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8 15:41: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编辑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编辑学报》征稿简则
1宗旨
《编辑学报》创刊于1989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主办的定位于科技期刊学研究的专业学术期刊。以学术权威性、实践指导性、编校规范性为特色,主要发表有关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的文章,为优秀办刊人才的培养、科技期刊的改革与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服务。
2栏目与读者对象
本刊常设栏目:理论研究,编辑工程与标准化,经营管理,期刊现代化,人才培养,办刊之道,学术争鸣,期刊评价,他山之石,编辑感悟,有问必答,谬误辨析,编余雅兴,消息等。读者对象:科技期刊办刊人、管理者,编辑出版科学研究者,高校传媒专业的师生等。
3来稿要求
1)文稿务求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文字精练。学术论文、综述篇幅一般不超过7000字,其他文稿不超过5000字。文稿请附英文题名,3~8个中、英文关键词,中、英文摘要,全部作者的单位、邮政编码、所在城市(必要时附具体地址)及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姓全大写),第一作者英文通信地址。2)文稿须使用规范汉字,并按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本刊要求的文章格式撰写。3)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应充分、恰当地引用参考文献,论文的文献数一般不少于15条/篇。4)来稿如获某种研究基金资助,请在文章首页地脚处标示出项目名称及编号。5)请勿一稿多投。60d内未接到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修改稿务于45d内修回,否则视为自动撤稿。6)请认真校对文章清样并及时校回。校样上不得增加新的作者、通信作者及变更署名排序。
编辑学报征稿简则
1宗旨《编辑学报》创刊于1989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主办的定位于科技期刊学研究的专业学术期刊。以学术权威性、实践指导性、编校规范性为特色,主要发表有关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的文章,为优秀办刊人才的培养、科技期刊的改革与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服务。
2栏目与读者对象本刊常设栏目:理论研究,编辑工程与标准化,经营管理,期刊现代化,人才培养,办刊之道,学术争鸣,期刊评价,他山之石,编辑感悟,有问必答,谬误辨析,编余雅兴,消息等。读者对象:科技期刊办刊人、管理者,编辑出版科学研究者,高校传媒专业的师生等。
3来稿要求1)文稿务求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文字精练。学术论文、综述篇幅一般不超过7000字,其他文稿不超过5000字。文稿请附英文题名,
3~8个中、英文关键词,中、英文摘要,全部作者的单位、邮政编码、所在城市(必要时附具体地址)及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姓全大写),第一作者英文通信地址。2)文稿须使用规范汉字,并按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本刊要求的文章格式撰写。3)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应充分、恰当地引用参考文献,论文的文献数一般不少于15条/篇。4)来稿如获某种研究基金资助,请在文章首页地脚处标示出项目名称及编号。5)请勿一稿多投。60d内未接到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修改稿务于45d内修回,否则视为自动撤稿。6)请认真校对文章清样并及时校回。校样上不得增加新的作者、通信作者。
4著作权约定文稿的著作权属于作者。文责由作者自负。作者若不允许本刊对文稿作文字性及少量内容删改,或不同意其他报、刊、数据库等转载、摘编、收录其作品,请在来稿时声明。
5收费与稿酬对经过严格审稿后决定刊用的稿件,按500元/面的标准收取发表费。稿件刊登后,按国家有关规定酌致稿酬(含与本刊签约的其他出版物转摘的稿酬),同时赠送当期样刊。
编辑学结材料
按原定计划,自月日起,我开始学习报纸编辑的相关知识。截止目前,总共参与编辑报纸四期,对稿件编辑、组稿、做版、校对、传版、报纸分发等全过程进行了系统学习,取得了较大进步。在此,特向指导老师以及给予我帮助与指导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对前四周学习内容的回顾。
第一周:以编辑稿件为主,编辑通讯员来稿2篇(1篇消息,1篇观后感),另外完成其他手头的写作任务。通过讲解,主要学习了如何编辑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包括核对稿件内容、落实作者等,同时还了解了目前《铁道设计报》的稿件构成等相关情况。
第二周:主要熟悉飞腾软件的操作。学习和熟悉了报纸的组稿、编稿、排版、校对的全过程,在小英姐的指导下编辑完成3版。
第三周:在上一周的基础上,独立完成来稿编辑,并进行版面的编辑。学习了照片的修改制作、传版和报纸印刷出版后的相关工作(划稿费、报纸分发外寄等),在指导下完成2版编辑。
