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服务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7 14:43: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保健服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保健服务

妇幼保健服务新需求预测分析

摘要:为缓解当前新生儿生育率低下及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开始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对三孩政策下妇幼保健服务新需求进行预测分析:重视对高龄产妇的技术支持、教育与心理疏导,提高孕产妇的心理适应能力;转变年轻一代的生育观念,改变其生育行为;合理安排妇幼保健机构的人力资源、硬件设施的配置与分布,提高基层机构服务质量,减少资源浪费,缓解大城市接诊压力;解决就医环境拥挤的问题,使不同医院的供需达到相对平衡;安排专业人员对月子中心等母婴护理服务行业进行指导和检查,制订并完善相关行业标准;提供个性化、人性化服务,打造舒适优雅的环境,提供一对一服务,对产妇及家属进行专业指导,解答产妇在产褥期出现的各类问题,从而改善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缓解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平缓总和生育率下降趋势,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关键词:三孩政策;人口老龄化;妇幼保健服务;需求预测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和人口生育率下降现象进一步凸显。我国要积极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2021年5月,我国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决定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学者认为,虽然二孩政策带来的生育水平提升有限,但二孩在全部生育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1],且如果没有二孩政策,出生人口会下降得更快。总体来说,二孩政策具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即便我国自2013年陆续实施了单独二孩、全面二孩等政策,2019年我国的出生率是自1949年以来的最低值[1]。面对日渐严峻的人口形势,国家决定实施三孩政策。当前,很多家庭受制于较高的生育养育成本而不想生、不敢生,但这并不代表所有人的想法,推行三孩政策的意义,正是为那些碍于政策限制而不能生育的家庭开放一条绿色通道[2]。养育成本快速提高,是当下家庭生育面临的主要矛盾,教育、住房、就业等相关经济社会政策成为影响家庭生育抉择的关键,为了促使三孩政策更好地实施,我国明确了将配套支持措施和三孩生育政策作为一个整体组合提出,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提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一揽子支持举措[3]。国家颁布新政策鼓励增加新生儿数量,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也更加重视生育孩子的质量,这也对妇幼保健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生儿护理、产科儿科床位紧缺、高龄产妇以及产后恢复等方面需求不断提升。妇幼保健机构应当不断完善自身服务,从而更好地促进三孩政策的实施。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妇幼保健服务新需求进行预测分析。

1三孩政策下妇幼保健服务新需求预测

1.1重视对高龄产妇的技术支持、教育与心理疏导

[4]二孩政策开放以来,高龄产妇比例有所上升[5]。三孩政策出台后,35岁以上高龄产妇的比例可能更高,面临的生产风险、胎儿出生缺陷等概率随之增加。产妇会增加心血管代谢风险,罹患妊娠期糖尿病、子痫前期、妊娠期肥胖等的概率也会变高;胎儿会增加罹患2型糖尿病、子代远期的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代谢综合征的风险[6]。此外,高龄产妇若是经历过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罹患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瘢痕妊娠伴发瘢痕憩室、子宫破裂等疾病的风险也会更高,这些都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因素[7]。因此,对于有再生育需求的高龄产妇,各科室需要联合为备孕妇女制订再生育方案,并充分重视产前检查、咨询和诊断工作。临床医护工作者还需要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在手术中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避免造成医源性感染[8]。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高龄产妇发生焦虑、抑郁等问题的概率较高,产妇可能存在不良孕史、不良流产史,或者担心孩子存在罹患畸形、遗传病的风险,此外家庭关系不融洽也会造成产妇的焦虑和抑郁情绪[9]。因此,医护人员有必要在孕产妇的产检和生产过程中进行相关的心理教育与心理疏导,在教育疏导的同时可以运用临床心理护理中的聚焦解决模式使孕产妇也能够充分地参与其中[10],提高孕产妇的心理适应能力。

查看全文

妇幼保健服务能力提升方案

一、总体目标

力争通过开展妇幼保健服务能力提升行动,从机构建设、人才培养和业务技术培训等三方面入手,打造适应市妇女儿童日益增长需求的全新妇幼保健服务网络,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水平。

