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8 19:19: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辩证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极限思想的辩证深究

摘要:极限理论贯穿整个微积分学,是微积分的重要内容和难点。认识极限思想是把握和理解极限理论的前提。通过极限思想与辨证哲学的紧密联系,加强极限思想的辨证理解,有助于数学思维的培养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极限思想;辨证哲学;对立统一

微积分是研究客观世界运动现象的一门学科,我们引入极限概念对客观世界运动过程加以描述,用极限方法建立其数量关系并研究其运动结果[1]。极限理论是微积分学的基础理论,贯穿整个微积分学。要学好微积分,必须认识和理解极限理论,而把握极限理论的前提,首先要认识极限思想。极限思想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思想,是变与不变、过程与结果、有限与无限、近似与精确、量变与质变以及否定与肯定的对立统一。

1极限思想与辩证哲学的联系

1.1极限思想是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

“变”与“不变”反映了客观事物运动变化与相对静止两种不同状态,不变是相对的,变是绝对的,但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例如,平面内一条曲线C上某一点P的切线斜率为kp。除P点外曲线上点的斜率k是变量,kp是不变量,曲线上不同的点对应不同的斜率K,斜率k不可能等于kp,k与kp是变与不变的对立关系;同时,它们之间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当曲线上的点无限接近P点过程中,斜率k无限接近kp,变化的量向不变的量逐渐接近。当无限接近的结果产生质的飞跃时,变量转化为不变量,即“变”而“不变”,这体现了变与不变的统一关系。

查看全文

作表率的辩证思考

当前,全国组织系统“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活动正在深入开展,这是广大组工干部加强砺炼,提升自我的一次良机。对组工干部而言,要按照活动要求,做到最讲党性、最重品行、最作表率,就必须正确处理好“是与非”、“大与小”、“先与后”等几方面的辩证关系,在有所为有所不为中积蓄人格力量,塑造良好形象。

一、慎权履责,知晓是非之理

权是双刃剑,责为功过台。同样的职权,成就的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事业和人生。组工干部作为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部,自当谨小慎微,分清本末、知晓是非。一要头不昏,做政治上的清醒者。政治上的糊涂是最大的糊涂。当今时代,国际政治格局错综复杂,多元思潮相互激荡,作为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的组织部门,尤需过硬的政治意志和政治品格来把握方向、明辨是非。这就要求组工干部自觉讲政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观点,切实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严格、模范地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要善于从政治的高度把握组织工作全局,自觉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二要责不怠,做工作上的清正者。责任心是成就事业、锤炼党性的基石。纵观世间万物,“蚕吐丝、蜂酿蜜、鸡司晨、牛耕地”,只因各施其职而成精彩世界。作为组工干部,当倍加珍惜“特殊”身份和“重要”岗位,以如临深渊、如覆薄冰的凝重感,夙兴夜寐、寝食难安的责任感来用好干部、建好组织、聚好人才。要敢于坚持原则、大胆抵制歪风邪气,公道正派、坦荡无私。三要义不失,做生活上的清廉者。“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一个干部的失节往往是从生活小处和兴趣爱好中打开缺口的。组工干部因为手握“党票”、“官帽”,更易成为别有用心之人“攻击”的首选,稍有不慎就会身陷泥沼。对此,组工干部务必坚持道义为先、廉洁为要,看淡功名利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寂寞怡然,清贫自乐。

二、修身养性,谙练大小之道

修身养性重品行是组工干部的生命。组工干部要在实践中大小兼容,内外兼修,既重政治品行,又重生活品行。一要集大诚不丢小信。诚信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组工干部应当遵守的道德底线。组工干部拥有“社会人”和“单位人”的双重身份,讲诚信应该体现层次感和立体感,既忠诚于事业,又忠实于生活。在事业上,要实事求是、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努力实践党的宗旨,切实增强组织部门的影响力和亲和力。在生活中,要表里如一、一诺千金,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做一个至诚至信的人。二要养大德不疏小善。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做人以立品为先,做官以养德为要。选拔任用干部讲究德才兼备,德是第一位的要素。组工干部既是选拔干部的干部、亦是影响干部的干部,自然应该躬身示范,蓄养浩然之德。常言道,“德之高下,根在其心。”组工干部要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成为遵循道德规范的典范,敢于匡扶正义,始终光明磊落。在怡养大德的同时,更不忘多行扶贫帮困、尊老爱幼等小善之举,因为积小方能成多,于细微处见精神。三要有大量不拘小节。“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拒细流,故能成其深。”成事之人,重在容人,心胸如海。组工干部要豁达大度,对待组织常怀感恩之心,做到奋发有为;对待同志常怀真诚之义,做到情真意切;对待群众常怀跪哺之恩,做到鱼水相依。以风清月明的态度,从容对待一切,不为闲言碎语所左右,不为误解委屈记小帐,得之淡然,失之坦然,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三、审时度势,善谋先后之举

查看全文

政协工作辩证思考

近读*同志的著作《学哲学用哲学》,觉得获益匪浅,并且更加深切地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工作中事事有辩证法,就政协工作来说也是如此。

1、远与近问题。有人认为,政协工作离“火线”太远,与“二线”太近。其实,远近本身并不能说明问题,关键是能否做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如果能够始终不忘记为国是建言、为民生操劳。这就是胸怀,就是境界,就是尽职尽责了。

