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会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7 21:05: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保险会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保险会计制度研究建立保险会计准则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时期(1982~1993);《保险企业会计制度》时期(1993~1998);《保险公司会计制度》时期(1998~2001)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实行计划管理原则、会计制度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在核算体制上按照不同性质的保险业务,分别确定会计核算体制、会计恒等式采用“资金平衡理论”,即“资金占用总额=资金来源总额”、会计科目分为资产类、负债类、资产负债共同类和损益类、记帐方法允许从资金收付记帐法、借贷记帐法中任选一种、在货币计价上国内业务(包括财产险与寿险业务)以人民币为记帐符号、首次确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要素体系、在核算体制上将非人身险业务与人身险业务分别进行会计核算、建立了资本金核算体系、会计科目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和损益类、改变了会计制度名称、增加了存出资本保证金和提取保险保障基金的会计处理、明确了会计政策的审批权限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我国的保险会计制度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走过了从统到分、又由分到统的过程,经历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保险企业会计制度》、《保险公司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4个时期。每个时期的会计制度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并日趋完善。现在来看,保险会计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建立保险会计准则。
关键词:保险会计制度;改革;会计准则
2001年11月27日,财政部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于2002年1月1日起在股份制上市企业施行。2003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顺利地拉开了在海外股份上市的序幕,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正式开始实行。本文通过不同时期的不同会计制度的比较与分析,以求对我国的保险会计制度研究有所启示,进而为建立保险会计准则提供参考。
一、《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时期(1982~1993)
1978年以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基本上是中国人民银行一统天下的格局,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立出来,相继在1984年2月颁布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由于当时我国的经济体制还是计划体制,而且保险公司发展还处于“拓荒”阶段,许多保险企业独有的特性尚未发挥出来,财会制度上缺乏相应细化的规定。因此,1989年12月中国人民保险总公司对此制度进行了修订,重新颁布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并于1990年1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会计制度,其实用性和规范性均增强了。从总的来看,这个时期的会计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
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分析
一、引言
由于保险产品具有风险不确定性以及保险成本未来性,使得保险业务变得尤为复杂和特殊,因此,保险合同会计长期以来备受争议。各国保险公司的会计处理千差万别,很大程度的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以及可比性。因此,国际间制定一套全球通用的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势在必行。最初保险会计项目的研究是由IASC在1997年开始的,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本文主要回顾了国际保险合同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2010年和2013年保险合同会计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内容,为我国相关准则的完善提供政策与建议。
二、国际保险合同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
