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8 03:44: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保障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先进性保障思考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坚持党的先进性,是由党的先锋队性质所决定的;而党的先锋队性质则是通过其先进性来体现和保障的。这“两先”之间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党的先锋队性质是永恒的,而党的先进性的表现形式却是多样的、具体的、历史的。
一、“两动”推动“两先”
“两动”,就是指运动和活动,是党加强自身先进性建设、发挥先锋队作用的两种主要途径。其中,在阶级斗争为主、民族矛盾上升的时期,以群众性的政治运载为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教育活动为主。
从本质上讲,运动是活动的一种方式,是活动发展的更高形式。但从社会的政治的角度看,二者又有不同:第一,背景不同。运动多在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较为突出的时期,以及社会刚刚由乱而治的时期开展。如运动。活动则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时期开展。如“三讲”教育活动。第二,方式不同。运动除采用学习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式外。有时甚至采取一些批判斗争、压制民主、限制自由、人身攻击等暴风骤雨式的过激、过“左”行为,有的甚至造成了历史的错案。活动多采用和风细雨式,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统一思想、查找问题、整改提高,不搞批判斗争、人人过关,没有“火药味”。第三,幅度不同。运动幅度较大,力度较强,但也难免强中有错事与愿违;而活动幅度较小,但效果却较好、较明显,没有后遗症。第四,范围不同。运动更强调党外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而且参与方式更强调轰轰烈烈的“大鸣大放”。活动多在党内开展,虽然也征求群众的意见,但不是那种鸣放式、大字报式和运动群众式。
“两动”也有相同之处。第一,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统一思想、增强团结,提高党的战斗力和执政能力。第二,效应相同,都使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任务,而向最终目标迈进。第三,本质相同,都是要使党永葆先锋队本色,使党员始终保持先进性。
二、“九先”体现“两先”
保障性住房情况汇报
根据上级下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保障性住房项目为我市2013年度1500套公共租赁房建设目标,为尽快实现8月份开工建设,现将该项目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该项目用地77.92亩(含道路用地),项目总建筑面积97122.78平方米(含地下室7980平方米),总套数1500套(其中廉租房1000套,公租房500套),项目共16栋(其中18层建筑6栋,11层建筑6栋,6层建筑4栋)。
一、进展情况
77.92亩土地中,截止7月28日镇已丈量57.834亩,其中发放征地补偿款的10亩;涉及迁坟186座,已签订迁坟协议及并发放补偿款58座,迁坟7座;涉及原医药公司仓库未拆迁,国资办已通知原承租户腾空清场,以便拆除建筑物;房产置业公司组建了项目指挥部,主体工程已进入招标程序,拟在7月31日开标;入口道路工程已签订施工合同,拟在8月初进场施工。
二、存在的问题
1、因征地、青苗补偿标准问题,被征地村民提出已签订征地协议的土地如年内政府会出台新标准应按新标准执行;迁坟补偿标准问题,原标准为1600元/座,被迁坟户提出补偿标准低,要求提高补助标准;以及要求解决村岗下小组城中村改造问题,导至征地、迁坟工作进度缓慢。
保障性安居房落实方法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1号)及《关于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建保〔2010〕59号)、《关于加强廉租住房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建保〔2010〕62号)和《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建保〔2010〕87号)等文件精神,为加快推进我县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全面完成市政府下达我县年度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任务,根据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宗旨,以解决我县中等偏低及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为出发点,以增加各类保障性住房供应为目的,紧紧围绕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开展各类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结合我县实际,重点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建设及棚户区改造工作,突出抓好一批重点保障性住房项目的推进工作,确保完成年度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目标任务。
二、工作目标和建设总体计划
根据市政府下达我县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我县本年度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总量为901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443套,廉租住房94套,经济适用住房85套,城市棚户区改造95套,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153套,新增廉租住房租赁补贴31户。
我县年度计划投资约2000万元,约需新增用地3.5万平方米。2012年的建设用地也正在筹划。
加强保障性住房审核事宜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我区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工作,严肃纪律,杜绝漏洞,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严格执行保障性住房政策规定
保障性住房是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特殊住房,有着严格的申请政策条件要求。每年都会公布对申请保障性住房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人均收入、户籍人口及就业等方面的条件要求。各部门一定要严格依据规定办理:出具证明单位一定要实事求是、客观真实的出具证明材料,严禁弄虚作假;审核单位人员一定要严格依据规定条件进行审核把关,对发现的可疑之处一定要进行调整核实,严禁敷衍塞责、玩忽职守,严禁徇私舞弊、以权谋私。
