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8 04:23: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报纸产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报纸产业

报纸产业经营发展走势

1报业与报业经营

1.1“报业”的含义

“报业”是个缩略词,将其展开可以获得三种解释,其一为“报纸事业”,其二为“报纸行业”,其三为“报纸产业”。这三个概念在外延上基本一致,认为报业是从事报纸编辑出版活动的组织或机构之全体。然而,它们的内涵却不尽相同。“报纸事业”、“报纸行业”和“报纸产业”是三个互有联系,但侧重点不一样,是无法相互替代的概念。

1978年以前,“报业”这个词在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的论著中很少出现,表达这一意思最常见的是“新闻事业”、“党的报纸工作”或“报纸事业”;1978年以后,“报业”一词在论著中使用的频率渐渐高了起来,兼具“报纸事业”和“报纸行业”的意思;1988年开始,“报业”一词渐与事业的含义相脱离,而更经常地表达“报纸行业”的意思;1992年至今,“报业”一词更多地被解释为“报纸产业”。“不同时期对“报业”一词使用意义上的不同,实际上反映了我国报纸工作者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办报这一社会活动中所蕴含经济特性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而这种认识上的深化,本质上是同我国的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步伐相一致的。”

报业是一个正在朝着产业转化的垄断性的宣传文化行业。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报业已基本走出了传统意义上的事业单位的行列,但是其精神产品的特殊性又限制了它进一步向产业迈进的步伐,因而尚未成为完全的产业。应该强调的是,报业由“事业”向“产业”的过渡,并不意味着对报纸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的否定。作为精神产品,报纸所具有的政治倾向性任何时候都是不容抹杀的。“产业”说只不过是在承认其意识形态属性的基础上揭示了办报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具有的经济属性。

1.2报业经营的变化与发展

查看全文

我国报纸产业经营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我国报纸产业的经营逐渐成为报社的主要活动,报业作为一种独立的产业形态一步步走向市场,办报人的思想观念也进一步适应市场,报业经营成为保持和壮大报社经济实力的手段。报业宏观战略和报业经营方式的研究受到了高度重视,其成果指导和推动着报业经营运作。分析目前我国报业市场的现状以及报业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所出现的新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报纸产业报业经营多元化发展资本运营

1报业与报业经营

1.1“报业”的含义

“报业”是个缩略词,将其展开可以获得三种解释,其一为“报纸事业”,其二为“报纸行业”,其三为“报纸产业”。这三个概念在外延上基本一致,认为报业是从事报纸编辑出版活动的组织或机构之全体。然而,它们的内涵却不尽相同。“报纸事业”、“报纸行业”和“报纸产业”是三个互有联系,但侧重点不一样,是无法相互替代的概念。

1978年以前,“报业”这个词在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的论著中很少出现,表达这一意思最常见的是“新闻事业”、“党的报纸工作”或“报纸事业”;1978年以后,“报业”一词在论著中使用的频率渐渐高了起来,兼具“报纸事业”和“报纸行业”的意思;1988年开始,“报业”一词渐与事业的含义相脱离,而更经常地表达“报纸行业”的意思;1992年至今,“报业”一词更多地被解释为“报纸产业”。“不同时期对“报业”一词使用意义上的不同,实际上反映了我国报纸工作者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办报这一社会活动中所蕴含的经济特性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而这种认识上的深化,本质上是同我国的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步伐相一致的。”

查看全文

我国手机报纸发展前景分析论文

摘要

2004年,我国诞生了第一家手机报纸。在随后的2005年,手机报纸在中国大地风生水起,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作为一种新生的媒介样式,手机报纸的出现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本文就从手机报纸发展现状入手,试图对其前景进行分析,做出预测。

手机报纸手机广告3GI-Mode数字出版

2003年9月1日,《扬子晚报手机版》在江苏移动和联通两个平台同时正式开通。从这一天起,江苏省内开通GPRS功能的移动手机用户和联通CDMA手机用户通过手机就可以订制和阅读扬子晚报当天的新闻了,新闻开始以报纸的方式登陆手机。2004年7月1日,中国妇女报推出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实现手机用户与报纸的互动。此后的一年中,浙江、江西、广东、四川等地报业集团纷纷试水手机报纸(见附表)。一时间,手机报纸在中国大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长。

