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7 14:32: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宝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议宝鸡农业可持续发展诠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发展生态农业,降低生态赤字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着手,提出了宝鸡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用科技武装农业,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关键词】生态赤字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赤字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由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二者共同决定.生态承载力反映一个地区生态系统资源的丰富程度,生态足迹反映人类活动的强度,二者的差值即为生态盈余(赤字),反映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脆弱性).如果一个地区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就出现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发展模式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状态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污染,采取措施降低生态赤字,使农业发展于良性循环之中

1降低生态赤字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1降低生态赤字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约束条件

查看全文

西部中等城市品牌塑造研究论文

摘要:菲利普?科特勒在《国家营销》中认为,一个国家,也可以像一个企业那样用心经营。在他看来,国家其实是由消费者、制造商、供应商和分销商的实际行为结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国家营销应当像企业营销一样,突出特点,发挥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由“国家营销”衍生而来的“城市营销”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比较明显的内涵。城市营销力求将城市视为一个企业,将某一城市的各种资源以及所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以现代市场营销丰富的理论和方法向购买者进行销售,包括一个城市的产品、企业、品牌、文化氛围、贸易环境、投资环境、城市形象和人居环境等全方位的营销。

城市品牌的核心内涵

品牌的核心内涵是要传递给消费者的核心利益(即品牌究竟要带给消费者什么),是企业针对消费者的市场承诺。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在推广自身城市形象的过程中,根据城市的发展战略定位所传递给社会大众的核心概念,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城市品牌是城市地理名称在某一空间区域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所传递信息的总和,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感知、认知和联想,是城市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市民及城市所提供的产品、服务等品牌的综合。

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品牌塑造和品牌建设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例如,杭州将城市定位为“休闲之都”,在2006年成功举办了世界休闲博览会,每年一届的西湖博览会也有声有色,并提出了“住在杭州”的城市品牌发展战略。昆明是一个以旅游资源丰富着称的城市,其对外宣传也是大打旅游牌,1999年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使昆明出尽了风头。上海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建设“世界级城市”的战略发展目标,定位于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地位。

除了上述大型城市外,更多的中小城市也积极运作城市品牌的建设,例如山西晋中、内蒙古鄂尔多斯、山东荣成、福建石狮、广东中山和虎门等。这些城市的城市定位和品牌塑造各有特色,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塘地区的城市群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旗舰。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西部中等城市,宝鸡市的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现状怎样,城市品牌如何定位、如何建设、如何维护,企业品牌与城市品牌的关系如何良性互动,是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和总结的几个问题。

城市品牌定位和建设的实例分析

查看全文

民俗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策略

【摘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博物馆文创产业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宝鸡市民俗博物馆具有很强的民俗文化底蕴和文创产业发展优势。本文以“互联网+”为背景,对宝鸡市民俗博物馆文创产业的未来发展提出思路及建议。通过分析宝鸡市民俗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现状,结合国内外博物馆文创产业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发展现状,提出可行性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文创产品;创新突破;开发模式

一、宝鸡民俗博物馆简介及互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宝鸡民俗博物馆是在其前身“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原址上建立起来的,于2012年12月开馆,占地面积11671.7m2,位于宝鸡市渭滨区西宝路12号。宝鸡民俗博物馆展览内容主要包括:传统生活习俗、节日信仰、社交礼仪、民间手工艺、民间美术、民俗传承艺人等。宝鸡民俗博物馆根据原博物馆的地理环境进行了一系列改造,现宝鸡民俗博物馆的展示主要分为“西府人生”和“宝鸡风尚”两个重要展区(图1,图2)。“西府人生”展区主要以“风俗礼仪”为主线,细分为“人之初”“婚嫁娶”“福禄寿”三个展厅,呈现了传统民俗文化的生活习俗和传统礼仪、信仰等内容。“宝鸡风尚”展区展示了宝鸡人追求生活的富足的意愿以及具有很强地域特点的传统民间美术的展示。其中“非遗”展示厅,展现西府的剪纸、刺绣、皮影、马勺、木版年画、泥塑的社火脸谱等,反映了宝鸡民俗的民间美术精华。宝鸡民俗博物馆在“互联网+”概念的影响下,目前在文创产业方面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据初期调研和交流发现,宝鸡民俗博物馆作为对公众开放的公益性单位,在相对于全国其他民俗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开发方面还处于保守的固守传统状态,没有专业的相关文创产品研发合作团队,在利用“互联网+”资源的时候也是主要集中于公益性的对外宣传,利用“互联网+”资源对文创产品的研发和推广还很缺乏,在市场经济下的今天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也不利于未来博物馆的发展。

