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8 12:25: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本土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管理会计本土化的思考

一、管理会计本土化的思考

1.管理会计本土化的概念

管理会计,根植于组织本身,也服务于组织本身。作为嵌入组织型的一种管理工具,管理会计主要利用组织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规划、控制、协调、监督组织活动,并随着组织环境的变化而相应调整其功能的一种管理工具。它与生俱来的权变属性,也就决定了管理会计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考虑组织本身的属性,考虑所处的经济环境等内外部因素的变化,这也呼吁着管理会计的本土化发展。本土化,即在学术研究中,情境因素不管作为自变量抑或调节变量都要成为学者们的考虑因素之一。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就是把情境因素考虑在内,作为自变量或是调节变量进行深层次研究。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国,进行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的研究,无疑将会增强全球会计知识的发展。通过结合管理学研究的特征,我们可以将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定义为,在对象的选择方面、问题的确立方面、框架概念的界定方面、研究方法的选取方面等整体形成的体系能够全面深刻地反映在中国这个特定情境下的管理实践问题。即管理会计的本土化可以这样定义:在理论体系构建以及指导实践过程中,引入环境因素,要考虑其根植的具体某个组织的特性,考虑整个环境的变化,考虑我国所面临的整体经济形势,考虑整个经济生命周期,同时发挥心理学、行为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理论优势,去探索典范企业的管理会计实践经验的共性,根据已有的理论、已有的实践经验不断地升华、拓展适合具体情境的全新理论体系,进而指导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的组织活动。目前,管理会计学术界分成三个流派,即基础派、批判派、咨询派。但无论从属哪个流派,我们只有结合本土化特征,在中国情境下才能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做出贡献,即我们通过对管理会计本土化的研究不仅要达到“本土化意义”,更要有“经济普世”意义。

2.管理会计研究本土化的迫切性

加强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是我国管理学说与西方学说共同发展的需要。回顾我国有关的本土化管理研究,学者们取得的成果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及哲学思想出发,进而建立了具有东方特色的管理理论。例如,苏东水的东方管理学,齐善鸿的道本管理,曾仕强的M理论等。二是基于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深入剖析,例如陈春花等编写的《领先之道》,苏小和著的《局限:发现中国本土企业的命运》。回顾我国实务界关于管理工具的应用,也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一些企业实行的班组核算、流动资金定额核定法、因素分析法等经济分析,20世纪80年代商品流通企业的“保本保利分析与管理”,也属于管理会计工具范畴。近期的中石油的全面预算管理、中航工业平衡计分卡的应用、中石化以预算为基础的内控制度、中国电信的三级管理会计组织、以成本管控为核心的“邯钢经验”、国华电力的成本作业制度等,这都是在管理会计领域取得的优秀实践成果。从以上成果可以看出,中国本土管理研究、实践应用已硕果累累,但是我们需要清楚,这些硕果仅仅强调了“个性”,即仅从我国实践、我国传统文化出发,没有把“个性”的东西上升到“共性”,并且没有与具体的学科相结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的管理思想走向世界,与西方优秀学说并驾齐驱。加强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是积极应对全球经济衰退的需要。现在,世界经济正处于缓速增长、结构转型、竞争日趋激烈的阶段,全球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等因素迫使我国经济的发展只有通过转变方式才能积极应对全球局势。我国在崛起过程中,经济要想转型升级,需要强化经济改革和转型升级,促进会计变革,加强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加强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据统计,全国目前有828.7万个企业组织,有96.5万个事业单位,还有数不胜数的小微民间企业,这些组织的日常核算、管理升级、强化效能等都离不开会计的支持。然而,许多小型企业的会计工作,仍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记账、报账水平上,粗放核算、机械工作,无法为企业创造价值,而加强对管理会计的本土化研究,根据企业自身的组织结构、企业文化,进行管理层面资源优化,通过管理工具的创新,能够很好地促进企事业法人的管理效能、组织效率、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积极应对企事业单位自身生产发展的需要。

3.管理会计研究本土化的可行性

查看全文

文件中心应该本土化

在欧美,人们早已经习惯于文件中心提供的各种服务,目前关注的是数字化信息技术以及文件中心档案馆化等新情况对现有文件中心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带来的新挑战;而在我国,文件中心仍未得到推广和普及,原因在于许多人认为文件中心的诸多优势都是在国外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由于中外国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担心文件中心在移植中国的过程中会出现南桔北枳的结果。笔者认为,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但踯躅不前也不可取,关键是要作好文件中心的“本土化”工作。

