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7 15:29: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报刊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改进报刊审读意见
各报刊社(编辑部):
切实有效地开展报纸、期刊的审读工作,是提高报刊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和改进新闻出版管理重要方法。其任务是通过审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报刊出版领域的指导地位,保证报刊出版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及时纠正和处理报刊出版中出现的政治错误,把握报刊的整体格调和思想倾向,提出有关改进报刊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督促报刊出版单位不断提高出版质量和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我市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为此,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宣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工作导向,进一步宏扬主旋律,提升新闻出版工作引领能力和水平;掌握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基本原则,积极改进办报刊的手段和方法,提高报刊的综合质量和业务水平,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推进我市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审读的范围和主要内容
审读的范围是正式报纸和期刊,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类、经济类、文艺类等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物。
团内报刊征订通知
市直机关各直属团委(总支、支部):
《中国共青团》杂志、《**》、《**》杂志和《**报》是共青团组织的重要思想舆论阵地,在传达上级精神、指导基层工作,以及团结、教育、引导、服务青少年和推动团的各项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日,团市委对团内报刊的发行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为了切实做好明年团内报刊的发行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发行工作的重要意义,确保发行任务圆满完成
各级团组织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团内报刊发行工作当作推进团的工作的一件大事抓紧抓好,克服困难,采取措施,努力实现提高发行数量的目标。要积极争取党政支持,充分挖掘资源,多渠道筹集订阅报刊经费。要在抓好团内普遍征订的同时,突出重点,发挥各级命名的“青年文明号”集体、各级“五四红旗团组织”及创建单位的骨干带头作用。要积极探索新的征订、发行思路和渠道,不断拓展新领域,扩大读者群,为本单位领导及图书馆、资料室订阅报刊,鼓励团员青年个人订阅。各级团组织表彰先进个人和青年集体,可以把赠订团内报刊作为基本奖励手段。
二、征订办法
《中国共青团》(月刊,全年定价54元)、《**》(日报,全年定价270元)要求订阅到团委,《**》(月刊,全年定价48元),要求订阅到支部。上述3种团内报刊由各直属团组织统一到市直机关团工委办理征订手续,各单位请务于11月底前将征订清单(附后)及征订费一并送交市直机关团工委。
派报刊研究论文
由于种种原因,派报刊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媒体激烈竞争中,举步艰难。派报刊将如何生存和发展,已显得十分紧迫。
作为机关报类的派报刊将如何生存发展,笔者认为,还要从新闻的基本理论,从新闻规律和市场规律中去寻找答案,不断提高报刊质量,来求得生存和发展。
一、明确派报刊的定位。
派作为参政党,其主要职能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因此,派报刊的中心内容应是围绕社会主义建设这个中心,运用自己的优势,参政议政,参加国家各种形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活动,深入调查研究,建言献策。所以,派报刊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的同时,要通过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为各级政府建言献策,为群众排忧解难,对一些社会热点、焦点、难点,利用派的优势,提出高质量,前瞻性的建议。在百姓和政府之间架起一座理解和沟通的桥梁,为政府帮忙,替百姓排忧,促进社会安定。
二、遵循新闻规律,不断提高派报刊的宣传报道艺术水平。
报刊在体现对受众的指导性的同时,还应避免办得呆板乏味。报纸不生动活泼,不吸引人,同样没人愿看。因此,派报刊应从提高宣传报道艺术水平上下手,增强报纸可读性。
报刊订阅管理系统探讨
