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8 13:36: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边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边城设计教案
设计指导思想
处于“慢慢走,欣赏啊”这个专题中的《边城》(节选)是一篇散发着魅力的小说。这篇小说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历程中的一小段。专题名提示着读者要慢慢欣赏,欣赏什么?小说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波澜曲折的情节,要欣赏的是作者想展示给读者的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
在设计教学时,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小说环境描写的细致体会便成为把握的重点。在解读《边城》时,我们就要把目光投注到人物上,投注到环境上。人物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都是怎么展现的,他们处的环境是怎样的,环境的设置为人物性格的展现起什么作用,那样的环境、那样的人物又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怎样的联系,这些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的体现出来。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体验小说的环境美又成为重中之重。都说环境是为人物服务的,在这篇小说中,人物又何尝不是为环境服务呢?这可以在教学中点到。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学生能尝试鉴赏淳朴的人情,体会人物之美。
2.结合对文本后面链接的学习资料的研读,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以达到深入了解文章主题的目的。
边城读后心得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小说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在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茶峒,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也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未果。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哥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的归来。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
一个勤劳、善良,一个蔑视权财、责任感强,为什么他们的爱情却以悲剧告终?我一次又一次地不愿相信,可是小说结尾依旧是那样——“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因为这样,我们不禁为翠翠的命运担忧,是否也会像河边的白塔,有一天会坍塌呢?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既反映了湘西淳朴善良的人们身上伟大而又平凡的人性之美,又反映出他们在“自然”、“人事”的偶然变故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哀的人生,寄托了作者对个人命运悲剧和民族品性堕落的隐痛。公务员之家
虽然翠翠与傩送的爱情让我伤心,但是小说还有一个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保。他个性豪爽、慷慨,他和弟弟同时爱上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但是他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的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们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一是为了弟弟幸福,二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
翻开《边城》,那样的场景再一次浮现:茶峒,小河,河边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太阳升起,河边的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
读边城体会感言
《边城》一书是直到高中才把它读完的。“小溪流下去,绕山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的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沈从文先生的文字就是那么鲜活。用如此清新的文字搭构了边城。《边城》创作于一九三0年,正处于中国最黑暗的军阀混乱时期,沈从文正是借《边城》来寄寓对社会动荡的厌恶,书中的世界正是他心中的桃花源吧!