所谓的“本土化”localization,是指将外来事物根据本土社会特有的环境加以改造,使之有机地纳入本土社会,并使它的合理性最终成为本土社会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所谓“文件中心的本土化”,是指从国情出发,对文件中心从理论到实践都加以合理改造,发掘其内在的合理性,使其与中国现有的档案事业系统以及社会大环境相融合的过程。事实证明,对于外来事物,如果原封不动地移植,势必会与本土原有的文化产生冲突而难以生存;如果完全摧毁本土文化另起炉灶也是不实际的。而事实上,任何社会的本土文化都有一定的吸纳能力,如:四大发明是在中国产生的,但外国人却最先利用火药造成了坚船利炮,同样,文件中心要在中国“移植”成功,使之本土化是关键。

一、对文件中心理论的本土化改造

许多人在论述文件中心的理论依据时,言必称“生命周期理论”。当然,生命周期理论是文件中心作为一种中间过渡性档案机构存在的理论依据,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同样也可以证明我国现行的档案室的合理性,作为从文件到档案的中间过渡性机构,既然都符合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又何必非要舍档案室而取文件中心呢﹖理难服人,也难怪一些学者持保留态度。

文件中心在中国具有可行性,就在于它的经营模式可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规模经济”是指当企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生产能力随之扩大、单位产品成本下降、经济效益提高的现象。一般而言,规模经济可以表现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规模经济是由专业化分工、降低单位成本、提高人力资本的利用以及比较雄厚的实力等内部因素引发的;外部规模经济则是指企业和外部经济环境及其它企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企业的一些经济活动可以创造一些额外的公共收入,增加社会福利,从而产生效益。

目前,有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规模经济理论”已经过时了,我们在这种情况下还强调文件中心的规模经济效益是不是落伍了﹖他们指出,规模经济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主要体现在硬件生产阶段;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产品特性化的今天,高附加值主要是在软件的设计和系统的策划实施以及服务阶段产生的,因此,“规模经济理论”将被“系统经济理论”所代替。这些论断当然没错,但我国档案工作目前的现状是:从机关到企业,各个单位都建有自己的档案室。“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种小而全的结构更符合自然经济的特征。从档案室的业务工作看,各个单位形成的文档虽然内容不同,但它们的整理方法却是相似的,装具和各种设施也可以统一;另一方面,档案工作也出现了讲求效益的倾向,在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否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成为衡量各个部门绩效的重要标准。企业领导人普遍承认档案资料整理和保存的重要性,但是单独设立档案室,投入的成本又太大,企业档案工作处于“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两难境地。还有,随着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许多单位建立了计算机辅助管理信息系统,档案部门怎样参与到整个机构的信息系统中,成为摆在档案工作人员面前的难题。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档案工作具备规模经济的特征,规模经济理论对于档案管理工作尚未过时。

查看全文

探索国际营销本土化新决策

[关键词]国际营销本土化跨国公司

[摘要]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加深,成功越来越依赖于本土化战略。只有推行本土化战略,才能适应目标市场国的消费者需求。国际营销本土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产品本土化、品牌本土化、营销方式本土化和人才本土化。

进入21世纪,国际分工深化,国际间经济依赖性加强,经济交往日益发展,国际合作不断扩大,出现了众多的跨国公司,而在其中却只有少数公司获得了成功。而且这为数不多的公司它们的经验显示,只有实行“思维全球化,行动本土化”的战略,国际营销才能成功。

一、国际营销本土化的必要性

1.“本土化”是一种国际发展趋势。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它们不仅要与当地的公司抢占市场份额,而且还要与同在一国市场的其他国竞争对手分羹夺食。因此,谁更了解市场,谁更熟悉东道国的文化习俗,谁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从产品差异细分市场、个性化方面来看,为了迎合不同社会和文化对产品的不同需求,企业必须研究当地社会和文化,开拓当地市场所需的产品。

2.有利于企业进行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本土化意味着企业高度融入了当地,对东道国的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的运用更加得心应手,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对各类资源进行调配。如万向集团1994年在美国成立了万向美国公司。

