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高校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8 11:39: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本科高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本科高校部门预决算研究
[提要]本文以广西25所高校为例,立足于高校预决算实际,通过对财政预决算公开度、偏离度、收支规模及收支平衡进行认真分析,为高校预决算管理出谋划策。分析发现高校预决算大部分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预决算公开度和偏离度大及收支不平衡等问题。高校应当高度重视预决算管理,建立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预决算管理体系,为高校预决算管理提供科学的保障。
关键词:预算;决算;公开度;偏离度;收支平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高校经费从完全依靠财政拨款的状况转变为多渠道筹资的格局。然而,教育快速发展与资源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高校通过扩招、合并、新建校园等方式筹集资金,而银行贷款是缓解资金压力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高校负债累累,偿还贷款压力大,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怎样提高高校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收支平衡,是高校面临的重大问题。高校预算管理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部分,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不仅有利于高校的发展,也有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给社会各个领域带来了冲击。同样,高校的预算管理也需要运用这些技术来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近年来,高校不仅加大了对各种硬件、系统软件和网络的资金投入,而且不断开发各种教学、科研和办公应用系统,校园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财务管理系统作为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各部门提供及时、可靠的财务信息,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从而促进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目前,高校在预决算公开度、预算的执行、预算的控制、预算的信息化、预决算的收入支出平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研究和分析了广西存在的预决算管理问题,并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一、文献综述
(一)高校预决算信息公开。国内学者对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总结国外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经验启示。单雅迪、李强、刘元(2016)在“哈佛大学财务报告公开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对中美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现状进行了比较。以哈佛大学财务报告为例,为我国高校财务信息披露的改进提出了几点建议。(2)在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服务对象、内容及方式方面。刘忠梅(2009)在“高校财务信息披露的思考”一文中指出高校财务信息的公开内容应当更加多元化,其中应包含财务风险信息、成本信息、投融资信息、关联交易信息和学生资助信息等内容。柏胜(2009)从决算报表公开的角度,提出需要在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优化并提出建议。(二)高校预决算偏离度。高校预决算问题研究较少,肖东芝、苏静(2019)以复旦大学为例,对我国高校的预算和决算进行了研究。高校预算决算管理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会计工作综合控制能力明显薄弱,高校预算决算偏差过大,财务信息真实性令人怀疑。现行的部门决算没有充分考虑高校的特殊性,许多高校特有的项目没有在报表中反映出来。崔慕华、冯俊瑛(2016)认为高校的“钱袋子”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近年来,逐步公开的高校会计信息,为公众了解高校资金使用情况提供了详细数据。以高校预算与决算的偏离程度来评价高校预算与决算管理,找出高校预算与决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学者,大部分研究内容都是基于对财务信息披露的总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从预算和决算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是很少见的。此外,国内研究主要描述高校财务信息披露的现状,缺乏深入的数据归纳和定量分析。本文对预决算偏离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采用本年收入支出合计偏离度与收入支出总计对比的方法,为预算管理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二、数据分析及发现
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研究
摘要:在国家“双创”的社会背景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如火如荼地开展。2017年4月,国家宣布成立雄安新区,这对保定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保定地方本科高校要抓住这一历史契机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扩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也响应了国家政策号召支持雄安新区的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保定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其次总结了保定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了保定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雄安新区;保定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2017年4月国家宣布成立雄安新区,2018年4月《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正式,2019年雄安新区进入了实质性建设期。这一千年大计经过了各部门的缜密考察和通力协作,经过了充分的论证,是打造我国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样板。雄安新区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境内,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对保定市有着重要的意义,保定地方高校在雄安新区建设的良好契机之下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高校就业渠道,也响应了国家政策号召支持雄安新区的发展。
