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反应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8 18:07:4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变态反应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变态反应

皮质类固醇制剂的变态反应透析

摘要:近年来不断有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后发生过敏的报道,本文就皮质类固醇激素过敏的诊断实验和临床上容易引起的过敏类型等进行简单介绍。

关键词:皮质类固醇制剂;变态反应

近年来,各医院皮肤科对皮质类固醇激素应用后发生过敏现象的报道不断增多,人群中患病率为0.3%~4.8%,各报道间差异较大。现针对皮质类固醇激素过敏的诊断实验,临床上引起的过敏类型等介绍如下:

1诊断方法

针对皮质类固醇制剂(CS)过敏的诊断方法,大致有三种。

1.1斑贴试验

查看全文

有效治理牛结核病措施

摘要:牛结核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传染病,它不仅影响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由于交叉感染,而使人类的健康受到威胁,因而,要从根本上控制牛结核病的发生与流行,从加强对本病的检疫与监测工作入手,制定有效的防制措施。

关键词:牛结核病;临床诊断;防制措施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也是牛群中最常见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在临床上以病牛贫血、消瘦、体虚乏力、精神萎靡不振和生产力下降等为特征。在牛的多种组织器官上形成结核结节和干潞样钙化病灶。

1病原

结核病病原菌为结核分枝杆菌,分为3型,即人型、牛型和禽型。其中以牛型对奶牛群致病力最强。牛型分枝杆菌长1~4微米,宽0.3~0.6微米,单个或呈链状排列,为革兰氏阳性杆菌,具有抗酸染色特性。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抗干燥,在干涸的分泌物中可存活6~8个月,在粪便中可存活数个月,在污水中也能存活11~15个月。不耐热,60℃20~30分钟即被杀死。10%漂白粉溶液和70%~90%酒精溶液消毒效果较好。本病菌对链霉素、异烟肼吨对氨水杨酸钠、环丝氨酸和利福平等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对青霉素、磺胺类药物以及其他广谱抗生素都不敏感。

2流行病学论文

查看全文

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管理论文

【摘要】目的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方法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结论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抗生素;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1]。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2]。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3]。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

1过敏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5],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1.1过敏性休克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查看全文

牛结核病诊断及防范措施

摘要:牛结核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传染病,它不仅影响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由于交叉感染,而使人类的健康受到威胁,因而,要从根本上控制牛结核病的发生与流行,从加强对本病的检疫与监测工作入手,制定有效的防制措施。

关键词:牛结核病;临床诊断;防制措施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也是牛群中最常见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在临床上以病牛贫血、消瘦、体虚乏力、精神萎靡不振和生产力下降等为特征。在牛的多种组织器官上形成结核结节和干潞样钙化病灶。

1病原

结核病病原菌为结核分枝杆菌,分为3型,即人型、牛型和禽型。其中以牛型对奶牛群致病力最强。牛型分枝杆菌长1~4微米,宽0.3~0.6微米,单个或呈链状排列,为革兰氏阳性杆菌,具有抗酸染色特性。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抗干燥,在干涸的分泌物中可存活6~8个月,在粪便中可存活数个月,在污水中也能存活11~15个月。不耐热,60℃20~30分钟即被杀死。10%漂白粉溶液和70%~90%酒精溶液消毒效果较好。本病菌对链霉素、异烟肼吨对氨水杨酸钠、环丝氨酸和利福平等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对青霉素、磺胺类药物以及其他广谱抗生素都不敏感。

2流行病学

查看全文

分析抗生素的副作用

如何安全、有效、合理地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越来越多,已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最为常见,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过敏性休克,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溶血性贫血,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血清病、药物热,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查看全文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方法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结论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抗生素;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1]。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2]。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3]。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

1过敏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5],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1.1过敏性休克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查看全文

探究抗生素不良反应

如何安全、有效、合理地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越来越多,已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1]。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2]。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3]。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

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最为常见,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过敏性休克,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溶血性贫血,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血清病、药物热,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查看全文

探求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药理功用

【关键词】麻黄附子细辛汤;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的经典方剂,具有温经散寒、助阳解表的功效,为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现代研究提供指导,本文就其药理作用方面研究进行了综述。

一、抗炎作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水提取物分别以0.5g/kg和1.0g/kg的剂量持续给予,10ml/kg,两种剂量的提取物均可抑制丙酮酸导致的小鼠血管通透性增加,高剂量提取物与双氯芬酸钠抑制效果无差异;提取物对角叉菜胶诱导足趾肿胀形成有显著抑制作用,低剂量、高剂量和双氯芬酸钠作用持续时间分别为2,3h和5h;高剂量提取物可抑制棉球诱发的大鼠肉芽组织增生,但其作用较可的松差(P<0.01);高剂量的提取物可抑制缓激肽和组胺诱发的血管通透性增加,但两种剂量对5-羟色胺诱发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无抑制作用;两种剂量的提取物均可显著减轻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耳肿胀,但对大戟二萜醇酯诱导的肿胀只有高剂量有效。

