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下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8 09:09: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背景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WTO背景下贸易策略
贸易与环境问题早已成为学术界及WTO关注的重要问题。其中,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逐渐增多,引发了GATT/WTO下的多起贸易争端,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就我国而言,环境措施已经对纺织、机电、食品等行业的进出口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随着发达国家出台的环境措施不断增多、加严,环境措施对贸易的影响将是深远和多方面的,因此,加强环境措施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研究对于我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在WTO框架下的界定
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TradeRelatedEnvironmentalMeasures,简写为TREMs),是为保护环境之目的而作为国内政策或根据区域或多边协定采取的具有重大附带贸易效果的法律、法规及行政措施。在WTO第一届部长级会议上提交的《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报告》中有对TREMs的描述,将为环境目的所使用的贸易措施和具有重大贸易效果的环境措施统称为TREMs。在WTO框架下,TREMs主要包括强制性环境措施、自愿性环境措施和环境经济措施。
强制性环境措施主要是环境技术法规,包括对产品有毒有害成分的限制性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卫生及动植物检疫标准等强制性规则。GATT第20条环境例外条款、TBT协议和SPS协议都与此类环境措施有关。自愿性环境措施是指在产品的包装、环境标志、环境管理认证等。随着各国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此类环境措施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环境经济措施包括各种环境税费和环境补贴等,有利于激励生产者采取环境友好的技术和方法,开发环境友好的产品。WTO协议中针对TREMs的规则是零散的分布于不同协议的条款中的,并且大多与GATT第20条环境例外条款有关。在GATT/WTO争端解决历史上与TREMs有关的著名案例有金枪鱼案(1991年)、海龟/海虾案(1998年)、石棉案(2001年)等,在这些典型案例中WTO所表现出来的总的原则是:一方面承认各成员方为了保护各自的居民、动植物生面健康和防止污染环境,有权制定本国的环保政策并组织实施;另一方面则要求这些TREMs不能妨碍世界自由贸易体制的正常运行,使环保措施成为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
二、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TREMs的特征和趋势
随着各国的关税水平进一步降低,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活动的余地明显减少。然而,出于环境保护初衷而存在的GATT第20条环境例外条款则在WTO体制下开了一个“环境窗口”(EnvironmentWindow),这就为某些贸易保护主义者不承诺相关的国家贸易规范提供了辩解的依据。随着环保问题日益被各国政府所重视,各种名目繁多的TREMs必将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从而引发贸易摩擦。近年来国外TREMs有了较快的发展,标准日趋严格,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国美国、欧盟和日本的TREMs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较大。这些国家的TREMs发展呈现以下特征和趋势。
疫情背景下云德育课程探索
摘要:在肺炎疫情爆发的的大环境下,很多学校都无法正常开学,学生都没有办法返回校园,技工学校也是如此,但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还得继续。在这个疫情期间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技工学校运用云德育课程方式来开展,在互联网线上对学生实施思想以及行为的教育与管理,提升技工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水平。本文主要对疫情背景下的云德育课程的教学方式与内容进行探究与分析,旨在更好的利用互联网线上教育平台来丰富技工学校德育教育的途径,丰富德育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增强技工学校云德育教育的水平与质量。
关键词:疫情;背景;云德育课程;探究
