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8 14:58: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边疆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边疆教育

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思考

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精准扶贫策略具有政治性、民族性、民生性、地缘性和社会性等多元复合特质,它深远地影响着当地各族人民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和社会发展趋势。

一、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研究背景

贫困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拦路虎”,解决贫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2013年11月,“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提出,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5年1月,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指出:精确瞄准教育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实现“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县县有帮扶”,促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由此可见,教育精准扶贫是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更是我国扶贫的重点区域。“教育精准扶贫”可以界定为:在精准扶贫战略的指导下,将教育的“扶智”与“扶志”功能以“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方式贯注到边疆民族地区的扶贫攻坚活动中来,用以培养、改善和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劳动者的素质与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精准扶贫,实现国家扶贫开发的战略任务,完善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的体制与机制,斩断贫困的恶性循环链,成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内在驱动力。

二、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的现状

学术界对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理论上强调民族地区教育与民族社会协调发展的关联性、迫切性与重要性。2.对不同民族地区教育的客观情况及民族社会贫困问题进行了描述与讨论。3.聚焦民族地区中民族教育与民生改善之间的内在关联。4.分析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对扶贫所具有的教育—经济—社会逻辑。由此可见,我们能发现国内外关于教育精准扶贫的研究较多,但还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这些研究多指向社会总体性的教育精准扶贫,还停留在面上的讨论,而对民族地区尤其是边境民族地区如何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方式、内容及政策等涉及民族地区特殊性的教育精准扶贫该如何实施等问题,尚未见到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二是对民族地区实施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策略的研究,仍停留在现有各类各项民族政策的“普适性”框架之内,未能将提出的“精准”要求贯彻到实际的研究及行动中来。三是从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实际研究内容上来看,诸多研究成果中还存在“两条线”的问题,即要么是从扶贫的角度来谈教育,要么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谈扶贫,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发展的具有一定合理解释性、前瞻性、策略性的研究成果明显不足。

三、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的思路

查看全文

边疆少数民族三生教育论文

一、“三生教育”的内涵及内容

“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三生教育”包括三个内容,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是揭示“人”生物自然属性的认知教育。它主要为学生解释生命的起源、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解决“人”安生立命问题的实践教育。它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关于“人”的价值的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它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2]。

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三生教育”的重要意义

“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中实施“三生教育”,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云南现代教育,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实现少数民族家庭幸福和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众多,学校犹如一个民族融合的大家庭,各民族学生在校统一的接受教育,亲如姊妹般相处生活。但由于每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民族传统、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化,如果少数民族学生之间或者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间,因为不了解,或缺乏正确的认识,有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同学矛盾”,甚至引发“民族矛盾”,产生不必要的“民族问题”。开展“三生教育”,有助于各民族学生形成符合自我发展、民族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进而达成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的共识。

查看全文

复式教学在边疆教育中的作用探索

论文关键词:教育结构复式教学农村教育

论文摘要: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城乡之间的差距。它是制约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瓶颈。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之地理区位的不均衡性,导致我国基础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差异,城镇、坝区的教育相对集中,而山区,特别是边、穷、老、少地区的教育相对分散和滞后。要改变这种状态,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特别是在办学形式方面要作出很好的思考,使不同民族的适龄少年儿童都享受到了平等教育的权利。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中国教育的总体目标,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阶段性教育目标时应遵守的准则,是中国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指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仲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摆在了突出的位置。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只有保持教育优先发展,才能保障全体人民享受到良好教育的权利,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上地理区位的不均衡性,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时城乡、区域、学校之间的教育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性,不同群体接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们要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旗帜鲜明地将教育的公益性原则贯穿于实现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之中,使教育公平得到真正的实现。

一、提高认识、优化结构、促进教育的公平

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已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逐步达到普及高中教育的程度。但对于边、穷、老、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加之自然环境的影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教育均衡发展就摆在各级教育决策者的面前。虽然仪务教育勘规定了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但由于居住分散,适龄儿童难以就近人学,特别是近几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余下的留守儿童要承担家中适当的农活和家务劳动,给他们就近就地人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要使他们享有教育公平的权利,真正达到实现义务教育的目的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教育主管部门只有积极采取措施,优化教育结构,强化校点建设,才能使教育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查看全文

