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8 08:05: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北方地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北方地区小型农田水利施工探讨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的农业得到了跨越性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出了一份巨大的力量。因此,在近些年来,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的提高。在我国北方地区,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是最普遍的,也是支撑农业发展的重要工程。因为地域差异等原因的存在,北方的地形、农田形式等都跟南方等其他的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北方地区,我们采用了特殊的方式以及手段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研究与控制,尽量减少其中的不利因素,保证其发挥最大的功效。虽然在一直不断的改进,但是其中还是有些问题的存在,在本论文中我们将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改善的策略。

关键词:北方地区;农田水利施工;存在的问题

1北方地区小型农田水利施工存在的问题

1.1农田水利施工的管理较混乱,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的配合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过程的优劣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是否过关以及整个工程的效益。因此,在工程的施工环节加强对其进行管理是尤为重要的。在我国北方多数的地区,只要是稍微正式一些的施工单位以及正式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都会加强对其的管理。因为他们都意识到了管理的重要性,所以对其也越来越重视。因为农田水利施工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其中所涉及到的管理部门也并非只有一个。它往往会牵扯到水利、国土、农发办等多个部门。如果想将整个工程管理好,是需要这些部门高度配合的。而现在的问题就在于部门之间缺乏密切的、协调的配合,因此也造成了农田水利的施工中管理较为混乱。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想法和方案,他们的立场也不同,这就造成了建设中存在着混乱无序的现象。缺乏统一的指挥以及系统的规划。

1.2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的能力与素质还有待提高

查看全文

北方地区果品加工管理论文

提要:本文对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我国北方地区的果品生产与加工情况略作考述。文章认为:这一时期,该地区的果品生产取得了一定发展,主要表现在:枣、栗、桃、李、杏、李、梨及林檎、柰、柿等传统果品,种植区域有所扩展,见于记载的品种显著增多,涌现了不少名产及著名产区;葡萄、石榴、核桃等外来果品逐渐得到推广,开始在当地果园中扮演重要角色,并对当地的果品消费产生了实际的影响。当时这一地区的果品加工,主要是制干、作脯、腌渍、作果油、作果麨及加工果酒,某些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为后代所长期延用。

关于魏晋—隋唐时期(约相当于公元三至九世纪)我国北方地区的果品生产与加工的情况,农史及中古史研究者虽曾间或言及,但均十分简略,不能使人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总体印象。有鉴于此,笔者多方杷梳史料,试图对此作一力所能及的考述,以期对当时这一地区的果品生产与加工情况,获得一个较为全面而具体的认识。综合有关资料,我们可以肯定:这一时期该地区的果品生产与加工较之前代有一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一、传统果树品种增加、分布区域扩大,并涌现了一批优质名产和著名的果品产区;二、汉代以后陆续传入内地的多种外来果品,这一时期逐渐在北方地区推广种植、成为常见果树,并在当地民众生活中产生了实际的影响;三、果品加工较之前代亦有所进步,果品加工方法多种多样。以下分别略作陈述。

一、传统果品继续发展

魏晋—隋唐时期,北方地区的当家果品仍旧是本地原产的枣、栗、桃、李、杏、梨等若干种类,但这一时期,上述果品的生产在前代基础上又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品种增加、产地扩大、名品辈出,这在郭义恭《广志》、贾思勰《齐民要术》及其它文献中多有反映。以下略加分述。

1、枣自上古以来,枣即是北方地区的当家果品之一,先秦文献中已有栽培和收获的记载[1];至汉代,已出现安邑(今山西夏县、运城一带)等著名产区,生产规模甚为可观[2]。

至魏晋—隋唐时期,北方地区枣树种植甚为广泛,晋·傅玄《枣赋》称:当时枣子分布,“北阴塞门,南临三江,或布燕赵,或广河东”,其枣“离离朱实,脆若凌雪,甘如含蜜;脆者宜新,当夏之珍,坚者家干,荐羞天人。……”[3],诚为分布广泛的美果嘉啖。