面对全面爆发的肺炎疫情,技工学校必须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德育教育工作,这是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与基础。因此,技工学校的教师可以运用微课、钉钉等方式来对学生展开思想道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情怀教育等等,逐渐塑造技工学校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与职业素养,推动技工学校学生取得更好地发展。
1疫情背景下开展云德育课程的重要性
在较为严峻的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全球很多学校均不能如期开学,学生都滞留在家里,缺少学校制度等条条框框的制约与规范、缺乏教师面对面的教导与约束,很多学生慢慢出现懒散、价值观偏差等问题。近些年来,德育教育工作一直是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必要内容。由于受到肺炎疫情的影响,德育教育工作由线下教育改为线上教育,运用云德育课堂来拓展德育教育的形式、丰富德育教育的资源与内容。为了能够更好地响应我国教育部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技工学校通过对前疫情防控形势与现状的把握,积极的将疫情防护知识、技巧以及心理健康辅导等工作融入到线上德育教育的内容当中。在云德育课堂中运用案例分析、问题导入以及在线互动形式,打造出一个独树一帜的德育云课堂。与此同时,在疫情期间运用线上云德育课堂,能够将更加精彩的德育教育内容通过视频、图片以文章等形式传播给技工学校的学生,如抗“疫”英雄的视频短片及案例等,这些都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与情怀,使得技工学校的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学校、教师以及社区的各项疫情防控工作,并发挥自己的余热去帮助周围的亲人、朋友、邻居等共同抗“疫”,有利于更好地塑造与提升技工学校云德育课堂的教学效果与质量。
2疫情背景下的云德育课程的教学探索
低碳旅游背景下酒店管理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低碳旅游是20世纪90年代,人们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与模式;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低碳经济概念的行业受到了全球的关注。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关于“向低碳的旅行与旅游业”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碳旅游”概念;2010年国务院推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这说明未来的旅游业将朝着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酒店作为旅游景区的必要设施,是游客旅游与休憩的媒介与载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星级酒店评定标准》,酒店的硬件设施与软件水平都关系着酒店的星级标准,而酒店的软件水平就是体现在服务水平,反映在管理模式与体制上。随着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与推广,景区的酒店管理体制与模式必将做出一定的改变与完善。为此,将低碳旅游与景区酒店管理相结合进行研究,从目前来说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与借鉴作用。本文从低碳旅游的现状以及低碳旅游对景区酒店管理的新要求入手,深入分析目前酒店管理在低碳旅游标准下所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实际情况与低碳旅游的相关要求,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低碳旅游的现状
低碳旅游就是一种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方式,倡导低能耗、低污染与低碳排放量的绿色旅游。本质上说,低碳旅游是一种低碳生活方式,也是我国未来服务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与战略;其主要体现三个方面:旅游模式的转变;提倡节约、绿色的旅游风气;加强旅游的智能化反战,建立旅游业的循环经济模式。事实上,我国的低碳旅游早已在民间开展起来。1999年,九寨沟旅游景区开始实施禁止外来车辆进入景区、统一采用绿色环保观光车的措施,有效控制了汽车尾气排放,保证了九寨沟的空气质量;同年,九寨沟管理局启动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完成退耕还林(草)400公顷等等;从2001—2010年已分别累计投入2105万与21045万。九寨沟能够多年一直保持清澈见底的水,与其采用低碳、环保的旅游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国内知名的低碳旅游景点还有燕子沟、峨眉山以及张家界等等。
三、低碳旅游视角下景区酒店管理的涵义与要求