一、保定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这一话题并不陌生,在“双创”的社会背景下,保定地方本科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政策解读和组织协调、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雄安新区成立以来,社会对保定市的关注持续上升,保定地方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得到了大众更多的关注。保定是河北省的一个地级市,保定的“双创”工作发展势头良好,创客人数有上万人,创客空间达到100多个,创客经济成为引领保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保定市被评为“河北省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城市”“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试点市”。保定市在高新区建立了大学科技园,为保定高校创新创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保定地方本科院校的师生积极参与保定市的科技创新竞赛和各类创新创业活动,2017年政策资助1245万元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试点市”建设,可见政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之大。同时,保定利用中央建设雄安新区的历史机遇,加强与清华、北大、中关村、中科院等知名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经常举办一些高端创新创业对接活动,如国际技术转移学术交流论坛、科技成果对接会、院士大讲堂等,一些知名众创空间及项目与保定地方本科院校达成了合作意向,为大学生搭建了创业平台,将大学生的灵感与智慧充分发挥出来,为其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2018年保定市政府共计引进各类创新创业社会投资4亿多元,解决创客融资难的问题。
二、保定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本科高校协同创新育人机制研究
摘要:当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要想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新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重点做好对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同时要构建完善的政府、高校、企业等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该文首先分析了创新创业视野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现状,讨论了创新创业视野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意义,最后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应用型本科;协同育人;构建路径
1创新创业视野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现状
当下,我国各地区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逐步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和过渡,这是高校更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趋势之一。而高校在这一进程中要想顺利地完成转型,需在人才培养能力、体制机制、组织架构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做进一步变革。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高校在转型过渡进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师资团队建设工作还不完善、教师队伍中明显缺乏同时具备较高专业教学能力且有较多实践经验的人员。此外,虽然各高校都在推行开放式的办学形式,但过于形式化和简单化。另外,部分高校目前还没有形成能够较好推广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之间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和联系渠道。上述问题的存在对于从根本上保证高校的教学质量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达成都是不利的。当下,在新的政策指引下,各高校正进一步大力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工作,并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将对学生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起来,优化人才培养理念和方法,以此助推学校顺利地转型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不断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1]。
2创新创业视野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意义
2015年上半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一文件明确要求,面对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各类高校都应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一般来说,可以从完善课堂教学工作、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政府给予政策帮扶、创造更多实践训练机会以及文化引领等多方面采取有效举措。在系列政策文件的指引下,大部分地方高校都开始了改革工作,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开始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升级。针对我国现阶段各行各业的发展状态,在创新创业视野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具针对性的高素质人才。此外,还需将政府、高校和企业紧密地结合起来,构建政校企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唯有如此才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更专业的知识,不断强化他们的服务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真正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相适应打下牢固基础。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在创新创业视野下的教学工作应更注重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师生之间应更加频繁地进行交流和互动,重点需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此外,在进行课堂教学工作时,一定要严格地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明确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在课堂理论教学还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自身能力的机会,并且还要结合社会对于专业的具体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见,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教学工作也应更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将其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确保学生在社会的多个领域中都能发挥优势。有学者提出,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其对于实现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而这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2]。
