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音乐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8 12:36: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本土音乐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本土音乐论文:美声与本土音乐融合
本文作者:毛毳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中国语言与美声唱法相结合的问题
(一)美声唱法语言的特点美声唱法源于意大利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有悠久的声乐历史,更重要的是意大利语言自身发音带来的节奏感,大部分的词语都是以元音结尾,这样在演唱艺术歌曲时就显得语音清晰,而且富有韵律,在美声歌唱中就是通过对优美的声音和吐字的清晰程度判断歌唱家的表现能力,比如著名的帕瓦罗蒂就是通过对语音有良好的掌控,才能演唱出优美动听的艺术歌曲和歌剧,通过用不同的语言表现艺术歌曲,美声唱法能够很好地与不同的音乐文化和语言相融合。美声唱法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混合声区唱,要求有恰当的共鸣和圆润的连贯音,真假声按适当的比例混合演唱。(1)全共鸣的混合声区,声音真假搭配、共鸣同时出现。演唱歌剧时,多用后边咽腔与鼻咽腔,让声音无论在哪个声部时都能保持音色饱满、有气韵。在高音区采用关闭唱法,让假声逐步有层次地升高。(2)美声唱法在呼吸上很有讲究,呼气的排气量一定要大,尤其在中低声区,要有像叹气一般的排气量,保证演唱时声音的淳厚而富有穿透力。(3)以鼻腔发声为主,在调节共鸣时将喉头位置放低,让发音管尽可能地拉长放宽,以得到基音最大的共鸣。意大利著名艺术家贝基认为:“美声唱法要求发声像一条线那样连贯,不能忽强忽弱、忽高忽低,声音能够像小提琴长弓时那样保持平稳,这才是美声学源的歌唱方法。”(4)根据歌唱时声音颤动的频率、振幅的大小而随着音调高低、音量大小发生变化。美声唱法由于其混合共鸣和混合声区的融合,声音的振动幅度都比较大。(5)由于意大利语的语言特点,美声唱法在咬字上也非常注重语言的节奏、音序。再加上意大利人说话夸张的特点,适当的紧张度有利于形成歌唱需要的空间,对美声的发声方式也有关键作用。
(二)中国本土音乐语言的特点美声唱法传入中国以后,很多歌唱家认为中国语言不适合歌唱,但是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中国最古老的汉字是以象形文字表现出来的,属于单音系语种,很难辨别出汉字。到了汉代末年,中国受到印度佛教的影响“,梵文”成为研究汉字的学者借鉴的方法,通过学者的不断研究,认为方块字是由不同的字音连接在一起的,称为“上声下韵”。比如“张”的构成就是用“真”和“慷”来组成的,借用了“真”字的Zh与“慷”字的ang。现在使用的汉语拼音是通过借鉴拉丁文字母和西方语言文化而演变成的,汉字的发音是由声母、韵母相结合的发音方式,具有很明显的韵律感,所以中国的汉语发音非常适合唱歌的。
(三)美声唱法与中国本土音乐相融合中国的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而意大利语言属于印欧语系拉丁语族,这两个语族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二者还是有共同点,中国汉字的拼音是通过借鉴拉丁语字母而演练成的,所以二者的联系也非常紧密。在练习歌唱时仅仅用汉语音韵的a、e、i、o、u不能有很好的效果,很多著名的歌唱家都曾演唱过不同国家的歌曲,比如我国的维吾尔族的女歌唱家迪里拜尔在进行演唱的时候,能够用上意大利语、维吾尔族语以及汉语等不同的语言演唱中外优秀的艺术歌曲。所以美声唱法能够与中国语言很好地结合,并能演唱出动听的歌曲。
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艺术歌曲
基础音乐教育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研究
摘要:本土音乐文化传承是基础音乐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受到“欧洲中心论”的主导,本土音乐文化传承在基础音乐教育之中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如何在基础音乐教育中引入本土音乐文化成为音乐教育领域中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旨在对基础音乐教育中本土音乐文化传承进行细致探究,阐述基础教育中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中的意义价值,并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基础音乐教育;音乐文化传承;本土
本土音乐(nativemusic)指的是某一地区的典型代表、能够反映出该地方特色的音乐形态。本土音乐文化是某个地区的群体在历史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伴随劳动过程的自发的、瞬时的创作出来、表现生产生活的音乐产品。本土音乐文化是聚集了本民族的哲学内涵、文化精髓、民族气质,能够体现出民族最深刻的哲学思辨、审美情趣。随着经济全球化推动发展,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本土音乐文化传承面临巨大的困难,很多戏种、民歌走向衰落。本土音乐文化是将某一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地理、宗教、民俗风俗以及生活方式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聚集了区域民众的思想情感和智慧。学校是本土音乐的传承发展作为重要传承途径,因此在基础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本土音乐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接触掌握本土音乐。本土音乐和文化背景有共生关系,随着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等交叉学科兴起,应该将本土音乐文化作为文化形态的角度来进行开发和考察,注重音乐产生的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把握本土音乐文化。
一、音乐教育中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必要性
