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8 19:29: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辨证论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研究论文

【摘要】对近代学者所提出的辨证论治步骤和方法作了简要综述,并指出其中的不足,再以图示的形式说明辨证论治的整个思维过程,提出辨证论治的八个步骤:四诊、证候、病机(初步病机、临床病机、核心病机)、治则、主方、处方,并说明其中的特点。

【关键词】辨证论治;步骤;方法;思维过程

辨证论治在具体的临床应用上,其实就是一种思维方法,怎样把握整个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对于临床诊疗的规范化有重要意义。本文尝试说明辨证论治的步骤规律,使辨证论治的方法变得更为实在,以落实辨证论治的临床应用。

1辨证论治步骤和方法

在过去曾经有许多学者对辨证论治的步骤作了探讨,如方药中氏[1]以《内经》病机十九条的概念提出辨证论治七步,即脏腑经络定位、阴阳气血表里虚实风火湿燥寒毒定性、定位定性合参、必先五胜、各司其属、治病求本、发于机先等。秦伯未氏分三步,即理、法、方药;肖德罄氏[2]提出三段十二步模式,三阶段包括诊察、八步辨证、三步论治;郭振球氏[3]提出辨证七步、论治三步;姜春华氏提出从五方面辨证等。赵云长氏[4]提出六辨法辨证体系,即辨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病机,最后辨病证。朱文锋氏[5]提出60项辨病位、病性的要素组合成证,再从各种辨证方法的关系,说明辨证的原理。董明强氏[6]更创制了十证、七位、四辨的方法来辨证。以上辨证方法的提出,对中医辨证论治的发展起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

但是,此等研究普遍存在两个问题:第一,由于历来大家对“证”的含义理解不统一,所以以上讨论的层次并不一致,而且其中有些研究是基于对“证”的错误理解而建立出来的,因此其讨论亦变得无意义。“证候即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获知的疾病过程中表现在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及其运动、变化,简称证或者候。”[7]简言之,证就是“临床表现”,而不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8];第二,类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辨证求机、如何准确判断病机的问题上深入探讨,辨证求机虽然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但并不是其全过程,因此这些研究未能全面地剖析辨证论治整个过程中的思维方法。

查看全文

高热辨证论治规律分析论文

1理

任宝琦[1]认为于六淫风寒邪毒乘人体正气之虚,卫外之阳不固而侵袭机体,风邪属阳而主动,其性开泄,易疏泄人体肌腠;寒邪属阴,其性凝滞而主收引,易使腠理闭而气不行。此时,风寒之邪乘人体正虚而内侵。风寒之邪侵袭人体,首先侵犯肌表,由于太阳经脉居人身之阳,故首当其冲,风寒之邪束于外,阳气被郁于内。在外感高热风寒证阶段,“阳郁”的病机贯穿疾病始终,成为高热不可忽视的主要矛盾。

内伤发热多与饮食不节,劳倦太过,七情郁结有关,导致人体脏腑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而发病。虚者多因真阴亏耗而气下陷,阳火上升而发热(“阴虚生内热”及元阳虚阴火生);实者多由气、火、痰、瘀、食、郁,阻碍了营卫气血之正常运行,导致了五藏六腑之不和而发热。但是发热恶寒、寒热往来、但热不寒和潮热在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中均可出现。

2法

治疗外感,若因于寒,可用辛温解表法,若因于热,可用辛凉解表法,若因于其它,则随症治之,并且根据病因不同权衡,例如疏表清气法、祛暑化湿透表法、清解法、宣通法等。治疗内伤则根据病因病理,阴虚发热者,治以滋阴清热;阳虚发热者,治以温肾回阳;气虚发热者,治以益气升陷,甘温除热,赵瑞学[2]用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法两剂治愈外感高热;营卫不和发热者,治以调和营卫;血虚发热者,治以养血补气;肝郁发热者,治以疏肝理气;食滞发热者,治以消食导滞;痰饮发热者,治以理气化痰;血瘀发热者,治以活血祛瘀。此外还有补肾壮水法、清法、活血化瘀法、下法、清营凉血法等,JiaYantao用源自叶天士《温热论》中清营凉血法治疗了40例癌性发热病人并取得了良好效果[3]。

