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思考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8 19:36: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辩证思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辩证思考

作表率的辩证思考

当前,全国组织系统“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活动正在深入开展,这是广大组工干部加强砺炼,提升自我的一次良机。对组工干部而言,要按照活动要求,做到最讲党性、最重品行、最作表率,就必须正确处理好“是与非”、“大与小”、“先与后”等几方面的辩证关系,在有所为有所不为中积蓄人格力量,塑造良好形象。

一、慎权履责,知晓是非之理

权是双刃剑,责为功过台。同样的职权,成就的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事业和人生。组工干部作为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部,自当谨小慎微,分清本末、知晓是非。一要头不昏,做政治上的清醒者。政治上的糊涂是最大的糊涂。当今时代,国际政治格局错综复杂,多元思潮相互激荡,作为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的组织部门,尤需过硬的政治意志和政治品格来把握方向、明辨是非。这就要求组工干部自觉讲政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观点,切实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严格、模范地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要善于从政治的高度把握组织工作全局,自觉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二要责不怠,做工作上的清正者。责任心是成就事业、锤炼党性的基石。纵观世间万物,“蚕吐丝、蜂酿蜜、鸡司晨、牛耕地”,只因各施其职而成精彩世界。作为组工干部,当倍加珍惜“特殊”身份和“重要”岗位,以如临深渊、如覆薄冰的凝重感,夙兴夜寐、寝食难安的责任感来用好干部、建好组织、聚好人才。要敢于坚持原则、大胆抵制歪风邪气,公道正派、坦荡无私。三要义不失,做生活上的清廉者。“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一个干部的失节往往是从生活小处和兴趣爱好中打开缺口的。组工干部因为手握“党票”、“官帽”,更易成为别有用心之人“攻击”的首选,稍有不慎就会身陷泥沼。对此,组工干部务必坚持道义为先、廉洁为要,看淡功名利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寂寞怡然,清贫自乐。

二、修身养性,谙练大小之道

修身养性重品行是组工干部的生命。组工干部要在实践中大小兼容,内外兼修,既重政治品行,又重生活品行。一要集大诚不丢小信。诚信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组工干部应当遵守的道德底线。组工干部拥有“社会人”和“单位人”的双重身份,讲诚信应该体现层次感和立体感,既忠诚于事业,又忠实于生活。在事业上,要实事求是、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努力实践党的宗旨,切实增强组织部门的影响力和亲和力。在生活中,要表里如一、一诺千金,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做一个至诚至信的人。二要养大德不疏小善。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做人以立品为先,做官以养德为要。选拔任用干部讲究德才兼备,德是第一位的要素。组工干部既是选拔干部的干部、亦是影响干部的干部,自然应该躬身示范,蓄养浩然之德。常言道,“德之高下,根在其心。”组工干部要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成为遵循道德规范的典范,敢于匡扶正义,始终光明磊落。在怡养大德的同时,更不忘多行扶贫帮困、尊老爱幼等小善之举,因为积小方能成多,于细微处见精神。三要有大量不拘小节。“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拒细流,故能成其深。”成事之人,重在容人,心胸如海。组工干部要豁达大度,对待组织常怀感恩之心,做到奋发有为;对待同志常怀真诚之义,做到情真意切;对待群众常怀跪哺之恩,做到鱼水相依。以风清月明的态度,从容对待一切,不为闲言碎语所左右,不为误解委屈记小帐,得之淡然,失之坦然,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三、审时度势,善谋先后之举

查看全文

政协工作辩证思考

近读*同志的著作《学哲学用哲学》,觉得获益匪浅,并且更加深切地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工作中事事有辩证法,就政协工作来说也是如此。

1、远与近问题。有人认为,政协工作离“火线”太远,与“二线”太近。其实,远近本身并不能说明问题,关键是能否做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如果能够始终不忘记为国是建言、为民生操劳。这就是胸怀,就是境界,就是尽职尽责了。

2、忙与闲问题。有人认为,政协工作要忙一点;也有人认为应该闲一些。其实,忙与闲都是对的,只有忙,各方面工作才能阔步前进,整个事业才能兴旺发达;闲一些,说明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进退有据,张弛有度。按理说,做任何工作都应该要找准位置、发挥优势,忙而有序、闲而不废。

3、新与老问题。有人认为,今年中央五号文件有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是没有突破。其实,凡事“应该变的,必须改变,不变则衰退;不该变的,决不能变,变则自我瓦解。”一位伟人也曾经说过,思想上经常变是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一般地说,老东西未必全是坏东西;新东西未必都是好东西。就政协工作来讲,结合老精神、发扬好传统、贯彻新要求,更符合国情的要求,更利于事业的发展。