2、忙与闲问题。有人认为,政协工作要忙一点;也有人认为应该闲一些。其实,忙与闲都是对的,只有忙,各方面工作才能阔步前进,整个事业才能兴旺发达;闲一些,说明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进退有据,张弛有度。按理说,做任何工作都应该要找准位置、发挥优势,忙而有序、闲而不废。

3、新与老问题。有人认为,今年中央五号文件有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是没有突破。其实,凡事“应该变的,必须改变,不变则衰退;不该变的,决不能变,变则自我瓦解。”一位伟人也曾经说过,思想上经常变是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一般地说,老东西未必全是坏东西;新东西未必都是好东西。就政协工作来讲,结合老精神、发扬好传统、贯彻新要求,更符合国情的要求,更利于事业的发展。

4、大与小问题。有人认为,政协是一个政治组织,要抓大事、议大事。其实,大事小事是相对而言的,在局部看是大事,放在全局看可能就是小事;在局部看是小事,放在全局看也许就是大事,因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就要从方针政策里面去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就要从规律性里面去找答案。一般地说,大事总是由小事所组成,小中也可以见大。更何况“群众利益无小事”。因此,无论是大事小事,只要事关发展、事关民生,都应该高度关心、高度关注。

5、有与无问题。有人认为,通过政协提出的很多建议被党政部门所采纳,“说了没白说”;也有人抱怨,提出了不少意见都没有了下文,“说了也白说。”其实,意见建议有无作用,既要看意见建议本身的对与错、质量的高与低,还要看解决问题的客观条件是否成熟和具备。无论有用无用,就委员来说,还是要坚持“苟利于国,知无不为”,继续满腔热情、锲而不舍地在建言立论上尽所能、展所长。再说有些意见建议“不用不等于无用,今天不用不等于将来不用”。

查看全文

学习辩证论文:教师学习范式的辩证透析

本文作者:杜海平工作单位:绍兴文理学院

以终身学习、追求发展、自我设计为特点的学习范式"我们依旧按照玛格丽特马斯特曼范式三层面来分析内生学习范式的内涵和特征"首先是哲学层面"从根本上说,教师内生学习范式的哲学基础是主观主义,主要以析学解释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符号活动论社会学、情境学习以及建构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强调实在是建构的观点"在后现代的文本中,客观主义的假设是没有根据的"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断言世界就-在那里.或者通过内部的机制予以客观地反映〔]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心灵构成于会话之中L所谓的知觉、记忆、动机并不关涉任何真实的存在,它们仅仅存在于特定的话语实践和社会交流中川世界或实在只不过是由一些人所创建的概念和符号所组成的集合体,由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在做合理的解释"因此,教师的教育世界是教师基于自己的理解而建构的,教师的学习只是要提高建构和解释的能力,发展独特的专业自我"从认识论上讲,主观主义强调认知是一个创造过程,是个体在自己独特的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与环境相互作用建构出来的主观之物,具有个人性、情境性、动态性、价值性、意义性、多元性和差异性等特征"教师学习就是发展教师的自主论释情境、建构意义与理解言语的能力,就是以经验学习、情境学习、对话学习和反思学习为主的自我成长"从方法论上讲,主观主义强调方法的多元性、重视认识世界的个别差异性,甚至认为人无法按照既定的模式或途径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因此,教师学习重要的不是学习,而是常处在在学习、在反思、在你我互动、交往、对话、反思的学习过程中"总之,教师内生学习范式的基本哲学特征是现象性、开放性、多元性、差异性、过程性和主动性"其次是社会学层面"就内生学习范式的目标取向看,养成反思习惯、树立学习信念、建构个体知识、确立专业自我、达成专业认同是教师学习的主要目标"反思实践的倡导者舍恩认为,反思涉及一种惊奇、一种让思想返回到自身对惊异的回应,它要思量我们做事之时的所为,检验情境中的问题,并通过现场的实验努力解决新问题"这样,我们就可以检验看待事物的新方法,也可以尝试将情境变得更好"社会学层面的教师内生学习的基本假设是:教育领域主要是艺术性质的实践,所谓抽象化和范畴化的知识与专业将学校和生活分裂,将教学和做分裂,将研究和实践分裂,而真实的教学是由现场的实验来推动和检验的"因此,教师学习就必须是探究性的,是在考察自己活动的经历中探究其中的问题和答案,重构自己的理解,激活个人的智慧,并在活动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下,产生超越已有信息以外的信息的学习"教师学习还必须是自主性的、自我设计型的,是以追求自身学习的合理性为动力,进行主动的、自觉的、积极的探究"教师学习还是发展性和创造性的,把学会学习作为学习的目的,把尊重自身、完善自我作为学习的动因"学习信念的形成也是内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因为学习信念作为学习者在学习的内涵、价值、品质、内容、途径等方面所坚持的立场与诉求,决定着学习的方向、方式、动力与效果"外促学习范式的学习信念基本假设是:学习者没有知识,因此学习者就必须学习知识"而内生学习范式的学习信念是:知识是个体的,实在是建构的,因此我要学既是教师学习的内涵和品质,也是动力和途径"建构个体知识也是教师内生学习的主要社会学层面"因为,在内生学习范式看来,教学实际上是波兰尼所谓的模糊规则(vaguerules),它们常常给个体的判断留有很大的空间波兰尼指出:技艺的规则将是有用的,但是它们不能决定一项技艺的实践;它们是准则,只有当其被整合进关于某项技艺的实践知识中去的时候,它们才能够成为该项技艺的一种指南"[l〕教师学习就是把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所谓的技艺规则应用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再用理性的激情内化为默会知识"这种默会知识是教师实践中管用的知识"当然,教师在建构自己的个体知识时,需要确立专业自我、达成专业认同"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自我形象、职业动机、工作满意度、任务认知以及职业前景期望等多方面因素构成的一个体系"具有良好专业自我的教师,其主观幸福感、教育效能感都很高,对教育教学具有深度的认知和良好的预期"这些因素都是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有的品德"最后是人工层面"内生学习范式强调教师自我主导、自我设计的自主学习模式"教师自主学习就是教师根据自身工作的特点和需要主动地设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并进行自我学习监控和评价"教师自主学习的确证性主要来自成人教育和学习的实践研究"教师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经历造就了成人学习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另外,成人在社会实践中面临问题解决的紧迫性强,造成成人学习的问题导向和任务中心"成人更关注的是问题解决的策略和学习的效能"成人具有较强的自尊,更需要一种宽松、舒适、具备自我认同的学习环境,因此,成人更喜欢参与式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教师自主学习的类型主要有教师个体自主的理论学习、教师个体自主的实践学习、教师集体自主的理论学习、教师集体自主的实践学习等"从操作模式上讲,目前的教师自主学习模式研究还很少,自我设计学习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模式"我们可以把设计型学习看做一项以学习目标为准则、基于项目的活动,学习者基于工作中的问题,为自己提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通过各种资源获得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帮助,设计能反映主题的项目,再通过新学的知识,重新加以修改和设计,这是一个迭代的过程,需要学习者不断地设计"在美国,研究者设计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逆向思维的模式:(l)学习者确定需要学习什么,即设计一个学习主题;(2)在实践中或理论上提出问题;(3)根据解决问题的路径设计问题解决清单;(4)使用工具和搜集证据;(5)处理数据和解释问题"仁;这种模式对教师自主学习模式的建构具有一定的启示"成人教育家诺尔斯的自我导向学习过程也被广大教师所认可"广义来讲,自我导向学习描述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个体在他人或没有他人的帮助下都能在下列活动中积极主动:诊断学习需求、明确叙述学习目标、识别人力资源和学习材料、选择和执行适当的学习策略、评价学习结果"〔-2〕总体说,教师内生学习范式还处在理念盛行、行动迟缓的过程中,内生学习本身既是理论也是实践,由他人提供的模式都是他主的,不是自主的。

