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思想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8 12:14: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本体论思想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本体论思想

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特征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马克思没有抛弃本体论,而是完善和重建了本体论。本体论作为追问“所是(者)”“是其所是”的学问,内在地包含着“是其所能是”和“是其所当是”。它给出了本体论的超验视野和人学维度。马克思以实践作为本体论前提,从而找到了本体论的逻辑完成和历史完成的内在根据和表征方式。由于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马克思的本体论获得了不同于一切旧本体论的特点和优点。

【摘要题】本体论问题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本体论/实践

【正文】

中图分类号:B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04)01-0001-07

马克思究竟有没有本体论?如果有,其内容和特点怎样?目前学术界对此还有不同看法。就此作进一步讨论和澄清,将有助于人们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和领悟马克思哲学的实质,以祛除过去在解释马克思哲学时存在的误读成分。

查看全文

马克思本体论思想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马克思没有抛弃本体论,而是完善和重建了本体论。本体论作为追问“所是(者)”“是其所是”的学问,内在地包含着“是其所能是”和“是其所当是”。它给出了本体论的超验视野和人学维度。马克思以实践作为本体论前提,从而找到了本体论的逻辑完成和历史完成的内在根据和表征方式。由于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马克思的本体论获得了不同于一切旧本体论的特点和优点。

【摘要题】本体论问题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本体论/实践

【正文】

中图分类号:B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04)01-0001-07

马克思究竟有没有本体论?如果有,其内容和特点怎样?目前学术界对此还有不同看法。就此作进一步讨论和澄清,将有助于人们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和领悟马克思哲学的实质,以祛除过去在解释马克思哲学时存在的误读成分。

查看全文

马克思本体论思想论文

【内容提要】马克思没有抛弃本体论,而是完善和重建了本体论。本体论作为追问“所是(者)”“是其所是”的学问,内在地包含着“是其所能是”和“是其所当是”。它给出了本体论的超验视野和人学维度。马克思以实践作为本体论前提,从而找到了本体论的逻辑完成和历史完成的内在根据和表征方式。由于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马克思的本体论获得了不同于一切旧本体论的特点和优点。

【摘要题】本体论问题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本体论/实践

【正文】

马克思究竟有没有本体论?如果有,其内容和特点怎样?目前学术界对此还有不同看法。就此作进一步讨论和澄清,将有助于人们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和领悟马克思哲学的实质,以祛除过去在解释马克思哲学时存在的误读成分。

一、马克思有无“本体论”

查看全文

马克思实践本体论思想论文

斯大林把马克思哲学归结为自然本体论,遮蔽了实践的本体论意义和人的主体性。卢卡奇恢复了历史唯物主义面貌,但把自然本体论作为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前提和基础。20世纪的历史运动凸现了实践本体论的内在价值和马克思哲学的现代性及当代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本体论/斯大林/卢卡奇

【正文】

从根本上说,马克思批判并终结传统哲学的工作是从本体论层面上发动并展开的,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马克思创立了实践本体论。然而,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受到了种种误解、曲解和非难。准确而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重大的理论问题。本文拟就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作一新的考察和审视,以深化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本体论的研究。

一、实践本身的矛盾特征

实践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就引起了哲学家的注意,但正式把“实践”概念引入哲学的,却是康德。问题在于,康德的“实践”概念没有脱离伦理实践的范围。费尔巴哈把“实践”和“生活”联系起来,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见解,但费尔巴哈不理解实践与生活的真实关系,不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黑格尔以抽象思辨的形式揭示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创造性特征,不仅指出了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区别,而且涉及实践在改造世界、创造人类历史方面的重要意义。但是,黑格尔讲的实践在根本上是抽象的理念活动,现实人的活动只是这种抽象理念活动的“样式”。从根本上说,黑格尔“是在抽象的范围内把劳动理解为人的自我产生的行动”,人的生命表现为“一个与人自身有区别的、抽象的、纯粹的、绝对的本质的经历的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5—176、97页。)。

查看全文

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特征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马克思没有抛弃本体论,而是完善和重建了本体论。本体论作为追问“所是(者)”“是其所是”的学问,内在地包含着“是其所能是”和“是其所当是”。它给出了本体论的超验视野和人学维度。马克思以实践作为本体论前提,从而找到了本体论的逻辑完成和历史完成的内在根据和表征方式。由于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马克思的本体论获得了不同于一切旧本体论的特点和优点。