4、大与小问题。有人认为,政协是一个政治组织,要抓大事、议大事。其实,大事小事是相对而言的,在局部看是大事,放在全局看可能就是小事;在局部看是小事,放在全局看也许就是大事,因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就要从方针政策里面去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就要从规律性里面去找答案。一般地说,大事总是由小事所组成,小中也可以见大。更何况“群众利益无小事”。因此,无论是大事小事,只要事关发展、事关民生,都应该高度关心、高度关注。

5、有与无问题。有人认为,通过政协提出的很多建议被党政部门所采纳,“说了没白说”;也有人抱怨,提出了不少意见都没有了下文,“说了也白说。”其实,意见建议有无作用,既要看意见建议本身的对与错、质量的高与低,还要看解决问题的客观条件是否成熟和具备。无论有用无用,就委员来说,还是要坚持“苟利于国,知无不为”,继续满腔热情、锲而不舍地在建言立论上尽所能、展所长。再说有些意见建议“不用不等于无用,今天不用不等于将来不用”。

查看全文

哲学与文化的关联的辩证思考

摘要:文化是在人类发展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产物,是人类活动的灵魂。哲学是最高的文化,是文化中的制高点,它追问的是人的活动的内在本质、规律以及目的的意义和价值,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可以这样说,文化是一种呈现人的活动的存在;而哲学则是一种体现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晶。哲学塑造着文化的精神,文化中凝结着哲学思维的因子,二者互为发展,密不可分。深入、系统地研究与探讨哲学与文化的关系,并反思其中的内在机理,对指导我们当下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哲学;文化;辩证思考

文明的创造与演进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但文化是一种抽象存在,对它熟悉并不代表对它的熟知。一方面,我们无法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同时,我们也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的形状,就像抓在手里的空气,当我们去追寻文化的踪迹时,它除了在我们手里之外,无所不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文化是哲学赖以生长的土壤。通过文化,我们可以认识哲学的问题、意义和价值,因为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产物有待于哲学层面的阐释。而哲学是关于人的文化活动的本质、规律及其目的的学问,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活动的灵魂。从哲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的理由、根据和目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哲学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和灵魂。借助哲学,我们可以加深对文化深层内涵的开掘。哲学作为对人类活动的反思,并不存在于自己虚构的世界中,而存在于一切人类的现实实践领域之中。可以说,哲学的研究视域包含了整个人类文化活动的领域,文化的进步既是人类精神能力的扩展,也意味着哲学的丰富和发展,哲学的发展同样蕴含着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展和扩宽。

一、文化:一种呈现人的活动的存在

“文化”产生于拉丁文“Clutera”,由动词“Colere”而来,具有“耕耘”的意思。18世纪,法语中文化含有训练和修炼心智,指良好的风度、文学、艺术和科学。随着文化学和人类学的发展,不同的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侧面揭示了文化的不同涵义。与西方语言不同,把文一词对应到中文范畴来看,“文”常指纹理,“化”有变化、生成的意思。把“文”、“化”合在一起,构成“文化”这一范畴,要追溯到《易•贲卦•像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文”即是从纹理含义演化而来,“以文教化”[1](P.2)的思想已十分明确。

比较来看,西方语言中的culture与汉语中的文化是有一些不同的。西语中强调栽培、种植,后来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思想教养,它更看重的是一种凭依内在的力量而生发的价值规范。汉语中的“文化”主要侧重在“以文教化”,强调的是人伦关系的外在规范对人的约束。但都突出了文化的为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性质。

查看全文

语文课辩证思考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这已是老生常谈而又未得圆满解决的题目。为了解决这个题目,语文教育专家作了不少理论阐述,广大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展开了大量的教学试验,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就总体来看,语文课教学效率仍然不高。笔者认为提高语文课教学效率绝非靠设想出来的奇法异术所能奏效的。实践表明,语文课效率的高低被语文课堂内外的诸多因素制约着。这些因素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体现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师能否辩证处理好各种因素的矛盾关系,将直接关系甚至决定着语文课效率的高低。

那么是哪些因素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率呢?教师又应如何辩证认识和处理这些因素的矛盾关系呢?本文就此发表粗浅认识。

