人心平气各地了解情况,并打算抓住这个时机,召开一个主题班会。班会以小组为竞赛单位,安排了学生喜闻乐道的歌曲、典故、谚语、名人名言等项目,围绕着“团结、友情、亲情”进行了紧张的比赛,学生们情绪高涨,竟相参与。当活动进行到高潮时,我在黑板上写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几个大字,紧着录音机里传出了《相亲相爱》的歌曲,再一次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鸣。随着如潮般的掌声,那两个同学不约而同地走上讲台,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通过这次班会,同学们认识到同学间,要互相“包容”,只有团结一心,班级这条“大船”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而且,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
共产党执政规律的三个辩证统一
主要观点
●党在执政过程中,既有一个坚持执政本质的问题,又有一个实现执政目标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揭示出:坚持党的执政本质是实现党的执政目标的重要前提,实现党的执政目标是坚持党的执政本质的必要条件。
●党在执政过程中,既有一个履行执政使命的问题,又有一个提高执政能力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揭示出:党的执政使命决定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方向,党的执政能力决定了党能否履行好执政使命。
●党在执政过程中,始终面临着依法治国与依法治党的双重历史任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揭示出:依法治党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有力地促进着依法治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集中体现。这一重要思想,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问题,深刻揭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科学地反映了共产党执政本质与执政目标、履行党的执政使命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依法治国与依法治党的辩证统一,为我们党更好地履行执政使命、巩固执政地位提供了科学指南。
执政本质与执政目标的辩证统一
浅谈人大监督与支持的辩证统一
在人大监督工作的实践中,有时容易把监督与支持二者的关系对立起来,只讲监督不讲支持,割裂了监督与支持的内在联系;要么把监督和支持等同起来,认为监督就是支持。其实,这两种看法都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矛盾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对人大监督与支持之间的关系要从其实质内容来分析,才能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在我国,依法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定职责,也是代表人民进行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监督行为,这种监督不同于西方议会制度间的相互制衡。同志曾经指出:“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这种监督,既是一种制约,又是支持和促进”。这是因为人大和“一府两院”虽然是决定与执行、监督与被监督、制约和被制约的关系,但又都是党领导下的国家机关。虽然职责分工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同唱一台戏、共谋一盘棋,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大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支持,通过监督更好地支持和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因此,我们既不能把人大监督视为“挑毛病”,又不能把支持理解为不去监督或放松监督。要克服这两种错误倾向,必须正确处理好监督和支持的关系,把支持寓于监督之中,通过依法加强监督,推动和促进“一府两院”更加有效地做好工作。
从辩证法的角度讲,事物自身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种对立统一就是矛盾。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统一则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矛盾双方的统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对立是统一中的对立,统一是对立中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性。监督与支持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个对立统一体。从现象看来,监督与支持是不相容的,不能同时存在的,实质上是紧密联系的,同一的。监督是要发现事物发展中的障碍并加以否定。支持则是对事物发展正常的肯定,支持的形式可分为肯定支持与否定支持,肯定支持是支持的本意,否定支持则是监督。实质上,否定支持(监督)是个“摒弃”的过程,是飞跃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好比植树,“培土”、“浇水”是支持,“修枝”、“剪枝”是监督,其目的都是让树成材。由此可见,监督与支持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监督的支持是“空喊口号”,没有支持的监督是“无的放矢”,这两者是不能割裂开来而独立存在的。
人大的监督工作也是个矛盾的统一体。人大对“一府两院”工作既有支持又有监督,是在支持中监督、在监督中支持,并逐步达到统一的过程。我们不能孤立、片面地把两者割裂开来,也不能笼统地将其等同起来。监督法颁布实施后,如何使人大监督和支持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这给新形势下的人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人大在监督和支持“一府两院”的工作中要努力使对立得到统一。人大与“一府两院”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但都在党委统一领导下,为了共同的目标开展工作,这就是对立统一。人大监督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在监督过程中实现由监督向支持的转化,达到监督和支持的统一,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着重调查研究影响事物(一府两院)发展的各类因素及其发展轨迹。从偶然中发现必然,增强超前意识,从而能使监督符合规律,并逐步趋于支持。
第二,人大监督工作要自觉地把握好量与度,处理好质变和量变的关系。怎样使监督与支持既不流于形式,又不越厨代办,这也是人大监督工作的难点所在。监督对支持的作用力虽然是很大的,但浮浅的、不深入的监督,使支持变得软弱无力,效果不佳;过多的、过细的监督,又会使支持变为代办,束缚“一府两院”手脚。因此,我们在人大监督工作中,一定要把握好监督的强度、力度和广度,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做到统筹兼顾、科学安排。重大原则问题,该管就管,少一事不如多一事;日常工作问题,不必去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做到以法理服人,使被监督者自觉地接受监督,诚心诚意地改进工作。
