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8 03:55: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保障制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保障制度竞争思考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稳定的“减震器”和“安全网”。根据市委安排,今年6月至8月笔者赴美国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学习考察,此次走出国门,到经济发展最强的美国进行培训与学习考察,了解了美国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运行情况,其中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特作此文,谈谈对美国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些思考。
一、就业和社会保障是政府的首要职能之一
减少失业,力争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需要,而社会保障是社会公平的具体实施,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各国都将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当作政府的首要职能之一,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
(一)美国就业与社会保障现状和演变过程
美国政府一直把充分就业视为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除了通过经济手段增加就业机会外,还通过立法手段保障在业人员的就业。根据统计,美国全国人口近3亿,劳动力总数为1.7亿左右。**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2万亿美元,人均为37610美元。**年中等收入家庭的平均年收入为46326美元,贫困线(9973美元)以下人口有3700万。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已连续五年将失业率控制在5%之内,适龄劳动力就业较为充分,就业率达95%以上。总的来看,美国经济在过去十年中保持稳定增长,以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大力推动国家经济的市场化发展,积极促进风险投资,实现了消灭政府赤字和保持低通货膨胀率的目标,为创造更多工作岗位,促进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础条件。
相对于其他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时间较晚。从**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实施新政,参众两院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当时仅限于老年保险,**年增加了遗属保险,**年又增加了残疾保险,**年建立了老年医疗保险,通过6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老年、遗属、残疾保险和老年医疗帮助为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
失业保险保障制度研究
失业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既有支持经济效率的意义,又有浪费资源、损失国民收入的弊端。如何使失业的这种双重效应最终体现为对经济运行的积极意义,关键的因素在于建立一个有效的失业保障制度。然而,我国现实的失业保障制度呈现严重失衡。
一、失业保障制度的需求分析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种称为“单位福利社会主义”不仅保证单位雇员终身就业,而且还提供了包括住房、医疗、养老、教育和儿童福利等所有的保障。然而,随着经济体制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被确立并要求不断完善,因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再继续推行“单位福利社会主义”已力不从心,因而过去的充分就业被一种转型期的失业增长所代替。在这样的背景下,失业现实很自然地提出对失业保障制度的需求。
1.国有企业改革对失业保障制度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搞活国有企业一直被作为改革的核心问题,然而,时至今日,国有企业的改革仍步履维艰。其中,一个最大的障碍是国有企业内部大量的富余人员无法释放,严重地制约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因此,一个自然的逻辑是,要想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就必须设法解决国有企业的富余人员。从理论上来讲,解决富余人员一方面可以堰过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劳动边际生产力来内部精化;月一方面就是把窗余人员排斥到市场中去。表面看来,第一种方案似乎最忧,但是,它对资金和技术的要求,使其实现的成本很高,实施比较困难,如此,靠企业自身消化富余劳动力已缺乏现实性。所以,要想减轻国有企业的冗员负担,只有选择释放这条路。然而,它将引发的问题足以为实施者所顾虑。诸如,人们对社会主义主人感的认同,要求在被释放的同时,必须得到某种补偿。因此,建立失业保障制度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重要条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对失业保障制度的需求。
医疗保障制度设计
一、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应当体现公平优先原则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分配原则已经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同和接受。社会保障属于社会再分配的范畴,因此,引入市场化机制,通过提高效率来缓解日益增大的社会保障压力,成为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力度更大,从各地正在推进的医疗保障改革方案来看,尽管改革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与过去相比个人的医疗保障责任在扩大,政府责任在缩小,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医疗保障改革的市场化取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效率,但是其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