边疆少数民族三生教育的重要性

一、“三生教育”的内涵及内容

“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三生教育”包括三个内容,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是揭示“人”生物自然属性的认知教育。它主要为学生解释生命的起源、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解决“人”安生立命问题的实践教育。它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关于“人”的价值的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它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2]。

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三生教育”的重要意义

“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中实施“三生教育”,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云南现代教育,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实现少数民族家庭幸福和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众多,学校犹如一个民族融合的大家庭,各民族学生在校统一的接受教育,亲如姊妹般相处生活。但由于每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民族传统、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化,如果少数民族学生之间或者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间,因为不了解,或缺乏正确的认识,有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同学矛盾”,甚至引发“民族矛盾”,产生不必要的“民族问题”。开展“三生教育”,有助于各民族学生形成符合自我发展、民族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进而达成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的共识。

查看全文

抗日战争时期边疆教育问题探讨

论文关键词:抗战时期按远省政府教育

论文摘要:杭日战争时期绥远省的边往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按远省政府实行的教育措施起了推动作用,但由于战时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教育资源缺乏,教育对象的忍想认识低下,以及按远省政府在推行边往教育政策的方法中存在着严重脱离实际等问题,最终导致其教育预计目标不可能完全实现。

“七七事变”后,日寇对华发动全面侵略,华北与华东大片国土危在旦夕,“各地之机关学校,均以变起仓卒,不及准备,其能将图书设备择要移运内地者,仅居少数,其余大都随校舍毁于炮火,损失之重,实难数计”。19380年,国民政府成立“全国战时教育协会”负责全国各地学校的迁建工作,决定在西南、西北建立抗战教育基地(:7}:以提高边民教育文化水准。配合政治军事等方面之需要,西迁的高校除继续接受从内地来的学子,还在当地广收学生,为西部地区培养了大量的各类人才。同时,也于所在地营造出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良好风气。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作为抗战大后方的西部边疆的少数民族教育采取了一些相应的举措,制定了推进边疆民族教育的方针,增设了边疆民族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相继颁布了关于教育督导、教材编译方面的章程等等。再加之大量西迁高校和文化机构所营造的独特文化氛围的影响或直接推动,西部边疆民族教育遂获得了自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绥远省边疆教育的发展。

一、绥远省政府对国民政府制定的教育方针的实施

1939年,国民党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通过《推进边疆教育方案》,确定了实行边疆教育的方针及各级教育中心的目标。其具体内容是:(1)“边疆教育应以融合大中华民族各部分之文化,并促进其发展,为一定之方针”;(2)“边疆教育之设施应遵照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抗战建国纲领,暨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第六章之规定,为边疆各级教育实施之标准”;(3)“边疆教育得适应当地特殊环境及其生活习惯,设法推进,但其他语言生活习惯相同之边民,如汉、回子弟所如之学校,除学校设备得酌量适应宗教生活外,其余均照内地普通学校办理”;(4)“初等教育应以公民训练与语文训练职业训练并重,并养成其卫生习惯(5)“中等教育应照中学师范学校及职业学校各规程之规定,但特别注意生活技能之训练及国家民族意识之养成”;(6)“高等教育应以养成国家建设之各项专门人才为目的”;(7)“社会教育使人民了解国家民族意义,认识国际情况,并具备近代科学常识,增进智能及养成其优良之生活习惯(8)“边疆教育经费,应逐年增拨义教及社教经费,各以中央补助义社教全部经费百分之五十,补助边区各省”。

查看全文

民国时期西南的边疆教育透析

论文关键词:民国时期;西南地区;边疆教育;学校教育

论文摘要:国民政府为实现民族同化,而重视边疆教育。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许多法令,制定计划大纲,专门成立了教育部蒙藏教育委员会、蒙藏教育司,负责边疆教育事项,并在边疆各省建立了各级边疆学校。边疆地方政府也兴办了大量的边疆学校,培养边疆人才。民国时期的边疆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