二、国内外优秀博物馆文创产业研究分析

(一)国内优秀博物馆文创产业分析

查看全文

物流发展状况及问题分析

摘要:宝鸡市的物流业状况目前看来既是乐观的,又是悲观的。乐观的是宝鸡市近些年来的物流产业在迅速成长,速度相当之快,照此发展下去的话,宝鸡物流产业必定会带动城市经济急剧发展。但是从悲观方面看,宝鸡市的物流状况目前处于不对称模式,也就是说发展速度快,但是基础力量薄弱。因此在发展中必须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协调发展,努力发展基础力量,增加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提高物流信息化能力,完善政策措施,培养与引进物流专业人才。

关键词:宝鸡市;物流;发展

一、背景

近些年来,宝鸡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在政府的指导下,利用宝鸡区位优势和当前产业优势,结合宝鸡市产业结构特点提出大力发展以宝鸡市为中心的交通、物流、旅游区域经济圈。目标是使宝鸡成为连接陕甘宁的中西部地区商贸物流中心。现代物流的特征有物流系统化、物流信息化、物流手段现代化、物流服务社会化、物流管理专门化、物流快速反应化、物流网络化、物流柔性化。改革开放以来至今,物流从几乎无人知道到现在成为了国家经济支柱,表现了它强大的功能地位,社会中生活中无不体现着它,它是连接国民经济各个部分的纽带。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物流的发展,物流的发展促进了物流技术的发展,反过来说物流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也是决定了社会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因素。

二、宝鸡市物流业现状

物流行业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的服务产业。近些年来,宝鸡市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极大的进步。特别是在电商风的带动下,一直缓慢发展的物流行业开始逐渐加大发展速度。在政府的一系列投资建设下,宝鸡市的交通行业迅速发展扩大,经过一系列建设,目前已经呈现出三横五纵一环的交通规模。从农村公路到高速以及干线网络。宝鸡市整个交通网络已经形成了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都给宝鸡市物流行业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基础推动力。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发展重要指标就是在于建立产业现代化、绿色低碳化、生产国际化、环境生态化。以宝鸡的产业结构为例,服务业是宝鸡经济发展的短板,而物流业正是服务业的短板。巩固与提升宝鸡交通枢纽的地位和影响力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点。

查看全文

地方工业发展史与经济环境

随着西咸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快速建设,2007年宝鸡在全省的经济总量中排名第五。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宝鸡后了。时值今日,宝鸡如不加快二次发展,面对省内兄弟城市咄咄发展态势,面临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型交通网的完善,这个“因路而兴”、“因工而富”的城市可能会被边缘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不能小富即安,不能当井底之蛙。西安利用自身独有优势将省内大型优质企业集结于此;延安、榆林凭借自己的资源禀赋,使大型石化企业落户本地。作为西部欠发达城市,宝鸡在赶超战略下,选择扩大项目投资来加快发展的模式是不可避免的。

一、从宝鸡工业发展史可以看出,项目投资对宝鸡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1937年3月,陇海铁路修至宝鸡。随着沦陷区民族工业内迁和工业合作运动的勃兴,宝鸡从典型的农业社会跨入工业社会。铁路贯通及工业项目发展带动了宝鸡整体经济社会的繁荣。1933年,宝鸡城内仅有厂商268户;到1944年,城内厂商已达1030户。十里铺、福临堡形成新的工业区,尤其是由于许多客商纷纷涌入宝鸡购地建房,使宝鸡地价猛涨,以白银计算,东大街每亩价由500元涨到千元,最高涨至3000元,城市得到了迅速发展。著名作家茅盾途径宝鸡,描述当时的情景是,“宝鸡的田野上,耸立了新式工厂的烟囱;宝鸡城外,新的市区迅速发展,追求利润的商人、投机家充满在这新市区的旅馆和酒楼;银行、仓库,水一样流转的山货,山一样堆积的商品和原料……”。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五”时期,宝鸡工业获得了稳定、协调、迅速发展。在宝鸡的工业增长中,主要是依靠国家投资来支撑的。这表现在列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在宝鸡有3项,列入国家计划的企业有8项;宝鸡“一五”时期完成的基本建设总投资中,中央和部省属工程项目占74%。三线建设是宝鸡继“一五”时期国家布局进行重点建设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布点建设。从1964年4季度至1965年12月,在宝鸡选点建设项目有95项。俗话说,无工不富,国家布点建设给宝鸡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给宝鸡奠定了良好的工业产业基础,给宝鸡的经济社会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直到今天,这些布点企业仍然是宝鸡工业的龙头企业。通过宝鸡工业史可以很清楚得看到,项目投资对宝鸡发展至关重要。