(一)音乐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在21世纪的音乐新课程改革中指出:“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一定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该项要求的提出为当前的基础音乐教育中本土音乐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政策上的有力支持。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要结合所在区域的本土音乐文化特殊性,充分发挥地方音乐课程有效资源,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音乐资源。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具有丰富的本土音乐文化资源,每个民族音乐都具有它的存在价值和特殊性,因此这些音乐文化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传承发展。音乐教育具有文化传承功能,教育者有责任义务将本土音乐文化渗透于音乐课堂之中,探索地方特色音乐文化资源丰富学校音乐教育。(二)本土音乐有利于文化生态发展平衡。我国本土音乐文化有着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世界音乐文化之林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如果我们长期忽略自身的音乐文化传统,就等于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抹灭自己的未来发展,这种表现也将会影响全球音乐文化生态系统的失调。随着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受到大家的期盼和热烈关注,而不同的社会种群对于新媒体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的。从人类诞生“文明”那一刻,至今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形式可以统一引领各国文化标准。如今人类文明已跨入数字化时代,信息的传递速度可想之快,知识碎片化、快餐化。每天接踵而至各路文化形态,在大量文化堆积中,要想从中获得平衡,自然要把握好自己本民族文化,重视本土文化传承。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必然要在音乐教育中渗透本土音乐文化,把握好基础音乐教育这个平台。(三)全球化视野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诉求。当今世界发展逐步走向全球化进程,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本土文化、地方文化极易被同化,这是全球化进程发展中各个民族需要留意、警惕的地方。因为文化同质化带来的后果是文化多元化、多样性的没落,至此导致本土文化的泯灭,而文化多样性是保持本土文化本质的根本要求。设想若世界只单一存在一种文化,是多么单调可怕的事情。多元文化观认同每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这种价值是凝聚了区域群体的经济生活、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是本民族赖以生存的基本需求。同样当今音乐教育应该体现出多元文化观点,音乐并不能只传授单一的音乐本体。传承本土音乐文化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重要部分,因为只有对其本土音乐文化进行传承发展,进而才能对本土音乐文化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能够丰富基础音乐教育的内涵和认同音乐教育的文化功能。基础教育应该探索开发地方文化,从本土音乐本身蕴含的特殊性角度来看待音乐教育,充分讨论和挖掘本土音乐特色来引导学生感受多元音乐文化,了解本土音乐文化,有着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推动本土音乐教育的实施。
二、音乐教育中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方法策略
音乐教育中对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
【摘要】现阶段,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需要把本土音乐教育放在重要地位上,然后有意识地在音乐教育中传播本土的音乐文化,不仅可以保护以及传承弘扬民族文化,还可以有效应对西方音乐文化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大力冲击。因此,在我国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本土文化的大力传承。本文就音乐教育中对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策略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音乐教育; 本土音乐文化; 传承策略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本土音乐有着非常强的鲜明地方特色,而且在一定的区域内部进行世代相传,大部分都深藏在民间,并与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生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与民族的血脉息息相关。在音乐教育中促进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可以把内容健康以及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相关本土音乐纳入到音乐教学体系中,一方面能够培养传统文化接班人,另一方面还能够使音乐教师树立本土文化观念,有助于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音乐教育中要高度重视含有本土音乐文化教材的编写