查看全文

高职商务英语本土化研究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下,湖南省的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到了关键时期,在回顾我省对外贸易面临的困难和发展变化的基础上,研究了高职商务英语当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提出了高职商务英语本土化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商务英语;本土化

一、新常态下湖南省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

(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贸摩擦增加。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对外贸易摩擦增多,单以美国为例,2018年9月6日下午举行的商务部例行会上,有媒体提问时指出,美拟对华2000亿输美商品加征关税,商务部明确回应将反制。9月9日,中方向世贸组织提出了贸易报复授权申请。2018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中美贸易摩擦白皮书》,其中指出,美国当前已成为和中国贸易摩擦最多、最频繁的国家,美国指控的贸易案件中,有20%与中国有关。(二)成本优势趋弱,外贸面临更大压力。以市场为主体来看,新常态下我国包括湖南企业成本优势相比亚洲其他国家已经不再显著,外贸企业生产、管理各项费用增加,这意味着外贸企业将承受更大的压力,尤其是出口企业的经济利润降低,盈利水平下降。而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看、人民币相对欧元、日元、等非美元货币普遍贬值,开始小幅升值。出口企业竞争优势被逐渐削弱,外贸企业竞争压力及经营压力进一步增大。

二、新常态下的湖南省对外贸易发展特征

(一)促进外贸企业转型,提升竞争力。传统贸易增速减缓,跨境贸易比重增加;劳动力成本增加,外贸竞争压力大,这些都促进湖南外贸不断提升企业转型,增强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引导外贸企业从产品生产商转变为供应商,从交易商转变为组织者。企业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增强创新意识,从以往的贴牌生产厂商逐渐转变为产品制造商,在国际贸易中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湖南外贸增长趋势,海关数据表明,2013年至2017年,湖南省对外贸易总额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但由于受到国内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和国际贸易低迷的影响,2015,2016连续两年呈现些微下滑趋势,由于及时调整产业结构,随着国际市场的回暖和跨境贸易推广,2017年呈现快速上涨趋势,另据海关数据统计。2018年上半年湖南省进出口总值130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6%,高出全国平均增速23.7个百分点,增幅全国排名第4位,中部省份排名第一。(二)大力发展新市场,拓宽贸易合作范围。贸易伙伴多元化,香港、美国、欧盟和东盟为主要贸易伙伴。2016年湖南省对香港双边贸易额为324.3亿元,下降7%;对美国贸易238.6亿元,增长5.8%;对东盟贸易192.9亿元,下降16.2%;与欧盟(28国)双边贸易额为223亿元,增长27.1%。2017年湖南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587.2亿元,增长43.4%。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营也有力推动了本土产品走出国门,2017年我省中欧班列进出口货运量41.9万吨,增长3.9倍,进出口总额46亿元,增长1.1倍,占全省同类商品进口额的72.7%。(三)积极培养外贸人才,促进外贸产学研发展。2018年,长沙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根据《湖南跨境电子商务100亿项目行动方案》和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长沙市跨境电子商务百亿工程方案》(长政办函[2017]103号)文件精神,到2021年,长沙将实现全市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年进出口总额100亿美元。2018年3月28日,“百城千校、百万英才”项目———湖南省首届跨境电商高校人才峰会在长沙市开福区金霞跨境产贸城的举行,2018年6月20日,由湖南省商务厅指导,阿里巴巴中西部大区湖南区、湖南一达通企业服务有限公司举办的2018年湖南跨境电商优商大会在北辰三角洲举行;湖南在新的外贸形势下积极深化外贸产业转型升级,在省商务厅的领导下,高屋建瓴联合湖南外贸企业代表、高校、媒体、外贸第三方服务商共同分析国际外贸新趋势,推动湘品出海。

查看全文

本土化包装设计论文

1、什么是本土化?