查看全文

中古时期北方地区畜牧业发展论文

提要中古时期,我国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畜牧经济的比重曾有明显上升,畜产结构也发生了大变化,具体表现为:畜牧区域曾向内地显著扩张,大型国营和私营畜牧业一度相当繁荣,农耕地区家庭饲养规模也有所扩大,羊取代了猪成为主要肉畜。但经过一段上升和繁荣之后,畜牧业重新渐转衰退。上述这些变动,与人口密度的升降和游牧民族的内徙直接相关,是农耕与畜牧两种具有不同生态适应性和能量生产效率的经济生产方式不断竞争消长的结果,与所谓“胡化”和“汉化”过程互为表里。

【关键词】中古时期北方地区畜牧业

农史学家认为,进入传统农业时代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长期处于“重农轻牧的跛行状态”,与欧洲中世纪一直保持着农牧并重的局面迥然不同,作物种植特别是谷物栽培占据着绝对支配地位,畜禽饲养业则无足轻重。因而,自战国以来,中国农业乃是一种“跛足农业”,即作物种植与畜禽饲养发展极不平衡的农业(注:参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中国农学史》上册,科学出版社,1984年,56、75页。)。大体说来,这种看法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在长城以南地区,自战国秦汉以来,畜牧业的确基本处于农耕经济的附属和补充地位,并且从总体上说,其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的趋势。不过,具体就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而言,这种下降的趋势是波浪式,而不是直线式的。在某些历史阶段,这一地区的畜牧经济比重曾经比前一历史时期有明显的上升,中古时期即是如此。

关于中古黄河中下游畜牧业的问题,一些学者的论著曾有所涉及,比如关于中游地区畜牧业的分布、北魏时期的国营畜牧业、唐代的马政等均曾有所论述(注: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一文(收入其《长水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7年),为探讨东汉以后黄河长期安流的原因,曾对先秦至唐代黄河中游的农牧消长情况做了较多论述;史念海《隋唐时期重要的自然环境的变迁及其与人为作用的关系》和《论唐代前期陇右道的东部地区》等文(收入所著《河山集》5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对黄河中游的半农半牧地区和牧业生产有所论述;朱大渭《北魏的国营畜牧业经济》(收入所著《六朝史论》,中华书局,1998年),对北魏国家牧场建立的动因、实况及其与北魏统一北方及国势强盛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马俊民、王世平著《唐代马政》(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对唐代马政(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进行了较系统研究。除此之外,唐启宇《中国农史稿》(农业出版社,1985年)4章2节、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卷3章1节简述了魏晋北朝时期畜牧业向内地扩张的史实;高敏主编《魏晋南北朝经济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15章则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畜牧业做了简要概述。还有一些学者的论著对这方面的问题也略有涉及。但已有的成果多限于讨论局部性具体问题或做笼统简略介绍,目前尚未见有关于这一问题的系统综合性论著发表。),但关于中古黄河中下游畜牧生产的历史变动及其社会生态导因、经济意义与文化内涵,尚未见有专门的讨论。为弥补这一欠缺,笔者曾在《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注:参拙著《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04-124页。)一书中对有关问题做了一些初步探讨,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申论。主要问题包括:1.中古以前黄河中下游畜牧生产的基本面貌与发展趋向如何?2.中古时期本地区畜牧生产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动,原因何在?3.何以本地区畜牧经济在中古前期一度明显上升之后复转衰退?4.如何认识中古北方胡汉民族融合与农牧经济变动之间的关系?作者试图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为探讨古代中国(不包括中国西北草原地区)农牧经济畸轻畸重、跛足发展的过程与原因提供新的思路,并对所谓民族文化融合与农牧生产方式选择的关系问题提供粗浅看法。由于直接有关的资料并不充分,笔者对一些问题较多地进行了个人认为是合理的推测,所得出的结论恐难免有很大主观性,舛谬之处,恳请识者批评驳正。

