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主义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8 13:15: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本质主义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会主义现象与社会主义本质
摘要:社会主义现象是社会主义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联系,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各方面的表现。社会主义现象和社会主义本质,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在实践中,我们既要透过社会主义的现象抓住其本质,加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又要大力营造、充分利用社会主义现象,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让人民群众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象;本质
现象与本质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对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有本质,必有现象。遵循这一思路,我在学习、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时候,常常想到社会主义现象这个问题。但社会主义现象该如何概括,它与社会主义本质又有什么样的关系,这类研究成果目前尚不多见,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一、社会主义现象
现象是事物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的本质在各方面的表现。依据这一唯物辩证法原理,我们可以认定:社会主义现象是社会主义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联系,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各方面的表现。
如何概括社会主义现象?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我们大致可以从社会生活和社会制度两个方面来把握社会主义现象。
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报告
党的**届**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是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决定》精神,是当前全党全国人民的重要任务。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决定》的这个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有利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我国实现社会和谐提供了根本前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有关我国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上取得了新的重大认识,为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也为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次全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表明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重大判断符合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和国家的这种性质,决定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我们具有不断促进和谐、最终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保证。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的目标。
我国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全党同志都要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增强建设和谐社会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焕发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扎扎实实的工作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社会主义现象本质论文
摘要:社会主义现象是社会主义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联系,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各方面的表现。社会主义现象和社会主义本质,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在实践中,我们既要透过社会主义的现象抓住其本质,加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又要大力营造、充分利用社会主义现象,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让人民群众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象;本质
现象与本质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对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有本质,必有现象。遵循这一思路,我在学习、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时候,常常想到社会主义现象这个问题。但社会主义现象该如何概括,它与社会主义本质又有什么样的关系,这类研究成果目前尚不多见,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一、社会主义现象
现象是事物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的本质在各方面的表现。依据这一唯物辩证法原理,我们可以认定:社会主义现象是社会主义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联系,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各方面的表现。
如何概括社会主义现象?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我们大致可以从社会生活和社会制度两个方面来把握社会主义现象。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分析
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关于姓“资”和姓“社”的思想藩篱
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开始了“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种探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沉重教训。但从总体上说,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的探索并没有能够突破固有的社会主义模式,从根本上说,并没有能够真正找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最后还陷入了对于社会主义理解的误区,导致“”的发动。“”结束以后,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了全面的拨乱反正。在这一过程中,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尤其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关系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关键命题,邓小平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充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一开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一旦触及深层次问题,就会引起人们对于姓“资”姓“社”问题的争论。面对种种疑惑,邓小平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①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②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有两大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这被认为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实践的不断推进,理论才能随之不断丰富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实践对改革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科学地、完整地、精辟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这一论断,极大地深化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标志之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论断,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使中国沿着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前进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问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于这样一个艰巨而伟大的全新事业也没有充分的准备和研究。在我党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以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极为艰辛的探索,但从总体上说,并没有能够突破传统的斯大林模式。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开始深入思考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思考是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命题开始的。在这些思考中,邓小平首先剔除了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范畴的东西,逐步总结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范畴。在1992年邓小平发表的著名的南方谈话中,他第一次完整地概况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的理念,使中国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前景。中国共产党在逐步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找到一条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共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无疑把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向新境界。
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思想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和实践
