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离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8 09:55: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背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荣辱观演讲-以服务人民为荣 以背离人民为耻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我们知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党代表着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国家要富强,人民要奔上小康生活,就不得不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虽然我们严肃了党风、党纪,宏扬为民服务的精神已多年,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也正进行得如火如涂,但实事求是地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九个字还远没有成为每一个共产党员的自觉行动。腐败行为还时有发生,一些人民群众对党政的哎声、怨气还不绝于耳。
应该说我们党是有着许多优良传统的。在战乱、贫弱、落后的旧中国,无数的共产党员以坚贞不渝的忠诚、坚定不移的追求,前赴后继,不仅赢得了华夏儿女的由衷信赖,而且激发起全世界无产阶级为实现解放而斗争的信心和勇气。这说明我们不缺少建立和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的道德传承。但令人痛惜的是,当我们眼前的世界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缤纷和嘈杂时;当我们的内心世界面对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诱惑和冲击时;当我们曾一度坚信和执着追求的目标经受着各种价值观的挑战时。财富和地位的巨增颠倒了一些人对是非荣辱的认知。正如这些偷工减料、官商勾结、谋取私利、危害民众利益的“蛀虫”,酿成了多起类似小煤窑坍塌、瓦斯爆炸等一幕幕群死群伤的人间悲剧,正是这些人违背了共和国的根本宗旨,破坏了党的先进形象,弱化了民众对党的信任。
因此我们要“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同志指出:“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为此,党员就必须在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我认为,关键的就是要树立以下四个观念:第一,当官不为发财的观念,共产党的国家,领导是人民的公仆。因此,当官不是发财的岗位,就像教师不是看病的岗位一样,想发财,就不要做官;想做官,就不要发财。第二,为民不馈余力的观念。哪里要修路,哪里要架桥,哪里的群众办事遇到阻碍,党员干部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竭尽全力对待。“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人民选择了我们,我们就要全权负责,否则,对不起人民。第三,办事不图回报的观念。为民办事是党员干部的天职,个人不应该指望得到什么奖励,什么报偿。只要合乎条件,群众要做什么,我们就给予什么方便,没有什么价钱好讲的,也没有什么理由好推辞的,更没有什么好索取的。办事图什么?办事只图功效,只图人民顺心,人民满意。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务员尚且如此,共产党的党员又怎能落后。第四,工作不带私心的观念。无数事实证明,有了私心就没法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有了私心,就不能头脑清醒,就不能秉公办事,就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赖。“工作只求实际”,是什么就是什么,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把本职工作完成好,只有这样,才算做到了为人民服务,才算履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使命,才能对的起党,对得起人民。
教育改革与实践相背离成因分析
摘要:基于委托这一崭新视角,论证委托机制始终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是教育实践的运行机制。并从教育培养过程维度来分析教育改革目标与实践过程相背离的深层次原因:教育过程分割造成委托分离,而教育评价机制显性化使得人存在道德风险问题,进而委托人存在对教育发展自身的逆向选择,这种选择在这种平衡下存在路径依赖。最后根据前面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增加义务教育投入、取消星级学校评价、注重教育过程评价、完善高考评价体系制度建设等五个方面政策建议,以修正教育培养过程中改革目标与实践相背离问题,从而更好地执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教育综合改革方案。
关键词:委托;教育目标;培养过程;成因分析
一、引言
教育根本目的关于人全面培养在教育学界已达成共识,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标作为教育目的具体表现形式,各级各类教育改革目标进一步完善,不断与时俱进也是为了体现教育目的内在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但问题的关键是教育改革目标与实践过程往往是相背离,育人为本教育改革目标与育智为本教育实践相冲突。教育改革目标对教育目的体现时代性、创新性在实践过程中没有得到落实,在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改革措施实践与其期望的教育目标很难兼容和平衡,主要原因在于针对教育主体(学校、教师、学生)评价体系存在问题。比如,高考制度即使不断完善和内容创新,2000-2014年,共计15年来,全国各地高考制度先后经历3-5次改革,但其注重文化课程学习,以总分高低评价本质没有改变,这就使得基础中等教育各级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偏向与高考相关的显性评价指标,而与其相关教育改革目标,如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等隐性指标有所背离,这就使教育改革目标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目前,针对教育改革目标评价研究,局限于教育学本身研究。李雁冰总结教育评价专业化经历确立、成熟、深化和重建等四个阶段,顾彬彬总结实践主体性在教育改革实践中的重要意义,王颖从促进教师职业发展谈教育改革核心内容包括学校管理、课程设置、高考制度和教师政策,丁步洲提出构建“一纲多元”的农村教育改革目标,容中逵提出从教学之性、待生之道、从业之责等方面拓展基础教育改革路径。根据对既有文献研究,还没有学者具体分析教育改革目标与实践相背离的机理是什么。本文运用委托这一崭新视角从教育培养过程分析教育改革目标与实践相背离的成因,并结合分析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纠正教育改革目标与实践相背离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二、教育培养过程委托分析