一上古时期畜牧生产的基本面貌与发展趋向

考古资料证实,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前后,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始踏入农业时代的门槛,畜禽饲养业也应运产生。在新石器时代,这一地区的畜牧生产取得初步发展,马、牛、羊、猪、鸡、犬相继被驯化家养,我国传统的“六畜”逐渐齐备。各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都发现有大量的家养畜禽骨骸遗存,其中以猪的饲养最为普遍、数量也最多。考古资料显示:在河北磁山文化遗址中,已有颇多的猪骨出土;至仰韶文化及其后的龙山文化时期,家猪在各种家畜中占绝对优势,成为当时这一地区最为普遍饲养的家畜(注:参梁家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农业出版社,1989年,37页。)。至于原始时期这一地区的作物种植和畜禽饲养在经济比重上是否有明显的轻重大小之分,尚无法证明。

查看全文

关于中国绿色食物挖掘北方地区市场的销售策略

论文摘要:文章在研究市场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和企业发展的比较竞争优势及与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前景、出12’现状、存在问题,在借鉴外国经验基础上,要通过政策导向,作好市场定位和市场分析,加强营销管理的针对性,并通过选择适宜的合作竞争战略及方式,提高冲破绿色壁垒的能力以及扩大绿色食品出12’的规模和优化结构。

论文关键词:绿色食品;开拓东北亚市场;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出口多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市场覆盖率和市场占有率比较小,市场风险大。因此,我国要把绿色食品营销战略重点转移到东北亚地区,积极开发新市场,分散贸易风险,扩大市场的互补性和降低进入壁垒,在东北亚地区产品出口国中寻求合作伙伴,并通过与之开展的多种形式合作和针对不同合作伙伴,制定不同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加强开拓市场的能力,以此不断扩大市场的占有率和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本土化、区域化、国际化的发展目标

我国绿色食品企业市场营销在相当长时期内要加强本土化的建设和发展。本土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本国范围内进一步拓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二是在出口国实现本土化,取得本土化成功后再向区域化发展,区域化是若干本土化的集合,是向国际化发展的前期准备,也是更大范围的本土化。

(一)本土化和国际化营销要突出加强的工作

查看全文

新发展阶段南北区域差异的分析思考

[摘要]近年来,我国国内经济南北发展差异呈现出扩大趋势。南北方地区在经济总量、工业生产、创新能力、生产要素等方面差距持续拉大,对我国区域产业分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及“共同富裕”战略目标产生潜在影响。应理性分析、辩证看待南北差距问题,通过采取相关措施,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关键词]南北方差距;区域协同发展;新发展格局;共同富裕

近年来中国区域发展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南北方地区差距日益成为新的关注点。在后疫情时期,我国经济在整体快速恢复的同时,以南北差异为代表的区域分化日益明显,不仅关系到制造业产业的区域布局,更关系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要充分认识南北持续分化态势对我国的潜在影响,通过推动北方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南北产业链协作、发挥城市群引领作用、优化区域价值链分工等措施妥善应对可能的进一步分化。

一、南北差距持续拉大已成为新时期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突出表现

(一)南北方经济总量差距呈加速扩大态势

从2008年开始,我国南北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显现。特别是2013年经济增速放缓后,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加速扩大,2013-2020年北方GDP平均名义增速为6.3%,南部GDP平均名义增速为8.7%;北方GDP占全国的比重由2013年的42.57%下降到2020年的35.22%,而南部GDP由2013年的57.42%上升到2020年的64.78%,差距由2013年的14.85个百分点扩大到2020年的29.56个百分点,达到历史新高。2021年前三季度,在GDP名义增速TOP10省份中,北方占了半壁江山,罕见领跑。这一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带动北方多个能源省份名义GDP大增,名义增速远远高于实际增速,但这一局面能否形成持久增长动力值得关注。

