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小康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8 12:43: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奔小康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路畅民富奔小康
路畅民富奔小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屏山县冒水乡人民政府胡增利
引言:2005年4月至7月,受县委组织部选派到广汉市和兴镇挂职锻炼,挂职党委副书记。其间通过进村入社调查、查阅资料,边工作边学习的方式,对全镇的经济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有所了解。现就该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方面——乡村道路建设情况,结合我县的现状,谈几点浅显的看法和认识。
一、和兴镇的基本情况
和兴镇位于广汉市城区东郊,场镇距广汉市区5公里,镇域距市区最近距离1公里。幅员面积21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102个村民小组;2004年末总人口2.0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68人),耕地面积14845亩。2004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5亿元,财政总收入607.88万元,粮食总产量11625吨,人均占有粮食603公斤,人均纯收入3738元。2000年4月被列为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是广汉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优质生猪养殖示范基地、优质鸭肉基地和优质肉兔基地。
农村脱贫奔小康调研报告
当前,我县扶贫开发进入最后攻坚阶段,农村脱贫奔小康无疑是这项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事关全县扶贫开发的整体进程。近期,我们对全县农村脱贫奔小康工作进行了全面调查,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提出新的意见、建议,以期对全县脱贫奔小康决策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现状及特点
我县自年初被确定为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以后,着眼“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率先建成脱贫奔小康示范县,率先建成山区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的“两发展、两率先”目标,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农村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发展景象。
㈠支柱产业初具雏形,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试点建设一年多来,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业建设为重点,立足山区实际,按照行政推动、市场化运作的办法,着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取得了明显进展,各类特色产业基地面积增加10万多亩,达到近50万亩,特色产业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的贡献份额达到70%以上。同时,继续抓好剩余劳动力转移安置,积极发展农村运输、加工和餐饮等二三产业,全面落实各项惠农补贴、补助、救助等政策,也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25元,同比增加362元,增长11.8%,今年可望实现更高的增幅。
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面貌逐步改观。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机遇,与整村推进扶贫和省市挂点、县直挂钩扶贫有机结合,实行规划衔接一致、项目安排一致、扶持投向一致的办法,千方百计匹配、整合建设资源,年以来,先后投入2亿多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解决行路难上,新修通村水泥路380公里,通组砂石路140公里,城关、店垭、过渡湾镇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全县有213个村通水泥路,占行政村总数的81.6%;在解决饮水难上,根据各村实际,采取修渠道、打水井、建水窖等办法,新建水池、水塔2108处,解决了7.66万人的安全饮水难题;在解决特困户住房难上,本着“建得起、住得下、有安全感”的原则,对特困户的危房进行改造,已完成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4286户;在解决农村用电难上,启动了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改造完善了50个村55个台区的农村电网。同时,大力开展生态家园建设,农村面貌快速改观,一大批新农村示范典型不断涌现。
㈢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民生问题逐步改善。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着力发展各项农村社会事业,多措并举改善民生,和谐保康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年以来,新建3个乡镇文化站,70个农家书屋;大力开展贫困学生救助,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建成比较规范的寄宿制学校55所。大力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建、改扩建县、乡卫生院10家,增加医疗业务用房1.9万平方米,规范整建村级卫生室402个;将城镇居民纳入医保范畴,设立了惠民医院,对城镇低保对象就医实行费用优惠或减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以上。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低保、特困救助、大病救助、“五保”供养、灾后救济等社会救助体系,农村低保范围逐步扩大,全县纳入低保范围对象达到1.6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7.1%。
农村奔小康进程分析
农村奔小康进程分析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