民国时期,少数民族教育称为“边疆教育”、“边地教育”、“边民教育”、“边胞教育”、“苗夷教育”等。边疆教育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边疆教育是以边疆所居住的人民为教育对象,狭义的边疆教育是以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为教育对象,这是通常所称的边疆教育,也即是本文研究的边疆教育。为保持原貌,按当时的语境,仍然称少数民族教育为边疆教育。本文所指的西南地区主要是云南、贵州、四川和西康四省。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边疆教育的法令,专门成立教育部蒙藏教育委员会、蒙藏教育司,负责边疆教育事项,并在边疆各省建立了各级边疆学校。

一、国民政府发展边疆教育的政策

1929年6月,(国民党)中央决定“于首都建立蒙藏学校,作为储备蒙藏训政人员及建设人才之机关。由蒙藏各地选送优秀青年应试人学,并附设蒙藏研究班,指导促进关于蒙藏事情之专门研究。”“通令各盟旗及西藏、西康等地主管官厅,迅速创办各级学校,编译各种书籍……,在教育部内特设专管蒙藏教育之司科。”同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待遇蒙藏学生章程》,要求蒙古各盟旗、西藏地方政府、蒙藏各级学校及蒙藏相连的沿边各省县政府,在每学期开始之前,向蒙藏委员会或其驻一平办事处保送蒙藏学生。凡经蒙藏委员会或其驻平办事处介绍的蒙藏学生,在公立学校应免全部学费,在私立学校应酌量减免。

查看全文

智慧教育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均衡

近年来,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其中既有培育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内生动力作出的努力,也是教育助推人们思想观念更新,加速物质、精神生活双富裕的必然结果。然而,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普遍存在。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智慧教育具有跨时空教育资源整合和共享的特性,对破解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找准智慧教育助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均衡的“发力点”

锚定智慧教育的基础理论问题。智慧教育促进教育均衡的理论体系,需要在智慧教育背景下,对教育均衡的内涵、价值及特征进行探讨,并对智慧教育促进教育均衡的制度、发展战略、前瞻性与全局性等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比如,探索智能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在线智力资源流转与服务机制;实施基于AI+5G视域,适应学习平台的智能化学习环境构建研究;进行基于绩效视角的智慧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创新研究;等等。通过全方位、多视角创新发展智慧教育的基础理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教育基础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彰显时代性的创新性理论成果,为智慧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聚焦智慧教育育人范式转变问题。在智慧教育的大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教育领域的学校布局、管理模式、课程资源、组织形式、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等都将受到巨大挑战,尤其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在智慧教育影响下,更需要创新与转型。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边疆民族地区教学范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范式(从“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探究式学习”)、管理范式(从“科层制管理”走向“网络式治理”)等的转变,成为智慧教育重点探讨的理论性问题。深化智慧教育的应用模式问题。智慧教育促进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均衡问题的解决路径与应用模式创新,应关注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多样性及受教育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基于人本主义的理论与方法,探寻智慧教育促进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最佳路径。应剖析内因,尊重边疆民族地区历史与文化差异,实现不同地区智慧教育促进教育均衡的模式、方法、路径的特色化。除此以外,还需要根据地域内智慧教育促进教育均衡的不同发展阶段,在教育信息化2.0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应用模式及实施策略。

提升智慧教育助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均衡的“精准性”