其一,医疗机构市场化运作,优胜劣汰,导致城市大医院的技术水平、设备条件越来越好,而城市社区医院,尤其是农村乡镇医院维系艰难,逐步萎缩,甚至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政府卫生投入也越来越向大医院倾斜,加剧了这种分化的程度。目前,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医院。结果是城市人往大医院跑,农村人往城市跑,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
其二,我国连年对医疗机构投入减少和药品涨价的补偿机制缺乏,迫使医疗机构出现较强烈的逐利倾向,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逐步成为其主要的功能。由于医疗市场是一个特殊市场,医患信息不对称,市场竞争往往使价格升高。例如医疗机构为了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往往竞相购买高精尖设备,使我国本来就不足的医疗资源重复配置而浪费,设备购入后为尽快收回成本并获得利润,往往过度提供医疗服务。医疗行业作为一种特殊行业,很容易形成市场垄断的地位,市场垄断条件下医疗费用持续上涨将不可避免。医疗保障费用与日俱增,政府、个人、企业都承受了巨大压力,占我国人口70%以上没有医疗保障的农村人口更是难以承受高昂的医疗费用。
因此,笔者认为,医疗事业改革的市场化取向,虽然有其积极作用的一面,但是却背离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一般消费品不同,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具有公共品性质的服务是营利性市场主体干不了、干不好或不愿干的,也是个人力量所无法左右的。必须而且只能由政府来发挥主导作用,否则就一定要出问题。政府的责任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公平优先的理念下,全面干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二是强化政府的筹资和分配功能,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医疗需求。从以上两个方面的政府责任来看,中国的医疗保障所存在的问题,根源主要不在于缺少公共资金,而在于缺少公平优先的价值理念和有效的政府管理。
政府如何在医疗保障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贯彻公平优先的价值理念,构建公共保障体系,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呢?笔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但人口多、人均经济水平低、社会保障能力差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中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与生活水平相适应[2].因此,在基本医疗保障方面,要以政府投入为主,针对绝大部分的常见病、多发病,为全民提供所需药品和诊疗手段的基本医疗服务包,以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需要。具体实施方式是,政府确定可以保障公众基本健康的药品和诊疗项目目录,政府统一组织、采购,并以尽可能低的统一价格提供给所有疾病患者。其中所用的大部分成本由政府财政承担。为控制浪费,个人需少量付费。对于一些特殊困难群体,自付部分可进行减免。
建设健全保障制度思考
当前,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要求我们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建设健全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显得倍加重要、倍加紧迫。
时展的客观要求
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来化解居民的各种生活风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人们在得到更多发展机会的同时,所面临的失业、竞争失败等风险也在加大;在现代社会,家庭小型化、人口流动性增强等趋势日益明显,家庭保障功能逐渐弱化,亟须社会化的保障制度来化解居民的贫困、疾病、养老等各种生活风险。只有建设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才能保障居民生活,不断提高居民的福利水平。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需要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来保驾护航。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贫富差距拉大、劳动纠纷增多、不同社会群体利益分配关系复杂等矛盾和问题,都与缺乏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调节或者调节力度不够直接相关。只有加快建设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通过制度化的保障机制逐渐缩小差距、缓解矛盾与冲突,进而实现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需要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来提供保证。经济增长不可能自动地解决成果共享问题,实现共享发展成果的目标必须借助于强有力的收入再分配工具。社会保障制度是已被工业化国家的实践证明了的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享发展成果的基本制度安排。其中,社会救助以保障低收入群体或者困难群体的生活而直接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阶层矛盾;社会保险以化解劳动者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风险,调节劳资利益分配格局而缓解劳资冲突;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儿童福利、教育福利、住房福利等各项福利事业的发展,则保证各个社会群体合理分享发展成果。可见,加快建设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目前已经具备基本条件
