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法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7 13:18: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保护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保护法

动物保护法研究论文

关键词:动物福利、动物保护法、严禁虐待动物、普法教育及宣传

一、在《动物保护法》草案公布后,现阶段倍受人们关注的保护客体

今年九月,我国公布了《动物保护法草案》。人们对此草案的出台形成了两个派系,赞成及反对的声音来自全国各地。这两派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看法及立场,即动物保护法是否应纳入我国法律体系以及人对动物所实施的行为是否应受法律限制。这其中包含了对虐待宠物的惩罚和屠宰牲畜应采取人道手段以及如何来处理那些流浪猫狗等一序列问题的规定。

早在2008年,我国就动物保护法律建设性问题在北京举行了国际性研讨会,这体现了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动物的保护及管理。加强动物保护的法治建设,既可以体现我国对动物保护的决心,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兼顾精神文明建设。动物保护法的实施,可以提高我国国民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类和动物的和谐状态以及对环境的保护,其对整个社会的意思是不言而喻的。动物保护法在欧洲国家已有一两百年的历史了,他们这些国家在动物保护法律方面比我国先进,人们对动物的保护意识也比亚洲国家的人们要强些。毕竟他们在这个法域里是比较成熟的,人们的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一般共识。而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涉及到有关动物保护方面的只有:1、《刑法》,只对珍稀动物的保护有明文的法律规定及违反此法的相关刑罚处罚【3】;2、《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4】。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一般动物的保护意识也开始在大众中逐渐得到认同并受到关注,动物保护法也因此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

当我国《动物保护法草案》公布后,人们将受此法保护的客体大多数理解为狗狗猫猫,即家养宠物以及生活在居民环境周边的流浪猫狗这个范畴,同时《动物保护法》对此类动物所作出的篇幅也最多。这种现象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因为动物保护法要保护的一般是那些生活在我们人类生活周围的动物。根据就近原则,这些动物是人们在自己生活中可以接触得到的,并且经常受到人的行为影响的动物。因此,我们需要理性化、人性化地协调人的行为与这些动物之间的关系。我们只有处理好这些就近的动物之后才有可能关注别的领域里的动物。因此,《动物保护法》草案出台后,人们最关心及争执最激烈的也就是这些家养的宠物猫狗与流浪猫狗的问题。至于应以何种人道的方式宰杀那些被饲养在棚里的动物(即后期成为人类肉类食品的动物),人们现阶段不是很关注。这是因为这些动物已被商业化了(即从这些动物的出生到死亡),确切地说它们是生产线上有生命的产品。因为不管是在国内国外,人们一般看不到它们的生命过程(即从开始的饲养棚到最终的宰杀场),所以即便宰杀过程很残忍,人们对此也感触不深。例如法国鹅肝残忍的制作过程【5】。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等待宰杀的那些动物它们其实也是有血有肉、有神经、知疼感喜的动物。这就是中国人所谓的眼不见,心不烦。而关于对所有野生动物的保护则有赖于国家的相关法规及条例的健全(如禁止猎捕猎杀野生动物、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及违反者应受到何种处罚等)。因此,现阶段人们关注的焦点也自然就是那些宠物猫狗方面的问题了。但流浪猫及流浪狗其实与人们所饲养宠物的特性相差并不大,所以它们同样能牵动那些关注动物福利人士的心,同时它们的存在也会令那些受到干扰的人们或是厌恶那些流浪动物的人们产生反感。当然,《动物保护法》实际需要调整的及涉及保护的客体超出了这些人目前关注的范围,即涉及面更广,而不只是这些接近民生的动物【6】。

二.如何正确看待《动物保护法》超前说与滞后说

查看全文

文物保护法规

第一条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

第三条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

第四条属于国家所有的文物,其所有权受法律保护,不容侵犯。

属于集体所有和私人所有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和祖传文物以及依法取得的其他文物,其所有权受法律保护。文物的所有者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