国内众多论者在强调教师学习范式的转变时,归纳了许多范式转换方向:从专家讲座式学习到教师参与式学习,从大学主导式学习到校本自主式学习,从他律学习到自律学习,从知识技能学习到反思实践学习,等等"斯迈利概括了西方教师发展范式转变的四个基本维度:(l)从以外力主导教师发展转向重视教师在自身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2)从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转向要求教师更多地进行实践反思;(3)从单打独斗式的教师学习转向以专业共同体为基础的合作学习;(4)从行政部门主导的集权式管理转向学校本位的分权式管理"不难看出,这是典型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既不符合教师学习的应然诉求,也不符合教师学习的实然状况"从教师学习的应然诉求讲,教师学习是一种内生的需要,这种学习需要是对现实和理想的关照,是对自己生命价值和专业追求的回应,同时也是对学术霸权与思想殖民的反抗,是建立在本土化实践中的理解,是强调尊重教师个体的生命特性、实践特性、理论特性,激发教师个人以及局内人的变革动力,实现教师改变的主体完整性和独特价值性的自然归来"从教师学习的实然状况说,教师依旧还是那个教师,不可能一下子变成自觉的学习者"许多学习主体性理论都夸大了教师学习的主体能动作用,以为只要确认了教师本身的主体地位,他就可以自主地、有效地学习"事实上,每个人都是不完整的主体,所谓不完整的主体,就是人不能独立地确证自己的存在,每个人都需要他者,每个人的主体能力都是有限的,完整的主体只有在关系中才能得到确证"退一步讲,教师拥有了学习主动性,在实践中形成了大量的个人理论、实践知识,但由于教育实践具有布迪厄所言的实践感,可能导致个人知识走上惰性化、保守化的道路,逐渐形成行动定式,从而失去其产生之初的创造性、新异性,并进而排斥变革"从这个角度讲,任何教师都需要不断吸纳公共知识,以克服实践知识、个体理论的保守性"因此,教师学习既是教师主体不断完善的内部诉求,也是应对外部世界不断变化的生存智慧,是确证教师专业存在感的必然"外促与内生的辩证是教师学习的必然"这就要求我们在哲学层面上超越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对立,在社会学层面上尊重学习发生发展的规律,在人工层面上遵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阶段"在哲学层面,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反映,这种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的,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是具体性和历史性的统一"〔.5〕就教师的学习而言,作为认识不完整主体的教师通过教育实践能动地、创造性地反映实践,既是学习的方式,也是学习的过程,是发展,是主客体的统一,是外促与内生的辩证"趣达默尔虽然认为不存在所谓的客观性反映事物的本质的知识,把知识当做带有人类自我理解性质的关于-事物的语言.,〔.〕但他更强调语言并非完全是个人化的产物,而具有公共属性"正是通过它才构成了一个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共同世界,语言具有无我性,是属于我们的领域,是人存在的真正媒介"l-7〕这就要求教师的学习既要关注我的实践和我的语言,也要关注我们的实践和我们的语言,要实现自我实践、自我言说与-他者实践、他者言说的视界融合"同时,教师学习不是自己的事,而是不完整的主体在关系中产生的愿望和内容"教师关系首先是教师与教师的关系,个体教师为了更好地确证自己的教师存在,必须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以获得与其他教师对话的资本"教师关系还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个体教师为了显现教师的魅力,获得学生的尊敬,也需要通过学习来提高尊严能力"教师关系也是教师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个体教师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实现教学的最近发展区,也需要通过学习提高理解文本的能力"这种关系中的教师会产生学习的动力"但是形成教师关系,既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动,也需要内部力量的觉醒"外促学习范式的弊端在于忽略了教师主体的自觉水平,限制了教师能动性的发挥;内生学习范式则高估了教师主体性的动能,把学习责任推到了教师本人身上"因此,关系中的人强调的是内生与外促的结合,这才是辩证法"在社会学层面,教师学习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经历过曲折的历史"从寻找可靠的专业知识基础、建立专业自主团体的专业化运动到注重实践智慧获得的实践发展运动;从关注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提高的专业发展到注重文化力量的集体学习;从知识技能理解到自我理解,然后到生态理解;从理智取向到反思取向,其实质是什么知识更有价值的问题,而恰恰回避了学习本质的问题"当然,我们对学习本质的把握还没有接近真理,人们对学习是如何发生发展的还存在争议,但人类对学习机制有限的理解也主要落脚在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不论是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联结说,还是强化说模式;不论是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或者顿悟、同化、形成结构的认知说模式,还是强调生成、意义、理解等的建构和人本说模式,其实质归根结底都是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的中途."皮亚杰认为,认知是人的本能,是人感知到与外界信息不平衡时主动的平衡过程"教师的外界环境是其他教师,是学习文本,是外界的改变"这就需要教师内在的觉察,觉察到自己认知的失衡,产生改变的动力;外界环境适时给予变化的要求和学习的指导,则教师学习就会产生内外合力"因此,社会学层面的教师学习应该是内生和外促的辩证,是外促引发内生,内生融合外促,实现教师学习的个体主动性和个人性与社会要求性和公共性的有机结合"在人工层面,教师学习既要遵循个人学习成长的特性,也要遵循教师学习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经历着不同的阶段,同时也对应着不同的学习方式"第一是专业他律阶段,教师学习的动力来自外部,首要的任务是学习知识、技能,以及学习优秀教师身上的默会知识,以适应教学需要,这一学习目标一般通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以及师徒制实现"第二是他律向自律过渡阶段,教师的任务是将从官方组织的学习活动中体会到的专业发展的乐趣与自身的工作实践和思想感受相结合,唤醒自我学习的意识,这一阶段的学习目标通过教师培训、教学观摩以及教师自身的教学研习等来实现"第三阶段是专业自律阶段,教师既要挖掘、探究、提炼、总结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来促进教学发展,同时又要通过互动、交往、对话等合作性学习方式建构教学理解,这一学习目标主要通过反思和对话来实现"显然,外促学习与内生学习是教师学习范式取向的两极,在两极之间存在着许多中间地带,为外促与内生的统一留下许多空间"从教师成长的时间横轴上说,新手教师更多地需要外促的力量;从教师学习主体性的强弱来说,缺少学习动力的教师更多地需要外促的力量"从这个角度看,人工层面上的外促与内生学习范式的有效模式应该是统合了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优点的学习模式"移动学习(Mobilelearning)既可以实现学习者自主学习也可以与其他学习者产生互动学习"这种学习模式结合了电子书以及电化教育和远程教育方式,实现了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实现个性化学习、在线学习和课堂学习、互动学习的功能"当然,其他的教师学习模式诸如社群学习模式、学习型学校模式、行动研究学习模式等都可以实现教师学习的外促与内生相统一"简言之,要想让教师高效学习,处理好外促与内生的关系是一切人工层面的学习模式都不能绕开的话题"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对立中,走向外促与内生相统一的教师学习是我们应该坚持的立场"一方面,我们需要外促引发内生,因此,需要被动式学习或安排式学习;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内生推进外促,由此,自主式学习、对话式学习也就成为必然"。