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中,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因此,邓小平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这是他从数十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经过长期探索与思考作出的总结性精辟论断,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重大发展。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进程中,发展一直是最重要的主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直在探寻如何发展的重大课题,在这种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的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新发展理念等,都代表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发展问题上不断的探索与追求。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为指导,在研究当代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这一时代课题后所取得的重大认识成果,它把握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脉搏,无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还是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念考虑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说到底是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在提高。可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的三十年。在此,重读邓小平同志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认识更加深刻和透彻。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社会主义新形势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认识上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马克思这样指出:“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的本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又指出:“社会关系同生产力密切相连。随着这些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生产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108页《哲学的贫困》)。这就是说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并且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实现社会进步的经济根源。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同志曾经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说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结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选集》第3卷,1966年版,980页)马克思主义对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给予了精辟的论述,但是,他并没有遇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问题,同志虽然遇到了社会主义的建设中的新问题,却在建国后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没有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把精力更多的放在生产关系的转变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上了。并没有真正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因而也就没有从根本上明确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任务应该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至发生了重大历史偏差。贻误了宝贵的发展时期。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社会主义并不是空洞的理论,它表现为是一种实际运动。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义绝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家依据自己的权威强加给人们的一个政治宣言,而是有着极其丰富的经济内涵。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内涵所体现的关系
从本质主义到建构论思考
摘要:本质主义的科学划界试图寻找科学独一无二的本质是徒劳无功的,反本质主义消解划界问题的做法也有欠妥当。为了更充分地理解科学的边界,我们必须从本质主义走向建构论,把边界当作是社会建构的结果。这种边界是相对的,仅具有暂时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它随着情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迁。科学划界不是一个纯粹的知识论问题,它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和政治问题。
关键词:科学划界;本质主义;情境化;建构论
一,引言
在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中,科学划界(demarcationofscience)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谓科学划界就是为科学划定一个边界,从而把科学与其他知识形式区分开来,比如宗教、迷信、伪科学等等。为了实现这一点,哲学家们必须追问“什么是科学”,也就是说必须给出科学的本质定义,然后再把此定义作为划界的充分必要条件。20世纪早期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波普尔都试图这样做。然而,费耶阿本德以及罗蒂等人意识到,本质主义的划界标准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因为科学不仅处于发展之中,而且它本身就是异质性的。因此,他们试图消解划界问题。然而,不管是本质主义的科学划界还是对边界的消解都是不合理的,因为科学的边界问题不仅仅是个哲学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1]在科学教育、政府决策、临床医学以及科研经费的资助等实践场合,相关的群体必须回答“何谓科学”,科学的边界正是在这些地方性的情境中得到勾画的,它是这些群体的地方性建构的结果。因此,为了理解科学实际上是如何被定义的,科学与其他知识形式事实上是如何被区分开来的,我们有必要从本质主义的规范性划界走向建构论。
二,本质主义划界及其消解
在20世纪早期,逻辑实证主义首先提出了“可证实的”科学划界标准。经历了语言学转向的逻辑实证主义把分析的目光投向了语言系统。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科学是一系列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的有意义的命题集合,那么何谓“有意义”呢?为此,逻辑实证主义制定了两条标准,首先是符合逻辑和句法,其次是经验证实。一个命题要有意义首先要符合句法,词汇的混乱堆积当然无法获得意义,其次,诸命题之间要逻辑自洽,违反逻辑当然是不允许的。更重要的是,一个命题必须能够被还原成观察命题从而得到经验的证实,无法被还原成观察命题的语句是无意义的,包含无法得到经验证实的词汇的命题也是无意义的,无所谓真假。因此,“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证实它的方法”。[2]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中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对于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涵
要认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它规定着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和目标。在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之前,空想社会主义者就在抨击资本主义反人道性质的同时,将关注点集中在“劳动者的需要和全面发展的条件”上,把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探讨未来社会,从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按照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论述,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人类社会要经历一个由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后来被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阶段”。这一阶段从本质上看,就是向着“自由人的联合体”过渡的特定的社会形态。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将是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主义应为:“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的一种经济形态。”。
在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力发展二者的关系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保证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以“保证社会生产力极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在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关系上,他们认为,“要不是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解放”。“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可见个人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阐释,而其核心内容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质要求
从目的和过程的统一性出发,寻求个人发展的现实的科学的途径,谋求人的全面发展,正是社会主义所要解决的问题。
社会主义本质与现象分析论文
摘要:社会主义现象是社会主义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联系,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各方面的表现。社会主义现象和社会主义本质,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在实践中,我们既要透过社会主义的现象抓住其本质,加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又要大力营造、充分利用社会主义现象,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让人民群众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象;本质
现象与本质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对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有本质,必有现象。遵循这一思路,我在学习、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时候,常常想到社会主义现象这个问题。但社会主义现象该如何概括,它与社会主义本质又有什么样的关系,这类研究成果目前尚不多见,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一、社会主义现象
现象是事物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的本质在各方面的表现。依据这一唯物辩证法原理,我们可以认定:社会主义现象是社会主义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联系,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各方面的表现。
如何概括社会主义现象?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我们大致可以从社会生活和社会制度两个方面来把握社会主义现象。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文
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和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评价问题
赵家祥先生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即“社会主义本质的展开是一个过程”中,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首先做了如下评价: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也不仅仅是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经验事实,而是包含着对社会主义更高阶段的预测和设想”,而这并不是“对社会主义一般本质和基本规定性的理论概括”。接着他给出了这个评价的根据:因为社会主义现阶段,“生产力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还没有完全消灭剥削,……还没有完全消灭贫富差别和两极分化,……远未达到共同富裕的程度。”据此,他给所谓的能够体现社会主义一般本质和基本规定性的“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下了一个“最为概括、最为抽象的定义: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后,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立并且高于和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制度。”并自认为“这个定义虽然非常简单,但却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本质。”赵文在第四部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贡献”中,再次强调“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可从四个方面进行,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他的所谓“从最概括、最抽象的意义上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定义。而邓小平只是“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功能方面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故只能排在“从划分不同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方面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后面,位居第三。另外,赵家祥先生还认为在社会主义本质的这四个方面中,第二个定义是第三个定义的“基础”,“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决定了它所能发挥的功能”。笔者以为,这样来评价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意义和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值得商榷的。