二、宝鸡所处经济地理环境及自身发展水平,决定了必须通过扩大投资来加快发展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投资、需求、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根据投资、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不同,可以将经济增长模式分为投资拉动型、消费拉动型和出口导向型三种类型。三种经济增长模式是相对而言的,任何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上述三种动力的共同作用,不同模式之间的区分在于以哪一个动力为主。宝鸡地处内陆地区,不沿海沿疆,随着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型交通网的逐步形成,交通区位优势已被弱化。在西部,关中的经济实力不如成渝,开放程度不如北部湾。在这个大环境下,宝鸡要靠出口来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缺乏客观的整体经济优势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从宏观经济层面上看,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目前还是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而对劳动力需求巨大的纺织、装配等出口企业大多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但随着国际国内资本和产业的梯次转移,宝鸡作为西北工业重镇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具有一定优势。苏南地区正是利用承接国际产业资本大量转移的历史机遇,使得地区经济有了飞跃性的提升。所以从现在开始,宝鸡就要打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避免临时抱佛脚,失去实现飞跃发展的机遇。宝鸡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居民人均收入较低。200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993元,折1504•94美元(汇率7•3046)。与人均3000美元的现代化门槛还有较大距离,尚不具备经济增长的动力由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的条件。在现实中,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而在我市收入现状中,存在大量居民缺少财富而无力消费的现象。所以靠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明显底气不足。一般来说,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主要适合于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则适合于国内市场狭小的国家,而发达的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则以消费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为主。在经典的经济增长理论中,投资,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是一个地区工业化进程中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不可缺少的因素;经济发展史也表明,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地区,在赶超战略下,通过扩大投资来加快发展的模式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宝鸡未来的经济增长模式仍要依靠适合本地区产业特色的投资来拉动,用好项目促大发展。

三、我市未来经济增长模式的可行选择及政策建议

查看全文

生态林业发展问题与对策

摘要:生态林业是宝鸡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宝鸡市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水平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对宝鸡市生态林业发展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设绿色宝鸡的对策,为宝鸡市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宝鸡;生态林业;生态环境

宝鸡地跨秦岭、关山两大林区,现有林业用地1902.9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69%,森林面积1465.7万亩,森林蓄积量7364m3,森林覆盖率55.26%。近年来全面实施城镇绿化提升、农村绿化覆盖和千里绿色长廊、渭河北坡、千渭之会湿地、西宝客专等重点区域绿化延伸,率先推进“一屏五带八化”关中大地园林化,累计植树近2亿株,营造林带1万多公里、新建义务植树基地83个;累计建成国家级绿化模范县6个、省级8个及省级“三化一片林”生态家园示范村389个;累计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187.3万亩,森林覆盖率从53.78%提高到55.26%,顺利通过国家森林城市复查。森林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呈现出“城市园林化、城郊森林化、城乡林果化”的生态大格局。近年来,绿色宝鸡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十大生态宜居城市、中华环境奖、中国人居环境奖等荣誉称号。森林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服务功能明显提升,但生态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为更好地巩固发展森林城市成果,打造“绿色宝鸡”升级版,仍需要我们继续去实践、探索。

1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1造林树种结构较单一,规格普遍偏小。绿化中,广泛采用的造林树种以侧柏、刺槐、油松等常见树种为主,造成很多地方绿化千篇一律。走到哪座山,不是一片侧柏林就是一片刺槐林。普遍栽植的苗木规格较小,以幼树为主,缺少大规格苗木,达不到森林城市乔木为主的具体要求。1.2绿化以中心城区为主,区域发展不均衡。部分乡村道路、水系渠岸绿化相对薄弱,还有缺株断档现象,绿色贯通度不高;城镇立体绿化、垂直绿化滞后,片林景观不多,园林化水平有待提高;森林围市、围城、围镇、围村建设发展缓慢。1.3绿化地域特色不明显,绿化档次不高。本地适生的白皮松、椿、榆、楸、槐等乡土树种应用较少,而引进的外来树种,在显示地域特色、发挥生态效应方面作用不甚明显,容易发生生物群落发育不稳定、病虫害机率增加的问题,形成了不利于优良乡土树种发展的局面。同时,能够提升整体绿化品位的高档树种数量较少,缺乏精品工程。1.4经济林所占比重较小,经济效益偏低。在推进绿色宝鸡建设过程中,虽然把大力发展以花椒、核桃为主的经济林发展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但长期以来,经济林生产建设处于广大林农零星栽植、分散零售初级产品的历史现状改变不大,经济林产业对促进广大农民增收效果不显著,对全市生产总值贡献率低的现状仍未改变。1.5森林资源分布不均、综合效能偏低。总体绿化上结构还不优、景致还不多、功能还不强,尤其城镇村、道路和河流周边绿化相对来讲还是短板;全市森林覆盖率55.26%,高出全省12.2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四、关中五市一区之首,但森林蓄积量仅占全省的14.4%,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能偏低。