查看全文

林业种植模式及养护研究

1临汾市乡宁县林业种植现状

过去,煤炭产业在乡宁县占据着重要位置,是绝大部分财政收入的重要依靠。但是,煤炭价格不断下跌,对其经济的持续性发展有较大制约作用[1]。在此压力之下,县政府将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重要立足点,对绿色产业发展做到足够重视。在县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不断努力下,其林业面积不断拓展,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和影响,主要包括水土保持和美化环境等。但是,乡宁县政府对于当地资源林业资源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主要就是对林业资源的美观作用进行过分追求,没有对其生态作用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当对树木进行种植的时候,过于重视承载植物的工具,没有看到林业资源的优势,其观念无法从根本上进行改变。除此之外,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当下,对于防护林的保护,国家对其重视程度有一定的降低,在此条件下,乡宁县乱砍滥伐的现象有所增加,导致林业资源减少,同时,当地的降水量比较大,造成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2我国北方地区林业种植模式

2.1直播造林模式。在我国北方地区,林业面积有所增大,不过,因为存在较为严重的乱砍滥伐现象,并且林业面积的分布并不均匀等,对北方地区林业生产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使其产量减少,林业资源出现了供不应求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对直播造林模式进行了相应应用,对供不应求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这种种植模式所指的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撒在规划种植的林地中,种子自主发芽,实现造林的目的。该模式有其突出优势,主要包括节省时间、方便操作和经济性强,可以将其应用在大面积林业种植中。不过,当种子发芽之后,需要对其进行精心管理[2]。在对这种模式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有着相应限制,适合直接播种的种子必须满足颗粒大和容易发芽的条件。在林业种植环境方面也有着一定的要求,需要有丰富的水资源,并且人迹罕至,由此保证种子的成活率。2.2分殖造林模式。该种植模式在北方地区是非常常见的。在对此种模式进行应用的时候,所需要做的是将树枝、树干等分支部分埋入到土壤中,有着非常鲜明的优势,主要包括操作简单、节省时间和劳动力,同时还能够对种植成本进行相应降低。相较于直播种植模式,该模式的林木成活率更高,在种植初期的树苗迅速生产,不需要太过精心管理。不过,这种模式也有着一定的限制,主要适合于多种无性繁殖能力比较强的树木。2.3植苗造林模式。这种种植模式主要是将苗木当作造林材料,对其进行栽植。该种植模式在北方地区的应用率是最高的。相较于以上两种种植模式,该种植模式的成活率更高,可以对树种进行相应节约,并且可以迅速成林。对于造林区的要求是比较低的,可以较好适用于干旱等造林区中。不过,该方法需要对幼苗进行事先培育,育苗所花费的时间和劳动力比较多[3]。