景区酒店管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企业管理模式。景区酒店作为服务产业,其提供的产品就是服务,服务就是需要与人打交道。原先的酒店管理多数是以“宾客至上、服务第一、以人为本”为服务宗旨,奉行“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服务,就没有满意的顾客”的管理模式。然而,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对以前这种景区酒店管理模式进行改变。低碳视角下景区酒店管理的涵义应该是:在“宾客至上、服务第一、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下,以低碳、低能耗以及低污染的绿色服务手段模式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低碳旅游概念对景区的酒店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在旅游酒店内部营造清洁、环保、绿色、安全的工作环境,搞好“旅游酒店、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二,关注企业整体形象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最终实现;第三,以“绿色环保理念”引导“绿色服务”,树立“绿色旅游酒店的形象”;第四,完善从生产设计、能源与原材料选用、设备管理等环节,使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利用合理化,经济效益最大化,人与环境的危害最小化,强调生态保护。
接受美学背景下旅游翻译
一、引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与国外的交流日趋紧密,旅游行业对外开放的力度与广度都不断加强。旅游翻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对外交流及人文环境建设的水平。随着宣传意识的增强,旅游翻译的质量已大为提高,但现实中国外民众对我们旅游翻译的认可度、接受度仍然不高。鉴于此,本文试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对如何提高旅游翻译质量进行初步的探讨。
二、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上世纪60年代起源于德国的一种文学批评范式,它源于现象学、阐释学、俄国形式主义等文学理论,是以读者的接受实践为研究主体的一种理论体系。在传统文学理论的视角下,作品的意义是绝对的,否认社会存在对作品的制约作用,读者只能被动地对其单向静观,这割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联系,否定了读者的能动参与作用,将文学活动中作者、作品、读者这一动态过程切割为封闭的、互不相连的片断。作品作为审美客体只具备潜在的审美价值,是一种“可能的存在”,读者的阅读活动是将其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实现审美价值的唯一途径。[1]23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在接受过程中的能动参与,认为其对作品意义的实现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作品的历史本质不仅仅是作家对作品的创造,更是读者对作品的接受。[1]52作品并不是向每一位读者都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更像是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作品意义的实现是作品本身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一个运动过程,它是一种动态产物,不是绝对静止和绝对客观的东西。[2]608-609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任何作品的接受和判断都必须以下列因素为基础:对文学规范的预先认识,对已经熟悉的作品的形式技巧和艺术风格的了解,以及过去积累的审美经验。[1]80这些认识和经验先于读者对该作品的主观理解和心理反应。一部作品会通过公开或隐蔽的信号、人们所熟悉的特点或含蓄的暗示,把它的读者引向一种特定的接受方式,它一定唤醒读者对过去作品的记忆,引起一定的审美期待。[2]606读者不是被动地做出反应,而是积极地参与,作品通过读者的这种参与,才进入一种连续变化的经验视野中。
三、接受美学对旅游翻译的启示
接受美学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应用于翻译研究领域,并对当代翻译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3]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中心论,其对翻译研究的重要启示就是要转换视角,把研究重点转向目的语读者。从这个角度来看,翻译的成败取决于译文能否被读者理解和接受,其直接关系到翻译目的和文本功能的实现。[4]目的语读者积极地介入到原文、译者、译文三方所形成的对话关系,这有着两层含义:一是目的语读者能动地接受和吸收原语文化;二是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发生着变化,其期待视野在译文的传递过程中逐渐扩大,期待视野的扩大反过来又影响其对译文的接受,两者相辅相成。[5]旅游翻译以外国人为对象,以推介旅游为目的,其翻译效果取决于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情况,这与接受美学的立论精神是一致的。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探讨接受美学对旅游翻译的启示。