2工作思路

查看全文

粮食发展论文:地区粮食生产及策略探索

本文作者:武世信张慧成任雅琴吕金仓岳浩工作单位:陕西省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一是实施种子工程。在小麦、玉米主产区建立小麦三级种子繁殖田和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年繁殖种子0.8万hm2,从2004年实现良种统供,到目前统供率达96%以上,小麦新品种小偃22、西农979、武农148、长旱58、秦农142等和玉米新品种郑单958、浚单20、先玉335等主栽品种占到总种植面积的75%以上,实现了优质品种全覆盖,新品种增产率达5%-10%。二是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2004年以来,宝鸡市统防统治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了定点监测,以点带面,全面防控的工作机制。示范区粮食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面积达95%以上,尤其是小麦“三病两虫”及时有效的防治,后期“一喷三防”措施的落实,每年挽回粮食损失10万t。三是开展配方施肥技术。粮食的丰收要有一定的土壤肥力基础,近年来宝鸡市狠抓土壤培肥技术,科技人员按照山、川、塬不同类型土壤采样化验,提出方案,配方施肥,平均每667m2农田节约肥料3%,增产5%。四是高产创建带动。宝鸡市农业科技人员“十一五”以来,在九个县区组织开展了小麦玉米高产创建活动,数百名科技干部深入一线,通过培训农民,落实技术方案,重点抓好优良品种、规范播种、科学管理、合理施肥、化学除草、小麦玉米适时灌溉、小麦分次施肥等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中小麦6.67hm2示范片和6.67hm2攻关田单产分别达到8172kg和8973kg,玉米分别达到9588.75kg和10779kg,其中2011年麟游县667hm2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平均单产达到12517.5kg,成为全省最高产量纪录,为宝鸡粮食连年增产做出了贡献,也为大面积生产提供了示范样板。五是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以来,宝鸡市积极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粮食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年农机总动力增长10万千瓦以上,不但解放了生产力,也提高了生产效率,尤其是机收、机播、机耕面积快速增长,夏田高产区机收面积占到95%以上,玉米机收面积不断扩大。

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粮食生产资源不足截止2010年,宝鸡市耕地30.67万hm2,比2005年的36.43万hm2又减少5.77万hm2,人均耕地到2007年为0.082hm2,与1995年相比,•181武世信等:宝鸡市粮食生产回顾及发展对策探讨•减少了22%,年均减少1.69%,低于全国0.093hm2的平均水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3]。加之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人增地减的矛盾不可逆转。从水资源看,宝鸡市年均降水量636.6mm,水资源总量37亿m3,人均994m3,远远低于陕西省1200m3、全国2400m3的水平,而且时空分布不均,是粮食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自然灾害频繁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宝鸡市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给粮食生产造成一定的危害,旱劳灾害、高温大风出现频率有所增加。据专家分析,平均每3a就会出现一次较大的自然灾害,同时由于分散经营,耕作粗放,病虫发生机率增加,特别是小麦、玉米的病虫害有加重的趋势,防治不均衡,造成较大损失。(1)效益分析:由于粮食生产成本的增加,种粮效益不断下滑,据2007年调查,宝鸡市粮食生产平均投入产出比小麦为1∶1.3、玉米为1∶1.5,而水果为1∶3.3、蔬菜1∶,经济作物效益明显高于粮食作物[4]。在2012年全国两会上,我国著名农业专家袁隆平指出,据湖南省物价局统计,农民种植水稻亩纯收入只有7.5元,建议政府提高粮食收购价,保证粮食安全[5]。(2)人均纯收入中真正靠粮食增加的份额小。宝鸡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达到5040元,居全省第六位。和2003年的1846元相比,增加了2.73倍,年均增长24%,增长幅度非常明显。但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2289元占到45.4%,家庭经营性收入(包括第一、二、三产业)2184元,占到43.3%,财产性、政策性收入570元,占11.3%。从构成比例和增长速度看,其中种植业收入占总收入的31.9%,增长速度最缓慢,为15.2%,而第二、三产业收入增长速度分别为18.8%、23.4%,足见粮食生产的效益低下[6]。(3)人畜争粮矛盾突出。宝鸡市人均产粮2010年达到461.4kg。以2009年为例,人均产粮443.4kg,虽然高于全省300kg和全国398.7kg的水平,但宝鸡是畜牧大市,2010年比2009年净增奶牛13833头,生猪10万头,羊3.2万只,家禽63万只,共约需要增加粮食30万t。以2010年全年粮食总产计,扣除畜牧业之需,下余粮食289.74万t,人均粮食为380kg,和人均400kg的粮食指标虽然差距不大,但随着畜牧大市建设力度的加强和人增地减的实际,粮食总量需求将呈刚性增长。农村劳动力素质下降(1)主要劳动力外流。据2009年统计,宝鸡市农业人口约278万,农村劳动力约157万个,占56.6%,年龄在16-45周岁的农村劳动力79.36万个。据估计外出打工的劳动力约60万人,占农村中青年劳动力总数的76%。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虽然带动了农民增收,但却留下年龄偏大的老孺妇女等非精壮劳动力,为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2)现有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宝鸡市现有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65.54%,高中毕业占19.83%,真正在农村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文化程度均在初中及其以下,加之科技文化培训体系不完善,缺乏职业农民,为科技普及增加了困难,农业高新技术应用力度不够。(3)轻视粮食生产。尽管各级政府部门强调绝不放松粮食生产,并从多方面支持,但农民对种植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重视,都从自身利益出发,注重的是经济增收,满足于粮食自给自足,并没有考虑粮食安全的大局。对农田重播种轻管理,不愿投资,耕作粗放,有的外出打工,不愿种地,甚至任其荒芜。