摘要:本系统是一个面向报刊订阅管理员的报刊订阅管理系统。是基于JAVA和SQLSERVER2014数据库而设计的智能化报刊订阅管理系统。它面向所有报刊的管理员,并且具有安全性和时效性。同时可以实现报刊订阅的基本功能,包括对报刊和用户信息的增加、删除、修改、查询功能,和对订单信息的管理和统计功能等操作,也可自行增加系统管理员。系统在设计过程中,为使程序代码标准化和统一化,确保系统界面的友好型和可维护性,同时删除不必要的数据冗余,实现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尽量做到实用、方便,以满足生活中报刊订阅管理的需求。
关键词:JAVA;SQLSERVER2014;报刊订阅;管理系统
一直以来,大众订阅报刊都是沿用传统人工的方式进行管理报刊的订阅,这种传统的人工管理方法存在着很多缺点,比如,效率太低,保密性差,且随着订阅周期的变化及订阅人数的增加,将产生的大量的订阅记录和无用的数据文件,对于管理员进行归类整理等操作时很不友好,并且对于报刊订阅信息的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不少的难题。本系统的开发目的就是为解决人工管理报刊订阅的效率低下等问题,通过对数据库的操作实现智能化的管理报刊订阅等问题。
1开发环境
(1)开发语言:JAVA;(2)开发工具:Eclipse2020-06、SQLSERVER2014数据库;(3)操作系统:Windows10;(4)数据库版本:SQLSERVER2014。
2数据库设计
报刊征订会领导发言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是县委研究决定召开的,目的就是把中央、省、市党报党刊征订发行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下去,对全县年度党报党刊征订发行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刚才,县委宣传部和县邮政局对征订发行工作做了具体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我都赞同。下面,我代表县委讲几点意见:
一、站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重点党报党刊征订发行工作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进一步加强党的执行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对舆论工作的领导,牢固占领舆论阵地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党报党刊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作为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手段,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做好征订发行工作,增加发行量,扩大待复盖面。长期以来,党报党刊大力弘扬主旋律,充分展现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业绩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大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广泛传播现代科技文化知识,为促进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做好党报党刊的发行工作也是新形势下巩固党的思想阵地,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大力弘扬正气的现实需要。当前,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任务。从国际上看,虽然和平与发展是主流,但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分化、西化活动始终没有停止,渗透和反渗透的斗争仍然存在。从国内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等方面不断趋于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也不断发生变化、调整,致使一些人的思想产生混乱,甚至错误,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趁虚而入。面对这些变化,各级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党报党刊的重要地位,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切实做好党报党刊的发行工作。
二、巩固报刊治理整顿成果,为重点党报党刊发行提供有力支持
报刊产业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报刊产业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同时多数受众仍然把阅读报纸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因此,报刊产业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体制改革较慢、竞争过度无序、同质化严重、实力较弱、资本运作能力弱等方面。报刊产业需要从制度创新、资本运作、差异化竞争、多角化经营、跨媒介、跨行业、跨地区发展等多个方面采取对策。