1997年,IASB的前身IASC成立了保险合同会计指导委员会,开始对保险合同会计项目进行研究,并与1999年11月了《问题报告(IssuesPa-per)》,将与保险合同有关的业务界定为其适用范围,将资产负债表法作为确认和计量的基础,并使用重新开始法计量保险负债。另外,还应披露风险调整的金额与相关现金流量预期价值间的差额及该差额在当前期间的变动情况等内容。2001年6月,该指导委员会在分析了《问题报告》的反馈意见后,向IASB提交了《原则公告草案(DraftState-mentofPrinciples)》,提出了保险合同的定义、计量的基本原则和其他特殊会计问题等内容。其中,该草案认为所有的保险合同负债都应采用一种统一模式来计量,并引入特定个体价值(ESV)作为对公允价值的替代,建议当无法获取市场信息时使用特定个体价值。随后,IASB对保险合同会计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发现保险合同会计准则的改革具有一定的难度和争议性,因此,IASB于2002年5月将该项目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7年至2004年,初步成果有:2003年7月了保险合同第5号征求意见稿,建议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保险负债。2004年3月在此基础上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4号———保险合同》(IFRS4)。IFRS4将保险合同定义为保险人接受保单持有人的风险转移,并且同意在保险事件发生导致持有人遭受损害时给予补偿的合同。其适用范围为:企业签发的保险合同以及具有分红特征的投资合同、持有的再保险合同。在确认与计量方面,对于初次采用IFRS4时,允许保险人保留之前所采用的保险政策,保险负债可继续在未折现的基础上估计,但已采用现值计量保险负债的除外。另外,IFRS4规定应披露有关保险合同的未来现金流量以及其时间、金额以及不确定性等信息。IFRS4以后,IASB开始了第二阶段。2004年9月,IASB成立了保险工作组(IWG),并于2007年5月了《保险合同初步意见》的讨论稿,初步建议保险负债使用“三要素法”计量,即现金流量、折现率和边际。2008年10月,FASB加入了IASB第二阶段的研究,并提出了现行履约价值。2009年6月,IWG提议按修订后的IAS37中的准备金计量方式来计量保险合同负债。历经3年左右,IASB和FASB对保险合同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分拆、重大保险风险测试、计量模型、利润表的列表以及再保险等诸多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最终,IASB于2010年7月了征求意见稿,规定保险负债采用模块法计量。为了减少保险合同在会计处理上的差异并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IASB于2013年6月21日了修改版征求意见稿,针对原意见稿提出后做出的重大变更征询新的意见,并就众多提议进行了讨论,最后形成了一些暂时性结论。本文下面主要对保险合同会计2010年和2013年征求意见稿进行解读,就其可能对中国保险公司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应对相关准则的变化提供政策与建议。
三、2010年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内容
2010年征求意见稿的是国际保险会计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它在保险合同会计领域特别是保险合同准备金负债的计量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该意见稿提出了原则导向的会计处理方法,规定保险负债使用模块法计量;要求会计信息应具有相关性及可理解性,去除资产负债不匹配现象。首先,提出了新的负债计量模式———模块法。该方法将准备金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履约现金流量现值,即根据未来不确定性调整后的由合同义务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量的现值;二是用来消除首日利得的剩余边际。构建模块法包括三个要素:第一,因合同义务而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无偏以及概率加权的现行估计。现金流量的估计以保险公司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第二,折现率。该折现率采用了能反映保险负债特征的折现率。若现金量不受资产的业绩的影响,折现率则反映了以非流动性影响调整后的金融工具收益率曲线。第三,反映不确定性和未来利润的边际。其采用两边际法:(1)风险调整,即现金流量在时间和金额方面的不确定性;(2)剩余边际,若未来现金流出的预期现值与风险调整之和小于流入,则产生首日利得,为将其消除,则应计入剩余边际。第二,保单取得成本分为增量和非增量两种,应分别处理,增量保单取得成本指仅在保险合同销售时才会发生的成本,其构成了履约现金流量现值的一部分。而非增量保单成本则应在取得时计入当期损益。第三,索赔前短期保险合同负债的计量。2010年征求意见稿指出,根据保险事件的发生,所有保险合同的会计处理均能分为两个阶段,即索赔前和索赔后。索赔前阶段,该意见稿要求所有承保期不大于12个月且排除对现金流量产生重大影响的嵌入期权或其他衍生工具以外的合同都应使用简化方法;索赔后阶段,一律使用履约现金流量现值模式计量。第四,综合收益表的列报。2010年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一种新列报方式———汇总边际模式。综合收益表至少应包括承保边际、非增量保单获取成本、首日损益、经验调整和估计变更以及保单负债的利息费用这五个单列项目。
保险属性和保险会计的关系探究论文
【摘要】世界上许多国家均对保险业实行特殊的会计规则,主要是因为保险业的经营属性决定其会计原则必须区别于其他行业。发展完善保险业会计规则,必须首先分析影响会计规则的各个保险属性。本文力求从理论层面分析决定保险业适用特殊会计规则的重要属性,进一步充实我国保险会计规则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以推动我国保险会计制度的发展。
