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规章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8 02:58: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保障规章制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保障规章制度

劳动监察保障规章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实施劳动和社会保障(以下称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规范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劳动法和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对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进行劳动保障监察,适用本条例。

对职业介绍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进行劳动保障监察,依照本条例执行。

第三条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支持、协助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

查看全文

省农村保障规章制度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长期处于社会保障制度边缘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日益突现出其有待完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和扩大内需的背景下,亟需为占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民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网,以分担风险、缓解压力、互助互利,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广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情况

(一)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目前广东省的农民养老仍以家庭赡养和土地保障为主,这与全国大多数地区的状况相同。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实行的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其提供了制度基础。但在经济发达地区,如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东莞市,由于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现已建立了现代化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1东莞模式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为领先的东莞市,由市财政出资10亿元作为基础资金的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经于2*0年正式建立。这一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农民的保险费由市、镇、村和个人共同承担,农民的基本养老金与参保人的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挂钩。缴费基数按每人每月4*元核定,从2*2年起每年递增2.5%。保险费以当年缴费基数的一定比例按月供缴。2*0年11月至2*5年12月,所缴的保险费为当年缴费基数的11%,其中集体承担6%,个人承担5%,并将8%记入个人账户。保险费占当年缴费基数的比例每5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增加部分由个人承担,并全部记入个人账户。集体承担的保险费,市和镇/区财政各承担20%,村委会和村民小组共承担60%。在民办非企业单位及个体工商户工作的,由业主承担,离开这些工作单位后,再由市、镇、村按比例承担。凡具有东莞市户籍年满20周岁起至男性满60周岁、女性满55周岁的农民均可参加这项保险制度。参保人男性满60周岁、女性满55周岁,按月领取养老金。另外,在该制度实施之日男性满60周岁、女性满55周岁的农民,无须缴纳保险费,可直接享受每月150元的基本养老金。

查看全文

政府保障农村劳动力的规章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和保障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以下简称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工作。

省、市(行署)、县(市、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指导、监督和服务工作,并组织实施本办法。

乡(镇)人民政府承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具体工作。

查看全文

农民最低生活保障规章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人民生活质量整体得到很大提高,但仍有部分农村居民因各种原因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因此,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解决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实现基本生活救助制度方面城乡困难群众同等待遇,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真实体现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是一项加强“三农”工作,逐步消除贫困、控制贫富分化、化解社会矛盾、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

其次,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一个有力地推动,也是对人的基本生存、生活权利的尊重。

最后,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城市与农村,生产与生活,公平和效率有机的统一起来,反映了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日益得到贯彻落实,是我国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上开创的另一新局面。公务员之家

总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件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的保障措施,是建设社会新农村的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城乡和谐、分配和谐的关键一步。所以,低保制度的完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需要我们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

查看全文

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法律规制探讨

摘要: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目前的法律定位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但实践中却成为用人单位管理劳动者的规则。本文从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合理及合法性、民主程序的保障性、公开程序的适当性、法律效力的科学性几个方面对用人单位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借鉴国外的法律规定,对我国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提出立法建议。

关键词:单位规章制度;法律规制;民主程序;公开公示;法律效力

何谓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我国立法对其概念没有明确规定。通常认为,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即劳动规章制度,又称内部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其自身特点制定的,明确劳动条件、调整劳动关系、规范劳动关系当事人行为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称。其所调整的范围包括整个劳动过程和与劳动过程有关的诸多方面,与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称《劳动合同法》)第4条第1款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称《劳动法》)作出了类似规定。但在实践中,规章制度却成为用人单位的单方“权力”,成了约束劳动者的规则。因此,从法律层面对用人单位规章制度进行规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现阶段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规章制度内容不合法、不合理,显失公平