二、主要任务

通过开展妇幼保健服务能力提升行动,使妇幼保健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人才配备更加合理;妇幼保健工作长效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妇幼保健公共卫生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出生缺陷和新生儿疾病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孕产妇死亡率和儿童死亡率低于全省水平。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体系标准化建设。一是巩固等级妇幼保健所创建成果,争创等级妇幼保健院。2013年,市妇幼保健院已经成功通过省卫生厅等级妇幼保健所评审,下一步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体现妇幼公共卫生职能的要求,将市妇幼保健院建设成“规模适度,功能适用,分区明确,流程合理”的等级妇幼保健院。二是加强基层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开展规范化妇、儿保门诊建设,完善乡镇卫生院孕产妇、儿童保健门诊的基础设施、设备的配置及人员队伍建设。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配备1名以上专职妇幼保健人员,按照《省乡镇卫生院示范产科建设规范》改善产科工作流程及硬件设施,提高综合服务及急救能力。拓宽保健服务项目,提高保健服务质量,满足妇女儿童保健需求。

查看全文

婚前保健服务管理制度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婚前保健服务工作是保障母婴健康、提高人口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为积极推进我区的婚前保健服务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登记条例》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卫生局等四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婚前保健服务工作意见的通知》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对象)

本办法所指的婚前保健服务对象为准备在本区办理结婚登记的对象,其双方或一方为本区户籍人口。

第三条(服务形式和机构)

我区婚前保健服务形式包括婚前保健咨询和婚前医学检查。由设在区婚姻登记管理所内的“婚姻家庭健康咨询室”提供婚前保健咨询,区妇幼保健所作为区政府指定的婚前医学检查机构,提供婚前医学检查服务。

查看全文

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措施

摘要:随着国家卫计委逐渐加大对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工作的支持,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工作飞速发展起来,其中财务管理是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将结合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研究完善财务管理工作的措施。

关键词:完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财务管理;工作措施

一、引言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医疗机构内部的财务管理也提出了新要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作为非盈利性质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首先保证其自身的公益性质,同时也应注重经济效益以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因此,财务管理工作便是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各项财务活动,处理好各种财务关系,从而保证资金安全,控制财务风险,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对于保证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二、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财务管理工作现状

(一)缺乏财务管理意识,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有一部分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领导不够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缺乏财务管理意识,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层次停留在表面工作上。还有一部分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虽吸收了一些高素质人才,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财务管理部门的变化很小,很多财务人员忙于日常工作,缺少新知识的学习和视野的拓展,而且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需要提高。(二)不科学的预算编制,盲目性的投资建设。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的财务预算管理是各部门预算编制的基础,应根据各科室的职能、任务和工作计划编制财务预算,是对每一项财务活动进行统筹安排。但是由于一些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的财务预算的编制方法和过程不科学,基本上是由中心领导和财务人员根据往年的数据估算得出,缺少一定的科学性,没有实际的可操作性和执行中的监控。部分单位由于对于资金支出情况没有科学的分析,导致在大型医疗设备购买和基础建设方面的投资盲目性很大,造成资金浪费。

查看全文

保健服务工作调查与思考

婚前保健是保障男女双方身体健康和提高我国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自*年10月1日执行自愿婚检以来,婚前医学检查率出现了下滑现象,预防出生缺陷的一级预防措施难以落实,出生缺陷发生率正在逐年上升。虽然我区在加强领导、出台政策、加大宣传、优化服务等方面狠下功夫,使婚检率有所提高,但对照杭州市提出的“到2007年年底,全市的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50%以上,到2010年,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80%”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为此,我们界别组对婚前医学保健服务工作进行了走访调研,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汇总如下:

一、我区婚前医学保健服务工作的主要情况

自2005年我区实施免费婚前医学检查以来,卫生、民政、财政、计生、妇联等相关部门结合实际,采取措施,加大婚前医学检查力度,积极构建人性化、服务型、规范化的婚检制度,推进了我区婚前保健服务工作上新台阶。2006年度全区参加婚检为685对,婚检率为11.06%,2007年度参加婚检为2194对,婚检率为34.36%,2008年上半年,参加婚检共有2252对,婚检率达62.92%,婚检率有大幅提升。我区的婚前医学保健服务工作呈现“政府积极倡导、部门密切协作、群众自觉参与”的新格局,并体现出如下五个特点:

1.管理系统化。我区为加大婚前检查力度,将婚前保健服务纳入区公共卫生目标管理责任书,列入镇乡(街道)政府公共卫生考核内容,实行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并自上而下地建立了“属地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服务机制,在管理上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为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细化各部门工作职责,我区还于07年7月由区政府牵头,召集卫生、民政、财政、妇联等部门,专题召开婚前保健服务工作协调会,进一步推进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深化婚前保健服务工作。

