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尔协议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8 06:28: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巴塞尔协议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巴塞尔协议

新巴塞尔协议论文

巴塞尔协议是一个对全球银行活动有着深刻影响的国际性银行监督管理合约,我国已表示接受巴塞尔协议,并且基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对的国际竞争压力,我国的商业银行逐步地、必然地要遵循国际银行经营管理的统一规则,接受以巴塞尔协议为准绳的国际银行业监管原则、标准和方法。这将促进我国银行业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改进信息披露制度,并推进监管的规范化、全程化,保证监管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一、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风险管理的体制性差异较大。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未真正确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这一根本性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所需的法律体系以及市场调控制度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反观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国外银行一般都是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组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运作规范,具有完善的产权制度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些体制优势使得国外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

第二,风险管理机制上的差距比较明显。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机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系统,其中包括:一、风险甄别系统。用于分析风险来源及成因,区分风险类别及危害性程度;二、风险报险系统。主要进行风险预警,传递风险信息并建立风险资料库;三、风险决策系统。确立、行使风险管理原则,制定风险指标以及避险策略等职能;四、风险避险系统。具体实施风险规避行为,对风险进行再分配或转移;五、全程监控系统。对风险管理全过程进行全面监理和控制,并做出风险管理评估报告。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国外商业银行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也是银行安全性原则的重要体现。而这一点正是国内商业银行的薄弱环节。当前,国内银行普遍存在着风险管理机制缺失的问题。

第三,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方面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一方面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另一方面,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强,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然而,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方面远远落在了西方国家之后。国外很多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至今尚未在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第四,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业产业集中度较高,大部分的产值都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这就导致了银行业竞争不充分。由于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很不发达,企业融资需求主要还是通过间接融资来进行,这就使得银行的资产运作空间十分狭窄。而资产结构的单一化必然会导致银行的资产质量更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受到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给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带来了困难。

查看全文

巴塞尔协议与商业银行监管论文

1巴塞尔协议Ⅲ的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风暴充分暴露了欧美国家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的重大漏洞。因此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巴塞尔委员会对国际金融监管框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降低银行的风险,增强银行的稳健性。由于在金融海啸的大背景下,巴塞尔协议Ⅲ仅用了两年时间就获得一致通过。2010年12月16日由巴塞尔委员会正式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对比前两版的巴塞尔协议,其最新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单家银行层面上,关注点从资产方扩展到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要素;第二,就稳定性而言,关注点从单家银行稳定性扩展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第三,从宏观性而言,关注点从金融体系的稳健性扩展到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间的联系。因此最新版巴塞尔协议的关注点更全面,从更广的维度和视野监管银行风险,体现了对银行监管在三个层面的扩展,加强了对金融体系的监管。在监管内容的发展上,巴塞尔协议Ⅲ的核心发展是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的标准、引入留存超额资本和逆周期资本缓冲,引入了杠杆率监管指标,同时对系统性重要银行增加额外的资本要求。在新监管标准的实施的进程上,巴塞尔协议第三版要求各成员经济体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监管标准,2015年正式完成资本充足率的相关指标,其主要指标和过渡期期间的每年最低标准见表1。除了调整了资本充足率的相关指标,同时增加了由核心一级资本来满足的留存超额资本,其标准是不低于2.5%,从2016年开始过渡期至2019年正式实施。其过渡期期间每年最低标准见表2。由于留存超额资本是由核心一级资本来满足,因此最终监管指标由两项标准相加,至2019年银行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和总资本的最低标准分别为:7%、8.5%、10.5%,将导致银行的资本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除了资本充足率和留存超额资本,巴塞尔协议Ⅲ杠杆率作为风险资产要求的一个可靠的补充措施。由于杠杆率是资产负债表中总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率,是衡量负债风险的指标。因此杠杆率的引入旨在用简单、基于无风险的防御措施增强基于风险的要求措施。而杠杆率的要求是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月1日并行期内,按照3%的最低要求进行测试。对于世界各国的银行业,要达到巴塞尔协议Ⅲ的相关资本监管指标并不容易。银行必须要积极推动业务转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改善现有的资本充足率。对于全球范围内不同区域的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情况差别较大。欧盟的银行需要在2019年前达标需要总额超过1万亿欧元的注入以达标资本充足率,美国银行的资本情况比欧盟略好但也不容乐观。由于亚洲原来的资本要求已经较高,原金融资本充足率比其他区域的市场都要高,因此资金压力相对于欧盟和美国较小。自巴塞尔协议Ⅲ以来,各国陆续制定相关的资本监管指标以提高资本充足率,而美联储也于2013年7月2日批准美国银行业执行巴塞尔协议Ⅲ的相关资本规定,承诺将制定针对华尔街大型金融机构的严厉新规。