要搞清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意义,恐怕还首先得回到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基点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2]正是从这个最深层次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的社会生产方式矛盾运动原理的高度出发,他们才得以进一步界定了未来高级形态的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区别的基本特征。在此,各个社会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显然是马恩所考察的区别其不同性质的最根本的规定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与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构成了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生产方式,商品生产与雇佣劳动制度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生产方式,而高度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产品经济与“自由人的联合体”则是构成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及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生产方式。可见,“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问题,正像一个自然科学家已经知道某一新的生物变种是怎样产生以及朝着哪个方向演变才提出该生物变种的发展问题一样。”[3]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像革命导师那样运用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来指导现实社会主义实践的运动方向,而不是抱着革命导师的个别结论不敢或不愿与实践相结合,更不是用些革命导师都未曾用过的、简单的、笼统的、抽象的、根本不符合辩证法“扬弃”思想的所谓“之后、相对立、优于、高于”等词来沾沾自喜。正是从此意义上,我们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做出的最高,也是最深层次的新概括。”[4]此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它坚持了革命导师运用社会生产方式矛盾运动原理来区别不同社会性质的根本规定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此理论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它是把社会生产方式矛盾运动原理与社会主义实践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并为在实践中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也正是从此意义上,我们说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与社会本质属性相比也只能是较低层次的概念,因为是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相反。
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是哪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本质的问题
赵家祥先生提出“最抽象、最概括”的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精神是难人可贵的。但是,如果细读赵文,我们会发现他提出的不是“社会主义”本质,而是“发达社会主义的本质”。为了支持“发达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理论,他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提出了他自己的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理论,即“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社会发展将经历四个大的阶段:(1)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3)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4)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并认为“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划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在这里,赵家祥先生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划分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两个阶段,而且将这两个阶段与过渡时期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并列,是令人存疑的。
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基本规定性上(如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所提供的前景与空间、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等)与“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有无质的不同?就像过渡时期在基本规定性上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有质的不同一样?倘若不是,我们就不能随意将同质的社会拦腰砍断。而且他的划分也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意。众所周知,列宁在十月革命后的一些论著中曾使用过“完全的社会主义”、“巩固了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等概念。但由于实践的局限,列宁未来得及赋予这些词以确切的现实界定。到1960年,他在《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声明》中提出:“社会主义阵营的其他国家正在胜利地奠定社会主义基础,其中某些国家已进入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事业。”至此,发达社会主义概念才被当作表述社会主义的一个发展阶段。后来,1967年勃列日涅夫提出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论断,1982年安德罗波夫提出苏联社会仅仅是处在发达社会主义“这一漫长历史阶段的起点”的起点论。1959年底到1960年初,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但应注意,当时对社会主义社会阶段的划分,已与其大过渡的观点相联系,他所提出的不发达社会主义其实是指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是指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所以此处的不发达社会主义显然同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着根本区别。[5]而赵文却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其实,即使按照的两阶段划分和安德罗波夫的“起点论”划分,也只能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看作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这一“漫长历史阶段的起点,”而恐怕不能将此起点与其所属的历史阶段割裂划分。显然,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所要揭示的是处于“过渡时期”以后“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以前的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本质,绝不仅仅是只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而赵先生实际上把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只当作初级阶段的本质,至于初级阶段以后的本质则要以他的“最抽象、最概括的意义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为主了。其理论依据显然是混淆了“社会主义社会”与“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缺乏精确限定的概念!
研析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核心内涵
摘要:深刻阐述分析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分析论证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性质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以及社会主义经济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其他一切工作的行动纲领。
关键词:社会主义本质;生产力;改革开放;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说到底是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在提高。可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的三十年。在此,重读邓小平同志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认识更加深刻和透彻。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社会主义新形势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认识上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马克思这样指出:“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的本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又指出:“社会关系同生产力密切相连。随着这些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生产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108页《哲学的贫困》)。这就是说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并且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实现社会进步的经济根源。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同志曾经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说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结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选集》第3卷,1966年版,980页)马克思主义对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给予了精辟的论述,但是,他并没有遇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问题,同志虽然遇到了社会主义的建设中的新问题,却在建国后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没有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把精力更多的放在生产关系的转变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上了。并没有真正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因而也就没有从根本上明确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任务应该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至发生了重大历史偏差。贻误了宝贵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