二、严格依据规定的申请审核程序办理
我市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确定了“五道程序、四道把关、三榜公示”工作程序,这一程序不仅符合国家政策要求,也是实现公正、公平、公开的重要保证。各部门一定要严格依据这一程序办理。特别是社区,一定要按照规定程序,认真做好入户调查和群众评议工作,把好这一道关。审核部门人员一定要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核把关,并按规定进行张榜公示,全面接受群众监督。
三、严把证明材料关
农村保障性公共服务研究
[摘要]“政府+”供给结构是我国农村保障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占优策略。通过对鲁中L村单案例的深度剖析,发现“政府+”供给结构的外部形态情境化特征明显,关系驱动依然是其核心要素;且农村保障性公共服务内部呈现“主体-末枝”二元结构特性,其中主体部分供给呈现政府整体回归且公共服务对政府依赖性较强的趋势,末枝部分供给则深受村民“成本冲抵”计算的影响。研究发现和结论表明,“政府+”供给路径必须扎根具体情境;与农村保障性公共服务的具体结构相契合;以公共性为运行基础,其生成应尽快实现由“关系驱动”向“评估驱动”转向。
[关键词]保障性公共服务;“政府+”;供给结构
一、引言
近年来,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级政府政策频出,这些政策大都含有通过供给公共服务尤其保障性公共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必备原始积累的要义。区别于满足公民更高需求的发展性公共服务,保障性公共服务是指“一定时空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下,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政府使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满足全社会公众或某一类群体共同的、直接的、基本的、关系到公民人权的社会生产过程”,[1]其具有“公共性”“普惠性”“公平性”和“均等化”的内在规定性。借鉴萨瓦斯关于公共服务可以由多元主体分割供给的理论启发,[2]结合前述保障性公共服务的界定认为以政府为中心,其他参与主体为辅助的“政府+”多元主体供给结构应是我国农村保障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占优策略。其中的“政府+”主要是指为了有效供给公共服务所形成的一种由政府主导,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等其他主体积极参与的多元主体协同供给结构,具体内涵如下:首先,政府占据主导地位,是公共服务多元主体的核心,主要强调其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对公共性的绝对担当;其次,公共服务供给具体职能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等多元主体分割负责,且政府不能缺位,其他主体则根据实际需要自由进出;再次,多元主体之间虽有地位势差、职能分割,但在具体情境中的具体供给行为上具备高度融合性,尤其在责任体系中具备“总体责任政府一元兜底,具体责任多元主体具体到位”的特征。[3]目前针对农村保障性公共服务供给研究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多元主体参与研究且其主要关注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村民等多元主体的各自职责、参与路径及其参与动因;[4]-[6]其次,多元主体合作供给研究且主要关注于“去中心化”还是“有中心”的合作模式及其影响因素;[7]-[9]再次,供给机制研究且其主要关注于两个方面,即参与机制、协作机制、表达机制等具体机制构成,[10]以及情境、服务类型等影响机制建构和运行的因素;[11][12]第四,使用多种计量方法进行供给效能测度。[13]可见,已有研究无论从研究层次、研究领域还是研究视角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较好的丰富度,但同时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面对我国当前农村保障性公共服务非政府供给力量孱弱的特有局面,[14]细化出的农村保障性公共服务供给回归到了“‘政府买单’理所当然”的境地,[15]这已然超脱了政府“主导”供给的非排他性特征;[16]二是未加区分的农村保障性公共服务裹挟于农村公共服务的整体性概念,[17]致使农村保障性公共服务本身的供给到底是政府全托、政府撤出还是“多中心”视阈下的“政府+”模式难以厘清,进一步的路径评估与选择更是无从着手;三是基于描述性、解释性或建构性研究方法聚焦“政府+”供给农村保障性公共服务现实及其运行逻辑的实证文献尚未发现。有鉴于此,借助已有研究积累,聚焦农村保障性公共服务,结合单案例深度剖析,探索、描述、揭示与实证目前我国农村保障性公共服务“政府+”供给结构的现实及其背后的形成逻辑,切实回应“政府+”多元主体供给路径是否契合现实实践这一问题,无论对后续农村保障性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主体合作实践的成效提升还是其理论研究的拓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方法选择。采用单案例分析,原因主要包括:对于探索性问题,案例研究更为契合;[18]本文所需的案例分析侧重案例有限方面的深度挖掘,且案例选择与研究应具有典型性、启示性和一定的时间序列性,[19]所以单案例研究更适合本文的研究要求。(二)个案介绍。研究个案为坐落于鲁中腹地的L村,约238户724人。地理环境为典型的丘陵地貌,决定了本村以山楂等经济林木为主的农业生产结构。为数不多的平整、肥沃良田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不再种植用于“糊口”的小麦,而是建设蔬菜大棚或种植玉米、菜种、药材等经济作物。聂、张、逯、孙、高姓构成了本村的五大宗族势力,其影响力通过各宗族精英及宗族联姻渗透至村务中的各个方面,包括党支部及村委会选举。随着自然村社区化的推进,L村与其他两个自然村组建了新的社区,但更多表现为形式存在,村务仍以自然村为单位处理,且村内居民小组建制仍是各村处理各种关系或事务的主要依附载体。本村同样面临着中青年外流、老龄化严重的问题且日益严重,“老漂族”现象也已司空见惯。总之,L村从经济、政治、文化至社会等各个方面均表现出了极强的过渡性和叠加性。同时,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系列涉农政策均可在村中识别,且如前所述,目前农村中出现的多种突出问题在本村中均有呈现。在此情境下,L村的医疗、交通、灌溉、饮水等保障性公共服务呈现出了政府单一供给、主导供给等多样化政府供给模式,供给结果也表现出了有效、无效等较强的差异性。可见,无论从其展现的复杂嵌入情境还是其涵盖的农村保障性公共服务政府供给结构及其结果来看,L村都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可以有效凸显研究问题的实质,[20]为实现研究目标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观察场域。