本科导师制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对本科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询问导师进行一对一的答疑,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难点,同时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方式解决;另一方面本科生导师可以帮助学生找准自己未来的定位,提前做好规划。然而本科导师制的实行,特别是地方高校由于师资力量紧缺,学生情况复杂,同时缺乏指导性文件约束及缺乏经验,造成本科生导师制较难实行,或者实行起来起不到很好的效果,甚至如同虚设。因此要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且取得良好效果,需要根据各高校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本科导师制;学生培养;专业答疑;未来规划
导师(tutor)与教师(teacher)不同,高校导师通常是指研究生导师,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习、做科学研究及撰写学术论文等。早在14世纪,牛津大学的教育家提出导师制。17世纪初,剑桥、牛津大学开始在研究生教育中实行导师制,随后伴随着美国学分制和选科制实行的逐渐成熟,哈佛等高校开始在本科培养中引入导师制。近几年,在国内本科教育中,随着对本科生教育的发展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度,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实行本科导师制,可以更好地指导本科生的学习与生活。
一、高校导师制的实行
本科生导师制第一步是匹配导师与学生。大一时期,学生与老师互相不了解,因此在开学之际开展一次所有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见面会,通过导师的自我介绍,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导师。之后学生定期找自己导师进行交谈,方式包括面对面交流、通过聊天软件,导师需要记录每次的谈话,分析学生是否遇到问题。随着交谈的次数,学生与导师之间逐渐相互信任。经过一年的时间,学生对大多数老师都有一个了解,同时为了大二即将而来的专业学习,学生可以对导师进行新的选择。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意义
民办本科高校继续教育探讨
摘要:民办高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我国民办本科院校继续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采用有效的方式进行解决。本文阐述了我国民办本科院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探讨了民办本科院校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继续教育;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开展的继续教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在教育教学方式上还存在一些缺陷,容易让很多成年学生产生模糊的学习目标,即为了拿到相关的学历而学习。同时,人才教育培养体制不够健全,难以切实为社会输送合乎时展的技能型人才。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民办本科院校的教育结构和产业发展情况存在冲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更加需要创新型、实践型人才,这就要求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与优化,在培养相关理论的同时,加强创新思维与操作能力的培养。然而,我国民办本科高校的办学模式大多比较传统,和很多公立院校办学大同小异。
一、民办院校继续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继续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是面向社会开放的人才培训机构,如今已被列入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深刻体现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在需求。现阶段,有的民办本科院校对继续教育存在一定的思想误区,缺少科学的思想为指导。因此,继续教育教学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未得到较好的落实,尽管有些学校创办了继续教育学院,可是因执行力度缺乏而导致了实际的效果未达到预期。2.硬软件设施不够健全。①从当前我国民办本科高校的教师团队分析,大部分属于知识型人才,对于市场信息的分析与业务拓展能力比较缺乏,缺少一定的实践技能,进而影响了继续教育的进步。现如今,我国推行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教育的生源通常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为动力,为了达到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而参与继续深造活动。而当前我国民办本科院校中现有的师资团队未达到社会要求,给其举办继续教育事业带来了影响。②继续教育学院的硬件设施相对缺乏。由于继续教育中涉及诸多社会、市场因素。教育管理中主要针对学生的管理,带有极大的稳定性与计划性,这会导致管理中未能随时适应政府与市场变动而及时调整,从而影响了民本院校继续教育的发展。3.教学方式比较保守。当前,我国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遭受众多公立学校的排挤,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巨大压力。有的院校因求成心切而在人才教育方面产生了较大的思想误区,主要表现在教育教学的定位不够准确,有些民本院校居然以公立院校的本科教学特征作为行为的标准,而很少深入本校实地进行详细情况的调查与研究,从学生的接受能力与需求展开继续教育,一般坚持“批量生产”形式培养学生,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模式等皆向公立学校看齐。同时,由于与公立高校的本质区别,民本高校继续教育事业也缺少办学特色。学历教育的定位和继定的人才教育指标导致继续教育大体相同。此外,不同地区的民本院校也未展现地域特色的文化,同时,由于各区域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有些民本院校的继续教育培养人才方面也没有充分体现本地社会需求。4.人才培养的滞后性。社会在迅速向前发展,因此,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我国民办本科高校继续教育在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模式的时候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学生学习的内容带有周期性,使得他们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可能仅是几个月前的市场标准,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一般按照当前社会的需求展开分析,对于专业的未来发展缺乏前瞻性地思考,有些学生接受完继续教育培训以后,仍然无法有效适应当前市场的需求。