2我国新监管标准的与对银行影响分析

2.1中国的巴塞尔协议Ⅲ

2011年4月,中国银监会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下简称《意见》),《意见》被看成是中国的巴塞尔协议Ⅲ。《意见》中制定了中国相关资本监管指标。明确表示将于2013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并于2019年前全面达标。具体指标见表3所示。同时增加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附加资本要求,暂定为1%。新标准实施后,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将不低于11.5%(8%+2.5%+1%)和10.5%。而对于杠杆率的要求,《意见》指出引入杠杆率监管标准以控制银行表内业务风险,即一级资本占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的比例不低于4%,比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高1%。《意见》的相关监管指标和巴塞尔协议Ⅲ的监管指标保持一致,在资本充足率、留存超额资本、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等指标均达到了要求。因此巴塞尔委员会对中国银行业的资本监管制度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2013年10月,巴塞尔委员会了中国资本监管规则与国际资本监管规则一致性的评估报告,总体评估结论为“符合”,资本监管框架的14个组成部分中,12项被评为“符合”,两项被评为“大体符合”。

2.2我国新监管标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查看全文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过渡期我国的金融改革

□作者:华侨大学商学院林俊国

内容摘要: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反映了国际大银行风险管理的最新经验,因此,许多国家表示将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然而,我国却面临着双重挑战: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我国尚缺乏必要的条件;不实施新资本协议,我国将面临许多不利的影响。本文着重分析我国实施新资本协议的两难选择及金融改革对策。

关键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两难选择对策

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正式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成员国将于2006年12月底开始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新资本协议以国际活跃银行为基础,详细地阐述了监管当局对银行集团的风险监管思想,同时新资本协议通过对商业银行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规范,来约束商业银行内部建立完整而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以达到保证全球银行体系稳健经营的目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反映了国际大银行风险管理的最新经验,因此,许多非巴塞尔委员会成员国也纷纷表示将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然而,我国却面临着双重挑战。

挑战之一:我国缺乏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条件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核心是三大支柱,即资本充足率、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目前,我国缺乏全面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条件。

查看全文

巴塞尔协议Ⅲ对商业银行监管的启示

摘要: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以及监管有助于金融体系平稳运行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巴塞尔协议作为全球重要的银行资本和风险管理标准,对银行识别和管理风险提供一定的准则。本文探讨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内容,对银行提出的新要求;根据其内容分析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以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巴塞尔协议Ⅲ;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金融监管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给各国的经济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其背后也揭示出对银行监管体系的不足和漏洞。巴塞尔协议Ⅲ更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其目的在于对金融危机出现之后对金融系统的一次补救,巴塞尔协议Ⅲ的修订,进一步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由于受到肺炎的影响,原定于2022年初实施的《巴塞尔协议》相关规定相应推迟一年,新的巴塞尔协议内容中,包括杠杆率、信用风险权重法等多个监管指标,强化了资本监管,并以此建立了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相结合的监管框架,新修改的指标和内容可以更好地应对经济周期性风险和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能力[1]。

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的新要求

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国际上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主要理念时微观审慎监管,其主要的要求是确保每个个体的金融机构运营管理的稳健性,这样可确保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市场的稳定和发展。但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银行间的联动作用,让全世界的监管当局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之间以及国内每个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加强,个体的危机会导致整个金融市场危机的蔓延,进而引发系统性风险。因此,《巴塞尔协议Ⅲ》引入了宏观审慎监管的理念来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