2.政策明确化。2005年区卫生、计生、民政、财政等四家单位联合下发《余杭区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凡男女双方中一方有余杭区户籍且准备结婚登记的青年,凭双方身份证可到村(社区)或婚姻登记处领取‘余杭区免费婚检券’,持券到婚检定点单位进行婚检”。2007年,我区又对婚前医学检查的政策进行调整,并以抄告单的形式下发到各有关单位。抄告单明确规定:“从2007年9月1日开始,我区境内的新婚青年在履行婚姻登记手续时须提供定点婚前医学检查单位出具的‘无影响婚育疾病’的健康证明”,进一步落实了婚检政策。

3.经费专项化。在全区实行免费婚检后,我区将婚检专项经费单独立项,专款专用。由区财政按每对100元标准划拨到定点婚检医疗保健单位。在2007年婚检政策调整后,由于婚检项目在原来项目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乙肝三系和艾滋病检测两个项目,经费结算标准由每对100元提高到160元。由政府“买单”的举措,不但极大地调动了新婚青年自觉参与婚检的积极性,而且为家庭优生优育提供了切实保障。

查看全文

妇幼保健服务信息管理论文

摘要:2013年9月,河南省郏县妇幼保健院作为全县妇幼卫生工作业务管理、指导单位,自主研发建设了基层妇幼保健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实施对郏县孕产妇、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婚前健康检查服务、住院分娩服务信息的管理。系统功能包括:健康体检信息采集、体检服务提醒、基础信息查询、保健服务数据统计分析、各种数据报表生成5个模块。该信息管理系统结合工作实际,分析基础妇幼保健工作数据,有效控制保健服务质量,成功实施了保健服务结果的延伸管理。

关键词:妇幼保健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分析

1基层妇幼保健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逐步改善,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妇幼保健工作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人口素质、保障妇女儿童身体健康等国计民生政策上担负着重要职责,妇幼保健机构要满足妇女儿童长期、连续管理和健康追踪指导服务需求,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平台建设必不可少。既往妇幼保健服务不具备健全的县、乡、村三级信息适时传输、互通共享能力,依靠单一手段进行信息沟通、手工抄报转送,受地域、交通、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因素限制,系统保健率、信息漏报率、统计正确率不能得到保障,保健服务质量也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管理监督,甚至不具备深入监督管理的能力或监督管理措施无法落实,造成妇幼保健服务质量低下,服务对象对妇幼保健服务的认知度低、信赖度差、依从性不足,限制了妇幼保健服务质量的提高,降低了妇幼保健与时俱进的发展动力。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适时引入,互联网平台的快速传输,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为改善基层妇幼保健服务现状,打破桎梏,寻求发展,郏县妇幼保健院自主规划建设了基层妇幼保健服务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的建设应用可实现妇女儿童保健建册登记、孕期健康检查、高危登记管理跟踪、产前诊断评估及结果追访、产后访视、新生儿疾病筛查、儿童健康检查、儿童发育评估、高危儿管理等工作的全程电子化和自动化[1],使区域内健康档案信息采集、上传、存储、分析、反馈和评估功能得到共享,为妇幼保健管理工作提供了便捷、有力的工具。同时,该系统也是增强妇幼保健服务能力、规范妇幼保健专业技术和信息报告行为的重要手段,并且逐步完善对国家其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的管理功能。

2基层妇幼保健服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规划和功能设计

2.1建设背景

查看全文

孕产保健服务改善和质量规制研究

政府规制的概念及途径

规制(Regulation)起源于经济学领域。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部分解释了卫生服务市场需要规制的原因,即在存在公共物品、自然垄断、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的行业中,政府应当通过制定规则和行使行政权力,对有缺陷的市场进行规制,保护公众利益,从而实现公平、效率等社会目标。[3-4]具体来说,规制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为矫正各种市场失灵,基于法律法规、服务于某些政策目标、通过规制机构对微观经济主体和国民采取的各种规范、制约和制度的总和。[5]由政府进行的规制即政府规制,有研究认为这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或政府有关机构依据法律法规,对市场经济主体或特定行为人进行的规范和限制活动。[6]我国的卫生体制变革过程中存在一定市场化和商业化行为,政府投入不足、支持力度减弱及部分妇幼保健机构出现的趋利倾向,使城市妇幼卫生服务公益性、公平性和普惠性有所降低。[7]卫生事业具有特殊性,靠市场自发调节无法实现合理选择时,需要运用国家强制力,通过制定一定的规则,对个人和组织的行为进行规制。[8]通过政府规制,发挥政府在改善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和质量方面的主导作用,对实现新医改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具有现实意义。在我国,与卫生有关的政府规制可分为法律、法规、规章及其它规范性文件。本文主要回顾了上海市在改善孕产保健服务公平、可及和质量方面的地区规范性文件,即在法律、法规、规章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尚未明确时,由各地区各部门制定的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的规范性文件。