发展宝鸡市粮食生产的对策

合理利用资源,确保粮食面积一是合理利用水资源。宝鸡市属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紧缺,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提高水分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潜力。二是保证粮食面积。随着人口增加和城镇化建设及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种粮面积必然下滑,要千方百计稳定耕地面积,确保优质粮田,挖掘改造中低产田,使粮食面积不再下滑,每年必须保证粮食面积不低于34.67万hm2,单产保证4500kg/hm2,总产156万t,人均产粮400kg以上。三是调整种植业结构,在保证粮食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可下调西部浅山区旱地低产田小麦面积0.67万hm2,增加春玉米0.67万hm2,每公顷可增产粮食450kg,全年可增产粮食300万kg。提高粮食单产是关键从多年粮食生产实践看,宝鸡市“十二五”期间粮食生产的主要策略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粮食总产量的增加,单产提高的贡献率达60%,但是低于全国85.5%的水平。从理论和实践看,小麦、玉米单产的提高是有可能的。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目前宝鸡市小麦实际产量仅为光温潜力的41.6%[6]。从实践中看,宝鸡市小麦7500kg/hm2以上的高产田块屡见不鲜,麟游县6.67hm2春玉米单产已达到15330kg/hm2,可见,粮食单产提高还是有很大的潜力。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1)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按照新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大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引进选育适合宝鸡市生态条件的高产、优质粮食作物新品种,研究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节本增效技术,集成组装一批高效实用栽培技术,实现品种、栽培、农机、农艺综合配套。(2)健全农技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技术服务网络,解决农村劳动力科技知识缺乏的问题,培养专业农民,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使新技术能及时送到千家万户和田间地头。(3)重点推广一批高新技术。在小麦玉米主产区,一是要继续实施优良品种全覆盖,避免未审定品种越界种植。二是继续实施高产创建带动,注重灌水、化除等田间配套管理技术。三是小麦适期精量宽幅播种技术。四是推广测土平衡施肥技术;扩大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面积;小麦氮肥后移技术;玉米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分次施肥技术等。五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重点抓好小麦的“三病两虫”(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虫、吸浆虫)和玉米的“三病两虫”(大、小斑病、病毒病、玉米螟、跗萤叶甲)的预测和统防统治。六是推广优质小麦订单生产技术,以产业化带动粮食生产。

查看全文

青铜器艺术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运用

[摘要]中国青铜文化历史悠久,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精湛,纹饰表现细腻生动,是我国先秦时期精神文化的代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了广泛关注。据记载,从汉代开始,陕西宝鸡地区就频繁出土青铜器,因此宝鸡也被誉为“青铜之乡”。如今,艺术教育正走向普及,发挥艺术教育的地域性特点是高校艺术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宝鸡青铜器的出土是中国乃至世界人类文化的一项宝贵财富,为区域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艺术资源。本文通过对宝鸡青铜器的艺术分析探索青铜器的艺术审美价值,并结合当前陕西地区艺术教育教学状况,指出青铜器艺术对陕西地区艺术教育的运用价值和市场经济价值。