查看全文

台海犯罪被害人保护法对内地立法启示

关键词:台湾地区;犯罪被害人保护法;补偿制度

内容提要:顺应二战后多数发达国家均建立被害人补偿制度的趋势,我国台湾地区于1998年通过了《犯罪被害人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这部法律相对其他国家相关立法,出台时间较晚,因而能够较全面地吸收各国相关立法上的有益经验,可谓近年来各国犯罪被害人保护立法实践经验的一个集大成者。综观此部法律,在综合立法的方式的选择、以社会保险理论作为被害人补偿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在法律中明确以国家主导被害人援助及被害人补偿范围的选择上引入中国传统观念的因素等方面对中国内地相关立法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近年来,犯罪被害人保护在我国大陆地区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并已取得相当的影响。实务界已有相当强烈的声音要求建立相关的犯罪被害人保护制度,学界针对此议题的研究也愈发深入,有大量的论著出版,更有一些地区已经开始着手区域性的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建立①。所有这些均体现一种趋势,我国的犯罪被害人保护体系的研究与构建已经进入实质阶段。台湾地区自1998年通过了《犯罪被害人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已有十年时间,尽管这部法律不能达致完美的境地,但其对我国大陆的相关立法的借鉴意义仍不容忽视。笔者认为,理由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台湾地区的这部法律相较于其他已有相关立法的国家出台时间较晚,在相当程度上吸收了各国立法上的有益经验,在立意与具体内容设计上均体现一定程度的先进性;而另一方面,台湾地区与大陆有着相同的历史传统、相似的民意背景,相似的法制化进程。笔者认为,对于台湾地区犯罪被害人保护法的了解对于我国的相关立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这种意义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法律的具体内容。笔者认为,台湾地区《犯罪被害人保护法》既注重国外相关立法所获得的有益经验大胆吸收,又兼顾本地区情况进行相应调整;而另一方面,透过对这部法律的研读,我们可以进一步观察台湾地区关于犯罪被害人保护法律体系的安排上的总体思路并从中获得启发。

一、综合性立法方式的选择

西方各国在犯罪被害人保护方面进行的政策安排多由于被害人运动所推动,体现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在相关法律的制定上也多是应时之需,而显滞后与复杂②。西方多数国家对于被害人补偿制度都采用专门法的形式,而未将其与犯罪被害人的救助机制一并立法,如英国《刑事损害补偿法》、德国《暴力犯罪被害人补偿法》、日本的《犯罪被害人等给付金支给法》等。

台湾地区选择以一部综合性的犯罪被害人保护法来规定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被害人的诉讼救助、成立被害人保护机构的规定。笔者认为,这对我国的犯罪被害人保护立法有可借鉴意义。

查看全文

司法局保护法情况汇报

为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深入开展,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我局积极组织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活动,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组织领导、深入学习。

县普法教育领导小组把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纳入工作日程,组织全县的法律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带头学习,大力宣传,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普及走上社会化、法制化轨道。

二、形式多样、广泛宣传

1、县司法局联合团县委、县教育局开展以“预防犯罪、与法同行”为主题的送法进校园活动,举办以现身说法为主要形式的法制教育讲座50多场,编印下发《青少年法律知识手册》5000多册,组织法律知识竞赛18场次。

2、组织学校、社区及有关单位结合“12.4”法制宣传日、安全教育日等活动,以未成年人学生为主体,组织开展

查看全文

民法总则未成年保护法理分析

摘要:通过分析未成年保护现状以及《民法总则》中对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法条的内容,探寻其法理意义。现代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需加强,一例例令人心痛的案件事实警醒我们完善未成年保护制度迫在眉睫。通过文章论述以探求未成年保护的可行之路以及民法可以、应当为未成年提供何种保护。

关键词:《民法总则》;未成年保护;人权

《民法总则》作为我国民法体系的开篇之作,为我国民法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民法典被世界大多数国家奉为人权保障的根本宣言,经过《民法总则》的修订与完善,在公民权利和人权保障方面进行了补充、发展。尤其是在未成年保护方面,《民法总则》给予了更多重视,同时具有着举足轻重的法理意义。

1《民法总则》较于《民法通则》的改动

(1)在基本规定方面。在《民法通则》基础上,《民法总则》愈加明确了法律应当给予民事主体的人身、财产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基本合法权益应有的保障,并细致规定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原则,同时出于环境保护的需要,新增绿色原则为基本原则。(2)在民事主体方面。《民法通则》主要涉及自然人、法人两类民事主体的法律关系,《民法总则》在这两类民事主体之上又增加了非法人组织。民事主体的完善也具体体现在:补充了有关胎儿利益保护的规定、下调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年龄即从十周岁降为八周岁、完善了监护制度。除此以外,法人的分类也修改为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和特别法人三种。(3)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一是《民法通则》的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为了更好地保护当事人权利,延长至三年;二是有关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后诉讼时效特殊起算点的规定也作了完善,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能够让无行为能力的受害者在具有行为能力后主张权利保护。

2未成年人保护相关阐述

查看全文

国内域名保护法律体制优化

我国域名保护法律机制的确立,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02年9月25日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办法》(以下简称《解决办法》)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办法程序规则》(以下简称《程序规则》)为标志。为顺应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实际,协调域名持有者与商标等民事权益人之间的权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于2006年2月14日了修订后的《解决办法》和《程序规则》并于2006年3月17日起施行,将我国域名保护法律机制进一步推向完善。