3我国北方地区林业种植养护

3.1对火灾和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护。在林业种植区中有大面积林木,当发生火灾的时候,必定会损失惨重,一方面对树木种植付出的努力白费了,另一方面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对于林业种植区的养护来说,对火灾进行有效预防是最为重要的工作。我国北方地区大部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距海较远,整年受到大陆气团的控制,在春季和秋季多风,冬季较为干燥,夏季的时候较为闷热,并且降水量比较少。在此情况下,冬季和夏季是火灾多发的季节,在这两个季节中,如果发生火灾,要对其进行控制有着比较大的难度,火势非常容易以最快速度蔓延。所以,在北方地区,无论哪个季节都需要对种植区火灾预防工作做到足够重视。尤其是春季和秋季以及夏季,必须强化火灾预防管理,对防火宣传的力度进行相应加大。对于预防病虫害的养护工作,种植区需要对其做到足够重视,对大规模病虫害预警管理进行较大程度的强化,对预防病虫害的制度进行有效制定,减小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规定时间中,对林业种植区进行全面检查,第一时间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其进行有效解决和处理,保证树木的质量。3.2对于林业种植区来说,施肥养护制度发挥着重要作用和影响,需要对其进行有效完善。在保证林业种植区施肥养护工作质量的条件下,可以对树木的寿命进行相应延长,使得树木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所以,对施肥养护制度进行完善是非常必要的。当在林业种植区开展施肥养护工作的时候,需要将北方地区林业种植树木生长物后期特征作为重要依据,然后进行施肥。通常情况下,北方地区树木在初春生长迅速,在此时期对氮元素有着大量需求,所以需要施与大量氮肥,保证林木生长[4]。在林木进入到生长后期的时候,不需要再施氮肥。当进入到开花期或者是果实发育期的时候,需要给与其充足的钾肥和磷肥,需要对两种肥料的比例进行有效掌握,当所施肥料过量的时候,必定会给林木带来副作用。过去所应用的施肥方法是穴施和环施等,不过,在林业种植面积不断拓展的过程中,这些施肥方法无法满足其需求,需要对飞机直洒方式进行充分运用,可以使工作效率得到相依提高。不过这种方式也有着一定的缺点,主要是较为容易造成浪费,其适应范围是比较有限的,只适用于大面积林业种植区。3.3除此之外,还有相关养护工作。北方地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乱砍滥伐现象,所以,在进行养护的过程中,需要对此行为进行全面控制,对科学合理的养护制度进行有效制定,对林业种植区的养护管理力度进行强化。当发现林业种植区破坏行为的时候,需要对个人进行惩罚,对其宣传力度进行有效加大,使人们清晰认知破坏树木的危害。还需要对多种养护方式进行实施,需要扩大林业区管理范围,一方面对林业政府部门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实现林业种植区养护管理的社会化,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性[5]。对外包的方法进行充分应用,进一步实现对专业技术和人才等的而应用,由此提高养护效率和质量,减少劳动力和资金等的投入。

查看全文

浅析农业机械与北方农业耕作相结合的问题

1北方农业耕作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1.1部分农民的观念没有转变

在农业耕作中运用现代化农业机械很大程度是对传统的耕作方式进行改革,也是一种尝试。北方传统的农业耕作技术在广大农民的理念中已经根深蒂固,短时间之内想要直接替换或者改变是难度是非常大的。现实的农业耕作技术中,还能经常见到北方部分地区运用秸秆焚烧或者根据传统的农耕方式进行农业耕作。剖析其原因是大家心中对于这种“传统耕作”已经有了一种依赖,已然成为北方农民的一种耕作习惯,对于目前国家推广的现代化农业机械以及操作技术视而不见。大部分农民传统的耕作理念没有得到转变,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相关部门并没有将现代化农业机械技术的优势宣传到位。虽然某些地区开始实施机械化参与农业耕作,但是后期缺乏维护与保养,导致很多农业机械失去本质上的意义。这些问题都是影响现代农业机械与北方农业耕作顺利结合的主要因素[1]。

1.2地理环境的制约

若要最大限度的将现代农业机械的优势发挥出来,不仅仅只是需要一台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而且还需要建立在适度经营规模的基础之上。从目前我国北方的农业经济来分析,让每一个农户都拥有一套现代农业机械化设备是不可能实现的,北方地区还有很多农户没有脱贫,根本没有实力购买现代化农业机械。另外,北方农业耕作地势大部分都是依附于丘陵或者高原的,这些地区推行现代化农业机械化也是不太现实的,农业机械要在连片的土地上才能发挥其优势。因此,地理环境也是制约北方农业耕作实现机械化的主要因素。

1.3相关部门在机械化耕作方面的投入不足

查看全文

建筑设计理念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我国对于绿色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物质文化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绿色生态型建筑设计理念随之诞生并迅速发展。如何设计好绿色生态建筑,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功效,是当前建筑领域的新兴议题。文章结合绿色生态建筑的基本理论,以及北方乡村民居的建筑特色,提出北方地区绿色生态型建筑设计的理念,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建筑领域的创新跨越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绿色生态型建筑;北方民居;设计理念