二、民办本科院校继续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应用型本科高校混合式金课探讨
摘要:从质量内涵、目标价值内涵、评价标准内涵三方面入手,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混合式金课建设的核心理念,论述了应用型本科高校混合式金课建设思路:做好金课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完善课程管理机制。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混合式金课建设策略:明确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完善课程管理体系,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加强教师技能培训,教学重构与持续改进并举,进而保证应用型本科高校混合式金课课程建设质量的不断提高。关键词:本科高校;混合式;金课建设;土建金课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支撑点和立足点,是提升应用型技能人才发展的关键。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的高效融合,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教学思维为成功申请校级重点课程改革课题提供了有利条件。研发在线课程互动交流平台,可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混合式金课建设质量的不断提高。高校课程的开展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2018年教育部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增负”,拒绝“水课”,淘汰过于陈旧的内容,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课程,切实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能力。为积极落实金课的建设目标,保证设计的课程符合“两性一度”标准,结合应用型高校办学的基本定位,研究了基于土建类课程的高校混合式金课建设思路重点解决以重构现有课程模式为切入点,以《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的“泰勒原理”(RalahW.Tyler,1949)为理论支撑,从相关课程的确立,到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的明确,组织开展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等,通过课程评价等方法,不断完善课程模式的重塑,同时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展虚拟仿真实践,促进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该混合式金课课程重点在于解决课程教学质量不达标的现象,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1应用型本科高校混合式金课建设的核心理念
1.1质量内涵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进入到了快速发展车道,应用型高校作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学府,要承担起培育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重担和责任,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金课建设与规划的过程中,要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思路,在办学理念上应符合“教育、应用、创新”三个基本质量内涵。其中,教育性是金课混合式课程设计的前提,目前我国部分高校仍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问题,导致部分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强,但实践能力较弱。应用性是金课混合式课程设计的主攻方向。创新性是当代教育的主旋律,新技术、新学术问题、新工具和方法不断涌现出来,应紧跟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不断更新思路和方法,优化教学工具等。
1.2目标价值内涵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金课建设的基本目标及价值内容上,主要包含了“主体参与的有效性”“知行合一性”等。其中,在“主体参与的有效性”上,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以教师为中心,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相对较低,且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与互动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导致学生应有的基础学习地位缺失。在金课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更要关注教师自身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强调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整理,编制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问卷调查表,以重庆科技学院管理类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问卷调查的数据展开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教学意愿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类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最大,教学研究的影响次之,教学准备有一定影响,教学知识的影响相对较小。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培养敬业精神、完善考评体系、开展教学反思、健全培训机制、构建教学督导和评价体系等措施,以期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类教师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管理类;教师;教学能力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我国对高校分类发展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关键还在于教师的素质,尤其与教师教学能力密切相关。为此,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就如何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从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素养提升等方面展开研究。