关键词:报刊产业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报刊的种数、发行总量、广告收入等大幅攀升,报刊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形成,报刊产业的经济实力正在不断增强。不过,报刊产业也面临着许多复杂的问题。因此,报刊产业的发展应更重视战略规划,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报刊产业无可替代的地位
当世界上第一台电视问世时,有人曾悲观地预测报刊时代即将终结。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的菲利普·迈尔教授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甚至给出了时间表:“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但事实上,即便现在网络都已普及,报刊依然保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日本《读卖新闻》2006年10月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90%的人认为报纸是最值得信赖的信息来源。在多媒体时代“需要报纸”或“相比电视更偏爱报纸”的受访者所占比例合计高达92%。针对报纸在报道中是否注重保护个人隐私进行了调查,结果78%的人给出了肯定回答。在日本,每1000名成年人中就有634人每天都购买报纸。《读卖新闻》发行量高达1000万份。这说明,即使在互联网日渐普及的情况下,大多数日本民众还是把读报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从国外报刊产业数据资料来看,办刊业具有重要的地位,仍然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2003年,世界报业协会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年会上表示,全球范围内报纸订阅量虽有所下降,但零售额仍上升5%,每天有超过10亿读者阅读报纸。全球五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曾发表的《2001-2005年世界娱乐业及传媒业展望报告》认为,美国、加拿大、欧洲、中东、非洲、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的报刊市场将年平均增长4.9%。越来越多的欧洲、亚洲、美洲报业对传统的报业战略进行调整,发行量和赢利持续增长。
网络报刊及其发展模式思索
1网络报刊的起源与发展
网络报刊是基于互联网,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传输,用户在终端设备上读取的连续出版物。它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兴盛于90年代中后期。1987年,位于美国硅谷的《圣何塞信使报》(SanJoseMercuryNews)首次将该报的内容送入初创阶段的因特网,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基于Internet的电子报纸,以此为标志开创了电子报刊和网络媒体的新纪元。随着万维网(WorldWideWeb)和浏览器的推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报刊上网形成浪潮,其中的弄潮儿有显赫的著名大报,也不乏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报。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到1994年底,许多国家和地区受制于因特网基础建设的水平,上网的报纸大多集中在美国,大约有几十家,全世界也不超过百家。1995年底,上网报纸迅速增至1000多家,其后一发不可收拾。网络报纸的数量发展之快,势头之猛,无不令人瞠目。目前美国网上报纸还在以近60%的增长速度在发展。据美国NewslinkAssociation统计,截止1997年底,全球上网的报纸总数已逾3600家。美报协(TheNewspaperAssociationofAmerica)统计报告,至1998年3月1日,全美1520家日报中已有近1/3的日报在互联网上开辟了网络版。同年底全美已有1/2日报上网。另据1998年10月初《美国新闻评论》杂志网站公布的数据表明,全球的网络报纸共计4295家,1998年底越升至4925家,近两年发展更为惊人,全世界在互联网上刊行的报纸早已突破万种大关。
网络报刊的起步与发展是以因特网为依托,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成长壮大的。由于受到20世纪9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报刊电子化的影响,中国报刊界也做出了积极反应。与英、美发达国家报刊电子化源起于一些不知名的小报社相似的是,首开我国报刊电子化先河的不是全国性大报,而是一家地方报纸——《杭州日报》。1993年12月6日,在当时中国尚未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情况下,《杭州日报?下午版》通过该市的联机服务网络——“展望咨询网”进行传输,尽管技术很有限,传播也不广泛,但它开启了中国报纸电子化的大门,意义重大。