[关键词]宝鸡青铜器;地域性;艺术设计;教育

一、宝鸡青铜器的艺术分析

青铜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智慧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人类首次用自己的智慧改变了矿石的属性,创造了青铜器艺术。[1]宝鸡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据考古发现,从西汉宣帝神爵四年(前58)到清代晚期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青铜器精品。宝鸡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制作精美、纹饰丰富,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们高超的艺术造诣。这种蕴含在青铜器中的艺术智慧,是我国商周时代精神文化的物化反映,是人类历史的智慧结晶。[2](一)宝鸡青铜器器型的艺术分析。青铜器是附属于人类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产物,早期的青铜器通常是作为礼器,随着制造工艺的提升,青铜器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了生活中,它的产生蕴含了一个时代生活的历史文化痕迹。青铜器按照用途不同可以分为食器、酒器、乐器、兵器、水器、车马器、农具与工具、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观察青铜器的造型可以发现,这些青铜器造型奇特、形式种类多样,总体呈现出气魄沉雄、狰狞厚重的艺术特色,它们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形象给人以威严神秘的诡异之感,为世人所惊叹。1.庄重之美。这些器型大多被塑造成几何的形体,其中包括方体、圆体等,而方、圆本身可以说是规整的几何图形,均有对称的特征,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稳固与庄重之美。如1963年在宝鸡县贾村镇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此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3],在器型的设计上采用了口圆体方的造型样式。何尊的器身呈椭方形,圆口外移,巧妙的器型设计呈现出何尊方圆相继、变换无穷、典雅庄重的视觉美感。2.灵动之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常用设置扉棱和兽首加以装饰,这就让青铜器原本单一的几何器型呈现出灵动之美。纵观宝鸡中国青铜器博物院中的青铜藏品,许多青铜器在器物主体上铸接多种造型活泼生动的附饰。如1980年在宝鸡竹园沟出土的西周早期的伯格卣,这件青铜器在器体的四周装饰了四条纵向的云纹扉棱,分成四段随器表而起伏,打破了器表的平淡格局,增加了器体灵动的视觉美感。我们还可以发现在提手两边与卣体的连接处分别设置了两个一大一小的牛头形象的附饰,让原本单一的器型增添了栩栩生气。3.协调之美。青铜器不同部位造型之间的协调组合形成青铜器整体的艺术形象,对青铜器造型尺度的把握是青铜器神韵得以显现的关键。如2003年在眉县杨家村窖藏出土的一件西周宣王时期的逨盉,这件青铜器器型构思独特奇妙,口上为凤鸟形盖,器身呈扁平的圆形,围绕圆形器身四周分别设置了装饰性部件。如管状流,前部饰龙头,盖以凤鸟作昂首飞跃式,鋬以龙首形配腾跃虎形,以龙足为底。这些装饰性的部件与器身融为一体,无论是从造型上还是比例上都达到了高度的协调性。(三)宝鸡青铜器纹饰的艺术分析。宝鸡出土的青铜器的另一大艺术体现在其对纹饰的刻画上,在这里出土的青铜器纹饰庄重华丽,种类丰富多样,刻画精巧细腻,组合巧妙绝伦,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图案的高超创造力,其具有的艺术价值在我国纹饰图案的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青铜器纹饰图案繁缛精致,对纹饰的刻画有着十分强烈的神话主义色彩,并运用浅浮雕的形式来刻画纹饰,形成了强烈的视觉立体美感。我们发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中的青铜器藏品纹饰种类主要包括兽面纹、波带纹、凤鸟纹、鱼纹、蕉叶纹、夔龙纹、涡纹、窃曲纹、重环纹等。其中兽面纹也叫饕餮纹,是殷商青铜器中最常见的纹饰之一。传说饕餮只有首没有身,是一种极为贪食的恶兽,奴隶主运用这种纹样装饰在青铜器上,塑造出狰狞可怖的纹饰形象,寄托了他们对力量、权力、荣贵的渴望以及对神灵的敬畏之情。[4]青铜器中对饕餮纹的塑造一般采用了对称的形式,这种对称图案的设计可以起到视觉上的稳固感,塑造出庄重和肃穆的视觉感受,标志性的双目纹样,以塑造饕餮狰狞、威严、神秘的艺术效果,给人无限的遐想。波带纹(见图5)又叫波曲纹、环带纹,它的形状就像一条波动起伏的带子一般运用在器物的腹部位置,图案的组合协调统一,形成了饱满、流畅的视觉效果,并运用二方连续的排列方式体现到青铜器上,是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的青铜器主要装饰纹样之一。波带纹的运用增强了青铜器视觉的流动美感,可以赋予青铜器视觉形象中的动感之美。(见图6)也是青铜器中经常出现的一类纹饰,据史料记载,凤凰是一种神鸟,为百鸟之王。相传周文王元年,凤凰聚集在岐山之巅,引颈长鸣,预示着周族的强盛。“周之将兴,凤鸣岐山”的典故来源于此。[5]周人尚凤鸟,出土了许多运用凤鸟纹作为装饰的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凤鸟纹的塑造是一种对凤凰形象的写意表现,古人运用几何化的线条排列将凤鸟的形象巧妙地表现出来,塑造出凤鸟华美、神秘、健硕的形象特质。青铜器中对纹饰的塑造,体现了一种高度秩序的美感,纹样的塑造依据青铜器造型部件的主题框架展开巧妙的设计,形成了神秘、统一、和谐、庄重的视觉美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并对后世图案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宝鸡青铜器艺术在区域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运用