(一)教育培养过程评价机制
农民增收为何与金融投入背离
今年年初,中央以一号文件正式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再次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和全部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决心和气魄。作为掌控现代经济血液的金融部门,在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中,受到多方人士的关注和期盼。然而,记者手头人行武汉分行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近几年来,湖北金融部门对“三农”的投入在逐年增加,而湖北省农民收入增长却低速徘徊。查阅最全面的金融(银行、保险、证券、外汇、农信社、城商行、外资银行)信息和最有价值的金融资源请登陆中国金融资源总库
调查显示,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湖北省农民收入经历了由高速增长到低速徘徊的变化过程。1995至1998年是湖北支农信贷投入增长最快的时期,全省每年新增农业贷款分别是36亿元、46亿元、54亿元和58亿元,年均增幅16%,农民收入的增长也是最快的,其间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571元增加到2172元。年均增幅接近11%。1998年以后,每年新增农业贷款均在32亿元以上,而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放缓,1998-2003年5年间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速仅为3%,贷款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度在下降。
据人行武汉分行课题组对辖内金融投入与农民增收相关问题的调查分析,农业贷款数量逐年增加但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度逐年递减,主要与资源约束型农业中资金要素投入的边际生产率递减有关。由于湖北农民收入最主要的来源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因此农民收入的增加直接取决于农民家庭生产经营(主要是农业生产)的好坏。又由于湖北农业是一种典型的资源约束型农业,农业生产受人均耕地面积以及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约束非常明显,当光、热、水、土条件一定,人均农业生产资本总量没有显著增长,且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经过多年的精耕细作,农业单产增长潜力几乎已经达到既定条件下的生产极限,此时单纯依靠信贷资金投入是没有办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因此资金投入越多,其边际生产率就越低。这时,要继续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惟一的出路只有走规模经营和科技兴农的道路,使资金、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工业生产资本等生产要素按一定比例同步增加,使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目前,小规模资源约束型农业生产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适度规模经营所需要的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落后。提高农村资金有效需求必须实施适度规模经营,而要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必须拥有包括农业机械设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体系在内的一系列基础配套设施,而这些正是目前湖北农业发展所缺乏的。一是生产性固定资产少。二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较薄弱。三是农业科技技术力量薄弱,缺乏优质高产的粮食品种和有利于提高单产的农业种养殖技术。
县域经济发展困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既是实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必要条件,又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关键环节。根据沿海发达地区的经验,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农民的本地城镇就业率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但是湖北的问题却恰好是县域经济不发达,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从县域经济发展指标看,目前湖北省GDP过百亿元的县市,浙江有16个,江苏有12个,而湖北只有仙桃一个。此外,湖北的乡镇企业发展也较落后,乡镇企业吸收的就业人数显著低于沿海发达地区水平。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儿童美术教育对人文精神的背离及回归
摘要:目前,我国儿童美术教育出现了功利化及以老师个人评析为主而背离人文精神的现象,这无论是对于儿童的审美素质培养还是美术教育都是很不利的。因此,本文以讲述当下儿童美术教育对人文精神的背离问题为切入点,并相对应的提出了有关于人文精神的回归举措,从而使得让每一位花朵都能够获得极具个性的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儿童美术;人文精神;美术教育
自古以来,人文精神对于美术教育来说,一直都很重视。儿童可以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可以提前增强其情感体验及文化滋补,提升他们对艺术价值的认知度,促使其价值观的发展。但眼下,在儿童美术教育中,逐渐出现了技术代替艺术的趋势,没有重视对儿童的人文精神培养,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人文精神背离
