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8 01:04: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保险制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保险制度

浅谈存款保险制度利弊

摘要: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在金融体系中设立保险机构,强制地或自愿地吸收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缴存的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一旦投保人遭受风险事故,由保险机构向投保人提供财务救援或由保险机构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的制度。本文浅谈存款保险制度的利弊以及必要性。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风险,金融改革

存款保险制度起源于美国,美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曾发生过大量商业银行的倒闭事件:初期每年商业银行倒闭的数量为两位数,1987~1991年平均每年则达到200家,最高一年达到250家。银行的大量倒闭使得凝聚的人们血汗的储蓄顷刻间灰飞烟灭,严重损害了存款人的利益和金融系统的稳定。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后,由于投保银行可以从保险机构取得资金救助或得到存款理赔,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也极大地减轻银行的压力和风险。历史经验和国际实践表明,存款保险制度已成为抵御金融风险的一道重要防线。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利弊分析

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战略调整必须要有一整套有效的金融监管制度和风险防范体系,是否应成立存款保险公司自然成为了各方关注和讨论的重点问题。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为有效借鉴国际经验,以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实际的、较为完善的存款保险体系。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分析一下存款保险制度的利与弊。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消极影响:

查看全文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历史发展

存款保险制度最初起源于美国。1929年,美国遭遇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银行连锁倒闭的风潮,众多存户损失惨重。为保护银行和存款人的利益,恢复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美国国会于1933年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并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二、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

存款保险制度的积极作用主要是防范银行挤兑风险,保护存款人的合法利益,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存款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是这种制度有助于避免“囚徒困境”问题导致的银行挤兑风潮。同时,存款保险制度还能有效地防止单个银行倒闭的局部风险演化为银行体系风险。但是,存款保险制度又是一把双刃剑,其弊端主要是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其结果可能是更多的银行破产和更频繁的系统性危机。

三、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1、作为高风险的银行需要存款保险制度。银行是一种高风险的特殊企业。其具有高杠率,其负债率普遍高于90%。同时其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借短贷长”是银行资金配置的特点。高风险企业的银行业要求建立存款保险法律制度。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严重不足,远远低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最低资本充足率。一旦银行发生危机甚至出现破产清理,这会直接有损存款人的利益。如果商业银行参加了存款保险制度,在出现问题时社会公众利益由存款保险公司来保护。这样不但合理的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而且避免银行挤兑的发生,进而稳定了金融市场。

查看全文

存款保险制度转变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存款保险制度的历史;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路径选择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提高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维持正常的金融秩序、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加强监督管理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金融;风险

论文提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我国金融市场也不断开放。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长期实行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越来越显示出局限性。如何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尽快建立符合市场化改革要求的存款保险制度,已是我国金融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外资商业银行的涌入将使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缺乏竞争能力的中小金融机构将面临退出市场的危险。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目前,美国的金融风暴使全球主要资本市场波动加剧,国际金融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加,我国面临的金融风险因素也逐渐增多。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维护以银行业为轴心的金融信用体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功能。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这意味着,作为一个国家金融安全网重要组成部分的存款保险制度,将全新登场。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历史

所谓“存款保险制度”,是有效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维护金融稳定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通俗点讲,为防止和应对金融机构倒闭破产等风险,银行缴纳保费,参加存款保险。当危机发生时,存款保险机构及时向存款人予以赔付,依法参与或者组织对这家银行的清算。

查看全文

存款保险制度改革论文

早在二战之前,日本就提出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设想和建议,但遭到银行当局的否决。战后初期,随着日本经济的重建和复苏,金融制度和银行经营体制表现出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倾向,1955~1956年,日本先后发生3次银行经营危机、8次信用金库经营危机。鉴于此,1957年1月,大藏省向国会提交了《存款保障制度基金法案》和《保全金融机构经营的特别措施法案》等,但遗憾的是两法案均未能获得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再次搁浅。

进入20世纪60-70年代后,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金融市场的健康、快速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市场流通资金不足及企业运作资金缺口不断增大问题成为日本政府和金融部门面临的两大难题。促进金融体制改革,引进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竞争机制,可有效缓解此等难题。但是,在引入银行竞争机制的同时,保护广大存款人利益、建立公平的问题银行处置机制、维护金融体制稳定也成为必须。在此背景下,建立强制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事宜再一次提上议事日程。