【关键词】保险属性;保险会计;保险合同;公认会计准则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保险业呈健康发展态势。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机制作用的日益增强,保险市场主体大量增加,业务规模迅速扩大,保险产品日益完善。保险公司由此面临着如何全面、客观地反映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如何为保险公司的投资者、经营者、债权人、投保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人进行投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如何为保险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监管提供重要信息等会计问题。然而,尽管2007年新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包含了保险行业特殊会计准则,但是该准则内容过于概括并且缺乏权威的应用指南,我国保险会计规则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势在必行。
一、我国保险会计的发展
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慢,相关保险行业适用特殊会计规则的研究相对滞后。尽管保险业在中国已经有超过一百年的历史,保险会计理论研究的历史却只有二十余年。主要原因是因为保险业适用特殊会计规则的认知需要以行业的发展为前提,据此才能制定出适合于行业特点并且有利于行业发展的会计规则。
我国的第一个保险行业会计制度是1984年2月份颁布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由于这一时期我国的保险公司还处在起步阶段,所以该保险公司特殊会计制度并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作用,而更多的是采用“资金占用总额=资金来源总额”这一计划经济会计原则,突出保险公司在财务会计制度上进行统一计划、分户经营、以收抵支、按盈提奖的财务管理制度。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保险公司开始转型,外资企业开始涉足中国保险业,1993年的《保险企业会计制度》具有转折性意义,奠定了目前保险业会计规则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框架;紧接着我国于1999年1月1日正式实行《保险公司会计制度》和《保险公司财务制度》,并且通过2000年颁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会计要素进行重新定义,以此为契机推出了针对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企业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保险业实行专门的会计规则,既是保险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保险业的发展。
保险会计新准则缺陷论文
一、保险会计新准则的出台背景及内容突破
(一)保险会计新准则的出台背景
随着保险业的发展,我国保险会计制度经历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保险企业会计制度》、《保险公司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四个时期。这些制度规范要么没有体现保险行业的特色,要么规范过于原则化,不全面和过于宽泛。同时由于这些制度规范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较大差异,限制和阻碍了我国保险业务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为使保险公司规范经营及满足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要求,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以下将二者合称为“保险会计新准则”),并已在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我国保险会计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二)保险会计新准则突破之处
保险会计新准则规定了原保险合同的确认、计量、准备金充足性测试和相关信息的列报、再保险合同的独立核算等。与原来的保险会计制度相比,保险会计新准则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保险会计新准则的规范对象是保险合同而非保险公司(因为签发保险合同的并不一定都是保险公司),符合金融综合经营趋势;新准则对责任准备金进行充足性测试的要求符合谨慎性原则;新准则对保险公司损余物质和代为追偿款的核算要求可以控制保险公司对利润的估价能力,压缩其利润调整空间,规范保险公司的经营;新准则对投资收益的确认可改善保险公司的利润表,由多步式到一步式,在一定程度上可收敛目前“以保费论英雄”的风气;新准则规定再保险业务独立核算,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可比性原则;新准则增加了保险公司财务报表列报的范围,使得会计信息透明性增强。
二、保险会计新准则尚存的主要缺陷
透析保险会计准则的构建原则