3方药

查看全文

劳务工失眠治疗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劳务工的失眠特点,总结治疗体会。方法:收集2007年7月-2008年6月某厂468例劳务工失眠病例,进行类型、证型、治疗等方面的统计分析。结果:失眠类型:难以入睡占82.91%,与肝经失调有关的证型共265例,占56.62%,明显高于与其它证型病例之和(P<0.001),总的治疗有效率89.49%。结论:劳务工失眠,采取药物和心理配合的综合治疗,从自身、厂方、社会三方面着手,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劳务工;失眠;辨证论治;心理治疗

失眠是劳务工常见病症之一,它影响着劳务工的休息、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功能,带来身心健康的困扰、生理节奏混乱、活动能力降低,严重影响机体的修复。现就2007年7月-2008年6月,某厂468例劳务工失眠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该厂有20000多名劳务工,他们的年龄在18~42岁之间,18~25岁青年人占95%,女性占总人数的63%,男性占总人数的3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85%,未婚占91%,来自全国各地。就诊的468例中,女性316例,占67.52%;男性152例,占32.48%。24岁以下187例,25~34岁的25例,其他年龄段4例,平均发病年龄(21.3±1.96)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3年。

1.2诊断标准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1]中失眠的诊断标准。

查看全文

剖析男性不育慢性病症临床诊疗策略

摘要:男子不育症是指男子婚后二年以上,且在女方无病及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情况下与其长期同居而无子女者。近年来该病症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该症病因病理复杂,治疗困难。古今医者均以顽症、疑难症而视之。祖国医学对该症有许多描述。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曰:“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诸病源候论·虚劳无子候》说:“泄精,精不射,但聚于头,亦无子。”笔者多年来不断探求男子不育的诊治技巧,对该病的诊治积累了一些临床体会,兹叙述于下,以飨同道。

关键词:男子不育症临床证治

一、辨证论治是取得临床效果的关键

近年来由于受现代医学的影响,对该病的治疗多以对症治疗为主,而忽视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往往使效果很不理想。大体上该病可分为三个证型。

1.1湿热下注型该型多见性欲减退,阳痿不举,时有遗精,纳呆口苦,大便不爽,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精液多表现为液化不良,死精子多。治以清化湿热为先,再以滋阴补肾善后。清化湿热可用四妙散,滋阴补肾以知柏地黄汤合七子填精汤为佳。

1.2阴虚火旺型该型多见睡眠不安,多梦易醒,阳事易举,或早泄,遗精,头晕心悸,神疲乏力,口苦口干,小便黄,舌质红,脉细数。精液检验多表现为精液数量少,活力低下。治以滋阴降火、填精补肾。方用七子填精汤加减。药用金樱子、枸杞子、菟丝子、车前子、五味子、覆盆子、当归、仙茅、知母、黄柏等。

查看全文

解析肾病的中医治疗

肾病是肾脏的各种病证,人体脏腑之间,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均保持着动态平衡,内外界多种致病因素如果破坏了人体的平衡,导致脏腑气血功能失调,病及于肾,则引起肾脏疾病的产生,专家指出中医药辨证施治,整体调节,疗效较为巩固。

1辨证论治整体调理

中医治病的根本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得出一个“证”,据证用药,所谓辨证论治,证相同,其基本治法相同,体现其“共性”,同时由于每个人体质因素、精神状态以及年龄、性别、甚至饮食习惯等的不同,处方用药都有变化,有一定的灵活性,体现具体患者用药的“个性”。许多肾脏疾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多数肾脏病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容易复发甚至加重恶化,患者情绪易波动,性情抑郁,悲观烦躁,中医很注重患者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认识和适应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耐心,并取得患者单位、家庭的配合,同时指导患者活动、锻炼,增强体质,注意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2专方专药证病合参

中医治疗肾病的基本特点是辨证论治,同时也兼顾到辨病。证和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医学语言,描述患者机体的异常状态,证反映人体某阶段的主要矛盾,具有动态性,并能概括全过程的病理生理特征,反映基本矛盾,两者结合,既能解决基本矛盾,又能重点突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于某一疾病某一证候,长期用药观察,得到较为肯定的疗效,固定处方,经过现代药理、药效、毒理等研究,科学开发出新的制剂、新的药物。

3中西结合提高疗效

查看全文

男子不育症的临床诊治剖析

摘要:男子不育症是指男子婚后二年以上,且在女方无病及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情况下与其长期同居而无子女者。近年来该病症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该症病因病理复杂,治疗困难。古今医者均以顽症、疑难症而视之。祖国医学对该症有许多描述。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曰:“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诸病源候论·虚劳无子候》说:“泄精,精不射,但聚于头,亦无子。”笔者多年来不断探求男子不育的诊治技巧,对该病的诊治积累了一些临床体会,兹叙述于下,以飨同道。