演进中的医疗保障制度
医疗保障制度一般包括免费医疗服务、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内容,在世界许多国家已成为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从1883年德国俾斯麦政府颁布《疾病社会保险法》开始,在医疗保险制度诞生的100多年里,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经历了萌芽、建立、发展和改革几个阶段。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全球范围的制度改革,与各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高度融合,持久而深入地展开。
发展渊源
各国的国情不同,各自制度不断演变,但是在医疗保障制度发展史上却呈现出来一些典型模式。英国是最早进行工业化的国家,在福利经济学、社会公平思潮影响下,确定了以贝弗里奇报告为蓝本的福利制度框架,形成了全民医疗保健服务的福利模式,这种模式在北欧和一些盎格鲁—撒克逊国家有了传承和借鉴。
德国在新历史学派、社会改良思潮影响下,在社会矛盾和工人力量的驱动下,建立了缴费和待遇相挂钩的医疗保险模式,亚洲和南美洲一些国家选择了这种模式。
美国受凯恩斯理论和自由主义的影响,作为罗斯福新政的重要内容,建立了以市场运作为主,政府仅为老人和穷人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市场保险模式。虽然完全借鉴美国模式的国家很少见,但是通过市场运作的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在很多国家都存在。
新加坡作为摆脱殖民统治的高度市场化国家,采取了独树一帜的完全个人账户的强制公积金模式,印度尼西亚、中国等一些实行完全账户和部分账户的国家借鉴了这种模式。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探讨
[提要]迄今为止,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依然存在诸多短板,如政策法规尚未健全、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资金筹集与基金管理方式存在问题、农村居民参保观念有待加强等。而上述问题根本归因,可追溯到政府责任的缺位、现行户籍和土地制度的制约、村民观念落后等原因。因此,有必要切实推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从法律制度、养老机构、基金筹资及管理和村民积极性等方面探索改革路径,切实解决我国农村居民养老保障困扰。
关键词:养老保障制度;老龄化;家庭养老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已经实现跨越式提升,但是在经济发展新时期下,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所造成的挑战。截至2020年,我国农村总人数中有23.8%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相比于城市老年人口占比多出8%。据相关部门统计,至2035年,该比例将上升超过37个百分点,届时农村老年人口比例将比城镇约多出13%,并预测今后30年内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将居高不下,农村老龄化问题将持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设计的一项通过国家收入再分配来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制度,而养老保障制度作为其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存在的意义不容忽视。此项制度正是旨在缓解广大群众养老压力、解决国民养老困境。养老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要素,也是发展国民经济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依然在诸多方面存在短板,所以探究我国养老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优化路径探索,是当前的关键任务。
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的困境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首先,在政策法规方面,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体系亟待健全。现今所施行的相关政策多以指导条例、会议通知等方式下达至区域政府,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落实环节皆缺乏稳定性与规范性。其次,国家补贴相关法律制度尚未建立健全,无法从根本上保障村民养老权益。法律制度是政策落实的根本保障,尤其对于农村养老保障而言更为重要。不仅如此,由于无法可依,不同区域政府有关养老保障工作的决策与落实工作未能统一标准,极易导致养老保险政策落实过程出现责任推诿或临时变更现象,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事业的有序推进造成极大困扰。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相关政策的主要依据,源自民政部门制定的《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下简称《基本方案》)和国务院转发民政部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意见的通知》两个不具法律性的文件,而此类文件并不具备法律效力,无法保证相关规章政策的权威性。并且随着社会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进程的深入,相关机制已经难以满足我国农村居民对于养老保障的需求,更加无法契合城乡二元化发展格局的法律保障诉求,导致农村养老保险体系陷入发展困境。