茶峒、小溪、溪边的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位老艄公、一个小女孩、一条黄狗、夕阳西沉、小船收渡。这样的生活无形中组成了一幅图画,凝结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在《边城》里看到的人淳朴、勤俭、友善、和平、在这里没有军阀混乱时的阶级对立与斗争。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溪边白色小塔”这一形象。白塔,屹立不倒,像守护神一样守护着翠翠一家,眼看着翠翠一天天长大,看着老艄公一天天老去。翠翠心里那些不敢公开的想法都说给白塔听。但白塔永远保持沉默,正和翠翠面对自己喜欢的二佬,不敢明说,只是一味的沉默,甚至还有点冷漠。直到一个暴风雨的夜晚,白塔倒了,爷爷也在静寂中离去,就只剩下翠翠一人独自去摆渡。
翠翠是沈从文先生笔下边城的化身。在一次端午赛龙舟的盛会上与二佬傩送不期而遇,情窦初开的小女孩在她心里已撩起了一丝情愫。后来正直保守的天保与生龙活虎的傩送同时喜欢上了摆渡船的翠翠。两人应该就是情敌吧!但没有你死我活的斗争,很公平地,天保走车路,傩送走马路,唱得翠翠在梦中飞到对面的山顶上抓了把虎耳草。天保似乎预料到了自己的结果,亦然选择下江离去,免得二佬为难。但不幸溺死于湍急的涡流之中。由于天保之死,似乎也动摇了傩送“不要碾坊要渡船”的决心,也选择去独闯天下,只留下翠翠一人在溪边摆渡。也许早就注定了翠翠与她母亲同样的悲剧-永远地等待下去。但沈从文先生在最后又说:“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给翠翠这个人物增添了一些哀怨。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边城。只是沈从文心中的边城那么遥远,在那呼唤着我们…。
名著读后感:边城读后感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这是作者沈从文为我们提供的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但是,《边城》给我们的,不仅是“优美”,也有人在命运的变数面前的无助与无奈的忧伤。
这篇小说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戏曲般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短短的小说,谁会想到,吸引人的并不是它给人的美感或来自故事的离奇和情节的紧张。而是来自一种流动的旋律、优美的意境和弥漫的情愫。
然而,正是这生命的无奈和悲悯之情,使《边城》获得一种深邃的品格和魅力。
塑造的人物的性格和形象时,作者用平淡的语言淡化了翠翠与爷爷孤独清贫的生活,轻快的比喻,尽量展现他们与自然和谐的关系——淳朴自然的民风,善良敦厚的本性,温柔的河流、清冷的山风、满眼的翠竹、白日喧嚣夜里静谧的渡船一起,构成一幅像梦般的优美意境。
而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翠翠爱情的悲剧,一切尚未发生就已消失,就像生活中许多失之交臂的事情。于是,无意间揭示了一个深遂的哲学命题——人在根本上是无法沟通的。
仓促的爱情、大老的殒命、二老的出走和爷爷的离世,迅速将一个妙龄少女朦胧的幸福梦幻击碎。作者大约不忍将这一悲惨的命运强压在她稚嫩的双肩,所以,在不确定中,给了一个不能兑现、却也聊以给人一点安慰的幻想——“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读小说边城个人心得
《边城》这本书,以前我并未看过;沈从文这个名字,我也不曾听过。只是在暑假里,才结识了他和他的代表作。
那一次是我去书城买书,看到了一本比较薄的,而又是中学生必读的丛书,所以就买了。读吧,几天就读完了,便可以写读后感了。
那是在鲁迅的时代,沈从文也同鲁迅一样写起了短篇小说,只不过要比鲁迅的长点。我们知道,中国现代普通话刚开始是根据北京方言和鲁迅等人的文学作品修订的,后来又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改进。沈从文的名气当然要比鲁迅小得多了,可是,看他的小说,却觉得那是更标准的普通话。也许,使他歪打正着,恰巧对上了今天的语言吧。可是,那很明显是湘西方言。那或者可以说,改革开放后,普通话受到了南方的影响吧。
小说内容我就不细讲了,因为大家是可以看的,我不比浪费时间。对于看过的人,那我就更不必讲了。读后感唯一有价值的,就是赏析、评论、感想。那事离现在已近八十年了,那时的许多社会状态,现在都已不复存在。但那简洁、朴素的文笔,却可以把我们带回到20世纪20年代的湘西小镇。一个老船夫和一个船家女,在一个小小的渡口上,开始了他们的故事。孙犁用平淡清秀的文笔写景,沈从文却可以记事。平淡清秀的文风从头至尾,不浮不躁,以至于文中没有一处难懂的地方,小说决不显得做作。这样的写法,的确不会让你心潮澎湃,因为平淡,你不能与书中人物同甘、共苦。但是,你会如同畅饮着甘泉一样,你会如同沐浴着凉风一样,四周都充满了诗意,阅读便成为欣赏。小说中心我还不太清楚,说是反对包办婚姻吧,可那女孩子自己那么不好意思,错过了大好时机;说是为穷人伸冤吧,可那老头子自己放弃发财的机会。也许,小说也并非一定要有中心吧。作者自己也说了,只是把这么一些故事,讲给我们听,喜欢听的就听,不喜欢的就不听,他并不强求,也不图销量。
于是,我也和沈从文一样,送你一件平淡清秀,但朦胧不知合物的东西。
省际周边城市商贸发展思索