以“素养提升工程”精准解决教育主体能力素养问题。按照“省级统筹、分级负责,以县为主、学校为本”的总体思路,因地制宜地进行各地师生的智慧教育意识培养和智能信息技术能力训练,增强师生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开展智慧教育的意识,创新智慧教育应用能力测评机制。突出“素养提升工程”的边疆民族地区特色和智慧教育的目标,整合国培、省培及市、县级相关培训项目,驱动校长智慧化领导意识与能力、教师智慧化教学意识与能力、培训团队智慧化指导意识与能力、学生智慧化素养意识与能力的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四提升一全面”总体发展目标实现。系统构建边疆民族地区人才引进和培养体制机制,可在现有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基础上用10年时间培养1万名智慧教育名师、1000名智慧教育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引进100名智慧教育研究领域高层次人才,建立10个智慧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着力打造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点和区域竞争力的智慧教育创新人才体系。以“资源培育工程”精准解决教育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地方各级政府应牵头构建智慧教育资源系统共建共享的主体(由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及科研机构、区域教育管理部门、企业、教师、学生、科研工作者等组成)、技术环境(由计算机、存储器、网络、数据库、应用软件技术等构成)和动力机制(智慧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动力机制),使其能够整合和发挥边疆民族地区独特教育资源优势,推动智慧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升资源应用效率,进而推动区域均衡发展的价值取向。创建“以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为引导、以学校信息化应用为主体、以社会各方共建共享为支撑”的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体系,逐步与其他区域教育资源平台和企业资源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探索形成“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智慧资源建设机制。以“智慧校园工程”精准解决发展的同步同频问题。通过信息化和智慧化手段,对学校日常管理、课程教学、学习资源管理、考试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师发展、科学研究、学生管理、实习实训、技能发展、招生就业、合作交流、后勤服务、卫生保健、安全保卫等一系列工作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质量、管理效率和社会服务能力。建立基于教育大数据的个性化学习层次塔,实现对学习效果所达到的能力层次进行评判,方便教师对学生互动交流情况、考试与学习作业情况以及课外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形成持续性和终身性的智慧评价体系。以“教育示范工程”精准解决发展的区域协同问题。以“智慧终端”“智慧教室”“智慧校园”“智慧实验室”“创客空间”“智慧教育云”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联合边疆民族地区现有的“智慧教学试点项目”单位,开展“智慧课程”项目学校建设试点工作,以优质中小学为领衔单位,建设一批“智慧课堂”试点项目学校,合力突破智慧教育示范工程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围绕教育部关于“智慧教育示范区”的建设重点任务,进行边疆民族地区“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区”建设与实践探索。创新区域教育发展机制,打造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智慧教育新格局,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智慧教育体系,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打造民族地区智慧教育的特色和示范工程。

作者:甘健侯 段从宇 杨超

查看全文

边疆民族事务管理机制论文

【内容提要】国民政府初期是国民政府边疆民族事务管理机制与政策的形成期,期间基本形成一套事权分散的边疆民族事务管理体系,实施了一些内容庞杂、缺少系统性的政策,受到政府执政能力、行政效率和政权性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政策的实际执行都还相当有限。但是,这些管理机制的运行与政策的实施在国家实现政治整合和维护领土完整方面仍然有着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

【摘要题】民国史研究

【关键词】国民政府/边疆民族事务/管理机制/政策

【正文】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面临着繁重的国家整合、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任务,在边疆民族地区外有帝国主义国家插手的分裂活动,内有基于军阀混战和各种社会矛盾激化而出现的社会动荡。如何选择多民族国家治理之路,有效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对国家整合有着重要的影响。当时,南京国民政府行政能力尚不足以全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因而以矛盾最突出的边疆民族事务即蒙藏事务为重点,在政府中设置专门机构统筹处理蒙藏事务,其他少数民族事务并未作为边疆民族事务纳入到专门的管理系统,更多的边疆民族事务是与地方事务合二为一,边疆民族事务管理呈现一种被动、逐步扩展关注范围的状态。

一、一套事权分散的管理机制

查看全文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论文

一、现实与目标:寻找钢琴学习基础与教学目标之间的最大可能性与最佳结合点。

由于边疆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招生中不需进行专业测试,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几乎没有器乐基础。绝大多数学生从未接触过钢琴,也没有学习钢琴的兴趣与动力,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钢琴学习后,由于钢琴学习比较难,很多学生就不想继续学习钢琴了,难以激发其学习钢琴的愿望。总体而言,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钢琴没有基础、缺乏兴趣、效果较差,这是边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现实。此外,当前我国业余学琴人数不断增加,业余钢琴教育出现由单一的职业性教育转向与通识教育并存的态势。从每年的“考级”活动可以看出,我国业余钢琴学生的整体水平在逐年提高。较好的业余钢琴教育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这些考生往往报考发达地区的高校,其教育成果也主要由发达地区高校受益。因此,发达地区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具有较好的钢琴教学基础,这与边疆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现状有很大区别。再者,虽然边疆与发达地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基础差距大,但培养目标相近,总览全国学前教育专业,其理想意义上的培养目标与教学要求却相差无几,虽然在实践中,边疆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难以实现理想意义上的培养目标。