所谓本土化,是指共同地域的人在历史上形成的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质的人的稳定的共同体。简单的说,就是具有民族特色化。传统的理解,是指有一定地域限制的民俗形象,是传统的民俗文化和人们生活习惯方式。其形成过程受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人们的身份阶层等方面的影响。本土化包装是传承下来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开发自然物质的包装品,是在历代包装传承过程中,各地区自然材料所组成的包装形式。

谈到本土化包装形式的概念,笔者认为应从不同的层面和意义上进行思考相应的实践对策,从而体现商品的文化价值和市场消费的价值。首先,把“本土化”的“土”提升到概念层面,立足本土,突出本土,把“土”的形象做到位。其次,把“本土化”上升为传统的包装形态,使其孕育于传统的营养之中,更加趋于完美。然后,把“本土化”与现代科学技术及审美方式相结合。在一个完整的经济文化环境中,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科技生产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互补关系,尤其在精神领域中,地域文化的基因总是与现代文化紧密地融合着,并且在融合过程中衍生新的形式。

2、本土化包装的设计观念

(1)本土化设计只是一种表现形式

本土化包装设计作为一种表现形式,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呼吁国际化、全球化设计的今天,如果把这种方法视为振兴设计的唯一途径,很可能会偏狭于一隅,使我们的路子越来越窄,使我们的思路也更加局限。本土化设计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而继承只是取决于物质内容的承接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我们要面对时代的新内容,面对各个领域的变革,从而指导我们设计的新发展。

查看全文

洋品牌月饼的本土化营销

赏月吃饼是汉族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一大习俗,月饼在古代是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演变过程中,月饼这一节庆性商品无论是品种、品牌、包装设计还是广告策略、营销推广上都有了变化,中秋节月饼文化也影响全球。时至今日,月饼消费市场巨大的利润,依旧吸引了众多的品牌商家角逐,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度较高的洋品牌,如哈根达斯、星巴克、雀巢、德芙、迪斯尼等等,这些洋月饼实际上就是披着中式月饼外衣的西点。面对1980、1990后出生的年轻时尚的消费群体,传统节日需要注入新内涵、新元素才能迎合时代潮流,而洋品牌月饼凭借已有的品牌优势、本土化的广告策略、高超的市场营销手段,在一片红海中找到了新的市场细分,推陈出新,寻求到自己的品牌发展蓝海,较之“土月饼”具有了更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空间。

一、国内月饼营销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秋节已成为各大品牌的“饼”家必争之时,在高利润的月饼消费市场,有效的广告营销策略是抢夺市场份额,形成品牌消费偏好的一大利器,纵观国内月饼行业的品牌营销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价格策略与广告定位发生偏离

定价一直是市场营销策略中重要的竞争环节,营销策略必须明确产品的价格策略是否与广告的定位相吻合。如果二者发生偏离,与期望的目标消费人群特征不符,就会出现策略失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放眼国内月饼市场,价格严重背离本身价值的天价月饼、黄金月饼等屡见不鲜,动辄数百、上千元的豪华礼盒,鲍鱼、燕窝月饼与进口咖啡、窖藏红酒的奢华搭配让普通大众难以承受,这些打着中秋佳节亲情团圆宣传旗号,实则并不亲民的高价月饼,跳出市场价值规律之外,与其广告定位发生了严重偏离。

(二)过度包装与理性消费回归的矛盾

查看全文

国际品牌本土化营销策略

一、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如今,正在成为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2011年,中国从日本手中接过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称号。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也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购买力。正是由于中国的自身优势,使中国市场蕴藏了巨大的潜力,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把重心放在中国市场。实践证明,凡是在别国市场经营中盈利的外企都或多或少地采取了本土化措施,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摩托罗拉(中国)公司的“植根中国”“以中国为家”,不只是做生意,更要做“中国好公民”,“做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公司”的目标;IBM中国公司的“IBM怀着对中国的承诺,为中国建立一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信息技术公司,IBM中国公司必将成为‘中国的IBM公司’,成为中国经济的一部分”的目标等。这些都表明了这些企业实施本土化营销的决心,同时也说明为适应某国社会文化和市场状况,外企必须采取本土化战略。本文从案例分析入手,以期发现这些跨国公司的发展模式。