课改背景下名师缺乏论文
[摘要]自课改以来,在中小学出现了许多名校和名校长,但在全国叫得响的课改名师却并不多见。其原因主要有:统一的备课制度和教学模式,成就了学校却限制了教师;多变的课本繁荣了市场却难为了教师;先进的课改理念明白了专家却困惑了教师;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凸显了学生却淡化了教师。名师必须在理念和实践的结合点上做出示范;名师必须熟练地把握课程标准和整个学段的教材体系;名师必须有很高的课堂教学效率并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师发展;名师
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在中小学出现了许多名校和名校长,这些学校大都以课堂教学改革出名,如江苏省的洋思中学、东庐中学,山东省的杜郎口中学等。然而与名校群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全国叫得响的课改名师却少之又少。人们都热衷于到名校参观学习,而名校除了校长有名,教学模式有名,有影响的教师并不多。人们不禁慨叹:现在是名校群起而名师缺失的时代。
一、名师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统一的备课制度和教学模式,成就了学校却限制了教师
在中国教育界喊得最响的一句话是:有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看一下近几年出现的名校,大多都是有一个好校长。校长有创新意识,认真钻研教学理论,在实践中创立了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然后以行政的手段在学校推行。在推行的过程中遇到阻力就“不换思想就换人”,通过各种奖惩制度推行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甚至硬性规定每堂课教师讲授不能超过多少分钟,学生练习不能少于多少分钟。这些严厉的管理措施对于促使教师们强行接受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一定作用。特别是在课改初期,大多数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还不能掌握,通过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老师们强行人规,在实践的过程中慢慢感悟,是有引领作用的。对于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来说,连一些起码的课堂常规都不熟悉,规定一些课堂教学的模式让他们遵循,确实有助于他们的成长,也有助于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在这种整齐划一的管理措施和统一的教学模式下却难以出现名师,因为名师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我们看到的是校长的思想而不是教师的思想,看到的是学校的统一模式而不是教师的个人风格。到处做报告的是校长而不是教师,教师外出讲课也只能是对学校教学模式的展示和诠释,他们介绍的是学校的改革而不是自己的教学思想;在学校他们只能算是集体中的一分子而不是独特的自我,他们会成为名校的教师但难以成为名教师。
动态背景下企业柔性财务策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环境带给企业的深刻变化是:复杂、动态与不确定性。我国企业不仅受到经济体制转轨与经济结构转型的双重约束,还受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这些都使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更为凸显,同时也导致了价值转移与范式转变,由此带来了产业升级、战略变革与创新等问题。战略作为协调企业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有机系统,在企业环境发生变化时必然会提出转换或变革要求,以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延伸,是实现企业战略的资金支撑和关键后盾。因此,如何根据变化了的环境调整财务战略,保持其与企业战略的动态一致,是企业财务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柔性战略观的提出
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不少学者开始关注环境、战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问题。学者阿尔里奇(1979)、钱得勒(1962)、安得鲁斯(1972)和查尔德(1972)等人认为,环境是真实的,组织与环境是相互分离的,所有构成战略态势的环境要素都独立于观察者。战略制定者必须通过扫描客观存在的环境以发现机会和威胁,并找到与这一环境事实相匹配的最佳战略方案,理性的分析过程是寻求特定环境态势下最佳战略方案的关键。为了应对动态变化的外部环境,企业需要谋求战略变革和创新,原先用于制造业的柔性思想逐渐被应用到了企业管理中。柔性(Flexibility)是指能够对变革或新情况做出反应或适应的质量。安索夫首先(Ansoff,1965)将柔性思想用于企业战略管理,提出了柔性战略观点,认为企业柔性包括内部柔性和外部柔性。