(一)教育价值过于功利化,远离人文情怀
部分老师急于对儿童提出高规格的技艺标准,使得儿童在接触并学习一段美术文化之后,尽管在图画形象及内容上有所变换,但却失去了可贵的天性[1]。外加现代的大众文化已经占据了儿童生活的大部分空间,使得儿童慢慢失去了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对于儿童而言,他们本应该接受“人文、情感、艺术”的融合教育,但现在却已成为了一种所谓的“技艺”训练,可贵的艺术想象已经被机械的模仿完全抹杀了,整个美术文化教育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技术的现象,这对于儿童的性格发展及成长都是有弊的。
经济指标背离深层次根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宽松政策下经济矛盾;经济矛盾下深层次根源;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投资大幅增长与工业利润下滑、资产价格攀升与物价萎缩、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不仅已远高出今年年初制定的17%的目标、储蓄率过高和消费者信心不足、新增信贷快速增长与中小企业融资不足、没有大量流入和有效解决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融资压力、国内有效消费不足、经济结构调整是全球经济危机深层原因之一、我国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二元经济结构矛盾、长期陷入经营困境的民营制造业则陷入投资较冷局面、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为减缓全球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冲击,政府出台4万亿投资计划,但我国经济复苏进程中出现经济指标背离,引发了市场对当前经济复苏的担忧,经济指标背离现象隐藏的经济深层次根源值得关注。
关键词:经济矛盾矛盾根源建议
1宽松政策下经济矛盾
1.1投资大幅增长与工业利润下滑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去年下半年政府出台了4万亿刺激计划,从当前效果来看,我国投资拉动经济效应逐步显现,国内呈现旺盛的投资需求,但最能反映我国企业整体盈利水平的工业利润却出现大幅下滑。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321亿元,同比增长33.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7.2个百分点。与此形成对比的是,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实现利润8502亿元,同比下降22.9%,表明当前经济复苏迹象更大程度上是政策性复苏,而非市场自发性复苏。
刑法理论对中国现实社会的背离
对于风险社会理论的一点质疑
风险社会理论的引进与研究,以及由此产生的应对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犯罪问题的新路径,为我国刑法理论研究和刑事立法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在欣喜之余,笔者认为仍然需要对此问题保持清醒的认识,因为也有学者已经明确提出了反对的意见,指出不能将-风险社会.作为刑法立法的社会真实背景根据"因为-风险社会.并不一定是社会的真实状态,而是文化或治理的产物112]"风险社会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使人们开始重视各种类型的人为制造的风险,以此提高人类抵御新的风险的能力,但也有意或者无意地升级了风险对于社会类型转变的作用程度,夸大了非传统风险与传统风险之间的差别"以此为基石建构的诸多理论模型,很有可能因为基础的不稳定性在顷刻间毁于一旦,那么,我们此前所做的有关于此的一切努力也将会半途而废,付诸东流"因此,如果意图将风险社会理论作为立法根据的现实社会背景,必须对其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充分辨析和论证,在排除各种合理怀疑和反对意见,获得更多支持和认可的基础之上,才能被广泛地作为各种具体政策和建议的现实依据"起初,国内刑法学界仅仅是对风险社会理论进行一般性的引进和介绍,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及我国各种安全问题的日益凸显,学者们已经开始迫不及待地将此理论与我国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进行结合,从而提出新的应对策略"但是,作为西方世界的风险社会理论是否能够直接拿来为我所用,又或者能否在我国发挥其理论指导意义,这些问题却鲜有学者进行充分的论证"德国学者贝克在其代表作5风险社会6中是这样剖析风险概念的:第一,风险首先是指介于安全与毁灭之间的一个特定中间阶段;第二,风险意指充满危险的未来,成为影响当前行为的重要因子;第三,风险既是客观事实也是道德价值的体现;第四,风险是现代社会在安全机制层面有效控制与失效控制下的人为不确定性后果;第五,风险是知识领域高度专业化和潜在无知化的伴随性产物;第六,风险既是本土的也是全球性的,具有时空压缩的特性;第七,风险是通过社会文化感知的[I3]"虽然人们对于风险社会的内涵以及我国是否进入风险社会等问题依然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但仍热衷于探讨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风险、技术风险、经济风险、政治风险等各种类型的风险问题正在逐渐增大、增多,且现有的社会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反之,从近年来频发的环境污染事件、食品安全事件以及各种群体性事件来看,我国现实社会在此方面确实具备了风险社会的诸多基本特征,例如难以预料性、全球性、不可感知性等等,至少在理论上或者形式上,运用风险社会理论改造现有的社会规制体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但是,正如贝克教授所明确指出的那样,当代中国社会因巨大的社会变迁正步入风险社会[l.1,而笔者所理解的这句话的含义则恰恰是中国并未全面进入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产生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传统的社会风险占据威胁来源的大多数情况,那么此种社会类型就应当属于与风险社会相对应的前工业社会;反之,如果是人造的、不确定性的风险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