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8 00:17:5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保险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保险业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保险市场最重要的资源是声誉,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保险市场是低声誉的保险市场。保险业的声誉由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人、经纪人、公估人、监管部门等共同承担,维护保险业和声誉是当务之急。
一、保险业声誉的重要性
稍稍有些博弈论常识的人都知道,保险市场最重要的资源不是物质资本,也不是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源,而是声誉。因为单个投保人和保险人的博弈都是有限次的,而次数极其有限的博弈导致投保人不相信保险人能够守信,即可以在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后从保险人那里得到相应的赔付,因此,投保人的一般选择是不参加保险。在单独的有限次博弈中,保险人和投保人的彼此欺骗是惟一的“纳什均衡”、“非合作博弈”和“囚徒困境”是保险交易的常态。在这种状态下,保险市场将无法长期存在,保险市场的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也就无从谈起。
为克服囚徒困境,达到合作博弈状态,保证保险的持续性,保险人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将自己与单个投保人的有限次交易转变为与众多投保人的无限次交易,坚守信用的同时还必须要把自己与投保人交易过程中的守信状况以“强势信号”的形式散播出去,使与自己有限次交易的投保人也能够通过新闻媒体或民间传播渠道获得保险人会在交易中守信的信号,以坚定投保人群体购买保险的信心。而这种强势信号就是保险人的信用或者说是整个保险业的声誉。所谓“声誉是保险业的命脉”就在于此。
评价一个国家保险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其未来前景;衡量一个国家保险业的功能是否正常发挥、保险固有的消极因素是否得到了有效抑制,最重要的依据不是保险公司的数目、保费总量、监管部门分支机构的多少、人员的配备情况,而首先应该是一个国家保险业的声誉。
二、保险业声誉与保险业的功能
保险业资产管理
一、我国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成立的行业背景
(一)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是我国保险业行业加强的必然产物
总的来说,我国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是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必然产物。虽然我国保险业发展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保险资金运用的历史也主要是体现在1995年的《保险法》实施之后,但保险业的发展速度却始终保持在世界一流的水准,从1999年之后的数字来看,保险业总资产从1999年的2604亿元发展到2005年的15226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在34.47%左右。管理资产的迅速提高必然带来管理方式的变革,从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几个阶段来看:
首先,当我国保险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各家保险公司都是以销售产品为主要目标,成本敏感性不高,现金流的净流入是主要的盈利模式,由于长期负债的压力是以当时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的增长巨大潜力为前提,因此各家保险公司对于资金管理工作的危机感基本没有,那就更谈不上统一的管理模式和创新的管理技术。实际上,当时保险资金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集中”都没有形成,保费的投资权力完全由保费的收取方来拥有,管理模式的行业内分化现象也非常明显,风险累积较为突出,“保险”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冒险”。
其次,当我国保险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保险业的制度建设逐步得到重视。先是1995年的《保险法》颁布,接着是全国各家保险公司的资金“大集中”的开始,然后是1998年以“中保集团一分为三”为标志开始的分业经营,各家保险公司将集团、产险、寿险分离的同时也开始加强了保险资金的统一管理。在这个阶段,保险资金的使用开始强调专业性和技术性。与此同时,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变化的复杂性也迫使各家保险公司大力引进人才,积极建立专门化的资金运用部门,同时期存在的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和制度风险又加剧了市场风险的管理难度,因此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制度存在明显的进一步创新的内生性。
再次,当保险公司独立的资金运用部门在运作中的专业性和独立性无法进一步提高的时候,我国保险监管机构大力提倡和推进的保险业资产管理公司制度在我国应运而生。目前我国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也开始需要保险资金能够独立运作投资业务和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投资管理人员的薪酬激励制度也需要能逐步和市场接轨。因此,更具专业性、开放性和全面性的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自然。
保险业寿险营销模式
一、寿险营销模式的涵义
从营销学的观点出发,寿险营销就是指通过挖掘人们对保险商品的需求,设计和开发满足投保人需求的保险商品,并且通过各种沟通手段使投保人接受这种商品,并从中得到最大满足的过程。具体包括:保险市场的调查和预测,营销环境分析,投保人行为研究,新险种的开发,费率的厘定,寿险营销渠道的选择,产品的推销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
二、我国现有寿险营销模式与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现有的寿险营销模式
所谓“模式”按字面理解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具体到寿险营销模式应该是指较为成型的、大家都可运用的销售方式。决定寿险营销模式的因素很多,如法律因素,历史因素,市场需求因素及企业的产品、战略因素和渠道的选择及其组织等,但我们认为,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渠道因素,因此本文将主要从渠道方面探讨我国寿险营销模式。
在美国友邦进入上海之前,我国的寿险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营销,也没有个人寿险的概念,业务以团险为主,销售方式主要是公司的业务员和行业,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这一时期寿险的销售还带有大量的行政命令手段,并至今还在产生影响。1992年友邦进入上海,将个人人这一行销方式引入国内,随着平安及中国人寿和太保在全国推行个人人制度,这一销售方式发展迅猛,并成为国内寿险营销的主要渠道。总体看,目前的寿险营销已经形成个人业务以个人人为主导,团险业务以业务员直销和兼业为主导的营销模式,各公司没有明确的市场区隔目标,以圈地为主;产品没有本质区别;营销以产品为中心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