保险是保险企业在当期收取全部或部分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并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一种商业行为。保险企业的这种业务性质既不同于以购买原材料、制造与销售产品为中心的产品制造业,也不同于以购货、销货为中心的商品零售业。保险业虽属金融服务业,但与银行业也不尽相同,银行业务如存款、放款、汇兑等,均以现金为其必要条件,而保险仅有一纸保险单而已。业务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会计核算的特殊性。从各国的情况看,保险会计准则(制度)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保险监管当局中的影响,保险会计既受到公认会计准则(GAAP)、又受到保险业法定会计准则(SAP)的影响,GAAP主要目的在于向一般非特定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公允地反映保险公司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和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状况的信息,要求保险公司财务信息与其他行业保持可比性。SAP主要服务于保险监管部门,为保证保单持有人利益而监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需要。
一、公认会计准则与法定会计准则的主要差异
1.服务对象和目的差异
公认会计准则适用于一切企业以及非特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其目的是满足这些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法定会计准则更注重从法律的观点来评价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其财务报告的目标着重于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检测。
公认会计准则为兼顾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各方面的要求,它只能在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之间取得一个平衡,任何一张报表都不能偏废。法定会计准则着重于偿付能力监管。偿付能力是企业财务状况的一个方面,法定会计准则服务的对象与目的决定了它对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的侧重。只要保险企业具有偿付能力,保险监管部门并不是那么关心保险企业当期是否盈利,利润表在法定会计体系中只能居于从属地位。
2.风险认识的差异
保险会计新准则缺陷论文
摘要:已在2007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保险会计新准则规范了保险公司经营行为,为国内保险业与国际保险业趋同创造了条件。但是新准则还有待改进,为此本文探讨了新准则尚存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保险会计新准则;保险风险;再保险
一、保险会计新准则的出台背景及内容突破
(一)保险会计新准则的出台背景
随着保险业的发展,我国保险会计制度经历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保险企业会计制度》、《保险公司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四个时期。这些制度规范要么没有体现保险行业的特色,要么规范过于原则化,不全面和过于宽泛。同时由于这些制度规范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较大差异,限制和阻碍了我国保险业务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为使保险公司规范经营及满足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要求,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以下将二者合称为“保险会计新准则”),并已在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我国保险会计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二)保险会计新准则突破之处
我国保险会计新准则论文
摘要:已在2007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保险会计新准则规范了保险公司经营行为,为国内保险业与国际保险业趋同创造了条件。但是新准则还有待改进,为此本文探讨了新准则尚存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保险会计新准则;保险风险;再保险
一、保险会计新准则的出台背景及内容突破
(一)保险会计新准则的出台背景
随着保险业的发展,我国保险会计制度经历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保险企业会计制度》、《保险公司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四个时期。这些制度规范要么没有体现保险行业的特色,要么规范过于原则化,不全面和过于宽泛。同时由于这些制度规范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较大差异,限制和阻碍了我国保险业务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为使保险公司规范经营及满足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要求,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以下将二者合称为“保险会计新准则”),并已在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我国保险会计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二)保险会计新准则突破之处
国际保险合同会计准则思考
一、修订国际保险合同会计准则的原因分析