查看全文

马克思主义辩证论文

【内容提要】我们有理由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分为三种具体形态:一是否定既成知识、面向未知世界的发现辩证法,二是否定既成现象世界、面向本质世界的再现辩证法,三是否定既成现实、面向未来世界的实践辩证法。辩证法的这三种形态具有不同的应用功能,并且在适用范围、矛盾结构、解决矛盾的方式、基本规律和辩证运动进程等各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

【英文摘要】WehavethereasonstothinktheMarxistdialecticsmaybedividedintothreeconcreteforms:first,thediscovereddiaecticsthatdeniestheaccomplishedknowledgeandfacestotheunknownworld;second,reappearingdialecticsthatdeniesthepresentphenomenonworldandfacestotheessentialworld;third,practiceddialecticsthatdeniestheaccomplishedrealityandfacestothefuntureworld.Thesethreeformsofdialecticshavedifferentapplicativefunctionsandhaveapparentdifferencesinscopeofapplication,structureofcontradiction,thewayofsolvingcontradiction,thebasiclawandthedialecticalcourseofmoverment.

【关键词】发现辩证法/再现辩证法/实践辩证法/discovereddialectics/reappearingdialectics/practiceddialectics

【正文】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743(2003)06-0001-05

一、辩证法形态理论异动的历史回顾

查看全文

极限思想的辩证思考以及诠释

微积分是研究客观世界运动现象的一门学科,我们引入极限概念对客观世界运动过程加以描述,用极限方法建立其数量关系并研究其运动结果。极限理论是微积分学的基础理论,贯穿整个微积分学。要学好微积分,必须认识和理解极限理论,而把握极限理论的前提,首先要认识极限思想。极限思想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思想,是变与不变、过程与结果、有限与无限、近似与精确、量变与质变以及否定与肯定的对立统一。

1极限思想与辩证哲学的联系。

1.1极限思想是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

“变”与“不变”反映了客观事物运动变化与相对静止两种不同状态,不变是相对的,变是绝对的,但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例如,平面内一条曲线C上某一点P的切线斜率为kp。除P点外曲线上点的斜率k是变量,kp是不变量,曲线上不同的点对应不同的斜率K,斜率k不可能等于kp,k与kp是变与不变的对立关系;同时,它们之间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当曲线上的点无限接近P点过程中,斜率k无限接近kp,变化的量向不变的量逐渐接近。当无限接近的结果产生质的飞跃时,变量转化为不变量,即“变”而“不变”,这体现了变与不变的统一关系。

1.2极限思想是过程与结果的对立统一。

过程和结果在哲学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极限思想中也充分体现了结果与过程的对立统一。在上例中,当曲线上的点无限接近点P的变化过程中,k是变化过程,kp是变化结果。一方面,无论曲线上点多么接近点P,都不能与点P重合,同样曲线上变化点的斜率k也不等于kp,这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对立性;另一方面,随着无限接近过程的进行,斜率k越来越接近kp,二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无限接近的变化结果使得斜率k转化为kp,这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性。所以,通过研究曲线上点斜率k的变化过程得到P点的斜率kp就是过程与结果的对立统一。

查看全文

从严治党思想内涵与辩证思考

一、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的定位与基本内涵

(一)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的定位。2014年12月,在江苏考察调研时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这是我们党90多年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成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党内建章立制与加强思想建党两个层面并举,力图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与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巩固执政基础,密切党群关系,确保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坚强领导核心地位。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作为执政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执政党自身建设与执政党治国理政的统一。全面从严治党既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落实其他三个“全面”战略的重要保证。它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体现了执政党自身建设与执政党治国理政的统一,是“四个全面”之魂。正如所说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更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必须以更大力度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了领导核心与方向指引的保障。(二)准确把握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的基本内涵。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明确强调:“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深刻阐释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内涵。1.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是“全面”首先,管党、治党要面向8700多万党员、430多万个党组织,覆盖党建的全领域、全方位;同时,管党、治党的重点就是抓住党员领导干部的“关键少数”。其次,管党治党要突出制度治党的迫切性与关键性地位,同时要明确思想建党的必要性,治党也需要法治与德治两手共抓,党规党纪的他律约束与党性先进性思想教育的自律约束并举。从心理学视角分析,人的行为除了受到外界环境、制度的他律约束之外,还时时、事事受到自身思想理念与价值观的自律约束。因此,全面从严治党的“全面”,在强调加强党内规章制度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党内政治思想与政党伦理道德建设。必须将党的思想理论和尊崇党章的党性与党的先进性教育作为党内思想建设的重点内容,以增强全党反腐倡廉的自律约束,使制度治党与思想建党紧密结合、自律约束与他律约束并举。2.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是“严”“严”就是党内制度要严、党内思想教育要严、党内纪律执行要严、党内腐败惩治要严;“严”就是真管、敢管、长管,“从严”贯穿管党治党始终。党的十八大以来,“八项规定”、反对“四风”、“三严三实”教育等,有力推动了铁腕反腐,为从根本上杜绝党内权力腐败,形成廉洁的党内政治生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党内制度改革与建设的根本是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党内法规制度,以及科学规定制度执行的合理性程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之中,使全面从严治党由从严治标走向科学治本,明确了党建制度改革与建设的新思路。党内一系列法规文件的制定与颁布正在不断完善党建的制度体系,为全面从严治党与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提供基本遵循。从严治党的“严”,需要党内规矩制度改革与建设,需要大力建构制度笼子,还需要从严落实制度,从严执纪。制度笼子建构固然重要,但是关键还在于制度的执行。要从严执纪,首先需要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执行制度。其次,需要强化制度执行与监督检查。要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制度落实。他在讲到抓整治“四风”时强调“一抓到底”,要强化制度执行,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出台一个就执行落实好一个。再次,从严执纪需要特别关注“关键少数”,重点在从严治吏。3.全面从严治党的要害是“治”从严治党应从制度治党入手,以党内的“关键少数”为从严治党的主要对象,以党内法规与制度制约“关键少数”的权力。同时,从严治党也不能忽视以党内基本纪律要求大多数党员群众,用党纪约束普通党员的思想行为。在党规党纪面前,没有一个党员可以成为特殊与例外。因此,在强调重点关注“关键少数”的同时,还需要兼顾“大多数”的遵纪守规,这样才可能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宗旨。从严治党的“治”,还体现在把党的领导落到实处,落到日常管理监督中去。各级党的领导既是党规治理的主要对象,又是执行“治党”职责的责任主体。从严治党必须突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要求,使领导干部保持政治立场不动摇,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从严治党的“治”,还体现在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用纪律管住管好全体党员,在日常管理监督中从严执纪,敢于较真、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特别是使党员干部绷紧作风之弦。从严治党要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兼顾,在坚持纪律惩戒的同时,更要推进向善向上的党的道德伦理建设,在思想道德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底线。