其实,手机报纸是最新电信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产物。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以手机为媒介浏览的新闻一种传播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它有其自身独具的传播优势。

一、手机报纸实现形式及传播优势

查看全文

我国手机报纸发展论文

摘要

2004年,我国诞生了第一家手机报纸。在随后的2005年,手机报纸在中国大地风生水起,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作为一种新生的媒介样式,手机报纸的出现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本文就从手机报纸发展现状入手,试图对其前景进行分析,做出预测。

手机报纸手机广告3GI-Mode数字出版

2003年9月1日,《扬子晚报手机版》在江苏移动和联通两个平台同时正式开通。从这一天起,江苏省内开通GPRS功能的移动手机用户和联通CDMA手机用户通过手机就可以订制和阅读扬子晚报当天的新闻了,新闻开始以报纸的方式登陆手机。2004年7月1日,中国妇女报推出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实现手机用户与报纸的互动。此后的一年中,浙江、江西、广东、四川等地报业集团纷纷试水手机报纸(见附表)。一时间,手机报纸在中国大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长。

其实,手机报纸是最新电信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产物。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以手机为媒介浏览的新闻一种传播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它有其自身独具的传播优势。

一、手机报纸实现形式及传播优势

查看全文

论金融危机报业应变思考

【摘要】时下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各国报业,尤其广告份额的下滑更是成为不争的事实。面对严峻的金融形势,世界报业大亨与国内报业集团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裁员或涨价。从表面上看,这些自救方式的出发点是完全一致的,但不同的措施却也折射出中外报业不同的依存关系和御险能力。因为与西方报业市场运作及市场资源开发步入成熟期相比,中国报业仍有其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成长空间。于是,如何从金融危机中汲取经验教训,如何从新媒体的夹击中走出来,重新整合国内报业资源,成为摆在各方面前的新课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报业

2008年9月以降,随着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集团的破产,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恐慌终成现实。而与之联系密切的传媒市场也难以独善其身。与电视和网络等媒体相比,过分依赖广告收入的报业更可谓雪上加霜。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外报业市场应对策略的简单梳理,分析个中差异,以期寻求中国报业驶出发展坚冰期的可能路径。

中外报业市场危机应变扫描

从传媒市场运作角度来看,金融危机之下的报业行业性应变只是一种成本节制行为,即媒介组织希冀通过对自身子系统的局部调整实现对社会环境变化的有效适应。而报业传媒巨头的表现尤其值得关注。

此外,早在金融危机还没有成型之前,世界范围内的小报化风潮已经兴起。而金融危机的到来,更是加快了各国报业“小报化”的进程。法国巴黎世界报业协会更是认为到2008年年底,全球范围40%的报纸将进行“小报”化改革。这大概能为多数报业集团节省上千万美元的成本。反观国内,报业广告“在第三季度出现了很严重的下滑。从增幅角度看,同比和环比都是负增长。其中,同比下滑的幅度甚至达到15%~20%”[2]。与此同时,国内的许多报纸不是“裁员”而是“涨价”。2008年3月以后,南京、上海、武汉等近十家报纸提价,涨幅都在30%以上。9月22日北京五家报纸也把零售价上调至一元。当然,除此之外国内报业只能选择“等待”,面对市场环境的疲态,诸多报业也唯有如此。

查看全文

报业产业化经营现状研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报业与报业经营;我国报业经营发展趋势;结语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报业”的含义、“报业”是个缩略词,将其展开可以获得三种解释、“不同时期对“报业”一词使用意义上的不同、报业是一个正在朝着产业转化的垄断性的宣传文化行业、报业经营的变化与发展、我国报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和主要赢利能力集中表现在报业的广告、发行、印刷经营水平上、改革就是创新,就是探索,就是对旧的否定和对新的找寻、我国报业经营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集团化是我国报业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步骤、资本运营将成为未来报业的发展趋势、新兴趋势——与网络媒体的“亲密接触”、我国报业的发展历程充分显示出产业政策与报业经营实践活动的相互推动与相互作用的特点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改革开放,我国报纸产业的经营逐渐成为报社的主要活动,报业作为一种独立的产业形态一步步走向市场,办报人的思想观念也进一步适应市场,报业经营成为保持和壮大报社经济实力的手段。报业宏观战略和报业经营方式的研究受到了高度重视,其成果指导和推动着报业经营运作。分析目前我国报业市场的现状以及报业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所出现的新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报纸产业报业经营多元化发展资本运营