上海市孕产保健服务规制的背景

流动孕产妇基本卫生服务利用率较低,成为上海市孕产妇死亡的主体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方式的改变,上海市女性流动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外来人口分娩数不断上升,2000年上海市流动人口活产数占全市活产数的26.47%,2002年升至30%[9],2005年,流动人口活产数比重超过户籍人口活产数并始终保持在50%以上(2007年为55.1%[10],2009年为54.8%[11])。研究表明,城市流动孕产妇的文化程度偏低,保健意识相对较差、加之经济因素限制,使其对卫生服务的利用明显低于户籍孕产妇。[12-14]此外,流动性大、居住分散的特点也限制了卫生服务供方主动为流动孕产妇提供服务。流动孕产妇对基本卫生服务利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妊娠期并发症等更易转为危重急症,一项研究表明,1999—2006年上海市有统计的175例抢救成功的危重孕产妇中,外地户籍者高达76%。[15]持续的生育高峰,流动孕产妇的不断快速涌入及其对基本孕产保健服务利用率低,导致妊娠期疾病难以得到及时发现和治疗,这些导致流动孕产妇的死亡问题日益突出,流动孕产妇逐渐成为上海市孕产妇死亡的主要部分。[2]1993—2002年,上海市死亡的孕产妇中流动孕产妇比例急剧上升(从26%升至79.3%),此期间上海市平均的孕产妇死亡率为26/10万,其中户籍人口15/10万,流动人口则高达64/10万并在较高水平波动。2005—2009年,上海共发生孕产妇死亡124例,81.3%为流动孕产妇。[16]因此,降低流动孕产妇的死亡率,成为上海市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关键。紧急产科保健服务网络不健全影响危重孕产妇的紧急救治有学者分析了2000—2007年上海市孕产妇的死亡原因,结果表明无论户籍还是流动孕产妇,产科出血都是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17]产科出血和其他妊娠危重急症的处理能力是衡量产科服务水平的综合指标,产后出血及其他妊娠不良结局虽无法完全避免但可以通过提高产科质量、提供有效救治来改善预后,这就需要有一个高效的紧急产科保健(EmergencyOb-stetricCare,EmOC)服务网络和有力的保障制度。2006年,上海市对全市产科质量的调查揭示了旧有紧急产科保健服务网络与制度存在的问题,如危重孕产妇转会诊网络不通畅,转会诊制度执行不力[18];紧急产科保健服务硬件条件不足,医院接诊抢救的综合能力欠缺等[19]。调整紧急产科保健服务网络,规范危重孕产妇转会诊及抢救流程,对全市孕产妇死亡率的降低将产生直接作用。回顾上海孕产保健服务面临的主要挑战可以看到进一步降低上海市孕产妇死亡率的两个重点:一是促进流动孕产妇对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利用,提高基本孕产保健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从而改善公平;二是通过改善网络、完善制度,提高紧急产科保健服务的可及性与质量。而实现这两个目标就需要有力、有效的政府规制。