1971年4月,众、参两院一致通过了大藏省制定的《存款保险法》,同年7月,日本存款保险机构(DepositInsuranceCorporationofJapan,简称DICJ)成立,至此,日本存款保险制度终于正式建立。该制度成立之初,内部组织机构并不完全独立,其理事长由日本银行副总裁兼任,理事长、理事及专业金融人士(7名以内)共同组成存款保险机构的决策核心营运委员会。其业务范围也十分有限,仅限于收取保险费用和支付保险金。其原始资本金和存款保险限额也很少,前者仅为4.5亿日元,分别由日本政府(财务省)、日本银行和民间金融机构三方各出资三分之一筹集。后者的上限仅为100万日元。尽管如此,存款保险制度毕竟在日本建立了起来,这走出了日本建立健全金融安全网的关键一步。

从上述日本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曲折过程来看,推动日本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主要因素大可有三:其一,经济的高速增长。如果没有20世纪60-7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日本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可能再度搁置。其二,金融市场的需求。在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满足企业资金需求,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要求催生了日本存款保险制度。其三,政府的风险防范意识。日本政府意识到引进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竞争机制,提高金融市场效率,虽然可以满足国内金融市场及企业的资金需求,但同时也必然使金融风险增大,存款人的利益也受到威胁。正是这一较为清醒的风险防范意识,使日本政府在引入金融竞争机制的同时,适时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查看全文

国内存款保险制度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中回顾了存款保险制度的历史发展,论述了这一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

关键词:金融业;存款;保险;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我国金融市场也不断开放。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长期实行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越来越显示出局限性。如何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尽快建立符合市场化改革要求的存款保险制度已是我国金融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谓存款保险制度是指旨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一种制度安排,它要求接受存款的金融机构为其吸收的存款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当投保机构发生危机无力支付存款时,由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援助或直接对存款者给予偿付。

一、存款保险制度的历史发展

存款保险制度最初起源于美国。1929年,美国遭遇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银行连锁倒闭的风潮,众多存户损失惨重。为保护银行和存款人的利益,恢复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美国国会于1933年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并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查看全文

存款保险制度研究论文

1.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存款保险制度起源于美国。上世纪30年代初,美国受经济危机影响,几乎每年就有两千家以上银行倒闭。为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稳定,美国国会于1933年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局(FDIC),率先确立强制存款保险制度。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金融业日益自由化、国际化的发展,金融风险明显上升,绝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在本国金融体系中引入存款保险制度,台湾、印度、哥伦比亚等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进行了这方面的有益尝试。上世纪80年代以来,系统性银行危机波及全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同样受到了严重威胁。为了降低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减少金融危机造成的社会成本,各国都着手建立金融安全网。迄今为止,全球约有9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其中有近70个是于这一时期建立的。

存款保险制度的良好运作既有赖于健全的银行监管制度,也有助于实现银行审慎监管目标。因此,存款保险、金融监管和最后贷款人职能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关系,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其他职能的有效发挥。与此同时,考虑到由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向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转变已成为国际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在国外拓展业务会遇到存款保险问题,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为保障其安全经营和存款人的利益,也会向我方提出存款保险的要求,因此,作为现代银行业所必需的基础设施,我国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设已刻不容缓。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也逐步激烈,优胜劣汰在所难免。银行金融机构作为独立核算的法人一旦破产倒闭,谁来为存款人的利益提供保障?若央行独家承担最后贷款人和救援者的责任,这等于把全国的信用风险都压在央行一家身上,给央行造成极大的负担。因此,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尽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给金融机构建造一道“安全网”,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

2.存款保险的种类及现行存款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2.1存款保险的种类。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理论是把存款保险分为隐性(implicit)存款保险和显性(explicit)存款保险两种。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则多见于发展中国家或者国有银行占主导的银行体系中,指国家没有对存款保险做出制度安排,但在银行倒闭时,政府会采取某种形式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因而形成了公众对存款保护的预期;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对存款保险的要素机构设置以及有问题机构的处置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优势在于:明确银行倒闭时存款人的赔付额度,稳定存款人的信心;建立专业化机构,以明确的方式迅速、有效地处置有问题银行,节约处置成本;事先进行基金积累,以用于赔付存款人和处置银行;增强银行体系的市场约束,明确银行倒闭时各方责任。截至目前,全世界已有67个国家建立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55个国家建立了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国和德国存款保险制度。