二、全面从严治党的阶段性成果

(一)铁拳反腐成果显著。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的提出尽管只有两年左右的时间,但是它的实践早已开始,党的十八大以来已经取得显著成果。从监督“八项规定”贯彻落实拉开序幕,一系列违反“八项规定”的典型案件受到处理,“四风”蔓延态势得到有效遏制,党风与社会风气大大改善;党中央铁腕反腐,抓巡视、广派驻,落实主体责任,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治“裸官”、铺“天网”,坚持“苍蝇”、“老虎”一起打,啃下不少硬骨头,极大提振了民众对反腐倡廉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中央派驻纪检机构成功实现全覆盖,使党内监督不留死角空白。中央纪委设置了47家派驻机构,对139家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全覆盖,充分发挥“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管党治党已经跨越不少治理的险滩洼地,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二)党内制度创新的阶段性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强了制度治党。据统计,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首次开展党内法规清理的同时,已经陆续制定出台36件重要党内法规,其中准则1件、条例6件、规则6件、规定14件、细则9件。其中不乏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制定的党内法规,不少新的法规具有基础性的、填补空白的重要意义。2014年8月中央出台了《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在全面落实过程中,2015年已完成该方案提出的55项改革任务中的42项。党的十八大以后,陆续颁布的一些新的重要党内法规文件已经开始发挥深刻影响。例如,2012年12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八项规定》,为全面扭转党的作风,改善党群关系,引领社会风气发挥着长期指导性作用。2013年5月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成为党内法规制定的“立法法”,从此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有法可依,进入一个更加科学规范的新阶段。2015年4月颁布了《关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方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全党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一次生动实践教育活动,它与“八项规定”精神相呼应,共同对新时期保持与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产生了深刻影响。2015年6月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填补了自1945年党的七大正式建立党组制度以来党内有关党组工作法规制度的空白,具有里程碑意义。2015年8月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是党内监督制度创新方面的一个基础性制度安排,是为铁腕反腐铸造的利剑,对于形成“不敢腐”的政治氛围意义深远。2015年10月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是迄今为止最详尽的党内纪律“负面清单”,它第一次全面阐明党纪处分的五大原则与党内六大纪律,为塑造党内“不想腐”的氛围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期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是思想作风建党的一个基础性制度安排,它为全党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一个鲜明的思想道德“高线”,为塑造党内“不想腐”的氛围提供了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以制度治党为主线,不放松思想建党,全面从严治党已经取得一系列宝贵的阶段性成果。