1绿色生态理念对于建筑发展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发展迅猛。近几年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领域各行业都陷入低迷状态。如何多元化的做好建筑、做出精品耐用、绿色生态化的建筑就成为同行间相互比较标榜的方向。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脚步越来越快,建筑领域的粗放式作业所带来的弊端也逐渐凸显,建筑企业对于节能环保的轻视,造成了建筑行业与环境保护呈逆向增长,建筑行业越红火,当地的生态环境越恶化。由于建筑企业的大范围圈地和随意性圈地,造成大量植被遭到破坏,水源受到污染,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出于对利益的追逐,相当部分的建筑企业以效率为优先,对于木材、石材等建筑材料的利用考虑不周,不仅鲜有考虑对建筑材料进行重复利用或者综合统筹利用,甚至在建材预算和采购过程中超量订购,多余的建材又不值得退回或存储,造成建筑材料的大量浪费。此外,由于大部分的建筑企业都只关注地价、房价、周边配套设施等市场行情,结构设计基本上都是常规化处理,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于节能和空间利用等新元素缺乏考量,使得诸多能源资源在不经意间大量的流失,建筑空间也没有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对于有着漫长严寒的北方地区来说,乡村民居以砖房和生土建筑为主,新建建筑虽然在外墙装修方面有所改进,但受到地方环境的影响,其本质并没有太大变化。特别是在冬季,北方建筑的保暖仍然依赖于暖气和热炕,建筑本身的防寒保暖作用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而部分北方地区的国家节能标准已经提高到了65%,老式的无限制地供暖,只能确保人们在限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因而生活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受到传统建筑材料的制约,导致热量大幅的流失,增大了能源供给且使供热效率大大降低。此外,在建筑的外围特别是角落,受到冬季气候及北方土质的影响,墙体发霉返潮现象严重,使建筑的美观和使用寿命大打折扣。

2绿色生态型建筑的设计理念

2.1要以人为本,以居住者的舒适和便利为第一要务。绿色生态型建筑理念,首先要考虑的是建筑内的居住者的生活质量。不考虑居住者感受的建筑,连销售市场都没有,其本身就是一种浪费,更不必考虑建设和使用中的浪费问题。绿色生态型建筑必须要充分结合当地生存环境和风俗习惯,满足居住者的健康、舒适、便利等要求。对于北方地区而言,采暖是第一位的,因此必须在节能的同时,切实加强建筑内的加热和保温设计,使其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地区内大多数居民的生活条件,不能仅仅为了建设优质建筑而不顾成本,建造出居住舒适但居民无力购买的高价建筑。因此,如何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以及北方相对较低的经济收入水平的情况下,设计出最为适宜的绿色生态型建筑,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2.2要以环境为根,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底线原则。努力寻找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前以及未来始终都需要坚持的发展理念。在建筑领域,同样也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理念,在建设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建筑材料、能源资源的最大程度地利用,以及降低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及周边的影响,尽可能地节约非可再生资源,使建筑与环境形成和谐共赢的局面。特别是在北方地区,由于长年的重工业生产,已经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破坏,雾霾、沙尘、酸雨等恶劣气候几乎成为了常态,因此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应该给予更高的重视。这其中,不论是建筑的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直接保护,还是在建筑材料购买、使用从而影响上游行业而形成的间接保护,对于生态环境来说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3因地制宜,充分运用地方本土资源推动发展。能源的节约不能靠“少用”、“不用”等因噎废食的方法来应对,而应该充分调动当地的各类有利资源,在推动节能环保的同时深入挖掘可再生能源,实现经济利益与能源发展的良性循环。例如,在北方地区,煤炭和石油资源非常丰富,但受到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矿石资源本身属性的限制,成本低廉与污染严重二者并存,给地方环境造成极大的负担;而且煤炭、石油用于发电生热是对于矿石资源极低效率的利用,造成这些非可再生资源的浪费。而另一方面,北方地区有着丰富的光照,这才是可以循环利用的可再生资源。此外,相对于如何加热,更重要的是发挥当地居民的生活智慧,并结合相关的科技知识,做好建筑的保温散热,尽最大可能地保持室内的温度,从而减少对于加热的依赖。