省际边缘区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省级行政区域在交接处所构成的特定的地理空间,它在地理区位、资源条件、文化背景、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同质性(仇方道,2009)。由于行政边界因素的影响,边缘区一般具有对基础设施、经济要素、产业扩张和市场等的“切变”作用,从而这些地区产生“边界效应”。从发展特征讲,省际交界地带一般具有经济的不发达共性和相对差异性等特征。关于边缘城市的发展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服务业作为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商贸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对城市的发展作用日趋明显,而关于边缘城市的商贸业发展研究却甚少。徐州地处江苏省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远离省会,是典型的省际边缘城市。徐州商贸业发展研究对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发展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徐州商贸业发展概况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交界处,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由于远离省会城市,商贸业受省会城市辐射作用较小。本文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联系较强的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区域,来研究徐州的商贸业发展。
(一)淮海经济区概况
淮海经济区成立于1986年3月,是中国最早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它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脐部,由苏鲁豫皖4省接壤地区的20个市组成。淮海经济区各城市在自然资源、发展历史、经济水平及文化习惯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相似性,产业联系较强,分析徐州商贸业在淮海经济区内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实现对徐州商贸业发展的较为准确的定位。
徐州是江苏省要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之一和徐州都市圈的特大核心城市,同时又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和国家主要枢纽城市。徐州商贸业的发展更是领先于周边县市,特别是近年来徐州发展大交通、大商贸、大物流的政策,使商贸业的发展充满活力,已成为区域商贸中心。但是,商贸业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由于缺乏合理的整体规划,新的商贸业网点层出不穷,业态分布不合理,许多商贸业网点盲目求大、升级,形成恶性竞争,商贸业布局与城市总体发展不一致等,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了商贸业自身的发展,对整个城市的资源也造成极大的浪费,影响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高级中学开学典礼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
金秋九月,我们迎来了边城高级中学开学盛典!
××*山欢水笑庆祝边城高级中学开学盛典!
××*教育界骄傲自豪地庆祝边城高级中学开学盛典!
××*人民万分满意地庆祝边城高级中学开学盛典!
这是一个历史的好日子,灿烂的日子,光辉的日子!
沈从文小说中乡情赏析论文
内容摘要:
“情愫”,也作“情素”;愫:真实的情意,诚意;“情愫”本意,就是真情实意。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通过记写“湘西世界”自然优美、健康人生形式等方面的“美”来展现本意。本文将从“人情美”、“风俗美”和“写作动因”三个部分作阐释,分析作家从作品到理论构建的如诗如画、恬静淡远、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和独特的功利原则与美学观的显现,以及构筑其理想的“湘西世界”的根本动因,进而展现作者对湘西人民命运的关注,对故乡发展的关切,体现作家创作的理性精神与文化情怀,反映作家对湘西故土的深深情愫。
关键词:《边城》故乡情愫人情美风俗美
前言
《边城》是沈从文最具影响的代表作,创作于一九三三年秋到一九三四年春,最初在天津《国闻周报》第一卷第一期至第十六期上连载,一九三四年九月由上海书店出版了单行本,在作者本人的《选集》和《文集》中都曾被编选过。这部作品先后被翻译为多种外文流传世界,曾有“震动中外文坛”之誉。《边城》的故事梗概是:在湘西山城茶峒,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兄弟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翠翠虽然对二人都有好感,内心却深爱着傩送。天保因为自己的爱得不到理会,在痛苦烦闷中坐水船外出不幸遇难。哀伤悲痛的傩送一时无心耽恋爱情,又与家里为婚事发生摩擦,随后也随船出走下桃源,不知归期。在一个暴风雨之夜,经不起打击的老船夫溘然长逝,留下孤独的翠翠,怀着对祖父伤悼和对情人思念的双重感情继续守着渡口,而傩送却不知何时归来,也许明天,也许永远都不回来。