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体现的是用人单位的意志,属于内部自治的范畴,但是其法律效力必须依靠国家的法律。所以,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不仅需要符合我国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同时还应当符合社会道德,并且与劳动合同、集体协议等约定相配套。然而,许多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存在着不合法以及不合理的内容。一些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全部或者大部分都是劳动者的义务,对劳动者的权利仅提出一些限制性规定甚至只字不提,如规章制度从头到尾都是“员工不准/不得/不能/必须……,否则……”;甚至直接作出一些“女职工在劳动合同期限内不能生育、职工应当晚婚,否则解除劳动合同”等等明显违反法律的规定。有些用人单位规章制度还存在随意设置处罚权、对劳动者恣意处罚的问题。另外,有些用人单位规章制度虽然没有违反法律的明文规定,但是过于严苛,不尽合理、显失公平。在一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中仍然存在与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相矛盾的规定。如果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中与劳动者自身利益相关的内容都不能保证合法、合理,那么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又怎么能够得到根本的保障呢?这样的问题之所以会屡屡出现,是因为我国法律没有对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应当具备的内容做出明确的规定,仅在《劳动合同法》第4条规定: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等事项。原劳动部《关于新开办用人单位实行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备案制度的通知》中将劳动规章制度列举为:劳动合同管理、工资管理、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工时休假、职工奖惩、以及其他劳动管理规定。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内容只能由用人单位自行制定,但是,受管理水平以及管理者自身素质的限制,导致实践中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内容不全面,不仅影响用人单位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并且也损害了劳动者应有的权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14号)第19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的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只是简单提到了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不得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的规定,但是没有规定其与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关系。导致实践中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内容冲突的现象屡屡出现,有些甚至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查看全文

电力企业规章制度管理分析

摘要: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电力的支持和维护,尤其是在这个网络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各项事业稳定持久的的重要保障。从电力企业初创到现在始终保持与时代同步,不断改革和更新规章制度,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电力企业的规章制度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要使电力企业跟进时代的快速发展,制定严格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就成了企业管理成长最为有效的措施。本文对电力企业规章制度管理的重要性进行相关的探讨分析,并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电力企业;规章制度;重要性

一、引言

我们身处在一个经济和科技都在高速发展的时代,想要与时俱进,保障社会主义经济保持稳定可持续发展,就离不开电力企业的支撑。电力不仅仅是我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更是促进科技不断发展的基础能源。电力需求量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增大,使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电力能源。为了保证电力企业给我们提供更完善可靠的电力资源,就要更加完善电力企业的规章制度管理。

二、电力企业规章制度管理现状分析

1.规章制度不够健全。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很多电力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安全管理措施准备不够充足,对员工的奖惩制度规定不够明显,力度不够大;电力安全使用常识宣传不够到位,用电过程中存在很多违反规定的操作方式。企业对此并没有实施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积累下了很多隐患,给电力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影响。2.安全管理不够到位。电力企业对于企业内部员工的管理,以及电力使用安全保障的管理工作都做得不够到位。企业在很多时候并没有积极响应电力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给电力运营过程造成了很多故障和麻烦,也给电力企业的名誉造成影响,使经济效益降低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查看全文

电力企业规章制度管理重要性分析

摘要: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电力的支持和维护,尤其是在这个网络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各项事业稳定持久的的重要保障。从电力企业初创到现在始终保持与时代同步,不断改革和更新规章制度,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电力企业的规章制度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要使电力企业跟进时代的快速发展,制定严格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就成了企业管理成长最为有效的措施。本文对电力企业规章制度管理的重要性进行相关的探讨分析,并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电力企业;规章制度;重要性

一、引言

我们身处在一个经济和科技都在高速发展的时代,想要与时俱进,保障社会主义经济保持稳定可持续发展,就离不开电力企业的支撑。电力不仅仅是我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更是促进科技不断发展的基础能源。电力需求量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增大,使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电力能源。为了保证电力企业给我们提供更完善可靠的电力资源,就要更加完善电力企业的规章制度管理。

二、电力企业规章制度管理现状分析

1.规章制度不够健全

查看全文

高校内部质量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在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下,伴随着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推动,高校越来越重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但很多高校的质量保障体系呈现“外源性”特征,更注重技术和行政手段的运用,质量文化作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未被给与足够的重视。分析质量文化缺失的原因,从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物质层面、行为层面探寻构建高校质量文化路径和方法,培育特色质量文化,构建既有精准“技术”评估,又有文化质量内涵的综合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质量文化;质量保障体系;内涵式发展;评估

随着我国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各种教育质量问题不断呈现,教育部门为了回应社会对高校的关注,也为了掌握和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推出系列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促使高校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高校在内涵式发展的推动下,也越来越重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目前各高校对教育部门主管的各种外部质量保障活动都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对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却都处于起步阶段,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质量监控与保障的制度约束与技术层面上,还未过多考虑作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灵魂质量文化的建设。本文从质量文化建设入手,以期提出促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有益建议。