二、本土化营销理念及营销策略

在世界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Went(2000)指出:“就像法则一样,全球化被视为一个不可避免和不可逆转的过程,就像驱使我们前进的自然现象,极大地重塑着我们的生活。”在全球化的驱使下,世界越来越近。比如,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很容易地去遥远的国家旅行或移民;世界盛会能够被全球人民所分享;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数量也在大幅度增长。同时,世界组织面对全球化问题,也正在承担更多的责任(Lechner&Boli,2004)。感谢全球化,它给国际公司提供了很多扩展海外商务的机会,实现了收入增长,同时也充分利用外国资源,宣传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一个新的短语:国际本土化。它是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结合。国际本土化的本质不仅仅是全球化分配和发展原有的品牌,而是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本土化去迎合当地市场。然而,由于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如文化、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的差异,仅仅依靠一个营销策略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因此,对于跨国公司来说,通过国际本土化这个新的市场营销策略,使品牌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有机地融合起来,这样企业更容易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并持续发展。

1.可口可乐

作为国际知名品牌、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可口可乐在超过200个国家销售超过500种饮料。2013年,每天超过18亿瓶的饮料被卖出(WorldofCoca-Cola)。同样地,可口可乐也是中国消费者最喜欢的饮料品牌,在2011年,它占据了超过60%的市场份额(CNTV,2012)。当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它充分运用了国际本土化策略(Lei,2008)。首先,在中国市场,除了一些经典品牌,如可口可乐、雪碧、芬达、可口可乐公司也推出了新产品来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比如水果系列(果汁源),原茶系列以及冰红茶系列。这样的组合不仅能够满足中国消费想要体验碳酸饮料的需求,而且能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尤其中国消费者一直以来以饮茶为主,因此茶饮料的推出更符合他们的口味(Lei,2008)。可口可乐产品的包装也是它取得成功的一个因素。一方面,可口可乐充分利用中国元素。比如,在春节期间,可口可乐推出印有福娃包装的产品,代表了幸福和团聚。这个包装使可口可乐在饮料市场异军突起,也拉近了中国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距离。另一个例子是可口可乐推出了一套印有中国生肖的包装,比如“柔道老虎”“魔术师蛇”和“正义狗”。另一个方面,可口可乐也会在特殊时期改变包装来配合它的广告。比如,在2001年为了庆祝北京申奥成功,可口可乐推出了限量包装“奥运黄金罐”。整个瓶罐的色调是红色和金色,同时加入中国古迹,如长城和天坛图案。所有元素一起作用,带给中国消费者一种申奥成功的喜悦和运动精神。在瓶罐上方有十个字:“为奥运牵手,为中国喝彩”。这几个字很好地跟中国消费者进行了交流,也给他们留下了很好印象。同样地,可口可乐为了纪念2008北京奥运会也推出了新的包装。这个包装不仅成功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而且也赢得了他们的忠诚度。此外,可口可乐公司也很注意对时尚元素的运用。2013年,可口可乐包装上用当下流行的歌词代替可口可乐四个字,比如高帅富、白富美、女朋友,在年轻人之间很受欢迎(Sina,2013)。在2014年,可口可乐推出了歌词瓶。通过使用积极、正能量的歌词来向中国年轻消费者传递一种态度。这个活动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参与其中。

查看全文

高校本土化教育研究

一、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教育传承现状

随着人们对民间艺术在民族文化精神构建传承中重要意义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作为本土文化载体的民间艺术的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强,如何使民族民间艺术传统得以延续并永葆活力,成为一个非常重要和迫切的问题,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作为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延续的最佳途径,自然成为这一话题的核心。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基本采用民间师徒或家族传承的方式,传承受到很多限制,无法得到大范围的传播拓展;另外,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正规的学校教育得到良好的发展,近代以来,我国正规艺术教育是以西方艺术教育模式为主导,对自身艺术资源的漠视使得我国众多民间艺术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纳入正规教育体系的程度远远不够。从社会实践角度看,近年来,我国很多区域的学前、小学阶段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已经将民间艺术作为特色课程纳入到了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范畴,但由于小学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所占的分量和影响力较小,对学生更多的是知识拓展而非兴趣培养和深入训练,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持续性系统教育很难实现;中学阶段在高考指挥棒引导下,艺术教育完全倾向于应试性专业教育;而高校教育在技术理性的社会需求以及西方艺术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更是对民族民间艺术教育漠然视之。因此,在我国整体的正规教育体系中,民间艺术登上正规教育的“大雅之堂”的教育开展情况依然不容乐观。高等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处于顶层位置,是培养社会高级专业人才,实现强国梦想的重要途径场所,但专业和课程的同质化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同质化导致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所需求的人才不相适应。针对艺术教育而言,众多高校艺术类专业或课程缺乏特色,专业间缺乏差异,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就业出路雷同等问题已经暴露出来。一方面是民族民间艺术教育传承的危机,另一方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同质化,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民族民间艺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将民间艺术纳入到正规的高校艺术教育体系,通过高校专家学者的归纳、整理和完善,形成科学有效的民间艺术教育教学体系,推进民间艺术的普及教育、改进创新,进而培养民间艺术的高级传承和研究人才,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成为高校特色艺术创新教育的最佳途径。