1995年,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启动,“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即Internet骨干网和公用网的开通,向世人昭示中国已驶入互联时代。特别是“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中国科技网”(CSTNET)三网的于1996年相继开通,带动了中国互联网前进的脚步,同时也为中国报刊的电子化、网络化提供了技术条件,使报刊驶入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可能。
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电子版》捷足先登,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开播演示。成为国内首家在互联网上正式发行的电子日报。该报创立了一种全新的新闻媒介形式,每天上网文字1.5万字,其中中文1万字,英文5000字。通过国际互联网、中央电视台图文电视、全国电子信箱信息服务系统(CHINAMAIL)三大渠道向国内外传播,引起国内外普遍关注。
中国国内第一份上网的中文电子刊物是《神州学人》。(它的印刷版最早由原国家教委主管和主办的面向中国在海外留学人员的双月刊杂志,创办于1987年5月,1993年1月4日改为月刊。)该刊由原国家教委投资200余万元,于1995年1月12日正式在因特网上发刊,取名为《Chisa》(ChinaScholarsAbroad的英文缩写)。它的封面由五星红旗和醒目的“神州学人”字样组成。《Chisa》是一份与《神州学人》杂志同名而内容和形式完全迥异的网上中文期刊,属于文摘性新闻周刊,每周从国内几十种报刊中摘取最重要的信息,每周五通过“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国内最早的全光缆计算机网络,1993年12月主干网开通,1994年4月与Internet连接)送入国际互联网。仅在创办的第一年,直接订户就达3000多个,不定期阅读者在15万人以上。《Chisa》在保留《神州学人》作为国内唯一的留学生刊物特点的同时,博采国内外报刊之精华,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以其在国内电子刊物中的首创之举和先进、快速的阅读方式,被海外学子称为“沙漠中的甘泉”、“来自北京的声音”。1995年11月,《Chisa》被美国图书馆电脑网络中心OCLC(OnlineComputerLibraryCenter)正式编目。1997年8月,《神州学人·电子版)被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进入中央对外宣传信息平台。1998年9月,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发刊周期由原来的每周五发刊一次改为每周二、周五各发刊一次,每周在网上发刊两次。1998年12月30日,其主页进行了全面更新,共设置近40个栏目,较权威和全面地反映出有关留学的各种信息,特别受到海外华人的喜欢。
谈论白话报刊影响白话文运动
维新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为开启民智创办的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批白话报刊,不仅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而且为促进民初白话报刊的发展与白话文体的传播,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与现代国语运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最终让白话文成为全民族占主导地位的文体形式。正如学者所说“如果没有现代传播媒体,现代白话文就不会那么顺利地产生”。
一、白话报刊实现了书写语言的大众化转型
晚清以来以下层民众为主要对象的的社会改革及思想启蒙都是在语言变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中白话报刊对白话文的兴起与发展并最终确定白话文的正宗地位起着决定作用。正如施拉姆所说:“媒介一经出现,就参与了一切意义重大的社会变革——智力革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以及兴趣爱好、愿望抱负和道德观念的革命。”口白话报刊的出现不仅带来新的传播媒介,而且带来一种新的语言交际工具,文化形态及人的思想、文化观念的本质变化。面对晚清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桐城派古文,维新时期的启蒙知识分子出于开启民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体制的需要大力倡导白话文并通过创办白话报刊扩大白话文的使用范围与社会影响。自黄遵宪首倡“言文合一”的主张起,梁启超、裘廷梁等维新人士的大力推动并通过大量创办白话报刊,使白话文在清末民初社会中得到初步确认,五四时期的报刊宣传与理论倡导终使白话文运动取得成功。维新变法时期,在中国印刷的书籍与出版的报刊主要是文言文,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普通民众阅读困难。资产阶级改良派为了实现“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变法目的兴起了白话文运动,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批白话报刊,其中著名的有《演义白话报》《无锡白话报》《平湖州白话报》《通俗报》《女学报》。这些白话报刊运用浅俗的文字向民众传播变法与启蒙思想,对促进现代白话文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l897年l1月7Kt,维新派第一份以“白话”命名的报纸《演义白话报》在上海创刊。