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陶秋燕通过对教师胜任特征及其培育途径的研究,指出胜任特征由个人特质、教学能力、研发能力和合作开拓能力四个维度构成,进而提出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注重应用型大学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三个方面的培养措施。[1]蔡敬民等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明确办学定位的立足点、加强教师职后培训和增强教学实践性等措施。[2]孙裕金通过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人才引进、完善培养和使用的机制、构建教师激励机制等培养途径。[3]在教师素养提升方面,杨艳梅在对美国新任教师素养提升的研究中,提出培训内容注重实践训练环节、评价体系兼顾教学能力、环境营造重视教育氛围等举措。[4]陈琳等通过对教师完成工作所必备的条件及其组合方式的分析,提出教师应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先进的教育理念、精湛的专业能力等素养。[5]从上述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主要侧重于对存在的问题和培养路径的探讨,较少以定量化方法从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的角度展开研究。为此,本文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选取该校管理类教师作为样本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整理数据后,通过因子分析法确定该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而对其展开分析,以期为提升此类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供有益借鉴。
二、研究设计
本科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策略
摘要:随着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教育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新政府会计制度对高校教育成本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文章对河北省本科高校教育成本预算、核算、控制和绩效评价现状进行了调研,基于现状分析发现,当前河北省本科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意识淡薄、组织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缺少成本核算软件模块,究其原因主要是成本管理的内驱力,成本核算方法、成本信息披露与监督机制以及信息技术支持方面均有缺失。高校可通过构建教育成本治理体系、建立作业成本法下的预算与核算模式、进行教育成本全流程责任管控、探索教育成本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以及加快构建财务信息化管理平台等方式不断优化教育成本管理工作,从而提升成本效益,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政府会计制度;教育成本管理
一、新政府会计制度对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指导意义
(一)权责发生制的确立为教育成本核算奠定了基础
新政府会计制度出台前,高校的会计基础是收付实现制,没有根据会计分期假设对成本费用进行合理分摊,未能科学地反映成本费用的真实情况。新政府会计制度出台后,建立了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双重记账模式,财务会计的核算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将成本费用根据其所发生的会计期间进行合理分摊,真实反映了单位的成本状况。政府会计制度中权责发生制的确立为高校成本核算奠定了基础,使高校教育成本管理具备了可行性。
(二)费用要素的设立满足了成本核算和数据统计的需求
本科高校证券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台湾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特征
20世纪70年代,台湾应用型教育开始起步,这阶段由于台湾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及经济政策,大量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经济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对应用型技术人才有大量的需求。这个阶段,台湾的应用型教育以专科层次为主。20世纪80年代,台湾高等教育历经了一次重大改革,对教育层次比例、专业比例、目标方向进行了重大调整,应用型高等教育开始重视高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到了20世纪90年代,大量高职院校改制为科技大学,也意味着台湾的应用型高等教育提升到了本科层次。截至2016年,台湾有高校158所(公立校51所,私立校107所),台湾高校分为一般、技职、师范三种类型,其中一般类高校65所,师范类高校6所,技职类高校87所(含专科13所、技术学院11所、科技大学54所,其他类9所)。台湾的应用型高校占了55%左右,应用型高校中,科技大学占60%以上。台湾应用型高等教育到目前已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培养模式,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1.1面向业界,课程设计以实务为导向。台湾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课程设计上非常注重企业界的需求,紧密联系业界,按业界的需要设计教学内容,注重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以就业岗位工作内容和技能需求为导向。注重实务操作的培养,这让学生们在毕业后,能很快适应业界工作岗位,满足业界对人才的需求。1.2校企融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台湾应用型本科高校往往会与业界建立比较紧密的联系,通过在校内建立实验室,教授基本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在校外建立实践基地,学生直接参与到实际生产中,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例如,台湾朝阳科技大学是台湾地区第一所私立大学,主要以商科为主,在校生17000人左右,其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非常注重校内实验基地的建设,设有特色专业情景实验室,校内的学习实验环节基本完成后,通过和业界合作,在校外建立实践基地,输送学生前往实践基地进行一段时期的实务学习和锻炼。通过校企融合,做到学生走出去、业师引进来,大量引进业界经验丰富、技能水平高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学生授课。这样,既降低了企业引进毕业生带来的岗位操作风险,也使培养的学生更契合业界需求。1.3关联证照制度,力求课证融合。台湾的证照制度对学生毕业参加工作以及薪酬都有很大影响。台湾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定位清晰,学生需要考取的职业证书明确,高校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和职业证书高度关联。台湾科技大学毕业生一般都会考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证书,证书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都有长远影响。我国台湾地区的证书制度和大陆的职业资格证书最大的区别在于,满足一定条件后,学生可领取相对应的学历证书。如台湾德明财经科技大学就是该项政策的积极响应者,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台湾应用型高校证券类课程的教学模式