查看全文

存款保险制度研究论文

摘要

银行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银行“安全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降低金融风险,防止挤兑发生及危机扩散;保护小额存款人的利益;促进多元化的金融竞争;减轻政府负担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国应尽快创建存款保险制度。本文将从存款保险体制、存款保险机构的设置、存款保险机构的职能、存款保险的参保方式和保险范围、存款保险费率、理赔标准等多方面为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出立法建议。

关键字:存款保险;银行;金融风险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也逐步激烈,优胜劣汰在所难免。银行金融机构作为独立核算的法人一旦破产倒闭,谁来为存款人的利益提供保障?若央行独家承担最后贷款人和救援者的责任,这等于把全国的信用风险都压在央行一家身上,给央行造成极大的负担。因此,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尽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给金融机构建造一道“安全网”,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

一、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存款保险制度又称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是指由经营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按照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特定的保险机构缴纳一定的保险金,当投保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破产倒闭或者其他经营危机时,由特定的保险机构通过资金援助、赔偿保险金等方式,保证其清偿能力。存款保险制度既是为金融体系提供一张安全网,防止个别银行的危机扩散到其他银行而引起银行恐慌和金融危机;还有助于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

查看全文

医疗保险制度评估研究

[摘要]目的:设计构建医疗保险制度的评估框架与指标体系。方法:将社会学关注的“公平、效率、质量”与管理学关注的管理主要环节“制度、经办、运行、制约因素”两种思维进行融合,提出医疗保险制度评估的指标体系。结论:可以从“制度的公平”、“管理的效率和透明”、“运行结果”及“宏观环境和制约因素”四个维度对医疗保险制度进行评估。

[关键词]医疗保险制度;评估;指标体系

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阶段,我国医保制度改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着眼于快速推进制度建设,对制度实施效果进行的评估主要针对不同人群分别开展,比如城镇居民医保评估、新农合试点评估等,评估办法注重定性评价,定量分析相对较弱,还没有形成统一、科学的全民医保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在既往相关理论和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医疗保险制度评估的概念框架与指标体系。

1医疗保险制度评估的目的与基本原则

对医疗保险制度进行评估的目的,一是保障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正确发展方向,二是监测基本医疗保险的正常运行,三是为基本医疗保险的动态发展提供连续性数据监测。围绕上述目标,构建医疗保险评估指标体系,既要着眼未来和长远,又要立足当下的实践和数据可得性,尽可能务实、可操作,避免空洞、抽象、没有方向性。

2医疗保险制度评估框架与指标体系

查看全文

养老保险制度趋势分析

摘要:在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的今天,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人民日益关注的焦点,养老保险制度也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了解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发展热点及未来趋势对于我国新时代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CiteSpace文献可视化软件,选取中国知网近五年来发表的高水平文献进行统计,绘制直观图表表明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脉络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经过分析研究,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逐年增多,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城乡一体化等是学者关心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CiteSpace;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随着世界各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益严重,养老保险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从1951年建立以来,顺应时展,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日趋制度化和规范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快报显示,2017年度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期末参保人数达40199万人,比2016年增长6.17%。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期末参保人数达51255万人,比2016年增长8.02%。随着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的增加,有关养老保险的研究也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同时存在着许多分歧与争议,研究者们从众多角度对养老保险进行了相关研究分析。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中的CSSCI数据库来收集相关文献,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归纳,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新时期的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提供了借鉴意义。