工具性与综合性

语文是学习、工作的工具学科,大纲对此写得很明白。同时语文学科又包罗万象,具有其它学科无法企及的综合性特点。当强调工具性特点时,课堂上便字词句章反复讲解、重复练习,语文的综合性内容便被忽视或削弱;当强调综合性特点时,课堂上又出现离开字词句章的架空分析、随意发挥的偏向。这两种片面倾向,建国以来直至今天,曾几度摇摆,几度反复。时期政治思想凌架一切之上,语文课变成蹩脚的政治课,语文基础水平普通下降。语文界的有识之士及广大教师对这种损文害文的现象无不痛心疾首,却怒不敢言。后,强调加强双基,培养能力,语文课上咬文嚼字之风又吹回来了,这是拨乱反正的必然结果,也是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八十年代这段时期,语文课的工具性、综合性的相互关系的处理,无论是理论寻向还是课堂实际操作,都能结合得比较好,课堂教学出现生气勃勃的景象,语文教学质量也有显著提高。可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更准确一点说是八十年代未)对语文课工具性与综合性关系的处理上又出现了忽左忽右的状况,语文课的效率又低下来了,中考语文成绩特别是高考语文成绩普遍偏低的事实就是最有力的说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告诫我们:什么时候能把语文课的工具性与综合性的两者关系恰当而又紧密的结合起来,语文课的效率就高,如果对工具性与综合性的关系处理不当,语文课的效率就会降低。由此可见,在制约语文课效率高低的诸多因素中,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好工具性与综合性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这实在是不可轻视而又必须用心处理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这涉及到对语文课的性质及其特点的认识和操作问题。

教为考与教为用

查看全文

党委书记辩证思考

乡镇党委书记作为乡镇的主要负责人,担负着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的重要职责。要当好乡镇党委书记,做到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不悔人生,必须把握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妥善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既要“服从上意”,又要“顺从民心”,正确处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

乡镇党委书记要履行好职责,做好一个地方工作,就必须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有机结合起来。对上负责是讲政治、讲大局的表现。要强化执行的意识。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准确理解,把握到位,抓好落实。对上级的指示要求,要领会意图,把握实质,自觉服从。坚决做到与上级步调一致,把本乡镇的工作纳入到上级规划的总目标中去,并且用这种意识去影响、组织、带动班子成员和干部群众,为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努力开展工作;对下负责,是“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要树立群众观念,关注民生、尊重民意、顺从民心,做到“下有所呼,我有所应;下有所求,我有所为”,实现好、维护好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真正做到富民、利民、安民、亲民。在把握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结合点上,要从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地方稳定出发,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既实现好上级的意图,做到不抗上、不欺上,又要尊重各方面的意见,不瞒下、不压下,求大同存小异,顾全大局,整体推进。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避免一味“唯上”,在执行上级指示要求时,不盲从、不机械,从本地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蛮干瞎指挥。也要避免“唯下”是从,对群众不恰当的要求、不正确的呼声,不可放弃原则,一味迎合。要加以批评教育,启发引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群众从大局考虑问题,自觉理解、支持乡镇党委、政府的工作。

二、既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正确处理班长与班子的关系

乡镇党委书记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要把握好角色定位,摆正自己的位置,既不忘记“班长”的责任,又不忘记自己是班子集体的一员;既要当好“主心骨”,又要弹好“合奏曲”;既要有敢于负责的精神,又要有良好的民主作风,做到统揽不包揽,果断不武断,有主见不主观,放手不撒手。要善于从零乱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跳出来,集中精力运筹谋划大政方针,抓决策、出思路,抓组织、搞协调,抓重点、带全盘,抓督查、促落实,把大事办好,把要事办实。还要善于依靠集体的力量,做到合理分工,大胆放权,让班子成员都有职有权有责,使大家都有使命感、责任感,受信任感,激发集体效能。正确处理好班长与班子的关系,乡镇党委书记要主动谋“和”,与乡镇长之间,多信任不猜疑,多交流不设防,多协调不争执,多谅解不计较,为构建和谐的领导班子作出表率。对待副职,要做到理解、尊重和支持,谁的事谁负责,不随意插手班子成员所分管的工作,充分发挥副职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副职大胆干事,支持副职干成事。要抛弃私心杂念,做到争事业而不争地位,争成绩而不争荣誉,推功揽过,有困难主动上,有好处主动让。要敢于管理,对班子成员作到爱护不袒护,出现问题时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姑息迁就,要积极主动去管,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不等矛盾闹大再处理,问题成堆算总帐,形成班子强大的合力。