小康”一词从字面上理解,名为一种生活比较殷实,可以安然度日的社会经济状况。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用“小康”这个词语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他提出:“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最低的目标是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社会”。
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对小康的内涵作了详细的描述:“所谓小康社会,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以后,经过多次修改,不断充实完善,1991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将小康定义为:“在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使广大农民的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水平,逐步实现物质生活比较丰裕,精神生活比较充实,居住环境改善,健康水平提高,公益事业发展,社会治安良好”。
致富不忘乡邻 携手共奔小康
致富不忘乡邻携手共奔小康
尊敬的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叫蔡瑞祥,八公山区山王镇工农村村民,今年35岁,高中文化,中共党员。十多年来,我以坚强的毅力从事食用菌的种植、开发与研究工作,凭着一股永不低头的韧劲走市场,闯市场,致富不忘乡亲,带领乡邻一起走出了条艰苦的致富之路。下面,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致富不忘乡邻,携手共奔小康》。
苦苦寻求艰难的创业之路
1990年高考,我落榜了,和许多落榜生一样,苦闷彷徨,感到人生无路可行。正当我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之时,父亲劝我:“咱上不了学,难道在家就吃不上饭了?你要是不想种地,干脆跟咱村的阿宝一起外打工算了。”看着身边的年轻人一批批地外出打工,看着种田微薄的收入,我寻思着:难道非得要外出打工不可吗?在家就真的没有出路了?那段时间里,我苦闷极了,常常彻夜难眠,寻思着怎样能摆脱贫困。我坚信,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动脑筋,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致富道路。
脱贫奔小康农房改建方案
为推进生态文化旅游名镇建设,改善我镇农村住房条件和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根据《自治县2012年脱贫奔小康工作实施方案》和《自治县2012年农房建设工作方案》,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育特色民居为突破点,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为着力点。全力推动2012年农房建设及家园环境整治,加快全镇脱贫奔小康和新农村试点乡镇进程。在实施建设中必须坚持农户自愿、公平公正公开和集中连片的原则。
二、目标任务和实施范围
全镇农房建设分为新建和改造两类。到2012年12月底,全镇完成新建农房不低于80户,改造农房不低于120户的建设任务。同时,在10月30日前,完成因灾倒房危房重建40户。实施范围概定为:新建农房以325省道沿线可视区为主;改造农房以腰牌村姚家坝为集中区实施80户,在其他重点区域实施20户,同时解决年农房改造指标缺口20户;因灾倒房危房重建户以各村上报名册,民政办公室实地确定为准。
三、基本要求
乡镇脱贫奔小康实施办法
一、总体思路及原则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一号文件和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全镇脱贫奔小康总体目标,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核心,突出特色,继续以产业体系建设为重点,坚持整体推进与示范带动并举,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并重,坚持产业优先、突出重点、基础配套、群众参予的原则,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深挖潜力、巧借外力、增添活力、加大投入,全面完成年度工作目标。
二、建设目标和任务
全镇年固定资产投资1570万元;财政总收入达到800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69万元;农村人平纯收入达到元;工业总产值达到3600万元。新建乌龙茶基地300亩,改造茶叶基地600亩;抓好烟叶专业新村建设,稳定烟叶面积2100亩;建设马铃薯类核心示范基地2000亩;新建5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和30个生态养殖示范大户,年生猪出栏达到11万头以上;解决安全饮水2800人;全面完成全县下达的沼气池、硬化公路、安全饮水、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整治、农房改造、庭院经济等脱贫项目;进一步深化和巩固社会事业和基层组织建设,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村级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到65%;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达标率达到9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20户以上的自然村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75%(含农村卫星转播覆盖工程);政务、党务、村务公开率分别达到100%;“五好”基层党组织达标率达到70%以上,村级组织阵地、活动场所建设率达到100%。
三、重点实施范围
㈠将年重点推进的产业专业村纳入巩固提高范围,对相关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脱贫奔小康工作办法
为进一步推进全县脱贫奔小康工作,根据《自治县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建设总体规划》,特制定2012年全县脱贫奔小康工作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省市脱贫奔小康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围绕全县脱贫奔小康总体目标,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核心,突出特色,继续以产业体系建设为重点,坚持整体推进与示范带动并举,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并重,着力体制机制创新,用足内力、巧借外力、捆绑资金,加大投入,全面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任务。