第四周:按照前阶段学习的内容,基本独立完成2版。
科技期刊编辑撰写编辑学论文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势不可挡,科技期刊编辑的角色也正在发生改变。编辑不再仅仅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编辑加工者,而是要成为紧跟时代潮流的复合型人才。科技期刊编辑不仅要做好日常的编辑工作,更要通过不断学习,总结经验,开展编辑学研究,撰写和发表编辑学论文,提升自信,提高素质,成长为编辑人才。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编辑部以“发挥行业示范作用、办国际一流期刊、培养一流编辑队伍,立足西部、影响全国、走向世界”为奋斗目标。自2018年至今,在编辑部主任的鼓励和带领下,编辑团队撰写并发表了20余篇编辑学论文,其中多篇获各级期刊编辑学会优秀论文奖。本文结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编辑部撰写发表编辑学论文的典型案例,分析科技期刊编辑撰写编辑学论文的作用并总结归纳编辑学论文的选题途径,以期与科技期刊编辑同人交流探讨。
1撰写编辑学论文的作用
1.1有助于编辑自身的成长
目前,许多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并非编辑学专业出身,刚进入编辑行业时往往面临缺乏自信、对编辑行业认可度低、无职业规划等问题[1]。成功发表编辑学论文能够提升自信、提高对编辑行业的认可度。编辑在不断撰写编辑学论文的过程中,能够逐渐学习了解编辑学,规划自身在编辑行业的发展目标和实施途径。科技期刊编辑撰写论文以编辑学研究为基础,这一过程需要科技期刊编辑理清研究思路,选择科学研究方法,合理规划研究技术路线[2]。这一方面可以培养编辑的科学思维,提高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能促使科技期刊编辑定期对编辑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并针对问题查阅文献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编辑业务水平。撰写发表编辑学论文也是科技期刊编辑职称评审时的重要支撑。写作能够让青年编辑快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编辑,也是国内职称评审制度对青年编辑发展成才的基本要求[3-4]。只要将压力化为动力,将外部动机化作自身的内部动机[5-6],平时多看多读多思考,科技期刊编辑就能从文献中、从工作中找到撰写编辑学论文的思路。科技期刊编辑一旦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从心理上和行为上克服了写作障碍,迈过初始写作关,撰写论文就会成为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7]。
1.2有助于编辑团队的建设
高素质的编辑团队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由13人组成的华西口腔医学院编辑团队,团结协作、充满活力、学术氛围活跃,这也得益于编辑学论文的撰写。“传、帮、带”不仅体现在经验丰富的老编辑会带领新编辑学习科技期刊编辑方面的知识,练好编辑基本功;也体现在老编辑会帮助新编辑选题和修改文章。老编辑一直坚持写论文,为青年编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和撰写编辑学论文的传统无形中提高了团队撰写文章的积极性。为不断紧跟编辑学前沿热点,找到撰写编辑学论文的选题,编辑团队经常参加国际国内编辑行业高水平专业会议和编辑系列培训。编辑部定期开展集体业务学习,不断总结归纳编辑学知识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不仅对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形成全员积极学习向上的氛围,还能从中找到合适的选题进行编辑学论文的写作。通过不断撰写编辑学论文,编辑团队不仅提升了贯穿于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加工、宣传营销等出版全过程的人文素养,还培养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素养[8]。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和组织中青年编辑有效地进行编辑学研究,完善研究成果,撰写发表编辑学论文,既能增强编辑工作的成就感,又能提升编辑团队整体的编辑素养[9]。
编辑学网站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流媒体时代,编辑业务运作以及对编辑学学科本身的探讨,都融入了网络之中。本文综合对编辑工作的电脑化、编辑学学术研究网站状况的讨论,探讨编辑学研究网络化生存的问题和出路。
【摘要题】编辑学
【关键词】编辑业务/编辑学学科/学术研究网站/网络化生存
【正文】
一、与编辑学相关的学术网站现状
流媒体时代,随着编辑业务的电子化,与编辑业务相应的网络使用也日渐普及,诸如使用电子邮件来往信函,各种学术期刊的网页被刊物编辑部链接在互联网上等。其最集大成者是,一些知名的学术期刊数据库已经形成气候,使得学术期刊的最新文本被收入和传播。比如CNKI源数据库及其相关的子库,可以通过跨库检索系统(CJFD、CDMD、CPCD、CCND),检索到大部分学术期刊的内容,包括编辑学研究的学术成果。与编辑学相关和部分相交的新闻传播学学术网站的建设,也正方兴未艾。与此同时,编辑业务的运作和编辑学学科的探讨,也开始进入网络范围。但是,实事求是地说,目前作为独立学科的编辑学学术研究网站,在网络上的生存与发展却举步维艰,这一态势对编辑学的研究当然不利。因此,为了编辑业务和编辑学学术研究的网络化,应该对该学科的网络生存状态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对编辑学学术研究的网络化前景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本文通过对编辑工作电脑化、编辑学研究网站状况的调查,探讨该学科研究网络化的出路。