自域名出现那天起,其巨大的经济价值与发展空间引发了连绵不断的纠纷与争议,为了避免和减少域名纠纷的发生,世界各国和许多国际性组织都在积极探索有效保护域名的法律机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法律制度,为我国构建高效先进的域名保护法律机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一、域名保护法律机制的模式比较分析

(一)美国模式

美国是互联网发展最早也是最快的国家,是发生域名纠纷最多的国家,其对域名的法律保护较其他国家也更完备。

域名争议之初,由于缺乏专门立法,美国法院的法官只能通过对1946年《联邦商标法》的扩大解释来解决域名争议。1996年,美国对联邦商标法进行了修订,颁布和实施了《联邦商标反淡化法》,这也成为美国法院审理网络域名纠纷前期的主要法律依据。由于适用《联邦商标法》与《联邦商标反淡化法》处理域名纠纷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199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反域名抢注消费者保护法》,为美国联邦商标法增添了一个专门的章节。该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域名的专门法案,其目的是通过规范域名行为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进而保护经营者的利益,从而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除部分例外规定,法案具有溯及力,适用于生效日(即1999年11月29日)之前、之时和之后的所有域名注册。法案针对恶意域名抢注行为的规范、紧急措施和对物诉讼等作出了一系列新规定。①《反域名抢注消费者保护法》较为周密细致地平衡了商标权人和域名注册者之间的利益,为商标权人在网络空间中维护其合法权利提供了新的手段,该法案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对域名争议纠纷解决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律调整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借鉴意义。

查看全文

宋朝森林保护法规认识

本文作者:刘文燕刘婧刘景辉工作单位:东北林业大学空军航空大学飞行基础训练基地社会科学系

森林资源自古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是历代统治者保护的重点。而我国宋代的森林保护法律制度承前启后,意义重大。其天人合一的立法理念,体现了我国古代思想家对人与自然理解的最高境界;其奖惩结合的立法指导思想,顺应了森林资源的实际情况;其维持生态平衡的立法内容,有效保护了自然资源;其公私兼顾的产权结构形式,稳定了封建统治的利益格局。而严惩烧毁林木、禁止滥砍滥伐、鼓励种植经济作物、限制砍伐时间、鼓励植树造林、明确种植目的之规定,也是我国法律继承中的应有内容,对当代森林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一、立法理念的延续

“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文明思想不但影响了宋朝时期的森林保护法律制度,同样也是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思想渊源之一,在资源立法方面发挥着它独特的指导作用。“天人合一”思想主张将自然界和人类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看待,要求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去改变环境并利用资源,同时也要尊重自然规律,在能够维持好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谋求人类发展,从而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宋朝时期森林保护法律制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从我国更远古时代的思想发展而来的,而且在当时这一思想得到了理论的更深层完善和实践的进一步检验,这种立法理念不但在具体条文中得到体现,而且当时的统治者也设置了专门的政府机构(虞部)去在实践中贯彻这一思想。作为当时法律制度所具有的特色之一,这一理念得到了延续。现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使我们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大大加强,往往会使人类忘记了最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而这一思想却在用其最朴素的方式阐释着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可以说在现今社会,它更加能给环境与资源立法者带来警示作用。“天人合一”立法理念对现今立法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我国现在实施的封山育林、森林分类和禁止滥砍滥伐等森林保护法律制度中依然可以看到“天人合一”立法理念的影子。我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宋朝时期所贯彻的“天人合一”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立法理念对当代中国的政策制定和资源立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强大力量和可继承性的体现。我们不但要使这一思想发扬光大,更要在未来的环境与资源法制建设中使其得到发展,使它在我国不断变化的环境背景与社会背景下能够持续发挥作用,使现代的立法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指导思想的借鉴

宋朝时期奖惩结合的立法指导思想是当时森林保护法律制度的特点之一,能够有效动员百姓加入到植树造林活动中来,对育林护林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一指导思想值得我们借鉴,虽然时代背景已经不同,但是奖惩结合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其合理性和适用性。我国现阶段的《森林法》中也有关于植树造林的规定,具体在第八条中规定了对植树造林进行扶持的政策措施,在第十一条中强调了植树造林义务有三性,即法定性、义务性和强制性。从这几条规定中可以看出国家对植树造林活动的规范力度,但是这些规定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分析了宋朝森林保护法律制度奖惩结合的指导思想以后,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借鉴,改造之后使其适用于现在的森林法律制度。现法律虽然建立起了营林建林的专项基金,但是除了资金支持之外民众还需要一定的鼓励,可以制定奖励措施或者给予积极造林者相应荣誉,这样可以激发广大民众的植树热情。在植树造林的政策制定上,还要有一个开放的态度,争取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其中。适当的奖励是必要的,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广泛植树必然会在未来给国家带来更大的收益。所以宋朝时期奖惩结合的森林保护立法指导思想对现在的资源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法律制度的合理继承。