(三)资料收集方法与过程。由于尚无经验资料,通过现场观察获得一手资料成为了研究必须,田野调查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同时,由于L村是研究团队中某成员的家乡,可以成为研究团队顺利进入现场的“守门人”,[21]满足了“若能够选择家乡开展田野调查研究,可能是再合适不过”的理想要求,[22]这确保了一手资料高质、足量的收集。整个资料搜集过程自2017年7月25日始至2017年8月25日止,分为4个具体流程:首先,研究团队根据来自L村研究成员的陈述,结合已有研究中对保障性公共服务的分类,初步确定了本次研究的主要调查领域,包括医疗、交通、灌溉、饮水4个;其次,进入现场后,对L村的保障性公共服务现状展开实地调查,发现灌溉与饮水反映出的信息相似度极高,且灌溉领域的相关信息涵盖了饮水领域反映出的所有实质内容,所以最终确认了医疗、交通、灌溉3个重点调查领域,饮水调整为本次调查的附带领域;再次,选择访谈对象展开深度访谈,获取相关资料;最后,整理获取的一手资料。访谈对象的选择。由于对访谈对象已有了解,所以采用了立意抽样法则,访谈对象主要包括:在任30余年的老村长N2(现已离任),现任村长N3,党支部成员N1,曾临时代行村长职务的N4和L1,在L村保障性公共服务供给中起重要作用的M、Z1、W1,普通村民N5(聂姓宗族)、L2(逯姓宗族)、G(高姓宗族)、Z2(张姓宗族)、S(孙姓宗族)、W2(其他小姓代表)。被访谈对象构成具有代表性和多样性,确保了资料搜集来源的权威性和差异化,为后继研究提供了稳健的“三角测量”证据链。[23]此外,由于访谈人员中有L村的“原住民”,可以有效规避因外围身份入场导致的被访者心理规避问题,保证了信息的足量、可靠收集。总之,从资料搜集的方法、程序、来源及访谈者融入当地环境的程度等各方面来看,都有效保证了本次搜集的资料的信度和效度,规避了其“失真”的潜在风险,为后续分析提供了科学的原始资料。
小议司法公正的保障性
本文作者:汪沙工作单位: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
一、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以保证司法公正为目标,逐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形成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为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提供法制保障。”法律是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它可以保证社会对于差别的尊重,并在尊重差别的基础上实现结构协调与运行互动,从而建立起承认个体、元素互补、彼此互动、相互协调的和谐社会。法治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途径,也是维系协调与和谐发展的保障,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
二、司法公正
(一)司法公正的含义
司法公正内涵的关键词是公正。司法作为解决纷争,判明是非曲直的方式,必然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司法公正就是指司法机关对纷争的解决所体现出来的对公平正义原则的符合性,它包括司法活动的结果和过程都要坚持和体现公平与正义的原则。具体地说,司法公正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司法机关对诉讼当事人作出的裁决或处理结果是公正的;第二,诉讼活动的过程对有关人员来说是公正的,或者说诉讼参与人在诉讼过程所受到的对待是公正的。因此,司法公正包括了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的内容。
保障性住房治理汇报材料
根据《关于转发县监察局关于年县纠风工作意见的通知》(建政办发[]72号)文件要求,我局加强了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监督检查,现将对保障性住房专项治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建设用地方面
年廉租住房项目用地为1484㎡及年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用地为4530.78㎡其性质均为行政划拨。以上两个项目的选址意见书、土地使用证、建设规划用地许可证、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等相关手续齐全,不存在擅自改变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的土地用途及擅自改变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用地性质从事商业性房地产开发等违法违规行为。经济适用房由朝阳三合房地产开发公司在“柏峰紫域”项目中配建,其土地采取出让形式,其占用土地1736㎡。
(二)招标投标方面
年廉租住房项目及年经济适用房项目,建设程序要件齐全有效,招标公告通过指定媒介公开,不存在将必须进行招标项目化整为零及以其他方式规避招标问题。招标机构资质符合要求,招标项目依法在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进行交易,采取随机抽取方式确定评标专家,专家评委人数符合法定比例。投标资质真实有效,分包工程合规,不存在转包、挂靠问题。招标人、投标人严格按中标通知书的内容订立施工合同。招投标有关资料全部归档,档案管理规范。不存在领导干部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招标活动问题,中标企业施工手续齐全有效。
商品住宅保障性住房制度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构建和谐首府,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24号)《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建设部等九部委第162号令)《关于印发〈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的通知》(建住房〔20**〕258号)《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实施意见》(新政发〔20**〕73号)和《关于加强**市房地产市场管理落实城市住房保障责任的意见》(乌政发〔20**〕113号)等文件精神和要求,为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加快建、立健全和完善我市住房保障体系,满足我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基本需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配建保障性住房,是指凡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市行政辖区(含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内建设的普通商品住宅小区,按总建筑面积5%的比例以单元方式配建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