【摘要题】本体论问题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本体论/实践

【正文】

马克思究竟有没有本体论?如果有,其内容和特点怎样?目前学术界对此还有不同看法。就此作进一步讨论和澄清,将有助于人们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和领悟马克思哲学的实质,以祛除过去在解释马克思哲学时存在的误读成分。

一、马克思有无“本体论”

查看全文

马克思思想及特征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马克思没有抛弃本体论,而是完善和重建了本体论。本体论作为追问“所是(者)”“是其所是”的学问,内在地包含着“是其所能是”和“是其所当是”。它给出了本体论的超验视野和人学维度。马克思以实践作为本体论前提,从而找到了本体论的逻辑完成和历史完成的内在根据和表征方式。由于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马克思的本体论获得了不同于一切旧本体论的特点和优点。

【摘要题】本体论问题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本体论/实践

【正文】

马克思究竟有没有本体论?如果有,其内容和特点怎样?目前学术界对此还有不同看法。就此作进一步讨论和澄清,将有助于人们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和领悟马克思哲学的实质,以祛除过去在解释马克思哲学时存在的误读成分。

一、马克思有无“本体论”

查看全文

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研究论文

摘要:本体论是一种现代西方哲学的概念框架,它是哲学家深刻性的创造,而不是发现,马克思哲学拥有不同于现代西方存在哲学的概念框架,我们需要在概念框架和哲学思想的二元张力结构中重审二者关系。当下对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构建是一种视角切换的理解,一旦将其“客观化”,将会进入一种超越概念框架的理解误区。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概念框架

今天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判断——马克思实现了某种本体论革命。但是这个判断已经蕴含了一个前提,即从本体论的视角进行马克思哲学理解。其实,从逻辑的先后顺序上看,是海德格尔创造了或者说实现了本体论革命,而不是马克思:海德格尔颠覆了本体论,并在新的意义重建了本体论。这种重建是在对传统形而上学做了深刻的反思之后进行的一次哲学革命,是哲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海德格尔的这种创造一方面是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一次大决裂,同时在另一方面,由于他采取的不是完全拒斥和抛弃的态度,而是内核重建的新本体论态度,这也是对西方本体论哲学生命的给养和拯救,实现了广义上的本体论的延续,开始了一条具有现代特色的本体论道路。

应该说,任何一位哲学家,必是要面对先行的哲学家的思想,通晓其历史,针对现实的生活而做出批判的。他所处的生活世界不仅包括现实的人和社会的物质活动,也包括传承下来的思想所构成的思想世界(也就是如波普尔所说的世界Ⅲ)。当哲学家面对“思想”的“现实生活世界”时,它由以进行的批判是在两个方面的因素下成为可能的,一是哲学家的个人思想旨趣,一是思想得以表述出来的概念框架。以往我们常常在思想本身与现实生活世界的二元关系中去理解哲学,仿佛关切到现实的思想与表现的形式都是历史的必然产物,而在肯定之余,忽视了思想对表现形式(概念框架)的选择性和依赖性。而这个概念框架,与哲学家所处的学术传统、文化传统都有极其密切的关系,甚至包括个人在表述方式上的兴趣侧重。所以,我们应该给予它选择以足够的理性重视,使对哲学的认识进入到“思想—概念框架—现实批判”的三元环节的理解生态中去。

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一部分现代西方哲学家,对传统哲学的思想批判聚焦于本体论,对“贯穿”于西方哲学两千年的“本体”概念进行了解构与重释。但是,这里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从古希腊哲学流衍至近代哲学并进而“延续”到现代哲学的本体论哲学,不是一个先验的事实,它毋宁说是包括海德格尔在内的一批现代西方哲学家“选择”和“创造”的结果。哲学家对现实的关注在形式上必要以哲学的批判来实现、来表达,这种批判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以今日之时代精神的把握去反思昔日之哲学的。由于任一种哲学思想必在一种概念框架上得以构建,甚至概念框架本身也是一种历史的构建,那么,作为批判者的后来的哲学,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概念框架上,必是继承与批判、肯定与拒斥交织相成的。对于概念框架,表现为批判、拒斥它的某一些方面,而在另一些方面则表现为一种继承。这种在形式上的拒斥和继承是与哲学家所接受的传统以及个人旨趣密切相关的,并且,在思想未在其上建立之前,抽象地谈论框架形式的优劣对错是毫无意义的。然而,这恰恰也是最为复杂的,因为思想的建立和概念框架的形成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过程,对哲学概念框架做出某种的理解或指认之后,它在一定程度上就好像一种“先验的结构”了。语言创造了世界,我们生活在语言之中,就是这个层面的解释。我们往往刻意地突显了二者在时间上同时生成的整体性,因而不予区分对待,而忽视了其在逻辑构建上的张力结构。