1报业与报业经营

1.1“报业”的含义

“报业”是个缩略词,将其展开可以获得三种解释,其一为“报纸事业”,其二为“报纸行业”,其三为“报纸产业”。这三个概念在外延上基本一致,认为报业是从事报纸编辑出版活动的组织或机构之全体。然而,它们的内涵却不尽相同。“报纸事业”、“报纸行业”和“报纸产业”是三个互有联系,但侧重点不一样,是无法相互替代的概念。

查看全文

报业衰退原因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国报业:放缓:新技术:新媒体:竞争

[论文内容提要]纵观2006年报业增幅的减缓,有其自身的原因和合理性。而国家相关行政部门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理性、合理的报业竞争秩序的回归,与新技术的融合,与新媒体的合作,都将使人看到报业的又一个“春天”。

慧聪国际咨询的统计资料表明,2006年中国报刊业经营总额为760亿元,其中,报纸总额为691.5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9亿元,同比增长5.97%,而2005年的增幅为9.97%。面对增幅的下降,曾一度出现“报业冰河期论”、“抛物线论”、“消亡论”等悲观论调。实务界对此却有不同看法,“我们没有理由唱衰纸媒,相反,纸媒将发挥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新兴媒体共存共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现任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梅宁华如是说。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尹明华以纸媒体的八大“既存优势”阐述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纸媒体依然具有着改革与发展的广阔的、未可限量的空间”的观点。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梅宁华从报业总量在不断增长的事实,以及传媒功能说、报业的历史地位说等方面,驳斥“唱衰纸媒”的言论。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社长程颖刚从纸媒不可替代的优势,以及“将新媒体新技术为我所用”的理念批驳了“纸媒消亡论”。

报业经营总额增幅放缓的原因

2006年报业增幅较2005年相比呈现放缓趋势,但其总量在增长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报业2006年增幅放缓有其自身的原因和合理性,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应该以相对的观点来看待报业增长“放缓”问题。应该说它是我国传媒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梅宁华认为,“随着市场竞争逐步规范化,秩序化,报刊市场已经度过了早期较为混乱的跑马圈地式的高速增长期,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的平稳发展期。”报业经营总额增长速度的“放缓”,源自于报业多年的增长过快和总量的积淀。1998年全国报纸广告收入近1101亿元,比1978年0.75亿元的报纸广告总额增长了140多倍;报纸发行种类由1978年的186种猛增至目前的2000多种;报纸印量也由1978年的40亿对开张增长到现在的540亿对开张,增长了10多倍。一些大型的报业集团还成立了自己的发行公司,拥有少则数百多则上千人的发行队伍和密布所在城市甚至遍布全国的发行营销网络,而如此高速的增长往往会令人忽视隐藏在背后的潜在问题。而网络广告的激增,则是由于其刚刚起步以及基础的“菲薄”,容易以一种强势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查看全文

报纸整合营销发行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整合营销报纸发行发行模式

论文内容摘要:由于盲目的追求发行量,我国报纸发行开始出现相对过剩的情况。本文认为报纸发行要想摆脱困境,就必须重新定义报纸的属性,建立以科学营销理论为基础、符合市场发展潮流的新型发行营销模式即整合营销发行。

从1985年《洛阳日报》首创“自办发行”开始到现在,我国实行自办发行的报纸已达800家,占我国报业80%以上;而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下,我国报业逐步形成了以党报为龙头,各门类报纸共同发展的局面。但由于发行理论和实践的欠缺,盲目地追求发行量,我国报纸发行开始出现相对过剩的情况,出现了晚报都市化、都市报多样化和报纸同质化的特点。

为了摆脱市场的困境,目前有必要重新定义报纸的属性,把报纸作为商品来看待,从而建立以科学营销理论为基础、符合市场发展潮流的新型发行营销模式即整合营销发行。

整合营销发行模式的理论依据

所谓的整合营销发行是以IMC(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s,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为基础的新型发行模式。美国西北大学唐·E·舒尔茨教授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中对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定义是:“以消费者为核心重组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以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传播形象,传递一致的产品信息,实现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迅速树立产品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建立长期关系,更有效地达到广告传播和产品销售目标”。通俗来说,就是公司所有的部门、所有的活动、所有商品生产和销售的环节都是为了营销而服务的。