随着国内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形成。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全国高校在大力推行高等艺术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融入地域特色的教育模式,形成特色化的艺术教育模式。我国的青铜器艺术闻名世界,宝鸡是青铜器之乡,区域高校应在艺术教育上有所建树,青铜器艺术以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对中国特色高等艺术教育具有很大的启示。而特色教育是指一个地区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形成地方独有优势的培养方法,以增强区域教育的不可替代性。特色大的教育模式可以增强人才培养的市场竞争力,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有助于学科发展。(一)价值分析。艺术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人们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发展艺术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正处于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不断向前的发展阶段。其中,高等艺术教育是培养艺术创造人才的摇篮,是以培养擅长美术又懂得艺术文化的优秀美术工作者为目的的。但是艺术的教育的发展需要建立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需要培养出能够进行中国特色的艺术创造的人才,才能够体现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成效和价值。国家教育部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中指出“艺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教育资源。”宝鸡被誉为“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是西周文化的发祥地。宝鸡出土的青铜器数量之巨,精品之多,均居全国之首。宝鸡青铜器艺术为区域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艺术资源,为推动区域高校设计教育学科发展、特色办学和校园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和作用。青铜器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蕴含了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及民族精神[6],对高校培养艺术创作人才的观念形成、创新精神和文化意识的树立都有重要的意义。将青铜器艺术融入高等艺术教育,挖掘我国青铜文化的审美智慧与教学研究体系相融合,增强高校学生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具备中国特色艺术创造力的人才,提升中国文化艺术国际影响力,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二)现状分析。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发展迅猛,传统文化在现代高等艺术教育中缺失的问题,表面上是教育体系、教育方法的问题,实质上则是教育理念的问题.我们需要学习西方先进教育理论的优点,确保民族文化根脉的活力。通过改革教育体系,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艺术教育理论体系。1.课程设计趋于同质化艺术教育与其他专业的教育有着一定的区别,艺术的发展需要独特的创造性。课程教学是引导艺术创造的必要途径,这就对高等艺术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纵观国内高等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趋于雷同,许多课程的教学还存在大量的借鉴和参考情况,课程的同质化会导致国内的学生无论在哪所高校学习,都学的是同样的课程,在思维的塑造上和能力的培养上都趋于统一的情况,大量的毕业生输入市场但缺乏市场竞争性。首先要解决课程设置同质化的问题。高校在课程的设置上需要形成各自的特色,特色课程的建立有助于对人才的培养形成更好的价值体现。而且许多高校在艺术教学过程中缺乏自己的教材,这就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探索性,难以形成地域特色的教学模式。其次是要解决课程目标设定同质化的问题。教学过程中的培养目标是依托课程大纲的要求展开的,但是课程大纲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解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的学习目标过于明确,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丧失了学习的选择权。最后是教学方式和手段同质化的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引导下,艺术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形成思维定向的可能,教学方式过于求稳,缺乏创新。同质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会导致学生学习的体验感平淡,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实践教学体系待完善实践教学是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要一环,随着艺术教育的发展,国内的院校都开始注重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创新。各大院校都从各自背景出发,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优势,为实践教学寻求思路。但实践教学体系的学理研究远远没有跟上实践教学的发展,实践教学体系的学术思想、理论依据、实施方式、评价标准和测评机制还处在探索阶段。3.产学研衔接有待完善。目前我国高校的产学研结合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产学研结合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高等艺术教育的初衷是提高民族的审美情趣,通过艺术教育培养我国现代的艺术创造者。产业的发展需要高校不断的培养创新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依托产业发展。现代艺术教育需要将学科教学与现代产业相结合,不断处理好学科教学与市场运用转化的衔接关系。(三)策略分析。1.建立特色的课程设计。区域高校应该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展开特色教学。宝鸡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当地高校应充分利用好宝鸡青铜器艺术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对青铜器艺术研究的选修课程的开设,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在教材讲义撰写上,收集整理青铜器艺术资料,并将其应用于教学中。要形成艺术教育的特色需要建立在区域文化艺术资源的基础上,要把发挥地域文化作为建立特色艺术教育的突破口,形成人才培养多元化发展,以增强培养受体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在专业配套方面成立专门的青铜器文化艺术研究所,配置相应的资料设备,有助于区域高校打造西部乃至全国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品牌。[7]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办学理念的合理定位是特色教学体系建立、发展的根基。特色的艺术教育模式需要依托当地的文化艺术资源展开,发挥好宝鸡青铜器艺术资源在艺术教育中的效能,建立相应的机制来辅助教学,同时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机制上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首先,学校应可以建立关于青铜器艺术的研究所,研究所的建立可以为特色教学提供合理科学的实践依据。例如宝鸡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已经建立了关陇民间艺术研究所,教师依托研究所展开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同时研究所的建立可以为教师申报科研项目提供良好的资源和平台,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教学研究机制。其次,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相关科研项目,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将所学的知识转换为科研的成果,也是对课堂的延伸学习。最后,学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与当地文化部门的合作,例如与相关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还可以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开展社会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丰富教学的手段,不断完善特色课程的教学体系。3.产学研结合宝鸡青铜器博物馆作为陕西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文化之一,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可助力当地旅游经济的开发。[8]高校教育可以通过与当地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合作,在实践教学中加强教学成果的市场转化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文创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形成文化艺术资源的产业转化,实现合作发展的共赢模式。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转化需要依托市场的发展需求形成价值。政府、学校、企业需要建立密切的联系,共通探讨产学研合作的途径,指定实施计划,协同发展才能获得更好的效益。通过举办产学研合作会议,可以让政府、学校、企业等相关负责人聚集一堂,围绕强化、推进产学研合作,站在各自的立场交换意见,并将这些意见反映在政府的具体政策制定上,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产学研合作研究,是将高校的研究能力与企业的技术开发力量结合起来进行的开发研究。在教学研究的领域上与企业之间形成合作关系。例如,学校的课题研究接受来自民间企业等外部机构的研究人员和经费。高校艺术教育和相关组织机构以对等的立场,根据契约关系共同进行课题研究,达成共赢模式。通过合作共建协议的签署,将为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发展规划工作等方面搭建一个更为宽广的合作发展平台。艺术教育的成果体现在教学成果的展示,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教学成果展览,同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和学者进行知识讲座。例如举办青铜器专题的教学科研成果展览会,展览会的定期举办可以让文创企业了解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成果和科研机构的最新研究成果,有助于双方搭建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平台。