(一)加强对资本的监管

查看全文

巴塞尔协议对外资银行的启发

一、引言

近30年来,外资银行在我国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都取得了迅速发展,并日益融入国民的经济生活,也带动了国内银行业趋于完善。随着四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和至今尚未解决的欧债危机先后爆发,金融界不得不深刻反思这些始作俑者跨国金融巨头的监管问题。最新的《巴塞尔协议Ⅲ》代表了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新趋向,其在银行资本构成、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三个主要方面和其他流动性指标方面均成倍大幅提升了监管要求。全球金融监管当局的关注焦点都聚集在《巴塞尔协议Ⅲ》有关操作的实施问题。如何与国际接轨,在新国际标准出台之际,把握住全面提高对在华外资银行的监管水平、缩小差距的契机,成为当前监管当局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外资银行发展现状和监管历程

自20世纪80年代初首家外资银行进入中国,30年间外资银行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为核心、向全国其他地区辐射的开阔格局,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其广度和深度均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发展现状今年来外资银行在我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截至2011年9月末,外资银行在国内已设立了39家外资法人银行(共下设247家分行、附属机构)、93家外国银行分行、1家外资财务公司和207家代表处。相比加入我国世贸组织前,外资银行的分行数增加至175家,支行数则从6家增至380家。将分行改制为本地注册的法人银行,这是31家在华外资银行为了尽快的实现本土化所采取的主要方式,目前外资法人银行数已3倍于2001年前,外资法人银行占外资银行整体份额从加入2001年的5.24%提高到87.66%,存款份额更超过95%,营业网点数量也已占外资银行营业网点总数的87%。整个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到2.06万亿元。不但资产规模稳定增长,外资银行在基本面的经营总体比较健康,当前有良好的资产质量,仅有不到0.5%的不良贷款率,低于境内行业平均水平。另外法人银行流动性比例达70.94%,整体具有充足的流动性,并且拨备覆盖率达270.72%。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稳定快速增长,质量良好,风险稳定可控,空间广阔,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日益增加,还将迎来长时间的稳定高增长。

(二)外资银行的监管特点现行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内部缺陷在2008年金融危机当中被暴露出来,由此在国际范围内引起当局对既往监管理念、监管方式、监管有效性的深刻反思。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老牌跨国金融巨头风光不再,其次发达经济体监管当局的监管不力也是历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从监管者角度分析,外资银行与国内商业银行相比具有其特殊性,尤其在跨国属性、风险特征等方面应有相当区别。第一点区别是和国内银行的监管相比,监管主体不完全相同,因为东道国、母国和国际金融组织都存在对外资银行的监管责任。其次,监管目的不同。银行监管在通常意义上其目的是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保持整个银行体系安全等。除了这个目的之外,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其责任还包括保护东道国银行业、维护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以及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这显然就对我国监管当局提出了更高要求。

查看全文

小议新巴塞尔协议与商行的风险管理

摘要:新巴塞尔协议区别于旧协议的核心之处在于:最低资本要求,资本充足性的监管约束与市场约束;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资本充足率、计量方法、信息披霉提出了新要求。鉴于我国银行业的现状,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应该通过综合改革提高资本充足率,应从信用风险管理逐步转向全面风险管理。

关键词:新巴塞尔协议最低资本要求风险管理

2004年6月26日,十国集团的央行行长和银行监管当局负责人一致同意公布《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Internationalconvergenceofcapitalmeasurementandstandards:Arevisedframework),即通常所说的新巴塞尔协议(BaselII)。

一、新协议更新的主要内容

与1999年6月框架文件一样,新协议强调了“三个支柱”在现代监管体制中的作用。

支柱一:最低资本要求((minimumcapitalrequirement)。最低资本要求的方案建立在1988年协议内容的基础上,新协议保留了现有的资本定义以及8%的资本与风险权重资产比率的最低要求。新协议改善了风险度量方法,即资本充足率公式分母中的信用风险度量更趋精密,新协议提供了两种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第一种是标准法,第二种是基于内部评级的方法(简称IR$法)。