第三条房地产开发企业配建的廉租住房,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经济适用住房,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
第四条市建委负责牵头组织会同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房产局等部门依据各自工作职责,做好新建住宅商品小区配建管理工作。
(一)市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建委、发改委、规划局、国土局、房产局等部门确定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及具体配建分配比例。市规划局按批准项目总建筑面积5%的比例,在出具规划设计条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注明配建的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总建筑面积、套型、套数等事项。
(二)市国土局按照规划要求,在商品房建设用地“招、拍、挂”供地过程中,明确配建部分的建设用地总面积。市发改委依据土地、配建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相关成本资料,确定政府回购廉租住房价格和经济适用住房的销售价格,并作为该宗地“招、拍、挂”的必要条件。在发放的《建设用地批准书》中注明配建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土地使用性质、面积等事项。
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论文
1项目介绍
1.1项目背景
海城市响堂管理区荒岭子村位于海城河南岸,总面积达632万平方米。改革开放以来,海城市的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荒岭子村虽然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近几年来,由于该地区的建设多为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建成的临时简易房,规划设计不合理,村内厂房、仓库,甚至危险品仓库与民居住房交错盘结。人均建筑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房屋质量差,交通不便,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脏乱差。多数居民的居住条件始终无法得到改善,“上水难、下水难、行路难、如厕难、取暖难、就业难、洗澡难、娶亲难”是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海城市委、市政府本着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促进社区发展,改善城市面貌,完善城市功能,实现社会和谐的目的,决定对荒岭子地块进行整体改造。
1.2规划设计定位
虽然该该项目为旧区改造项目,但地理位置好,用地内的景观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风景秀美,综合利用这些资源,一定能把海城市环境较差的棚户区改造成为交通便利、人居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齐全的精品居住区。
2规划设计理念
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思考
摘要:本文首先对保障性住房的概念作了探讨与研究,其次深入剖析了保障性住房开发的必要性,再次研究了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的优缺点,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与同行们共同探讨和交流。
关键词:国有企业;地产开发企业;保障性住房开发
在我国,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通过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可以有效改善民生,并且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使我国社会建设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而在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阶段,可由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其中,完成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流程,有效促进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的高水平完成,同时也为社会低收入人群提供适宜居住的房屋类型。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参与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中也存在一定的利弊,因此笔者将对此进行细致分析与探讨,为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1保障性住房的概念及分类
所谓保障性住房主要指根据我国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在此阶段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统一规划、全面协调,建设适宜社会大众居住的房屋类型,并且将其提供给社会当中的特定人群以供其居住与使用。针对保障性住房来说,其建造标准以及销售价格或者租金等方面的指标都由政府主导制定,其对我国社会民生的改善可以起到保障作用,因此将这一类房屋称之为保障性住房。在实际中,可以根据社会大众的收入情况对保障性住房进行划分,依照人们实际生活状况以及收入层次的不同分为不同的层次,如最低收入者可以租用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等;低收入者可以购买经济适用房;中等收入者可以购买限价房或者是自住型商品房;中高收入者的住房问题则根据市场经济来解决。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持续向前推进的背景下,保障性住房的发展事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状态,其中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等建设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有效满足了社会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对我国社会民生的改善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2保障性住房开发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