三、既要保持平常心,又要永葆进取心,正确处理“做官”与“做事”的关系

查看全文

从严治党思想内涵与辩证思考

一、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的定位与基本内涵

(一)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的定位。2014年12月,在江苏考察调研时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这是我们党90多年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成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党内建章立制与加强思想建党两个层面并举,力图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与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巩固执政基础,密切党群关系,确保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坚强领导核心地位。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作为执政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执政党自身建设与执政党治国理政的统一。全面从严治党既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落实其他三个“全面”战略的重要保证。它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体现了执政党自身建设与执政党治国理政的统一,是“四个全面”之魂。正如所说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更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必须以更大力度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了领导核心与方向指引的保障。(二)准确把握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的基本内涵。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明确强调:“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深刻阐释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内涵。1.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是“全面”首先,管党、治党要面向8700多万党员、430多万个党组织,覆盖党建的全领域、全方位;同时,管党、治党的重点就是抓住党员领导干部的“关键少数”。其次,管党治党要突出制度治党的迫切性与关键性地位,同时要明确思想建党的必要性,治党也需要法治与德治两手共抓,党规党纪的他律约束与党性先进性思想教育的自律约束并举。从心理学视角分析,人的行为除了受到外界环境、制度的他律约束之外,还时时、事事受到自身思想理念与价值观的自律约束。因此,全面从严治党的“全面”,在强调加强党内规章制度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党内政治思想与政党伦理道德建设。必须将党的思想理论和尊崇党章的党性与党的先进性教育作为党内思想建设的重点内容,以增强全党反腐倡廉的自律约束,使制度治党与思想建党紧密结合、自律约束与他律约束并举。2.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是“严”“严”就是党内制度要严、党内思想教育要严、党内纪律执行要严、党内腐败惩治要严;“严”就是真管、敢管、长管,“从严”贯穿管党治党始终。党的十八大以来,“八项规定”、反对“四风”、“三严三实”教育等,有力推动了铁腕反腐,为从根本上杜绝党内权力腐败,形成廉洁的党内政治生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党内制度改革与建设的根本是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党内法规制度,以及科学规定制度执行的合理性程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之中,使全面从严治党由从严治标走向科学治本,明确了党建制度改革与建设的新思路。党内一系列法规文件的制定与颁布正在不断完善党建的制度体系,为全面从严治党与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提供基本遵循。从严治党的“严”,需要党内规矩制度改革与建设,需要大力建构制度笼子,还需要从严落实制度,从严执纪。制度笼子建构固然重要,但是关键还在于制度的执行。要从严执纪,首先需要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执行制度。其次,需要强化制度执行与监督检查。要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制度落实。他在讲到抓整治“四风”时强调“一抓到底”,要强化制度执行,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出台一个就执行落实好一个。再次,从严执纪需要特别关注“关键少数”,重点在从严治吏。3.全面从严治党的要害是“治”从严治党应从制度治党入手,以党内的“关键少数”为从严治党的主要对象,以党内法规与制度制约“关键少数”的权力。同时,从严治党也不能忽视以党内基本纪律要求大多数党员群众,用党纪约束普通党员的思想行为。在党规党纪面前,没有一个党员可以成为特殊与例外。因此,在强调重点关注“关键少数”的同时,还需要兼顾“大多数”的遵纪守规,这样才可能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宗旨。从严治党的“治”,还体现在把党的领导落到实处,落到日常管理监督中去。各级党的领导既是党规治理的主要对象,又是执行“治党”职责的责任主体。从严治党必须突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要求,使领导干部保持政治立场不动摇,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从严治党的“治”,还体现在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用纪律管住管好全体党员,在日常管理监督中从严执纪,敢于较真、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特别是使党员干部绷紧作风之弦。从严治党要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兼顾,在坚持纪律惩戒的同时,更要推进向善向上的党的道德伦理建设,在思想道德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底线。