查看全文

地区用水城市发展管理论文

1997年,我国共有建制市668个,城市总人口3.7亿,其中非农业人口1.95亿.城市化水平为23.5%;而北方研究区内共有城市245个,城市总人口1408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191.7万人,占全国城市人口的38.27%。

北方城市人口发展情况及其占全国城市人口的比例见表1,表1的数据显示北方城市化发展速度略高于全国平均值。与人口相对应,未来北方城市的规模和数量都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并势必加重我国北方地区城市水资源的紧缺程度。如何解决我国北方城市未来发展的用水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在眉捷的问题。

一、城市用水分析

1997年我国北方245个城市供水总量为158.8亿m3,用水总量为147.2亿m3,漏失率为7.3%,低于全国平均漏失率(9.1%)。在总用水量中,工业用水量为88.3亿m3,占总用水量的60%;生活用水量为58.9亿m3,占用水总量的40%,其中家庭用水量为38.5亿m3,是生活用水量的65.4%,占总用水量的26.12%。用水人口总计为8552.25万人,人均综合用水量、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家庭生活用水量分别为172、69和45m3/年。

从总体来看,北方城市的用水效率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综合用水量、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家庭生活用水量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5%~11.7%。一般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1个百分点,火电工业则高约25个百分点,万元产值取水量也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资源条件相对应,北方城市整体用水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反映出水资源匮乏的北方地区城市节水意识、节水措施相对较好,但还存在较大的浪费,人均生活用水量已接近于发达国家,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万元产值取水量仅相当于发达国家70年代的水平。

查看全文

小议北方冬季养兔技术的重点

摘要:北方地区冬季气候寒冷,日照时间短,青绿饲料缺乏,给养兔生产带来许多困难,市场上商品兔供不应求。抓好兔的冬繁冬养工作十分必要。

关键词:北方冬季养兔技术

0引言

北方地区冬季气候寒冷,日照时间短,青绿饲料缺乏,给养兔生产带来许多困难。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加之有些养殖场(户)不掌握冬季养兔技术,导致北方冬季兔的存栏量和出栏量均有所下降,市场上商品兔供不应求。兔的冬繁冬养具有很大潜力和优势:冬季繁育的仔、幼兔发育良好,体质健壮,成活率高;冬季繁育出的种兔体质好,抗病力强,所产仔兔当年即可配种繁殖,能加快繁殖速度;冬季獭兔皮张毛绒丰富、平整,富有光泽,板质足壮,特别是冬至到大寒期间所产的毛皮质量最好。历年冬季北方地区肉兔价格每千克要比其他季节高出4~5元,獭兔皮每张要比其他季节高出15~20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因此,抓好兔的冬繁冬养工作十分必要。冬季养兔应重视以下几个环节:

1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兔舍温度过低会影响兔的生长发育、育肥效果、繁殖性能、毛皮质量和饲料利用率。适宜的室温应为10~25℃之间,低于5℃兔会感到不适,从而影响生长发育和各项生产性能。而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左右,要搞好冬季养兔,防寒保温工作十分重要。兔舍要安装双层门、窗,夜间挂上门帘、窗帘,防止寒风侵入,减少热量散失。舍内还要安装暖气,以保证室内温度相对稳定,避免温度忽高忽低引起兔的感冒。适当增加饲养密度,也可以有效提高兔舍温度。仔兔对温度要求较高,产箱中的垫草要柔软、干燥、保温性强,产箱应放在距离暖气较近的笼位,立体养殖时上层笼位温度较高,仔、幼兔尽量放在上层位置。哺乳后期和刚断乳的仔、幼兔尽量晚些撤出产箱,以保证仔、幼兔的取暖需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