查看全文

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思考

你是否有过随口和朋友谈论的内容转眼间就被各种APP推送相关信息的经历?是否接到过各类从未接触过的机构卖房和推销基金的电话?相信生活在大数据时代下的我们多少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而随着个体意识的不断觉醒和隐私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于大数据让互联网更加“懂我”的欣喜慢慢消退,随后更多的是因此生出的被窥探的不适感。

一、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进程

近年来,越来越多个人信息泄露和隐私侵犯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个人信息保护的警钟,中国消协开展的“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人数占比高达85.2%,与之相伴相生的,社会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作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于今年5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在人格权编专章规定了个人信息保护,积极回应了大数据时代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需求,也为个人信息权利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坚实的基础。更令人振奋的是,自2018年起一直备受关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下称草案)终于揭开神秘的面纱,于今年10月21日在中国人大网公布。中央立法层面接连传出的好消息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日趋规范化。

二、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的亮点解读

作为第一部系统化规定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民法典对于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紧随其后公布的草案中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下将对比阐述。

首先,二法都明确了个人信息的范围,但是与民法典相比,草案还特别强调了信息的可识别性——这意味着匿名化处理的信息不在法律保护范围内,保护信息主体人格权益的立法目的不言而喻。

查看全文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精神主旨

所谓的消费者权益是指在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在某种商品经济关系和社会制度下,消费者在进行具体消费行为和完成具体消费过程时所享受的权利和利益的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有关保护消费者在有偿获得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免受人身、财产损害或侵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消费者权益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的基本权益之一,对这一权益的有效保护,体现了公民权利的实现和市场经济的根本特点。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日益重视保护我们每个公民消费过程中的各种权益。为了可以依法有效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我国于1993年10月31日的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了对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有重大意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从那时起,我国的消费者合法权益有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对居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提供特别保护的法律,是以保护消费者权利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广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指所涉及消费者保护的各种法律规范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如由消费者保护基本法和其他专门的单行消费者保护的法律和法规,以及其他法律和法规中的有关法律条款的规定组成的有机整体即为广义上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狭义上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指国家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专门立法。在我国广义上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包括《广告法》、《价格法》、《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等等的诸多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而狭义上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则仅指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维护消费者利益、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基本法律,是国家对基于消费者弱势地位而给予的特别保护,是维护真正的公平交易市场秩序的法律。之所以说是基于消费者的弱势地位而给予的特别保护,是由于消费者的弱势性而决定的。消费者的弱势性,是指消费者为满足生活消费需要在购买、使用经营者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因缺乏有关知识、信息以及人格缺陷、受控制等因素,导致安全权、知情权、自主权、公平交易权、受偿权、受尊重权、监督权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造成消费者权益的损害。

1.消费者的弱势地位与经营者的强势地位比较

首先,消费者与经营者的交易是一种非专业对专业,非知情人与知情人的关系。经营者通晓商品的技术性、了解市场行情、掌握顾客心理、具有一定的销售技巧,可以说知己知彼;而消费者却缺乏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相关知识,所接受的消费信息大多是经过加工的、有促销和诱导作用。消费者难免不被经营者所操纵,并与之建立非公平的交易契约。加之,商品与服务技术含量的提高,会增加经营者的强势地位与消费者的弱势地位,即强势更强、弱势更弱。

其次,现代市场经济简化商品交换程序,加速流通速度的客观要求,使消费合同具有了定式合同或者附从合同的特征。合同是当事人之间的协议这一传统合同理论,对于消费者来说,已不够真实。有关商品和服务的交易条件是由经营者事先规定的,消费者完全是处于单纯地表示接受合同内容的被动地位,无讨价还价、参与合同内容形成的自由,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平等地位缺乏实质性保障。消费者与经营者的交易是个人对组织的关系,在市场交易活动中,消费者多是单个的自然人,经营者多是有组织的法人,交易其实双方地位便不均等,特别是面对集团化的大型垄断企业,消费者往往被迫接受垄断高价。生产经营的集团化、跨国化在形成企业大型化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增强经营者的强势地位,加剧着消费者的弱势地位。

查看全文

环境保护法规制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环境保护法规的制定程序,保证立法质量,根据《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部门规章制定程序条例》、《法规部门规章备案条例》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环境保护法规”,是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以下简称总局),根据全国人大有关机关的委托,或者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的授权,或者根据职权,制定的下列规范性文件:

(一)根据全国人大有关机关的委托起草的环境保护法律的草案代拟稿;

(二)拟报送国务院的环境保护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送审稿;

(三)环境保护部门规章。

查看全文