保险合同是指当保险事件在未来发生并使保险客户受到不利影响时,保险人将给予保险客户一定补偿的合同。保险合同的结果不确定,公司每年的损益也不能得到精确的数值,这就意味着保险合同会计严重依赖于其假设。同时,保险合同也可能包含储蓄成分(即无论是否发生投保事件,公司都有义务向保险客户支付一定的金额)。这些因素都对衡量保险合同及其业绩报告提出了挑战。国际现行保险合同准则IFRS4作为一项过渡性会计准则,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IFRS4缺乏可比性。根据IFRS4的规定,各司法管辖区的公司可基本沿用其在采用IFRS之前的会计要求。不同的会计模型会根据每个管辖区保险产品的情况和类型而不断发展,且通常独立于该管辖区内其他交易的会计处理。这就直接导致了这些保险合同会计处理的显著多样性。因此,世界各地的保险公司之间几乎没有可比性。根据IASB,一家保险公司如果使用不同的会计语言,即在集团内部财务报表与法定财务报表间采用不同管辖区的GAAP,那么其所呈现的收入(revenue)、营业收入(operatingincome)以及权益总额(equity)的差异百分比甚至会超过50%,也就是说,其中至少有一种会计语言是错误的。同时,保险业与金融业其他部门(如银行)之间也缺乏可比性。例如,保险费通常包含储蓄部分(许多保险产品将保险保障与投资理财结合),一些保险公司将他们收到的所有存款都作为收入处理,你能想象一家银行或资产管理公司这样做吗?再比如,保费收入通常是以现金制确认的,这与收入确认的一般原则也是不一致的。许多保险公司深知当前会计准则的缺陷,都向投资者提供非公认会计原则(non-GAAP)指标,如嵌入式价值估计等补充信息,但是这些信息的有用性却往往受限于可比性的缺失。其次是会计信息缺乏透明度。在会计实务中,对于如金融期权等具有复杂特性的保险合同,公司在报告其价值时往往具有不完全性,同时,公司使用的信息也通常是没有经过更新的。为了适应会计实务的上述特征,IFRS4明确规定,公司不需要确保其保险合同的会计政策是相关可靠的。因此,IFRS4引起了问题,特别是当信息使用者比较跨辖区的保险合同时,IFRS4并不利于其作出经济决策。保险行业会计实务质量差、会计信息严重缺乏可比性是投资者及保险业均关注的问题且急需改善。根据四轮实地测试结果,IASB认为,IFRS17的出台将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关于公司财务状况和业绩的信息以提高信息的相关性和透明度,且在统一的会计原则框架下,信息的可比性也会得到显著提升。
二、新保险合同准则对保险合同计量的影响
根据IASB的征求意见稿及相关文件,新准则IFRS17对保险合同会计的影响将主要体现在计量和列报两方面。在对保险合同进行初始计量时,首先要对保险人履行保险合同时产生的现金流量通过概率加权进行准确无偏的估计。保险合同产生的现金流量主要包括保费收入以及履行合同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次,要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在折现率的选择上,第一是要能够反映负债现金流量的特征,且应去除未在现金流中反映的影响因素;第二折现率应与具有一致特征金融工具的可观察市场现金流量一致。在折现率的确定方法上,主体可采用“自上而下”方法(采用无风险利率加低流动性溢价进行估计)或者“自下而上”方法(采用相关资产组合的收益率扣除与保险合同负债不相关的折价因素)。最后要进行风险调整,即对实体未来现金流量和成本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估并对保险人予以补偿。而在后续计量中一项较为重要的变化就是合同服务边际(CSM)的解锁。合同服务边际是指保险合同的未实现利润,且按最能反映合同剩余服务的方式系统地在保险责任期间内摊销,即将签单首日的利润逐步于保险合同期间确认。根据IASB的文件,新准则将作出如下规定:实体应随着未来现金流假设的改变,重新校准合约服务边际。若过去及当前保险给付有关的现金流量有所改变时,差额反映在损益中;当未来保险给付有关的预期现金流量改变时,合同服务边际则应随之调整,即通过重新校准边际,促使实体更加准确地估算未来现金流量,对未来的利润也能有更加正确地估计。不同类型的会计估计变更差额计入的会计科目也有所调整:若是预测的未来现金流量或者是风险调整发生了变化,差额需计入当期损益;若是折现率发生了改变,考虑到保险公司庞大的负债及支持这些负债的资产对市场利率如此敏感,IASB决定将利息支出从损益与其他综合收益项下做区分,利息费用将拆分为两部分:以初始折现率计量的摊余成本信息计入损益科目,而折现率的变化将反映在其他综合收益里,以避免市场利率的短期波动使人难以正确理解保险业者的业绩表现。此外,新保险合同标准还为其他类型的合同提供了修改的会计模型。不同类别的保险合同的某些现金流会随着基准项目的收益变化通过合约特别约定的连结或者间接的连结而变化。对于要求主体持有标的项目并挂钩项目可变现金流的保险合同,IASB引入了特别的处理方法,即“变动收费法”(vari鄄ablefeeapproach)。变动收费法的使用范围主要包括:合同明确了保单持有人对特定基准标的资产享有一定份额;公司预计将基准标的资产收益中相当大份额支付给保单持有人;公司预计支付给保单持有人的现金流,有相当大比例会随着基准标的资产现金流的变动而变动。变动费用法与一般模型相比主要有两处区别:其一,在后续计量和风险缓解方面,变动费用法体现的是担保价值和合同服务边际中股东份额的变动,而一般模型则包含SCI中所有会计假设的变动;其二,在利息增值方面,变动费用法认为剩余边际应以当前市场利率增计利息,而一般模型则以与初始确认时确定期望值的折现率相同的利率增计利息。IASB的这项改变旨在减少保险合同的会计错配问题,从而增加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列报方面,主要是引入了保险收入的新定义,以满足投资者对使用与其他行业收入尽可能一致的更显著收入的要求。保险合同收入将定义为以下三者之和:与未来保险保障相关的现金流量的风险调整变动、当期计入损益的合同服务边际金额以及保险期间内预计理赔和给付的金额,并将剔除投资部分。披露方面,新准则将提供对财务报表中科目数额的更多细节,如风险及合同服务边际、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和保险期内新签订的合同等,并将继续推进IFRS4中与发行保险合同有关风险的一些披露,如风险的性质程度以及信用、市场、流动性风险等定量数据。
三、实施新保险合同准则的意义