三、辩证认识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基本关系

(一)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创新需要辩证思维指引。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创新是要解决执政党自身存在的深层矛盾问题。首先是理想目标与现实考验之间的矛盾,即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实现党的执政能力现代化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理想目标,与党面临着“四大挑战”(执政挑战、改革开放挑战、市场经济挑战、外部环境挑战)的现实考验的矛盾。其次是理想目标与现实存在的危险之间的矛盾,党要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还与自身遭遇的“四大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等现实危险存在矛盾。要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创新,需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指引,厘清其中一些基本关系,包括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中的前定法规与创新法规之间的关系、“国法”与“党规”的关系、制度治党与思想建党的关系、治党能力与党内政治生态的关系等。(二)辩证认识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关系。1.清理党内前定法规与创设新法规的关系正确处理全面清理前定党内法规制度与创设新的法规制度的关系,对于全面摸内法规制度家底,有效维护党内法规制度协调统一,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目标,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中央对前定党规的处理,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既不一刀切,一概否认,也不全盘继承,而是采取了辩证思维方法,根据时代的变化,尤其是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扬弃前定党内法规文件,即废止那些明显不适应现实需要,或适用期已过的文件,保存那些继续有效的法规文件,但是对其中有些文件加以必要的修改。即使那些已经宣布废止和失效的党内法规与规范性文件,也需要肯定其历史价值,不是简单视如敝屣,而是按照档案管理有关规定,继续做好存档、查档利用等管理工作,发挥它们的历史借鉴与参考价值;而对于需作修改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则纳入新的党内法规制定工作整体规划中,作出统一安排,有步骤地完成;对前定党内法规中继续有效的党内法规文件,则依旧需要贯彻落实。正确处理前定党内法规制度的全面清理与新法规制度的创设关系,是构建党内法规制度科学体系的基础工作。2.治党制度创新中“国法”与“党规”的关系在党内法规制度创新中,关键是要处理好“党规”与“国法”的关系。长期以来管党治党存在一个误区,即把国家法律当成党内的纪律底线,对“党规”与“国法”不加区别,导致不同“法”的调节对象与权利义务的混淆。同志指出,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建设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理论研究明显不足,一个最突出的表现是,管党治党不是以党的法规与纪律为尺子,而是以“国法”的相关法律为依据,“党规”与“国法”不分,两者混用,党规党纪套用“法言法语”,错把国家法律当成党内的纪律底线。例如,20世纪90年代颁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纪律处分条例》,其中不少规定都照搬国家司法条文,混淆了“党规”与“国法”的调节对象、权利义务的要求,降低了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上的高标准、严要求。治国理政的“国法”调节的主体对象是13亿多公民,强调的是一般公民的法律责任与法定义务;管党治党的“党纪”调节的主体对象是8700万左右的党员,重点约束党内“关键少数”的高级领导干部的政治行为,强调的是党员的政治责任与党章规定的政治义务。治党与治国的对象与宗旨不尽相同,“党规”与“国法”不能混用。党内法规应具有两重属性,既有法律的一些特征,更有政策的一些特征。“党规”具有广义的“法”的某些特征,因此可以纳入广义的“法治体系”的范畴之内。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形成包括五个方面组成的“两大法治体系”,即“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的“国家法治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显然,党内法规体系可以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广义“法”的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生态,尤其是宪法赋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威,决定了党内法规具有某些类似于国家法的特征。1982年宪法在序言部分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唯一的执政党的领导地位。宪法赋予的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决定了党章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是长远的。广大党员对效力稳定、形式规范的党内法规可以形成像对国家法一样的预期,借以作出符合自己利益的合理行为。尽管如此,在国家法与党内法规的对比中,党内法规的制定与形式更具有政策的一般性质,也可以归入政策范畴。党章尽管是党内最高法规,其修订形式明显与“国法”常规修订形式不尽相同。党章在每次党代会后一般都会加以修订,并补充新的内容;党内一般法规也存在类似情况。