科技期刊编辑学术能力提升策略
科技期刊是进行科技交流的重要载体,是促进科技进步及理论创新的关键环节,是衡量国家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国家科技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2019年8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它是推动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20年9月《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在第十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发布,我国科技期刊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面貌。面对史无前例的战略机遇,如何迎接挑战,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竞争力,这都是科技期刊编辑所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1-2]。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拟探索、交流科技期刊编辑学术能力提升的策略,以期为科技期刊编辑学术能力的提高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
1科技期刊编辑学术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1.1科技期刊编辑学术素养构成中的灵魂
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与本期刊所属学科相关的学术能力,这样才能对本期刊领域的选题进行全面的把控。学术能力是编辑学术素养构成中的灵魂。编辑的学术能力表现在科研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能力、文献的收集和整理能力,以及做出学术命题及对学术前沿保持敏感等能力[3]。这需要科技期刊编辑对所从事期刊的学科的学术前沿热点进行不断研究、探索,对该学科动向、热点等了然于心,从而精准地定位选题内容,针对学术问题策划选题。尤其是在当下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信息化的全面赋能,编辑要不断提升学术素养,培养学术能力,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深入高水平专家学者、科研学术团队中,与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开拓视野,坚持跟踪学科研究领域的热点变化,迅速准确地界定稿件科研学术领域,能敏锐分析、发现稿件学术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科学合理的返修意见,并帮助作者围绕选题进行修改,协助作者通过运用学术话语、设计逻辑严密的框架将其学术成果呈现于读者面前。因此,强调对编辑学术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编辑需要与时俱进地提高业务能力。
1.2科技期刊改革发展提高的要求
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我国的科技期刊也在不断改革发展,而且随着科技期刊改革进程加快,编辑部也更加重视期刊编辑人员学术能力的提升。学术研究过程对于编辑来说也是自身科研知识累计和内化的过程,编辑在学术过程中获得该领域相关学术信息,及时掌握该学科发展动向,并且对其发展状况能够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关注,而非以消极的态度去面对和处理。编辑的职责要求迅速及时地捕捉、判断最新学术选题,并将学术前沿研究的新观点、见解、技术能够传递给更多的科研人员,促进科研知识创新。科技期刊所刊登的文章集中于科研前沿领域,需要编辑们具有良好的学术洞察力和对该领域研究的敏感度,主动关注所属学科领域发展状况,当下的热点新闻和大型的科研活动及课题的立项和进展情况,从而对学术选题迅速辨别出优劣高下。精心策划专题,开辟专栏,对学术新兴热点问题进行专题化学术研究,从而提升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增强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2,4-5]。
电视新闻编辑学研究论文
一我们认为,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性质、特点及其使命,是电视新闻学必须研讨的课题。
按照通常的分工,电视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两部分,其一是外采,其二是编辑,于是就有了前期和后期之分,有了记者“冲锋陷阵”,编辑“坐收渔利”的说法。
以“前期”和“后期”来界定记者、编辑的职能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编辑的手脚,影响他们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组织、参与功能的发挥。