其中内部柔性(internalflexibility)是指组织快速适应环境要求的能力;外部柔性(externalflexibility)则是指组织能动地影响环境的能力,它通过保护性(防御性)策略或开拓性(进取性)策略来减少组织的脆弱性。刘益、李垣等(2005)认为,柔性战略不仅仅是一种适应性战略,它更强调创造或利用变化。或者说,它是一种破坏旧的竞争优势并通过变化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的战略。阿克和马什卡雷尼亚什(Aaker&Mascarenhas,1984)提出了实现柔性战略的方法(如多元化、投资于未经充分利用的资产以及减少专用性承诺等)。桑切斯(Sanchez,1995)则结合资源理论和能力理论,认为柔性战略的成功实施依赖于两方面,即企业可用资源的固有柔性(如备选资源的使用范围、资源的转换成本与转换时间)以及企业运用现有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柔性战略观是指企业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时,为了实现战略目标,通过运用、整合或创造内外部资源,对环境变化做出的能动性反应。理解柔性战略观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柔性战略关注环境的变化强调利用变化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而不是仅仅适应环境变化。
(二)柔性战略强调的柔性是建立在稳定性基础上的韦克(Weick,1982)指出,绝对的柔性使组织不可能保持一致性和持续性的感觉,容易导致决策混乱。范汉姆(VanHam等,1987)强调,对于保持一致性和组织的控制能力而言,稳定性是柔性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在强调运用柔性战略的同时,并不是要否定传统战略的刚性和计划性,它是刚性基础上的发展。
(三)柔性资源与能力是实现柔性战略的根本保证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企业必须有能力发现新资源并整合、配置它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以使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粮食安全背景下农业跨国种植
由于世界各国农业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以及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粮食需求的增加和气候的影响导致粮食价格的不断上涨,农业跨国种植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热门话题,并引起各国学者和政治人物的高度关注。作为一个农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而人口众多的国家,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近年来中国农业跨国种植案例的增多,这也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农业跨国种植的热议。中国农业跨国种植不乏成功的案例,但同时,也遇到许多困难甚至遭遇失败。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在对国内外农业跨国种植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当前开展农业跨国种植的原因、障碍因素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利于中国农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农业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农业跨国种植是指通过海外农业直接投资,发展农业种植园区,以带动本国富裕要素走出国门和促进本国粮食安全。广义的农业跨国种植既包括农作物的种植,也包括畜牧的养殖、水产品的养殖和捕捞。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鼓励国内个人和企业“走出去”,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发土地、林业以及渔业等农业资源。中国开展农业跨国种植至少具有四方面的意义:一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内粮食的安全,间接上也有利于缓解了世界粮食短缺的压力;二是为我国的资本输出提供一个重要窗口和渠道;三是有利于帮助东道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能力,解决其粮食安全问题;四是在开发国外丰富农业资源,降低中国农业企业生产成本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农业融入全球农业大循环。总之,农业跨国种植既能向当地传播先进的生产经验,又能给企业带来利润,有很好的示范效应。
1国外农业跨国种植历程