从某种程度上讲,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教材属于提升音乐教学质量水平以及达到教育目的工具之一,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应该广泛收集当地本民族的典型优秀民间作品,并对这些音乐作品进行精心整理,从而编写出可以体现本土文化以及适合音乐教育的科学化音乐教材[1]。具体来说,高度重视本土文化教材的编写,可以从当地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到民族差异性,而且要将其与当地文化以及当地风俗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音乐教材更加的通俗易懂。音乐教材的编写过程中需要尽量将本地区民族音乐作为核心,并囊括大量的民族器乐、民族舞蹈、民歌以及地方戏曲等,还可以合理选择侗族的大歌、青海的花儿、新疆的木卡姆以及蒙古族的长调等具有明显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作为音乐教材,然后充分结合音乐教育实际情况,完成音乐教材的编写。音乐教育中注重本土音乐教材编写有利于学生可以充分认识本土音乐文化,体现中国音乐的多样性。把含有较强民族特色的民歌、民族器乐、戏曲与创作歌曲等音乐形式归纳到音乐教材中,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这个平台来很好的传承本土文化,还能够充分满足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社会发展以及个人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二、加强音乐教育本土音乐文化教师队伍建设
音乐教育对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策略
【摘 要】现阶段,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需要把本土音乐教育放在重要地位上,然后有意识地在音乐教育中传播本土的音乐文化,不仅可以保护以及传承弘扬民族文化,还可以有效应对西方音乐文化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大力冲击。因此,在我国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本土文化的大力传承。本文就音乐教育中对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策略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音乐教育;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策略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本土音乐有着非常强的鲜明地方特色,而且在一定的区域内部进行世代相传,大部分都深藏在民间,并与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生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与民族的血脉息息相关。在音乐教育中促进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可以把内容健康以及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相关本土音乐纳入到音乐教学体系中,一方面能够培养传统文化接班人,另一方面还能够使音乐教师树立本土文化观念,有助于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音乐教育中要高度重视含有本土音乐文化教材的编写
从某种程度上讲,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教材属于提升音乐教学质量水平以及达到教育目的工具之一,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应该广泛收集当地本民族的典型优秀民间作品,并对这些音乐作品进行精心整理,从而编写出可以体现本土文化以及适合音乐教育的科学化音乐教材[1]。具体来说,高度重视本土文化教材的编写,可以从当地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到民族差异性,而且要将其与当地文化以及当地风俗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音乐教材更加的通俗易懂。音乐教材的编写过程中需要尽量将本地区民族音乐作为核心,并囊括大量的民族器乐、民族舞蹈、民歌以及地方戏曲等,还可以合理选择侗族的大歌、青海的花儿、新疆的木卡姆以及蒙古族的长调等具有明显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作为音乐教材,然后充分结合音乐教育实际情况,完成音乐教材的编写。音乐教育中注重本土音乐教材编写有利于学生可以充分认识本土音乐文化,体现中国音乐的多样性。把含有较强民族特色的民歌、民族器乐、戏曲与创作歌曲等音乐形式归纳到音乐教材中,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这个平台来很好的传承本土文化,还能够充分满足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社会发展以及个人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二、加强音乐教育本土音乐文化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音乐教育对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进步,高校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也出现了巨大的改变。近年来,高校音乐教育也涌现了许多新的教学元素,丰富了音乐教育的内容,这些新的元素其中就包括本土音乐。本土音乐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它代表了一个地区音乐的特色和风俗,具有非常重要的传承价值。高校拥有最好的教育资源和配置,更应该承担起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重任,这不但可以保护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还可以有效抵御外来音乐对本土音乐的冲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音乐情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本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本土音乐;传承
一、本土音乐的概念
本土音乐,在字面上来分析,就是当地的音乐,具有地方性和特有性的特点。从人类诞生到今,音乐是一直存在的,这样就行成了特殊的文化形式。由于地域和民族的不同,就产生了地域性音乐,这在传统礼仪和地方活动中可以看到,大多数的传播形式也是采取的口头的传唱。在内容上看,本土音乐多元、丰富,是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本土音乐对于人类的文化发展和音乐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文化的全球化,音乐也已经突破国界,相互融合。近年来,我国有大量的国外音乐涌入,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本土文化的发展。但由于本土文化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是我国重要的传统音乐,因此,我们必须将其发扬光大,利用高校这个平台实现传承和发展。