电视新闻编辑部门和编辑的肩头,应该担起三大任务棗组织指导、编辑制作、控制指挥。
前期:组织、指导。编辑工作千头万绪,组织指导要摆在首位。
——编辑部应该是整个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
学报编辑学术惰性与学术情怀
摘要:由于职称晋升空间受限、职业成就感低微、高校学报前景不乐观以及外部不良学术环境侵染等原因,高校学报的编辑们容易产生学术惰性。高校学报编辑应克服学术惰性,不忘学者的初心,谨记“横渠四句”,把学术情怀作为一种内在自觉。为此,他必须耐得住寂寞,不断涵养学术情怀,注重学术大美,追求学术不朽。体现在实践中,他需要坚持学习,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和改稿能力;积极主动走出去,参加和优化对于教师论文写作的指导培训;持久做好一两个学术专栏并不断改进编务工作。
关键词:高校;学报编辑;学术惰性;学术情怀
高校学报是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而言,高校学报办刊水平较高,发展前景较好,从整体上说是拥有诸多优势的。但不排除仍有部分学报相对处于劣势的地位上,其办刊水平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其中原因固然很多,学界已有所论析,但一些学报编辑自身存在“学术惰性”和缺乏“学术情怀”等原因却鲜被关注。
一高校学报编辑的学术惰性
所谓学术惰性是指研究者的学术活动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的一种状态,是与勤于学术相对而言。目前高校学报的多数中青年编辑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学历或学位,受过专业的学术研究教育,发表过学术论文,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他们不应仅仅是学术期刊工作者,而更应同时是学术研究者。由于这种双重属性,高校学报编辑的学术惰性既表现在学术活动状态上,也表现在工作活动状态上:一方面,他们较少关注学术动态,懒于写作学术论文;另一方面,他们在编刊时又重形式规范,轻内容的创新及审核,编辑校对差错率较高,少思考工作改进,亦少主动关心学报的健康发展与长期发展。此种学术惰性的产生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其一,职称晋升空间受限。一方面职数限制。有些高校学报创办时间较短,编辑人员少,且没有形成合理的年龄差,学校一般只给学报编辑部一个高级职称岗位。受此影响,很多编辑没有晋升空间。另一方面专业限制。高校学报编辑有很多是其他专业背景,在从事编辑学研究时不易出成果,申评高级职称便存在先天劣势。从实际情况看,高校学报编辑评上副编审已属不易,再评编审难度更大。这是其产生学术惰性的最大原因。其二,职业成就感低。部分高校学报通常会有一、两个“亮点”栏目,但从整体上看,各栏目发展是不均衡的,其布局常呈头重脚轻的态势——少数好栏目和大多数一般性栏目形成鲜明对比。要将少数局部优势拓展为整体优势,极其困难。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少数栏目的发展是以占用大多数栏目的发展资源为代价的,由此造成其他栏目发展资源的匮乏,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栏目的生态布局和整体发展。[1]因此,高校学报的多数编辑都在处理普通稿件,比较难有工作业绩,职业成就感无从谈起。其三,高校学报前景不乐观。为了获取有限的优质稿源,学术期刊之间不可避免地会进行竞争。有些高校学报由于没有深厚的学术积累,不被各种期刊评价体系选入,难以吸引优秀作者,在优质稿源竞争中常处劣势。更有一些高校学报过于依赖学报领导或某个编辑的个人能力,抑或照顾校内稿源,而忽视制度建设,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很多高校学报领导不是专职编辑出身,流动性强,较少认真进行学报的长远规划,亦较少考虑编辑的职业发展。这不但浪费了有限资源,还可能因此丧失真正的长远发展的时机。影响及于学报编辑,其对自己的未来不抱什么希望。其四,外部不良学术环境的侵染。一段时期以来,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一些学术研究者的学术道德观念发生扭曲,轻慢学术,追求功利,追奉“不惟学术”“惟职称化”“惟有用化”等功利思想,丢掉了学术研究者所应有的科学精神和学术品质。[2]在现实生活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时有发生,轻学术无道德的伪学者春风得意,得不到应有的处罚,而重学术守道德的真学者则寂寞寥落,甚至连该有的待遇都未必能保证。“惩恶扬善”的环境尚未形成,客观上纵容了学术道德意识的不良发展。在自身学术底蕴不强的情况下,高校学报编辑易受外部不良学术环境的侵染,不能潜心于学术研究。
二高校学报编辑的学术情怀
电视新闻编辑学研究论文
一
由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电视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电视新闻界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课题:建立电视新闻自身的编辑学体系。