查看全文

城区水利工程建设管护思考

摘要:十八大以来,水利工作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要求,从生态文明的战略层面来审视水生态文明建设,我市水利工程建设与管护工作呈现出新面貌、取得了新成效。本文结合近年来在水利工程建设管护工作实际,对新时期全面落实新理念,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几点思考,以期和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宝鸡市;水利工程;管护工作;生态文明建设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十八大以来,陕西省深入贯彻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对新时期水利工作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要求,从建设生态文明新陕西的战略层面来审视水生态文明建设,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关中留水、柔性治水”的治水方略和理念,着力实现由单纯治水向系统治水、刚性治水向柔性治水、部门管水向协同治水的转变,我省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工作呈现出新面貌、取得了新成效。宝鸡市将以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工作防线,提出了让“城市绿”“宝鸡蓝”“渭河清”“乡村美”成为常态的总体工作目标,宝鸡市水利部门围绕全市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和长远发展需要,在深入调研、实地踏勘的基础上,以实施“百湖千池万顷水面生态工程”为抓手,系统推进城乡水生态文明建设。

1宝鸡市城区水利工程建设的历程

宝鸡素有关中“水龙头”之称,境内有河流300多条,河流水系、灌溉渠系等水利基础设施条件较为完备。渭河干流及金陵河、清姜河等支流从宝鸡市区穿城而过,与宝鸡市的城市发展已经血脉相连、融为一体。自2000年以来,宝鸡市抓住实施渭河综合治理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的契机,积极探索对渭河及其支流宝鸡市区段的生态治理,先后建设了拦河闸工程、橡胶坝等一批城区水利工程,先后建成了金渭湖、渭河公园、石咀头蓄水工程和渭河生态园、高新渭河公园等一批重点水利景观,市区呈现出了湖湖相连、湖园相间的生态景观。其中,金渭湖被誉为“北方河流治理中寻求人水和谐共处的一项具有代表意义的工程”,渭河生态治理工程还被国家相关部门授予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目前,宝鸡市通过制定并实施宝鸡市百湖千池万顷水面生态工程,着力构建“山水相依、水环山绕、水在城中、城在绿中”的城市水生态环境,以水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大踏步向前推进,奋力实现优化水资源配置、改善水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的目标任务。为建设和管理好宝鸡市区的水利工程及其配套工程,宝鸡市还专门成立了相关的工作机构—宝鸡市市区河道综合治理委员会,作为市区水利工程建设管护的主要实施主体,负责市区所有河道综合治理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的组织实施、建设及建成工程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市区河道沿河两侧配套设施的景观设计与管理,市区河道管理的行政执法工作、综合协调等工作。

2水利工程建设管护工作新发展理念

查看全文

木版年画艺术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摘要】宝鸡凤翔木版年画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包含着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质朴愿望。当前凤翔木版年画表现形式单一,不符合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观念,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受到巨大阻碍。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社会需要文化创意产品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本文从装饰品、家居用品、文具用品和生活用品这些载体入手,通过纹样提取、变形、重组的方法对凤翔木版年画进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再通过互联网、新媒体运营以及民俗文化旅游,使凤翔木版年画文化创意产品实现市场化推广和价值的开发,从而使凤翔木版年画得到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凤翔木版年画;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研究

一、宝鸡凤翔木版年画的研究背景

(一)宝鸡凤翔木版年画的时代背景

宝鸡凤翔木版年画起源于陕西关中平原西部的凤翔县南肖李村,其发展历史悠久,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凤翔木版年画取材于民间百姓的真实生活,大量的运用写实手法进行创作,成为关中历史风情画卷和难得的历史民俗记录,是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的一大流派。陕西凤翔木版年画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国外的收藏家赞誉其为“东方智慧的结晶”。凤翔木版年画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木版年画市场逐渐被现代新文化所取代,木版年画逐渐在大众消费市场消失。新型农民的观念变化使得他们对木版年画尤其是门神、家宅六神等不再重视和感兴趣,胶版印刷技术、电脑制图技术等对木版年画的生存构成了很大的冲击[1]。

(二)宝鸡凤翔木版年画的风格特征及色彩运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