保险业寿险营销形式改革
随着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深,中国寿险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营销模式已被打破,新的模式正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延伸。如何选择适当的寿险营销模式已成为推动中国寿险业营销策略步向个性化、多元化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和推动中国寿险业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寿险营销模式的涵义
从营销学的观点出发,寿险营销就是指通过挖掘人们对保险商品的需求,设计和开发满足投保人需求的保险商品,并且通过各种沟通手段使投保人接受这种商品,并从中得到最大满足的过程。具体包括:保险市场的调查和预测,营销环境分析,投保人行为研究,新险种的开发,费率的厘定,寿险营销渠道的选择,产品的推销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
二、我国现有寿险营销模式与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现有的寿险营销模式
所谓“模式”按字面理解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具体到寿险营销模式应该是指较为成型的、大家都可运用的销售方式。决定寿险营销模式的因素很多,如法律因素,历史因素,市场需求因素及企业的产品、战略因素和渠道的选择及其组织等,但我们认为,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渠道因素,因此本文将主要从渠道方面探讨我国寿险营销模式。
保险业IT内部审计
保险行业上市公司不仅需要接受保监会的监督管理,而且还要面对公司发展和风险控制的内部需求。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公司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是保险行业各项管理职能的依托。
一、IT内部审计同IT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
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使之影响到公司的决策及执行,IT管理也表现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IT投资变得无法控制;风险控制与服务质量不能令其他部门满意;由于IT的专业性,IT战略规划常常同公司总体战略难以协调,可能导致影响公司总体战略的贯彻执行。IT治理就是为解决这些矛盾而引入的概念,现在IT治理已经在很多企业内实施,IT治理是公司治理的一个关键部分,它能使企业合理利用IT资源,促使IT投资收益最大化,使得IT在复杂的管理环境下有效进行相关风险管理,从而保障IT服务质量,推动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IT内部审计是IT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IT治理起到促进作用。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是指保险公司各层级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各自的职责,采取适当措施,合理防范和有效控制经营管理中的各种风险,防止公司经营偏离发展战略的机制和过程。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测评,确定系统信息的可依赖程度,评估控制风险的水平,减少审计工作量,节约审计成本,从而保障审计质量。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在需求,尤其是对于以经营风险为主的保险公司来讲,有效的内部审计对企业防范风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有效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外部审计也会使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当然,两者在职能、地位、作用等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内部审计部门是公司重要部门,内部审计是公司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公司总体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人员需要熟悉公司保险经营和投资经营的运作流程,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的经营管理。
二、现阶段保险行业IT内部审计特点
1.顺应政府监管的要求保险行业上市公司除中国人寿在美国上市需要执行SOX法案之外,其他保险公司需要执行保监会《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第三十条中有关于信息技术控制的专门条款,《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指导原则》第八章支持保障系统中的48~53条中关于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的要求。
2.技术标准的选择一般监管部门会就IT内部控制提出基本准则和指导原则,选择具体的审计标准来达到政府的监管要求是保险公司IT内部审计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有关IT内部控制和IT审计的国际标准很多,这些标准各具特点。一般保险公司的做法都是按照COBIT标准,根据自身特点,结合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有选择性地实施COBIT控制模型,COBIT将IT过程、IT资源及信息与企业的策略、目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三维的体系结构。其中,IT准则反映了企业的战略目标,从质量、成本、时间、资源利用率、系统效率、保密性、可用性等方面来保障信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IT资源包括专业人才、应用系统、技术、设施及数据在内的信息相关的资源;IT过程从信息技术的规划与组织、采集与实施、交付与支持、监控等四个方面,确定了34个信息技术处理过程。
突破传统方式做好广西保险业
为什么要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做大做强广西保险业?回答在于广西面临西部大开发和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等十分难得的机遇;在经济迅速发展时期,保险业也快速增长,然而广西保险业相对其他省市来说,其发展还是比较落后的。广西保险业的保险深度、保险密度低,保险业规模小,保险主体少,保险市场竞争不够充分,公众保险意识不强,保险市场需求不旺,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针对这些机遇和问题,“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做大做强广西保险业”是不可置疑的。