目前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至少在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有关电视新闻编辑学的专著问世。理论界与电视实践之间的隔膜,也许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当然我们不能过分地苛求研究者。因为,以报纸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闻学对于以形、声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电视新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适应是在所难免的。即使电视新闻工作者自身,也未必能识“庐山真面目”,除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外,还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因素。每个人站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那么,认识的高低、理解的深浅自然也就不一样。记者偏爱自己发回的消息,编辑更看重多条新闻排列与组合;摄像师呢?对于画面的讲究不亚于一个严肃的画家。他们在本岗位上都付出了汗水,付出了心血,但他们很难独立地将微观的实践转化为宏观的理论。
电视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关联的特殊性,也决定了与之相关的理论的滞后。几年前,人们无法想象到“现场直播”这个概念,而现在,即使一些中小型电视台也开始尝试。传统的新闻学多数教科书对“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最近发生的能引人兴味的事实。”“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新近发生或发现事实所进行的报道。”这些定义,虽然表述各异,在时间概念上,都忽视了“正在进行时”这一最富电视新闻特点的时态。因为随着“现场直播”的出现,电视屏幕上的形声可能与远在大洋彼岸正在发生的事件同步。
与此同时,电视特技手法增多,这样便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的机会。比如,以往在电视新闻编辑操作中比较多地关注“蒙太奇”。而现在,我们能够借助先进的电子编辑技术,达到超出“蒙太奇”以外的境界,画面的分割,同时传递两路以上的信息;字幕的运用,能在节目播出时,插入来不及编排到既定时段节目中的新闻,还有巧妙地安排受众介入某一事件,随时插播微波传回的消息,有意识强化感观效果等等。
概括地说,电视新闻已经由预制式向直播式迈进;电视新闻编辑开始由简单的排列组合型进入复杂的“创作”型时代。
电视新闻编辑学研究论文
一
由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电视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电视新闻界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课题:建立电视新闻自身的编辑学体系。
目前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至少在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有关电视新闻编辑学的专著问世。理论界与电视实践之间的隔膜,也许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当然我们不能过分地苛求研究者。因为,以报纸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闻学对于以形、声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电视新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适应是在所难免的。即使电视新闻工作者自身,也未必能识“庐山真面目”,除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外,还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因素。每个人站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那么,认识的高低、理解的深浅自然也就不一样。记者偏爱自己发回的消息,编辑更看重多条新闻排列与组合;摄像师呢?对于画面的讲究不亚于一个严肃的画家。他们在本岗位上都付出了汗水,付出了心血,但他们很难独立地将微观的实践转化为宏观的理论。
电视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关联的特殊性,也决定了与之相关的理论的滞后。几年前,人们无法想象到“现场直播”这个概念,而现在,即使一些中小型电视台也开始尝试。传统的新闻学多数教科书对“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最近发生的能引人兴味的事实。”“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新近发生或发现事实所进行的报道。”这些定义,虽然表述各异,在时间概念上,都忽视了“正在进行时”这一最富电视新闻特点的时态。因为随着“现场直播”的出现,电视屏幕上的形声可能与远在大洋彼岸正在发生的事件同步。
与此同时,电视特技手法增多,这样便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的机会。比如,以往在电视新闻编辑操作中比较多地关注“蒙太奇”。而现在,我们能够借助先进的电子编辑技术,达到超出“蒙太奇”以外的境界,画面的分割,同时传递两路以上的信息;字幕的运用,能在节目播出时,插入来不及编排到既定时段节目中的新闻,还有巧妙地安排受众介入某一事件,随时插播微波传回的消息,有意识强化感观效果等等。
概括地说,电视新闻已经由预制式向直播式迈进;电视新闻编辑开始由简单的排列组合型进入复杂的“创作”型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