关键词:男子不育症临床诊治

1辨证论治是取得临床效果的关键

近年来由于受现代医学的影响,对该病的治疗多以对症治疗为主,而忽视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往往使效果很不理想。大体上该病可分为三个证型。

1.1湿热下注型该型多见性欲减退,阳痿不举,时有遗精,纳呆口苦,大便不爽,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精液多表现为液化不良,死精子多。治以清化湿热为先,再以滋阴补肾善后。清化湿热可用四妙散,滋阴补肾以知柏地黄汤合七子填精汤为佳。

1.2阴虚火旺型该型多见睡眠不安,多梦易醒,阳事易举,或早泄,遗精,头晕心悸,神疲乏力,口苦口干,小便黄,舌质红,脉细数。精液检验多表现为精液数量少,活力低下。治以滋阴降火、填精补肾。方用七子填精汤加减。药用金樱子、枸杞子、菟丝子、车前子、五味子、覆盆子、当归、仙茅、知母、黄柏等。

查看全文

伤寒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研究论文

【摘要】《伤寒论》为一部以治疗外感疾病为主的专著,但其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其中许多方药同样可用于内伤疾病。高血压病为现代西医病名,可归入中医内伤杂病的范畴。目前,中医界不少人一见高血压病不辨证即对号入座认为“肝阳上亢”,套用清肝、平肝法,已落入“中药西用”的窠臼,疗效有限。笔者采用辨病和辨证结合的方法,用伤寒方五苓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承气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吴茱萸汤等配合降压药治疗高血压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五苓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承气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吴茱萸汤;原发性高血压

发性高原血压是指目前尚未阐明其原因的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医学无高血压病病名,而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的记载。“眩晕”、“头痛”等病症的描述与高血压病的一般临床症状相近。对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脑、肾并发症进行中医诊断时,则可分别归于“心悸”、“胸痹”、“中风”、“水肿”等病证中进行辨病辨证治疗。笔者在临床中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掌握伤寒方所治病证的病机,运用伤寒方结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病,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五苓散

五苓散首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篇》,由猪苓、茯苓、泽泻、桂枝及白术组成。五苓散作为“太阳膀胱蓄水证”的主方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能。

水饮、湿邪蕴结于下焦,本可就近从小便而去,但膀胱气化不行,水无去路,反逆而上行,则吐涎沫而头眩,腹胀满或水肿身重,小便不利,水动于下,则脐下悸动冲逆。饮在下焦,当从小便去之,治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使水气下行。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茯苓、猪苓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增强利水蠲饮之功;加白术健脾气而运化水湿,桂枝宣通阳气,蒸化三焦以行水,助膀胱气化。泽泻、白术有降压作用,泽泻、茯苓有降脂作用,整方有利尿、降压等作用。笔者临床用本方加减治疗具有头眩、心悸、小便不利及舌质淡胖有齿痕等特点的高血压。

查看全文

张景岳论治郁证浅析论文

【摘要】从分类归属和辨证论治的角度,对张景岳论治郁证理论及临床经验进行探析,总结其论治郁证的创新及贡献,进而阐述其医学思想在论治抑郁证中的体现与发挥。

【关键词】张景岳郁证辨证论治

在明代张景岳以前,医家多执《内经》“五行之郁”及朱丹溪“六郁”之言,认为郁证乃实证,当从实邪论治,直至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方指出,将《内经》中的五行之郁单一理解成实证确属谬误,“夫论治之法,固当辨此五者,而不知经语之玄,本非凿也,亦非专治实邪,而虚邪不在是也”[1],明确指出郁证有实有虚,治法也不应只循消法,“但知解郁顺气……不无失矣”。一改往昔旧谬,表明了亦可从虚论治情志之郁的治疗思想。本文拟从郁证的分类归属、辨证论治为出发点,阐述张景岳郁证理论以及临床论治经验,总结其论治郁证的创新及贡献,进一步挖掘发挥张氏医学思想为临床思维提供借鉴。

1重新定义抑郁症归属

张景岳对抑郁证在中医归属上的贡献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定义上的贡献,更系统地定义了情志之郁;二是分类上的贡献,明确地将情志之郁与五郁区分开来。