例如,关于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党内规定在十年内已经修订两次:1990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若干规定》;1997年中共中央对此文件修改补充,印发了《关于提高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质量的意见》;2000年再一次修改补充前定文件,印发了《关于改进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若干意见》。修改和补充是党内法规制定与完善的一种常态,这种特征使党内法规更具有政策的即时性、具体性与灵活性的性质,和国家法律的相对稳定与抽象性的特点不尽一致。从中国政治生态的现实而言,有些领域的规范,党内法规可能比国家法规更能发挥指导作用。例如,干部选拔任用领域的法规、军队治理的法规,一般都受到党内相关法规指导地位的影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范的是党政部门所有相关层级的领导干部,而不仅仅是党的领导干部。就“党规”与“国法”之间的基本关系而言,党内法规归根到底必须尊重宪法与国家法的凌驾性。1982年宪法总纲第五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以往存在的管党治党中“党规”与“国法”混同的直接后果,就是纪委成了党内的“公检法”,党内纪律审查往往成了“司法调查”,党内生活形成一种“违纪只是小节,违法才去处理”的不正常现象。如果没有严格的党规党纪,缺乏从严执纪,其结果就可能是党员干部作风纪律问题难以及时纠正,党内监督、执纪、问责无法落到实处,党内权力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在所难免。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开始全面清除套用“国法”的相关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依“国法”治国理政、依“党规”管党治党的要求。强调:“需要明确的是,在我们国家,法律是对全体公民的要求,党内法规制度是对全体党员的要求,而且很多地方比法律的要求更严格。”《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划定了党内纪律“高压线”,党纪严于国法,基本上解决了“党规”与“国法”混同的问题。3.全面从严治党中制度治党与思想建党的关系首先,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生态建设中,需要有效整合诸多因素,发挥合力作用。其次,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制度治党与思想建党同向发力,相辅相成。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对等,而应该分清主次,否则就可能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淖。从严治党的实践证明,制度治党是全面从严治党,克服党内“四大危险”的主要抓手。指出:“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思想教育要结合落实制度规定来进行,抓住主要矛盾,不搞空对空。”“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制度治党与从严执纪的关系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治党固然是基础,但是即使有了好的制度,还需要从严执纪,付诸行动,需要形成从严治党的治理能力。从严治党的能力,除了制定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之外,首先表现在有效执行党规党纪、有效实现党内监督的能力上。不能认为建造了制度的“笼子”,就能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要发挥法规制度的效能,必须严格落实党内监督主体责任,真正有人依照党内规章制度敢抓敢管,真正使党内纪律规矩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而不是吓人的“纸老虎”,只有这样才能展示法规制度约束权力的作用与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从严执纪与党内监督制度化方面,初步形成了问责常态化,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的氛围。经过几轮中央巡视工作的监督问责,不少党员领导干部在巡视问责中落马。仅2015年,全国共有850余个单位的党委、纪委和1.5万多名党员领导干部受到责任追究。以《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为主导的党内监督法规的颁布执行,一套科学合理的问责机制的建设必将铸就党内铁腕反腐的制度利剑。5.制度治党与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关系无论是制度治党还是思想建党,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环境。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将有效促进党内民主建设,增强制度治党的有效性。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制度治党的重要基础。优化党内政治生态首先需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夯实坚实的思想基础。其次,需要进一步推进制度治党的进程,尤其需要将党的十八大以来已经颁布的一系列重要党内法规文件真正落到实处,转化为营造党内良好政治生态的制度保障。尤其要以《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两部党内法规为抓手,推进党内反腐斗争,既处理“腐败存量”,又坚决遏制“腐败增量”。优化党内政治生态要坚持制度建设为本,真正做到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实施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的全面从严治党。再次,政治生态的优化集中体现在干部的选拔与领导班子的建设上。2016年各级党委开始换届,2017年党的即将召开,要通过党委换届,以优化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为抓手,将一批腐败、不作为、被问责的干部清出干部队伍,将一大批经受住各种考验的优秀党员干部选入各级领导班子。