台湾应用型高校在证券类人才培养上非常重视市场导向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在课程设计上非常关注业界需求。例如台湾德明财经科技大学在证券类课程体系的设计上,组建了专门的委员会前往证券行业实地调研,按证券行业的需要构建课程体系,根据证券岗位分解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并融合到证券类课程的教学中。二是在证券类课程的授课上,台湾应用型高校都非常注重学生的情景体验。建立专门的证券模拟实验室,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动手操作能力。三是教师在讲授证券类课程的过程中,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法、模拟现场、实盘演练等教学方法,锻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独立思考、分析、决策的能力。在证券类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和业界主动联络,除了校内实践基地的模拟操作,还会带学生前往证券行业观摩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对证券业产生直观的认识。
3启示
证券类课程理论内容较多,实践操作较强。中国大陆高校证券类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学习台湾高校的相关做法,力求培养出受证券业界欢迎的应用型人才。3.1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证券类课程内容包括我国证券市场运行体系、多种有价证券以及证券市场法律法规等知识。证券类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证券市场与经济环境密不可分,要学好证券类课程,必须对我国经济环境和国家政策方针有敏锐的洞察力,教师在讲授证券类课程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经济环境以及市场信息的洞察力。鼓励学生多接触财经类信息,如股评节目、财经网站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用项目法、案例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法将证券课程要达到的目标及完成的任务按项目进行分解,按分解后的证券课程项目对学生进行培养,做到有的放矢,并以模块化的方式传授学生相关证券知识和培养学生相应能力。采用案例法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引入证券市场的经典案例,案例和模块化知识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能够促进学生掌握证券知识,强化印象,并运用证券知识分析实际情况,总结证券行业经验。3.2引入实践,深化校企合作。证券类课程涉及对股票、债券、基金、期货、期权等有价证券的学习,学生们对这些证券进行学习后有了理性认识,往往对参与到实践交易也很有兴趣。在校内,我们可以通过构建模拟交易平台来满足学生们对交易实践的需求。国内已有同花顺、大智慧等多家证券资讯网站提供模拟交易服务,通过申请专属模拟交易页面,可以使一个班或者一个专业的学生在同一个页面、同一数据库内进行模拟交易并进行排名。针对期货、期权、基金等不同的交易品种,也可以选取专用的交易软件进行讲解学习,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强化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校外,寻找有合作意向的证券类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由企业提供部分实践岗位供学生实践锻炼,并由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岗位培训。3.3课证融合,教考相互关联。现在,很多学生毕业后都会面临就业压力,为了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许多学生都希望在校期间能够考取证券从业资格证书。学生对考取证书的迫切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表现。为了满足学生们考证的需求和愿望,一般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支持:在选择教材的时候,尽可能选择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教材,证券从业资格教材内容规范完整,便于学生学习;在授课时,对书本的重点内容可以结合历年证券从业资格证考题进行讲解,便于学生备考。这样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考证培训。
本科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从凝聚劳动价值共识、健全劳动育人体系等几方面进行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深入探索如何能将劳动精神内化到学生的日常起居生活中,贯穿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相融合,达到“五育”并举,从而积极塑造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劳动教育;应用型本科高校;体系构建
一、推行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
2020年,有关劳动教育的纲领性文件相继出台,劳动教育的内涵更明确,思路更清晰,措施更具体。3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在国家层面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学校劳动教育指明了具体路径;10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发布,对教育评价进行了改革,学生评价成为重要指标之一,考虑到大中小学实际教学的差异,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在政策层面指导学校如何落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并进一步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教育本质就是育人,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劳动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对劳动有更深入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劳动去开创新时代的远大抱负,通过劳动实现人生的升华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美好生活,赢得美好未来,让劳动散发出的光荣、崇高、伟大、美丽的耀眼光辉普照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身上。可以说,劳动教育意义非凡又任重道远,尤其是新时代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成为社会进步发展的生力军,加强应用型劳动教育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开展应用型劳动教育,让大学生崇尚劳动、善于劳动,更好的发挥聪明才智,倡导创新型劳动、创造性劳动,打造一支有正确劳动观的,有激情、有梦想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中华民族崛起注入新的活力。
二、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一)部分大学生劳动观存在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