社会风险成为了公众主要担心的威胁来源,才可以认定风险社会的最终确立"如果以此作为绝对的划分标准,毫不客气地说,不仅仅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即使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明确地宣称自己已经全面进入风险社会"如果风险社会真实存在于人类的某个历史阶段的话,那么最有可能的情形也许是:风险社会尚未到来"事实证明,风险社会理论无法对传统安全的重要性问题形成冲击,裁军、去核化、政治谈判等传统安全领域的事务在当前世界政治中的重要性并没有下降,只是环境、粮食、水源等问题受关注程度的上升似乎让前者的重要性相对地下降了[1习"以2n年日本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故为例"这起严重的核泄漏事故无疑对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导致很多国家开始反思核能利用的安全性,重新衡量可预期的收益与存在的安全隐患之间的协调问题,以期能够做出更好的更加科学的选择"但就目前的情形来说,对于核能利用的取舍问题依然充满了种种博弈,作为缓解全球能源危机的重要手段,在短期内对核能说不显然是不现实的"在此问题上,虽然人类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相关制度的健全,核能利用的风险只会被控制在更为狭小的范围之内,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相同或者类似的灾难将会越来越少"其实,当代社会并不是风险增加了,而是我们对风险的察觉和认知程度大大增加了,但是事实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副作用和负面效应所酿成的风险可能己经有所降低"人们感知的风险的增多,是由于社会文化与个体心理的相互作用、共同建构的结果[]]"反之,当人类面对地震、海啸等传统的自然灾害的时候,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二十一世纪,也会同早期社会的人们一样显得相当的渺小和极度的无助"而后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往往是非传统风险难以相提并论的"联合国切尔诺贝利论坛25年9月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5年,直接因核辐射死亡的人数将近5人"该报告还预计,大约4名曾在事故现场执行灭火和清理任务的工人可能死于与放射有关的癌症、白血病等,另有生活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5人因相同原因死亡"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授权的情况是:截至28年9月25日12时,坟川大地震已导致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而24年印度尼西亚因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数达23万之多"人为制造的风险可以通过人类自身的改善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但传统的来自于自然界的各种灾害却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相随,无时无刻不威胁着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时至今日,人类对于这些自然灾害所能采取的积极措施却十分有限,甚至作为传统风险的战争灾难也并没有在人类社会中完全消失,一直变幻着不同的存在形式影响着许多国家的社会存在和发展进程"因此,非传统风险构筑的风险社会理论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也无法和各种类型的传统风险在同一层次上进行比较研究,即便部分地存在于现实社会当中,也仅仅是处于萌芽阶段而己,对于其发展状态和发展趋势尚无法准确地做出判断或者预测"而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则更为复杂一些"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完成的5中国现代化报告二六6表明,中国目前是一个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并存的三元社会"这意味着,中国的社会转型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现代化还没完成,一方面后现代的种种问题(如生态问题、环境问题)己相继出现并限制着社会的发展=-7]"在此前提之下,笔者认为完成社会转型的主要任务仍然在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进行,而不是本末倒置地将重点转移到应对各种后现代问题上"传统风险与现代风险并存是转型期中国社会最为显著的特征,这种特征导致了我们在应对风险的时候必须在特定的情形下有所选择,而选择的根本标准就在于何种风险才是我国社会现实存在的主要矛盾"从根本意义上来说,风险社会并未在我国真正形成或确立,而只是在社会表面层次上出现了许多类似于后现代的风险问题而已,将较多的风险问题产生简单地归纳为风险社会已经形成的结论并不具有现实性和科学性,而且容易导致理论研究的方向偏离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最终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中国社会之所以会出现疲于应对双方(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不利局面,关键在于现代化进程仍然在很大程度上落后于西方国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又被迫常常接受不利于自身社会发展的各种限制性条件,在尚未完全达到具体标准和要求的情况下却匆匆地融入了一体化进程当中,结果只能是步伐越走越快,但问题却越积越多"因此,我们应当端正态度,尽量避免矫枉过正的心理,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审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加强自身综合国力的角度从容应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问题"。
食品安全犯罪的现实选择