改善流动人口基本孕产保健服务利用的规制

基于上海市流动孕产妇的特点和管理的难点,上海市采取了设立流动人口平产分娩点的措施,旨在通过提供限价优质服务改善服务可及性和质量,逐步提高流动孕产妇产前检查率与住院分娩率。设立流动人口平产分娩点2004年6月,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上海市卫生局下发《关于在本市郊区县设置流动人口孕产妇平产分娩点的通知》(沪卫基妇〔2004〕14号),在郊区(县)流动人口集居的区域设置10个流动孕产妇平产分娩点。对平产分娩点运行1年后的调查显示,10个分娩点1年间未发生流动孕产妇死亡(同期全市流动孕产妇死亡30例),围产儿死亡率、产后大出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上一年,产科服务质量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在外来人口集居区设置“外来人口孕产妇平产分娩点”的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20]随着各分娩点资金投入增加、规模扩大,流动孕产妇对优质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利用率不断提高。但相关调查也揭示了平产分娩点存在的问题[21],如规制的部分内容可操作性不强、10个分娩点难以满足外来孕产妇的需求等,出台新规制显得尤为必要。优化和推广流动人口平产分娩政策在对前期工作效果评估的基础上,上海市于2006年将平产分娩点扩大到23个,并于2007年出台新的规制《关于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管理和特约分娩点工作的通知》(沪卫疾妇〔2007〕40号)。这一规制优化和细化了平产分娩政策的内容,强调了各妇幼保健机构的服务原则,从制度层面为规范流动孕产妇的服务与管理、提高服务可及性与质量提供了保障。平产分娩点扩大范围后,有研究者通过追踪调查表明,这一措施为流动孕产妇提供低价、优质的产前检查和住院分娩服务,对改善服务可及性,保障外来人口母婴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2]而就分娩点存在的问题,2008年的一项调查分析表明,财政投入不足影响服务的可持续性并导致限价分娩未能充分执行;另一突出问题是平产分娩点的危重孕产妇急救情况不容乐观,表现为急诊接诊硬件缺乏、流程不合理、制度不到位等,且这一问题不仅仅限于平产分娩点。[23]如何改善紧急产科保健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是全市妇幼保健服务与管理机构亟需解决的问题。

查看全文

妇幼保健三级服务工作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妇幼保健三级服务网络建设的重要意义

妇幼保健三级服务网络是指以市妇幼保健机构为龙头、镇级医疗卫生机构(包括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居)级医疗卫生机构(包括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市级综合医疗机构和相关科研教学机构为技术补充的妇幼保健三级服务网络,是做好全市妇幼保健工作的基础。

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妇幼保健服务网络的重要性,认真贯彻“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妇幼保健工作方针,健全服务体系,加强管理,规范服务,为全市妇女儿童提供不同层次的妇幼保健服务,减少妇女儿童在不同生命周期所面临的健康隐患,保障妇女儿童健康。

二、完善妇幼保健三级服务网络建设

坚持妇幼卫生的公共卫生属性,加强各级妇幼保健服务网络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按照“市建龙头、镇强枢纽、村打基础”的总体布局,健全妇幼保健三级服务网络。

一是要加强“龙头”建设。进一步完善妇幼保健机构的内涵建设,要按《省妇幼保健机构分级管理评审办法》和《省妇幼保健机构分级管理评审标准(试行)》,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达到二级甲等标准,提高服务能力。建立全市妇幼保健指导中心,突出公共卫生性质,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部分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全市妇幼保健工作的组织管理、基层指导、群体保健、健康教育、业务技术培训、检查评估、相关信息的统计分析,协助卫生部门制定妇幼卫生工作措施、政策并组织实施。

查看全文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论文

摘要:在健康服务贸易领域,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近几年增长速度较快,也面临着许多制约其发展的法律制度和法律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商业存在服务模式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在市场准入方面的贸易壁垒问题,并对市场准入壁垒问题在GATS框架下进行分析,最后就如何减少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壁垒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商业存在;贸易壁垒

与传统中医的诊疗服务不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更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和优势,容易为东道国成员所接受,因此,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是中医药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在市场准入方面遭遇了诸多贸易壁垒。

一、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概述

(一)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模式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提供模式主要有四种: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中,其服务提供模式往往不是单一的。在全球化和信息时代,商业存在日益成为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主力军,成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在海外得以长久存在的主要战略支撑。

查看全文

婚前保健服务工作实施意见

婚前保健服务工作是保障母婴健康、提高人口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为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卫生局等四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婚前保健服务工作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本区实际情况,现就我区实行免费婚前保健服务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走人口、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降低出生缺陷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幸福家庭。认真贯彻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婚前医学检查自愿的原则,通过规范有效的婚前保健服务,帮助婚姻登记当事人了解法律上有关禁止结婚的规定以及影响婚姻生育的疾病等知识,维护婚姻登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婚姻登记当事人婚姻生活幸福美满。

二、职责分工

(一)区民政局

1、建立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的婚姻家庭健康咨询室,进行合理分隔,达到安静、温馨、私密的要求,配备播放宣传影像资料的设备,做好对婚姻登记当事人的宣传、引导工作以及咨询室的综合管理工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