统计学中辩证统一思想探究论文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统计学为探索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必须正确处理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总体中诸个体某种数量标志表现偶然,而诸标志值平均则为必然。重复测量某种同一客体出现不同的数值属偶然,而同一客体本身真实数值则为必然。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的数量差异为自己开辟道路。统计研究中经过综合平均,将大量偶然性所形成的数量差异,互相抵消,显露出平均则为必然。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统计抽样调查问题上表现极为明显。客观事物极其复杂,表现千差万别,同一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差异也非常大,从个别单位,往往因偶然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探索其本质和规律性。然而,通过大量观察,排除偶然性因素影响,就可暴露出事物的真象,显现其本质。在进行抽样调查时,只有随机抽取的个体足够多,消除诸多偶然因素影响,才能通过抽样总体的数量特征正确地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2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实践和科学都证明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着的事物是普遍存在的,况且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有其共性。而对于每个事物或过程的矛盾也各有其个性。因此说,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就是一般与特殊或普遍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统计学中存在着各种矛盾,每一矛盾具有不同特点。在统计认识中,个体的差异性中蕴含着总体的同一性。统计方法就是运用科学的手段抽象掉各个个体的差异性,探求总体的同一性,并用差异性去标志同一性的内在质量。差异性是统计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没有差异性就没有统计;而同一性则是统计的目的,为了求得同一性才需要进行统计。因此,统计研究要运用大量观察法与个别观察法相结合使用的统计方法。
统计研究中运用大量观察法,实现从个别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的认识过程。同时,根据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统计研究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运用个别观察所搜集的资料来说明总体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使认识更深刻、更具体。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规律指导统计研究必须是将统计中的平均数与分组法结合,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用反映现象的离散趋势的变异指标与反映现象集中趋势的平均数结合使用,以使研究更全面,更完善。
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统一
党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深刻理解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在实践中的双向互动作用,对于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在价值目标上高度一致。人的全面发展是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价值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则是从社会发展角度提出的价值目标,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使人的心理智力、道德品质、体能体质等得到全面发展,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主要表现为人的个性、能力以及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曾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内容。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未来社会将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进而在劳动上实现“各尽所能”,在分配上实现“各取所需”,最终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思想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其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这两个目标虽然提出的角度不同,但在价值目标上是一致的。
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在进程上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强调,不能离开人的现实关系和过程去理解人的发展问题,更不能用理想主义态度去对待人的发展,而要用历史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去思考和对待人的发展问题。这就要求把人的发展置于一定的社会历史关系中,把它看作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就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和相对性,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分阶段逐步实现的,是一个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自然生态的发展相互协调、相互推进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这一过程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高度契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因此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人越是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创造得越多,社会就越和谐;而社会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社会越和谐,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离开了社会和谐,人的全面发展就失去了基础;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就失去了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都以经济发展为支撑。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只有经济不断发展,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条件。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及其创造的社会物质文化条件,构成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人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社会活动。否则,人就有可能为了生存而陷入争斗之中,根本不可能实现全面发展。经济发展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经济不断发展,财富不断积累,构建和谐社会才有物质基础。在经济落后、物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真正的和谐社会是不可能出现的。因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这表明,无论是人的全面发展还是构建和谐社会,都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都以经济发展为支撑。这就决定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走科学发展之路,不断夯实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