二、地方音乐在高校传承中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1)地方高校具有的优势。地方高校是地方范围内的高等学府,在硬件和软件上都极具优势。而高校内发展本土音乐,可以相互促进发展,使高校完善自身教育的同时也使本土音乐得到了高校的传承。除此之外,高校还能利用本土音乐,开设自己院校的特色课程,达到招生引资的目的。2)高校本土音乐传承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在目前来讲,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才能提升本土音乐对学生的吸引力。当前社会,音乐形式纷繁多样,学生又是年轻一代,较容易接受潮流和时尚的音乐形式,这就对传统、形式陈旧的本土音乐造成一定的生存威胁,继承和发展更是难上加难。有关部门对此引起了重视,并采取了一定的行动来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采取一定的方式来复苏和发展本土音乐。但只凭借政府部门的保护肯定是不行的,还要通过高校这个有利的途径才能实现。这样看来,高校就承载着学生文化的传播和音乐的传承两个艰巨任务。但多数的高校对此并没有意识到,在音乐的传承上工作开展不理想,主要由于:第一,校内缺乏本土音乐的专业教师;第二,本土音乐没有竞争力,很少学生喜欢;第三,学生对本土音乐没有兴趣并感到枯燥。本土音乐的教育兴起相对较早,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发展,教育体系也到了不断的完善。但信息时代到来,让现代的人们对新鲜事物更加关注,尤其是外来音乐和流行音乐,节奏明快且歌词通俗,当下的年轻人极为推崇。本土音乐就相对不受关注。流行音乐和本土音乐相比,确实有不可否认的优势。在歌词方面,流行音乐更加朗朗上口,里面含有较多的流行元素,比较容易取得年轻人的接受,但在专业性上来讲,本土音乐含有的专业元素,流行音乐中是缺乏的。鉴于此,教师就可以结合流行乐的RAP形式来展现本土音乐,学生就可以在这样的学习中领会歌词,还对本土音乐文化有一定的认识,继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本土音乐在钢琴作品中地位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本土音乐”指音乐产生的根,确定音乐的母语、民俗、民风,音调的风格、色彩、调式、调性及其理论。“本土音乐”的理论可以对任何音乐创作、任何音乐表演,作出评论和解释。音乐家无论是创作还是表演,都要以己乡或他乡的音乐素材作为依据去进行艺术创作。没有乡音、没有国籍、没有母系的“作品”不是“创新”,世上没有无根之木,也没有无源之水,只有民族的,才是国际的。
关键词:本土音乐乡音母语风格色彩创作表演作品
钢琴(piano)这个属于世界的大型乐器,已近300年了,它积累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也造就了众多的演奏家、作曲家。1710年前后,意大利人克利斯托弗利(1655—1731)在佛罗伦萨制成了音乐史上第一架钢琴。在这之前的钢琴,各式各样,均称为古钢琴。古钢琴于17世纪就已传入中国,据《蓬山密记》记载,1703年康熙皇帝召见要退休的功臣高士奇(礼部侍郎)时,曾亲自在“畅春园”为他演奏西洋铁丝琴(指古钢琴,弦120根)。直到19世纪初,它的“后代钢琴”才由外国传教士传入中国。
我们要谈的“本土音乐”,有着广义的解释,也有着狭义的理解。也就是说,在不同的范围内有着不同的含义。例如在国际上对“本土”的理解可指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在一个国家内可指某省、某县、某乡、某村等。如“中国音乐风格”“陕北音乐风格”“东北音乐风格”“蒙古族音乐风格”“藏族音乐风格”等,都可以作为一种“本土”概念理解。那么在进行钢琴作品创作时,就可依照或遵循某种音乐风格进行创作。这无形中就接受或吸收了本土音乐的素材和养分。或者直接把民间的原生民歌和民间音乐拿来进行改编也是可以的,而且会保留更多的本土色彩。这两种创作方法都是科学的、合理的。应该被看作是充分尊重了“本土音乐”的创作原则。这种创作思想在世界各国都非常突出。博览中外钢琴名曲,每一首都打上了“本土”的戳印。我们不妨走进钢琴作品的宫殿,去徜徉、欣赏,去分析每一首乐曲,看看它的国籍、听听它的乡音,识别它到底属于哪方热土。
我国第一首钢琴作品,是音乐家萧友梅写的《哀悼引》。1927年,萧友梅(1884—1940)在当时教育次长蔡元培(1868—1940)的支持下在上海创立了“国立音乐院”,并先后任教务主任、代院长、院长。1929年改校名“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时任校长。自从有了音乐专门教育基地,钢琴走进了中国的音乐教育课堂,于是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演奏家不断涌现。
一、从中国钢琴名曲看“本土音乐”在作品中的地位
地方高校本土音乐教育论文
一、在地方高校中开展本土音乐教育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
在校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且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通过他们可以扩大本土音乐的传承面;同时这些大学生又是一个拥有很高文化素质的群体,他们会在传承的过程中加入现代音乐文化元素,使本土音乐得到发展。本土音乐的优秀曲目在这些大学生中引起思想上的共鸣,深谙这些音乐文化折射出来的民风民俗、历史上生产生活的内涵,并且喜欢这些本土音乐,就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开展本土音乐教育,就要挖掘、整理、筛选本土音乐的精品,再把这些本土音乐精品融入到不同形式的音乐教学中,也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
二、在地方高校中开展本土音乐教育可以更好地发挥音乐文化的教化功能