二、全面从严治党的阶段性成果

(一)铁拳反腐成果显著。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的提出尽管只有两年左右的时间,但是它的实践早已开始,党的十八大以来已经取得显著成果。从监督“八项规定”贯彻落实拉开序幕,一系列违反“八项规定”的典型案件受到处理,“四风”蔓延态势得到有效遏制,党风与社会风气大大改善;党中央铁腕反腐,抓巡视、广派驻,落实主体责任,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治“裸官”、铺“天网”,坚持“苍蝇”、“老虎”一起打,啃下不少硬骨头,极大提振了民众对反腐倡廉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中央派驻纪检机构成功实现全覆盖,使党内监督不留死角空白。中央纪委设置了47家派驻机构,对139家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全覆盖,充分发挥“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管党治党已经跨越不少治理的险滩洼地,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二)党内制度创新的阶段性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强了制度治党。据统计,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首次开展党内法规清理的同时,已经陆续制定出台36件重要党内法规,其中准则1件、条例6件、规则6件、规定14件、细则9件。其中不乏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制定的党内法规,不少新的法规具有基础性的、填补空白的重要意义。2014年8月中央出台了《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在全面落实过程中,2015年已完成该方案提出的55项改革任务中的42项。党的十八大以后,陆续颁布的一些新的重要党内法规文件已经开始发挥深刻影响。例如,2012年12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八项规定》,为全面扭转党的作风,改善党群关系,引领社会风气发挥着长期指导性作用。2013年5月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成为党内法规制定的“立法法”,从此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有法可依,进入一个更加科学规范的新阶段。2015年4月颁布了《关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方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全党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一次生动实践教育活动,它与“八项规定”精神相呼应,共同对新时期保持与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产生了深刻影响。2015年6月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填补了自1945年党的七大正式建立党组制度以来党内有关党组工作法规制度的空白,具有里程碑意义。2015年8月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是党内监督制度创新方面的一个基础性制度安排,是为铁腕反腐铸造的利剑,对于形成“不敢腐”的政治氛围意义深远。2015年10月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是迄今为止最详尽的党内纪律“负面清单”,它第一次全面阐明党纪处分的五大原则与党内六大纪律,为塑造党内“不想腐”的氛围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期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是思想作风建党的一个基础性制度安排,它为全党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一个鲜明的思想道德“高线”,为塑造党内“不想腐”的氛围提供了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以制度治党为主线,不放松思想建党,全面从严治党已经取得一系列宝贵的阶段性成果。