经口给予麻黄附子细辛汤500mg/kg及1000mg/kg,连续给药1周。池田孔己探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对炎症各期的作用,即炎症初期模型醋酸诱发毛细血管通透性(Ⅰ),中期模型角叉菜胶性耳壳肿胀试验(Ⅱ),末期模型棉球肉芽肿试验(Ⅲ)。而后又经5-羟色胺(Ⅳ)、组胺(Ⅴ)、缓激肽诱发等诱发毛细血管通透性(Ⅵ),以及花生四烯酸(Ⅶ)、佛波酯诱发耳壳肿胀试验(Ⅷ),进一步探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对炎症初期至中期引起炎症的化学介质的作用。

结果表明:麻黄附子细辛汤对Ⅰ、Ⅱ、Ⅲ实验显示抗炎作用,特别对Ⅰ、Ⅱ实验作用显著;对Ⅴ、Ⅵ、Ⅶ、Ⅷ实验显示抑制作用,特别对Ⅶ、Ⅷ实验抑制作用显著,对Ⅳ实验抑制作用较弱,说明麻黄附子细辛汤作为抗炎药物应用有效。池田孔己又进一步探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对I型变态反应(抗白蛋白诱发的速发性炎症反应)、Ⅳ型变态反应(苦基氯诱发的接触性皮炎)的作用。结果表明,麻黄附子细辛汤对I型、Ⅳ型变态反应水肿的抑制率,0.5g/kg组约为30%,1.0g/kg组约为50%;1.0g/kg组对水肿、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骨质破坏等佐剂性关节炎性病理表现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查看全文

山莨菪碱对过敏腹痛治愈效果分析论文

编者按: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全身性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年,主要分为皮肤型、关节型、腹型、肾型和混合型。腹型紫癜是其中常见的一种,多与皮肤型混合存在,以阵发性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很多患者腹痛剧烈,持续时间长,一般镇痛药物效果不好。本文试用观察和对照两组进行分析山莨菪碱持续泵入治疗过敏性紫癜腹痛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山莨菪碱持续泵入治疗过敏性紫癜腹痛的效果。方法: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山莨菪碱,根据腹痛的程度以3~5mg/h速度用微量注射泵泵入,再递增1mg/h直到腹痛缓解,然后剂量递减至0.5mg/h,维持24h撤泵。对照组给予山莨菪碱10mg,重症者给予杜冷丁50mg临时肌肉注射缓解腹痛。结果:观察组腹痛完全缓解时间为(9.7±5.9)d,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5.1±7.2)d,P<0.01。结论:山莨菪碱持续微量泵入给药缓解过敏性紫癜腹痛调整剂量方便,作用持续,安全有效。

过敏性紫癜属于一种全身性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年,主要分为皮肤型、关节型、腹型、肾型和混合型。腹型紫癜是其中常见的一种,多与皮肤型混合存在,以阵发性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很多患者腹痛剧烈,持续时间长,一般镇痛药物效果不好。我科20**年6月~20**年6月使用微量注射泵将山莨菪碱小剂量持续泵入治疗过敏性紫癜腹痛3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公务员之家

1.1一般资料

20**年6月~20**年6月,收住院的腹型或伴有腹痛的混合型过敏性紫癜患者共54例,男35例,女19例;年龄14~45岁,平均22.6岁。有诱因可寻者25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者9例,药源性引起者8例,食鱼虾者8例。54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持续性或阵发性腹部疼痛,18例患者有便血,4例患者有呕血、便血同时存在。腹泻者7例,关节肿痛者29例,肉眼血尿者2例,皮肤水肿5例,均伴有皮肤紫癜。25例做腹部B超或腹部透视排除外科急腹症。治疗前后检查肝功能、出凝血时间、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观察组2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查看全文

小儿支气管哮喘疗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小儿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协定方口服,方剂组成:炙麻黄、杏仁、白果、半夏、地龙、甘草各3g,黄芪10g,茶叶1g,葱白半支。发热者炙麻黄改为生麻黄,每日1剂,水煎服代茶频服。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22例占84.6%,复发12例占66.7%,两组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本中药协定方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确切,减少复发率,增强患儿的免疫功能,是小儿支气管哮喘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儿科常见病之一,为提高本病的治疗效果,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所有病例为1998年1月~2001年5月在我院儿科门诊及住院的支气管哮喘患儿。诊断依据为1993年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制订的《儿童哮喘诊断标准》确诊,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男10例,女16例;年龄5~11岁,平均9.2岁;病程1~5年,平均2.4年;病情程序:中度39例,重度6例。对照组18例,男4例,女14例;年龄5~11岁,平均9.1岁;病程1~4年,平均3.1年;病情程度,中度37例,重度8例,所有患儿入选时无急性哮喘发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