刑法规范意义上的食品安全犯罪应当从两个层次上予以界定:狭义的食品安全犯罪仅指我国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一节规定的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广义上的食品安全犯罪除了上述两个基本罪名以外,还应当包括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非法经营罪、食品安全监管滨职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等,也即属于一个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的罪名集合概念"当然,广义上的食品安全犯罪中虽然很多罪名并不具有明显的专属性,但仍然显得较为全面一些,也更为符合司法实践的现实"据此,笔者认为食品安全犯罪应当是指行为人在食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监管等各环节违反有关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破坏国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秩序、侵害不特定消费者生命健康,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为了适应社会新形势的发展和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提出的新要求,2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期盼已久的5食品安全法6,并于29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该法第九十九条第1款给食品安全下的定义是: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对此,学者们普遍认为,食品安全的范围要比食品卫生广泛得多,食品安全除了食品卫生以外还包括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要素118]"过去的食品卫生内涵已经不足以满足人们对于食品功能的基本要求,即使是卫生的食品,也有可能是不安全的食品"从原来5食品卫生法6到现在的5食品安全法6,虽然只有两字之差,却反映了我国食品安全立法理念的重大变化,食品安全保护的范围和力度进一步加大"而笔者认为,食品问题安全化之所以能够成为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社会理论的广泛影响导致的安全价值在法律规范重视位阶上的日益提升"当不断推进的现代化将人类置于各种风险层出不穷的社会之中,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在公共危机的多样性和现实资源的有限性之间如何进行抉择"其中要遵循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对于那些对广大的民众构成-存在性威胁.的公共安全问题加以安全化,将其置于优先的解决议程"当然这就需要政府注重那些反映民众诉求偏好的-言语行为.,最终制定相应的规范机制以来确保广大民众最为关切的公共安全利益的实现[l91"正如有的学者在安全问题上所指出的那样,在人的安全中,个体安全是更为基本的安全,维护社会安全、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解决地区、国家、国际和全球的各种传统或非传统安全问题,归根到底要体现在保障个体安全、促进个体幸福[z]"人的安全是国家和社会安全的目的,而国家和社会的安全是人的安全的手段"食品安全问题作为公共危机中最为重要的一类,恰恰迎合了政府与民众面临选择时的重合需求: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如果再不及时给予有效地治理,无疑将会对未来的中国社会构成所谓的存在性威胁,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关心的首要社会问题;而政府将其作为优先解决目标,也可以将有限的公共资源进行整合,摆脱目前的选择困境,并且能够顺利、及时地恢复广大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感"因此,食品问题安全化以后,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犯罪与风险刑法具有紧密联系的潜在性认识,促进了刑法研究和刑事立法方向的顺利转变"但是,即使撇开本文第二段对于中国社会是否进入风险社会的质疑不谈,单就食品安全犯罪的现实特征来看,是否与许多学者所设想的不确定的风险相匹配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吉登斯认为,现代社会的风险与其早期阶段有所不同,主要是由于人为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问题"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这种不确定性是人类对社会条件和自然干预的结果,虽然在某些领域和生活方式中,现代性降低了总的风险性,但同时也导入了以前知之甚少或全然无知的新的风险参量:二是其发生以及影响更加无法预测,无法用旧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它们也不符合启蒙运动开列的知识越多控制越强的药方;三是其中后果严重的风险可能是全球性的,会涉及到全球每一个人,甚至人类整体的存在[2.]"这种非传统的风险类型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从电子病毒、核辐射到交通事故,从金融危机、环境污染到犯罪率攀升等,当然也包括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犯罪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最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依照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狭义的食品安全犯罪应当属于经济犯罪,这是从主观方面的犯罪目的进行归类的;现在也有很多学者主张将危害不特定人的生命或身体健康作为此类犯罪的主要客体,而将其前置于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当中,以突出食品安全犯罪所侵害的社会法益类型"但不管刑法如何界定食品安全犯罪的性质,都不能改变其现实中的实际行为模式和危害结果形态"从我国近年来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犯罪案例分析可以看出,食品安全犯罪与科学技术的不受限制的推进可能并未如某些学者所想象的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211年发生在沈阳市的毒豆芽案件为例,行为人采用尿素、恩诺沙星、6一节氨基腺嚓吟、无根剂等国家明令禁止的违法添加剂大量生产供人食用的豆芽菜,并贩卖给各地的农贸市场进行销售,从中谋取巨额的经济利润"经过权威部门对豆芽菜进行检验证实,其中尿素用量超标27倍"如果人食用了这种豆芽以后,会在身体内产生亚硝酸盐,长期食用可致癌"但行为人被抓获以后却不以为然,觉得大家都这么做,凭什么抓我?