1数据分析

1.1分析软件。本文采用CiteSpace5.0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来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CiteSpace是由陈超美在2015年开发的,其功能强大,可以对文献作者,出版机构,关键词,引用等进行聚类分析,较为直观的显示出文献的热点信息。笔者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进行关键词(Key)统计,通过聚类分析可以提炼出养老保险领域的研究热点及未来研究趋势。1.2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在高级检索中选取期刊检索。文献分类选择“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学Ⅰ辑Ⅱ”“社会学Ⅱ辑”和“经济与管理科学”四类。检索条件为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为了保证文献统计年份的整体完整性,我们选取2013年到2017年段,对近五年来CSSCI数据库中的高水平文献进行检索。通过检索,得到了294篇有效文献。1.3数据分析。1.3.1文献作者分析。我们利用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5.0,软件节点类型选择“Author”进行作者分析,阈值设置中选择“top50”,得到的结果如图1所示,并绘制图2,统计作者的发文总量。图1图2如图1所示,在294篇高水平文献中,丁建定,汤兆云和王晓东发文形成了小网络。如图2所示,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丁建定以及华侨大学教授汤兆云的发文量在近五年来较多,丁建定主要研究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养老保险制度从城乡分立到城乡统筹的今天,应当重点注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汤兆云提出了建立相对独立类型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农民工数量庞大,其保险问题已经成为养老保险制度中的短板,应建立符合农民工自身特色的养老保险制度,让农民工切实享受社会福利[2]。内蒙古大学的王晓东注重研究养老保险的城乡一体化问题。他认为在养老保险统筹制度上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对现存的争议点进行了梳理[3]。应用整体性视角针对欠发达地区的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问题提出了具体的策略[4]。邓大松同样关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问题,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下,仍然存在着统筹层次较低、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大量投入资金,扩大投资渠道,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积极引导中青年人参与养老保险[5]。针对缴费过高,隐形债务等问题,他提出了“小统筹+大账户”的模式,延迟退休年龄等切实措施[6]。在国内外对比研究过程中,柳如眉通过对比金砖五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养老金支出问题,构建了模型,分析预测了到21世纪中叶五国的养老金支出水平。老龄化严重的国家养老金支出较多,老龄化较低的国家养老金支出相对平稳。并由此提出对策建议,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7]。通过研究对比国外养老保险制度,对中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8]。1.3.2关键词聚类分析。通过分析文章关键词,可以很好的快速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掌握发展动向。本文使用CiteSpace5.0对知网所下载的294篇文献进行关键词统计分析。在软件节点类型中选取“keyword”,阈值设置中选择“top50”,网络剪裁“pruning”选择“pathfinder”和“pruningthemergednetwork”对合并后的网络进行裁剪。我们选取词频>=5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的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图3在图3中,字体越大的表示词频数越高,养老保险制度(89次)、养老保险(53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8次)词频数排名前三,学者在这些领域还关注了人口老龄化,改革,城乡统筹,职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延迟退休等较为具体的研究问题。为了高度概括养老保险领域的研究热点,我们对得到的统计结果进行聚类分析。选择“labelclusterswithindexingterms”得到的结果如图4所示。通过聚类分析,我们得到了11个类别,对这十一个类别进行分类,发现,养老保险领域目前研究分成四个主要区域:(1)制度的构建;(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4)城乡统筹。图4为了更加直观的显示时间轴上养老保险领域的研究趋势,我们选择“TimeZone”视图进行分析,得到结果如图5所示。图5如图5所示,2013年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出现了大量文献,主要侧重于制度的分析,随着时间的发展,养老保险领域开始关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城市职工保险制度,到2017年,城乡统筹发展开始涌现。这说明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养老保险制度也逐渐从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养老保险的二元化发展方式向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体化发展。

2结语

查看全文

存款保险制度金融稳定

一、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合法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而设立专门的存款保险机构,作为投保机构,各存款性金融机构向保险机构强制或自愿按照存款的一定比率缴纳保险费,当投保机构面临危机或破产时,保险机构向其提供流动性资助或代替破产机构在规定的限度内对存款者支付存款的制度。

在我国,长期以来并不存在明确的存款保险制度,但从近年来发生的金融机构破产案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存款金融机构与政府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种隐性的存款保护。隐性存款保险在保护存款者利益以及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性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隐性存款保险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

首先,不利于公平竞争。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服务好、不良资产率低、效率高,但由于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信用作保障,存款者不用担心银行倒闭会给自己带来损失,这就加大了股份制银行的筹资成本,由此造成了大银行与中小银行不公平竞争的局面,抑制了新兴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不利于提高中国银行体系的活力。

其次,不能合理处置问题银行,加大了处理的成本。由于隐性的存款保险没有明显的规定制度,缺乏市场化的机制,因而在处理中机制不够灵活。一般是在发生危机后,人民银行、地方政府等机构才实地商量解决的对策,而且因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作支持、各种专业人员的配合等原因,大大延迟了处理有问题银行的时机。

第三,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相悖。当前我国所采用的以国家信用为保证,对个人储蓄存款实行全额保险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一是额外加大了国家财政的负担,二是不利于形成正常的市场退出机制。随着入世保护期的结束,外资银行的纷纷涌入,中国未来的金融体系将呈现多元化的局面。如果仍采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就会使民营银行不能健康发展,而且会出现外资银行“搭便车”的现象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