查看全文

马克思的本体论特征论文

【提要】马克思没有抛弃本体论,而是完善和重建了本体论。本体论作为追问“所是(者)”“是其所是”的学问,内在地包含着“是其所能是”和“是其所当是”。它给出了本体论的超验视野和人学维度。马克思以实践作为本体论前提,从而找到了本体论的逻辑完成和完成的内在根据和表征方式。由于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马克思的本体论获得了不同于一切旧本体论的特点和优点。

【摘要题】本体论

【关键词】马克思/本体论/实践

【正文】

马克思究竟有没有本体论?如果有,其内容和特点怎样?学术界对此还有不同看法。就此作进一步讨论和澄清,将有助于人们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和领悟马克思的实质,以祛除过去在解释马克思哲学时存在的误读成分。

一、马克思有无“本体论”

查看全文

马克思实践本体论分析论文

摘要:本体论的内在涵义与实践本体论相悖,实践只是一种“活动关系”。实践在唯物史观中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但不意味着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一种世界观。感性世界之外的自在世界对于人类来讲具有重大意义,认为自在世界对于人来讲是“无”是错误的。在证伪实践本体论后,指认物质本体论仍然比实践本体论具有强硬的合法性。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本体论;证伪

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论争自80年代末以降,“实践本体论”倡导者不断变换论争的“手段”试图辩护其合法性。近年来实践本体论者在理论尚缺乏自洽性的状况下,又开始登陆到实践思维方式领域上。但是“实践本体论”的论争却因其没有完全被学界认可而一直没有完全的停息。最近,何中华先生的《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一个再辩护》(以下简称《辩护》)[1]一文中,就是实践本体论倡导者再一次在整合一种新的“学术资源”——海德格尔的生存论理论——来明确了实践的开启性,从而为“实践本体论”找到一个再辩护的理由。《辩护》一文主要阐述了三个问题:“实践是一种特殊的经验事实——对于“在者”的开启性——因而成为本体论范畴”;“自然界的前提性和优先性不足以成为物质本体论赖以成立的理由,实践范畴之原初性的凸现,使其在本体论语境中失去意义”;“实践本体论视野的特殊意义”。因为本文主要是证伪实践本体论,所以本文只就何先生的前两个问题,不揣浅见提出自己的商榷意见,并求教于方家。

一、“是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讨论依次在国内主要产生了三种范式:“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在这些范式中,物质本体论通常被指责为传统教科书的典型,故而有被边缘之倾向。而后两种在学界,特别是在中青年学者中,影响较深。但是这两种范式严格来讲,并不是国内学者真正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与现实要求下的一种自觉反省。应当说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西马化”过程中的一种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介入”。

其实,在三种范式的格局中,主要集中于“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论争。从中我们发现两者在认可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本体论这一论点上是一致的。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何种本体论上,两者出现了质性的差别。要想分清楚“实践本体论”的错误在哪里,以及“物质本体论”的合理之处,明晰本体论这一基本的理论显然是关键所在,这样才能避免双方论战中出现“独断”。

查看全文

西方哲学史本体论问题与历史走向

【摘要】“本体论”始终是哲学命题之“终极意义”的直接体现,对本体论问题的思考是西方哲学史中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本体论问题的形成、繁荣和衰落构成了西方哲学历史的主线,其背后所涵盖的基本思维逻辑即观念的转变,是人类作为高等智慧生物本身与人类社会发生与发展在意识领域的一种集中体现,对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与讨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本体论;西方哲学;亚里士多德