一、高校质量文化内涵

质量一词最早起源于工商界,在商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商家越来越注意到低价竞争战略已难以满足顾客的需求,顾客更加重视商品的质量和服务质量,企业纷纷开始关注企业质量文化,国际质量机构也开始质量文化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质量文化的内涵,质量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也是一种组织文化,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人们思想沟通,从而产生质量目标、质量观念、质量行为规范的“认同感”,这一理解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质量文化可以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完善,国家赋予高等教育越来越重的责任,高校也开始关注和重视质量建设问题,纷纷开始着手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在企业发展中有重要影响的质量文化问题也开始被引入到高校中来,但高校的质量文化不等同于企业的质量文化,不能简单照搬照抄企业质量文化的做法。高校的质量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也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各高校根据本校自身特点,不断探索和挖掘,寻找适合学校发展的特色质量文化。

二、高校质量文化分析

查看全文

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1引言

劳动规章制度,又称劳动纪律,是指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由用人单位制定的,以书面形式表达的,并以一定方式公示的,关于用人单位内部劳动用工管理、明确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各种规章及制度的总称。在我国,劳动规章制度具有“准法律”的地位,要求劳动者必须严格遵守。《宪法》第五十三条将“遵守劳动纪律”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的规定,劳动规章制度并非完全由用人单位单方制定,而是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平等协商确定,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共同意志的书面表达。《劳动法》第四条也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因此,加强劳动规章制度建设,对于调整劳动关系、减少劳动争议、规范劳动关系当事方的行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显得非常重要。

2劳动规章制度建设是减少劳动争议的有效手段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执行劳动法律、法规或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就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发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劳动争议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我国,劳动争议也是现实中较为常见的纠纷,尤其在经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下,由于市场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社会劳动用工制度不断变化,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诉求日益多元,劳动关系矛盾凸显多发,使得劳动争议随之增加。劳动争议的产生,不仅使正常的劳动关系得不到维护,还会使劳动者的合法利益受到损害,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加强企业内部劳动规章制度建设,明确用人单位在管理方面的职责,防止管理上的任意性,同时规范劳动者自身的行为,明确其享有的权利和应当履行的劳动义务,对于减少劳动争议、避免劳动纠纷,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用人单位作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一方主体,对于劳动争议的发生和解决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用人单位所制定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首先要做到内容上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必须既能够维护企业自身的利益,又能够保障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其次要做到程序上适当,必须经过当事双方民主协商讨论,并由用人单位以适当的方式履行告知义务,使员工知情并得到他们的认可[1],这样,企业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才具备相应法律效力,才可以保障企业合法有序地运作,才能在劳动纠纷出现的时候,作为规范性文书发挥预防和解决劳动争议的职能,从而将劳动纠纷降低到最低限度[2]。即使出现劳动争议,企业内部的劳动规章制度也可以作为劳动争议处理的依据之一,节约争议处理的成本。劳动者作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一方当事人,其行为也同样对劳动争议的形成、发展以及解决产生直接影响。目前,个别企业尤其是一些非公中小型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在现实中违反劳动合同的情况以及违背劳动法的行为还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劳动纠纷有所增加,劳动争议案件不断上升。所以,要预防和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还必须增强广大员工学法用法遵法的观念,帮助员工学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自觉遵守规定,严格履行劳动合同,从而避免发生劳动争议。

3劳动规章制度建设是保障劳动者权利的重要途径

企业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经营体,一方面,企业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另一方面,企业必须获得相应的利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劳动法制不够健全,监督施行机制不够完善,企业很可能为了追逐利润而牺牲甚至侵犯劳动者的权益。那么,劳动者的权益该如何保护呢?通常是由国家设立最低标准,并在此基础上由劳动关系双方通过个别交涉形成劳动合同或者通过集体谈判形成集体合同来实现。但是,从现实情况看,我国现阶段在部分地区、有的行业和一些企业,不仅存在劳动合同格式化和集体合同形式化的问题,而且相当多的劳动者个人和劳动者集体也缺乏必要的谈判交涉能力。虽然我国“人口红利”在逐渐失去,但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资本仍较为稀缺,劳动力相对过剩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劳动者靠自身劳动来维持生计,相对于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来讲还是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大多数普通劳动者抱着“端人碗、受人管、看人脸”的屈从心理,在人格、经济上都不同程度地依附于用人单位。从法律上讲,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是两个平等的主体,但事实上却欠缺平等性和自愿性。从过劳死到开胸验肺,从西门子、百度裁员到富士康员工集体跳楼事件,这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劳资矛盾已敲响警钟,劳动者的人格尊严、生命健康遭受不同程度的漠视。基于此,如果能够通过制定劳动规章制度,就劳动条件、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护以及社会保险和福利等劳动权利做出相应规定,来弥补劳动者的弱势地位,使其获得有尊严的劳动,就能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查看全文