1.1定义情志之郁张景岳在《景岳全书·郁证》的论情志三郁证治篇说到,忧郁者的症候为“戚戚悠悠”“精气但有消索”“神志不振”等情绪低落、悲观消沉的虚证表现,这与抑郁证的临床表现是一致的。在病性上,他将忧郁证定性为“全属大虚,本无实邪”,补充了郁证虚证的空白。关于抑郁证一名的定义,是由现代精神病学所命名的。它指代一组心理症候群,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对其诊断标准为: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导致劳累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2]。由此可知,抑郁证在中医的辨证中,应该主要属于虚证。除了临床症状表现外,在发病诱因上,张景岳也注意到了忧郁的病因乃应激事件所导致的情感冲击,如“衣食之累,利言之牵,及悲忧惊恐”等。抑郁症的社会学研究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应激事件对人抑郁证的发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张景岳提出的情感之郁无论是症状、病因病机上都符合现代抑郁证的诊断,可见他的医学观点在抑郁证诊治上,是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的。

查看全文

中医药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阐述传统中医药理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含义,并引用至现代教学中,以中药炮制学的教学为例,简要剖析“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教”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推动中医药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传承。

关键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德育渗透;分层教学

中医药理论与传统的中国哲学密不可分。在教育行业中,很多教师、学者喜欢引用国内外教育界的科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并收获了大量的成果,但是对于传统中医药理论在教育界的发掘、推广却研究甚少。故此,作为一名中医药专业的教师,以中药炮制学的教学为例,简要剖析中医药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和应用。

1“整体观念”的含义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1.1“整体观念”的含义

“整体观念”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强调的是人体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既包含了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性,也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查看全文

中西医结合对医学管理质量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辨证管理模式对医学管理质量和结局的影响。方法: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8月~2020年1月医院神经科收治的100例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学管理方案,患者入院后评估病情,制定管理方案,关注风险管理,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辨证管理方案,注重病因病机分析、体质调护、辨证论治、整体分析和辩证施护。比较两组各管理环节管理质量评分、各项管理结局评分。结果:观察组临证管理、饮食调护、情志调节、用药指导、健康指导、个性化服务、质量控制、专科管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专科管理质量、细节管理质量、患者心理弹性、患者自我管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管理模式能够提升医学管理质量,改善医学相关管理结局。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辨证管理;管理质量;管理结局

中西医结合辨证管理模式在临床管理中的应用广泛,既突出了西医疾病管理中的专科管理和临床路径管理,也将中医学中的辨证理念和整体观念进行了有机的整合[1]。多项研究均证实,在医院专科管理中纳入中西医结合管理理念有助于综合提升科室的管理水平[2-3]。医院近年来将中西医结合辨证管理模式逐步纳入到科室的管理流程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管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8月~2020年1月医院神经科收治的100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36~77岁。观察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37~75岁。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1.2方案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学管理方案,患者入院后评估病情,制定管理方案,关注风险管理,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辨证管理方案:①病因病机分析:从中医学角度分析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病因和外在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七情致病的特点,掌握“六淫”各自的性质与致病的特点。分析阴阳失调、正邪相争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关系。②体质调护:由于个体的性别、年龄、性格、生活环境均有所差异,因此需要分析患者的体质特点,从而真正地实现个性化的体质调护。③辨证论治:收集患者全面、完整的临床资料,对疾病的客观情况形成完整的认识,形成较为符合实际情况的辨证结论。基本的辨证方法为八纲辨证,治疗原则为调节整体平衡、去其有余、补其不足。④从整体观念出发,审证求机论治,明辨标本缓急。掌握病情的动态变化,分别从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三个方面顺其病势。⑤辩证施护:重视调摄护理,通过适当的调护,利于正气的恢复、邪气的祛除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1.3观察指标各管理环节管理质量的评估:将管理环节划分为临证管理、饮食调护、情志调节、用药指导、健康指导、个性化服务、质量控制、专科管理等方面。统计并比较观察组、对照组在以上各管理环节中的各项目的管理质量评分(各项目满分为10分)。将管理结局的各项评价指标设置为:专科管理质量、细节管理质量、患者心理弹性、患者自我管理。各项指标评分满分为10分。统计并比较两组各项管理结局指标的评分情况。1.4统计学方法本文研究数据收集后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计算。观察组、对照组间的各管理环节管理质量评分、管理结局各指标评分比较均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