自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出现伊始,从中孕育而出的古希腊便被普遍认为是西方文明与文化诞生的摇篮,之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其中也包含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自然世界的变化),“西方世界”的概念出现了进一步的扩大和延展。站在文化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西方的社会文化形态——意识形态领域,回顾它的思想史,势必应有对于哲学的诞生与发展的历史之研究占据着首要地位。若要解释原因,也许就要分别解释学习、研究哲学与哲学史的重要性:关于哲学,基尔伯特·赖尔说:“科学谈论世界,而哲学则谈论关于世界的谈论”,正如马克思指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要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至于哲学史,既然做出哲学思考,那么必然会发现哲学所面临、所讨论的问题,永远围绕着哲学的终极问题而做着“同心圆”的运动——尽管马克思已经明确指出了人类认识的规律和趋势,但这不能用来说明人类把对于自身的终极关怀始终作为基点的必然性。如今,人们站在对于哲学的诞生而言遥远的未来之上,回首西方哲学思想变化发展之历程,一定会发现一个绝不可能忽略的特征,即对本体论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从始至终贯穿于其中。首先,正如人们所知道的,“本体论”这个词汇(ontology)被认为是由17世纪的经院哲学家郭克兰钮根据希腊语的词根创造为拉丁文(ontologia)翻译而成的,之后被收录在学术文献中。由于郭克兰钮的创造原本就取自于希腊语中onta(诸存在者)与logos(学)的词汇,故本体论一词从此便被用来作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语,即关于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至于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历史上的思想来源,下文将会进行对应的阐述。探究本体论问题从来都是西方哲学史上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因为它始终都是哲学命题之“终极意义”的直接体现。本体论问题的形成、繁荣和衰落是构成西方哲学纵向时间轴线的主体——对本体论的构建和巩固是古典西方哲学的主要任务,而对本体论的批判和消解则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工作。

公元前6世纪前后,西方哲学乃至文明的公认的发源地——古希腊地区,得益于海洋文明所需的极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古希腊人在多重因素共同造成的积极影响下不断实现文明的早期积累,形成了非宗教与思辨特点为主观精神与思维逻辑的思想形式与意识形态,这种思想环境唤醒了古希腊人对理性的需求和把握,在彼时即表现为对可实现的理智的追求,进一步表现为以自然哲学为基底,寻求对世界本源和宇宙整体的探讨。这种在许久的后来被卡尔·马克思统称为世界观的思想观念,即是当时的本体论,或可以更贴切地表达为宇宙(生成)论。正是在公元前6—5世纪期间,诞生了本体论问题的最初内容——早期的本源论问题。这个议题经历了这样的一个逻辑过程:古希腊人发于理性的思考,去思考万物本源和自然运动变化的内在原因或动力,这必然使他们不得不去追问宇宙生成的核心存在,即宇宙的开端和主宰,所以这个议题也可以表达为“本原”问题,因为古希腊人的这个思考内容,本身就是针对世界万物形成的最初形态或者基本单位,这种早期朴素本源思想,它所内含的首要逻辑即是关注时间先在性的问题——先有X再有Y。而本体论的正式诞生,则是由公元前500年左右巴门尼德对于“是者”概念的提出:在巴门尼德看来,表达为“是者”的存在,是万物最普遍、最一般的共相,所以必然标志着宇宙之统一的、最普遍的本质。这一存在论议题的诞生,标志着本体论首要内容的出现,完成了早期哲学的重要转折——将原本关于宇宙本源的时间先在性的猜想,转向对于世界本体的逻辑先在性的思考,即将对于世界的整体思考由时间先在性转向了逻辑第一性——有了X就有Y。存在论奠定了本体论的内容基础,确定了随后西方哲学的基本意向和传统,也确定了西方哲学从此向理论化、体系化发展的方向。经历了前苏格拉底时期的铺垫与积累,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继续追问存在的内涵。苏格拉底追寻一般定义与普遍共相的、永恒不变的“概念”,并把它作为知识的对象;而柏拉图就在这种对概念论的追寻中找到了他完美的“理念”,以理念论去解释世界的终极所在。然而,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仍然停留在巴门尼德所留下的“是什么”的观念中,依旧追问的是世界的本质,而接踵而至的亚里士多德则彻底将对世界的终极“是什么”的问题转向了“为什么”:亚里士多德发现,“存在不是一种属性”。“存在”作为最高普遍性,不能通过形式逻辑“属加种差”的方式来下定义,所以人不能直接规定存在是什么,不能像认识具体事物一样通过认识事物“是什么”而去认识存在“是什么”,只可能认识“存在”的“存在方式”。因此,亚里士多德将存在的本然意义,判定为存在的存在方式,即世界的逻辑结构。追寻存在的存在方式,则意味着追问世界的存在方式的本质是什么?即世界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着的?世界是怎么构成世界的?由此,亚里士多德将存在的本然意义,即存在的存在方式称作“范畴”,认为“就自身而言存在的意义如范畴所表示的那样,范畴表示多少种,存在就有多少种意义”。