荀子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透彻地阐明了音乐的教化功能,说明我们的先人早在古代就已知晓了这一道理。音乐以其独具的特质,顺随人意,与人的情感相结合,进而感动人心,借以起到教化的作用。传唱在赤峰巴林草原上的《善良之歌》唱出了“崇敬万物和谐共存,厌恶一切狡诈作坏”,“宽容大度的善良人”,“忌讳邪门歪道,也不贪酒色不害人”。旋律舒缓凝重,歌词直白朴实,讲出了做人的道理。教化人们弃恶扬善,要崇敬万物和谐共存,这里的和谐共存,既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动物的和谐。而流传在赤峰草原上的《天上的风》,则是一首励志民歌,歌词中写到:“天上的云啊不平静,世上的人们不能长生,谁也没喝延年的圣水,凡事都要趁着年轻。天空上的风啊刮个不停,世上的人们时光有限,谁也没喝不老的琼浆,年轻的人们要埋头苦干。天上的星星啊照亮大地,文明能给人们带来幸福,要想摆脱愚昧的日子,现在就要多下辛苦。天上的月亮啊照耀大地,世上的人们追求光明,为了不再任人宰割,有志的青年加倍努力。”每段歌词的前两句通过对云、风、月的描写,借喻明理,阐明要想摆脱愚昧的日子,不再任人宰割,有志的青年就应多下辛苦,加倍努力。歌词寓意深刻,使人在歌唱和欣赏中受到教育。古老的励志民歌今天传唱,仍然有着激励年轻人的教化功能。还有许多描写草原、思念家乡、感恩父母的歌曲,都从不同角度渗透着教化功能。
三、在地方高校中开展本土音乐教育可以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本土音乐作为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应该为广大青年学生特别是音乐专业的学生所认识、接受,而不是片面地认为本土音乐都是些土得掉渣的东西而鄙视它。现代音乐的辉煌,也是从这些土的掉渣音乐的基础上丰富、升华,一步一步发展过来的。伴随着历史的推移,本土音乐以其独有的生命力,走到今天,发展到现在,自然有其被社会认可和被公众接受的一面。大浪淘沙,历经久远年代流传下来的本土音乐中有大量精品,这些精品是民族文化的积淀,记载着本地区、本民族曾经的生产与生活,传达着这个地区民众的情感。而这些在传统教材中是没有的。青年学生应该认识到,本土音乐的学习,既可以使自己在学习中享受本土音乐带来的精神愉悦和精神熏陶,了解这个地区的音乐文化,还可以学到更多音乐知识,掌握更多的音乐素材。在学习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去了解更多地区的音乐文化,积累更多的音乐知识,拓展自己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音乐品味。
音乐教育对本土资源的运用
摘要:音乐领域内的本土资源,是某一地域内具有该地特色的音乐资源,在音乐教育中加强对本土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够弘扬我国本土音乐,传承各地方音乐文化,对于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有着极大帮助。文章旨在通过对本土化音乐资源的了解,探究其珍贵价值,结合当前本土化音乐资源在音乐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找到将本土化音乐资源和当前音乐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音乐教育;本土化资源;运用途径
一、本土化资源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一)地方音乐的有效普及
随着世界一体化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所能触及到的领域越来越多宽泛,对于不同类型音乐的接触也越来越多,对于不同音乐类型的接受程度越来越深。对于学生来说,平日繁重的学习压力和单一的社交群体使得他们接触音乐的方向更偏向于流行音乐,流行音乐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更有效的放松,加之学生们互相推荐或者跟风欣赏等因素的影响,大家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知之甚少,对自己家乡本土音乐的接受程度也偏低,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本土音乐的审美习惯尚未建立甚至带有抵触情绪,所以,我们将本土音乐资源融入音乐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多的了解自己本区域、家乡特有的音乐文化,并通过本土音乐的深入了解向大家普及本土文化传统,让学生真正感受本土音乐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拉近学生与地方音乐的距离
简述本土民歌进课堂
一、广西本土音乐现状
广西本土音乐文化在我区乃至我国的音乐文化中都占有一席之地。说到广西的民歌,我们耳熟能详的如三江的侗族大歌,马山的三声部民歌以及那坡、靖西的“伦”,等等。在每一届的南宁市国际民歌艺术节中,都有不少广西的民歌被推出,如《壮乡美》、黑衣壮山歌《山歌年年唱春光》、韦唯演唱的《壮族敬酒歌》、孙悦演唱的《夜了天》、龙州壮族天琴《唱天谣》,等等,这些歌曲给人们带来一股清新的山野风。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些边远山区比较独特的民歌品种正在逐渐消失。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所长徐寒梅老师曾说过:“如果没有人去唱,它消失得更快,所以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去唱它,如何让更多的民歌能够保存传袭下去。”那么,作为一个高中音乐教师,我们也该去思考,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放进高中的音乐课堂,实现民族音乐的活态传承。
二、本校音乐教育现状
在我们使用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材中,虽然民族音乐的内容占了很大的比例,但流行音乐正充斥着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所以民族音乐仍容易被忽视。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爱远远超过了民族音乐,中国民歌在中学生中所遭遇的尴尬也是现在大部分中学音乐教育都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新课标》已经改变了原来以“唱歌、音乐知识和音乐欣赏”为主的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它提出“通过音乐感受与鉴赏、表现与创造及在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中去感悟新知识,在实践中去掌握新知识”。因此,我们必须尝试着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一套本土民族音乐教学方案,把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彻底落实到音乐教育课程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本土民族音乐,接受并喜欢上本土民族音乐。