高校制度建设路径选择

一、高校制度建设贯彻法治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础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等,深刻回答了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的辩证关系,从理论上解决了党的领导与法治兼容的核心问题,对维护宪法实施、法治政府建设、保证公正司法、增强法治观念、法治队伍建设以及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出了全面部署,描绘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总蓝图,勾画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路线图,确定了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施工图,在中国法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大学是一个微缩的社会,管理高校就像社会治理一样涉及到多个方面、多个维度。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强国之本,依法治校是保证高校良性发展的根本保证。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方略在高校的重要体现,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第二十章“推进依法治教”规定:“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学校要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办学,从严治校,认真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尊重教师权利,加强教师管理。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对学生实施的奖励与处分要符合公平、公正原则。健全符合法治原则的教育救济制度。”[1]落实依法治校理念,必须以大学章程作为基本手段和重要载体,这是中外高校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中的共识。从2014年开始,教育部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核准了大部分高校的章程。章程已经作为各高校的“宪法”在高校各项教育和管理活动中发挥作用。高校规章制度是为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由高校自主制定的保障运行的内部规则,对高校的各类主体具有约束和管理作用。高校的制度建设主要指高校依照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规定,在充分研究和讨论的基础上,按照相对合理的程序,起草制度、制度、实施制度、解释制度、修订和废止制度等的过程。高校的各项制度是承载法治理念内涵的载体,也是贯彻章程精神的具体方式。制度的合理性、实用性、科学性,对于依法治校是否能够落实到位就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大学能够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

二、当前高校制度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一直在不断完善,教育法制化建设取得可喜成绩,高校的依法治校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依法治校观念已深入人心。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提出,要坚持依法办学,要切实落实师生主体地位,大力提高自律意识、服务意识,依法落实和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这对新时期高校依法治校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分析全国高校制度建设的现状,可以发现受传统集权式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学校管理者依法实施教育与管理的能力、意识还亟待提高,制度设立一般采用指令性方式,制度建设整体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大学管理和建设的需要。1.制度内容上不够合理、合规、合法。规章制度涉及特定的内容,应有规范的形式,目前在高校中存在“意见”、“办法”、“规定”等承载规章制度内容的文种辨识不清、使用不当的现象,造成规章制度虽然制定,但效果却大打折扣。高校的规章制度大多由职能部门代表学校起草,存在职能部门之间为了部门利益各自为政、推诿扯皮,导致制度之间匹配性差、契合度低、相互掣肘甚至相互矛盾。由于制度起草人员的局限性,存在对国家有关规章认识理解不够,对高校自身的既有制度和情况吃不透,导致高校制度有时会出现与国家法律、法规有关规定不一致甚至是“下位法违背上位法”的情况。此外,有的规章制度在要求教职员工和学生履行有关义务的同时,没有对他们享有的权利作出规定,权利救济机制也还不健全。2.制度制定的规范性不够。规章制度的“立、改、废”应当遵循明确的操作规范和程序,这也是保证规章制度权威性、科学性的重要方式。目前高校中由于行政权力的独大,学校相关人员在规章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基本按照“部门起草-征求意见(范围随意)-领导会议审定-文件印发”这样一个简单的环节,不少制度没有经过专家的仔细论证,没有经过相关部门的研究讨论,单靠学校领导会议上的讨论,最后制定的制度往往存在各种不足,或者难以有效实施。此外,学校规章制度因为国家和上级部门的法律规章变更,不得不重新修订制度,缺乏规章制度建设的长远规划,影响规章制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在制度进行修订或者废止时,很少对原有制度的运行情况做效果评估,缺少制度运行的基础性资料。3.缺少统一的协调审核机构。很多高校目前都设有政策研究室,但主要职能是进行发展战略研究以及重要报告的起草等,基本没有涉及规章制度的统筹与协调,而大部分学校都有的法律事务室,则主要负责高校对外合作或者纠纷中涉及法律事务的处理,也基本不涉及高校内部规章制度的统筹。因此,很多高校的规章制度中,不同部门制定的规章中,往往出现互相不衔接、不配套,甚至互相矛盾的地方,而目前单靠学校公文处理人员在最后行文时的把关还远远不够,他们对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等方面进行深度审核的能力不足。4.制度的执行缺少监督和问责。规章制度的生命力在于能够执行下去,并且取得预期的效果。高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实际情况是存在“重制定、轻执行”的情况,一方面很多职能部门往往更加关注规章制度的“制”,弱化规章制度的“行”,认为规章制度制定出来了,也就基本完成工作任务,对于制定的执行情况没有进一步跟踪,对制度的贯彻落实缺少监督,对制度执行情况缺少评估;另一方面,由于制度在制定过程中,没有充分听取基层单位的意见和建议,没有充分重视师生合法权利的保障,很多制度在公布后,学院和教师都没有严格遵守制度的主动性,在基层也就无法落地生根,无法取得预期成效。此外,很多高校虽然在规章制度中设定了制度执行情况问责的条款,但缺少操作性,在实际情况中根本无法对执行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2]5.高校规章制度的公开程度不够。规章制度要得到有效执行,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执行者熟悉,这是规章制度能够有效实施的前提。2010年教育部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在第二章“公开的内容”第七条中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主动公开学校章程以及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直属高校信息公开专栏显示(截至2017年7月1日),75所部属高校信息公开清单中规章制度一栏公开情况如下:有12所未查询到规章制度信息公开的内容或者没有公开,在可见的63所高校中,有18所高校将内容公开在校内网上(校内人员可以查询具体内容,校外人员无法查询)。45所可以查看规章制度具体内容的高校中,有18所学校公布了20条以上的内容,其余学校公布的内容都少于20条。可见,高校对规章制度公开的自觉性、规范性远未达到让师生方便查询和周知的程度。