边疆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应面对现实,制定科学合理的钢琴教学目标和培养策略,努力培养边疆地区的适用人才。边疆高校应该以务实的态度重审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培养目标,但也不能简单理解为降低钢琴教学要求,而是要结合生源与地方幼儿教育的实际,调整(不都是降低)钢琴教学目标,寻找钢琴学习基础与教学目标之间的最大可能性与最佳结合点:一要挖掘学生最大潜能,二要实现教学目标。地方高校是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只要边疆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较好地为地方幼儿教育服务,那么,这样的培养目标就是现实的、合理的、科学的、有生命力的。按照这样的思路。边疆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目标调整中,应考虑如下几个因素:第一,生源状况,主要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基础。要以生源状况为依据,综合考虑钢琴教学目标及其实现的可能性。边疆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钢琴几乎没有基础,应适当降低钢琴教学要求。第二,地方幼儿教育现状。边疆地区幼儿教育发展状况总体滞后,而且不平衡,只有县城及其以上区域的较规范的幼儿园才有条件使用钢琴教学,绝大部分私立幼儿园不具备钢琴教学的条件。根据边疆幼儿教育现状,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应满足于地方幼儿教育的需要,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这种前瞻性也不宜超越现实需要过多。第三,边疆文化,主要是边疆高校的民族音乐文化元素。在边疆地区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应渗透民族音乐文化元素,并将其作为钢琴教学的内容之一,从而更好地体现钢琴教学的地方性与民族性。比如,脍炙人口的、适合幼儿教育的民族音乐作品应成为钢琴教学的特色内容。可见,边疆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目标应具备三个要素:一是全体学生钢琴学习能基本入门,为今后钢琴教学与自身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二是部分学生能达到较高的层级目标,能较好地满足幼儿钢琴教学需要;三是钢琴教学具有一定的地方性与民族性。边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目标应体现上述内容与要求。

在此,尤其要强调的是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加强师范技能的培养。师范院校的钢琴教学一直延袭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理念与要求,很多学生毕业后不能胜任教学工作。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尽快改革师范院校的钢琴教学。系统地研究其特点、规律,让钢琴课程真正体现“师范”特色。音乐教学要抓住以下两点,即“使学生掌握学习音乐的重要的学习工具;使学生掌握音乐教学必备的教学工具”。然而,在实际钢琴教学工作过程中,虽然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程度的钢琴弹奏能力,而且对于钢琴教学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与理解,但在步人教师岗位后仍力不从心。这些情况表明,边疆高校要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加强师范技能的培养,尤其是要加强钢琴伴奏与弹唱技能培养,对于钢琴伴奏与弹唱技能要强化训练。努力提高训练效果,从而从根本上提高钢琴课程的教学实效。

二、讨论与建议:个性化教学是提高钢琴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清楚了边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教学基础,明确了应有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就要探讨从“基础”到“目标”的实现策略。

查看全文

民族事务管理机制与政策论文

【内容提要】国民政府初期是国民政府边疆民族事务管理机制与政策的形成期,期间基本形成一套事权分散的边疆民族事务管理体系,实施了一些内容庞杂、缺少系统性的政策,受到政府执政能力、行政效率和政权性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政策的实际执行都还相当有限。但是,这些管理机制的运行与政策的实施在国家实现政治整合和维护领土完整方面仍然有着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

【摘要题】民国史研究

【关键词】国民政府/边疆民族事务/管理机制/政策

【正文】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面临着繁重的国家整合、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任务,在边疆民族地区外有帝国主义国家插手的分裂活动,内有基于军阀混战和各种社会矛盾激化而出现的社会动荡。如何选择多民族国家治理之路,有效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对国家整合有着重要的影响。当时,南京国民政府行政能力尚不足以全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因而以矛盾最突出的边疆民族事务即蒙藏事务为重点,在政府中设置专门机构统筹处理蒙藏事务,其他少数民族事务并未作为边疆民族事务纳入到专门的管理系统,更多的边疆民族事务是与地方事务合二为一,边疆民族事务管理呈现一种被动、逐步扩展关注范围的状态。

一、一套事权分散的管理机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