此类案件中,确定不安全食品的毒害性在我国现有的科技条件下绝非难事,而行为人以其不明知作为脱罪的理由可能也很难成立,因为即便没有专业知识的背景,根据常识也可以做出人不能够食用尿素的判断"而最有可能解释此类犯罪行为日益猖撅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利欲熏心导致的道德沦丧"科学技术的推进为犯罪分子提供了新的犯罪途径和手段确属事实,但这种因素的影响并非捉摸不定或不可避免,对于有害食品的判断大部分可以得出非常明确的结论,而例如转基因食品等真正与科技发展相伴相随的一些社会问题,并不是食品安全犯罪所要研究的对象"因此,就目前我国所发生的食品安全犯罪的具体情形来看,并不属于具有明显风险社会特征的犯罪类型,一定程度上的手段或者说工具的进化并不等于结果的不可预测性,没有理由将其作为风险刑法的改革对象进行过多的规范设计,对于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行为仍然需要进行事后的判断来确定危险的有无问题,我们现在打击的重点还是集中在于那些很明显的逐利行为方面"也就是说,在我国谈及有害食品对于社会的危害时仍然应当将其归属于传统的人为祸害,不宜将其科技化或者非传统化,从根本上来说,这种犯罪类型是可以预防的,也是可以治理的"风险刑法难掩将刑法工具化的客观事实,我们不能为了达成社会维持的既定目标而扭曲刑法的基本属性,使其担负起本不应当承受的繁琐任务,更不应当为了附和种种贴有现代性标签的外来理论,就以此为依据主张重新解读甚至颠覆固有的刑法基本原则以及我国的刑事立法理论"也许,风险社会理论给予人类最大的启示在于,今天人类所面临的巨大风险也是人类集体努力的副产品,因此需要人类在连带主义基础上的集体分担,而以责任(刑罚)个别化为显著标志的刑法绝非防御或者控制风险的最佳手段"在风险社会,刑法仍然只能担当最后法(Ult如aratio)的角色,而这一角色仍然只能建立在保障人权和弘扬法治的价值基础之上"欲以刑法为急先锋以抗制风险,非但不能保卫社会、实现社会保护的功能,反而会牺牲社会及其成员的权益、丧失人权保障的功能,因此,刑法乃至刑事政策本身的风险也是我们时刻必须警惕的"IlJ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具体社会问题的解决,坚守法律公平正义的基本理念,进行独创性的研究和探索,可能才是我国刑法理论研究的真正出路"。
本文作者:陈烨工作单位:武汉大学
以服务人民为荣 以背离人民为耻发言稿
总书记在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提到“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这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对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再发扬再倡导。它首先明确了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只有为人民服务、不谋私利、舍已为人的世界观是崇高的,人生观是正确的,价值观是伟大的。反之,背离人民、自私自利、舍人为己的世界观是低下的,人生观是错误的,价值观是渺小的。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一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民族。以服务他人、服务大家、服务人民为已任的光荣传统在古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中就有所体现。回顾我们党的历史,中央领导集体都十分强调并自觉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特征。同志说: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这是同志在《为人民服务》这篇著作中的精辟论述。而邓小平同志则赋予“为人民服务”新的内容,简要地概括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同志也指出:“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新形势下,总书记对“为人民服务”作了进一步阐发,他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如今,同志又提出要“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这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它也应当是在新形势下广大干部群众的最高行动纲领,要把它付诸于实践,每个公民就应该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要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思想,作为我们新时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被实践证明的真理。“以服务人民为荣”,要求我们坚持以民为本,将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光荣的,而且是有作为、有价值的;反之,不能服务人民,背离人民,不仅是耻辱,而且是无作为、没有价值可言。一个人要想有作为,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好行为。只有做到“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人生才能有价值,对于共产党员来说,“服务人民”本身就是党性的鲜明体现。像张思德那样,在工作中不讲价钱,只要是革命工作需要,烧木炭也是为人民服务,烧木炭牺牲也光荣;像雷锋那样,党叫干啥就干啥,做颗“螺丝钉”都可以,并立志也践行了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杨业功、王顺友等人,不管是不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邮递员,不管是在内地还是在边疆,不管是从事哪种工作,也不管自己的权力大小,都把自己的事业当作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和工具,将自己融化到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中去。只有像他们那样活过、活着才有最高的价值,才能受到党和人民群众的信赖与敬仰,才能成为世人的楷模。可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有些人却忘了“为人民服务”的这个根本,凡事惟利是图,认钱不认人,把“为人民服务”变成为“为人民币服务”。