二、民族民间艺术本土化高校教育的重要意义

1.推进本土民族民间艺术教育,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本土民间文化在现代工业潮流冲击以及西方艺术理论体系影响下,我国民间艺术一度曾被迷信于倡导现代文明的国人当作落后的象征而丢弃,年轻一代对本土民间艺术极其陌生,更不用说对其进行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作为“母性”艺术的文化根源性正在遭受威胁,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更多“本土化、高层次”社会成员的关注和参与。高校教育是我国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将民间艺术教育融入到高校艺术教育范畴,有利于从更高层面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强化社会认同和文化弘扬。2.完善高校现有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强化特色办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对我国高校民间艺术教育教学开展情况的初步调查,发现很多高校现有的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艺术教育缺乏个性。而我国民间艺术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将数百种民间艺术形式融入整体艺术教育中,既不现实、也没必要。民间艺术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特色性,根据高校自身环境特点,有侧重地选择不同民间艺术形式,进行民间艺术的“本土化”高校教育,在降低高校艺术教育趋同的同时,丰富教育教学领域和内容,增强高校特色竞争力,突出人才培养特色。3.利用高校人才优势,促进民间艺术品味升华,焕发民间艺术新活力由于绝大多数民间艺术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艺术训练及深厚的文化熏陶,这就直接导致了很多民间艺术作品题材范围狭窄、表现方式单一、艺术水平不高等问题的出现。高校在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处于高层次位置,作为艺术教育的传受双方都具有较好的知识积累和综合素质,民间艺术通过高校教育平台,会接触和培养一批具有较高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创作群体,促进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教育的良性互动,为民间艺术的改革创新、品味升华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有助于焕发民间艺术的新活力。4.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中国民间艺术的全球化发展民间艺术的魅力在于它能体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特色,其民族化特征体现的是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我国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亲和力的载体,民间艺术的本土化高校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且是保护、复兴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措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通过高校教育,逐步培养起民族文化艺术的欣赏群体和传播者、创造者,为民族文化的复兴和全球化传播做好人才培养和文化准备,促进中国民族艺术的全球化发展。

三、民族民间艺术本土化高校教育的研究现状

对于民族民间艺术高校教育问题的学术研究,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理性思考和对具体实践的整理工作。2006年出版的《抢救民艺——潘鲁生民艺访谈录》在对我国民间艺术生存现状考察的基础上,对于民间艺术高级传承人才培养的紧迫性提出了要求,认为高校在民艺拯救和传承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2010年前后马腾、王莲等人发表的《将民间艺术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思考》、《民间艺术在高校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等多篇文章就高校民间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进行了分析,认为高校教育是我国民间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性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同时对我国高校民间艺术的本土化高校教育实践情况作了初步统计,关注到部分高校在对本土民间艺术进行研究的同时,设立了相关专业及课程,对民间艺术本土化高校教育进行实践探索《。广西民族民间艺术教育途径探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元素融入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则更为具体地结合具体地域和专业进行了民间艺术改革创新具体实施办法的研究。将民间艺术资源纳入到高校艺术教育范畴的观点日益受到学术界、教育界的重视,结合不同区域、不同民间艺术品类的实际发展状况,对民间艺术进行“本土化”教育,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民间艺术本土化高校教育教学体系,对实现高校艺术教育的特色化办学、促进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已经形成了民间艺术高等教育问题的共识。但纵观过往研究和实践,以实际的本土民间艺术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目标、专业和课程设置、师资配置、教材体系等具体问题为依托,讨论民间艺术本土化高校教育的原则和具体方案,为推动该项教育向更深远方向持续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参考,这类研究和实践成果尚不多见。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艺术本土化高校教育教学体系建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查看全文