三、高校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高校进行建章立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学校管理方方面面立的“规矩”,实际上是在校园内部进行“立法”。2015年,全国人大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其第一章总则的第三条至第六条,分别阐述了立法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应当从实际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等。基于此,在提出具体的规章制度建设建议前,我们可对高校制度建设应遵循的主要原则进行讨论。1.制度建设应遵循合法性原则。高校制度建设的合法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度依据的合法化。依据法律,就是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权力时,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不得与法律相违背。依据的“法”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我国的宪法和法律制定机关颁布的普通法律;二是国家制定有关教育的专门法律,如《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三是教育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和政府规章,例如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强调依法治校的依据,根本上是要求高校在管理治校中必须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是制度内容的合法化。制度内容是构成制度体系的若干实体规则,各种实体规则的指导思想或总体原则必须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的实际,充分体现以师生为中心的理念,重点解决高校“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中出现的法律关系。另外,高校章程已经按照法定程序经过了校内的制定过程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审核,并面向社会公布。章程中对高校内部关系都做了规定,是高校制度建设应该遵循的总原则、总框架,也是高校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遵循。2.制度建设应遵循程序正当原则。立法程序是指人们进行立法时,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程序,遵循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具体步骤、方式、时间和顺序,做到程序合法。高校在制度建设中应遵循这一原则,即所有的制度的“废改立”要经过法定程序,具有明确依据。这一法定程序可以通过高校各类层面的会议审定,并经过制度建设相关法律专家委员会的审核,一旦审定通过之后,所有制度层面的建设工作都要经过这一程序。3.制度建设应遵循民主原则。所谓高校制度建设的民主性原则,就是指制度建设应当做到组织内部成员对制度制定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现代大学制度在宏观层面是完善“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在微观层面是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内部运行体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民主管理都是高校管理中的重要方面。因此,在高校制度建设过程中,没有民主参与或者缺少民主决策而形成的制度,是难以求得成员的一致认同的,也就很难实现民主化的教学、民主化的学术研究、民主化的管理。4.制度建设应遵循科学原则。第一应当实现制度建设理念的科学化。要从科学的角度看待制度建设,以科学的观念推进制度建设,不能简单的以“解决问题”作为制度建设的最终目标,应当着眼于长远发展来制定和执行制度。对制度建设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教训,应当给予科学解答和理论总结。第二,用科学的制度来规范制度的“废改立”,进一步明确制度建设权限、制度建设主体和运行体制。第三,应正确处理制度建设的超前、滞后和同步的关系,注意制度建设的可行性,注重各种制度之间的协调度、匹配度、契合度,注意避免和消除制度建设中的混乱等弊病。[3]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