近年来,由于许多粮食进口国意识到,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容易使自己受到粮食价格飙升的冲击,更关键的是容易遭受到供应中断的风险。于是许多国家政府、金融投资者和企业积极寻求投资海外农田,纷纷到海外租(买)地种粮。这些投资国主要来自于东亚和南亚国家(韩国、日本、印度、中国)、海湾国家(卡塔尔、阿联酋、沙特阿拉伯)以及欧盟和美国等国的私人投资者,其中日本与韩国是其中的代表。目标国主要分布于以下地区:中亚(巴基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东南亚(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非洲(埃塞俄比亚、苏丹、莫桑比克和马达加斯加等)、南美洲(阿根廷、巴西等)以及一些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如乌克兰、俄罗斯等)[1]。另据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估计,自2006年起,海外农作物种植共涉及约1500-2000万hm2土地。
1.1日本
从20世纪40年代起,日本开始在东南亚建立农场,20世纪80年代又将垦荒范围延至中国等地。据韩国《朝鲜日报》2008年3月4日报道,“日本在世界各地拥有1200万hm2农田,相当于日本国内农田面积的3倍左右”。目前日本与巴西、阿根廷、俄罗斯、中国、乌克兰、新西兰、印尼和美国等国的农场签订了玉米等饲料作物种植协议。特别是近年来日本加快了对巴西农业“走出去”的步伐,日本是巴西农业的最大合作者,目前在巴西的150万日本移民中至少有30万人从事农业[2],他们在巴西各地开设大型农牧公司,生产大豆、鸡蛋、蔬菜、蚕丝等主要农副产品。2008年三井物产在巴西投资100亿日元建立种植农场。该农场面积达10万hm2,除种植玉米和棉花外,仅黄豆的种植面积就有2.7万hm2。
1.2韩国
新消费背景下营销的新趋势
十年前,山东某白酒企业研发了一种新型芝麻香型的白酒。上市过程中,招商没有问题,铺货、人脉、团购、启动资金、团队等也没有问题,然而销售人员却发现企业原来设想的新香型并没有受到消费者的拥趸。企业召开的专题研讨会上,销售人员一致认为,需要给消费者一个购买芝麻香的理由。企业推广部门经过调研总结完善,并根据一些营销理论指导,找到了一个理由并将之作为广告语进行传播—“中国芝麻香的原创者”!企业深知没有坚持就不可能在消费者心智中扎根,然而,长达近十年的推广期过去,现在企业却处于待价而沽的地步。问题出在了哪里?认真研究发现,中国的营销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是主要原因。中国经济连续40年的高增长解决了人们“从无到有”的消费问题,而现在,消费市场处于“从有到优”的升级阶段。过去,大部分行业的增长主要依赖人口红利,现在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发生了改变,大部分的传统行业已经进入了存量时代甚至负增长时代。渠道不断变革,技术进步带来新的沟通方式,加之金融交易方式的赋能,消费出现与过去不一样的特点和趋势,进入了新消费时代。新消费环境下的企业营销逻辑在变。过去销售人员引以为豪的是招了多少家经销商,开发了多少家终端。而近几年,企业营销会议上销售人员更多的是期望给消费者一个购买理由!这是好的变化,但工作到此还远远不够,因为消费者需要的绝不是简单的购买理由。那么新消费环境下营销的使命是什么呢?我们研究认为,企业营销是基于人性洞察和假设的行为科学。营销是战略层面的问题,它要解决企业目标消费群体中80%的客户在80%预设环境下形成80%的购买的问题,营销需要提供的是消费者购买的必要原因。理由更多只是措辞或借口,不是唯一,也不真实;而原因是充要逻辑,是具备一定的条件后,就会大概率出现的结果。销售工作有时候能够弥补营销工作不足,但不会芝麻香的白酒?企业如何避免自嗨式“叫卖”?72arketingonLine营销在线M替代。销售工作的重点在于围绕渠道成员或消费者达成交易,有时候错误地解读销售会误导营销。举例来说,某品牌断货,消费者因此选择别的品牌。断货是消费者购买别的品牌的理由,但它不是原因,不能就此断定,消费者喜欢被选择的那个品牌。如果营销工作围绕这些随机的事情做工作,一定会迷失方向。战略高度就是底层逻辑,产品属性决定营销始点。回到开篇案例,企业出现了什么重大战略错误呢?对于酒精饮料这一产品,消费者关注的是口感是不是对味、饮后有没有不适感、能否用于重要的接待场景、品牌是否有文化底蕴等。香型只是为了区分不同味道的品类表达,不是消费核心利益点。因此,无论是原创者还是跟随者,叫芝麻香还是浓香,消费者不会关心。上述案例自嗨式的叫卖不可能与消费者形成心智共鸣,也唤醒不了消费者购买的意愿。这种情况下,企业营销人员错误归因,结果可想而知。新消费背后是消费人群迁移和环境变化呈现的新特点,新消费环境下营销呈现出四大趋势:
1.营销以客户细分为前提和必需
增量时代,企业营销要解决的是更多的人来卖,和更多的用户来买,即包政老师所说的“大量销售”时代。上游以规模和效率为导向,下游以深度捆绑渠道来到达终端和影响消费者。存量时代下的营销工作,要求企业聚焦某一类或者某一人群的需求。从需求规模满足的先后顺序上来看,大量需求(大众需求)已经得到很好的供给满足,后进入者按照满足次大量需求到中众需求再到小众需求的顺序来开展营销工作,更适合做大企业。譬如白酒行业比较成功的品牌江小白,诞生于2012年,恰好是存量时代到来的拐点。它成功的核心逻辑,就是满足每个市场中的自饮小瓶消费,虽然这个细分场景比例不高,但在全国市场足以成就一个品牌大鳄。
2.营销增长必须建立和用户的深度连接关系
包政老师在《营销的本质》一书中讲到,营销的本质是要和目标客户建立一种商务关系。这种商务关系一定受制于当时的商务环境,如技术、媒体、金融,围绕消费者商务关系中不同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时间、空间分离组合,形成不同的商务模式或营销模式。一种产品让全国用户消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经营用户、让用户持续消费,构建本品牌消费生态,成为增长的重要逻辑。