纵观《边城》中形形色色的故事和人物,我们不难看出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也是他创作的起点和归宿。小说《边城》无论从独特的艺术风格,还是它所表现的故乡美景,即人情美和风俗美,这无疑是沈从文讴歌与赞美故乡的代表作。同时,他用柔美的笔墨、深沉的感情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缚的原始古朴的湘西,讴歌自由、自得的人生,表现出一种伦理的善与道德的美,与都市绅士阶层的道德沦丧形成鲜明对照,除了带有30年代民主主义作家的共同倾向外,还以“乡下人”的眼光去看待都市人生的荒谬。《边城》中所描写的“美”,即是故乡的“人情美”和“风俗美”,作家不仅着笔于神秘绮丽的自然风光,更蕴含于人身上,是作者对故乡挥之不去的深深依恋的集中表现。
高中语文问题式教学实践策略探析
摘要:问题式教学是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文章以高中课文《边城》的教学为例,介绍了问题式教学的广义概念、学科概念以及它与提问式教学的区别,分析了问题式教学具备的角色颠覆性、学习前瞻性和效果层次性等特点,并从教学设计、课堂讨论、点拨引导、问题导向四个方面对问题式教学在高中语文的实践过程进行阐述。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角色颠覆;教学设计;问题导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1]其中的关键要求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问题式教学有助于这种关键能力的培养。
一、问题式教学的概念
问题式教学是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马丘什金、马赫穆托夫等提出的一种发展性教学理论和方法,其核心概念是问题情境,认为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并提出创设问题情境的一系列方法,这种教学思维方式在各大学科的运用都很广泛,影响深远。[2]具体到语文这一学科,问题式教学是构建一种围绕问题为核心的师生共同探讨的互动式课堂模式,教师通过教学目标设置具体的问题为桥梁,通过问题的提出、情境的融入、讨论的形成、问题的解答这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培养激发学生自学和表达的能力,化繁为简,提升学习效率,促进教学相长。问题式教学并不等于提问式教学。从教学成效的丰富性、实用性进行分析,这两者存在一定的共性,但区别明显。问题式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是引导整个课堂按照既定的设计展开发散性思维的情境融入,可以是教师发问,也可以是学生提问,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容易让主动参与思考的学生形成长时记忆;而提问式教学是一种课堂手段,是照本宣科的具有参考答案的指向性问答,一般是由讲授者提问学生回答,其目的是让学生记住知识与答案。
二、问题式教学的特点
高中语文问题式教学实践分析
摘要:问题式教学是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文章以高中课文《边城》的教学为例,介绍了问题式教学的广义概念、学科概念以及它与提问式教学的区别,分析了问题式教学具备的角色颠覆性、学习前瞻性和效果层次性等特点,并从教学设计、课堂讨论、点拨引导、问题导向四个方面对问题式教学在高中语文的实践过程进行阐述。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角色颠覆;教学设计;问题导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1]其中的关键要求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问题式教学有助于这种关键能力的培养。
一、问题式教学的概念
问题式教学是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马丘什金、马赫穆托夫等提出的一种发展性教学理论和方法,其核心概念是问题情境,认为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并提出创设问题情境的一系列方法,这种教学思维方式在各大学科的运用都很广泛,影响深远。[2]具体到语文这一学科,问题式教学是构建一种围绕问题为核心的师生共同探讨的互动式课堂模式,教师通过教学目标设置具体的问题为桥梁,通过问题的提出、情境的融入、讨论的形成、问题的解答这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培养激发学生自学和表达的能力,化繁为简,提升学习效率,促进教学相长。问题式教学并不等于提问式教学。从教学成效的丰富性、实用性进行分析,这两者存在一定的共性,但区别明显。问题式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是引导整个课堂按照既定的设计展开发散性思维的情境融入,可以是教师发问,也可以是学生提问,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容易让主动参与思考的学生形成长时记忆;而提问式教学是一种课堂手段,是照本宣科的具有参考答案的指向性问答,一般是由讲授者提问学生回答,其目的是让学生记住知识与答案。
二、问题式教学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