广西保险业的纵深发展有很好的未来前景。2006年,中国保监会会长吴定富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经济发展战略。广西保监局局长金监强在《坚持自主创新,立足科学发展,努力实现广西保险业又快又好发展》的工作报告也强调自主创新。因此我们也应以自主创新为经济发展主旋律,解决广西保险业现存问题,使广西保险业发展更强大,进而为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当前广西保险市场现状
(一)规模小,与广西经济发展不平衡
中国加入WTO后,广西保险遇到的挑战更大,即:产品、价格、服务方面的挑战,管理、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是改革广西保险业很重要的内容。保险人员要确定服务和挑战在保险业发展中的地位,更好地发展广西保险业。广西保险市场规模太小,只局限于高薪阶层和城市的保险市场。扩大广西保险市场,普通工薪阶层和农村则是最好的潜在市场。广西经济还比较落后,而且农民占了大半边天,如果让这些农民也积极地参加投保活动,广西保险业将快速发展扩大。在广西整体经济发展中,保险业起的作用还很小,原因就是市场规模太小,这不但使大部分群众不了解投保的好处,也达不到宣传效果,同时也是和广西整体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
(二)保险功能及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保险业增强资产负债监管举措
资产负债匹配风险,主要指由于利率波动和通货膨胀对资产和负债的影响程度不同,造成资产负债在总额和时间结构上存在缺口,导致保险业清偿能力不足的风险。而资产负债管理则是针对保险业存在的资产负债匹配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同时结合资产风险、定价风险及其他风险的相关性,在参考整个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下进行综合分析,并达到预测和控制企业整体风险的目的,为企业总体目标提供决策依据。
在保险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其结构与一般企业是相同的,都是资金来源=资金占用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但其资产与负债方的具体构成却有别于一般的企业,其中的各种准备金尤其是各种责任准备金成为保险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主要项目。这是由保险业经营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保险业所承担的保险责任决定了其在将来必须做出偿付,因此当前所收取的保费并不能成为其已实现的收益,而是必须按规定提取相应的准备金以备赔付之用。责任准备金的计提通常是按照赔付和保费收入等价原则,在给定的预定利率和出险概率的前提下得出的,因此责任准备金通常是确定的,并且各种责任准备金也成为了保险企业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保险事故的发生是随机的,虽然可以估算其概率分布,可仍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市场利率的不断变化和投保人投资意向的变化,以责任准备金维持未来偿付的平衡关系可能被打破。保险业实际发生的偿付资金流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必定影响资产方的资金流向。因此我们不能仅仅通过资产负债的静态平衡来衡量保险企业某个时点上的财务状况,而是要动态地观察和研究保险企业资产负债问题。
一、我国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从外部环境来分析
(1)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弱对接。我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与互动发展还受到很大的限制,从而导致保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缺乏充分的市场基础,无法实现全面的风险分散。目前的投资结构也使得我国保险业的投资收益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在已经全面开放的国内保险市场上,投资收益的弱势让我国的保险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同时,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出现和保险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保险业这种传统保守的投资结构不但不能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反而加剧了保险资金的利率风险。
(2)投资环境受到限制,资金运用渠道狭窄。保险投资环境的限制与资金运用渠道的狭窄,导致保险业存在严重的资产负债匹配风险。我国目前保险业的资金大部分都流向了银行业和国债市场。虽然这两年,保险业的投资渠道得到不断地扩展,并且可以直接进入A股市场进行股票交易。但监管部门同时也对保险业进入这些投资渠道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如保险业不能投资在过去12个月内涨幅超过100%的股票。同时,我国资本市场本身就发育得不完善,提供的金融产品的质量都不是很高。这造成了我国的保险资金在这些投资渠道找不到合适其资产负债特色的投资组合。
农业保险业发展途径研究
摘要:农业保险是支持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分散农业生产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与我国农业大国地位还很不相称,进一步发展农业保险还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破解:尽快建立国家农业保险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明确政府主导地位及作用,完善农业保险监督体系;降低农业保险经营者风险,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增强投保人的保险意识,加强法律环境建设。
关键词:农业保险;困境;破局
考察现代农业发展历程,农业科技、农业金融和农业保险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越来越占据举足轻重地位,而农业保险因其重要的社会保障性功能一直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由于农业是基础产业,加之我国人口构成中农民占比巨大,所以农业具有高风险及社会保障的性质。随着我国保险业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为农业保险的良性发展创造了契机,因此,农业保险发展普遍化、规模化势在必行。我国的农业保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最初以商业保险的模式出现,近几十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日益重视,农业保险俨然已经成为现代保险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保障农业保险的基本法律——《农业保险法》却始终处于缺位状态。尽管从2003年开始,国务院每年都会出台一些支持农业发展的文件,对农业保险不断提出新要求促使其发展完善,但遗憾的是,在立法层面,除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农业保险条例》和各类地方性政策性文件外,具有广泛性的法律法规并未出台,各地的有关规定处于混乱状态,部分地区的红头文件甚至出现违宪条款。因此,由我国现状来看,农业保险法缺位、配套法律法规不完善、相关规定存在模糊以及法律与现实使用存在冲突等问题已严重制约了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构建完善的农业保险法律体系迫在眉睫。