IASB认为,修改后的国际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将会完善IFRS4在可比性和透明度两方面的不足。具体如表2所示。
保险会计新准则研究论文
一、保险会计新准则的出台背景及内容突破
(一)保险会计新准则的出台背景
随着保险业的发展,我国保险会计制度经历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保险企业会计制度》、《保险公司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四个时期。这些制度规范要么没有体现保险行业的特色,要么规范过于原则化,不全面和过于宽泛。同时由于这些制度规范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较大差异,限制和阻碍了我国保险业务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为使保险公司规范经营及满足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要求,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以下将二者合称为“保险会计新准则”),并已在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我国保险会计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二)保险会计新准则突破之处
保险会计新准则规定了原保险合同的确认、计量、准备金充足性测试和相关信息的列报、再保险合同的独立核算等。与原来的保险会计制度相比,保险会计新准则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保险会计新准则的规范对象是保险合同而非保险公司(因为签发保险合同的并不一定都是保险公司),符合金融综合经营趋势;新准则对责任准备金进行充足性测试的要求符合谨慎性原则;新准则对保险公司损余物质和代为追偿款的核算要求可以控制保险公司对利润的估价能力,压缩其利润调整空间,规范保险公司的经营;新准则对投资收益的确认可改善保险公司的利润表,由多步式到一步式,在一定程度上可收敛目前“以保费论英雄”的风气;新准则规定再保险业务独立核算,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可比性原则;新准则增加了保险公司财务报表列报的范围,使得会计信息透明性增强。
二、保险会计新准则尚存的主要缺陷
论保险业负债会计分析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保险业会计问题也日益突出。保险公司的业务表现为根据保险单(保险合同)向被保险人收取保险费,保险公司即负有在保险公司合同中约定的保险责任,在向保险人支付赔偿或给付以前,这项内容实际上构成了保险公司的一项负债。本文分析了保险负债的特点,从而肯定了保险负债的或有损失属性。在此基础上,本文立足从或有损失的会计处理原则来思考保险负债的确认、计量、披露问题。本文所说的保险负债仅指保险责任准备金。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一或有事项》将“或有事项”定义为“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一种状况,其结果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来证实”。或有事项依据性质不同又可以分为或有损失和或有利得。或有损失是指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产生,其结果是可能发生负债或减少资产的或有事项,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在这里的或有损失并不就是指或有负债。其实《企业会计准则一或有事项》中对或有负债的定义含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来证实。另一种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或该义务的金额不可计量。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或有负债包括两种情况:一类是潜在义务,另一类是现时义务。为便于讨论,把前者称为“或有负债”而后者称为“预计负债”。因此或有损失由“或有负债”与“预计负债”两部分组成。
一、保险负债的特点
保险公司的业务表现为根据保险单(保险合同)向被保险人收取保险费,并在合同有效期内承担相应的保险责任。对于经营一般商品的企业,卖出商品收取贷款意味着一次交易的结束,而在保险合同成立并生效后,保险公司即负有在保险合同中约定的保险责任,具有在被保险人发生保险事故或生存至规定年龄的情况下,向保险受益人提供赔偿或给付的义务,在向保险人支付赔偿或给付以前,这项内容实际上构成了保险公司的一项负债。为此保险公司应建立责任准备金。保险公司的负债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不确定性。保险公司本身的经营就具有不确定性。一方面:在财产保险业务中,保险公司承担的赔偿责任主要是与保险事件造成的损失程度有关,由于无法预知事故是否发生及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因此具有不确定性。在人寿保险业务中,由于负债带有储蓄性质,则在金额上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保险经营的风险中不仅有正常风险,还包括异常风险,它们更不能被保硷公司所能够完全控制。所以这同样也加大了保险公司的不确定性。
(二)未来性。保险公司进行保险金补偿或给付的经济行为,其保险负债只在经营业务完成以后才能真正核算。保险公司在厘定合同成本承担责任的时候,对保险负债的确定具有预测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保险公司业务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