(二)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现代化、工业化使家庭功能由原来的集中型向分散型转变,传统的几世同堂的生活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首先,因为农作物升值空间小,且生活压力加大,乡村适龄青年不断涌入城市寻求就业机会,导致农村空巢老人与日俱增,家庭养老的功能衰退,老年人缺乏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其次,农民工在城市化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外界环境的变化,使孝敬父母、赡养老人的传统观念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分散了家庭的凝聚力。最后,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大,使大多数年轻人疲于应付工作的挑战和社会的压力,无暇顾及老年人的生活,更疏于对老年人的照顾,并且年轻人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难以得到老年人的认同,代际矛盾加深,双方难以共处一堂。“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
研讨社会保障制度供给
一、制度结构优化
1.实体性权利与程序性权利的统一
在我国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中,存在着重视实体性权利的保护而忽视程序性权利的规范的问题。需求主体的程序性权利包括社会保障的请求权、申诉权和救济权,这样一些程序性权利的保护,无论在立法者那里还是执法者那里都没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源于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和现行制度规范的约束,传统的主客体思维方式将社会保障的需求主体当作被动的接受者,其所获得的保障利益是来自国家和社会的恩赐,至于国家和社会给多少、给不给,个人都无权抗争。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存在一些严重的违规行为,许多合乎要求、急需帮助的社会成员无法获得救助,致使“低保”变成了“人情保”,其根源就在于需求主体的程序性权利没有得到保障。在社会保障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已获得普遍共识的今天,公民实体性社会保障权的保护离不开程序性权利的行使。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机制不完善的情形下,程序性权利的保障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通过适当的制度设计,给予法定范围的公民以权利诉求权、权利救济权,加强程序性法律的制定和出台。
2.地方法规的检视与协调
我国最权威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其次为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各地在执行出自国务院、劳动社会保障部的行政法规、规章、条例时,会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再行制定地方行政法规、规章或具体实施办法。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统筹层次不一,再加上城乡差别,出自地方人大或基层政府的地方性法规五花八门、各具特点。仅就最低生活保障而言,各地的资格审查标准不尽相同,给付水平也出现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差距。一些地方政府出自地方本位的考虑,人为地限制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或抬高转移接续的成本。一些大中城市对非本地户籍务工人员采取明显的排斥政策,限制其子女在父母工作地的升学和受教育权、保障房申请权、社会救助申请权。这些规定既造成地方间制度衔接的障碍,也与最高立法机关和行政部门的法律、法规明显相左。所以必须对地方法规进行认真检视,同时加大中央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一是对“碎片化”的制度进行整合,二是加快低层级法律规范的升级,以促进地区、部门、城乡间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统一。
二、权利实现环境的综合治理
小议宪法监督保障制度
本文作者:皮纯协任志宽
本文就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监督保障制度,维护宪法的实施,谈几点看法。
一、完普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监督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所谓宪法监督保障制度,是指根据宪法(或宪法性文件,宪法性的惯例)规定,拥有立法解释权或监督权的特定国家机关,依照一定的程序审查和裁决国家的法律、法令、命令、行政措施以及国家机关或领导人的行为是否同宪法的原则或内容相抵触.以维护宪法的权威,维护法制的统一与尊严,保障宪法实施的制度。一九八二年宪法(以下简称新宪法)认真总结了我国的历史经验,同时也吸收了外国经验,规定了适应中国国情的宪法监督保障制度。新宪法中,与宪法监督保障制度有关的序言和条文至少有以下几点:第一,宪法序言中宣告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享有崇高的地位和最大的权威,指出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同时宣告宪法是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扣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活动的根本准则。第二,宪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第三,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第四,为了有效监督保障宪法的实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都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并且规定:全国人大有权改变或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地-方各级人氏代表大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改变或撤销本级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本级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以及撤销下一级人大不适当的决议。