一、农业保险的界定
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农业保险条例》指出,农业保险,是指投保人一方与保险机构签订农业保险合同,农民作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进行投保,以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为保险标的,以出现约定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疫病等事故作为保险事由,在保险标的遭受上述约定的保险事故而造成财产损失时由保险机构即保险人按保险合同予以赔付保险金的一种保险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其法律定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农业保险的合同属性决定其是一种经济利益分配关系农业保险属于保险业,其本质属于保险合同,而保险合同的契约性在于,投保人与保险机构以农业相关事故的发生为前提约定相关责任人及责任大小,双方处于同等的法律地位。另一方面,保险机构在本质上属于营利性金融机构,保险合同分属于商业性保险,保险人追求经济效益,只有投保人即农民先缴纳一定的保费,当保险合同约定的法定事由出现的时候,才由保险机构予以赔付,体现了其是一种公平交易的市场运作机制。2.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决定农业保险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农业保险是农业生产活动和保险的有机结合,其具有的社会效益体现农业保险自身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具有社会保障性。就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言,国家更看重其具有的农业灾害救助功能和维护社会稳定功能,相比较来说,对经济效益重视不够。3.农业保险发展的政府主导性体现出国家干预色彩我国农业保险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从表面看是商业保险,而政府引导实质体现了政府保护农业发展的内核。政府作为看不见的手,引导、协调着农业保险的发展。
二、发展农业保险的现实意义
保险业的诚信研究论文
一、保险业诚信问题存在的原因
保险诚信问题的出现,最主要的原因来自于人们对于保险的不信任。而人们对于保险不信任首先是从人们接触保险开始的。从保险公司的业务流程来看,主要是保险人的展业、签定保险合同后的保单有效期以及理赔期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又以展业和理赔最容易产生不诚信现象。
(一)保险人的展业期
保险人尤其是个人人的展业是人们接触保险产品的第一步。通过展业这一阶段,保险人向客户介绍保险公司的产品和各种保险服务,并尽力去促成保险产品的交易。由于个人人的工作业绩与个人的佣金有着紧密的正相关关系,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不诚信现象容易产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保险人的专业素质不高。
保险合同条款涉及许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一般人很难看明白,而我国的保险人只是经过短短的几个星期的培训之后,就上岗进行展业,他们往往对合同条款不是很熟悉,因此也很难向客户解释清楚,严重的会引起客户的误解,这在保险合同纠纷中也很常见。
保险业发展论文
一、美国、加拿大保险业监管模式的转变
美国、加拿大对保险业监管模式的转变体现在:1.从分业监管模式向混业监管模式转变。1999年美国出台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取消了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之间的界限,美国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时代结束,金融监管也开始向混业监管转变。加拿大的保险业监管也走上了综合化的道路。2.从市场行为监管向偿付能力监管转变。传统的保险监管主要是市场行为监管,也就是对市场行为的合规性监管,重点是对市场行为准入、业务行为、保单设计等经营实务的监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加两国开始从市场行为监管转向偿付能力监管,以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为监管的目的。3.从严格监管向松散监管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国逐步放松了对保险业的监管,从严格走向松散。传统的严格监管以稳定作为保险监管的唯一目标,但现在金融混业经营趋势明显,市场竞争激烈,业务扩张和效率提升成为保险业发展的关键。因此,保险监管的单一稳定性目标受到挑战,开始向多维目标,即稳定性目标、效率目标和扩张性目标转变。
三、美国、加拿大保险业的发展趋势
美国、加拿大保险业的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未来世界保险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美国、加拿大保险业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偿付能力监管。美国将偿付能力作为保险业监管的主要任务。通过综合性的实际评估,判断保险机构实际偿付债务的能力,从根本上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2.加强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美国、加拿大保险业都拥有十分先进和发达的保险信息系统和庞大的数据库。美国保险信息化系统主要由市场信息系统和监管信息系统两大系统组成。市场信息系统主要对保险公司的市场数据进行收集、转送和处理以及保险市场的监测,为保险监管提供必要信息。监管信息系统通过对财务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为保险监管机构提供有关保险机构偿付能力等方面的依据。3.金融混业经营发展趋势明显。美国于1999年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银行、证券和保险等公司混业经营。金融混业经营正在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但美国、加拿大在金融混业经营的监管机构上存在差异:美国设置的是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双重的监管机构,而加拿大成立了单一的联邦政府监管机构。尽管如此,但他们都履行混业经营条件下的金融监管职责。
四、动态财务分析在美国、加拿大保险监管中的应用
动态财务分析在美国、加拿大保险监管中不仅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扩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保险公司业务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