查看全文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监管模式的研究论文

一、前言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以来,作为国际银行业最重要的游戏规则,它正在深刻地重塑着全球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理念和市场格局,而其所蕴涵的监管理念的变化也正在被欧美发达国家的银行监管当局实践和运用着。新协议的最大变革之一就是将监督检查列为了三大支柱之一,对监管机构提出了更为严格、积极主动的要求,促使监管当局积极参与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完善和评估等过程,实现从规则监管模式(rule-basedapproach)到过程(process-basedapproach)监管模式的转变。目前,随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的临近,包括美国货币监理署在内的发达金融市场的监管当局都已不同程度的开展了模型的验证阶段。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银行业界缺乏实施新协议的明确时间框架,监管当局尚未确立过程监管模式的审慎监管理念和相应对策是这当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因而,实质上过程监管模式的确立关系到的不仅仅是审慎监管理念的构建,更与我国银行业能否遵循国际银行业的游戏准则从而在国际银行业界谋求发展空间密切相关。正是基于上述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笔者将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过程监管模式在国内的研究情况进行文献综述,以求对过程型监管模式有一个全面深入的概述,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二、国内学者对过程监管概念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过程监管的研究还比较粗浅,仍停留在对过程监管进行一般性的介绍,包括定义、特点、优势及与传统监管方式的比较。

胡怀邦(2005)对过程监管做了比较具体的阐述,他认为过程监管是风险性监管的监管程序,“与传统的监管方式相比,风险监管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个别指标或瞬间结果的考核,而是面向整个银行经营业务全过程的跟踪监控,是一个首尾相接、循环往复的连续跟踪监控过程,通过‘了解被监管机构——风险评估——策划监管工作——确定现场检查范围——实施现场检查——辅以连续性的非现场检查——进一步了解被监管机构’这样一个前后相继、螺旋上升的监管循环,对被监管机构营运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考量评价,整个过程坚持‘盯住风险’的原则,紧紧围绕被监管机构的风险状况而展开,始终强调的是对风险的分析、评价、预测、预警,并通过优化监管工作流程,提高监管工作的时效性、预见性和前瞻性,同时还通过审慎监管会议、联席会议、监管例会、监管咨询书和预警通知书等形式,加强信息的反馈工作,对风险及时进行‘窗口’提示,疏通监管意图的传导机制,提高监管效率。”[1]

金雪军、李红坤(2005)将过程监管定性为对资本充足性的监管方式。作者通过对比规则监管和过程监管来阐述过程监管的内涵。他们认为,规则监管制定了被监管企业必须遵守的规范性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用以评估银行必须持有的资本金数量的简单机械公式的应用,它针对所有的机构是一致的、标准化的;过程监管则抛弃了标准化的想法,也不认为定期的报告制度对评估银行的金融健全性是充分的,它强调过程的完整性代替资本金计算的标准化和定期报告制度。因此,在很多方面,这两种监管方式是完全对立的,体现在:(1)过程型管更难于实施,因为银行在其内部体系上具有多样性以及在评估资本配置机制的充分性时涉及到相机抉择;(2)过程监管包括由个别银行用其专有信息所决定的一些措施,而这些措施很可能是银行出于竞争的考虑不愿意公开的;(3)由于评估这些过程有赖于特定机构的专有信息,因此往往难以重复和验证,从而在透明度上不如规则监管;(4)从设计和实践的角度来讲,过程监管的目的并不在于使所有银行都服从一个统一的风险计量框架,因而其结果在银行之间不具有可比性。[2]

查看全文

新巴塞尔协议内外部投资论文

巴塞尔资本协议(下称“新协议”)的宗旨是提高监管资本对风险的敏感性。从本质上说,它是一个风险监管和风险管理的协定.新协议是通过两个方面促使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一方面是对高级风险计量方法提供监管资本激励,促使银行采用对风险更加敏感的高级风险计量方法;另一方面,为从监管当局获得采用高级风险量化方法的资格,银行必须达到更高的技术标准和制度标准,从而迫使银行在追求具有资本激励的高级计量方法过程中全面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新协议对内、外部评级法应用的具体规定

新协议规定银行计量信用风险资本的依据是评级,此评级可以是外部评级也可以是内部评级,应根据银行采用的风险资本计量方法来确定。其中,使用标准法计量的银行必须采用外部评级结果,使用内部评级法的银行可以有初级法和高级法两种选择。以上各种评级方法的使用必须得到银行监管当局的认可。