该报在第1号《白话报小引》中道出办报宗旨:“中国人要想发奋立志,不吃人亏,必须讲求外洋情形,天下大势,必须看报。要想看报,必须从白话起头,方才明明白白。”表达了白话报创办的原因:要想使国人不受欺凌,必须了解世界情形,而要了解天下大势,就必须看报,看报首从白话报始,如此才能比较清楚地了解外部世界。《演义白话报》的白话文风为以后的白话报所仿效并产生实质影响,真正在其上发表白话文纲领性文章并在白话文领域产生深刻影响的是1898年5月l1日由裘廷梁和裘毓芳在无锡创办的《无锡白话报》。《无锡白话报》提倡变法,鼓吹改良。裘廷梁为扩大《无锡白话报》在全国的影响在该报出到第5期时改报名为《中国官音白话报》,他在《无锡白话报》上发表的《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是近代系统阐述白话文理论的著名文章,影响深广。他在文章中批判了文言文的弊端:中国“有文字而不得为智国,民识字而不得为智民”,“此文言之为害矣”。在历数文言文的多种危害后从八个方面阐明了白话文的益处,即省目力,除骄气,免枉读,保圣教,便幼学,练心力,少弃才,便贫民,最后总结为“愚天下之具莫文言若,智天下之具莫白话若”。
“文言兴而实学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实学不兴是谓无民”。弘白话报可以“俾商者农者工者,及童塾子弟,力足以购报者,略能通知古今中外,及西政西学之足以利天下,为广开民智之助”。这是对文言弊端与白话益处的理论化总结。裘廷梁的白话文理论经《无锡白话报》的传播产生了广泛影响,此后白话报刊大量创办,适应下层民众阅读的需要,促进了书写语言大众化的进程,也为民民初及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奠定了基础。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满清政府,在识字不多的新军、会党、手工业工人、城市贫民中进行革命宣传而积极创办白话报刊,掀起中国近代史上白话报刊的创办高潮。从数量上看,1901至1911年,新创办的白话报刊多达100余种,地域遍布全国近3O个大中小城市,甚至连最偏僻的拉萨也在1907年创办了《西藏白话报》,在日木东京也出现了9种中国白话报刊。白话报刊数量之多,分布之广都是维新时期所不及的。还有大量用白话或浅说写成的鼓吹改良或民主革命的小册子也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传播。这一时期的白话报在内容上大都倾向革命,如林獬主编的《中国白话报》是革命党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白话报纸;革命作家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完全用白话文来警策世人。它们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下层民众传播革命知识,有的完全用方言进行民主革命思想宣传。林獬在《中国白话报》发刊词中分析了国民的识字情况:中国“四万万人中,其能识字者,殆不满五千万人也。此五千万人中,其能通文意、阅书报者,殆不满二千万人”。而不识字的人主要集中在下层社会,他们无法读懂用文言或半文言出版的书报。因此,将文言改为白话,创办以下层民众阅读的白话报刻不容缓。彭翼仲在创办《京话日报》时有感于文言报刊“文理太深,字眼儿浅的人看不了”等现实而采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出版。陈独秀在创办《安徽俗话报》时就“是要把各项浅近的学问,用通行的俗话演出来,好教我们安徽人无钱多读书的,看了这‘俗话报’,也可以长点见识”。报刊使用白话已是清末民初的重要文化现象,被纳入到社会改革与启蒙运动中。从传播学角度看,语言符号与传播媒介的关系密不可分,媒介是信息的载体,语言是指代信息的符码,一定的语言符号必须与一定的媒介相适应,语言在其传播活动中才具有意义。因而,一定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体制约了人类的语言。白话文的出现既是一种文化发展的需要,又是现代传媒对大众化语言的要求。晚清及民初的白话报刊及白话文还只是作为维新派启蒙民智的一种工具,尚没有演变为一种深刻的思想文化运动,直至经过五四白话文运动的洗礼才最终导致了近代文言文向白话文的彻底转型。不可否认的是晚清白话报刊为五四白话文运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如果没有晚清白话报刊的大量创办以及维新知识分子对白话文理论的构建就不会真正演化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五四时期的白话报刊以语言改革为突破口,被纳入到思想变革的范畴中。白话报刊不仅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体,而且带来~种新的文化形态,是人的思想、文化观念的本质变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参加者中有多人曾创办或主编过白话报刊,他们从办报实践中体会到现代传媒对文体革命和思想解放的重大意义。胡适在回忆主编《竞业旬报》时说:“这几十期的《竞业旬报》,不但给了我一个发表思想和整理思想的机会,还给了我一年多作白话文的训练”。《竞业旬报》不仅是胡适训练白话文的基地,更是他思想观念存在的家园,这一经历为他在五四时期倡导白话文运动起了重要作用。五四白话文运动最先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开始。1915年9月l5日《新青年》由陈独秀创刊于上海,1917年初随陈独秀一起迁到北京。