第五,对于宪法行为的监督也有相应的规定。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在这一总原则指导下规定: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每个公民必须履行的宪法义务。全国人大代表必须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公民行使宪法规定的权利和自由也要遵守宪法的总原则,即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权利,如不遵守这项原则,而滥用权利,就会受到谴责直到追究法律责任。宪法对公民各项权利和自由也没有禁止性、限制性规定,如果谁要违反,就是违宪,构成犯罪行为的,还要受到刑罚的制裁。新宪法这些规定比前三部宪法监督保障的内容大大地充实和具体化了。这些规定是在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并且适当参照外国经验制定的,体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本质和国情,也体现了新时期的新特点。这些规定为宪法的切实实施提供了保障。现在全国人民、各级国家机关在党的领导下,正在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以宪法监督保障制度的规定为法律依据,为切实保证宪法规定的各项制度的实施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各地区为保障宪法实施,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与尊严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如:为了保证各项法律、法规、命令、决议不同宪法相抵触,各地都组织人员进行了清理法规的活动并且初步取得了成须,为了保障公民的各项民主权利,保障公民的申诉控告、检举权,各地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均设立了信访接待部门,建立了接待日制度,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宪法中有关于监督保证宪法实施制度的规定固然是很好的,但宪法毕竞不是法律大全,只能作原则性的规定。这就需要用具体的单行法规等形式把宪法的原则性规定加以具体化,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完善监督保障宪法的实施。完善这种同宪法监督保障制度配套的法律制度,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实践上看,都是十分必要的。首先,从理论上看。宪法是一个画家的根本大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因此,保障宪法的实施,就能够从根本上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维护其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统一。否则,国家的民主制度、法律制度就有可能遭到破坏。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国内和国际的经验教训,都证明了这一点。由于宪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这就需要有具体制度加以落实。如宪法规定: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那么,就应有一套具体制度,规定违宪案件由谁来追究,怎样追究,依照什么程序追究等等。其次,从工作实践上看。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着同宪法、法律相悖的法规或违宪行为。例如,个别的现行法律条文同新宪法有关条文的内容不尽一致。再如,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着司法的解释性的文件,据不完全统计,仅一九八二年刑事审判和检察工作方面的解释性文件就不下七十份。这种文件大体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某间题的解释,这种解释有法律依据,属于司法或检察解释。这从司法检察实践上看,效果很好,能使部门法中某些规定更加具体化,也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另一种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司法部就某间题的联合解释或个人就某问题的解释等。笔者认为,如果属于重大问题,应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解释,如果属于司法检察实践中的问题,可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或最高人民法院进行检察或司法解释。这种联合解释或个人解释的形式的范围和效力,可以研究,即使是司法检察解释,也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又如,某省一地区人大常委会有一年攫自决定不召开人大会议。这显然违反了宪法和地方人大组织法的规定。另外,完善宪法监督保障制度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目前,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正在展开,这是很深刻的变革,涉及面很广,为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办事有章可循,有许多新问题需要及时作出有法律效力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已授权国务院在这方面可以制定暂行规定或条例。保证上述暂行规定的合宪性,正是为了从根本上保障改革和开放的顺利进行。
二、完普宪法监督保障制度,可以借鉴外国有益经验