查看全文

辩证思维与和谐思维

从哲学角度深入思考和研究辩证思维与和谐思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

辩证思维与和谐思维的一致性、共同性,是我们首先要把握的一个观点。所谓辩证思维,简而言之,就是从矛盾和矛盾对立双方的联系中去观察和把握事物,反对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和谐思维也是如此。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只考虑经济发展,同时也要考虑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不能只顾城市、沿海地区的发展,同时也要兼顾城市与乡村、沿海与中西部的协调发展;不能只对自然进行索取,而要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等等。显然,这些都是辩证法的具体运用。

我们所提倡的辩证的和谐观与形而上学的和谐观是根本不同的。形而上学的和谐观,否认矛盾,掩饰差异,是一种“纯粹”的和谐。正像陶渊明所向往的“桃花源”、历史上一些政治家所主张的“乌托邦”和“大同世界”一样,这种“纯粹”的没有矛盾与差别的和谐社会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今天我们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不是否认矛盾、掩盖矛盾,而是正视矛盾、化解矛盾,即通过努力使社会矛盾减少和控制在最小的范围、最少的数量,不至于被激化或引发对抗性冲突。

我们所倡导的和谐思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既包含斗争、冲突的一面,又包含统一、和谐的一面。恩格斯指出:“自然界中物体——不论是死的物体或活的物体——的相互作用中既包含和谐,也包含冲突,既包含斗争,也包含合作。”我们观察事物、考虑问题,只有把握这两个方面,才能作出正确判断。当然,由于时代不同,我们在战略和策略上强调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当敌对阶级、革命与反革命势力激烈对抗的时候,无疑要通过斗争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在和平建设时期,则应强调和谐、合作的一面。比方说,今天我们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强调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斗争。实际上,在人民内部有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斗争,同时我们还要面对同敌对势力和不法之徒的斗争。如果放弃这种斗争,也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

当今世界,无论国际还是国内的情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和谐思维在承认矛盾斗争性的同时,强调矛盾的统一性,强调事物合二为一的特性。以这种思维方式看待和处理世界事务,看待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才符合国际国内发展的潮流。和谐思维表现在文化上,就是主张宽容。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历史背景不同,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形成了不同文化,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能以排斥、敌视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与处理不同文化,而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往我们在阐述与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时,只看到斗争、“分”的一面,而忽视了矛盾统一、“合”的一面,这显然是片面的。要知道,虽然没有分就没有合,但没有合分就失去意义,合是分的目的。今天,我们应该重视“合”的力量,通过“和”推动社会前进。古语云:家和万事兴。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全国人民只有和谐相处、齐心协力,才能集中精力搞建设,使国家走向繁荣富强。世界也是如此,和而不同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查看全文

生物唯物辩证法初探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也必然是矛盾运动的过程。这一法则,不仅适用于社会科学,同样也适用于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生物学也不例外。

生物学的两个最重要、最基本的观点是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虽然书中的每章每论文节的具体内容不同,也没有明确的辩证唯物主义方面的具体论述,但若细细的分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去透视,我们就会发现,事物的矛盾法则,才是这些内容中最根本、最本质的东西。

事实上,在自然界的万千生物中,不论它是植物还是动物,不论它是水生还是陆生,也不论它是低等的单细胞植物还是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生长、发展过程,总是伴随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因为生命的过程,就是矛盾运动的过程。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如果简单机械的移动本身包含着矛盾,那么物质的更高的运动形式,特别是有机生命及其发展,就更加包含着矛盾……生命首先就在于:生物在每一个瞬间是它自身,但却又是别的什么。所以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

既然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问题是生命发展过程中最根本最本质的东西。那么,在生物教学中,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把辩证唯物主义和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不但有助于学生对书本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我认为主要应以三个基本观点为基础。

一、运动和发展的观点。矛盾是简单的运动形式的基础,更是复杂的运动形式的基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也必然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因此,我们认识物质,就是认识它的运动形式、认识它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过程。例如多细胞动物是由一个受精卵逐渐发育成为一个个体的,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吐故和纳新的矛盾运动。卵细胞的发育,正是在这样一系列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完成的。单个生物如此,整个生物界和整个自然界也都不例外。

查看全文

电力安全辩证法

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的重中之重。来自基层供电企业的长期实践证明,运用辩证法抓安全工作往往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遵章守纪靠平时点滴养成

唯物辩证法中的质量互变规律告诉我们,量变和质变是辨证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在基层工区或班组,往往有些人因自身在安全工作中未发生过事故而产生了麻痹自满情绪。他们总认为,只要我不出事,平时松懈一点没关系。因此,对安全教育不够重视,提高安全意识便无从谈起。操作时不能认真谨慎,甚至对一些违章现象也持无所谓态度。殊不知,安全意识差便是违章的引子,而违章即是事故的前奏。一个人如果没有随时警惕的安全意识,干起工作再粗心马虎无所谓,那么不客气地讲,他是在为发生事故作积累,这种人出事是肯定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平时不注意,出事后悔迟。我们应该懂得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平时从多方面提高安全意识,并从一点一滴注意养成遵章守经的好习惯,这样才能打牢安全工作的基础,在安全工作上取得优良成绩。

抓安全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