3.品牌和传播成为营销重中之重
XBRL背景下的审计问题研讨
【摘要】XBRL报告技术的应用,给财务信息提供了更加强大的解释和分析平台,提高了商业报告的透明度和数据的安全性,使财务呈报的周期缩短,实现了财务信息提供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但同时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挑战。文章在探讨XBRL环境对审计工作产生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些影响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XBRL;问题;采取措施
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是XML(可扩展标记语言)用于财务报告信息交换的一种应用,是目前应用于非结构化信息处理尤其是财务信息处理的最新标准和技术。它对财务数据进行特定的识别和分类,并为财务信息提供更加强大的解释和分析平台。除了提高了商业报告的透明度,XBRL在财务报告的使用通过加强计算机系统之间数据流的控制进一步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我国于2008年10月正式成为XBRL国际组织的成员,这对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会计信息化方面的国际影响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其技术性能相对于传统报告模式存在很多差异,导致XBRL环境下的审计工作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改进审计模式,以适应实时提供财务信息的XBRL报告环境。
一、XBRL报告技术的优势和缺陷
相对于传统技术,XBRL报告技术的优势有:1.运用XBRL可快速、精确地搜索信息。XBRL格式文件的所有数据都有相对应的标记,并且相关的信息互相链接。用户可快速搜索特定目标数据,而且可方便地将有关的信息导入其他系统以便进一步分析。2.XBRL确立了不同应用程序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标准格式,提高了数据的共享程度。3.由于XBRL所有的报告都是从单一信息源产生,所以无须多次录入财务信息,避免了错误数据录入的风险,增加了数据的可信度。4.XBRL是一个开放的、平台独立的国际标准,使用者不需要支付任何版权费用。过去人们进行商业报告数据编制、整理、分析和交换时费时费力,采用XBRL后,商业报告和财务数据信息交换变得简单了。
虽然XBRL报告技术有许多优势但也存在缺陷。1.当企业使用XBRL后,并不能保证企业创建XBRL报告时使用的分类标准是恰当的。2.在使用XBRL编制财务报表时,会计科目准确地映射到对应标记非常重要,它将确保恰当的数据检索。如果映射准则出错,将会导致在财务信息实时生成过程中,财务报表的错误风险增加。3.XBRL不限制任何人生产和电子化的财务信息,网络上的信息可能在未被授权的情况下被创建和篡改。4.XBRL是通过专门的XBRL转换器或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财务软件内嵌的XBRL适配器将会计信息转化为XBRL文档,由信息用户自行采用财务分析软件和阅读软件来使用会计信息,XBRL转换器或适配运用器都是比较复杂的。
传媒背景下播音主持艺术要素
作为最强势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体,电视以无与伦比的视听感染力,使其拥有超强渗透力和广泛的影响力。电视播音主持则是体现电视传媒这一优势的中心环节,它决定着电视节目的基本风格、宗旨和定位,从现代传媒视野关照和考察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要素构成,无疑对电视媒体能否在社会视阈实现成功传播意义重大。不过分地讲,一个电视栏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是与其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艺术形象息息相关的。因而,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荧屏形象只有具备极大的艺术魅力、极高的审美价值,才能获得观众发自内心的喜爱和认可。必须承认,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自身魅力不是由某种单一的元素所决定的,而是多重因素综合设计和作用的结果,因此,细品和研究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艺术审美的内涵构成,对于如何塑造优秀的电视栏目主持人,打造成功的、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和喜爱的电视栏目至关重要。
一、视觉形象和内涵构成