像现在媒体上经常给予曝光的学校的乱收费、医院索要红包、服务行业的霸王条款等问题,实质都是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要求;也有诸如成克杰、胡长青、韩桂芝、李真这样的一些少数党员领导干部,他们手中拿着人民给予的权力,却置人民利益于不顾,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视党性原则、法律、规章、人民利益于不顾,见利忘义、贪赃枉法、行贿受贿,最终背离党和人民,为人民所唾弃。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光荣的,而且是一种幸福;背离人民不仅是耻辱的,而且是一种祸害。是光荣和幸福的事,人民当然都会拥护和欢迎的;而对是耻辱和祸害的事,人民也必然会进行斥责和反对的。曾形象生动的讲述过党和人民之间的关系,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离开了人民,就好比种子离开了土地。这看似通俗的语言,却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不管做什么,要情系人民,服务社会;如果脱离了人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只有为人民活着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人不是只拥有了金钱财富和依靠物质享受才有意义,而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民服务、多做好事实事,才能真正有意义、有价值。只有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人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也就才能真正受到人民的首肯和尊重。
二
以服务人民为荣 以背离人民为耻发言稿
总书记在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提到“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这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对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再发扬再倡导。它首先明确了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只有为人民服务、不谋私利、舍已为人的世界观是崇高的,人生观是正确的,价值观是伟大的。反之,背离人民、自私自利、舍人为己的世界观是低下的,人生观是错误的,价值观是渺小的。
一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民族。以服务他人、服务大家、服务人民为已任的光荣传统在古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中就有所体现。回顾我们党的历史,中央领导集体都十分强调并自觉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特征。同志说: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这是同志在《为人民服务》这篇著作中的精辟论述。而邓小平同志则赋予“为人民服务”新的内容,简要地概括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原创:同志也指出:“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新形势下,总书记对“为人民服务”作了进一步阐发,他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如今,同志又提出要“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这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它也应当是在新形势下广大干部群众的最高行动纲领,要把它付诸于实践,每个公民就应该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要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思想,作为我们新时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被实践证明的真理。“以服务人民为荣”,要求我们坚持以民为本,将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光荣的,而且是有作为、有价值的;反之,不能服务人民,背离人民,不仅是耻辱,而且是无作为、没有价值可言。一个人要想有作为,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好行为。只有做到“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人生才能有价值,对于共产党员来说,“服务人民”本身就是党性的鲜明体现。像张思德那样,在工作中不讲价钱,只要是革命工作需要,烧木炭也是为人民服务,烧木炭牺牲也光荣;像雷锋那样,党叫干啥就干啥,做颗“螺丝钉”都可以,并立志也践行了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杨业功、王顺友等人,不管是不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邮递员,不管是在内地还是在边疆,不管是从事哪种工作,也不管自己的权力大小,都把自己的事业当作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和工具,将自己融化到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中去。只有像他们那样活过、活着才有最高的价值,才能受到党和人民群众的信赖与敬仰,才能成为世人的楷模。可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有些人却忘了“为人民服务”的这个根本,凡事惟利是图,认钱不认人,把“为人民服务”变成为“为人民币服务”。像现在媒体上经常给予曝光的学校的乱收费、医院索要红包、服务行业的霸王条款等问题,实质都是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要求;也有诸如成克杰、胡长青、韩桂芝、李真这样的一些少数党员领导干部,他们手中拿着人民给予的权力,却置人民利益于不顾,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视党性原则、法律、规章、人民利益于不顾,见利忘义、贪赃枉法、行贿受贿,最终背离党和人民,为人民所唾弃。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光荣的,而且是一种幸福;背离人民不仅是耻辱的,而且是一种祸害。是光荣和幸福的事,人民当然都会拥护和欢迎的;而对是耻辱和祸害的事,人民也必然会进行斥责和反对的。