查看全文

媒介产业竞争环境管理论文

进入新世纪,传媒之间的竞争,从传统的报纸、广播和电视之间的竞争,拓展到多媒体互联网、广播、电视和报纸间的竞争。

首先,多媒体互联网对传统的大众传媒提出了新的挑战。从1994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计算机网络与美国Internet联网以来,现已有7条专线连通Internet(国家教委128K专线、中科院64K专线、邮电部北京64K专线、邮电上海64K专线、北京化工大学64K专线、吉通公司256K专线)。互联网作为传媒,从信息递达容量和传输速度两方面来看,都是传统传媒无法比拟的。上网以后,用户只需通过专用软件搜索一下所需内容,网络即会将所有有关内容同时传到用户界面。这样一种传递容量是任何传统传媒无法企及的。

其次,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一份有关中国受众与新闻媒介的综合调查报告指出,在80年代初,人们获取新闻的主渠道依次为:广播、报纸和电视,其中听广播的占到53%,而看电视的仅占13%;但到了90年代,受众获取新闻的主渠道则依次为:电视占51%,报纸占39%,广播占9%。虽然报纸始终处在中间的位置。但电视对报纸的影响远远大于广播对报纸的影响。也就是说,现在这种态势,电子媒介对报业的冲击力更强了。

电视主要是利用声像的优势,利用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利用“现场直播”这样一种不受时空影响的手段,对报业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如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时,《新民晚报》的记者从现场发回了大量报道,由于当时电视的优势还没有充分显示出来,报纸的零售一下子增加了十几万份。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时,尽管报社派了三位记者前去采访,零售只增加了四五万份。

同时,报业内部各种报纸之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从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十年间,我国报纸总数从186种发展到2000余种。几乎是10倍以上。而且在一定受众和作者数量的前提下,便存在着新闻资源、受众以及作者资源再分配的问题。于是便出现了“发行大战”、“稿酬大战”和“采访大战”。如《浙年报》为了能较大幅度地提高新闻照片的质量,推出了凡在该报头版刊发的新闻照片,均可得到一千元的稿酬的措施。另也有多家报纸重酬觅好稿。因为图文的质量会直接影响报纸的销售。

从上述可见媒介之间的竞争态势。那么这种竞争态势对报业的直接影响是什么呢?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报业竞争显示出哪些特点呢?

查看全文

报刊产业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报刊产业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同时多数受众仍然把阅读报纸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因此,报刊产业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体制改革较慢、竞争过度无序、同质化严重、实力较弱、资本运作能力弱等方面。报刊产业需要从制度创新、资本运作、差异化竞争、多角化经营、跨媒介、跨行业、跨地区发展等多个方面采取对策。

关键词:报刊产业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报刊的种数、发行总量、广告收入等大幅攀升,报刊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形成,报刊产业的经济实力正在不断增强。不过,报刊产业也面临着许多复杂的问题。因此,报刊产业的发展应更重视战略规划,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报刊产业无可替代的地位

当世界上第一台电视问世时,有人曾悲观地预测报刊时代即将终结。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的菲利普·迈尔教授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甚至给出了时间表:“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但事实上,即便现在网络都已普及,报刊依然保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日本《读卖新闻》2006年10月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90%的人认为报纸是最值得信赖的信息来源。在多媒体时代“需要报纸”或“相比电视更偏爱报纸”的受访者所占比例合计高达92%。针对报纸在报道中是否注重保护个人隐私进行了调查,结果78%的人给出了肯定回答。在日本,每1000名成年人中就有634人每天都购买报纸。《读卖新闻》发行量高达1000万份。这说明,即使在互联网日渐普及的情况下,大多数日本民众还是把读报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从国外报刊产业数据资料来看,办刊业具有重要的地位,仍然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2003年,世界报业协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年会上表示,全球范围内报纸订阅量虽有所下降,但零售额仍上升5%,每天有超过10亿读者阅读报纸。全球五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曾发表的《2001-2005年世界娱乐业及传媒业展望报告》认为,美国、加拿大、欧洲、中东、非洲、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的报刊市场将年平均增长4.9%。越来越多的欧洲、亚洲、美洲报业对传统的报业战略进行调整,发行量和赢利持续增长。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