文件管理本土化研究

所谓的“本土化”localization,是指将外来事物根据本土社会特有的环境加以改造,使之有机地纳入本土社会,并使它的合理性最终成为本土社会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所谓“文件中心的本土化”,是指从国情出发,对文件中心从理论到实践都加以合理改造,发掘其内在的合理性,使其与中国现有的档案事业系统以及社会大环境相融合的过程。事实证明,对于外来事物,如果原封不动地移植,势必会与本土原有的文化产生冲突而难以生存;如果完全摧毁本土文化另起炉灶也是不实际的。而事实上,任何社会的本土文化都有一定的吸纳能力,如:四大发明是在中国产生的,但外国人却最先利用火药造成了坚船利炮,同样,文件中心要在中国“移植”成功,使之本土化是关键。

一、对文件中心理论的本土化改造

许多人在论述文件中心的理论依据时,言必称“生命周期理论”。当然,生命周期理论是文件中心作为一种中间过渡性档案机构存在的理论依据,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同样也可以证明我国现行的档案室的合理性,作为从文件到档案的中间过渡性机构,既然都符合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又何必非要舍档案室而取文件中心呢﹖理难服人,也难怪一些学者持保留态度。

文件中心在中国具有可行性,就在于它的经营模式可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规模经济”是指当企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生产能力随之扩大、单位产品成本下降、经济效益提高的现象。一般而言,规模经济可以表现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规模经济是由专业化分工、降低单位成本、提高人力资本的利用以及比较雄厚的实力等内部因素引发的;外部规模经济则是指企业和外部经济环境及其它企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企业的一些经济活动可以创造一些额外的公共收入,增加社会福利,从而产生效益。

目前,有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规模经济理论”已经过时了,我们在这种情况下还强调文件中心的规模经济效益是不是落伍了﹖他们指出,规模经济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主要体现在硬件生产阶段;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产品特性化的今天,高附加值主要是在软件的设计和系统的策划实施以及服务阶段产生的,因此,“规模经济理论”将被“系统经济理论”所代替。这些论断当然没错,但我国档案工作目前的现状是:从机关到企业,各个单位都建有自己的档案室。“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种小而全的结构更符合自然经济的特征。从档案室的业务工作看,各个单位形成的文档虽然内容不同,但它们的整理方法却是相似的,装具和各种设施也可以统一;另一方面,档案工作也出现了讲求效益的倾向,在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否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成为衡量各个部门绩效的重要标准。企业领导人普遍承认档案资料整理和保存的重要性,但是单独设立档案室,投入的成本又太大,企业档案工作处于“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两难境地。还有,随着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许多单位建立了计算机辅助管理信息系统,档案部门怎样参与到整个机构的信息系统中,成为摆在档案工作人员面前的难题。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档案工作具备规模经济的特征,规模经济理论对于档案管理工作尚未过时。

二、对文件中心运作模式的本土化改造

查看全文

翻译文学本土化进程

一个文本在自身发展成熟后,就会开始穿越时间和空间的旅行。当它打破时空界限来到陌生国度,就会面对不同的环境,产生不同的结果。“文本旅行通常会遭遇三种后果:一是水土不服,惨遭遗弃;一是被东道国同化,失去自我本色;再者就是有机的融入东道国的文化体系中,和东道国的思想文化传统合而为一。”①徐志摩的克里斯蒂娜•罗塞蒂(Christi-naRossetti)译诗就属于第三种。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女诗人,其诗歌以语言的清新和诗风的含蓄著称。虽然徐志摩只翻译过两首克里斯蒂娜•罗塞蒂诗歌,但人们可以从他很多诗中找到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影子。这些诗歌在内容、形式或语言风格上都对克里斯蒂娜•罗塞蒂进行了刻意的模仿和改写。正是基于这种翻译文本的再创作,让徐志摩的诗歌为人们所爱,成了中国新诗的代表,并推动了当时中国本土文学的创作和发展。

一、徐志摩与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文学因缘”