社会主义国家为了保障宪法的实施,在批判地继承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的基础上,也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宪法监督保障制度。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大多是把宪法监督权归于立法机关,也有专门设立监督机构的,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从以下两个方面规定监督和保障宪法实施的。第一,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大国民议会负责对宪法的实施情况执行一般监督,并单独决定法律的合宪性。第二,为了对法律的合宪性执行监督以及通过法律进行准备工作,大国民议会在其五年任期内选举本届的宪法与法律委员会,由大国民议会代表中选出委员大部分,并另选非代表的专家一部分.(不得超过委员会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一)作为委员,组成这个委员会,委员会就法律的合宪性提出报告或者意见。南斯拉夫则是设立专门性的宪法法院来负责监督和保障宪法的实施。南斯拉夫联邦宪法法院由邦议会选举的院长和十三名法官组成,法官任期八年,不得连任,联邦宪法法院院长从法官中产生,任期一年,实行轮换制,宪法法院法官不得兼职。联邦宪法法院职责是:第一,裁决共和国(自治省)的法律和其他文件,以及联邦各机关,各社会政治共同体机关的条例等是否同联邦宪法、法律相一致。第二,解决联邦共和国(自治省)之间,共和国与自治省之间以及不同共和国领土上的其他社会政治共同体之间有关权利和义务的争议,解决共和国或自治省宪法法院之间,法院和联邦机关之间,联邦机关同共和国(自治省)机关之间的权限冲突。如果宪法法院确认某项法律同联邦宪法不一致,它就作出裁决,然后将裁决提交主管议会,主管议会有义务在控制裁决之日起六个月内消除这种违宪的事情,若在期限内未消除,该违宪法律即归无效,宪法法院对此将作出裁决予以确认。任何人都可以评定是否符合联邦宪法和法律的问题,主动向宪法法院起诉,宪法法院也、一以自己起诉。从以上介绍,我们看到各国宪法监督保障制度有其共同点。第一,各国宪法的实施,必须有一定的机构保障。第二,保障宪法实施的机构必须是高度权威的机构。第三,保障宪法实施的机构虽然各有不同,监督范围、违宪审查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是究竞以哪一种形式较为合适,要看各国的具体情况。上述外国的一些经验,可供我们参考。
养老保障制度的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因渔民转产转业所引发的渔民养老保障问题日益凸显。对此,市、区两级党委政府予以高度重视和关注,把解决渔民养老保障问题确定为今年实事项目。我局于前期就渔民定性、保障范围、保障方式、保障水平等问题,深入渔村开展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特点
20*年底,全区有在册渔业总人口15412人(区统计部门统计数为12235人),占渔农业人口数的7%,有19个渔业村(队)各分布在8个乡镇(街道),拥有在册耕地695亩(区统计部门统计数为898.82亩)。在渔业人口中,16周岁到60周岁的有10657人(区统计部门统计的劳动力数为4871),占总人口的69.15%;60周岁以上的有2793人,占总人口的18.12%;船只股东人数为822人;渔业村下海打工人数为1324人;打工妇女人数为1893人。
(一)我区涉渔行政区域广,情况比较复杂。在全区渔业村(队)中,没耕地、在凭票供粮时期所有群众都吃全返销粮的有7个村1个队,分别是干览的西码头村、金塘的黄泥坎村、先锋村、沥港渔业队(渔民分散居住在沥港村、平倭村、观前村和外小岙村,统一由沥港渔业资产管理委员会管理)、木渔村、小沙的毛峙村、原峙岙塘渔业村(现在的峙岙塘村还合并了几个农业村,且已有部分农民参加了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盐仓的螺渔村;有少量旱地(具体见表一)、在凭票供粮时期渔业后方人员吃半返销粮的有10个村1个渔业队,分别是白泉的浪西村、长白的白马村、云龙村、北禅的新港社区(三个渔村,钓门、钓山、黄沙)、海峰村、金塘的长沙村、岑港的马南村、马北村和长白的蛟龙村蛟龙渔业队。长白的蛟龙行政村包括蛟龙村、里蛟村与外蛟村,里蛟和外蛟都是农民。
*
金塘的西侯村、干览的胜丰村虽然有部分人员从事船只作业,但每户家庭都分有耕地,并且从没吃过返销粮,目前有部分人员已经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这些村的第一生产资料是耕地,村民从事海洋捕捞是利用了靠海的优势。盐仓街道平岩村的情况非常特殊,村民虽然户口性质上属于农民,但没有耕地,曾经也吃返销粮,且以撑运输船为生(全村约有76人)。
渔民养老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因渔民转产转业所引发的渔民养老保障问题日益凸显。对此,市、区两级党委政府予以高度重视和关注,把解决渔民养老保障问题确定为今年实事项目。我局于前期就渔民定性、保障范围、保障方式、保障水平等问题,深入渔村开展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特点
20*年底,全区有在册渔业总人口15412人(区统计部门统计数为12235人),占渔农业人口数的7%,有19个渔业村(队)各分布在8个乡镇(街道),拥有在册耕地695亩(区统计部门统计数为898.82亩)。在渔业人口中,16周岁到60周岁的有10657人(区统计部门统计的劳动力数为4871),占总人口的69.15%;60周岁以上的有2793人,占总人口的18.12%;船只股东人数为822人;渔业村下海打工人数为1324人;打工妇女人数为1893人。
(一)我区涉渔行政区域广,情况比较复杂。在全区渔业村(队)中,没耕地、在凭票供粮时期所有群众都吃全返销粮的有7个村1个队,分别是干览的西码头村、金塘的黄泥坎村、先锋村、沥港渔业队(渔民分散居住在沥港村、平倭村、观前村和外小岙村,统一由沥港渔业资产管理委员会管理)、木渔村、小沙的毛峙村、原峙岙塘渔业村(现在的峙岙塘村还合并了几个农业村,且已有部分农民参加了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盐仓的螺渔村;有少量旱地(具体见表一)、在凭票供粮时期渔业后方人员吃半返销粮的有10个村1个渔业队,分别是白泉的浪西村、长白的白马村、云龙村、北禅的新港社区(三个渔村,钓门、钓山、黄沙)、海峰村、金塘的长沙村、岑港的马南村、马北村和长白的蛟龙村蛟龙渔业队。长白的蛟龙行政村包括蛟龙村、里蛟村与外蛟村,里蛟和外蛟都是农民。
*
金塘的西侯村、干览的胜丰村虽然有部分人员从事船只作业,但每户家庭都分有耕地,并且从没吃过返销粮,目前有部分人员已经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这些村的第一生产资料是耕地,村民从事海洋捕捞是利用了靠海的优势。盐仓街道平岩村的情况非常特殊,村民虽然户口性质上属于农民,但没有耕地,曾经也吃返销粮,且以撑运输船为生(全村约有7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