曾形象生动的讲述过党和人民之间的关系,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离开了人民,就好比种子离开了土地。这看似通俗的语言,却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不管做什么,要情系人民,服务社会;如果脱离了人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只有为人民活着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人不是只拥有了金钱财富和依靠物质享受才有意义,而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民服务、多做好事实事,才能真正有意义、有价值。只有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人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也就才能真正受到人民的首肯和尊重。
二
企业管理的知和行的背离体现及措施
“知”,即管理理念;“行”,即执行实践。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是一个“知行统一”和“知行合一”的过程。但是在实践中,理念与执行不能完美结合,因“知”与“行”的背离而导致的问题普遍存在。
一、企业管理“知与行”的背离表现及问题
(一)理念和行为缺乏,不知不行
“不知不行”,主要指对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缺乏认识,现代化的经营管理信息掌握不当,导致相应的经营管理行为缺失。一是“竞争”意识淡薄,缺少危机感。在基层,一些管理层面人员在社会竞争与同行业之间的竞争中,并没有产生紧迫感,这是一种缺乏竞争与自我竞争的表现。只看眼前利益,不具备危机意识。二是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意识及使命感欠缺,缺乏理念,更缺乏执行的积极性,更不会用辩证的方法去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理念与行为缺乏,当然无法实现“知行合一”,是“知”与“行”背离的最严重表现。
(二)执行力不强,知而不行
知而不行,指一些管理者,具有一定的管理理念,但缺乏具体的行为跟进,想的多、说的多,没有行为落实或没法行为落实,提出一些惊人的标语口号,或者引入一些新潮的经营理念,但缺乏相应的行为措施,只有心动没有行动,使企业经营管理流于形式主义。太多的标语口号、形式主义、高谈阔论,是企业管理不善的一个主要根源。
以服务人民为荣 以背离人民为耻-二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同志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鲜明地提出:“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这对我们全体共产党员包括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思想作风修养,如何加强道德修养,去坚持党的宗旨,去为人民服务,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我们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纵览党近八十五年的奋斗史,就是一部为人民献身、为人民服务的光荣史。“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这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生动体现。一代代的共产党人,坚守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勤务员”的信念,锤炼党性,指导行动。战争年代,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建设和改革年代,公而忘私,竭诚为群众谋利益。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每一个共产党员、党的干部,千万不能丢掉这个优良传统,而应该爱护它,珍惜它,发扬它,光大它,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坚持“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对于共产党员来说,本身就是党性的鲜明体现。是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同认真学习、遵守、贯彻、维护党章,同自觉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作为党性修养必修课,作为道德修养必修课,自觉把“官职”视为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把“权力”当做为人民服务的工具,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行动准则。特别是把对人民群众真挚、深厚的感情,融化到所从事的工作中去,时刻把他们的冷暖挂在心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向人民负责,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怎样做到“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怎样在全社会形成这样的良好风气?需要带动,需要榜样,需要促进。在这方面,我们共产党员和广大党员干部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的同志首先要身体力行,自觉做为人民服务的好模范。一事当前,先为人民群众着想;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到高于一切的位置,自觉自愿地服务人民,奉献人民。同时还要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勇于同一切背离人民、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我要为众人,营私以为羞”。同志的佳句正气浩然,激浊扬清。我们共产党员、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只要知荣明耻,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能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尤其是影响和带动广大青少年,奉献社会,热爱人民,关爱他人,抵制和消除损人利己的不良现象,营造出一个“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