《新青年》创刊后,发动了一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运动,这场运动最终使白话文彻底取代了文言文而成为中国主要的书写语言形式。在这一运动中,白话报刊的大量创办与对白话文的广泛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1917年1月,胡适在《文学改良当议》中提出了文学改良“八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这“八事”主要从文学语言变革的角度观照文字改良并具体制定了以白话代替文言的方法,同时强调文学应真实、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由于《新青年》的大力传播以及知识分子的鼎力支持及对语言问题的深入研究终将白话文运动引向深入,《新青年》从4卷l期起全部改用白话文,其他报刊也相继白话化。在《新青年》的带动下,不少学生团体开始创办白话报纸并很快席卷神州迅速发展到四百多种。北京的《晨报》《京报》《国民公报》;上海的《民国日报》《时事新报》《小说月报》《东方杂志》等大型报纸、杂志也开始采用白话文,在编排方式和栏目设置上继承了晚清白话报刊的特点。大众传媒对于语言变革的要求在于书面语与口语的一致,白话报刊使用的书面语是来自于民众生活化和现实化的语言,如此才能接近普通民众,达到启蒙目的。而生活化与现实化的语言经过传媒的过滤规范返回到民众中又促进了大众化语言的纯洁与完善,两者互动式的影响推动了语言的现代化转型,实现了晚清启蒙知识分子所追求的“言文合一”。“现代传媒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不仅在于理论倡导和新思想新文化新文学的提倡,而主要在于通过这些媒体所建立起来的体现了新思想新文化新文学的语言符号体系”。传播学家麦克鲁汉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可能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呈现的传播型态。没有众多白话报刊的广泛参与,五四白话文主张难以形成巨大影响,更不会完成书写语言大众化的转型。
二、白话报刊促进了传统文学的现代化转型
近代报刊与马克思诞辰纪念分析
[摘要]《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解放》等报刊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马克思诞辰周年纪念的主阵地,《申报》《大公报》等民国主要报刊也有不少关注。近代报刊,通过介绍马克思生平与品格、评价马克思的贡献与地位、分析马克思对中国革命的态度、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与体系结构,教育世人,推进读者对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和认同。
[关键词]马克思诞辰纪念;报刊;报道与评论
自20世纪20年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国内对马克思诞辰周年的纪念活动未曾停止过,通过对马克思诞辰周年举行形式丰富的纪念活动,宣传马克思的精神风范及其理论体系。报刊是研究马克思诞辰纪念的一类重要史料。在近代报刊中,有大量记载马克思诞辰周年纪念的史料。通过对这些史料的梳理、分析和比较,还原近代中国对马克思诞辰周年纪念活动的样态,从而激活历史记忆和教育人民大众。
一、近代报刊对马克思生平与品格的介绍
《大公报》作为民国时期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重视国内时事的报道,对国际时局的动向很敏感。在马克思诞辰周年多次纪念活动中,《大公报》都给予了报道。1923年5月6日(马克思105周年诞生日的第二天),《大公报》发表消息,介绍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召开马克思诞辰纪念会的消息,指出:马克思“非但为一社会主义家,且为一社会主义实行家”,马克思“一生悉属困苦生活,但志趣则终不改变”[1]。1933年5月4日,《大公报》在其“世界思潮”栏目登载了《恩格斯在马克思下葬时的演说》(实际上应译为《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介绍了马克思生平及其伟大贡献。[2]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党报党刊经常刊发社论、纪念文章等评介马克思的生平,树立马克思的伟大形象,扩大马克思在中国的影响。《新华日报》在1943年马克思诞辰125周年之时,发表《调查研究与习作合一———为纪念马克思一百廿五周年诞辰》一文,强调马克思“不是死啃书本的教条主义者”[3];1944年马克思诞辰126周年,《新华日报》发表《向马克思学习切实认真的学风》一文,提倡学习马克思的“勤谨研究务实认真的学风”[4]。创刊于1941年的中国共产党政治理论刊物《解放日报》,在1943年马克思诞辰125周年之时,发表《马克思的科学态度———为纪念马克思诞生一百二十五周年而作》一文,认为“马克思的科学态度,就是我党的学风底最理想的模范”[5],号召大家学习马克思的科学态度。中共中央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机关刊物《解放》于1939年3月发表了《马克思小传》,于1940年5月发表专文《马克思回忆》和《卡尔•马克思传略》,介绍马克思生平与功绩。另外,也有不少报刊在纪念活动中宣传马克思的生平业绩,如1947年4月在香港创刊的综合性政治刊物《自由丛刊》在其1948年第13期发表《共产党宣言一百周年访问马克思故居》[6]。