对于标准法下对外部评级机构的认定,新协议确立了六项认定合格标准,即客观性、独立性.国际通用性、透明度、资源充分度和可信度。外部评级机构提供可靠评级结果的基本条件是要拥有充足可靠的历史数据和相关信息资源,具有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稳定的评级方法系统,能够不受政治经济及其他因素的干扰进行独立、客观和公正的评级活动。

利用银行内部评级结果进行资本金计量的内部评级方法与标准法的根本不同在于,银行对于重大风险要素的内部评估值可作为计算资本计量要求的基本参数,即可基于银行自身的内部评级系统来计算信用风险的资本要求。其中,内部评级法中初级法仅允许银行测算与每个借款人相关的违约概率,其他数值由监管部门提供,而高级法中所有资本要求的计算参数都要由银行测算数值来决定。

应用内、外部评级方法进行资本计量的比较

查看全文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与银行风险监管论文

内容摘要: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作为国际银行监管的新标准将对我国银行业和监管当局产生重大影响,新协议确立的“三大支柱”对我国的银行风险监管法律制度提出了挑战,尽快了解和掌握“三大支柱”是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

关键词:监管当局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新资本协议风险模型巴塞尔委员会银行风险银行监管外部评级合规性监管违约概率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1988年公布的资本协议,曾被认为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神圣条约。”然而在过去十几年中,银行防范风险的能力,监管部门的监管方法和金融市场的运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该协议对发达国家已越来越不适用。1996年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粗线条的新资本协议草案,2001年1月公布了详细的新协议草案,各国商业银行和监管当局对新协议草案提出许多的意见和建议,经过一年半时间研究,终于在2002年7月10日就许多重要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委员会计划于2003年第四季度确定新资本协议以便各国于2006年底实施新协议。在2003年至2006年间,银行和监管当局将根据新协议的各项标准,建立和调整各项体系和程序。新协议一旦问世,国际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及有关国际金融组织会把新协议视为新的银行监管国际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中国家必须认真研究新协议的影响。另一方面,借鉴国际上先进的金融经验加强金融监管是我国金融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目前形势下,我国需要切实更新监管理念强化资本监管。本文拟通过对新资本协议的介绍从法律角度来初步探讨其对我国银行风险监管的影响。

一、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主要内容

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20世纪80年代由于债务危机的影响,信用风险给国际银行业带来了相当大的损失,银行普遍开始注重对信用风险的防范管理。巴塞尔委员会建立了一套国际通用的以加权方式衡量表内与表外风险的资本充足率标准,极大地影响了国际银行监管与风险管理工作的进程。在近十几年中,随着巴塞尔委员会根据形势变化推出相关标准,资本与风险紧密联系的原则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监管原则之一。正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巴塞尔委员会建立了更加具有风险敏感性的新资本协议。新协议将风险扩大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利率风险,并提出“三个支柱”(最低资本规定、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要求资本监管更为准确的反映银行经营的风险状况,进一步提高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健性。

1、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规定

查看全文

银行业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论文

《新资本协议》自以来,在国际金融界引起积极反响,不仅十国集团和欧盟计划在2006年实施该协议,而且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南非、印度、俄罗斯、马来西亚、菲律宾也相继出台方案,积极准备向实施新协议过渡。总的看,巴塞尔新协议在全球范围内的实施已成定局,而作为新协议核心的内部评级法也将成为银行风险管理和资本监管的主流模式。

能否实施新资本协议既代表一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也标志着该国金融体系的国际化程度。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和增长潜力的国家,在这一问题应该有一个明确、积极和务实的态度。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新资本协议的技术要求,探讨了中国银行业实施内部评级法在战略上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基本政策措施。

一、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必要性

(一)实施内部评级法是应对国际同业竞争的需要

内部评级法作为新资本协议核心内容,将资本要求与银行所面临的各类风险有机结合起来,反映了现代银行业务的多样性、系统性和缜密性,代表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我国银行业在内部评级体系方面处于落后状态,由此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2006年起,我国金融业将全面实现对外开放,国外银行将大举进入,它们将依托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与我国银行展开全方位市场竞争。其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前台营销能力上,而且更多地存在于后台的风险管理领域。如果我国银行体系不抓紧改变现状,而是继续沿袭旧的粗放模式,那就会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陷入困境。

(二)实施内部评级法是银行监管部门提高监管效率的要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