三、辩证认识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基本关系

(一)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创新需要辩证思维指引。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创新是要解决执政党自身存在的深层矛盾问题。首先是理想目标与现实考验之间的矛盾,即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实现党的执政能力现代化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理想目标,与党面临着“四大挑战”(执政挑战、改革开放挑战、市场经济挑战、外部环境挑战)的现实考验的矛盾。其次是理想目标与现实存在的危险之间的矛盾,党要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还与自身遭遇的“四大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等现实危险存在矛盾。要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创新,需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指引,厘清其中一些基本关系,包括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中的前定法规与创新法规之间的关系、“国法”与“党规”的关系、制度治党与思想建党的关系、治党能力与党内政治生态的关系等。(二)辩证认识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关系。1.清理党内前定法规与创设新法规的关系正确处理全面清理前定党内法规制度与创设新的法规制度的关系,对于全面摸内法规制度家底,有效维护党内法规制度协调统一,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目标,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中央对前定党规的处理,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既不一刀切,一概否认,也不全盘继承,而是采取了辩证思维方法,根据时代的变化,尤其是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扬弃前定党内法规文件,即废止那些明显不适应现实需要,或适用期已过的文件,保存那些继续有效的法规文件,但是对其中有些文件加以必要的修改。即使那些已经宣布废止和失效的党内法规与规范性文件,也需要肯定其历史价值,不是简单视如敝屣,而是按照档案管理有关规定,继续做好存档、查档利用等管理工作,发挥它们的历史借鉴与参考价值;而对于需作修改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则纳入新的党内法规制定工作整体规划中,作出统一安排,有步骤地完成;对前定党内法规中继续有效的党内法规文件,则依旧需要贯彻落实。正确处理前定党内法规制度的全面清理与新法规制度的创设关系,是构建党内法规制度科学体系的基础工作。2.治党制度创新中“国法”与“党规”的关系在党内法规制度创新中,关键是要处理好“党规”与“国法”的关系。长期以来管党治党存在一个误区,即把国家法律当成党内的纪律底线,对“党规”与“国法”不加区别,导致不同“法”的调节对象与权利义务的混淆。同志指出,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建设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理论研究明显不足,一个最突出的表现是,管党治党不是以党的法规与纪律为尺子,而是以“国法”的相关法律为依据,“党规”与“国法”不分,两者混用,党规党纪套用“法言法语”,错把国家法律当成党内的纪律底线。例如,20世纪90年代颁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纪律处分条例》,其中不少规定都照搬国家司法条文,混淆了“党规”与“国法”的调节对象、权利义务的要求,降低了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上的高标准、严要求。治国理政的“国法”调节的主体对象是13亿多公民,强调的是一般公民的法律责任与法定义务;管党治党的“党纪”调节的主体对象是8700万左右的党员,重点约束党内“关键少数”的高级领导干部的政治行为,强调的是党员的政治责任与党章规定的政治义务。治党与治国的对象与宗旨不尽相同,“党规”与“国法”不能混用。党内法规应具有两重属性,既有法律的一些特征,更有政策的一些特征。“党规”具有广义的“法”的某些特征,因此可以纳入广义的“法治体系”的范畴之内。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形成包括五个方面组成的“两大法治体系”,即“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的“国家法治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显然,党内法规体系可以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广义“法”的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生态,尤其是宪法赋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威,决定了党内法规具有某些类似于国家法的特征。1982年宪法在序言部分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唯一的执政党的领导地位。宪法赋予的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决定了党章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是长远的。广大党员对效力稳定、形式规范的党内法规可以形成像对国家法一样的预期,借以作出符合自己利益的合理行为。尽管如此,在国家法与党内法规的对比中,党内法规的制定与形式更具有政策的一般性质,也可以归入政策范畴。党章尽管是党内最高法规,其修订形式明显与“国法”常规修订形式不尽相同。党章在每次党代会后一般都会加以修订,并补充新的内容;党内一般法规也存在类似情况。例如,关于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党内规定在十年内已经修订两次:1990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若干规定》;1997年中共中央对此文件修改补充,印发了《关于提高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质量的意见》;2000年再一次修改补充前定文件,印发了《关于改进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若干意见》。修改和补充是党内法规制定与完善的一种常态,这种特征使党内法规更具有政策的即时性、具体性与灵活性的性质,和国家法律的相对稳定与抽象性的特点不尽一致。从中国政治生态的现实而言,有些领域的规范,党内法规可能比国家法规更能发挥指导作用。例如,干部选拔任用领域的法规、军队治理的法规,一般都受到党内相关法规指导地位的影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范的是党政部门所有相关层级的领导干部,而不仅仅是党的领导干部。就“党规”与“国法”之间的基本关系而言,党内法规归根到底必须尊重宪法与国家法的凌驾性。1982年宪法总纲第五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以往存在的管党治党中“党规”与“国法”混同的直接后果,就是纪委成了党内的“公检法”,党内纪律审查往往成了“司法调查”,党内生活形成一种“违纪只是小节,违法才去处理”的不正常现象。如果没有严格的党规党纪,缺乏从严执纪,其结果就可能是党员干部作风纪律问题难以及时纠正,党内监督、执纪、问责无法落到实处,党内权力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在所难免。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开始全面清除套用“国法”的相关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依“国法”治国理政、依“党规”管党治党的要求。强调:“需要明确的是,在我们国家,法律是对全体公民的要求,党内法规制度是对全体党员的要求,而且很多地方比法律的要求更严格。”《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划定了党内纪律“高压线”,党纪严于国法,基本上解决了“党规”与“国法”混同的问题。3.全面从严治党中制度治党与思想建党的关系首先,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生态建设中,需要有效整合诸多因素,发挥合力作用。其次,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制度治党与思想建党同向发力,相辅相成。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对等,而应该分清主次,否则就可能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淖。从严治党的实践证明,制度治党是全面从严治党,克服党内“四大危险”的主要抓手。指出:“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思想教育要结合落实制度规定来进行,抓住主要矛盾,不搞空对空。”“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制度治党与从严执纪的关系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治党固然是基础,但是即使有了好的制度,还需要从严执纪,付诸行动,需要形成从严治党的治理能力。从严治党的能力,除了制定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之外,首先表现在有效执行党规党纪、有效实现党内监督的能力上。不能认为建造了制度的“笼子”,就能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要发挥法规制度的效能,必须严格落实党内监督主体责任,真正有人依照党内规章制度敢抓敢管,真正使党内纪律规矩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而不是吓人的“纸老虎”,只有这样才能展示法规制度约束权力的作用与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从严执纪与党内监督制度化方面,初步形成了问责常态化,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的氛围。经过几轮中央巡视工作的监督问责,不少党员领导干部在巡视问责中落马。仅2015年,全国共有850余个单位的党委、纪委和1.5万多名党员领导干部受到责任追究。以《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为主导的党内监督法规的颁布执行,一套科学合理的问责机制的建设必将铸就党内铁腕反腐的制度利剑。5.制度治党与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关系无论是制度治党还是思想建党,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环境。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将有效促进党内民主建设,增强制度治党的有效性。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制度治党的重要基础。优化党内政治生态首先需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夯实坚实的思想基础。其次,需要进一步推进制度治党的进程,尤其需要将党的十八大以来已经颁布的一系列重要党内法规文件真正落到实处,转化为营造党内良好政治生态的制度保障。尤其要以《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两部党内法规为抓手,推进党内反腐斗争,既处理“腐败存量”,又坚决遏制“腐败增量”。优化党内政治生态要坚持制度建设为本,真正做到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实施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的全面从严治党。再次,政治生态的优化集中体现在干部的选拔与领导班子的建设上。2016年各级党委开始换届,2017年党的即将召开,要通过党委换届,以优化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为抓手,将一批腐败、不作为、被问责的干部清出干部队伍,将一大批经受住各种考验的优秀党员干部选入各级领导班子。