成仿吾和张如心主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察冀解放区出版的综合性文化刊物《北方文化》,在其1946年5月1日出版的刊物中登载了柯柏年的《马克思之为人》一文,分为“学者的风度”“革命的精神”“良师兼益友”“模范的丈夫”“标准的父亲”等五个部分[7];1946年6月在哈尔滨创刊的青年综合读物《知识》杂志,在其1949年2月15日出版的刊物中也登载了柯柏年的《马克思之为人》一文,但内容有所删减,分为“革命的精神”“良师兼益友”“不硬套公式”等三个部分[8]。1938年5月创刊于上海的由英国人马彬和编辑的《众生》杂志在马克思诞生120周年之时,以及1941年8月创刊于上海的《时代杂志》周刊在马克思诞生123周年之时,都曾发文介绍了马克思奋斗而又不平凡的一生。近代报刊评介马克思生平的内容很多,既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也有国外著作的翻译,还有国人的著述,从不同侧面对不同的读者群展示马克思的伟大形象和优秀品格,为中国国内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提供了动力源泉。
二、近代报刊对马克思贡献与地位的评价
农村报刊市场营销对策
集服务山区、老区、贫困地区为一体的广东省梅州市邮政局,积极开拓农村报刊订阅市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邮发报刊市场的占有率,克服“短板”和“瓶颈”,以更加有为、更加有力的举措创新思维和思路,切入梅州农村产业和文化的发展,并不断做大规模,唱响品牌,形成特色。
1“报刊扶贫”拓展农村扶贫开发新内涵
2011年9月22日上午10时,在广东省五华县安流镇红山村村委办,值班村干部高兴地从乡邮员手中接过当天的《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等报刊。跟红山村一样,梅州市8个县市的551个贫困村中有80%当天就能收到由对口帮扶单位为其订阅的“扶贫”报刊。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快贫困农村的脱贫步伐,自2010年开始,梅州市委、市政府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的总体要求,在全市广泛开展“双到”帮扶活动。在实施民生、安居、产业、学技帮扶项目的前提下,梅州市邮政局通过对“双到”帮扶工作的深入调查,提出“报刊扶贫”项目,由对口帮扶单位出资为挂点贫困村订阅《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南方日报》和《南方果树》等各级党报党刊和科普报刊。作为文化帮扶项目,“报刊扶贫”受到梅州市扶贫开发局、各帮扶单位和贫困村的一致好评。
丰顺县邮政局为把“报刊扶贫”订阅项目落实好,分管业务副局长亲自起草营销公关方案,带领市场经营部的相关人员进村入户宣讲“报刊扶贫”的优势。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丰顺县邮政局的积极协调沟通下,丰顺县扶贫开发局专门下发“报刊扶贫”订阅文件,要求各对口帮扶单位把“报刊扶贫”与民生、产业等帮扶项目结合起来,做到有资金安排,有项目保障,有专人负责。在强有力的部署下,丰顺县87个对口帮扶单位纷纷为挂点村订阅“扶贫”报刊。同时,丰顺县还把“报刊扶贫”订阅与“农家书屋”建设相结合,做到统筹兼顾,全面推进。梅州市邮政局市场部为把“报刊扶贫”订阅项目做大,还制订了考核和指导意见,明确指示各县市局要把“报刊扶贫”订阅项目作为农村报刊订阅市场的新增点,进行培植和挖掘。
2《南方农村报》播洒新农村建设新风尚
《南方农村报》因通俗易懂、贴近农村生产生活而倍受广大农民朋友的喜爱,成为农民朋友闲余饭后学技娱乐的好帮手。2011年《南方农村报》的发行量突破50000份,成为梅州市邮政局农村报刊订阅发行的拳头产品。一直以来,梅州市邮政局十分重视与《南方农村报》的密切合作。随着梅州市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该局更加注重与《南方农村报》的战略合作。参与报社联合开展“十佳百优”订阅竞赛活动,对实现《南方农村报》发行量前十名的支局和征订量前100名的乡邮员分别给予万元和摩托车的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农村网点和广大乡邮员的积极性。2011年梅州市邮政局有3个网点、10名乡邮员获得了《南方农村报》的“十佳百优”先进奖励,排名广东邮政的首位。针对《南方农村报》在农村文化市场的特殊地位,梅州市邮政局市场部门把该报的发行列为梅州市局畅销报刊营销项目来谋划,做好日常性的跟踪、评比、督导工作,不断强化市、县局之间的业务协调,积极做好《南方农村报》的宣传、营销和投送工作。兴宁市邮政局刁坊邮政支局乡邮员热心乡邮工作。为把乡邮工作干好,做到嘴勤、脚勤、出班勤,不放弃任何机会,不放弃任何对象,诚信投送,老实做人。在《南方农村报》征订工作中,他结合刁坊镇水稻、蔬菜、养猪等产业较为发达以及该镇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开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南方农村报》的发行,重点抓好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村超市、农村小学、食品加工户、农村“五老”群体的订阅宣传。由于该乡邮员口碑好、人勤快,加上《南方农村报》的可读性强,段道征订量连续三年呈直线上升趋势,2011年该乡邮员征订《南方农村报》达到430份,被《南方农村报》评为“十佳百优”先进个人,奖励摩托车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