二、建设原则
㈠产业优先、体系建设原则。把产业发展作为全县脱贫奔小康工作的首要任务,落实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扶持产业体系建设,确保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㈡突出重点、试验示范原则。以产业基地建设、庭院经济、生态家园建设、村庄环境整治、体制机制创新为内容,选择具有良好示范效应的地方,分级分层开展试验示范。县主抓中心试验区提档升级,扶持重点产业核心示范基地建设,扶持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抓好重点村村庄环境整治;部门具体承办示范基地建设及示范村村庄整治任务,领办部分示范户;乡镇负责本区域内示范点建设,领办部分示范户。
西藏农民“坐上”火车“奔小康”
新华网拉萨10月22日电(记者贾立君)“我们的运输公司成立后,村里的壮劳力都会有一个收入不错的固定工作。”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柳梧村党支部书记达瓦次仁展开报纸上刊登的有关十七大的报道,描绘着村里的发展蓝图。
柳梧村是青藏铁路终点拉萨火车站所在地。尽管隔河相望便是繁华的市区,但长期以来由于出行条件的制约,这个拉萨河南岸沟岔中的村子显得比较偏僻。几年前因火车站的修建,一条沿山脚溯河而上辗转进入市区的柏油马路随之诞生;今年五月,柳梧大桥的建成通车,又直接把村子与市区连为一体。
如絮白云在碧空中游荡,火车汽笛声不时在耳边回响。眼望门前明晃晃的车辆穿梭,达瓦次仁指着他在报纸上勾画出的“重点段落”,向围拢在身边的村民介绍:“十七大报告中说,今后国家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话像专门针对咱们失地农民说的一样1
“我们这样的村子,就是应该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路子1达瓦次仁转身告诉记者,因火车站的修建和市里对柳梧新区的规划,村里的耕地所剩无几,世代以土地为生的村民,处于重新选择生产方式的关键时刻,“十七大报告给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
“其实,铁路已经给我们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委会主任普布顿珠接过话茬说:“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自从一年前青藏铁路全线开通以来,村里的年轻人纷纷跑起客运业务,村里出租车由原来的10多辆增加到目前的70多辆,每天一辆车能净赚200多元。眼下,村民们纷纷把目光投向周边蜂拥而起的建筑工地,拿出大笔征地补偿款办起了采石场,购买了重型机械,成立了施工队;有的村民瞄准大量游客,开了小商品店,搞起“农家乐”和“家庭旅馆”,群众的收入比火车进藏前成倍增加。
“城里人住的藏式楼房、用的现代化家电,如今在我们普通农牧民眼中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了。”记者顺村民阿旺琼培所指的他家的新居望去,看到一排排整齐的两层小楼。这里已迁入129户村民,明年全村460多户人家将全都住上这样的房子。
社会大保障 和谐奔小康
社会大保障和谐奔小康
劳动保障部门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开展,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劳动者收入和社会分配机制的合理调整是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涉及人的基本生存质态和发展后劲,事关经济良性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是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根本体现,是到2010年基本达标小康xx的强有力支撑。劳动保障部门必须自加压力,创新思维,抢抓机遇,克难奋进,成为小康xx的推进器,构建和谐xx的安全网。
一、城乡就业比较充分,做好“富民”文章。
目前,我市就业工作面临着两大难点:一是供求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大批人员身份置换,其中有一技之长、能吃苦耐劳的人大都实现了再就业或自主创业,剩下的是年龄偏大、技术短缺的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新兴的朝阳产业、技术性含量高的工种亟需的高素质劳动者供不应求,技工短缺现象十分突出。导致“有人无岗上,有岗无人聘”的不正常局面。二是统筹城乡就业任务艰巨。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加速,被征地农民的出现,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向城镇,加剧就业压力。而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提供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还任重道远。
在建设小康xx的进程中,我们把促进就业、富民增收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和优先目标,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建立并完善适应xx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机构战略性调整的就业促进政策体系,降低就业门槛,广开就业门路,提高就业质量,改善就业环境,完善就业服务,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继续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完善再就业扶持机制,开展“零就业家庭援助”行动,创建“双无”社区,消除“零就业”家庭。强化就业援助,鼓励自主创业,让有能力的有创业欲望的人脱颖而出。通过小额优惠贷款、SYB创业培训,实施积极的创业帮扶机制,全力帮助他们实现创业成功。
在缓解技工荒方面,我们将积极向上争取,全力拓展技工学校规模,努力提升办学层次,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中高级技能人才。同时,每年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在职职工2000人以上,努力把技工学校办成集学历教育、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就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校。在未来三到五年内,逐步打造一支有一定规模、技能优良、专业齐全、梯次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通过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全面提高在职职工的素质,全面打造一支“金牌”职工队伍,逐步缓解技工荒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