查看全文

极限思想的辩证思考以及诠释

微积分是研究客观世界运动现象的一门学科,我们引入极限概念对客观世界运动过程加以描述,用极限方法建立其数量关系并研究其运动结果。极限理论是微积分学的基础理论,贯穿整个微积分学。要学好微积分,必须认识和理解极限理论,而把握极限理论的前提,首先要认识极限思想。极限思想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思想,是变与不变、过程与结果、有限与无限、近似与精确、量变与质变以及否定与肯定的对立统一。

1极限思想与辩证哲学的联系。

1.1极限思想是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

“变”与“不变”反映了客观事物运动变化与相对静止两种不同状态,不变是相对的,变是绝对的,但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例如,平面内一条曲线C上某一点P的切线斜率为kp。除P点外曲线上点的斜率k是变量,kp是不变量,曲线上不同的点对应不同的斜率K,斜率k不可能等于kp,k与kp是变与不变的对立关系;同时,它们之间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当曲线上的点无限接近P点过程中,斜率k无限接近kp,变化的量向不变的量逐渐接近。当无限接近的结果产生质的飞跃时,变量转化为不变量,即“变”而“不变”,这体现了变与不变的统一关系。

1.2极限思想是过程与结果的对立统一。

过程和结果在哲学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极限思想中也充分体现了结果与过程的对立统一。在上例中,当曲线上的点无限接近点P的变化过程中,k是变化过程,kp是变化结果。一方面,无论曲线上点多么接近点P,都不能与点P重合,同样曲线上变化点的斜率k也不等于kp,这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对立性;另一方面,随着无限接近过程的进行,斜率k越来越接近kp,二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无限接近的变化结果使得斜率k转化为kp,这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性。所以,通过研究曲线上点斜率k的变化过程得到P点的斜率kp就是过程与结果的对立统一。

查看全文

领导班子辩证观思考

团结和谐是社会力量之源,也是建设坚强领导班子的重要保证。

领导集体是一个群体的核心,领导集体坚强,带领的群体才能坚强。而领导集体的坚强,不是个别人的性格坚强,也不是少数人的意志坚强,而是全体成员彼此团结,人心凝聚,思想统一,意志坚定而形成的坚强。只有这样的坚强,在内部关系上才不会形成内耗;对待工作任务才能群策群力,一致向前,战胜一切挫折和困难。而一个领导班子的团结和谐,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一味靠他力监管就能保证的,它要求班子成员在主观上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有十分清醒的认识,这样才有利于搞好团结,促进和谐。

正确处理“团结和谐”与“思想斗争”的关系。和谐社会建设既包括社会方方面面建设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包括人与人之间和谐。和谐并不等于没有矛盾,也不等于没有斗争。人与自然要和谐,但在自然灾害到来时要斗争;社会各方面建设要和谐,但对危害建设的行为要斗争。一个领导集体也是这样,团结和谐是共同的愿望,但出现不团结不和谐的现象,还是要正视矛盾,竭力抵制。团结和谐局面的形成,就是不断发现矛盾、化解矛盾的过程,是讲党性、讲原则、讲谅解、积极营造的结果。这其中既包括每个人注重从正面努力,也包括同消极因素和不良行为作斗争。像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那样,只斗争没有和谐;但一味一团和气不开展思想斗争,人人都当和事佬,一任不良风气和不良行为横行,也没有和谐。当然,开展思想交锋应注意把握原则和方法,那就是一切从团结的、善意的和友好的愿望出发,既把和谐作为目标,也把和谐作为手段,防止损害既有的和谐关系。

正确处理“班长”与“成员”的关系。党委正副书记是领导班子的正副“班长”。对“班长”的正确理解是,首先“班长”是处于领导集体之中的,其次是其所处的只不过在“首席”位置。这就说明了,任何一位“班长”都是不能脱离领导集体的,更不能离开集体而独立行使个人领导权。明确这一关系,“班长”就应当把自己当作领导集体中的一个成员,时时保持“集体领导”意识,遵循“集体领导”原则,实行“集体领导”方法,体现“集体领导”效能。特别是在处理敏感问题上,“班长”只有一票权,那就只能行使一票权,不能因为自己是主要领导就一切由个人拿捏。这样做,就越出了权限,妨碍了他人行使权力,势必造成领导班子不团结不和谐。同时,在党的领导根本制度上,实行的也是党委统一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这也说明,领导班子成员之间是“分工负责”的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和依附关系。保持这种关系,既有利相互协商合作,又有利于提高效率。