电视传媒是当代大众文化有力的推动者,正如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所指出的:“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从传媒视野考察电视播音主持就没法脱离视觉文化的维度,电视播音主持的艺术形象,首先是“可视”,其次才是“可感”。如果要对影响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艺术审美的因素做一个区分和细究的话,我们可以大致将之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外在视觉形象的包装和打造,二是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自身气质、人格、能力、素养、内涵等等。前者通常是由电视栏目编导根据具体的电视栏目的需要,对电视播音主持人进行外在试听形象的设计,它必须服务服从于电视栏目风格、趣味、宗旨和定位,同电视栏目的总体风格保持一致,甚至成为向观众阐释和宣传电视栏目的“符号”和标识,有时某个知名电视播音主持人立刻就让人联想到某个知名的电视栏目,反之亦是如此。如崔永元之于《实话实说》、王小丫之于《开心辞典》、李咏之于《咏乐汇》、朱军之于《艺术人生》等等,我们可以看到电视播音主持人与电视栏目两者之间是如何交相辉映的,但同时也必须指出的是,同一主持人在不同电视栏目里的视觉形象也是有差异的,这主要由其电视栏目定位所决定,如王小丫主持《开心辞典》和主持《经济半小时》的形象设计风格就截然不同,前者形象亲切、随和,略带点俏皮甜美,后者形象知性、庄重、大方,不仅仅是着装、发型、化妆等外在的形象设计,而且在个人气质、谈吐、修养等方面也要服从于电视栏目的总体需要,因而带有强烈的规定性。显而易见,一个电视播音主持人的素质、修养、内涵、能力对于主持人自身的成功而言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一位成功的电视播音主持人,从来就不是被刻意包装和打造出来的,如果其自身不具备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扎实的文化底蕴、渊博的知识基础、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艺术修养,无论将之放到哪个电视栏目,他都无法获得成功。所以,一名有魅力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不仅要有端庄的外在形象、落落大方的仪态和举止、不俗的气质和风度,而且要口齿伶俐、善于交流和表达、思维敏锐,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要能够应对任何突发性情况,把电视节目调控得起伏自如,从而带给受众愉悦的审美感受。
二、社会视域中的价值面向
我们应该看到,就电视播音主持人艺术形象的审美而言,它所传达出的内涵远远超出电视播音主持人本身,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艺术形象,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艺术内涵不仅仅止步于主持人自身的知识结构、性格特征、人格魅力、人生阅历等等,而且还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体现其社会学价值。应当说,社会文化视阈中的成功,电视播音主持人艺术形象并不仅仅由其自身决定,也不是由某单一因素所决定,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因素综合作用和共同建构的结果。由于电视节目的定位、策划、组织和传播等各方面的差异,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因道德示范、政府喉舌、社会声言等等社会功能的不同而体现其审美价值。如在《新闻联播》里主播市政新闻、国际时事的央视新闻主播罗京、张宏民、杨柳、邢质斌等人,他们把握着政府主流话语的传声筒,在主播新闻的时候体现的是国家形象的传播,向大众诠释政府政策、方针等等。在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这样一个高级媒体平台上,电视播音主持人代表的是国家意志,而非个人意志,这也决定他们往往着装庄重、神情严肃、正气凛然,播音主持时体现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风格,字正腔圆、一丝不苟。在对外传播的时候,他们气度恢弘、儒雅庄重,举手投足之间传达出来的是“泱泱大国”和“礼仪之邦”的风范,也成为“国家形象”的代言人。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也是对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积淀的一种视觉形象传达,他们与社会文化、历史传统和主流价值观等等构成一种独特的电视媒体传播所呈现的表里关系。如名噪一时的著名“曝光类”电视新闻节目《焦点访谈》,以“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作为电视栏目的价值定位,其中敬一丹、王志、方宏进等主持人以揭露社会阴暗面,为生民立命,心怀强烈的对党和人民负责任的精神,以媒体发声,践行的是“媒体乃社会之公器”的职责道义所在,因此,他们的荧屏形象大多着装正式、神情肃穆、举止有度,怀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前央视著名主持人倪萍说:“我渴望传播美好的事物,我对假、恶、丑的事物在骨子里是有明确的价值判断的。”[1](P123)他们的主持人形象更多地诠释了他们为社会呼唤正义、鞭笞不公、激浊扬清的社会形象代言。因此,他们作为电视播音主持的形象深入民心,其社会学意义远远超越了其自身的艺术内涵。这就决定了播音主持艺术在创作上必须要实现认识、教育、宣传和审美等等社会功能,这样才能树立起自身在社会文化视阈中的艺术形象。
三、发声条件与语言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