徐志摩不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翻译家,他曾经翻译过众多英美诗人的作品。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诗歌他共翻译过两首:《歌》(“Song”)和《新婚与旧鬼》(“TheHourandtheGhost”)。徐志摩开始发表新诗时恰逢中国新诗从自由体向格律体转变时期。是时,自由体新诗把中国诗歌从古典诗词的“泥潭”中拯救出来的使命已经完成,用白话文写诗开始受到质疑。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中国新诗进入了一个更加关注艺术性问题的时期。如果说之前的中国新诗是“为人生而艺术”,那此时的中国新诗就是“为艺术而艺术”。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就是中国新诗发展到这一阶段的代表。正是在“为艺术而艺术”思想的影响下,徐志摩开始引介、翻译和模仿创作大量西方的诗歌。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艺术流派拉斐尔前派(Pre-RaphaeliteBrotherhood)的成员。该流派不仅以纯艺术和反商业化的姿态自居,更是英国唯美主义的先声。其成员对维多利亚时期教条和机械化的艺术形式提出质疑,主张回归到文艺复兴初期充满真挚情感和质朴表现力的艺术风格中去,并渴望解放压抑已久的人性。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诗歌受到徐志摩的青睐,主要是因为他们有着近似的艺术追求和理念,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诗歌不仅符合了当时国内流行的诗学理论标准,更符合新月派的文艺思想———纯美主义和人本主义:他们都追求艺术纯美,都倡导人性,都强调情感的真实流露。②徐志摩认为,诗歌应该是有节制的情感宣泄,所以他的诗歌总给人以“甜蜜的忧伤”感觉。无独有偶,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诗歌也以“含蓄”称著,且诗风清新,这在拉斐尔前派中也不多见。故而,徐志摩选择翻译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诗歌,还是因为拉斐尔前派对纯文艺和人性的追求符合了新月知识分子的文学文化理念。

二、徐志摩的两首克里斯蒂娜•罗塞蒂译诗

对于诗歌翻译,徐志摩有自己的看法。他曾在《一个译诗问题》一文中说:“翻译难不过译诗,因为诗的难处不单是他的形式,也不单是他的神韵,你得把神韵化进形式去……有的译诗专诚拘泥形式,原文的字数协韵等等,照样写出,但这来往往神味浅了;又有专注重神情的,结果往往是另写了一首诗,竟许与原作差太远了,那就不能叫译。”③由此可见,徐志摩追求的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不仅如此,新月派倡导的“三美”诗歌创作原则也在他进行诗歌翻译时被其奉为圭臬。徐志摩译的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诗《歌》基本上遵循了其诗歌翻译原则。首先,译文的结构十分工整,由两个整齐划一的段落组成,且句节之间都很均齐,具有“建筑美”。其次,徐志摩的译文能给人以视觉上的联想和感应。原诗第二节中没出现过“甜蜜”、“黑夜”和“歌喉”等词汇,但徐志摩的翻译可以让人联想一副对比强烈的画面:露珠滚落青荫,悄无声息却卓有生气;暗夜夜莺悲戚啼鸣,残音震心,死寂沉沉。甜蜜与悲啼的对比,生气与死寂的对比,会给读者在视觉和听觉上以震撼。此外,整首译诗还充满音韵上的和谐。最好的证据莫过于罗大佑在半个多世纪后把徐志摩的译诗谱了曲,成了流行歌。如果说《歌》的翻译做到了形神兼备,且遵循“三美”原则,那《新婚与旧鬼》的翻译则是一次练兵,没有完全遵守其诗歌翻译原则,却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新婚与旧鬼》原诗中有新娘、新郎和鬼(新娘的旧情人)三个人物,并以三人轮流吟诗的方式讲述了负心新娘在婚礼中摇摆于新旧情人间的故事。徐志摩曾强调过分专注于神情的翻译是写了另一首诗,但他也没能逃离这种命运。整首诗虽有贴切的直译,但读者能发现多处改写。例如“……Hebidsmyspiritdepart/Withhimintothecold:-/Ohbittervowsofold!”①徐志摩译为:“他指着那阴森的地狱,/我心怯他的恫吓-/呀,我摆不脱曾经的盟约!”②显然,第二行是添加的。这句可译为:“他邀我的魂灵/与之回到阴冷的地狱/哦,还有那旧时的盟约!”这种改写虽有悖于徐志摩的诗歌翻译原则,但却从另一方面促进了他的诗歌创作,让其诗歌翻译和诗歌创作充满创造性和互动性。

三、徐志摩对克里斯蒂娜•罗塞蒂译诗的模仿以及再创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