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是提高党委领导水平和决策能力的根本保证,也是使领导班子团结和谐进行工作的基础。民主集中制的民主,就是班子成员的意愿、主张的充分表达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集中,就是班子成员意见的达成,智慧的凝聚,行动上的步调一致。这其中不容易处理好的,一是有的同志假“民主”之名,行“集中”之实,最终个人说了算;一是只看重“民主”,不重视“集中”,表现出泛民主化和极端民主化,导致组织决定不能有效贯彻落实。可以说,民主集体制是保证领导和谐共事的制度。违反这个制度就必然不能实现团结和谐共事。

正确处理“个人威信”与“集体形象”的关系。领导个人威信具有非权力影响力。但个人威信不是靠口头树起来的,也不是靠挤压他人成就的,而是在领导部队建设与发展中自然形成的。需要明确的是,领导干部树威信是为了更好地抓工作,这就要求树立个人威信时,必须有利于树立集体形象,只有集体形象好,个人威信才会有;如果集体形象很差,个人威信也会打折扣。当个人威信与集体形象发生矛盾时,应以集体形象为重。仅有个人威信,而不注重集体形象和他人威信,这种所谓的“个人威信”是单薄的、孤立的、不和谐的,也是不能持久的。

查看全文

反腐倡廉建设的辩证思考

1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与倡导廉政建设体系应双向并举

运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原理,能够很好地理解为什么要把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与倡导廉政建设体系双向并举。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与倡导廉政建设体系就好比反腐倡廉建设体系这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通过一种被动的行为模式来告诫人们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准则,而倡导廉政建设体系则是通过一种主动的宣传引导来促使人们在主观意识上形成一致的、符合社会发展、人民需求的正确价值导向。这两种方式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达到共同的目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与倡导廉政建设体系双向并举能够更好地促进反腐倡廉体系建设。

1.1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就是要大力夯实党纪国法,从规范细化各项制度建设入手,严格执行各项制度

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在反腐倡廉建设领域,法治化的视野和角度也应有所拓展,让侵犯国家和人民权益的所有行为得到法律的制裁,真正做到惩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要加强党纪方面的监察力度,对触犯党章违纪的党员干部要受到应有的处罚。要加强群众来信来访渠道的疏通、构建行之有效的群众评议干部制度,保证公权力在阳光下的运行,使权力的行使受到尽可能多的有效约束。

1.2构建倡导廉政建设体系,就是要认真开展以廉政宣传为主的教育模式

通过多种形式的廉政宣传,让广大党员及人民群众了解国家有关的法律政策和中央有关的精神和规定,从而更好地树立廉政思想,自觉地抵制不良文化的入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倡导廉政建设体系,陆续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活动,使广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得到了更深层次的教育。人民群众的反腐败意识和热情也体现出了空前的高涨,倡导和构建廉政体系必须先走自下而上然后又自上而下的工作思路。自下而上就是广泛在基层调研,听取来自基层的声音,然后汇总,经过讨论修改,形成上层的决策和实施意见;自上而下就是中央下发的实施意见,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结合各自特点贯彻落实,并在宣贯落实过程中收集整理有关意见和建议,逐级向上反馈。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有利于廉政建设体系的不断完善。

查看全文

探究极限思想的辩证思考与理解

摘要:极限理论贯穿整个微积分学,是微积分的重要内容和难点。认识极限思想是把握和理解极限理论的前提。通过极限思想与辨证哲学的紧密联系,加强极限思想的辨证理解,有助于数学思维的培养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极限思想;辨证哲学;对立统一

0引言。

微积分是研究客观世界运动现象的一门学科,我们引入极限概念对客观世界运动过程加以描述,用极限方法建立其数量关系并研究其运动结果[1]。极限理论是微积分学的基础理论,贯穿整个微积分学。要学好微积分,必须认识和理解极限理论,而把握极限理论的前提,首先要认识极限思想。极限思想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思想,是变与不变、过程与结果、有限与无限、近似与精确、量变与质变以及否定与肯定的对立统一。

1极限思想与辩证哲学的联系。

1.1极限思想是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