亚里士多德以“范畴”学说来认识存在的存在方式,与柏拉图等级式的世界图景(可感世界分有理念世界)不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以“实体”为中心的“网状”的范畴体系。通过“质型论”对于形式与质料、实在与潜在(缺乏)关系的推导,得出世界是以达到纯形式、纯粹的现实性实体为中心,被具有质料与缺乏的实体所包裹的,立体的、万维的网状图景而存在。亚里士多德是形而上学的真正奠基人,在思想如何把握存在的问题上,对这种思维方式进行了进一步深化,把巴门尼德研究存在的存在论转化成了研究存在的存在方式,即范畴体系或世界的逻辑结构为其对象的形而上学,构建起以“实体”为中心的“网状”的范畴体系。同时,他的质型论为解决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问题提供了自我说明的途径,为后来古典哲学(黑格尔)完成形而上学准备了基本思路和雏形。通过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汇总发展,形而上学范畴体系中的实体变成了哲学的最高对象,这种哲学价值统治西方哲学长达1000余年。在漫长的中世纪期间,经院哲学出于其神学特点,对于亚里士多德的本体与实体的研讨与回应基本停留在论证上帝存在的证明;而近代哲学甚至是文明的曙光,仍然从这一时代开始了自我的觉醒。必须承认,没有尼科洛·马基雅弗利、弗朗西斯·培根、托马斯·霍布斯等人的思想奠基,人们也必将怀疑是否还会有“怀疑”的种子得以在勒内·笛卡尔的心中生根发芽。

正如人们所知道的,享有近代哲学之父的笛卡尔从怀疑主义出发,以普遍怀疑的方法作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将“我思”作为了形而上学的基本出发点,主张世界有精神与物质两个独立本原,得到了上帝、心灵与物体三个实体同时作为本体论的对象。“二元论”的出现将思想的内容与形式彻底分隔开,把人的思想作为认识对象的基础,确立了本体论问题中主体的主导性地位,体现了西方哲学历程中主体性原则的觉醒和理性主义的回归;但同时,尽管二元论彻底割裂了物质与精神,但终究因为无法科学地解释与解决世界的本质问题,而成了无解的难题,从而无法将二元存在的认识绝对贯彻到底,最终无法避免地倒向了唯心主义——无论是康德标志着主观的主题性哲学,还是黑格尔将“实体即主体”最终解释为客观存在着的“绝对精神”,在实质上都是把认识活动作为对于宇宙终极意义之阐释的认同。回顾上文所述,可以看出本体论问题的发展,其主要关注内容历经了一个由存在论向认识论逐渐过渡的转向。而到了现代,本体论问题存在着的语言学困境也成了西方学者关注的焦点:他们认为,一如形而上学的产生是源于古希腊哲学家关于“存在”的动词做出的静态锁定,这一概念的产生本就具有深厚的语言背景,所以对于这种哲学的概念进行反推,不难去反思这一思想结果是否只是语言表达的产物?进一步而质疑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对象是否真实存在?在这种思维与思潮下,欧洲大陆的存在主义流派与欧美盛行的分析哲学皆产生了本体论是否将语言逻辑变成了世界本身之逻辑的担忧。现代西方哲学的本体论实现了语言学的转向,力求完成对束缚西方哲学传统千年之久的本体论问题的批判与消解,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过于激进的语言分析,过分强调语言的纯洁性,而缩小了语言、思想、认识的范围,这种科学主义的认识逻辑同样也是偏颇的,不足以成为消解形而上学的完美解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