三、课例———走近黑衣壮,学唱《伦伦咧》
在本学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笔者组织学生学习了《中国民歌———少数民族民歌》一课,并在了解蒙古族、维吾尔族、侗族、回族等民族的少数民族民歌之后加入了一节课的内容———走近黑衣壮,学唱“伦伦咧”。以下是简单的教学设计: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意义及反思
摘要:潮州音乐是潮州人民历经岁月变迁形成的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通过与潮州音乐文化逐步融合形成本地的教育特色。在新时代如何有效落实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传承成为未来文化发展的热点问题,本文将对潮州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意义和反思进行探讨。
关键词:潮州;音乐文化;高校;音乐教育;传承
潮州音乐是广东潮汕地区特定的文化产物,历史悠久。潮州音乐形成于唐宋时期,发展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如何将潮州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进行传承也成为现阶段地方高校进行音乐文化教学的主要任务。
一、潮州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意义
(一)教育教学改革形式发展的需要。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履行音乐教师的职责,而且肩负着传播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重任。“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地方高校应该积极承担本土音乐传承和发展的义务和责任。”[1]潮州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是为了实现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重大使命,也是为了适应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目前的地方本土音乐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当中都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特别是教师无法将本地的潮州音乐文化资源融入到实际的音乐教学当中,导致地方音乐文化发展受阻,受到各类音乐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因此,一定要加强对潮州音乐文化的传承改革,适应我国目前教育教学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根据我国地区差异和本土音乐文化的发展特点,我国各类教育学校应该根据实际状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促使新型的教学形式能够符合本地音乐文化的发展需求。对于潮州音乐文化发展需求来看,潮州地区必须重视潮州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当中的教育教学改革,利用课堂上的教学来体现对于学生的文化陶冶和促进作用。(二)弘扬本地民族民间文化的需要。早在1986年,潮州就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潮剧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文化潮州”,以文强市,以文塑人,促进潮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潮州音乐文化是潮州地区的优秀文化,经过悠久的历史逐渐发展逐渐形成了地方音乐特色,重视潮州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是弘扬本地民族民间文化需要。潮州音乐文化是潮州地区人民的本土文化资源,风格独特,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能够反映当地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素养。潮州音乐文化作为整个本地民族民间文化重要传递介质,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当中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对地方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深入,潮州音乐文化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这就需要不断借助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弘扬本地民族民间文化,促进潮州音乐文化在本地区的发展。(三)优秀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然。潮州音乐在2006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音乐是广东潮汕地区特定的文化产物,历史悠久。潮州音乐形成于唐宋时期,发展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潮州音乐内涵丰富,品种多样。“大致可分为锣鼓乐、笛套古乐、弦诗乐、细乐、庙堂音乐、汉调音乐等。”[2]潮州音乐文化是整个潮州地方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优秀文化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结晶能够有效促进潮州地区人民的精神发展。潮州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进行传承是优秀文化传承发展的要求,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学校音乐教育是有组织、规范化、系统性的活动,最主要的是他能引导音乐发展的方向,提升民族音乐的审美价值。”[3]
二、潮州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传承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